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4、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5、可持续发展:在不损害后代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三、研究内容

1、生态系统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环境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3、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如何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始状态或实现新的平衡。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

5、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学习方法

1、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

2、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热点问题:当前的环境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培养分析能力:学会分析问题,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节与管理的科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部分。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整个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的

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包括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缓冲能力、抗逆能力等。

6、农业害虫:是指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昆虫,如蝗虫、蚜虫、螟虫等。

7、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8、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问答题

1、简述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答: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节与管理的科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其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管理、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方面。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答: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等途径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物质;分解者则通过分解死亡的生物体和其他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物质。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3、简述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其意义?

答: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反馈机制和协同进化机制。反馈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使整个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协同进化机制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适应环境变化。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措施?

答: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等;间接价值则包括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宣传教育等。

5、简述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答: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包括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缓冲能力、抗逆能力等。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气候条件等。

一、经济法基础概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基础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维护经济秩序;

4、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经济组织法

1、经济法主体亦称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3、个人独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4、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有收益,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5、公司法:公司是依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是西方资本主义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世界各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具有法人资格。

6、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代表国家所有权人具体行使其所有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的经营管理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中国家以税的形式获得一部分收益外,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因此,国家制定企业法等调整国有企业

内部关系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

7、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按照本法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范围包括原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农民和渔民投资兴办的集体企业以及以其他形式批准成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或部分集

体所有。其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不同于公民个人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有自己的名称、场所、必要的财产或资金、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场所,有一定的从业人员和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设施。其内部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重要的生产经营问题由集体成员共同决定。其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登记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

8、私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属于私人所有,其经营和管理受法律保护。私营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依法进行登记。其内部管理方式是投资者决策、经营者执行、劳动者参与管理和监督相结合

的方式。其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资金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私营企业应当依法缴纳税金和各种费用。

9、外商投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

立的,由中国投资者与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外国投资者单独投资的企业。外商投资分为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管理应当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国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进行税务登记,依法缴纳税金。其财务会计制度应当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应当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接受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10、破产法: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各种债务,并依法免除其无法偿还的债务的一种法律程序。破产法是关于破产程序和破产清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国破产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

一、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定义:会计是一门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管理学科。它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

算和监督。

2、会计的职能: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评价等。

3、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资金投入、使用和退出等各个环节。

4、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5、会计原则:会计原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等。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类,是账户的名称。

2、账户:账户是用于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基本单位。

3、账户的分类:账户可以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结构等进行分类。

三、会计凭证与账簿

1、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书面证明。

2、账簿:账簿是用于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基本工具。

3、账簿的分类:账簿可以根据其用途、登记方式等进行分类。

4、记账规则:记账规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5、结账与对账:结账是对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总结,对账是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四、财务报表与分析

1、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要工具。

2、财务报表的分类:财务报表可以根据其内容、编制时间等进行分类。

3、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4、财务报表的解读:财务报表的解读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解读。

以上是基础会计复习资料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3、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教育规律。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意识性、自觉性和目的性。

2、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未来性。

3、教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学记》。

2、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3、被称为近代教育之父、被尊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4、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5、在美国率先使用“现代教育”这个概念的学者是杜威。

6、在我国,作为师范院校必修课程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教材,是由夸

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主要依据而编写的。

随着中国文化的日益繁荣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产生兴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学基础知识,我们整理了这份复习资料。

一、国学的定义与范畴

国学,又称“汉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术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以古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国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包括现代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研究。

二、经学

经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经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典的注释、翻译、解读等。

三、史学

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学科,包括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的记载、史实的分析、历史规律的总结等。

四、子学

子学是研究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学派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著作等。

五、文学

文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古典小说的解读、诗词的赏析等;现代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小说的解读、诗歌的赏析等。

六、艺术

艺术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绘画、书法、音乐等各个领域。艺术的研究内容包括艺术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等。

以上是国学基础复习资料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国学知识,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政治学概述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

1、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影响上。

2、政府:政府是政治权力的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和引导社会事务。其职责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制定和执行法律等。

3、政党:政党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代表。它们组织选举、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等。

4、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1、民主理论:民主理论的是政治权力如何分配、政治决策如何制定以及公民如何参与政治。它包括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和混合民主(代表制和直接民主的结合)等不同形式。

2、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政治哲学,它主张建立一个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政府,鼓励个人自我实现和市场竞争。

3、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并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它强调集体行动和社会改革,以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4、国家理论:国家理论的是国家的本质、功能和目的。它探讨了国家与公民、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5、政策制定与执行:政策制定与执行是政治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是政策如何制定、执行和评估。它研究了政策制定者、利益集团、公众和媒体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假设或理论。

2、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一种基于价值的研究方法,它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通常基于特定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来提出政策建议或评估政策效果。

3、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非量化的分析。它通常用于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人类行为。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使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验证假设或理论。它通常用于分析大规模的社会现象或人类行为。

五、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1、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比较政治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

度、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的学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比较政治学成为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公共政策的重视:公共政策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是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公共政策日益受到重视。

3、跨学科的研究:随着学科交叉的增多,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管理学基础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控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提高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目标。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学的应用范围以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二、管理学的应用范围

管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等。在企业中,管理学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组织生产、协调资源、提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机关中,管理学可以帮助政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感谢吉首大学08生教班无私提供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

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 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16.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17.动态生命表: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8.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19.环境容纳量(K):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这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21..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22.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2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4.生态位的分化:种内竞争扩大,种间竞争缩小。 25.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26.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27.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8.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9.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30.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31.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3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3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4.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35.生活型谱: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最小因子定律 3、竞争排斥原理 4、冻原 5、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 7、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 9、生物种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2)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3)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里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天系,反映客生态规律性,楼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经典的演替观: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的组成决定群落演替后来优势种。强调个体的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 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 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 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 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 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 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 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 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 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 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 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 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 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 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 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 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 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 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 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 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 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 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 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 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1866,德,Haeckel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按组织层次) 个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并强调其适应机制与进化对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动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等动态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流动过程。 全球生态学:物质与能量的全球过程及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系统及其过程都有特征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服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般原理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野外观察: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缺点:不易重复。 控制实验: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 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理论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的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生物体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对生物体具有根本性影响。 ①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生物圈)/区域环境 ②小环境:生境/小(微)环境/内环境 大环境: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小环境: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接触生物体表面乃至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3、适宜的生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内环境: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5、分类: 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按稳定程度:稳定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按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方式: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read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一、生态学概述 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三、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 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 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四、群落生态学 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 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 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五、种群生态学 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 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 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 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 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 七、生态系统的演替 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 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 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 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 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 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 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不必答下面的) 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 形态及体色有显着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 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 不同光质有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 育及分化有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原因: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三个定律的内涵记) 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与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 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碳循 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 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 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 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这些扰动会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环境管理的改善以及人类 活动的调整来实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 抗力,而环境管理的改善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人类活动的调整 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推动可 持续发展等。 5.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 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生态学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和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通过了解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 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 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 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 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 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 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

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 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 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 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生态型:一个物种对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产生的产物,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群。 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他感作用及他敢作用的生态意义 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正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基础生态复习

第8章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自组织的生物系统,就像有机体或种群那样,即有机体论学派;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认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体,称之为个体论学派。 样地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多度: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盖度:(coverage):投影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则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frequency):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通常按照包含该物种个体的样方数(P)占全部样方数(T)的百分比来表示。即 F(%)=P/T×100 频度定律:Raunkier在欧洲草地群落中使用 0.1m2的小样圆作任意投掷,然后计算每种植物出现的次数和样圆总数之比,得到每种植物的频度。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种间关联现象: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的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它们互相排斥或吸引。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频率比期望的更加频繁,它们就是正相关联;否则就是负相关联。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其体态适应特点都是相似的。 群落在不同季节所呈现的一定的外貌特征,即群落的季相。 生物多样性指数一般就是指物种多样性,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 群落交错区 (ecotone) 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其物种多样性较相邻的其他群落要高,成为边缘效应。 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中等长度的干扰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层片结构:层片是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组成。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形成了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C. Raunkiaer 从全球植物中随意选择 1,000 种植物计算其上述 5 类生活型的百分比,其结果为:高位芽植物 46%,地上芽植物 9%,地面芽植物 26%,隐芽植物 6% 以及一年生植物 13%。上述比例被称为Raunkiaer生活型谱。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岛屿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2. 何谓生活型谱?它在植物群落研究中有何重要作用?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个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特别是气候)的关系。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里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一般分为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类。 生态农业特点:(1)因地制宜性(2)综合性(3)稳定性(4)社会性(5)选择性 生态旅游的特性:天然性、高层次性、可持续性、综合性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1)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2)拥有巨大的客源(3)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壤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度与绿地奇缺(6)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生态锥体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生态锥体可分为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 2、能量锥体的特点:只有能量锥体能保持金字塔正常形态,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生物量锥体的特点:按照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绘制出来的,生物锥体很少发生倒置,然而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数量锥体的特点: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但会出现有的生物个数数量很少二每个个体的生物量很大的情况,所以也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着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连成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 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 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 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 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 样法。(详细计算书P67 )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 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 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 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4 个空 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 个空 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要素; 2. 环境的类型: ①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 ②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按范围分:全球环境,地区环境,空间环境,微观环境,内环境; 3.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4.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5. 生态因子的类型: ①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认为因子; 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6.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阶段性作用;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生态因子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某一因子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③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的因子来替代;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借助相近的因子增加来得到补偿。 ④阶段性作用: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 7. 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8.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9•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而不能生存; 10•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最高点和 最低点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11. 适应: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形状的现象; 12. 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营养适应; 第三章 1. 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日照:萝卜,菠菜,小麦,油菜②短日照:苍耳,水稻,棉花③中日照:甘蔗④日中性植物:番茄,蒲公英; 2. 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日照:雪貂,野兔,刺猬②短日照:绵羊,山羊,鹿; 3. 生物对极端低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植物:①形态:油脂、鳞片、短小、匍匐状,厚皮②生理: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 动物:①形态:毛皮结构、脂肪层、伯格曼规律、阿伦规律②生理: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身体异温,水生哺乳动 物的乳汁构成、热交换器等③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 4. 生物对极端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植物:①形态: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②生理:细胞含水量减少; 动物:①形态:毛皮性质和颜色②生理:体温过热③行为:栖居地点、活动时间; 第四章 1. 光强对生物的影响:陆生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水分丧失途径:①植物:蒸发失水,分泌失水,体内代谢②动物:蒸发失水,分泌失水,排泄; 水分获得途径:①植物:根部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②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 3. 生态类型:浮水、沉水、挺水;湿生、中生、旱水生植物; 4. 植物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划分为:①酸性土:茶树,油茶,杜鹃,马尾松,桃金娘;②中性土:多数乔木物种;③钙质土:柏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