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1 空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专题训练1  空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专题训练1  空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中考冲刺专题1 空气、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中考命题要点】

空气的成分、组成的测定原理及应用,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及检验。

一、选择题

1、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下列哪种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2、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供给呼吸,他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少

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木炭:发出白光

B、硫粉:淡蓝色火焰

C、红磷:大量白烟

D、铁丝:火星四射

5、今年春天,不痛寻常的低温导致北极上空差点出现臭氧洞。臭氧(O3)属于()

A、氧气

B、空气污染物

C、有机物D 、稀有气体

6、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A、铁片

B、硫粉

C、木炭

D、红磷

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任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常用氮气做食品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凡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液体

D、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保护气

9、下列关于空气中个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只有在点燃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成分

C、空气中的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10、相同质量的H 2、CH 4和CO 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 )

A 、CO 最多,H 2最少

B 、H 2最多,CH 4最少

C 、H 2最多,CO 最少

D 、CH 4最多,CO 最少

1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烷燃烧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 B .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D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12、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3、对下列实验总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过量

B 、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C 、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炸裂——集气瓶底没有加水或铺一层沙

D 、稀释浓硫酸时,酸液四处飞溅伤人——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14、鱼苗在长途运输中,通常将鱼苗养在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加入某种药品,使容器内满足下列条

件才能保持鱼苗的存活,充足的氧气、及时出去鱼苗呼出的二氧化碳、水的pH 调节在8左右, 碱性不能太强。现有以下四种物质供选择:双氧水、过氧化钙(CaO 2)、过氧化钠(Na 2O 2)、氯酸 钾。它们的有关化学性质如下:

(1)2H 2O 2===2H 2O+O 2↑ (2)2Na 2 O 2+2H 20 ==4NaOH 十O 2↑

(3).2Na 2 O 2+2CO 2== 2Na 2CO 3+O 2 (4)2CaO 2+2H 2O== 2Ca(OH)2+O 2↑

(5) 2CaO 2+2CO 2 ==2CaCO 3↓+O 2 (6)KC1O 3不与H 2 O,CO 2反应

在鱼苗长途运输中你认为最适合加入的物质是( )

A 、双氧水

B 、过氧化钙

C 、过氧化钠

D 、氯化钠

二、非选择题

15、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种气体中,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填化学式,下同) ;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能与氧化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干冷

烧杯 甲烷

铁丝 氧气

白磷 红磷 二氧化碳 热水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16、带火星的小木条升伸到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实验室常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来制取氧气,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起作用。

17、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1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装置手机氧气时需要用带火星的木条来验满,这是利用了氧气的性。甲、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优点是。

1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示仪器的名称:①,②。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O2可以用法收集(写出一种即可,下同)。该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气体。

(3)若按B→C→D→E顺序连接装置,制取O2并进行碳及其氧化物的部分性质实验。正确的接口顺序为a→b→c→e→d→,实验中C装置处观察到的现象为。

(4)实验结束,应先撤离g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B、C两处酒精灯,则D 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20、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若有1.24g红磷发生反应,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的固体(P2O5)有多少克?

(2)该实验中红磷过量,你认为是否有道理?(填“是”或“否”),

你的理由是

(3)在动手实验的过称中,你认为该实验的不足是

21、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实验时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我能根据所学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

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用E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为了制取并收集到干燥的

氨气,我选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

⑵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图24-2是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据此我能得出氢气的相关

性质有、。

⑶如图24-3所示,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盛硫的燃烧匙应从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原因是

,实验中观察到火焰,瓶中装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如果将水换成一种溶液效果更好,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22、实验室制取气体常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若该实验选择装置A来制取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则应选择装置。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指出并加以改进:。

(4)用图F装置可以收集和干燥氧气:若广口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填“a”

或“b”)端通入;若气体从a端通入广口瓶,广口瓶内应盛装(填试剂的名称)来

干燥氧气。

(5)某同学从上述装置图中选用适当装置成功的制备和收集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了进一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该同学将气体通入图F装置中,则F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为(填化学式)。

若在F装置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得出的结论是

23、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 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

、水蒸气等。

实验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 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 (填字母序号)。

A .难溶于水

B .不能和NaOH 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a ~f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打开b 、c 、d ,向B 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 ,并冷却到室温。 B 中液体进入到A 中,B 中液体减少500 mL 。 收集500 mL 气体。 ③ 关闭b ,打开a 、e 、f ,用打气筒向A 中缓缓充气,直到B 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________,D 中液体为475 mL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 ④ 关闭e 、f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⑤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

温,打开f 。 ________,D 中剩余液体为400 mL 。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N2 O2 CO2 体积/mL 体积分数/%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4、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

上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①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

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该气体(填“支

持”或“不支持”)燃烧

(2)某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的天然水,经吸附、沉淀、过滤等初步净化处理后,再加热煮沸,

在盛水的器具上会有水垢生成,则这种煮沸前经初步净化处理后的水

是 (填“软水”或“硬水”)。

(3)下列对有关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天津属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25、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的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⑴木炭燃烧的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完全燃烧的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右图集气瓶中木炭燃烧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⑵对燃烧是否产生火焰的探究:

【发现问题】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而氢气、蜡

烛、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产生火焰。那么,物质燃烧是

否产生火焰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a.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b.与可燃物的状态有关

c.与燃烧达到的温度和可燃物的沸点有相对大小有关

【资粒整理】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如右表:

【得出结论】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

可以得出假设a__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b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是出有关假设c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结论】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石蜡蒸气燃烧能产生火焰。

(用简要语言叙述。提供仪器;蜡烛、火柴、注射器、玻璃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运动专题训练答案详解

大气运动专题练习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 原因,不正确 ...的是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0C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5.2013年1月一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6、空气质量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下列天气系统,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是 A、台风的外围 B、高压中心 C、高压脊 D、低压中心 7.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舟山7月平均气温约27℃,阿里7月平均气温约10℃,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洋流 C.纬度分布 D.海陆分布

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53.0 无明显洪峰 2 480. 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错误!未定义书签。.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能 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 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地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化合反应,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构成物质的微粒,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制取氧气、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氧气的性质,知道它的用途。 2)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并能判断化合反应。(以及) 3)能描述碳粉、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化合反应的定义。 (2)教学难点:能描述碳粉、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4,(第四)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邱爱强 一、设计理念 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本课时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以小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中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曾经动手做过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等一些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有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化学实验。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课程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触具体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终生学习和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本课时的学习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章提出的“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理解。所谓启下,学生通过学习氧气,可为以后学习、探索其它物质提供一个在学习方法上有效模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为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打好基础;通过认识氧气也为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提供感性的认识材料。 2、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 (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答案5.A 6.B

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 一、单选题 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5、6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 B 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8、19题。 3.该日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答案: D 4.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西向东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向西 答案: B 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条件②正确。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下渗少),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7.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水分饱和后坡面容易大块滑塌(坡)成为洪水的(泥)沙源,裸露坡面等不到第6次降水。河床、沟谷很容易排除。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为2018 年5 月10 日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8.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 台风预警 B. 森林火灾预警 C. 寒潮预警 D. 滑坡、泥石流预警 答案: D 【解析】根据等压线图,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 能出现强降雨,又因为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 伏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

氧气的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专题1.1 大气运动(分层练习)解析版

专题1.1 大气运动 【基础篇】 一、选择题 (2020·山东高三月考)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浓雾使() A.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 C.空气能见度降低D.大气逆辐射减弱 2.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 【答案】1.C 2.D 【解析】 1.浓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B错误。浓雾产生后,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增强,D 错误,C正确。故选C。 2.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红外线部分,地膜可阻止红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内,减弱了地面辐射散失,D正确。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太阳辐射的总量没有影响,ABC错误。故选D。 3.(2019·甘肃武威月考)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答案】3.B 【解析】 3.读图大湖和湖岸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近地面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湖面和湖岸之间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所以该题选择B。 (2020·河南高三月考)下图示意某一时刻我国部分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 A.成都较昆明气压低B.三亚盛行东北风 C.北京比上海风力小D.上海出现暴风雪 5.此时成都较上海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A model essay on the teaching draft of the nat ure and use of oxyg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 emistry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章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初中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 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

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 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 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 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 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 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 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 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 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 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 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 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湖南省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新版粤教版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进一步学习集气瓶、酒精灯等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3、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铁、石蜡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能描述反应现象。 4、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定义,能区别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5、能举例说明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通过讨论与比较,区分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氧气的性质实验,感受化学的美。 2、、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曾经动手做过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等一些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有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化学实验。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1 目标:导课养金鱼时要不断的换水,有时候还 要给鱼缸里放一条管子,不断地冒出 气泡,这是为什么呢?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有趣,积极回答问题。 2 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活动1:观察一瓶氧气。活动2;说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后 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2举例补充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观察回答氧气的物理性 质。 2、听老师补充讲解。 3、归纳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做好笔记。 3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观察实验3-1 3-2 3-3 描述实验现象。 2、比较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铁 丝、木炭、石蜡燃烧的不同现 象。 3、归纳文字表达式。1、演示实验并提问:氧气跟铁丝、木 炭、石蜡反应有什么现象。 2、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 3、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装水或细砂。 4、归纳文字表达式。 记忆化学课研究的对象 三、练习巩固:课本72页1.2.3.4.5练习完成后请举手回答。学生练习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一) (2016 ?北京海淀区模拟)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 .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 B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 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 D ?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 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 .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D ?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 (2016 ?衡水一中一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甲地 B .乙地 C.丙地 D .丁地 4.丁地所在半球及与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可能相关的因素分别是() A .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C.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公地 大敢It 大工赵聊禹地我仮射乔肝 帖」云疫时1*亠 3 M 地竦治讨收 Z

(2016 ?河南郑州质检)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 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 30C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 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 5.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A .哈尔滨 C .青岛 6 ?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 ?气温较高 B. 北京 D .重庆 ) B ?气压较低 C .降水较多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 D ?日温差大 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7~9题。 7 ?图中A 、B 、C 三点气压P 相比较 A . P A >P C >P B B . P A

P B >P A D . P A = P C = P B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指导课件与习题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3)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认识氧化反应。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4)认识水的组成;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5)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6)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体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间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水的组成。 (5)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来水的一系列净化过程,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使用硬水带来的危害;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形式来了解水资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5)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水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是具体从化学角度系统的研究物质开始,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本章以学生熟悉的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为载体,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分析与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化学领域。 本章教材共分为“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的水”等三个课题,其主要内容有:氧气的性质及制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知识;水的组成与净化,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又以水为载体,将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以上内容也都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2020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二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含答案)

2020届地理专项训 专项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一、选择题: 俗话说“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害;果园灌冬水,开春发的美”。果农常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土壤冻结前浇灌一次水。据此完成1 ~2 题。 1.“大雪”至“冬至”期间,果园冬灌应选择在一日中的() A.午夜前后 B.傍晚 C.正午前后 D.黄昏 2.在黄土高原的果园适宜采用的冬灌方式是() A.滴灌 B.漫灌 C.喷灌 D.沟灌 右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羊位:)分布图。据此完成 3 ~5 题。 3.图示区域正处在() A.1 月份 B.7 月份 C.春季 D.秋季 4.甲地气温可能为() A.16 B.12 C.26 D.32 5.引起乙、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势起伏 D.植被状况 对流层中,气温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数值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下图示意某山脉不同坡向气温垂直递减率年变化。据此完成6 ~8 题。 6.与山脉南坡相比,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特点是() A.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B.与南坡变化趋势一致 C.冬夏差异大于南坡 D.夏季小于冬季 7.12 月份,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A.南坡雪线低,反射太阳辐射多 B.北坡植物稀疏,地面增温速度快 C.南坡人类干扰少,城市热岛效应弱 D.北坡为向阴坡,山麓气温比较低 8.推测该山脉() A.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呈南北走向 B.终年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呈东西走向 C.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呈南北走向 D.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呈东西走向 青海湖的冻结、消融与气候要素关系密切。下图示意2004-2015 年青海湖开始结冰日期与风速关系,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 日。据此完成9 ~11 题。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A. 白天的陆风 B. 夜晚的山风 C. 夜晚的海风 D. 白天的谷风 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 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 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 D. ④辐射无选择性 【答案】1. B 2. D 【解析】 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见下两图。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水平培养来说:从看图理解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能够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理解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能够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分析归纳水平,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水平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the nature and use of oxyg en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 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019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第二讲大气运动的规律专题跟踪训练692

专题跟踪训练(六) 第二讲大气运动的规律 一、选择题 (2018·辽宁省大连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湖泊可能是( ) A.青海湖B.鄱阳湖 C.长白山天池D.滇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12月气温低、6月气温高,12月份北京时间8时气温最低,6月份6时气温最低,该湖泊可能是青海湖,所以A正确。 [答案] A 2.该气象综合观测站( ) A.12月最低气温高于-15 ℃ B.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C.6月份最高气温不高于14 ℃ D.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象综合观测站12月最低气温低于-15 ℃,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6月份最高气温高于14 ℃,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无关,所以B正确。 [答案] B (2018·湖南衡阳第二次联考)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其中水汽压是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饱和水汽压是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强,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强越大。下图为50°S~70°N对流层水汽压和温度的分布规律。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低,水汽压越低 B.海拔越高,水汽压越低 C.赤道附近因为蒸发旺盛,水汽压最大 D.在对流层下层,水汽由赤道向亚热带输送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温度越低,水汽压越高,海拔越高,水汽压越高,赤道附近因为蒸发旺盛,水汽压最大,在对流层下层,水汽由亚热带向赤道输送,所以C正确。 [答案] C 4.沿0 ℃等温线,相对湿度最小值在( ) A.赤道B.20°N C.40°S D.60°N [解析] 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其中水汽压是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饱和水汽压是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强,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强越大,沿0 ℃等温线,相对湿度最小值在20°N,所以B正确。 [答案] B (2018·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联考)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下图为1951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 题。

专题复习大气运动

二轮地理复习小专题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原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概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②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图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 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 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 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 地区),气温越低。 说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 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增高,温度 的变化情况。 (2)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