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笔记

普通生态学笔记
普通生态学笔记

(课堂笔记)

普通生态学

2012年12月01日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四大学派: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

2.2总体而言,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

(1)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

(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向种群和群落;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非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要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作用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1 物种

1.1 物种的概念

物种

功能单元。

1.2 物种的特点

(1)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2)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

(3)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得个体集合;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 环境

2.1 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

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成为环境因子。

2.2 生境★

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

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2.3 条件和资源★

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不可消耗的称为条件,可被消耗的成为资源。

3 生态因子

3.1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2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3 生态因子的分类★

(1)通常分类:

①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②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2)有的学者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Simith等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3.4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1)维度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级,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受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2)垂直地带性

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性变化。受海拔高度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

(3)经度地带性

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布。受水分分布不均匀影响。

3.5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

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①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如氧气。

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③Shelford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可以用种型耐受曲线表示。

④生态福*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福。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⑤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适应度)

▲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有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⑥指示生物

A、生物的指示作用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

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B、指示生物的相对性

指示生物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失去指示意义。

3.6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6.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6.1.1 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强的影响

①光强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②光强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

③山的坡向、坡度影响光照强度

④四季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⑤一天变化:中午最大,早晚最小

(2)光强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着重要作用

②光强与水生植物

③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中性植物

3.6.1.2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质的变化

光质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强。

(光谱成分:红、橙、黄、绿、青、蓝、紫。)

(2)光质的生态作用

①光质与植物

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影响不同。

A、生理有效辐射

B、生理无效辐射

②光质与动物

3.6.1.3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日照长度

①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②日照长度时空变化

北半球:夏至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①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②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3.6.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

3.6.2.1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的三基点温度★

温度对生物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

①当环境温度在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之间时,生物体内的生理变化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谢活动加强,从而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

②当环境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后,参与生理变化的酶系统受到影响,代谢活动受阻,势必影响到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③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是高于最高温度,生物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④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生物不同发育阶段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生物零度

植物或变温动物,其发育是从某一温度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即生物零度。

▲发育速率

(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及有效积温法则

①温度与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

②有效积温法则★

A、主要含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B、公式

K = N(T- T0)

式中: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一个常数

T——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

T0——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天数,d)

3.6.2.2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①低温危害

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危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A、寒害

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

B、冻害

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

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②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A、形态适应

B、生理适应

C、行为适应

③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A、形态结构对低温的适应

a、贝格曼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小。

b、阿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

B、生理适应

a、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的保持恒定的体温;

b、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为大大降温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度血液很少流到这些部位。

C、行为适应

a、休眠(抗寒)

b、迁徙(避寒)

(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①高温危害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A、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高温可以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是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分子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

B、高温对动物的危害

高温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是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因种而异,一般哺乳动物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鸟类不能忍受48℃以上的高温。)

②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A、形态适应

a、有些植物具有密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

c、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

B、生理适应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蒸腾作用避免值。

③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A、夏眠

B、穴居

C、昼伏夜出

3.6.2.3 物候节律

(1)物候

物候是指生物生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2)物候学

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3.6.2.4 休眠

(1)休眠

休眠是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于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2)休眠的好处

①忍耐较宽的生态福

②减少能量消耗

3.6.3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6.3.1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①水是任何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

②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水对稳定的温度环境有重要意义;

④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⑤水使植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3.6.3.2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型:

(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

3.6.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6.

4.1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

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的过度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都具有分化能力。

3.6.

4.2 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项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2)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①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②壤土质地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

③粘土的组成颗粒以细粘土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

(3)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空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3.6.

4.3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1)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②伤害植物组织

③引起细胞中毒

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⑤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

(2)盐土植物的分类

①聚盐性植物

②泌盐性植物

③不透盐性植物

3.6.5 生物的生态适应★

3.6.5.1 适应

(1)适应的概念

适应是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现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2)适应方式(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①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②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③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

④营养适应:食性的泛化与特化

(3)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有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

3.6.5.2 生态适应

(1)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植物生态型是与生活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同种生物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不同类群,它们的差异是源于基因的差别,是可遗传的。根据引起生态型分化的主导因素,可把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等。

3.6.5.3 生态位

(1)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1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1 种群的定义

(1)种群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①空间

②数量

③遗传

1.2 种群的统计特征

1.2.1 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率

出生率指在一特定时间内,一种群新诞生个体占种群现存个体总数的比率;

①最大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在自然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②实际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2)死亡率

死亡率是种群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现存个体总数的比率。或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①最低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②实际死亡率

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是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

1.2.2 迁入和迁出

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1)迁入率

迁入率是指进入当前种群领地的同种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2)迁出率

迁出率是指离开当前种群所在区域的个体数量站总个体数的比率。

1.2.3 年龄结构和性比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数目的比率。

(2)年龄金字塔

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它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

(3)性比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1.2.4 种群的空间分布

(1)种群的空间分布

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种内种间个体之间的竞争,每一种群在一定空间中都会呈现特有的分布形式。(2)种群空间分布的分类

一般来说,种群分布的状态和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随机分布

②均匀分布

③聚焦分布

1.2.5 存活率

(1)存活率

存活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存货的个体数除以种群最初个体数。

(2)生命期望

生命期望就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3)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以对数的形式表示在每一生活阶段存活个体的比率。

(4)生命表

生命表分为三种类型: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和综合生命表。

1.2.6 种群增长

(1)净繁增长率(R0)

净繁增长率是指种群每个体平均产生的后代数量。

R0 = ∑l X m X

(2)世代时间(T)

世代时间是指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从卵到卵,种子到种子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T = ∑X l X m X/R0

(3)内禀增长率(r)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用“r”表示。

(4)种群增长的主要分类

①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②密度制约性增长

(5)周限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是指自然增长的有限速率,用以表示种群在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后所增加的倍数表示。

λ = N t+1/N t

(6)逻辑斯谛方程

式中:N t——为种群大小(t时间的)

t——为时间

N0——时间为0时的种群数量

r——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2 种内关系

2.1 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2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3 密度效应★

(1)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2)-3/2自疏法则★

①自疏现象

自疏现象是指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死亡。

②-3/2自疏法则

Wa = Cd-a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为-3/2自疏法则。

2.4 动物的婚配制度★

(1)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是指种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2)类型

①单配制

②多配制(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

(3)生态因素

资源分布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包括食物和营养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①领域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②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5)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通常之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 种间关系

3.1 竞争

(1)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利用有限之源(如食物、空间等)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竞争个体的适合度降低。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生态学上,具有相同需求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中共存,即共存只能在物种生态位分化、稳定、均匀的环境中发生。

(3)种群竞争的特点

①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②争夺竞争

③格斗竞争

3.2 捕食

(1)捕食的概念

捕食是指一个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2)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性状反应而进化,这种方式叫做协同进化。

▲精明捕食者

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不能对被捕食者过捕,这就是斯洛博金所谓的精明捕食者。

4 种群生活史

4.1 生活史概述

生活史是指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5 物种进化

5.1 进化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5.2 自然选择的类型

按自然选择对种群表现型的选择结果分为三类:

(1)稳定选择

(2)定向选择

(2)分裂选择

5.3 物种形成步骤(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而别独立进化;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会在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生物种由繁殖隔离机制来保持。

▲基因流:描述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运动。

5.4 物种形成的方式

(1)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两种;

(2)邻域性物种形成:新种形成在相邻种群;

(3)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

▲生殖价:是该个体马上要生产的后代数量加上那些预期的其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为亲本投资。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称为繁殖成为本。

▲r-k连续体:r-选择和k-选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有的更接近于r-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选择,两者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r-k连续体。

第四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 生物群落

1.1 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可以定义为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

(7)一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交错区

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

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最小(表现)面积

选定样地面积,对于不同的群落类型,其样地大小也不相同,但以不小于群落的最小表现面积为宜。一般而言,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表现面积越大。

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1)优势种和建群种

①优势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它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②建群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

(2)伴生种和偶见种

①伴生种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②偶见种

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1)丰富度

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2)多度

多度是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3)密度(d)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株数,用公式表示即为:

d = N/S

式中: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

S——样地面积

密度的倒数即为每株植物所占的单位面积。

▲相对密度、密度比、种间关联

(4)盖度

(5)频度

3 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一般讲,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3.2 物种多样性

(1)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2)物种均匀度

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β多样性

4 群落的结构

(1)同资源种团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2)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角色)。

(3)群落的外貌

群落的外貌由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片层结构决定。

▲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是指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 生物群落的动态

5.1 群落变化类型

(1)波动

波动是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的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2)演替

①演替的概念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②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5.2 群落演替类型

(1)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①世纪演替

②长期演替

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

①原生演替

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②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3)按基质性质划分

①水生演替

水生演替是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的演替。

▲水生演替的过程(阶段)★

A、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有机质的聚集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导致湖底增高。

B、沉水植物阶段

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

轮藻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

垫高湖底。

C、漂浮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

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同时植物残体量更大,湖底抬高,有利于下一阶

段植物入侵。

D、挺水植物阶段

普通生态学考试题习题库2016

《普通生态学》 一、Please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3 points each, 18 points totally). (1)I ntroduction Ecology habitat (2)a utoecology niche(生态位) fundamental niche(基础生态位) competitive exlusion principle(竞争排斥原理) fitness(适合度) environment(环境) Liebig?s law of minimum(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ecological valence or amplitude(生态价、生态幅、耐性限度) law of 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定律) Vant Hoff?s law(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 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发育起点温度) law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有效积温法则) (3)population ecology Population(种群) ecological invasion(生态入侵) 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 (or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内禀增长率] density dependence(密度制约) density independence(非密度制约) age structure(年龄椎体或年龄金字塔) Survivorship curve(存活曲线) ecological natality(生态出生率) ecological mortality(生态死亡率) maximum natality(最大出生率) minimum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 ecological strategy(生态对策) (4)community ecology pioneer species(先锋物种) climax (顶级群落) biotic community(生物群落) community succession(群落演替) growth form(生长型) life form(生活型) ectone(群落交错区): edge effect(边缘效应):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普通生态学试题

《普通生态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 2生态因子(华东师大/98) 3 生态幅(中科院植物所/2003) 4 生态环境 5 生境 6 限制因子 7 驯化 8 协同进化(华东师大/2000) 9 内稳态(华东师大/2001;西双版纳/2003) 10休眠(西双版纳/2003) 11生物学零度 12临界温度 13冷害 14冻害(中科院植物所/2003) 15霜害 16适应组合(中科院地化所) 17辐射适应 18趋同适应(中科院植物所/2001) 19光补偿点(华东师大/2004、中科院植物所/2003) 20光周期现象(中科院地化所) 二、填空题: 1.研究_生物_与_环境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形态__、_生理__和_分布_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_生物因素__和_非生物因素_两类。 3.阳光对植物的_生理_和_分布_起决定作用,另外对植物的__开花时期____也有影响。 4.阳光对动物的___体色___、___视觉___、__繁殖活动____、__生长发育____和___生活习性___也有影响。 5.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__阳光_的影响。 6.光的生态作用表现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7.在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8.水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9.陆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0.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三、选择题:(建议将所有题选项按照第一题尽可能排列整齐)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D ) 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C.非生物因素D.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D )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mm最大的瞬 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 ),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 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 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 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 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生态学试题全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生态学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 A、必答题: 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2、简述r对策和k对策的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B、选答题: 1、简述光照对植物作用的方式和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类型 2、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3、分析种群爆发现象形成的原因 4、种群的最大收获时期一般在什么时候,并解释原因 5、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何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两题,3选2) 1、论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简要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2、目前城市绿化中流行把大树移植到城市,请从生态学角度谈谈你对“大树移植”的看法,并提出城市绿化模式的建议 3、举例说明生物入侵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提出防范对策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试题 2009北师大环境考研 生态学 一简答 1.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不太记得了) 2.密西希比最小因子定律 3.r-对策和K-对策的主要特征 4.群落交错带的特征 5.简述生物的协同进化 二论述 1.论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演替的因素 2.简述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普通生态学1 1、术语解释 定型行为适应性低体温 有效积温法则population dynamic 似昼夜节律及相漂移shelford”s law 信息素内禀增长能力(Rm) Community 2、简述温带淡水湖泊水温分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营养物质、漂浮植物密度的关系(10分) 3、简述淡水硬骨鱼与海洋硬骨鱼渗透压适应性调节特征(10分)

普通生态学考试题习题库-有答案tostudent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 I . PleaSe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名词解释] (1)Introduction ecology (生态学):是有关生物与环境(栖息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或者,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autoecology niche (生态位):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位置。 fun dame ntal niche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realized niche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所能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共存。habitat (栖息地):生物生活的地方。 fitness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个体存活的机会和生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适合度越大。 environment (环境):生命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生长与繁殖的各种因素。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该物种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生物生长就会受到这种最小量因子的限制。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当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能够耐受的极限时,均会使该种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ecological valence or amplitude (生态价、生态幅、耐性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law of limiting factor (限制因子定律):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Vant Hoff?S law (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变温动物的体温每增加10C ,生理过程速率加快2倍,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范霍恩定律或Q10定律。 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 (发育起点温度):动物的生长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law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法则):外温动物完成其发育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温度的组合,或者说它需要的是一定的总积温(Sum of heat)。 (3)population ecology Population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同一空间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ecological invasion (生态入侵):生物在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情况下带入到一个适宜于其生存或繁衍的地区,致使其种群不断增加,分布区稳步扩大的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 (or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内禀增长率]:当食物量和空间条件不受限制并排除同种个体竞争或敌害时,在特定温度、湿度和食物质地等条件下,种群所达到的瞬时最大增长率。 denSity dependence (密度制约):种群参数如出生率、死亡率随着密度的改变而改变。 denSity independence (非密度制约):出生率和死亡不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普通生态学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b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生态学 2. 生态因子 3. 小气候 4. 发育阈温度: 5. 逻辑斯谛方程 6. 他感作用 7. 共生 8. 盖度 9. 食物链 10.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研究对象 1. 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eculogical.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micrvelimate),是指近地面大气侯中l. 5 n r以内的气候。 4. 发育阈温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 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或者称生物学零度(bioIogical zero)。 5. 逻辑斯谛方程:逻辑斯谛方程描述的是一个在有限资源空间中的简单种群 的增长,其模型式为:dN/dt=r/N(1一N/K)。该方程预测种群的增长随时间变化呈现出“s”型,如在真实种群中通常所观察到的那样。 6. 他感作用: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 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作用是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 7. 共生:种间关系的一种,寄生物与其宿主生活在一起,从宿主身上获取资源利益。二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到一定程度,由于宿主对这种寄生关系的开拓进化,有可能使这种寄生变得对双方都有利,两个物种互相依存着生活。这时两物种的相互作用即由寄生转变为共生。 8.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的大小,而且还反映了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盖度,而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9.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10.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研究对象: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景观中各自然组分的异质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生物活动尤其是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2.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3. 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4. .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5.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6. 什么是生态位?以下图为基础,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命题组组长签字:( A )组第1页(本试卷共1页)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刘芳杨益众 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 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 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 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 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 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 1、野外观察与调查。这是基本方法; 2、室内实验测定。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这是重要途径; 3、理论分析。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 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 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 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 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 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 1、直接肉眼观察; 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 3、抽吸法 4、网捕法 2.1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种群生态学的首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者Thomas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他发表了《人口学原理》。 2.1.1 什么是种群?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作业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定义:固体废物排入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概述 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食物残渣、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尾矿、工业水处理污泥、煤矸石及工业粉尘。危险废物是指易燃、易爆、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物,除固态废物外,半固态、液态危险废物在环境管理中通常也划入危险废物一类进行管理。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 固体废物还有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因此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按废物的不同特性分类收集运输和贮存,然后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减少环境污染,尽量变废为宝。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0亿吨,比上年增加6.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5.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8%,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危险废物产生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 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7550万吨,比上年增加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 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 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用。通常,由于土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很大,随着渗滤水的迁移,使有害成分在土壤固相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的改变,植物又是生长在土壤中,间接又对植物产生了污染,有些土地甚至无法耕种。例如,德国某冶金厂附近的土壤被有色冶炼

普通生态学试题1参考答案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GC00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

2017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 绪论 1、生态学: ①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 学基础》 ②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首先产生的、第一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 补充手段)、模型研究(高度的抽象、理论生态学)。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①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结合。②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③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④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生态位 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1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③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生态幅/ 生态价(选择):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者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代表什么?生殖、生长、存活,选择即可) 5.适应组合(名词解释):生物对非生物环境表现出的一整套的协同适应特性。例如:骆驼对炎热干燥的环境的适应;含露水的植物嫩叶,多汁的植物; 6.协同进化(名词解释):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的两种生物特有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法则而形成的。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又是作为前一个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7.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1)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2)实际生态位: 2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湛师生命科学学院20 至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试题编号GE001)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A 体型小 B 体型大 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 2、在诸生态因子中BD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普通生态学重点论述.docx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 mm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18、生态位:①指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