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辨析-题目

概念辨析-题目
概念辨析-题目

1.在正常塞曼效应中,沿磁场方向观察时,将看到几条光谱线?

A. 0条;

B. 1条;

C. 2条;

D. 3条。

2.正常塞曼效应总是对应3条谱线,是因为

A. 每个能级在外磁场中劈裂成三个;

B. 不同能级的朗德因子g 的大小不同;

C. 每个能级在外磁场中劈裂后的间隔相同;

D. 因为只有三种跃迁。

3.对于反常塞曼效应正确的描述应该是:

A.碱金属原子谱线在磁场中可能发生反常塞曼效应,也可能发生正常塞曼效应;

B.氦原子光谱在磁场中只能发生反常塞曼效应;

C.反常塞曼效应也可能象正常塞曼效应那样谱线分裂成三条;

D.发生反常塞曼效应时,任何方向都可同时观察到σ线和π线。

4. 反常塞曼效应的正确解释基于以下哪个事实?

A. 在磁场作用下,给定的能级分裂成(2J+1)个;

B. 在磁场作用下,选择定则ΔM=0,±1不再成立;

C. 参与形成谱线跃迁的电子不止一个;

D. 朗德因子g 不随能级而变。

5. 判断H,He,Li,Be, B 和C 原子的谱线在外加弱磁场中产生什么塞曼效应?

A .H ,Li,

B 产生反常,He ,Be,

C 产生正常; B .H ,Li,B 产生正常, He ,Be,C 产生反常;

C .H ,Li,B 产生反常,He ,Be,C 既产生正常也产生反常; D.都能产生正常和反常塞曼效应。

6. 正,反常塞曼效应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未加磁场时的一条谱线加磁场后变为三条,则为正常赛曼效应;

B.S=0,为正常, S ≠0为反常;

C.S=0,2,4,…为正常,=1,3,5,…为反常;

D.未加磁场时的一条线,正常一律为三条,反常不能变三条。

7. 原子的有效磁矩应理解为:

A.原子内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代数和;

B.原子总磁矩在总角动量方向的投影值;

C.原子内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向量和;

D.原子总磁矩垂直于总角动量方向的投影值。

8.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的有效磁矩是: A. B μ33 ; B. B μ3 ; C. B μ32 ; C. B μ2

2 。 9.在外磁场B 中的原子,将B 视为强磁场,其物理含义是:

A. 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首先耦合成总磁矩,然后再与B 耦合;

B. 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分别与B 耦合;

C. 由于B 强首先使一个价电子电离,然后再按 LS 耦合;

D.由于B 强使最后的附加能量总为正值。

10.在强外磁场B 中,原子的附加能量除正比于B 之外,还与描述原子状态的因子有关,它们是:

A.朗德因子g 和玻尔磁子;

B.磁量子数M J 和朗德因子数g ;

C.朗德因子g 和磁量子数 M L 和Ms ;

D.磁量子数之和:M L + Ms 。

11.在弱外磁场(B)中,原子的附加能量除正比于B 之外,还与描述原子状态的因子有关,它们是:

A.朗德因子g 和玻尔磁子;

B. 磁量子数M J 和玻尔磁子;

C.磁量子数M J 和朗德因子g ;

D. 朗德因子g 和磁量子数Ms 。

12.判断处于弱磁场中的下列原子态分裂的子能级数哪个是正确的?

A. 4D3/2分裂为2个;

B. 1P1 分裂为3个;

C. 2F5/2分裂为7个;

D. 1D2分裂为4个。

13.钠黄光D2对应着 32P3/2 态到32S1/2 态的跃迁,把钠光源置于弱磁场中谱线将分裂为:

A.3条;

B.4条;

C.6条;

D.8条。

14.碱金属的漫线系的第一条精细结构光谱线2D3/2 →2P3/2在磁场中发生塞曼效应而光谱线分裂,沿磁场方向拍摄的光谱线条数为:

A.3 ;

B.9条;

C.4条;

D.6条。

15.在塞曼效应中,原子谱线分裂的宽度与

A.外加的磁感应强度成正比;

B. 外加的磁感应强度成反比;

C.原子的质量成反比;

D.原子所带电量成反比。

16.使窄的原子束按照施特恩—格拉赫的方法通过不均匀的磁场,若原子的电子组态为ns2,则原子可能分裂成几束 ?

A. 1束;

B. 2束;

C. 3束;

D. 4束。

17. 元素周期律反映了元素性质按什么因素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A.核电荷数;

B.质量;

C.质量数;

D.价电子数。

18.元素周期表中

A.同周期各元素和同族各元素的性质基本相同;

B.同周期各元素的性质不同,同族各元素性质基本相同;

C.同周期各元素的性质基本相同,同族各元素的性质不同;

D.同周期的各元素和同族各元素的性质都不相同。

19. 周期表中首先破坏(从”理想”的周期表的观点出发)电子壳层填充次序的能级是:

A. 4d ;

B. 3p ;

C. 3s ;

D. 3d (或4s)。

20. 碳原子当被激发到2p5s 3P2,1,0 状态后,直接跃迁到1s2s 3S1状态,则可能产生几条谱线?

A.3条;

B.6条;

C.2条;

D.不能跃迁。

21. 按玻尔壳层假说, 泡利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所确定的电子壳层结构,各原子结构处于:

A.基态;

B.激发态;

C.可能态;

D.一个价电子处于基态,其它激发态。

22.某个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是1s22s22p63s3p,此原子是:

A.处于基态的碱金属原子;

B.处于激发态的碱金属原子;

C.处于基态的碱土金属原子;

D.处于激发态的碱土金属原子。

23.氖原子的电子组态为1s22s22p6,根据壳层结构可以判断氖原子基态为:

A. 1P1;

B. 3S1;

C. 1S0;

D. 3P0。

24. Cl原子的基态是: A. 2P1/2; B. 3P2; C. 3P1/2; D. 2P3/2 。

25.钠原子由nS跃迁到3P态和由nD跃迁到3P态产生的谱线分别属于:

A.第一辅线系和基线系;

B.柏格曼系和第二辅线系;

C.主线系和第一辅线系;

D.第二辅线系和第一辅线系。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案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作文题呈现: (2018·天津)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场佳作 “器”之断想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解释第一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器”内涵与外延已拓宽了许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

的精神。 介绍成语出处。 对成语中两个核心词作阐释,而且作古今比较。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二、不器之器 “不器”,就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其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尖的修为;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的人。 解释第二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画横线句子的解释特别有味。 唐代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有云:“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其中的“有用”其实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适的平台,就会如鱼得水,如鹏驭云,如蛟入海,换个说法,就是“国之重器”。 对关键词语“有用”进一步阐释。 做“不器之器”应该成为每个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标。目标高远,才不会为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挟,才能广泛涉猎,深入研究,为将来的“有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随才器使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个根本的原则是“随才器使”。“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根据各自的长处(包括“偷骗”),安排适当的工作。 解释第三个成语的整体含义及出处。 这与“用人如器”的意义较为接近。梁山要发展壮大,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果宋江乱点鸳鸯谱,让阮小二做马军统领,让李逵当水军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第二

辨析题简答论述

辨析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错误。“三个代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仅仅是三句话简单的表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他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所以,只要是毛泽东思想,都是正确的,不正确的错误的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2.毛泽东个人思想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正确的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不正确的错误的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3.毛泽东思想不是其个人正确思想的概括,而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创者。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对)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错)(1)改革是对旧体制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对原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作修修补补。(2)改革是全面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3)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 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 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发展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这种说法不正确。1. “发展是硬道理”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因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富民强,说到底都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2. “发展是硬道理”,不仅仅指发展经济,而是包括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包括了理论观念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时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这种说法不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是由生产力不发达且不平横的现实国情、历史前提以及建国初期的经验教训决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种说法不正确。1. “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 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挤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正确)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错误)(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正确,后一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社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怎么理解? 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模型思想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10、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

政治理论(概念解释 辨析题 简答题目部分)

政治理论 (概念解释、辨析题、简答题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首先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 3、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经济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可见它的内容包括价值的决定和价值的实现,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反映着商品经济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6、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原来的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7、实践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8、人民内部矛盾 同“敌我矛盾”相对。一般来说,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9、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 12、理性认识

高考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考生物复习: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资料分析题常见概念辨析

资料分析题常见概念辨析 在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会涉及到一些概念大家在做题的时候觉得不好辨析,往往会混淆,从而出错,接下来就来对一些常见的概念进行逐一的区分。 (1)量与率 资料分析中的数据均是以量和率两种形式体现的,量指有一定计量单位的绝对数,率指两个相关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一般为百分数。 例题:2011年某省广电产业实际创收收入达192.98亿元,同比增长32.33%。 例题中192.98亿元即为量,32.33%即为率。 (2)现期值与基期值 基期:统计中计算指数或变化情况等动态指标时,作为参照标准的时期,描述基期的具体数值,叫做基期值。 现期:相对于基期而言的,是与基期相比较的后一时期。描述现期的具体数值叫现期值。 狭义上来讲,现期值指统计期的值,基期值指我们需要进行比较的时期的值。 例题:2011年末某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970.12,比上年末净增84.24万户。 此题中2011年为现期,现期值为1970.12,2010年为基期。并且给出增长量84.24万户。 (3)同比与环比 同比:以最大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现期数据与该期数据做比较。 环比:以最小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现期数据与该期数据做比较。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同比一般指与上年同一时期相比的情况,环比指与相邻的同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情况。 例题:2016年某量同比的话是与2015年该量的值做比较,不做环比比较。2016年5月某量的同比的话是与2015年5月的该量的值做对比,月份不变,年份向前推一年,环比是与2016年4月份该量的值做比较,年份不变,月份向前推一个月。 (4)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点表示百分数作比较的单位,读作百分点。即百分数做差之后,用百分点来表示。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往往会在选项中同时设置了百分数和百分点的答案,那么同学们要注意区分,题干所要求的是一个相对量,还是百分数之间做差。

口碑营销概念辨析

136 《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下旬刊)总第492期 近期口碑营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和实践者的追捧。但在复杂的口碑营销渠道(marketing channels)过程中,人们经常将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混为一谈,不加区分。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口碑营销的发展,更不利于从定量的角度来挖掘出顾客在消费流程中的显性和隐藏价值,也不利于做好口碑营销中的顾客识别工作。由此,本文对这三个关键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对口碑营销中的顾客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的框架。 一、口碑内涵及种类分析 口碑(word-of-mouth)还有许多其他名字,如创意病毒(ideavirus)、病毒营销(viral marketing)、福音传播(Evangelism)、人们口头上的赞颂(public praise)、众人的议论(opinions)、 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熟语(oral idiom)等称谓。口碑是一种影响顾客判断和购买行为的重要营销工具以及顾客重要的信息来源途径之一。此外,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顾客的口碑得以更快、更广地传播。 Rosen认为:“口碑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他还指出,口碑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口碑使市场营销的重点再次发生转变,从个体顾客的关系转变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性。 国内学者们通常将口碑等同于顾客推荐,指的是是关于某一组织的信用和可信赖度、经营方法、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它可以通过社会公众相互之间的传达,从一个顾客传播到另一顾客,形成的对某一产品或服务长期的、统一的、稳定的看法。它不能产 生于某一次购买或服务,而是企业长期努力的结果。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是企业长期获得客户的根本保证。 为方便比较,笔者认为可将口碑简单理解为顾客对企业产品、品牌、服务或信息等一种个人的看法、评论或意见。 口碑可以划分为正向口碑(positive WOM)和负向口碑。Arndt指出,正向口碑往往会增加企业盈利能力,负向口碑往往会减少企业盈利能力。Reichheld et al.证实正向口碑不但能够减少营销费用,而且能够增加来自于新顾客的收入和回报。Singh指出负向口碑往往导致顾客的抱怨,Solomon则进一步证实负向口碑将会 减少企业广告的可靠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口碑推荐是一把双刃剑(double edged sword),企业应该要充分利用口碑推荐的正向“放大器效应”,减少负向口碑,从而增加顾客终生价值和股东价值。 二、口碑传播内涵及特征分析 传播(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等学术观点。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人通过有意图地控制传播内容,从而对被传播人施加影响。结合口碑和传播的定义,笔者认为口碑传播指的是“借助顾客与某企业、产品、品牌或服务发生关系时,将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形成的口碑,通过顾客之间相互交流和传诵,传递给其他顾客的过程。”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口碑传播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Anderson将口碑传播定义为:“个体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看法的非正式传播,包括正面的观点和负面的观点,但不同于向公司提出正式的抱怨或赞赏。”Kennedy认为:“口碑传播指的是消费者之间的任何信息交流,从朋友或邻居之间的闲谈,到咨询公共出版的消费者调查结果。”黄孝俊和徐伟青则认为:“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人际传播。”从上述定义中可看出口碑传播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同其他的传播渠道相比较,口碑传播最典型的特点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在顾客之间进行双向互动。Filser指出,口碑传播是在顾客之间最重要的非正式的交流工具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 第二,传播者和接收者都是顾客,与企业无经济利益关系,传播信息较其他营销渠道获得的信息(如广告、赞助等)更具客观、可靠和可信性。 第三,有利于降低顾客的感知风险,有利于减少顾客与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潜在顾客了解商品的价值、未来风险等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对于昂贵的商品而言。 第四,口碑传播是无形且不为企业所控制,并且在不同行业中,顾客的传播意愿并不一样,导致潜在顾客增长的速度也不一 蒋玉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等同使用。本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认为口碑指的是顾客对企业的看法,口碑传播指的是将这种看法传递给其他顾客的过程,口碑营销指的是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营销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对口碑营销中的顾客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的框架。 [关键词] 口碑 口碑传播 口碑营销 概念 辨析 营销策略

科学证据的概念

科学证据的概念 科学证据1并非法定证据2的一种,而是学理上对证据进行的一种分类。“分类是一种把握事物共性同时辨识事物特性的逻辑手段。分类不仅能使人的认识条理化,而且能实现处置上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目的和行为目的,证据法对不同形态的证据在形式上进行分类。”3按照是否具有高科技含量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科学证据和经验证据。其中,不具有科技含量的证据称为经验证据;具有科技含量的证据称为科学证据。如此划分,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科学证据的特征和属性,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证据。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证据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很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属性特征为视角。这种观点将科学证据视为一类具有科技含量的专家意见(鉴定意见),属言词证据中的意见证据,并以此为出发点界定科学证据。如英国学者保罗·罗伯茨认为科学证据就是在案件中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超出了律师、法官和陪审团的知识和专业 1关于科学证据的称谓存在一定的分歧。陈学权等人将此类证据称为“科技证据”,认为科学证据中的科学不仅指“科学”,而且包括“技术”,用“科技证据”更加符合汉语习惯;张斌等使用“科学证据”指称该类证据,认为从词源上讲“科学证据”更加符合英文“scientific evidence”的汉译并且从理论上讲“科学证据”也具备科学哲学上的依据。出于法律语言的统一性、规范性要求,本文在论述中一律采用“科学证据”的称谓。参见陈学权.科技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张斌. 论科学证据的概念[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 8(6):48-52,陈永佳.关于科学证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36 2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据的分类基本一致。《刑事诉讼法》第42条将证据分为七种类型,即:“(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的证据种类有“(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关于证据的分类基本一致,与刑事诉讼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诉讼性质的不同。关于我国现行法律证据的分类,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参见裴苍玲. 论证据的种类[J]. 法学研究, 2003,25(5):45-50,龙宗智.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 法学研究, 2005, 27(5):86-95,裴苍玲. 再论证据的种类[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1(11):49-59 3龙宗智.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 法学研究,2005, 27(5):86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 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 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核心概念

关于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浅析 山东省巨野县文昌路小学刘凤霞 【摘要】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新的理念与学科术语,令老师们有些眼花缭乱。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教给教师辨析概念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授概念,这样才能正本清源,真正明晰概念的真正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德育 【正文】 自从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种新理念也纷至沓来。就数学学科来说,从一开始的“十大核心概念”,到现在都在讨论的“核心素养”,以及近来我们山东省教育厅的课题中提到的“学科德育”。看到这些,很多老师迷茫了,几乎找不到方向感。也难怪,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毕竟有限,这么多的新鲜名词纷纷压过来,确实有些招架不了。 为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一下思路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这样才能正本清源,以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一、梳理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教材中大都独立存在,并且是螺旋上升的。

而数学核心素养则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部分。 从“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界定的范围来看,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互交叉之处(如下图)。 “学科德育”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针对每一学科都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主要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对照表

最新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资料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 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 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 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 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 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传播学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

关键概念 媒介接近权:Access to Media 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允许社会各个群体通过媒介表述自身,或者准确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真实面貌,使得他们能够享用媒介带来的社会公益。 受众:Audience 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传播:Communication 信息的流动过程。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生活史等资料搜集,对某个个人过程或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二战后帝国主义发展进程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消费和支配,而不是传统的武力征服,来造成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显着,媒介帝国主义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展,文化的创作已经演变成一种商品化的生产,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日渐丧失了独特性批判性和审美韵味。 反馈:Feedback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把关人:Gatekeeper 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霸权:Hegemony 又称为“领导权”。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和思想家葛兰西提出。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往往不是通过高压手段,或者强迫人们接受某一种意识形态来维护统治,而是通过谋求被统治阶级的同意(而这种同意往往是利于统治阶级的)来获得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力。 信息:Information 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讯息:Message 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

证据法的概述

专题一证据法的概述 一、政治法学的概念与其研究的基本内容 证据法学形成的时间是十九世纪的中期,在英国 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政治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与诉讼证据有关的法律规范的学科。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三大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当中运用证据的经验。 (二)和证据有关的各种理论基础。 (三)法律规范当中有关证据的规定。 (四)研究古今中外的证据历史、理论和实践。 (五)研究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调产证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规则。 二、证据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政治制度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证据的概念 (二)什么样的事实才能作为最后定案的根据 (三)调查证据的程序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五)要规定如何进行证明 三、证据法证据制度形成的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整治制度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形成背景:

(一)要考虑其政治经济背景 (二)要考虑文化传统的背景 (三)要考虑诉讼制度的背景 四、证据法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 当今世界有两个有关证据法科学体系和内容的代表性的著作。一个是由美国著名的证据法学家华尔兹教授所著的刑事证据大全。这本书主要是讲究适用,从应用的角度来安排证据法律体系。这本书的证据法学的体系共有十九章。 第一章,证据法的渊源。 第二章,审判程序和证据的种类 第三章,审判的记录,包括审判笔录的功能、内容和制作。特别是在法庭上对各种人证的调查、讯问的方法和规则。 第四章,关于证据的相关性 第五章,排除传闻证据的规则 第六章,排除传闻证据的例外 第七章,证人可靠性的质疑 第九章,用不恰当的方法所收集到的证据,特别是辨认证据的排除。 第十章,武力搜查,没有理由的搜查、扣押以及意思权证据的保护。 第十一章,供述证据 第十二章,面证权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和特定的规则 第十四章,司法认知 第十五章,证人能力 第十六章,各种文字材料和文字证据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1.遗传性、应激性与适应性 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长期应激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 从来源上看:酶、激素和抗体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所有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效应B细胞才可合成抗体。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抗体一定是球蛋白质。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氨基酸、核苷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约有20种,结构通式为: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核苷酸分子 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如脱氧核糖核苷酸: 4.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原生质团。植物细胞由原生质和细胞壁组成。 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体: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可以认为原生质体包括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 5.细胞板、赤道板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一个平面。因为这个平面的位置比较类似于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它只是一个垂直于纺锤体纵轴的平面,是一个位置名称,在动、植物细胞都适用。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将细胞质完全分隔开。可见,细胞板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板状结构,且只有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才出现,决定着细胞质分裂的方向。 6.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 (1)染色质和染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