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黄海
黄海

黄海

姓名:

学号:

班级: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

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

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一,黄海资源

(1)鱼类资源

黄海的生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为暖温带性,其中以温带种占优势,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成分。海洋游泳动物中鱼类占主要地位,共约 30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此外,还有金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和鲸类中的小鳁鲸、长须鲸和虎鲸。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其数量一年内出现春、秋两次高峰。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经济虾、蟹资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动物刺参的产量也较大。黄海的底栖植物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也以暖温带种为主。西部冬、春季出现个别亚寒带优势种;夏、秋季还出现一些热带性优势种。底栖植物资源主要是海带、紫菜和石花菜等。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黄海主要渔场有海洋岛、海东、烟威、石岛、青岛、海州湾、吕泗、大沙、沙外等渔场。

(2)海洋能资源

①温差能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温差能资源蕴藏量没有像南海和台湾东岸太平洋海域那样大。

②潮汐能海洋潮汐孕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包括两种:由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流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为潮汐能。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

③波浪能黄海海浪的形成受到区域的限制,以风浪为主。其中北部一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主。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3)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有机物在缺氧的地层深处和一定温度、压力环境下,通过石油菌、硫磺菌等分解作用而逐渐形成,并在圈闭构造中聚集和保存。规模巨大的海底油气田,常常与大陆沿岸区年轻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油田有联系,在地质史上同属于一个沉积盆地或是其延伸部分。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是大陆延伸至浅海的部分,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经调查,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现1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30×104km2,其中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90×104km2,较深海区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40×104km2。石油资源量约500×108t,天然气资源约22.3×1012m3。

黄海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黄海,南黄海含油气盆地面积约10×104km2,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它是陆地苏北含油盆地向海延伸的部分,共同构成苏北-南黄海盆地。盆地分南北两个坳陷,北部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4000m,下第三系的砂岩疏松,具有较好的储油条件。南部坳陷的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5000m,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盆地内有

19个凹陷,11个凸起,30余个二级构造,28个含油构造。

(4)海水资源

①海盐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4-5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它们的面积占全国盐田总面积(33.7×104hm2)的80%。长江口以北的黄、渤海沿岸多为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坡度平缓,物质组成以粉土、粉砂土为主,渗透性小,适于纳潮蓄水,海盐生产条件优越。

地下卤水资源是渗漏到地下的浓缩海水,其浓度一般比海水高2~6倍,从中不仅可提取氯化钠、氯化钾、芒硝等,而且含有溴、碘、铀、锶、铜等多种元素。

②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750×104t固体物质,其中除氯化钠约3000万t外,镁约450×104t,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若把这一立方千米海水中的物质提炼出来,其价值约等于10亿美元。目前海水提溴和提镁在国外已形成产业。海水提钾、碘、铀、重水等尚处于研究阶段。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③海水资源的利用这里所指的海水资源,专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由于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短缺而海水却极为丰富,通过海水淡化工程把海水中的淡水开发出来,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海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另一领域。

无论是海水淡化还是直接利用海水,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事业,需要对此进行战略部署。在技术上要做好研究和储备工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行规划论证和分阶段实施;在政策上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如在沿海工业大户中推广海水冷却等。

二,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出现严重衰退现象。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倾向。养殖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大面积的海水养殖改变了海区的生物群结构,生物种类趋于单一,降低了海区的生物多样性。

(2)海洋环境污染。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据预测,今后20年内,我国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将增加2~3倍,海洋油气开采与海运业的发展,也将使油污染呈上升趋势。

(3)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近30年来,我国海岸围垦约700×104hm2,加之自然淤涨成陆和人工填海造陆,使沿海地区失去大面积的水产动物栖息地、产卵场、鱼苗场、索饵场,引起物种种群减少,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围垦使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北方许多河流中筑坝建闸导致入海水量减少,也影响正常营养物质的入海量,恶化了某些海洋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某些海洋工程改变了海区的水动力条件,引起海区发生

淤积现象,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如厦门市高崎集美间海堤建成后,导致刘五店文昌鱼渔场消失。

(4)珍稀海洋生物濒危。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年均有须鲸类群体进入黄海、东海和南海,目前我国鲸类资源已较少。辽东湾为西太平洋斑海豹最南的一个繁殖区,冬季游来冰区产仔达千头以上,由于滥捕数量已锐减到百余头左右,分布于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的儒艮、分布于南海的海龟、玳瑁等珍稀动物近年均逐渐减少。

三,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滩涂开发、海水制盐、养殖、建设海港,发展海上交通、通讯、贸易、旅游、采矿等已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今后将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四,黄海纠纷

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不存在领土方面的纠纷,但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实施,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在领海方面的纠纷就显现出来了,增加了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黄海宽不过400海里,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领海基线起延伸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则为中朝韩三国的内海,但同时存在如何划分领海的问题。

(1)、与朝鲜划界:中国主张以中间线划界,朝鲜主张以纬度等分线划界,中朝产生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2)、与韩国划界:中国和韩国共为相向共架国,其间有靠近朝鲜半岛一边、两侧底土不同的中国古黄河河道相区分,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即按古黄河河道与韩国划分黄海大陆架;韩国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界(中国主张按黄海大陆架土质划界,韩国主张按黄海水面中线划界),中韩产生6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韩国在处理韩日在东海上位于日本一边的领海时又主张采用自然延伸原则划界。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由于潮汐存在波长为19年的周期变化,所以高程基准应采用19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其实,1985国家高程基准就是这么计算来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根据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时取19年的资料为一组, 滑动步长为1年,得到10 组以19年为一个周期的平均海面, 取均值得到的结果作为黄海平均海水面,然后再推算出水准原点的高程。

高程表示地面点到基准面的距离,用来确定地面点的高低。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俗称海平面)的铅垂距离,成为该店的绝对高程,也称海拔。不过由于海水受到潮汐,风浪等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平面,它的高低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海水面高低也不一样。为此我国在青岛大港设立了验潮站,长期记录和观测黄海海水面得高低变化,取其平均值作为我国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并在青岛观象山上建立了水准原点(绝对高程的起算点)。我国的黄海高程系就是根据地面点到此水准原点的距离建立的

中国地理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 1、位置和范围 纬度位置:33°N-53°N ,103°E-135°E 相对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范围 省区范围:包括黑、吉、辽、京、津、冀、晋、陕、鲁、豫、陇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 2、地形 类型: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特征: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形类型比较齐全,盆地地形不明显。 3、气候 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北温带,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4、河流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及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水量北丰南少,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5、自然资源 优势: 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储量丰富 煤炭资源:山西、山西、内蒙古西部 铁矿:鞍山、本溪、迁安 石油:大庆、胜利、中原、辽河、华北(东部五大油田) 著名金矿:山东招远著名盐场:长芦盐场 水电资源:三门峡、小浪底 森林资源: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耕地资源、旅游资源 劣势:水资源缺乏 6、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气候原因——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易泛滥成灾,春季少雨,多干旱;土壤、植被原因——黄土地土质疏松,加之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河流,影响河流的排洪,易形成水灾 风沙灾害: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低温冻害:纬度较高,冬季风影响时间长。 7、城市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省会城市及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日照、连云港、徐州等。 分布特点:大城市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较多。 南方地区 1、位置和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南部临东海、南海。 2、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苏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3、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原因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 5、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四川盆地)、水稻土 6、河流: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第四章中国与朝、韩边界和黄海划分

Cr 第四章中国与朝中国与朝、、韩边界和黄海划分争议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一、中国与朝鲜的边界 1、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 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中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665713.html,

2、“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 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1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 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 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

黄海

黄海 姓名: 学号: 班级: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 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

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一,黄海资源

中国对虾育苗流程

中国对虾育苗流程 1 亲虾来源 1.1 采捕自然海区生殖洄游期的亲虾 在四月份育第一茬苗时,以山东沿海捕获性腺已发育但尚未成熟的亲虾为主,捕回后经室内一周左右时间的饲养,性腺可达成熟直至产卵的水平。 1.2 捕捞产卵场成熟亲虾 黄海北部每年五月上旬至中下旬可见生殖洄游对虾来产卵场索饵、产卵。此时可在大拉网、插地网、扒拉网中选取性腺成熟的亲虾作为二次育苗用的亲虾。 1.3 人工越冬培养亲虾 自己备有越冬亲虾,可不受海区自然资源的限制,并可人为的控制其性腺发育速度使性腺提早或推迟发育,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利用积温原理控制亲虾性腺在较适宜的时节达到性成熟,并作到提早产卵孵化的目的。 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亲虾健康是首要条件,应选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弱、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沾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在有条件时,应由检疫部门进行病毒病的诊断,淘汰带病毒亲虾,这是生产无病毒虾苗的前提。 (2)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卵巢绿色或浅绿色,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 (3)纳精囊饱满,能看到其内乳白色的精英。 (4)个体越大,怀卵量也越大,应选大个体亲虾。 2 亲虾运输 根据路途远近和运输条件,可采用陆运、水运或空运等方式来运输亲虾。 陆运,一般采用帆布桶以汽车运输,其优点是灵活性大.适合于24小时以内路程的运输。一般情况下,直径80~100cm,水深40~50 cm,水温8℃~10℃,可装运亲虾50~100尾,陆运时应注意配备充气机或氧气瓶,以确保亲虾的成活率。 水运,一般也是用帆布桶等容器以船载运,或以活水仓运输,其优点是取海水方便,可以经常换水或流水运输,可增大亲虾密度,而且也较安全可靠。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

日本知名学者: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东北亚

日本知名学者: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东北亚 2010-08-09 09:08 来源:东方早报 马尧海权问题学者 中国如此强烈地反对美韩黄海军演,除了历史上黄海带来的屈辱与灾难让中国对其他大国在黄海的军事行动抱有高度警惕外,还有现实的考虑。 最近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使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黄海。黄海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其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呈黄色而得名。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毗邻中国大陆的三大海域中最小的一个。从地图上看,黄海是被中国山东半岛、江苏沿岸和朝鲜半岛包围着的一块半封闭状的海,日本九州岛往西的一部分也面对着黄海。黄海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以欧亚大陆为代表的陆权势力与以太平洋为代表的海权势力利益碰撞之处,也是各大国进行角逐的舞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日本军事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的话也许可以很好地说明黄海的地缘战略价值:“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在东北亚大陆说话的话语权。” 纵观历史,黄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曾经改变过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是人类传统海洋大国和强国,首开中国数千年辉煌海战史先河的,就是发生在东周春秋晚期吴国和齐国之间的黄海海战。公元前485年,吴国和齐国之间在黄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齐国获胜,直接扼制了吴国对北方地区的扩张和称霸战争。 公元663年在黄海爆发的白江村海战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其结果是日本惨败,被迫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近1000年里,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日本也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而中国则借此建立和巩固了东亚的朝贡体系,使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该地区的国际关系模式。 公元1598年在黄海发生的露梁海战是援朝逐倭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中朝联军在明朝水师将领陈璘的指挥下,在黄海的露梁海域打败日军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朝鲜水师名将李舜臣和明朝水师将领邓子龙在此役中牺牲。露梁海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援朝逐倭战争的成功。日本向朝鲜扩张的企图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然而由于此战消耗军费及伤亡数字惊人,被称为明朝后期的“三大征”之一,明帝国因此耗尽了国力并激化了矛盾,导致前有农民起义,后有后金崛起的困境出现,并最终使明朝走向灭亡。 公元1894年的黄海大东沟海战的胜利终于使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梦想成真。而中华民族则因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大清帝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的屈辱境地,由此产生的台湾问题一直影响到现在。 有资料显示,百年来我国从海上被入侵达84次之多,仅从黄海地区入侵的就达26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付黄海及渤海方向的安全威胁,成立了北海舰队,因其拱卫京畿,装备精良,被称为“海上御林军”。在冷战期间,北海舰队一度拥有中国海军所有的驱逐舰(当

中国对虾育苗流程

xx 对虾育苗流程 1 亲虾来源 1.1 采捕自然海区生殖洄游期的亲虾 在四月份育第一茬苗时,以山东沿海捕获性腺已发育但尚未成熟的亲虾为主,捕回后经室内一周左右时间的饲养,性腺可达成熟直至产卵的水平。 1.2 捕捞产卵场成熟亲虾黄海北部每年五月上旬至中下旬可见生殖洄游对虾来产卵场索饵、产卵。此时可在大拉网、插地网、扒拉网中选取性腺成熟的亲虾作为二次育苗用的亲虾。 1.3 人工xx 培养亲虾自己备有越冬亲虾,可不受海区自然资源的限制,并可人为的控制其性腺发育速度使性腺提早或推迟发育,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利用积温原理控制亲虾性腺在较适宜的时节达到性成熟,并作到提早产卵孵化的目的。 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亲虾健康是首要条件,应选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弱、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沾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在有条件时,应由检疫部门进行病毒病的诊断,淘汰带病毒亲虾,这是生产无病毒虾苗的前提。 (2) 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卵巢绿色或浅绿色,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 (3) 纳精囊饱满,能看到其内乳白色的精英。 (4) 个体越大,怀卵量也越大,应选大个体亲虾。 2 亲虾运输根据路途远近和运输条件,可采用陆运、水运或空运等方式来运输 亲虾。 陆运,一般采用帆布桶以汽车运输,其优点是灵活性大.适合于24 小时以内路程的运输。一般情况下,直径80?100cm,水深40?50 cm,水温8C?10C,可装运亲虾50?100尾,陆运时应注意配备充气机或氧气瓶,以确保亲虾的成活率。

水运,一般也是用帆布桶等容器以船载运,或以活水仓运输,其优点是取海水方便,可以经常换水或流水运输,可增大亲虾密度,而且也较安全可靠。空运,是指用尼龙袋装亲虾用飞机运输,适用于国际或国内长距离运输,方法是用20 L的尼龙袋装水,可放入亲虾5?8尾,充满氧气扎口后装于保温箱内运输。 高温期运输还应放冰袋降温,保持水温在10C左右,同时为了防止额角刺破尼龙袋,可在额角剑上套一段胶皮管。 不管哪种方式运输亲虾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运输工具要洁净,新帆布桶应浸泡几日后再使用。二是装运亲虾用的海水要清澈新鲜,换水温差小于2C。 三是途中应经常检查亲虾的活动情况,亲虾静卧于水底属正常,若浮于水面或跳动或侧倒说明氧气不足,应迅速充氧、搅水或换水。 要求亲虾人池前后的温差要小于2C,盐度差小于5,否则应进行温度、盐度调节。水温以每小时升降1C?2C的幅度调至正常值,盐度要求在24小时内逐步过渡到本育苗场用水的盐度范围。 亲虾入池前用250?300 mg/L的甲醛消毒3?5分钟,在入池后加1?5mg/L 的抗菌素。 3 亲虾暂养 亲虾数量较少时可放在网箱内暂养,网箱大小宜为2X 1 x 1jm箱底大小以不宜漏失饵料为好。如数量多时可直接放入池内,每平方米放亲虾25?30尾。此时水温应控制在16?18C。 4 亲虾日常管理 亲虾培育用水需经200目网袋过滤,其日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50%~ 100%。 每天早上换水时吸污,清除残饵、粪便,捞出死虾,检查亲虾性腺的发育情况,确定当天气的投饵量。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图12—3a)。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中国明对虾3

中国明对虾——东方对虾 作者:褚晓青 C09化工学号:091324127 摘要: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学名penaeus(Fennerpopenaeus)orientailis.英文名:Chinese shrimp 别名:东方对虾明虾。中国明对虾是中国的特产,也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广受国际市场欢迎。作为东方对虾,它的生活习性、外观特征、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做了以下研究探讨。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亦称“中国对虾”、“明虾”、“东方对虾”、“对虾”。软甲纲,对虾科。学名penaeus(Fennerpopenaeus)orientailis.英文名:Chinese shrimp。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cidae。地方名: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中国明对虾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体长达13-24cm。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综黄色。额角平直,齿式为7-9/3-5。额角侧脊不超过头胸甲中部。头胸甲无额胃脊和肝脊。第一触角上鞭约等于头胸甲长的4/3。第三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雄性第三颚足指节与掌节约等长。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中国明对虾生活习性: 常栖于浅海海底。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中国沿海均产,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及朝鲜半岛西部沿海。经济价值高,是中国沿海的主要养殖虾类。中国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卵经过数次变态成为仔虾,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份开始向渤海中部及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其渔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渔具为拖网、锚流网和张网等,改秋捕后规定开捕期自9月份以后。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对虾属中最特殊的一种是中国对虾,它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有长距离洄游习性。主要产在黄海和渤海湾中。对虾生活在浅海泥沙层,春季洄游产卵,可进行春季捕劳出虾籽,产卵后亲虾大部分死亡,幼虾长到秋季成为成虾,可见对虾生长繁殖很快,寿命为一年。 中国明对虾

中国四大地区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主讲:占汛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重难点讲解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上图通过四个人物分别描述自己生活地理区域的显著特征,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区域的差异性。 第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一级行政区划中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山地上有大面积的草场”描述出自然环境情况;而高山牧场成为“我国有名的牧区”,表现出畜牧业是本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 第二位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该地位于云南省,属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傣家少女服饰表明这里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位于热带,气候湿热”,点出那里具有的热带气候特征;“美丽、旖旎的风光”、典型的热带景观和独特的傣家风情,不难得出结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大大促进本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位家住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说明本区位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特区”是根据本区对外开放的需要再划分的特殊经济区。 第四位来自长江三角洲,是个自然地理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又形成实力雄厚的工业区。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即1月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素(气候因素)。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在海洋资源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关键词:中国海洋争端解决方法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据海洋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涉及日本、越南、菲律宾等8个邻国。本文由中国目前与邻国的海洋争端入手,从历史、现状、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从中国沿海放眼望去,在东海海域,有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韩国与中国的苏岩礁纠纷;南海海域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蚕食中国的海洋权益。下面,我们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简要了解中国领海问题现状。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曾下诏将钓鱼岛赏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地。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 由美军占领。由于琉球群岛(冲绳)被美国托管,因此钓鱼岛也成了美军“靶场”,由美军代管。 1970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遂派出军队赴钓鱼岛巡逻。而冲绳议会亦在这一年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

渤海 黄海概况

海域 介绍渤海黄海 地理位置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地 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即北纬 37°07′~41°,东经117°35′~ 122°15′的区域。它一面临海,三 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 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 邻,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北岸 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 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 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 北京的海上门户。放眼眺望,渤海 形如一东北—西南向微倾的葫芦, 侧卧于华北大地,其底部两侧即为 莱州湾和渤海湾,顶部为辽东湾。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西角与山 东半岛北岸蓬莱头的连线是渤海与 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是位于中国的内海。在辽 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 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 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 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积 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 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 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黄海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的长山串之间海面最窄,习惯上以此连线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两部分,北黄海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南黄海面积约30.9万平方千米。黄海的西北部它通过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东部由济州海峡与朝鲜海峡相通,南以长江口东北岸启东角到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东海分界。黄海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的长山串之间海面最窄,习惯上以此连线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两部分,北黄海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南黄海面积约30.9万平方千米。黄海的西北部它通过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东部由济州海峡与朝鲜海峡相通,南以长江口东北岸启东角到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东海分界。 气候特征渤海海域面积77284平方公里,大陆 海岸线长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 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浅的海域面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