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长春市2020 年中考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1~26 题60 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 分)

1.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木兰诗)

3.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子在川上曰:“ , 。” (《论语·子罕》)

5. 汉代繁重的兵役制度使得许多征战的将士有家归不得,归家又无家。在《十五从军征》中, 作者以“ ,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将其悲痛欲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 “只有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纵有万语千言,难诉心中留恋。”但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告诉我们“ , ”, 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 所以不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伤。

7.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即便写到自己的不幸, 也多是由此及彼, 想到国家的多事, 想到百姓的多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身处破屋之中, 承受风雨之苦时, 他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 !

8. 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 心中依然有梦想。在《渔家傲》中, 用“ , ”的呼喊, 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 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 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本文作者是( 人名), 他是时期著名诗人。(1 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 处处志.之( )

(2) 便扶.向路( )

(3) 寻.病终( )

(4) 后遂无问.津.者( )

11. 作者在《桃花源诗》中曾写道: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本文中哪个句子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请工整地抄写下来。(2 分)

12.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听到渔人所谈后又“皆叹惋” ,作者写桃源人这些反应的用意是什么? (2 分)

13.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作者弃官回乡,过着“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的清苦生活,

但这种生活却没有消释他的人生追求, 说说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 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 分)

辛弃疾字幼安, 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 号辛、党。始筮仕①, 决以蓍②,怀英遇“坎” ,因留事金,弃疾得“离” ③,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 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 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 义端亦聚众千余, 说下之, 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 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 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 “我识君真相, 乃青兕也⑤, 力能杀人, 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 京益壮之。

[注释]①筮仕: 占卜仕途。②蓍(sh ī): - 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 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分)

(1)因留事.金()

(2)中原豪杰并.起()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弃疾斩其首归报, 京益壮之。

16. 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2 分)

(三)现代文阅读(25 分)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 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 一栏里填土家

族或苗族都可以, 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 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 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小时是个顽童,爱游泳。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一九四六年到上海, 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 他写信把我大骂了一顿,说: “为了一时的困难, 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 ”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 竟成了一个大作家,

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 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 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 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 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 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 , 意思就是锲而不舍, 不怕费劲。一个时期, 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 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 , 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 一流起来不易止住, 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 竟致晕倒, 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 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 感冒就好了。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 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 他告诉我, 写了半年。他这篇小说是《国闻周报》上连载的, 每期一章。小说共二十一章,21 ×7=147,我算了算, 差不多正是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之后写的, 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 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

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 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 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 只用了三个星期, 一气呵成。

他不大用稿纸写作。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的, 自己折出印子。他也用钢笔, 蘸水钢笔。他抓钢笔的手势有点像抓毛笔(这一点可以证明

他不是洋学堂出身)。《长河》就是用钢笔写的, 写在一个硬面的练习簿上, 直行, 两面写。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 不潦草, 但写的是行书。不熟悉他的字体的排字

工人是会感到困难的。他晚年写信写文章爱用秃笔淡墨。用秃笔写那样小的字, 不但清楚,而且顿

挫有致, 真是一个功夫。

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

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 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 屋顶墙壁颇零乱, 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 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

“就是这样!”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两个儿子, 小龙小虎, 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 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 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

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 来看这个世界的

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

只有看破一切人事沉浮,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

地大笑。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

的长衫, 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

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我记得是从房东手里买的一件旧皮袍改制的,灰色粗线呢面),

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吃得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

子。在昆明, 我到文林街二十号他的宿舍去看他, 到吃饭时总是到对面米线铺吃一碗

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 打一个鸡蛋, 超不过两角五分。三姐是

会做菜的, 会做八宝糯米鸭, 炖在一个大砂锅里, 但不常做。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他凡事不喜张扬, 最反对搞个人的纪念活动。反对“办生

做寿”。他生前累次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但火化之

前,总要有一点仪式。新华社消息的标题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是合适的。只

通知少数亲友。——有一些景仰他的人是未接通知自己去的。不收花圈, 只有约二

十多个布满鲜花的花篮, 很大的白色的百合花、康乃馨、菊花、菖兰。参加仪式的

人也不戴纸制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 行礼后放在遗体边。不放哀乐,

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 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

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

一眼,又看一眼, 我哭了。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 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

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 沈先生喜欢的草。(有删节)

17.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1) 履.历( )

(2) 转徙.( )

(3) 粗鄙.( )

(4) 糯.米( )

18. 文章开篇引用傅汉斯、张充和的一副挽辞——“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 有什么作用?(3 分)

19. 文章写沈先生瘦瘦小小,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4 分)

20.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 “耐烦”。看见儿子搞机床设计时,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 都说“要算耐烦”。他所说的“耐烦”实质是什么?下文用哪几件事说明他的“耐烦” ?(4 分)

21. 文章写到沈先生的两个儿子时,说“他们都很高尚清白, 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 , 这有什么深意?(4 分)

22. “这样一个人, 就这样地去了。”在作者笔下沈从文先生是怎样一个人?(4 分)

23. 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理解。(4 分)

(四)名著阅读(5 分)

阅读选文, 回答问题。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 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 “倘曹兵齐出, 如之奈何?”孔明笑曰: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 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

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 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 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 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 少顷, 旱寨内弓弩手亦到, 约一万馀人, 尽皆向江中放箭: 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 头东尾西, 逼近水寨受箭, 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 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 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 “谢丞相箭! ”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 这里船轻水急, 已放回二十馀里, 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24. 上面的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作者。(1 分)

25. 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孔明能够成功借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 分)

26. 这段文字主要叙述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那么, 写到“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和“曹操懊悔不已”两处细节有什么作用?(2 分)第二部分综合实践与作文(27~30 题60 分)

(一)综合实践(10 分)

近期, 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 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 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 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 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 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 分, 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 全网点击量超过 2 亿, 而受众当中, 。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 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 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 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 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 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27. 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2 分)

28. 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 分)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

29. 有媒体评价: “《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 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4 分)

(二)作文(50 分)

30. 以下作文, 任选其一。作文(1)题目: 就这样被你感动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 ,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 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一生坚持在马言马、忠诚信奉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一生视学术为生命, 矢志不渝传播科学真理,一生传承红色基因、把德育为先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 一生紧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探索马克思主义真谛。年届九十时, 他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用行动践

行“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的承诺。作文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认真书写, 力求工整、美观。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4) 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2.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难度系数较低。应注意易错字, 如“辔”“吟”“赋”“厦”“俱”“蓬”等字。

9. 陶渊明东晋( 晋)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 难度系数较低。

10. (1) 做标记(2) 顺着(3) 随即,不久(4) 问路,这里指访求、探求

[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注意(1) 属于词类活用,(2) 属于古今异义词,(3) 属于一词多义。

11.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解析] 此题考查对浅显文言文的翻译理解以及对课内文言文内容的掌握。应首先理解“童孺纵行歌, 班白欢游诣”的意思,由关键词“童孺”“班白”知道分别指小孩和老人, 然后放到语境中, 结合文章内容来答即可。

12. “大惊”反映了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 “叹惋”则突出了桃花源外时代变迁之快, 战乱的频繁及百姓所受的战乱之苦。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分析概括能力。需要通读并理解全文, 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同时可以设想当时情境, 桃源人见到外人如此惊讶, 说明他们很久没有和外界联系了, 桃源内外世界的差别就此体现出来。

13. 作者的理想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社会,这里,安宁祥和, 美丽富饶,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 民风淳朴, 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乐。

[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 东晋时期战乱频仍, 作者渴望一个宁静祥和的精神桃源, 他写下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 正是为了传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求。

14. (1)侍奉(2)一并, 一起

15. 辛弃疾斩下了他的头, 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胆气豪壮。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注意基本

的要求之外,一定要做到字字译准,尤其对于其中的得分点,更是不能马虎,比如本题中的“归”“益”“壮”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得分点,要特别注意,如“归”,意为“回”; “益” ,意为“更加” ; “壮” ,意动用法,认为他胆气豪壮。

16. 读出了一个忠贞报国的辛弃疾,一个有谋略,不徇私情,勇武能战的辛弃疾。[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全文内容, 然后加以分析概括。[ 乙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 怀英得到的是坎卦, 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 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 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 号称天平节度使, 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 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 好论军事, 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 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 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 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 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 “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

人,(然而)幸运的

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17. (1)l ǚ (2)x ǐ (3)b ǐ (4)nu 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注“ l ǚ”韵母部分的写法, “nuò”声调标注位置。

18. 概括沈从文的特点,扣题, 引出下文对沈从文的评价和回忆。

[ 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

19. 表现沈从文的勤奋、坚韧与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

[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连标点都不会用到取得如此成就需要哪些努力?这样此题就不难解答。

20. 他说的“耐烦”实质上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怕费劲,肯于付出的精神。①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 每年都要出几本书; ②他写东西常常日以继夜地写,还常流鼻血,却不会放弃,竟致晕倒; ③用了半年时间写《边城》。(写出两点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用心读文是关键。先从上下文中

结合人物形象把握“耐烦”的意思, 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1. 儿子的高尚清白是父亲教育影响的结果, 写两个儿子的品性是为了衬托沈先生为人的高洁文雅。

[解析]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要看上下文的联系, 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写沈先生儿子的品性是受父亲影响, 也是为了衬托沈先生。

22.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文学成就卓著,人品极高的作家,他勤奋而耐力非凡,生活简朴, 宽厚仁慈, 宁静淡泊。(写出两点,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注意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情节发展。从文中逐一搜索关键词, 然后对隐含的人物形象信息进行概括即可。23. 此题运用了比喻, “星斗其文”是说沈先生的文学作品像星斗一般众多而璀璨耀眼;“赤子其人” 是说沈先生的为人像赤子一样热烈赤诚。这个题目包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文学和人品的高度赞扬。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题含义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考标题的修辞义。首先要判断使

用的修辞, 然后将运用修辞的标题还原后, 理解其含义。分析题目要结合沈从文先生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进行。

24. 三国演义罗贯中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不要写错“贯”字。

25. 诸葛亮利用大雾迷蒙的天气,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料定他不敢出兵,只能放箭。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仔细阅读文本, 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 再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 待雾散便回”句是关键。

26. 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烘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过人的智慧。

[ 解析]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选段主要是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却用一定笔墨写

曹操、毛玠和于禁的动作等, 经判断是侧面描写。

27.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题干要求写一句话, 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解答要在仔细观察图的基础上进行,要关注图中各类人群所占百分比。读图: 图中受众人群30 岁及以上占25%,图中受众人群18~20 岁占35%,21~29岁占40%。然后将占比换成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说法。

28. 示例: 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我

们判断后面横线上填的内容应与书信作用相关, 所以“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 两处是关键, 然后根据排比修辞的要求组织语言即可。

29. 读书给我们感恩的力量,《繁星·春水》中作者满含深情地歌颂母爱, 将自己比作鸟儿,表达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力量, 让我知道要感恩父母。[解析] 此题属于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题, 关键词在“力量”,我们从阅读中汲取了哪些营养,指导我们前行,答案不唯一。

30. (1)[ 解析] “就这样被你感动”的关键词是“感, 首先搜寻记忆中有关感动

动” 的人与事, 然后确定“你”的角度,可以写父母的爱带给自己的感动,可以写同学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还可以写陌生人带给自己的感动。写作时注意首尾点题, 突出“感动” ,正文突出“如何感动” “为什么感动” ,所写故事要能引发共鸣。

(2)[ 解析] 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找到人物身上的发光点, 然后就其中一点展开写作

比如“忠诚”“探索”“信仰”“行动”等,在写作时可以借助相关名著, 比如《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