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协同进化

2. 内禀增长率

3. 生态工程

4. 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 边缘效应(作用)

8. 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 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 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 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生态平衡

2. 温室效应

3. 生境

4. 生态学

5. 生物小循环

6. 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 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 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 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 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 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 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 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 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 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 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 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2、最小最大限制定律(Sheford limiting law)

3、基质(matrix)

4、边际效应(edge effect)

5、生态等值(ecological equivalents)

6、基石种(key stone species)

7、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8、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logical services)

10、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2、简述种群增长的类型

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类型

4、简述生物多样性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替趋势

2、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并论述温室效应(这里指全球温度上升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1)

一、概念(每题3分)

1、生态学

2、生境

3、耐性限度

4、温周期现象

5、光周期现象

6、种群密度

7、生态平衡的阈值

8、协同进化

9、演替 10、食物网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3、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4、两种生态对策对比

5、种间关系的类型

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概述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及主要类型

2、试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生态位

2、内稳态

3、景观连接度

4、生态等值

5、生态幅

6、基石种

7、生物富集

8、生态效率

9、生物多样性 10、生态服务功能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2、简述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

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4、简述生物入侵的危害与控制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趋势。

2、阐明全球氮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氮沉降、富集养化、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200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 生态型(Ecotype)

2. 无性系种群 (Clone population)

3. 竞争排斥原理 (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

4. 功能反应(Function response)

5. 盖阿假说 (Gaia hypothesis)

6. 净生产力 (Net productivity)

7. 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 index)

8. 生物富集 (Ecological amplify) 9. 基质(Matrix)

1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Ecosystem service)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简述种群相互作用类型。

2. 试写出种群增长模式、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与两个种群警长模型,并说明式中r、K、α、β等的生物学意义。

3. 试述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

4. 简述顶级群落的类型。

5. 简述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主要类群及其过程。

6. 简述廊道的类型和生态功能。

三. 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简述植物对干旱的反应与适应方式。

2. 阐述生物入侵的过程、危害与控制途径。

3. 阐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区别。

4. 阐明全球硫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硫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5)

一、名词解释

1.协同进化

2.动态生命表

3.功能反应

4.初级生产力

5.基因流

6.生态效率

7.边缘效应

8.优势种

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

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三、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

四、写出种群指数增长、逻辑斯蒂曲线增长模型和两个种群间的竞争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模型,并说明其中的r、k、、、a五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五、试比较单项极群落学说与多项极群落学说的差异

六、给出次级生产过程模式框图,并试述次级生产量估算的几种方法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6)

一、名词解释

1.种群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2.竞争排斥原理

3.r,K对策者(r-strategist and K-strategist)

4.食物链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优势种(dominant)

7生态系统(ecosystem) 8生产力

二、简述题

1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它可能的几种结局

2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

3简述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试论系统模型建立的几个步骤

5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

2.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与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3.生境(habit)与生态位(niche)

4.生物量(biomass)与生产量(力)(production)

5.食草(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与残渣(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6.上行控制效应(button-up effect)与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1)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N2)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

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层片(Synusia)

2.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3.物质周转率(Turnover)

4.光周期现象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尺度推绎(Scaling)

7.生态交错带(Ecotone)

8.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9.斑块(缀块,patch)

10.温室效应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每题6分,共30分)

(1)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

(2)r-对策与K-对策

(3)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

(4)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5)优势种与建群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两方面分别简述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2.陆地表面枯枝落叶的分解经历那些过程?在分解过程中,分解速率和待分解物质的多样性将如何变化?

3.简述干扰在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中的意义

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2.分析如何应用生态学原理控制或减缓因生境破碎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的趋势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8)

一、名词解释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2.生命表

3.协同进化

4.生态入侵

5.异质种群

6.地理变异

7.亲缘选择

8.他感作用

9.可持续发展 10.生态系统服务

11.阿利氏规律 12.生物量 13.性状替换 14.生态位 15.同资源种团

二、简述

1.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比较他们的有关特征

2.论述种群调节中的遗传调节学说?(奇蒂chitty学说)

3.决定群落中种群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低?

4.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草地或池塘为例进行阐述

三、综合分析

1.何谓外来入侵种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

3.目前我国某地发现一种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小型动物爆发危害。用外来入侵种为例,回答问题:

1)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竞争作用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

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

4)根据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

2008年

1、名词解释

1.生命表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异质种群

4.表型适应

5.下行控制效应

6.最大持续产量

7.生态效率

8.可持续发展

9.他感作用 10.演替

2、简述

1. 何谓有效积温法则?简述动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方式

2. 简述种群逻辑斯蒂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 何谓协同进化?分别简述竞争物种之间、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寄生物与寄主之间、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 何谓群落的演替?说明陆地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并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生物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分别说明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主要测定方法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9)

一、名词解释

1.驯化

2.限制因子

3.适合度

4.进化稳定策略

5.边界值原理

6.封闭性种群

7.功能反应

8.似然竞争

9.关键种 10.下行控制效应

11.碎屑食物链 12.生态效率 13.生物富集作用 14.最大持续产量

15.生态系统管理

二、简述

1.何谓生命表?它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如何通过生命表估算内禀增长率

2.解释逻辑斯蒂方程中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说明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有害生物管理中的应用

3.简述两个物种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作用特点

4.绘出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写出并说明初级生产者和次级生产者能量收支的估算公式

5.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您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并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可能影响

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其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运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阐述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009年

一、名词解释

1.群落稳定性

2.种间关

3.群落交错区

4.生物富集作用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6温室效应7生态系统(ecosystem)8生产力

二、简述题

1 何谓种群和种群动态?简述种群绝对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

2 何谓种群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简述种群外源性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争论焦点

3 何谓群落演替?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或包括的主要阶段

4 何谓生产力(量)?简述次级生产力的生产过程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5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3、已有研究表明,斑尾榛鸡是中国特产松鸡科鸟类,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针叶林中。近年来,由于低海拔地区的毁林开荒等人类的活动,整个地区原始针叶林呈现严重斑块化,使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隔离分化,许多地区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1)何谓集合种群?

2)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即研究中应该注重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采用什么研究技术?),研究斑尾榛鸡集合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而为斑尾榛鸡的保护提出对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甲)

一、解释下列术语或概念(每题4分,共计60分)

1.自然选择

2.生命表

3.存活曲线

4.竞争排斥原理

5.协同进化

6.种群调节

7.食物链与营养级

8.关键种

9.生物量10.生态系统服务

11.生态入侵12.亲缘选择13.可持续发展14阿利氏规律15他感作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

1.什么是适应?简述动物对寒冷(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

2.影响种群动态的基本参数是哪几个?种群间主要相互作用有哪几种?主要特征是什么?

3.决定群落中种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有哪些主要学说?

4.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试以草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有哪些?

6.什么是生物入侵?简述入侵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计48分)

1.最小因子定律与限制因子定律

2.富营养化与富集作用

3.动物信息素与他感作用

4.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

5.利他行为与互利共生

6.演替系列和顶级群落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各生态因子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2.动物与捕食者,植物与食草动物,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3.分别列举一个捕食、寄生、腐生食物链,食物链为什么通常只有五到六环。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和研究生态服务功能的意义。

5.水生环境的原生演替和退化草原上的次生演替。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碳的全球循环,以及CO2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影响。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10)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

2.偏利共生

3.光饱和点

4.群落稳定性

5.能量锥体

6.存活曲线

7.竞争排斥原理

8.群落交错区

9.表型适应 10.种间关系

11.演替 12.生态位 13.限制因子 14.温室效应 15.生态工程

二、简述

1.简述外源性因子调节学说并阐述其争论焦点

2.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草地或池塘为例进行阐述

3.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

4.如何合理地评价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及其内容

6.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2010年

一、名词解释

1、自然选择

2、生命表

3、存活曲线

4、竞争排斥原理

5、协同进化

6、种群调节

7、食物链与营养级

8、关键种

9、生物量

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态入侵12、亲缘选择13、可持续发展

14、阿利氏原理15、他感作用

二、综合题

1、什么叫适应?动物对寒冷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2、种群动态变化的参数主要是哪几个?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影响群落多样性的因素?为什么热带的多样性比寒带温带丰富?主要学说有哪些?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研究的核心问题?

5、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成分?以池塘或草地为例进行说明。

6、什么叫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有哪些?

2011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考研生态学试题(甲)

一、简述下列每组两个概念并阐述其异同(每组6分,共60分)

1.生态型与生活型

2.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3.生物量与生产力

4.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5.种群与异质种群

6.r-对策者与k-对策者

7.生物富集作用与富营养化

8.优势种与建群种

9.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0.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二、问答题(7选6 .每题15分 .共90分)

1.光的生态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和动物对光周期适应的生态类型?

2.生态系统由幼年期到成熟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变化特征?并论述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和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指导意义.

3.内禀增长率rm?(lnR0)/T 中R0 和T的生态学意义.

根据该公式指出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

4.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中四个层次的影响.

5.协同进化?简述竞争物种间,捕食者与猎物种群间,寄生与寄生物间,植物与食草动物间的协同进化.

6.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种带来的可能生态后果?

从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与侵入地的自然、生物环境角度,探讨外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

7.中国植被分的原则和主要系统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主要分类单位?

2011年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目:(841)生态学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他感作用繁殖成本光周期现象局域种群抽彩式竞争瓶颈效应

生物扩大作用生物学零度生态交错带生态流

2、概念对比(请重点叙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

2. 内稟增长率与瞬时增长率

3.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4.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5. 狭义Meta-种群与广义Meta-种群

3、不定项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有()

A.有发达贮水组织

B. 原生质浓度低

C.高根/冠比

D.叶片大

2.以下属种间关系的有()

A.中立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偏害作用

3.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植被型、群系、群从(其余略)

4.与生态平衡有关的概念有()

A.稳定性

B.自治力

C.镶嵌性

D.协同作用

5.河流廊道包括()

A.河流

B.河漫滩

C.河岸

D.岸边高地

E.周边公路

4、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可杂交性”作为种鉴定依据的优点与缺点分别是什么?

2. 什么是生态规划?你如何理解生态规划?

3.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4. 简述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哪些类型?

5、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不同点。

2. 到与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作用及局限。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热中性区(Thermal neutral zone)

2.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

3.-3/2自疏法则(-3/2 thinning law)

4.协同进化(Co-evolution)

5.生态流(Ecological flow)

6.生态系统发育(Ecosystem development)

7.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

8.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geochemical model)

9.尺度推绎(或尺度转换)(Scaling) 1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每题4分,共20分)

1.年龄椎体(age pyramids)和生态椎体(ecological pyramid)

2.群落抵抗力(resistance)稳定性和群落恢复力(resilience)稳定性

3.生物量(biomass)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4.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和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5.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和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

三、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3分,共计65分)

1.简述温度和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论述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2.解释生态位概念的拓展,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应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

3.何谓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生态学原因是什么?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个体、种群、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4.阐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说明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的原因。

5.图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并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主要测定方法。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Mac Arthur-Wilson动态平衡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今生物保护上,异质种群理论取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物保护范式的这种转移是否意味着岛屿生物地理学在保护生物学中已经毫无价值?请说明理由。

四、综合分析题(25分)

假设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有害植物(如黄花棘豆、光果大戟)或有害动物(如害虫或害鼠)暴发危害。使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以其中一种有害物种(植物或动物)为例简明概要回答。

(1)可以通过哪些生态学方法调查该有害生物种群的绝对密度。(3分)

(2)从种群调节的外源性调节学说,探讨该有害物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3)分别从上行控制效应(bottom-up effect)和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理论,探讨利用食物链控制该有害物种发生的可能途径。(8分)

(4)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提出草原生态系统有害生物控制对策。(6分)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0道题,每题3分,共30分)

1. 适合度( Fitness)

2. 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3.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4.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5. 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6.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

7.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

8.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9.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10. 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4道题,每题5分,共20分)

1. 适应性趋同(Adaptive Convergence)和适应性趋异(Adaptive Divergence)

2. 频度(frequency)与多度(abundance)

3. 群落的平衡学说(equilibrium theory)和非平衡学说(non-equilibrium theory)

4.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与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三、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若6道试题全部做答的,则只将前5道试题纳入计分范围。)

1. 何谓耐受性定律?何谓生态幅?以下两幅图中的上图为某地点的生态气候图,下图为两种植物在水分供应充足时的

生长量对气温的反应曲线,分析这两种植物能否稳定分布于该地点?

2. 简述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特征,论述自然界中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互利共

生主要存在的方式。

3. 何谓生态演替?“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大生态工程之一,请解释农田弃耕后自然恢复属于哪一种演替

类型?并阐述该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性?

4. 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简述生态系统中氮(N)的循环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5. 试述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说明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和单位?

6. 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四、综合分析题(25分)

下图是一个经过修改的秸杆多级利用图,试应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 解释该图的生态学过程(2分),并说明该图所利用的生态学原理(1分)?

2. 何谓生态学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2分)?阐述Lindeman能流转化效率定律;根据Lindeman能流转化效率

定律,假设农作物为120个能量单位,则通过农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食物链,转化到蚯蚓时能量应该是多少能量单位(4分)?

3. 解释该生态系统所包括的2种类型食物链的特点(2分)?分别说明它们在该系统能流过程中的作用(2分)。

4. 应用关于食物链的2种主要理论,分别解释为什么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3-5节(6分)?

5. 如何调节食物链的长度,以分别满足该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如下三种需求:1)籽实、2)畜产品、3)籽实及畜产品(6

分)?

1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 macroclimate: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小气候 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 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如飞虱长短翅; 社会性昆虫等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mm最大的瞬 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 ),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 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 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 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 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 1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7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1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 12 .贝格曼定律(十分之一法则):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有增大的趋势; 13.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4.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16. k-选择: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种群稳定于K附近。 17. 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 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18.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 1/ w = Ad + B。 19. -3/2幂定律:自疏,导致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20.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21.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普通生态学试题答案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GC001)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刘芳杨益众 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 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 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 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 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 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 1、野外观察与调查。这是基本方法; 2、室内实验测定。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这是重要途径; 3、理论分析。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 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 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 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 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 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 1、直接肉眼观察; 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 3、抽吸法 4、网捕法 2.1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种群生态学的首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者Thomas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他发表了《人口学原理》。 2.1.1 什么是种群?

普通生态学笔记

(课堂笔记) 普通生态学 2012年12月01日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四大学派: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 2.2总体而言,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 (1)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 (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向种群和群落;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非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要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作用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1 物种 1.1 物种的概念 物种 功能单元。 1.2 物种的特点 (1)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2)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 (3)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得个体集合;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 环境 2.1 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 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成为环境因子。

2.2 生境★ 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 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2.3 条件和资源★ 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不可消耗的称为条件,可被消耗的成为资源。 3 生态因子 3.1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2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3 生态因子的分类★ (1)通常分类: ①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②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2)有的学者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Simith等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3.4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1)维度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级,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受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2)垂直地带性 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性变化。受海拔高度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 (3)经度地带性 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布。受水分分布不均匀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 ?关键种 ?冗余种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镏钉假说 ?冗余假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食物链及其类型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