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8:02:39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这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有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开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

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6m及0.3m; 实测罩口平均风速均为0.3m/s,低于设计应满足罩口平均风速的70%,操作位有害物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6和2.0倍。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2m和0.1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仅为0.39m/s和0.82m/s,吸入风速分别为0.20m/s和0.38m/s罩口风速分别低于设计应满足吸入风速的60%和24%,操作位有害物质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限值的13.4和1.7倍。

由此可见,排风罩距有害物发生源的距离较远,罩口未对有害物发生源及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及吸入风速过低等已成为影响局部排风罩控制效果

的主要原因。

3、罩口围挡

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排风罩可以加以围挡,但未加设。表3比较了某啤酒厂选麦下料处上吸罩未加设围挡及加设围挡后的控制效果。

在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某酒厂选麦下料处设置的上吸罩加设围挡后,操作位谷物粉尘浓度比不加围挡降低了13.5倍;某电子企业熔炉处,设置的上吸罩加设围挡后,操作位铅烟浓度比不加围挡降低了2.6倍。

由此可见,罩口围挡可以减少无效气流,从而提高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

三、排风罩的设计要求

本调查找出了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相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若局部排风罩的型式选择不适宜,位置的安装不正确,罩口型式设计以及罩口风速或吸入风速不符合设计要求,就不能取得有效的控制效果。

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应遵循型式适宜、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确定,必须在先研究熟悉有害物的特点及其散发情况,了解工艺设备的结构及使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考虑采用密闭罩,其次考虑采用半密闭罩、上吸罩、侧吸罩等排风;

2、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局部排风罩应尽可能包围或靠近有害物发生源,使有害物局限较小的范围,便于捕集与控制;

3、局部排风罩的吸入气流已受到有害物的污染,不允许再经过操作者呼吸区;

4、局部排风罩吸气气流方向应尽可能与有害物运动气流一致;

5、一般上吸罩罩口面积不应小于有害物扩散区的水平面积;侧吸罩罩口面积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大,以扩大排风罩的吸气区域;

6、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及吸入风速应结合工艺特点,使其满足相应设计要求;

7、局部排风罩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加设罩口围挡,以减少无效气流的干扰;

8、局部排风罩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弱干扰气流对吸气气流的干扰;

9、排风罩应力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制作、安装与维修;

槽边排风罩的风量计算

1.排风量计算

条缝式槽边排风罩的排风量按下列原则计算:

L=截修正系数*控制风速*槽面积*维修正系数截修正系数:高截取2,低截取3;

维修正系数:单侧取(B/A)0.2,双侧取(B/2A) 0.2

槽面积:矩形槽面积=A*B,圆形槽面积=πD2/4

控制风速Vx根据控制有害物的特性来定。

因此可得条缝式槽边排风罩的排风量计算公式如下:

(1)高截面单侧排风

m3/s (4-6-2)(2)低截面单侧排风

m3/s (4-6-3)(3)高截面双侧排风(总风量)

m3/s (4-6-4)(4)低截面双侧排风(总风量)

m3/s (4-6-5)(5)高截面周边型排风

L=1.57v x D2 m3/s (4-6-6)(6)低截面周边型排风

L=2.36v x D2 m3/s (4-6-7)

式中 A——槽长,m;

B——槽宽,m;

D——圆槽直径,m;

v x——边缘控制点的控制风速,m/s。

2.排风罩的阻力计算

条缝式槽边排风罩的阻力按下式计算

Pa (4-6-7)

式中——局部阻力系数,;

——条缝口上空气流速,m/s;

——周围空气密度,kg/m3。

设置在有害物源处,捕集和控制有害物的通风部件。

排风罩分类排风罩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分为密闭罩、外部罩、接受罩、吹吸罩、气幕隔离罩、补风罩等六大类。

1.密闭罩将有害物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按其形式可分:

(1)局部密闭罩只将工艺设备中放散有害物的部分加以密闭的排风罩。如颚式破碎机密闭罩。

(2)整体密闭罩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大部分或全部密闭的排风罩。如轮碾机、提升机密闭罩。

(3)大容积密闭罩在较大范围内,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或有关工艺过程全部密闭起来的排风罩。

(4)排风柜一种三面围挡一面敞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如用来对金属零件进行表面加工或清理的喷砂通风柜。

2.外部罩设置在有害物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按其形式可分:

(1)上吸罩设置在有害物源上部的外部罩。

(2)下吸罩设置在有害物源下部的外部罩。

(3)侧吸罩设置在有害物源侧面的外部罩。

(4)槽边罩设置在电镀槽、酸洗槽等工业槽边的外部罩。

3.接受罩接受由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本身产生或诱导的有害气流的排风罩。如砂轮机的吸尘罩、高温热源上部的伞形罩等。按其形式可分:

(1)高悬罩悬挂高度(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H>1.5(F为热源水平投影面积)或H>1m的接受罩。

(2)低悬罩悬挂高度H≤或H≤1m的接受罩。

4.吹吸罩利用吹风口吹出的射流和吸风口前汇流的联合作用捕集有害物的罩子。

5.气幕隔离罩利用气幕使有害物与空气隔离的排风罩。如用于金属熔化炉的气幕隔离罩,就是利用设置在炉子周围的环形喷口喷出的环形射流包围热烟气,使其直接进入屋顶的排风罩。

6.补风罩利用补风装置将室外空气直接送到排风口处的排风罩,如补风型排气柜等。

排风罩的设计原则

1.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形式应根据有害物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做到罩内负压或罩面风速均匀,其排风量(单位时间从排风罩排出的空气量)应按防止有害物逸至作业环境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亦可采用实测数据、经验数据,或通过模型实验确定。

2.排风罩应能将有害物源放散的有害物予以捕

集,不使其放散到作业环境中,使工作区有害物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以较小的能耗捕集有害物。

3.对可以密闭的有害物源,应首先采用密闭的措施,尽可能将其密闭起来,用最小的排风量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4.当不能将有害物源全部密闭时,可设置外部排风罩,外部罩的罩口应尽可能接近有害物源。

5.当排风罩不能设置在有害物源附近或罩口至有害物源距离较大时,可以设置吹吸罩。吹吸罩对于有害物源上挂有遮挡气流的工件或隔断气流的物体时应慎用。

6.排风罩的罩口宜顺着气流的运动方向,以利有害气流直接进入罩内。但排气线路不允许通过工人的呼吸带。

7.外部罩、接受罩、吹吸罩应布置在避免存在干扰气流之处。排风罩的设置应做到方便工人操作和设备维修。

8.排风罩必须坚固耐用。

排风罩的材质

1.制作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有害气体的温度、腐蚀性、磨琢性等以及工艺条件选择。

2.对设备振动小、温度不高的场合,可用≤2mm薄钢板制作罩体;对于振动大、物料冲击大或温度较高的场合,可用3~8mm的钢板制作。对于设置在高温炉旁的排风罩,一般采用锅炉钢板制作。对于捕集磨琢性粉尘的罩子,应采取耐磨措施。

3.在有酸碱作用或其他有腐蚀性的场合,罩体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或在所用材料上作耐腐蚀处理。

4.排风罩的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以避免在拆装或受到振动、腐蚀、温度剧烈变化时变形或损坏。

排风罩的结构

1.密闭罩应尽可能做成装配结构,罩上的观察窗、操作孔和检修门应开关灵活并且具有气密性,其位置应躲开气流正压较高的部位。罩体如必须连接在振动或往复运动的设备机体上,应采用强度好的柔性连接。密闭罩的吸风口应避免正对物料飞溅区,其位置应保持罩内产生均匀的负压。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以基本上不抽走有用物料为准。

2.外部罩的罩口尺寸,应按吸入气流的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子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60°,不允许大于90°。当罩口的平面尺寸较大而又缺少容纳适宜扩张角所需的垂直高度时,可以将它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罩子;对中等大小的罩子,可在罩口内设置挡板或条缝口、气流分布板等。为提高捕集率和控制效果,外部罩可加法兰边。

3.低悬罩罩口尺寸应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150~200mm;高悬罩罩口应将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0.8H(H为悬挂高度)作为罩口直径。

4.吹吸罩罩口尺寸的确定应用其设计计算方法一起考虑,采用某种计算方法时,必须同时采用该方法的尺寸要求。

排风罩的加工工艺

1.排风罩的罩型应规则、无裂缝、无毛刺。罩壁应平整、光滑,不得有凹凸不平的现象。

2.采用1mm以下薄钢板制作的排风罩,宜用咬口、插条连接或铆接。用1~2mm薄钢板制作的排风罩,宜采用电焊或气焊连接。用2mm以上薄钢板制作的排风罩,宜采用电焊。所有焊缝均采用连续焊缝焊接。焊接头应符合《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基本形式与尺寸》(GB 985—80)的规定,所有接缝不得漏风。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卫生学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指导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用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型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 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表1中所述的上吸罩,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

国家标准图集《工业通风排气罩》解析

国家标准图集《工业通风排气罩》解析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通风排气罩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该图集编制目的,然后对编制内容中的排气罩形式和特点做了简要的叙述,最后对该国家标准图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简要概括。 关键字:国家标准图集通风排气罩形式特点 1 工业通风排气罩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内外广泛使用密闭罩、柜式排气罩、外部吸气罩、接受式排气罩、槽边排气罩、吹吸式排气罩。我国在移动式密闭罩应用于落砂机通风系统,吹吸式通风罩应用于槽边通风系统、炼钢电弧炉通风系统,操作台通风系统等,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通风罩的试验研究,采用了气流显示技术,示踪气体模拟试验,计算机数值动态模拟等先进技术,已赶上国外先进水平,有力地验证了通风罩技术的发展。 2 编制目的 工业通风排气罩是通风除尘、有害气体净化、高温气体排除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设计合理,可用较小的排风量得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若设计不合理,即使用很大的排风量,仍然达不到控制污染物扩散的目的。因此,排风罩性能的优劣,对上述通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控制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浓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达到或优于国家卫生标准,规范工业通风排气罩的制作,编制相应的国家标准设计图集,十分必要。 3 编制内容 工业通风排气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冶金、矿山、机械、化工、建材、医药、卫生等各行业、各部门都需设置通风排气罩。而图集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使用量大面广的列于其中。 排气罩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纳到图集中所列的6种罩类形式之一。为此,图集除总说明外,在各类排气罩图样之前,均有分类文字说明,分形式和特点、设计要点、计算公式和主要数据共3部分。各行业根据其具体工艺设备的性能、尺寸按说明中的内容并参照图集中的典型排气罩图样,亦可配制性能良好的通风排气罩。 局部排风罩按其作用原理和功能特点来分,可归纳为以下基本形式。 3.3.1密闭式排气罩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精选.)

GB/T16758—200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A.1 测定项目 A.1.1 排风罩的排风量 A.1.2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A.1.3 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A.2 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A.2.1 罩口风速测定法 A.2.1.1 匀速移动法 A.2.1.1.1 测定仪器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m/s—40m/s。 A.2.1.1.2 测定方法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0.3m2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A.1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移动是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果是罩口平均速度。此法 图A.1 罩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A.2.1.2 定点测定法 A.2.1.2.1 测定仪器 热电式风速计。 A.2.1.2.2 测定方法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

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m 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m 2(见图A.2a );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m 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 .2b );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c );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d )。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a )较大矩形罩 b )较小矩形罩 C )条缝罩 d )圆形罩 图A.2 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2.1.2.3 结果计算 a)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A.1)计算: υ= n n υυυυ++++Λ321 ………………………………(A.1) 式中: υ——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υυυυ????Λ321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测点总数。 b) 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A.2)计算: Q =F υ …………………………………………(A.2) 式中: Q ——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3/s ); F ——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 υ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A.2.2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

局部排风罩设计

2.4 接受罩 某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运动,而这种气流运动的方向是固定的,我们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让其直接进入罩内排出即可,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顾名思义,接 受罩只起接受作用,污染气流的运动是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罩口的抽吸作用造成的。图2-10是接受罩的示意图。接受罩的排风量取决于所接受的污染空气量的大小,它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 2.4.1 热源上部的热射流 接受罩接受的气流可分为两类:粒状物料高 速运动时所诱导的空气流动(如砂轮机等)、热源上部的热射流两类。前者影响因素较多,多由经验公式确定。后者可分为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如炼钢炉散发的高温烟气)、高温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通常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由实测确定,因而我们着重分析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 热射流的形态如图2-11示。热设备将热量通过对流散热传给相邻空气,周围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热射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从一个假想点源以一定角度扩散上升的气流,根据其变化规律,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热射流在不同高度的流量、断面直径等。 在4.7~9.0/=B H 的范围内,在不同高度上热射流的流量 2 /33 /104.0Z Q L z = m 3/s (2-3) 式中 Q ——热源的对流散热量,kJ/s B H Z 26.1+= m (2-4)

式中 H ——热源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B ——热源水平投影的直径或长边尺寸,m 。 对热射流观察发现,在离热源表面()B 2~1处射流发生收缩(通常在B 5.1以下),在收缩断面上流速最大,随后上升气流逐渐缓慢扩大。近似认为热射流收缩断面至热源的距离 p A H 5 .10≤=1.33B (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 ,收缩断面上的流量按下式计算 2 /33 /10167.0B Q L = m 3/s (2-5) 热源的对流散热量 t F Q ?=α J/s (2-6) F ——热源的对流放热面积,m 2 t ?——热源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α——对流放热系数,α=A ·?t 3/1,J/m 2·s ·℃ 式中 A ——系数,对于水平散热面A =1.7,垂直散热面A =1.13, 在某一高度上热射流的断面直径 B H D z +=36.0 m (3-7) 2.4.2 罩口尺寸的确定 理论上只要接受罩的排风量、断面尺寸等于罩口断面上热射流的流量、尺寸,污染气流就会被全部排除。实际上由于横向气流的影响,放射流会发生偏转,可能溢向室内,且接受罩的安装高度越大,横向气流的影响越重,因此需适当加大罩口尺寸和排风量。 热源上部接受罩可根据安装高度的不同分成两大类:低悬罩(p A H 5.1≤),高悬罩(p A H 5.1>)。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对于垂直面取热源顶部的射流断面积(热射流的起始角为50°)。 1.低悬罩(p A H 5.1≤时): (I)对横向气流影响小的场合,排风罩口尺寸应比热源尺寸扩大150~200mm ; (2)若横向气流影响较大,按下式确定

局部排风罩设计

局部排风罩设计

2.4 接受罩 某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 运动,而 这种气流 运动的方 向是固定 的,我们 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让其直接进入罩内排出即可,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顾名思义,接受罩只起接受作用,污染气流的运动是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罩口的抽吸作用造成的。图2-10是接受罩的示意图。接受罩的排风量取决于所接受的污染空气量的大小,它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2.4.1 热源上部的热射流 接受罩接受的气流可 分为两类:粒状物料高速 运动时所诱导的空气流动 (如砂轮机等)、热源上部 的热射流两类。前者影响

因素较多,多由经验公式确定。后者可分为生产 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如炼钢炉散发的高温烟 气)、高温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 通常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由实测确定,因 而我们着重分析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 射流。 热射流的形态如图2-11示。热设备将热量 通过对流散热传给相邻空气,周围空气受热上 升,形成热射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从一个假 想点源以一定角度扩散上升的气流,根据其变化 规律,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热射流在不同高度的 流量、断面直径等。 在4.7~9.0 H的范围内,在不同高度上热射 /= B 流的流量 2/3 3/1 Q L z=m3/s .0Z 04 (2-3) 式中Q——热源的对流散热量,kJ/s + =m B .1 Z26 H (2-4) 式中H——热源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B ——热源水平投影的直径或长边尺寸,m 。 对热射流观察发现,在离热源表面()B 2~1处射流发生收缩(通常在B 5.1以下),在收缩断面上流速最大,随后上升气流逐渐缓慢扩大。近似认为热射流收缩断面至热源的距离p A H 5.10 ≤=1.33B (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收缩断面上的流量按 下式计算 2 /33/10167.0B Q L = m 3 /s (2-5) 热源的对流散热量 t F Q ?=α J/s (2-6) F ——热源的对流放热面积,m 2 t ?——热源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α ——对流放热系数,α=A ·?t 3 /1, J/m 2 ·s ·℃ 式中 A ——系数,对于水平散热面A =1.7,垂直散热面A =1.13, 在某一高度上热射流的断面直径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G B/T16758—200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测定项目 排风罩的排风量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罩口风速测定法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s—40m/s。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 于 a)较大矩形罩 b)较小矩形罩 C)条缝罩 d)圆形罩 图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计算:

υ= n n υυυυ++++ 321 ………………………………() 式中: υ——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υυυυ???? 321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测点总数。 b) 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计算: Q =F υ …………………………………………() 式中: Q ——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3/s ); F ——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υ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在连接排风罩的直风管上,距连接口为3D —5D (D 为连接风管直径)处作为测定断面,在此断面上开设互成90°的两个测定孔,在孔口接上直径为25mm 、长度为15mm 左右的短管,并装上丝堵。 测定时将测定断面划分成若干个等面积同心环,测定位置按GB/T12138的规定。 标准毕托管与倾斜微压计的连接方法应与图所示相同,按上述测点位置逐个测量各点的动压 值和全压值(全压值在计算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时用)。最少测定三次,至少获得三组动压值,风管内断面风速为至少三组动压值分别求得的风速的平均值。 按GB/T12138的方法,计算出排风罩的排风量。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的测定 排风罩的阻力按式()计算: m q z p p p -= ……………………………() 式中: P z ——排风罩的阻力,单位为帕(Pa ); P q ——测定断面各测点的平均全压,单位为帕(Pa ); P m ——排风罩连接口到测定断面处的摩擦阻力,单位为帕(Pa )。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参考内容]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作者:赵容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8-4-29 8:02:39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这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有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开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 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6m及0.3 m; 实测罩口平均风速均为0.3m/s,低于设计应满足罩口平均风速的70%,操作位有害物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6和2.0倍。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2m和0.1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仅为0.39m/s和0.82m/s,吸入风速分别为0.20m/s和0.38m/s罩口风速分别低于设计应满足吸入风速的60%和24%,操作位有害物质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限值的13.4和1.7倍。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教案资料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 件

A.1测定项目 A.1.1排风罩的排风量 A.1.2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A.1.3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A.2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A.2.1罩口风速测定法 A.2.1.1匀速移动法 A.2.1.1.1测定仪器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m/s — 40m/s A.2.1.1.2测定方法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 0.3m 2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 A.1 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移动是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GB/T16758—200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果是罩口平均速度。 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 每次测定 八 V 5%

图A.1罩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A.2.1.2定点测定法 A.2.1.2.1测定仪器 热电式风速计。 A.2.1.2.2测定方法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m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 小块的面积小于0.06m2(见图A.2a);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m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 测量(见图A .2b );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c);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d )。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图A.2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2.1.2.3结果计算 b)较小矩形罩 圆形罩 C)条缝罩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精编WORD版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G B/T16758—200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A.1 测定项目 A.1.1 排风罩的排风量 A.1.2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A.1.3 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A.2 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A.2.1 罩口风速测定法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m/s—40m/s。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0.3m2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A.1所示的路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m 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m 2(见图A.2a );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m 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 .2b );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c );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A.2d )。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a )较大矩形罩 b )较小矩形罩 C )条缝罩 d )圆形罩 图A.2 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A.1)计算: υ=n n υυυυ++++ 321 ………………………………(A.1) 式中: υ——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υυυυ???? 321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测点总数。 b) 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A.2)计算: Q =F υ …………………………………………(A.2)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8:02:39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这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有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开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 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6m及0.3m; 实测罩口平均风速均为0.3m/s,低于设计应满足罩口平均风速的70%,操作位有害物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6和2.0倍。 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2m和0.1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仅为0.39m/s和0.82m/s,吸入风速分别为0.20m/s和0.38m/s罩口风速分别低于设计应满足吸入风速的60%和24%,操作位有害物质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限值的13.4和1.7倍。 由此可见,排风罩距有害物发生源的距离较远,罩口未对有害物发生源及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及吸入风速过低等已成为影响局部排风罩控制效果

国家标准图集《工业通风排气罩》解析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通风排气罩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该图集编制目的,然后对编制内容中的排气罩形式和特点做了简要的叙述,最后对该国家标准图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简要概括。 关键字:国家标准图集通风排气罩形式特点 1 工业通风排气罩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内外广泛使用密闭罩、柜式排气罩、外部吸气罩、接受式排气罩、槽边排气罩、吹吸式排气罩。我国在移动式密闭罩应用于落砂机通风系统,吹吸式通风罩应用于槽边通风系统、炼钢电弧炉通风系统,操作台通风系统等,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通风罩的试验研究,采用了气流显示技术,示踪气体模拟试验,计算机数值动态模拟等先进技术,已赶上国外先进水平,有力地验证了通风罩技术的发展。 2 编制目的 工业通风排气罩是通风除尘、有害气体净化、高温气体排除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设计合理,可用较小的排风量得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若设计不合理,即使用很大的排风量,仍然达不到控制污染物扩散的目的。因此,排风罩性能的优劣,对上述通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控制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浓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达到或优于国家卫生标准,规范工业通风排气罩的制作,编制相应的国家标准设计图集,十分必要。 3 编制内容 工业通风排气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冶金、矿山、机械、化工、建材、医药、卫生等各行业、各部门都需设置通风排气罩。而图集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使用量大面广的列于其中。 排气罩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纳到图集中所列的6种罩类形式之一。为此,图集除总说明外,在各类排气罩图样之前,均有分类文字说明,分形式和特点、设计要点、计算公式和主要数据共3部分。各行业根据其具体工艺设备的性能、尺寸按说明中的内容并参照图集中的典型排气罩图样,亦可配制性能良好的通风排气罩。 局部排风罩按其作用原理和功能特点来分,可归纳为以下基本形式。 3.3.1密闭式排气罩 这类局部排风罩的主要特点是将尘源或污染源全部围挡起来,使有害物的扩散只限制在被已围挡的一个小密闭空间内,一般只在围挡的罩壁上留有观察窗或不经常开启的操作检查门。罩外空气只能经过缝隙或某些孔才能进入罩内,由于其开启得很小,所以用较小的排风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尘逸出。密闭罩按尘源工艺设备的特点,可做成固定式,如皮带输送机的密闭罩。也可以做成移动式,如落砂机的移动式密闭罩。 3.3.2 柜式排气罩 也称“通风柜”、“排气柜”等,它的特点基本上同密闭罩原理相类似,但是它往往有一个经常敞开的工作孔。产生有害物的工艺操作或化学反应均在柜内进行。为了防止柜内有害物逸出,工作孔的敞开面上应保持一定的吸风速度。柜内有害物通过排风管道排走。 通风柜上一般设有可开闭的操作孔和观察孔。为防止有害气体从操作孔口逸出,必须对通风柜抽风,使柜内形成负压。通风柜的排风形式有:上部排风通风柜、下部排风通风柜、上下部联合排风通风柜和送风式通风柜。 3.3.3 外部排气罩 由于工艺或操作条件的限制,不能将尘源或污染源密闭起来,只能把局部排风罩设置在有害物源的地方附近,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产生的气流运动,将有害物吸入罩内。这类局部排风罩统称为外部排风罩,它的特点是为了得到较大速度的气流,往往具有很大的排风量。按工艺和操作情况,可以设计成上吸式、下吸式、侧吸式等多种形式。

局部排风罩设计

局部排风罩设计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接受罩 某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运动,而这种气流运动的方向是固定的,我们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让其直接进入罩内排出即可,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顾名思义,接受罩只起接受作用,污染气流的运动是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罩口的抽吸作用造成的。图2-10是接受罩的示意图。接受罩的排风量取决于所接受的污染空气量的大小,它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 2.4.1 热源上部的热射流 接受罩接受的气流可分为两类:粒状物料高速运动时所诱导的空气流动(如砂轮机 等)、热源上部的热射流两类。前者影响因素较多,多由经验公式确定。后者可分为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如炼钢炉散发的高温烟气)、高温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通常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由实测确定,因而我们着重分析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 热射流的形态如图2-11示。热设备将热量通过对流散热传给相邻空气,周围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热射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从一个假想点源以一定角度扩散上升的气流,根据其变化规律,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热射流在不同高度的流量、断面直径等。 在4.7 B H的范围内,在不同高度 9.0 /= ~ 上热射流的流量 3/1 2/3 L z= m3/s (2-3) Q .0Z 04 式中Q——热源的对流散热量,kJ/s

B H Z 26.1+= m (2-4) 式中 H ——热源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B ——热源水平投影的直径或长边尺寸,m 。 对热射流观察发现,在离热源表面()B 2~1处射流发生收缩(通常在B 5.1以下),在收缩断面上流速最大,随后上升气流逐渐缓慢扩大。近似认为热射流收缩断面至热源的距离p A H 5.10≤=(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收缩断面上的流量按下式计算 2/33/10167.0B Q L = m 3/s (2-5) 热源的对流散热量 t F Q ?=α J/s (2- 6) F ——热源的对流放热面积,m 2 t ?——热源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α——对流放热系数,α=A ·?t 3/1,J/m 2·s ·℃ 式中 A ——系数,对于水平散热面A =,垂直散热面A =, 在某一高度上热射流的断面直径 B H D z +=36.0 m (3-7) 2.4.2 罩口尺寸的确定 理论上只要接受罩的排风量、断面尺寸等于罩口断面上热射流的流量、尺寸,污染气流就会被全部排除。实际上由于横向气流的影响,放射流会发生偏转,可能溢向室内,且接受罩的安装高度越大,横向气流的影响越重,因此需适当加大罩口尺寸和排风量。 热源上部接受罩可根据安装高度的不同分成两大类:低悬罩(p A H 5.1≤),高悬罩(p A H 5.1>)。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对于垂直面取热源顶部的射流断面积(热射流的起始角为50°)。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G B/T16758—200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测定项目 排风罩的排风量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罩口风速测定法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s—40m/s。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所示的路线 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见图);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 .2b);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见图)。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a )较大矩形罩 b )较小矩形罩 C )条缝罩 d )圆形罩 图 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计算: υ= n n υυυυ++++ 321 ………………………………() 式中: υ——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υυυυ???? 321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n ——测点总数。 b) 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计算: Q =F υ …………………………………………() 式中: Q ——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3/s ); F ——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 υ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通风系统分类

按通风系统作用范围分类 用通风方法改善车间的空气环境,一方面在局部地点或整个车间把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污浊空气排至室外,另一方面,把新鲜空气或经过净化符合卫生要求的空气送入室内。我们把前者称为排风,把后者称为进风。 如果只对局部地点进行排风或送风,即局部通风;如果对整个车间进行排风或送风,则为全面通风。通常,按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不同,可将通风分为局部通风、全面通风和事故通风。局部通风系统又分为局部进风和局部排风两大类,它们都是利用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有害物的污染,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一)局部排风 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设置捕集装置,将有害物排走,以控制有害物向室内扩散,这种通风方法称为局部排风。这是防毒,排尘最有效的通风方法。局部排风系统的组成如图3-1-1所示。 局部排风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局部排风罩 局部排风罩是用来捕集有害物的。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影响。性能良好的局部排风罩,如密闭罩,只要较小的风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由于生产设备和操作的不同,排风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风管 通风系统中输送气体的管道称为风管,它把系统中的各种设备或部件连成了一个整体。为了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应合理选定风管中的气体流速,管路应力求短、直。风管通常用表面光滑的材料制作,如:薄钢板、聚氯乙烯板,有时也用混凝土、砖等材料。 (3)除尘、净化设备 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当排出空气中有害物量超过排放标准时,必须用净化设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人大气。净化设备分除尘器和有害气体净化装置两类。 (4)风机 风机向机械排风系统捉供空气流动的动力。为了防止风机的磨损和腐蚀,通常把它放在净化设备的后面。 (二)局部送风 向局部工作地点送风,使局部地带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对于面积很大,操作人员较少的生产车间,用全面通风的方式改善整个车间的空气环境,既困难又不经济,同时也是不必要的。例如某些高温车间,没有必要对整个车间进行降温,只需向个别的局部工作地点送风,在局部地点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这种通风方法称为局部送风。局部送风主要用于局部降温,又分为系统式和分散式两种。 1.系统式送风系统

排风罩的测量方法-方法确认

GB/T 16758-200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附录A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方法确认报告 一新项目概述 本项目使用热电风速仪、微压计、皮托管测量排风罩的风量、风速、风压。二工作原理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续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排风罩的阻力损失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管处的全压来确定。 三测量 3.1 排风量的测定 3.1.1.2 定点测定法 a. 测定仪器 热电式风速计。 b. 测定方法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见图A.2a);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 2b) ;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c);对于 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d)。 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1 23n v v v v v n +++???+= 图A.2 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c. 结果计算 a)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A.1)计算: .......(A.1) 式中: v ——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v 1,v 2...v n ——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n ——测点总数 3.1.2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 3.1.2.1 测定仪器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3.1.2.2 测定位置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

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1移动是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果是罩口平均速度。此法最少进行三 热电式风速计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次,取其平均值,每次 八I GB/T16758- 200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测定项目 排风罩的排风量 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排风量的测定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罩口风速测定法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s—40m/s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 测定误差应在士5% 图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 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见图);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 A .2b);对于条缝形 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 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 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 a)较大矩形罩 b )较小矩形罩 C )条缝罩 d )圆形罩 图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a)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计算: ■= 1 2 3 n ......................................................................... () n 式中: 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n——测点总数。 b)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计算: Q = F ..........................................................() 式中: 3 Q ――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 F――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斥);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 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