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

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0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4级,即:轻度(1级):仅有粉刺;中度(2级):有炎性丘疹; 中

度(3级):出现脓疱;重度(4级):有结节、囊肿。

03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的基础治疗,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3.1维A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外用维A酸类药物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

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可以增加外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

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外用维A酸类药物可作为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及第三代维A酸药物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一线选择。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建议睡前在痤疮皮损处及好发部位同时应用;药物使用部位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往往可逐渐耐受,刺激反应严重者建议停药;此外,维A酸药物存在光分解现象(主要是一代维A酸)并可能增加皮肤敏感性,部分患者在开始使用2~4周内会出现短期皮损加重现象,采取较低起始浓度(如果有可选择浓度)、小范围试用、减少使用次数以及尽量在皮肤干燥情况下使用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依从性及避免严重刺激反应的发生;同时配合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并适度防晒。

3.2 抗菌药物

3.2.1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作用,该药目前尚无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出现,可作为炎性痤疮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外用抗生素使用。药物有2.5%至10%不同浓度及洗剂、乳剂或凝胶等不同剂型可供选择。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轻度刺激反应,建议从低浓度开始及小范围试用。药物对衣物或者毛发具有氧化漂白作用,应尽量避免接触。另外,过氧化苯甲酰释放的氧自由基可以导致全反式维A酸失活,二者联合使用时建议分时段外用。

3.2.2抗生素

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可用于痤疮的治疗。常用外用抗生素包括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及夫西地酸等。外用抗生素由于较少出现刺激反应,理论上适用于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痤疮皮损,但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作为抗菌药物的首选,不推荐单独或者长期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A酸类或者其它药物联合应用。

3.3其它:

不同浓度与剂型的壬二酸、氨苯砜、二硫化硒、硫磺和水杨酸等药物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

炎或者轻微剥脱作用,临床上也可作为痤疮外用药物治疗的备选。

04痤疮的系统药物治疗

4.1抗菌药物

针对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反应选择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的抗菌药物是治疗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法。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痤疮十分重要,不仅要保证疗效,更要关注耐药性的产生,防止滥用。

适应证:

①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及中度痤疮外用治疗效果不佳的备选治疗方法;

②炎症反应严重的重度痤疮患者早期可先使用抗菌药物,再序贯使用口服维A酸类药,或维A药酸类药疗效不明显时可改用抗菌药物治疗;

③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早期治疗。

药物选择:

选择口服的抗生素治疗痤疮基于以下4个条件:

①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

②兼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③药物分布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浓度较高;

④不良反应小。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代替。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也可酌情使用。避免选择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四环素口服吸收差,耐药率高,应优先选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米诺环素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耐药发生率低。痤疮复发时,应选择既往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随意更换。

剂量和疗程:

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剂量:多西环素100~200mg/d(通常100mg/d),米诺环素50~100mg/d,红霉素1.0g/d。疗程建议不超过8周。

注意事项:

①避免单独使用。

②治疗2~3周后无效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其它治疗;

③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不可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更不可以作为维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

④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可有效提高疗效并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

⑤有条件联合光疗或其它疗法,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⑥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色素沉着和菌群失调等,特别是四环素类药物。少数患者在口服米诺环素时可出现前庭受累(如头昏、眩晕),罕见狼疮样综合征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发生后应及时停药。四环素类药物不宜与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用,以免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16岁以下的儿童,此时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替。

4.2 维A酸类

口服维A 酸类药物具有显著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4个关键病理生理环节唯一的口服药物。

适应证:

①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

②其它治疗方法效果不好的中、重度痤疮替代治疗;

③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需尽早使用;

④频繁复发的痤疮其它治疗无效;

⑤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

⑥轻中度痤疮但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

⑦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可在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应用。药物选择:

目前系统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口服异维A酸和维胺酯。异维A酸是国内外常规使用的口服维A酸类药物,可作为首选,通常0.25~0.5mg/kg/d作为起始剂量,之后可根据患者耐受性和疗效逐渐调整剂量,重度结节囊肿性痤疮可逐渐增加至0.5~1mg/kg/d。维胺酯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每次50mg,每日3次。两种药物均需与脂餐同服,以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疗程视皮损消退的情况及服用剂量而定,通常应不少于16周。一般3~4周起效,在皮损控制后可以适当减少剂量继续巩固治疗2~3个月或更长时间。

注意事项:

异维A酸不良反应常见,但停药后绝大多数可恢复,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或罕见。最常见的副反应是皮肤黏膜干燥,建议配合皮肤屏障修复剂使用。口唇干燥在皮肤粘膜反应中最为常见,但这也是判定药物剂量的有效指标。较少见反应包括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干燥等,通常发生在治疗最初2个月,肥胖、血脂异常和肝病患者应慎用,必要时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血脂。青春期前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故1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异维A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育龄期女性患者应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严格避孕。异维A酸与抑郁或自杀倾向之间的关联性尚不明确,已经存在明显抑郁症状或有抑郁症的患者谨用。部分患者在使用2~4周时会出现皮疹短期加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反应严重者需要减量甚至停药。维胺酯不良反应类似于异维A酸,但相对较轻。

4.3.激素治疗

4.3.1抗雄激素治疗

作用机制:雄激素是痤疮发生中最重要的内源性因素,抗雄激素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雄激素前体生

成或作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进而减少或拮抗活性雄激素作用而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和改善痤疮。常用抗雄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及胰岛素增敏剂等。

适应证:女性痤疮患者:

①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如皮损分布于面中部下1/3,可伴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显著皮脂溢出、雄激素性脱发等;

②女性青春期后痤疮;

③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

④常规治疗如系统抗生素甚至系统用维A酸治疗反应较差,或停药后迅速复发者。

药物选择:

①雌激素与孕激素: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具有拮抗雄激素的作用,但通常使用二者混合的复方制剂(短效避孕药),常用的包括2mg醋酸环丙孕酮和0.035mg炔雌醇、屈螺酮3mg和炔雌醇0.03mg 以及屈螺酮3mg和炔雌醇0.02mg等。口服避孕药的起效时间需要2~3个月,疗程建议在6个月以上。不良反应:少量子宫不规律出血﹑乳房胀痛﹑恶心、体重增加﹑静脉和动脉血栓、出现黄褐斑等。在经期的第1天开始服药有利于减少子宫出血。含屈螺酮成分的药物可减少体重增加风险。服药期间要注意防晒,以减少黄褐斑的发生。禁忌症:家族血栓史,肝脏疾病,吸烟者。相对禁忌症:哺乳期,高血压,偏头痛,恶性肿瘤。有糖尿病,凝血障碍和有乳腺癌风险的患者也尽量避免使用。

②螺内酯:推荐剂量每日60-200mg。疗程为3~6月。不良反应包括高钾血症、月经不调(发生几率与剂量呈正相关)﹑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厌食和腹泻,嗜睡﹑疲劳﹑头昏或头痛。有致畸胎作用,孕妇禁用。

③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IGF-1及其诱导的雄激素生成,对于伴多囊卵巢性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痤疮患者,可以用于辅助治疗。

4.3.2糖皮质激素

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反馈性抑制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前体分泌;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适用于重度炎性痤疮的早期治疗。

推荐使用方法:

针对暴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及较重炎症反应的重度痤疮,选择泼尼松20~30mg/d或等量地塞米松治疗,疗程不超过4周,并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严重的经前期加重痤疮,泼尼松5~10 mg/d 或等效地塞米松经前7~10天开始每晚服用一次至月经来潮为止,不超过6个月。应避免长期大

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05物理与化学治疗

物理与化学治疗主要包括光动力、红蓝光、激光与光子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作为痤疮辅助或

替代治疗以及痤疮后遗症处理的选择。

5.1光动力和红蓝光:

外用5-氨基酮戊酸可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并代谢生成光敏物质原卟啉Ⅸ,经红光(630 nm)或蓝光(415nm)照射后发生光化学反应,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免疫调节、改善皮脂腺导管角化及预防或减少痤疮疤痕作用,光动力疗法可作为中重度或重度痤疮在系统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不耐受情况下的替代选择方法,;此外,单独蓝光照射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及抗炎作用,单独红光照射具有组织修复作用, 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

5.2 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

多种近红外波长激光如1320nm激光、1450 nm激光和1550nm激光有助于抑制皮脂腺分泌及抗炎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以帮助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1440nm激光、1540nm激光和1550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2940nm激光、1060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有一定改善。临床应用时建议选择小光斑、较低能量以及低点阵密度的多次治疗。

5.3射频:

点阵射频和微针点阵射频对于痤疮瘢痕的改善有一定效果,对亚洲人种还可以减少治疗中色素沉着的风险。

5.4化学剥脱治疗:

浅表化学剥脱术主要包括果酸、水杨酸及复合酸等,具有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和组织修复和轻度抗炎作用,减少痤疮皮损同时改善皮肤质

地,临床上可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

06特殊人群的痤疮治疗

6.1儿童痤疮:

发生在青春期前痤疮根据年龄分为新生儿痤疮(出生数周内)、婴儿痤疮(3~6月)、儿童痤疮(1~7岁)及青春早期痤疮(8~12岁)。新生儿痤疮受母体激素影响产生,随着激素消退可自行消退;婴儿痤疮和儿童痤疮需要仔细查找内分泌疾病。针对12 岁以下儿童痤疮,美国FDA 批准2.5% 过氧化苯甲酰/1% 阿达帕林凝胶组合可用于≥9岁的患儿,0.05% 维 A 酸凝胶可用于≥10岁的患儿。所有其它外用维A 酸类药物均可用于≥12岁的患者。系统抗生素可选择大环内酯类类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避免系统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12岁以下儿童也尽量不用口服维 A 酸类药物。

6.2妊娠或哺乳期痤疮妊娠或哺乳期痤疮治疗应以外用药物为主。

6.2.1备孕女性痤疮:

距离妊娠前3个月以上一般可安全用药,口服维A酸药物治疗前1个月到治疗停药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孕。

6.2.2妊娠期痤疮:

①轻度痤疮:外用维A酸类药物应避免(妊娠分级C-X),过氧化苯甲酰可以小面积谨慎使用(妊娠分级C),外用壬二酸和克林霉素是安全的(妊娠分级B);

②中度及中重痤疮:外用为主,必要时可配合短期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尽可能避开妊娠期前3个月),四环素类(妊娠分级D)禁用;

③重度痤疮:除按照上述轻、中度和中重度痤疮外用或系统治疗外,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短期系统使用泼尼松治疗。

6.2.3哺乳期痤疮:

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可以使用;系统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短期使用;克林霉素哺乳期可用,但口服可引起婴儿消化道副反应;美国儿科学会(AAP)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四环

素类抗生素哺乳期可用,但建议不超过3周。

07痤疮的中医中药治疗

7.1内治法:

应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皮损形态等不同表现分型论治,随证加减。

肺经风热证:

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1、2级。治法应疏风宣肺,清热散结,方药为枇杷清肺饮或泻白散加减,中成药可选栀子金花丸等。

脾胃湿热证:

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疼痛,颜面、胸背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纳呆, 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2、3级。治法应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方药为茵陈蒿汤或芩连平胃散加减。便秘者可选用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防风通圣丸、润燥止痒胶囊等;便溏者可选用中成药香连丸、参苓白术散等。

痰瘀凝结证:

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颜色暗红,也可见脓疱,日久不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沉涩。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4级。治法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药为海藻玉壶汤或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中成药可选丹参酮胶囊、大黄蛰虫丸、化瘀散结丸、当归苦参丸等。

冲任不调证:

皮损好发于额、眉间或两颊,在月经前增多加重,月经后减少减轻,伴有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或脉涩。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治法应调和冲任、理气活血,方药为逍遥散或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7.2外治及其它疗法

中药湿敷:

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中药面膜:

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起到破瘀活血,清热散结的作用。

耳穴贴压:

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每5日更换1次。

耳尖点刺放血:

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内分泌穴、皮质下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

针灸:

主穴为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四周穴。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火针:

常选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月经不调加次髎,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隔日一次。或火针烧红后直刺囊肿、结节、每处皮损可连刺数针,每周7-10天1次,刺后24小时不沾水。

刺络拔罐:

取穴多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每次取背俞穴4 -6个,三棱针刺

破皮肤,然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3日1次,10次为1疗程。

08痤疮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可减轻并预防痤疮复发,是痤疮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外用维A酸是痤疮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必要时可考虑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或直接采用0.1%阿达帕林和2.5%过氧化苯甲酰的复方制剂。此外,外用0.1%阿达帕林每周3次联合低浓度果酸的也可作为维持治疗选择;一些经

过临床验证的抗痤疮类功能性护肤品也可用于辅助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疗程通常为3~12月。

09痤疮的联合与分级治疗

任何一种痤疮治疗方法都难以全面有效覆盖痤疮发病机制的所有环节,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至关重要。轻中度痤疮可以采用外用药物联合,单独外用药物通常通常只作用于痤疮4个主要发病环节的1~2个,而联合使用可以将其作用环节增加到2~3个,目前有外用维A酸类、抗生素和过氧化苯甲酰等多种外用复方制剂的可供选择;中重度痤疮考虑系统药物与外用药物的联合及药物与物理化学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等。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增加药物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

痤疮的分级体现了痤疮的严重程度和皮损性质,痤疮的治疗应根据其分级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并

充分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本指南痤疮分级推荐治疗方案见表1。

10痤疮后遗症处理

10.1痤疮后红斑:

可以选择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1440nm、1550nm、1565nm)及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

10.2痤疮后色素沉着:

外用改善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使用。果酸、强脉冲光及Q 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也是后遗色素沉着的有效治疗方法。

10.3痤疮后瘢痕:

①萎缩性瘢痕: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其次选择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其它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非剥脱点阵激光、微针、射频治疗,一些较大的凹陷性瘢痕还可以选择钝针分离、填充或者手术切除;

②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治疗均较困难,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如激素局封注射、激光治疗(染

料激光、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痤疮导致的瘢痕疙瘩亦可以切除后局部放射治疗。

11痤疮患者的教育与管理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损容性皮肤疾病,在按照本指南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需将健康教育、科学护肤及定期随访贯穿于痤疮治疗始终,以达到治疗、美观、预防于一体的防治目的。

①健康教育:限制高糖和油腻饮食及奶制品尤其是脱脂牛奶的摄入,适当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过度日晒等均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痤疮发生。此外,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患者易出现焦虑和抑郁,需配合心理疏导。

②科学护肤:痤疮患者皮肤常伴有皮脂溢出,皮肤清洁可选用控油保湿清洁剂洁面,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微生物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度清洗,忌挤压和搔抓。清洁后,要根据患者皮肤类型选择相应护肤品配合使用。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混合性皮肤T区选择控油保湿类,两颊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在使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等药物或物理、化学剥脱治疗时易出现皮肤屏障受损,宜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此外,应谨慎使用或选择粉底、隔离、防晒剂及彩妆等化妆品,尽量避免化妆品性痤疮发生。

③定期随访:痤疮呈慢性过程,患者在治疗中需要定期复诊,根据治疗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及护肤方案,减少后遗症发生。

(专家组成员:郑志忠,范卫新,顾军,郝飞,何黎,鞠强,李恒进,李铁男,林彤,赖维,王宝玺,温海,吴艳,项蕾红,许爱娥,张建中,章伟,郑敏;执笔:鞠强)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 3.1 局部清洗 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 3.2.1 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

去痤疮的常用方法

去痤疮的常用方法 去痤疮的常用方法日常护理 每日一到两次温水洗脸,清洁皮肤,忌用手挤压或搔抓皮损。忌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及霜剂。 常用方法 1、局部外用药物 维a酸类(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维a 酸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抗角化异常,溶解粉刺,抗炎等作用来治疗痤疮;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壬二酸、硫磺洗剂等也可用来治疗痤疮。 2、口服抗生素 首选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避免选择常用于治疗系统感染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疗程通常6~12周。 3、口服维胺酯胶囊或异维a酸 对于严重的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标准疗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疗程以达到最小累积剂量60mg/kg为目标。 4、抗雄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适用于女性中、重度痤疮患者,伴有雄激素水平过高表现(如多毛、皮脂溢出等)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迟发型痤疮及月经期前痤疮显著加重的女性患者也可

考虑应用口服避孕药。 5、口服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暴发性或聚合性痤疮,遵循短期、小剂量、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的原则。 6、对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还可考虑物理治疗,如光动力疗法(pdt)、果酸疗法、激光治疗等。 饮食疗法 1、患者宣少食高糖、高脂肪、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 2、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效。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 分级治疗 1、1级:一般采用局部治疗,首选外用维a酸类制剂。 2、2级:联合外用维a酸类及过氧化苯甲酰或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口服抗生素。 3、3级:常常需要联合治疗,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和/或维a酸类药物为首选。有指征的女性患者也可考虑抗雄激素治疗。 4、4级: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一线治疗。对于炎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系统应用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待皮损明显改善后再改用口服异维a酸序贯治疗。 维持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待皮损明显消退以后均应继续维持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特发性、无法治愈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透壁性炎症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进而导致炎症、纤维狭窄和穿透性病变。CD的疾病程度可变,患者可能需要慢性免疫抑制药物和手术治疗。2020年7月,美国结肠和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发布了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指南,主要针对CD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指导建议。 1 手术适应证 ?药物难治性疾病 1.对于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发生并发症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患者,一般应考虑手术治疗。(1C) ?炎症 1.对于严重急性结肠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或存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穿孔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1C) ?狭窄 1.对于短节段、无炎症、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扩张。(1C)

2.对于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患者,不能接受药物治疗和/或内镜扩张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C) 3.对于结肠狭窄不能充分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应该考虑切除治疗。(1C) ?穿透性疾病 1.游离穿孔患者应接受手术切除穿孔节段肠管。(1B.) 2.对于穿透性克罗恩病伴有脓肿形成患者,可应用抗生素联合或不联合引流,然后根据临床情况和患者偏好进行择期选择性切除手术或药物治疗。(2B) 3.如果患者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后仍存在肠瘘,则应考虑手术治疗。(1C) ?出血 1.稳定性胃肠道出血患者可应用内镜和/或介入放射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不稳定患者,尽管采取复苏措施,通常还要进行手术探查。(1C) ?结直肠发育不良和癌症 1.长期克罗恩结肠炎至少存在1/3结肠或超过1个节段受累患者,应定期进行内镜监测。(1B) 2.内镜下完全切除的可见非典型增生患者通常应进行内镜监测。如果异常增生不适合内镜切除,在周围平坦黏膜中也有发现,或为多灶性,或诊断为结直肠腺癌,一般建议进行全结肠切除术或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主方加减 陆德铭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痰,其基本方: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生首乌、蛇舌草、虎杖、丹参、茶树根、生山楂(原文无剂量)。多依皮疹形态加减:皮疹色红加赤芍、丹皮、连翘,脓疱加银花、半枝莲、蒲公英、野菊花,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皂角针、海藻、夏枯草、浙贝、全瓜蒌,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加当归、红花、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皮脂溢出多加侧柏叶、薏苡仁,发于鼻部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1]。 许连霈教授以清火解毒,佐以消肿散瘀治疗痤疮,其基本方为黄芩、金银花、地丁、桑白皮各15克、黄连、连翘、丹参各10克、甘草6克。结节囊肿明显者加当归、制大黄,聚合性痤疮加黄柏[2]。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宜滋肾泻火,清肺解毒,以自拟消痤方治疗:丹参

25克、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各20克、生地、蒲公英、连翘各15克、知母12克、甘草5克。加减:阴虚内热者表现为粉刺丘疹,以消痤汤为主;瘀热痰结者症见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冲任不调者发病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以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3]。 唐汉钧教授对肺脾肾症状兼有、证型交叉者,以自拟经验方治疗: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鹿含草、丹参各15克、枇杷叶、仙灵脾、桑白皮各12克、黄芩、菊花、陈皮、半夏、女贞子、生山楂各9克。加减: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栀、生石膏、寒水石等,冲任失调加黄精、肉苁蓉、枸杞子、旱莲草等[4]。 2.辩证分型 唐汉钧教授将本病分为:(1)肺经风热者,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克、黄芩、菊花、桑叶各9克、甘草6克。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2)胃肠湿热者,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以黄连解毒汤加减:全瓜蒌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克、黄连、甘草各6克。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3)肝肾阴虚、冲

如何治疗面部痤疮

痤疮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毛囊炎,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 痤疮,又称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热及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膏梁厚味,致使脾胃积热,上蕴肌肤,或肌肤不洁,热毒雍盛所为。 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前胸及后背部皮脂腺发达部位,常对称分布。初发者有白头和黑头粉刺两种。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位于毛囊口的顶端,可挤出,叫硬脂栓。 超重型青春痘,虽极少见,但却相当严重。损害为小米至黄豆大的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黑头粉刺不多,经久不愈;多并发于贫血、结核病或其它全身性疾病。 尽管痤疮的脂栓的排除有利于痤疮的愈合,但还是不提倡用手和器械机械挤压,因为挤压后很容易造成脂栓挤入真皮层内造成进一步的深层炎症,同时容易留下色素沉着和斑痕,尤其对斑痕体质的朋友更应

该注意这一点。如果实在要排除脂栓的话,建议对黑头较为明显的痤疮用专门的痤疮挤压器进行挤压,同时注意消毒避免感染,也可以去医院进行护理。 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B6,矿物元素锌,钾,以及卵磷脂,都会导致青春痘发生。因此防治青春痘必须从增强整体素质和新陈代谢,调节生理功能着手,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维生素B5有利于皮肤滋润,防止青春痘恶化;维生素B6能促进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和防止血管硬化,锌对青春痘伤口有愈合作用;钾和磷脂能帮助脂肪代谢,阻止青春痘发生。 敷面膜对于痘印的恢复也有一定帮助,一方面敷脸时面膜可提高皮肤的表面温度,在脸部产生自助循环作用,帮助肤色均匀,同时面膜中所含的修复营养成分能更好的被底层肌肤所吸收;另一方面勤敷面膜有助于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帮助肌肤自我修复。 尤其是有利于减少皮脂分泌和促进痤疮愈合的水果和蔬菜更要吃,如:苹果,梨,西红柿,西瓜,黄瓜,丝瓜,冬瓜,苦瓜等,但注意象荔枝,橘子,榴莲等高糖的水果应该少吃。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男生或者是女生,脸上都是会长一些痘痘。甚至有些年龄已经不小的人脸上也可以看到。其实这些大部 分都是痤疮,痤疮的产生和饮食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得了痤疮要注意饮食同时也要注 意补水,这是我认为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1: 不可以吃太多的糖,人在吃了过多的糖后,人体的身体新陈代谢就会比较旺盛,这样 皮脂腺的分泌也会增多,皮脂分泌物多,也容易导致痤疮生长,使痤疮得不到消退。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2: 给肌肤补水 当天气干燥的时候,肌肤会出现缺水的情况。缺水必会产生角质堵塞毛孔,引发痘痘 生长。我们可做补水面膜,当然如果已是长了很多痘痘,又比较严重,可用甘草百部霜,补水同时又能祛痘,这样旧痘痘很快凋谢,新的痘痘也很难再长出来。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3: 有痤疮的患者首先不可以食用含高脂类的食物,因为高脂类的食物是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的,这样会使内热加重,内热加重会在生长出更多的痤疮。这样不利于痤疮的恢复。比如不可以吃猪油,奶油还有肥肉。 痤疮最好的治疗方法4: 不可以吃辛辣的食物,吃这些食物容易上火,导致病情加重。平常应该吃一些味甘,清火,补水的食物为好。可以多吃一些苹果和梨,营养丰富,有利于痤疮的消退。 【多年总结的去痘经验,希望帮到更多朋友】 从初中开始长痘痘到现在也有好几年,用过的祛痘产品也不少,但都是无效告终,真让人伤心至极,但没办法,人活着就是为了这种脸,苦苦寻方,路茫茫,苍天不负

苦心人,现在痘痘终于好了,心中窃喜,但又想到多少跟我一样被痘痘折磨的痘友们,现把这个好方法和感想给大家写出来。 长痘痘是一种病,要治病得用药,再加上精心调理才能完全去除痘痘。但我们一直都 被痘痘产品广告冲晕了头脑,长痘就想上网找一款痘痘产品,梦想像广告所说,几天 去除,回到无痘的从前,做梦吧,亲...!老实说,痘痘产品不是药,只是护肤品而已,在淘宝、京东目前是不能卖药的,所以去痘产品是无法达到药的功效,是帮不到我们 去痘的,用不好,还把痘痘整得更严重。所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长痘朋友,能用去 痘产品去痘痘,根本是胡扯,如果还是相信广告,相信不认识的人推荐去痘产品,去 痘茶,那等着被坑,等着撕心破肺心痛吧。。。。。。我去痘经历了6年多,祛痘产 品一次次的让我充满希望,一次次吐血的伤心...我都看透了。。。。我心很累。。。。 所以要去除痘痘,得找个专业的痘痘医师,但是大医院就别去了,还没见到人就抽血 全面检查,没问几句话就开药,效果还比不上路边喝杯凉茶,花的银两可不是几百而 是上千呢,的确伤不起。我痘痘治好得感谢我同学介绍有去痘秘方的医师,经过20多天的辛苦战痘才把痘痘全部消除,现在半年多没长痘痘,万里长征般的战痘终于成功了。所以去痘一定找专业的去痘医师,坚持不熬夜,不吃上火食物,再严重的痘痘都能去除。(医师Q给有需要的朋友留一下(23017_50080),但愿痘友们早日找回无痘的自我) 总结一下: 去痘别相信祛痘产品,祛痘产品会把你坑得连妈都不认不出来。 去痘一定找身边专业的去痘医师,再加上坚持良好作息习惯、饮食调理,才能快速根除痘痘。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 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加,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 I L)-1、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发生密切相关。微粉刺及粉刺的形成为具有厌氧生长特性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目前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及直接诱导参与了痤炎症的发生发展。痤疮早期炎症可能是Toll样受体( TLR)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所致,诱导促炎症因子尤其是I L-l释放;随着疾病发展,获得性免疫反应放大了炎症过程,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直接诱发或加重炎症。在疾病后期,毛囊壁断裂,毛囊中的脂质、毛发等物质进入真皮,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反应。 2 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按照皮损数目进行分级的国际改良分类法,还是按照强调皮损性质的痤疮分级法对痤疮进行分级,其治疗方案选择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临床使用简单方便,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和4级:轻度(I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炎性丘疹;中度(Ⅲ级):脓疱;重度(Ⅳ级):结节、囊肿。 3 患者教育 3.1 健康教育 ①饮食: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②日常生活: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等,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 ③心理辅导:痤疮患者,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3.2 局部清洁应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克罗恩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克罗恩病(ICD-10:K50),行小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61-45.62),大肠部分切除术(ICD-9-CM- 3:45.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临床表现: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胀,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体征:消瘦体质,脐周轻压痛,常伴肠鸣音亢进,偶可有腹部或肛周边界清的包块或外瘘口。 3.辅助检查:建议检查顺序:肠镜、CTE/MRE、钡剂灌肠及钡剂小肠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CTE或MRE可明确诊断,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确诊需要病

理结果支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基本治疗:包括纠正代谢紊乱、心理支持及对症处理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水杨酸制剂,病情重时改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生物制剂及生物类药物,肠道继发感染时加用广谱抗菌药物。处于缓解期和活动期的患儿首选肠内营养药物治疗。 3.有手术指征时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0克罗恩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全文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全文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渣鼻。2015年俄罗斯与德国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分别为12.3%与5.0%,美国为2.0% ~ 2.3%,目前缺乏中国人群玫瑰痤疮患病率的研究。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 ~ 50岁的成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然而,由于过去国内教科书及很多皮肤病专著将“玫瑰痤疮”称为“酒渣鼻”,致使很多医生误认为只有“鼻部发红、肥大”的表现才是“酒渣鼻”。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千例玫瑰痤疮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占5%左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一、发病机制 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外界刺激包括紫外线、蠕虫感染等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及可能的维生素D依赖与非依赖通路、内质网应激途径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KLK5加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LL-37片段,从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2.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与血管高反应性形成和炎症扩大化密切相关。多种刺激因素(如饮酒、冷热、辛辣刺激食物、过量咖啡、巧克力及甜品等)、皮肤屏障损害以及天然免疫效应分子不仅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也激活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释放大量神经介质。通过神经末梢表面的TLR及蛋白酶激活受体,又反过来促进天然免疫的激活,维持并扩大炎症过程。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 1患者常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泻每日2-10余次,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 2.可伴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 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外 痿管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粪潜血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2?领剂小肠造影或领剂灌肠:病变呈节段牲分布,多累及回 肠及结肠。可见黏膜皱嬖紊乱、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 隙状溃疡或裂沟、痿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3 纵行或阿 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 腔内肿块或脓肿。 4.CT检查:肠壁增厚,肠管狭窄,窦道和痿管,炎性包 块和脓肿形成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伴有腹块或狭窄。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或痿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要点(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 (6)3项(3)3、(2)、(1)项者,只要加上(4)中之任何 一项可确诊。有第 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诊断举例CD小肠型、中度、活动期、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以肠外营养,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2.药物治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 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0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本指南主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4级,即:轻度(1级):仅有粉刺;中度(2级):有炎性丘疹; 中 度(3级):出现脓疱;重度(4级):有结节、囊肿。 03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的基础治疗,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3.1维A酸类药物

皮肤科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试行版)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⑴主要症状:初期在毛囊口,呈现大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成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⑵次要症状: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⑶病程较长,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具备主症,1个次症,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⑴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 ⑵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为白头黑头粉刺、毛囊性红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疱,或有痒痛。可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或有结节。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可伴有大便干结。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 4.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 推荐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赤芍、焦栀子、蒲公英、野菊花、双花等。 加减:便秘加牛蒡子,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荷叶、白蒺藜等,皮疹焮红加凌霄花、生地、丹皮、紫草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等。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座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成员: 郑志忠, 朱学骏, 曾凡钦, 朱文元, 李恒进, 郝飞, 何黎, 张建中, 郑敏, 赖维, 刘建航, 项蕾红, 吴艳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发病机制 1、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AD 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 2、免疫学机制: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进入机体,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3、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4、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1)免疫 - 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AD的诱因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轻。 ③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AD分为:婴儿期(0 ~ 2岁)、儿童期(2 ~ 12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12岁)。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①皮疹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②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所有AD患者的共同临床特征;③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且往往共存。2、不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躯干的毛囊性隆起、眼睑湿

治疗痤疮的几种有效方法

治疗痤疮的几种有效方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被覆于整个人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既是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重要器官,又是人体美的主要载体。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除毛发、甲、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外,还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肌肉。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其损害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严重的可形成瘢痕。痤疮发病率高达45. 6%,男性发病高峰在16-19岁,女性发病高峰在14-16岁,可持续至30-40岁,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痤疮形成的原因 1、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毛囊导管口角化和毛囊内微生物相关; 2、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3、饮食、胃肠功能、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痤疮发生。 痤疮的程度 1、轻度:以粉刺为主,少数炎性丘疹; 2、中度:在轻度的基础上,丘疹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皮损局限于颜面; 3、中度重度:在中度的基础上,丘疹、脓疱增多,皮损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 4、重度:在中重度的基础上,有囊肿、结节、瘢痕形成,皮损发生于上半身。 痤疮治疗方法介绍 面部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它直观折射出你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正是因为这样煤炭总医院整形美容中心的专家表示了痤疮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痤疮治疗是指通过各种医疗美容技术作用于痤疮部皮肤,使皮肤恢复光泽、细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一、日常护理治疗痤疮 引起和加重痤疮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应尽量避免或加强护理,如:避免日晒、辐射,少食香、甜、辣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用温水洗脸,保持心情舒畅,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痤疮可到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进行倒模或药膜处理。 二、药物治疗痤疮 痤疮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损容性皮肤疾病。目前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1、抗雄激素类药,如螺内酯、西咪替丁等;2、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α-羟酸类药物等;3、抗皮脂溢出类药,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等;4、抗微生物类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 由于每个人的痤疮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也不同,所以在选择药物治疗痤疮前应到医院,在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后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三、物理治疗痤疮 1、激光治疗痤疮 根据激光的选择性光热效应理论(即不同波长的激光可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颜色的皮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中医处方 (一) 【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 (二) 【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xx方。

中医处方 (三) 【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四) 【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xx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 (五) 【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

蝗速鏖壁型盘查2鲤墨生≥!鲞笙i塑』£!也旦!塑!鲤!:丛皇Y2塑!:y!!:≥!:丛壁:§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关键词】痤疮;治疗指南 【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963(2008)05—0339-04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 ~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 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 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支持;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 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 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 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 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 发。痤疮的治疗指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339专家论坛 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 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 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 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 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 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3痤疮的局部治疗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吨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沙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收稿日期:2008-02-023.1局部清洗 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手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3.2外用药物治疗 3.2.1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度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有紧绷或烧灼感,但可逐渐消失。故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每晚应用1次。避免光照后增加药物刺激性,症状改善后每周外用1次。②13一顺维A酸凝胶: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减少皮脂分泌,每日1次或2次。③第2代维A酸类药: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治疗轻、中度痤疮有较好疗效。0.1%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隔日晚上使用1次,以减少局部刺激。 3.2.2过氧苯甲酰此药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作用。可配制成2.5%、5%和10%不同浓度的洗剂、乳剂或凝胶,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含有5%过氧苯甲酰及3%红霉素的凝胶可提高疗效。 323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用乙醇或丙二醇配制,浓度为1%~2%,疗效较好。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系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敏感的痤疮患者。l%克林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3.2.4壬二酸此药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痤疮均有效。可配成15%一20%的霜剂外用,其不良反应为局部红斑与刺痛。 3.2.5二硫化硒2.5%--"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