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

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

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

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

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

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

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

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

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

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

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4、毒物的协调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称为协合作用。

15、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

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PTS:(PersistentToxicSubstances,PTS):是指一类具有很强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

解,特性的污染物,包括POPs和某些重金属污染物。

17、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之为环境效应。

18、标化分配系数():为了在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积物或土壤中找到表征吸着的常数,

引入标化分配系数。,其中为分配系数,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

数。

19、放射性活度:核衰变速率(-dN/dt)是表示核素放射性强弱的基本物理量,通常称为

放射性活度,符合为A。A=A0e- t

20、有害废物:是固体废物中危害较大的一类废物。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

潜在危害的废物。

21、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盐基饱和度。

22、阈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23、Bioaccumulation: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

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4温室效应:地面吸收大气放出的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吸收地表放出的长波热辐射,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5气溶胶体系: 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6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分配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

7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8电子活度:电极上电子有效浓度, 记作E , 其负对数记作pE .

9最大淋溶深度:指土层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为500PPb时,污染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浓度。10双电层: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存在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层。

11活性酸度:由溶液中H+浓度所引起的酸度。

12被动扩散:物质通过细胞膜时不借助载体,不消耗能量,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透向低浓度一侧。

13主动转运:一种需要能量与载体蛋白的逆浓度梯度的分子穿膜运动。

14半数有效剂量(浓度):ED50和EC50分别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5甲烷发酵:指在无氧条件下有机酸、醇等化合物被细菌转化为乙酸,甲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而经产甲烷菌作用产生甲烷。

16促癌物:某些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性可由于其它本身无致癌性的物质的协同作用而增大。这种增加致癌效应的物质叫做促癌物。

17生物扩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18生物甲基化: 在生物的代谢作用下,有机物中的氢原子为甲基所取代或金属离子转化为金属甲基分子的过程。

19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

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

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20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21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是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反应格栅,通过的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

除的地下水净化的技术。

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

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2.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3.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

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4.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却有所改变

5.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专属吸附:专属吸附现象是用来解释吸附过程中表面电荷改变符号,甚至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表面的现象,它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

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氧化途径:饱和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脂酰辅酶A,羧基的β位上的碳原子经历脱氢-加羟-羰基化等氧化过程,然后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和少两个

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的过程,如下例:

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依据空气动力学直径Dp来分,爱根(Aitken)核模(Dp<0.05μm)、积聚模( 0.05μm 2μm)

DLVO理论:DLVO理论把范得华吸引力和扩散层排斥力考虑为仅有的作用因素,它适用于没有化学专属吸附作用的电解质溶液中,而且假设颗粒的粒度均等、球体

形状的理想状态。这种颗粒在溶液中进行热运动,其平均功能为3KT/2,

两颗粒在相互作用接近时产生几种作用力,即多分子范得华力、静电排

斥力和水化膜阻力。总的综合作用位能为:

VT=VR+VA

式中:VA——由范得华力所产生的位能;

VR——由静电排斥力所产生的位能;

生物浓缩系数(BCF): BCF = Cb/Ce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电子活度:pE是平衡状态(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收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pE越小,电子的浓度越高,

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pE越大,电子的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

的倾向就越强;

积累稳定常数:络合反应中,逐级反应的稳定常数的乘积,表示所包括的逐级反应加和后的效果。

光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 生成或破坏给定物种的摩尔数/体系吸收光子的摩

尔数。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

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

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

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

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土)表示。

1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T-绝对温度,K;Z-高度。

2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3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式有Henry型、弗莱特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三种等温式。

4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100%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6天然水的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7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既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8标化分配系数: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Koc=Kp/Xoc。

1生长物质代谢:生物降解过程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

2光量子产率:吸收光子过程产生的激发态分子数目与吸收光子数目的比率。

3标化分配系数: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比率用分配系数表示,分配系数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的比值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4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基舜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5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

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

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1、分配系数;反映了溶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是描述物质在两相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特征参数。

2、标化分配系数(Koc);为了在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积物或土壤中找到表征吸着的常数,引入标化分配系数。,其中为分配系数,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3、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水和正-辛醇两相平衡浓度之比

4、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有害废物;是固体废物中危害较大的一类废物。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废物。

6、阈剂量(浓度);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低于阈剂量效应不发生,达到剂量时作用即将发生,可分为有害阈剂量和非有害阈剂量。

7、生物浓缩因子(BCF);有机物在生物体某一器官内的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

9、水解速率;

10、直接光解;根据Grothus—Draper定律,只有吸收辐射(以光子的形式)的那些分子才会进行光化学转化。

11、间接光解;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2、土壤的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3、土壤的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的反映。

4、土壤的缓冲性能: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1、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2、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3、生物降解;一般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是微生物的有氧呼吸,有可能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5、生物积累;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和吞食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体内,当摄入量超过消除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会高于水体浓度。

6、主动输送:

7、阈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8、PTS;:是指一类具有很强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累积、放大,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污染物,包括Pops和某些重金属污染物。

9、有害废物;

10、拮抗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环境激素;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

2、Pops;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PCBs;多氯联苯

4、PAH: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 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 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Гd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 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 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 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精选结构化学试题4

2002级试卷 B ————————————————————————————一 选择答案 以工整的字体填入题号前[ ]内。 25个小题 共50分 注意 不要在题中打√ 号 以免因打√位置不确切而导致误判[ ] 1. 电子德布罗意波长为A λ=E/h B. λ=c /ν C. λ=h/p [ ] 2. 将几个非简并的本征函数进行线形组合 结果A 再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B 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 且本征值不变C 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 但本征值改变[ ] 3. 利用Hund第一规则从原子谱项中挑选能量最低的谱项, 首先应当找A S最小的谱项B L最大的谱项C S最大的谱项[ ] 4. 对s、p、d、f 原子轨道分别进行反演操作 可以看出它们的对称性分别是A u, g, u, g B. g, u, g, u C. g, g, g, g [ ] 5. 两个原子的轨道在满足对称性匹配和最大重叠的情况下A 原子 B 原子轨道能级差越大 形成的分子轨道能级分裂越小 对分子的形成越有利 C 原子轨道能级差越大 形成的分子轨道能级分裂越大 对分子的形成越有利[ ] 6. 环丙烷的C-C 成键效率不高 原因是A 为适应键角的要求, sp3杂化轨道被迫弯曲到60o 因而产生了“张力” B sp3杂化轨道在核连线之外重叠形成弯键 重叠效率较差C sp3杂化轨道在核连线之内重叠形成弯键 产生了非常大的“张力” [ ] 7. NO的分子轨道类似于N2 。试由此判断, 在NO、NO+、NO-中 何者具有最高的振动频率 A NO B NO+ C NO- [ ] 8. 在异核双原子分子中 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对于成键分子轨道的贡献A 较大B 较小C 占一半[ ] 9. CO的3σ(HOMO)较大一端在C端。在金属羰基配合物M(CO)n中 与M配位的是. A CO 的O端B CO 的C端C CO 的任意一端[ ] 10. 让液态的N2、O2、H2O通过电磁铁的两极 哪种会受到磁场的吸引? A N2 B H2O C O2 [ ] 11. CH4分子中具有映轴S4 A 但旋转轴C4和与之垂直的镜面都不独立存在B 旋转轴C4和与之垂直的镜面也都独立存在C 旋转轴C4也存在 而与之垂直的镜面不存在[ ] 12. 对映异构体的旋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A. 其中偏振面顺、逆时针旋转者分别称为右旋体和左旋体 记作 + 和 - B. 其中偏振面顺、逆时针旋转者分别称为左旋体和右旋体 记作 - 和 + C. 对映异构体的等量混合物称为内消旋体 用 ± 标记. [ ] 13. P-P、P =P和P P的键焓分别为200、310 、490 kJmol-1 从这一变化趋势看, 通常条件下A. 正四面体P4分子比P P分子更稳定B 正四面体P4分子比P P 分子更不稳定 C. 正四面体P4分子与P P分子一样稳定[ ] 14. 丙二烯分子属于D2d点群. 由此推测A. 分子中只有σ键 B. 分子中有一个大π键Π33 C. 分子中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小π键[ ] 15.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VSEPR PCl3、SCl2、IF7的几何构型分别为 A. 三角锥形 V形 五角双锥形 B. 平面三角 直线 五角双锥形 C. 平面三角 V形 正七边形[ ] 16. 晶体在理想的生长环境中能自发地形成规则的凸多面体外形 满足欧拉定理。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A 对称性B 自范性C 均匀性[ ] 17. 正当空间格子有多少种形状 点阵型式有多少种 A 8种形状 14种点阵型式B. 7种形状 32种点阵型式C 7种形状 14种点阵型式[ ] 18. CaF2晶体与立方硫化锌 A. 点阵型式都是立方简单 B. 点阵型式都是立方面心 C. 点阵型式分别是立方面心和立方简单[ ] 19. 14种布拉维格子中没有“四方面心” 因为“四方面心”实际上是 A. 正交面心 B. 四方简单 C. 四方体心[ ] 20. Laue 方程组中的h k l是A. 衍射指标 B. 晶面指标 C. 晶胞参数[ ] 21. 立方体心点阵的系统消光规律是: A. h+k+l=奇数 B. h+k+l=偶数 C. h、k、l奇偶混杂[ ] 22. 著名的绿宝石——绿柱石 属于六方晶系。这意味着 A. 它的特征对称元素是六次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mxt-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2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3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式有Henry型、弗莱特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三种等温式。 4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100%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6天然水的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7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既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8标化分配系数: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Koc=Kp/Xoc。 二、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自由基HO2·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HO2·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分解: HCHO+hν→H·+HC·O H·+O2→HO2· HC·O+O2→CO+HO2· 2简述大气污染物的汇的机制 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相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统称为干沉降。 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称为湿沉降。 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称为化学去除 3简述环境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定义; 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4简述土壤的缓冲性能及其原理。 答:定义: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的活动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 溶液的缓冲作用: 无机酸(碳酸等)+有机酸(腐殖酸、其他) 酸酸和碱 胶体的缓冲作用: 对酸的缓冲作用:胶体-M+HCl胶体-H+MCl 对碱的缓冲作用:胶体-H+MOH胶体-M+H2O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不规则的囊状间隙,称腹膜腔。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则通过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间接与外界相通。腹膜在脏器之间转折形成陷凹。女性有盲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 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底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淤血:器官和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微静脉性淤血,简称淤血。 漏出性出血: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栓塞: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等渗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等。 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给患者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球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等,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借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心排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肺活量,它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 血氧饱和度:即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血红蛋白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低渗性脱水: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环境效应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物理效应的是ABD 。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A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Hg C.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B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Cd B. Hg C.Pb D.As 4.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BC 。 A.光化学烟雾 B. 臭氧层破坏 C. 酸雨 D. 温室效应 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C__定为“世界水日”,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 B. 3.28 C. 3.22 D. 6.22 三、填空题 1.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国际保护O3层日为9月16日。 2.环境化学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 3.世界上曾发生过的八大公害事件是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日本水俣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 6.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7.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8.环境效应按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 境生物效应。 9. 海湾战争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 10.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 态。 四、问答题 1.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化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各是什么?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 二、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 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它们是光化 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 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 地区,降水中含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 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 B、湍流 C、天气形势 D、地理地势 2、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A、O3 B、H2CO C H2O2 D HNO2 3、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RO B、R自由基 C、H2O D、HO2 4、酸雨是指pH C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6.0 B、<7.0 C、<5.6 D、<5.0 5、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A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O3 B、NO2 C、碳氢化合物 D、SO2 6、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D 。 A、寒冷的夜间 B、多云的冬季 C、寒冷而晴朗的冬天 D、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7、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有ABCD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氯烃 D、一氧化二氮 8、硫酸型烟雾污染多发生于 D 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9、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 A 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0.05 B、0.1 C、1 D、2 10、保护地球生命屏障的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 B 中。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11、大气颗粒物中粒径 D um的颗粒,称为飘尘。 A、>10 B、<5 C、>15 D、<10 12、下列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CD 。 A、CO B、SO2 C、NO2 D、SO3 13、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大气湿度较低、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污染高峰出现在 C 。 A、早晨 B、傍晚 C、中午或稍后 D、夜间 14、洛杉矶烟雾属于 A 。 A.氧化型烟雾 B. 还原型烟雾 C. 煤炭型烟雾 D. 硫酸型烟雾 15、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C 。 A. Γ > 0 B. Γ= 0 C.Γ< 0 D.Γ≠0 16、大气中HO2·的主要来源是ACD 。 A、HCHO B、O3 C、CH3ONO2 D、H2O2 四、问答题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写出光化学烟雾的链反应机制。 3、试述温室气体造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防治措施。 4、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5、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3.简述环境化学的特点。 4.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亨利定律水体富营养化分配定律辛醇-水分配系数吸附等温线分配系数 生长代谢赤潮共代谢水解速率直接光解间接光解生物浓缩因子 二、填空 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2 [CO32-] + [OH-] - [H+] 。 2、水中污染物大体可分为8类:①耗氧污染物,②致病污染物,③合成有机物,④植物营养物,⑤无机物与矿物质,⑥由土壤、岩石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⑦放射性物质, ⑧热污染。 3、水循环过程通常由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4个环节组成。 4、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等。 5、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6、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一般天然水体的决定电位是溶解氧,而有机污染物积累的厌氧体系中决定电位是有机物。 8、腐殖质与环境有机物之间的作用主要涉及吸附效应、溶解效应、对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光敏效应和猝灭效应等。 9、水体呈富营养状态时,水面藻类增殖,成片成团地覆盖水体表面。这种现象发生在湖面上称为水华或湖靛,而发生在海湾或河口区域则称为赤潮。 10、海水以Cl- 和Na+离子为主。 11、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是K+,Na+,Ca2+,Mg2+,HCO3-,NO3-,Cl-,SO42-。 12、天然水体中最重要的无机配位体是OH-和Cl-,其次是HCO3-和SO42-等。 13、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Henry型、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三种 14、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着二种主要机理: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 15、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 ow表示,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咐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16、水体中典型的自养生物是藻类,自养生物的C、N、P源分别是CO2、NO3-、PO43-。 17、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是有机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微生物的种类,此外,温度、pH、反应体系的溶解氧等也能影响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速率。 18、水中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主要是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

基础生物化学新—名词解释

第二章核酸 单核苷酸:核苷与磷酸缩合生成的磷酸酯称为单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单核苷酸中,核苷的戊糖与磷酸的羟基之间形成的磷酸酯键。 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由很大的差异,这可用不对称比率(A+T)/(G+C)表示。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反密码子: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6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增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噬菌体(phage):一种病毒,它可破坏细菌,并在其中繁殖。也叫细菌的病毒。 发夹结构:RNA是单链线形分子,只有局部区域为双链结构。这些结构是由于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形成氢键结合而成的,称为发夹结构。DNA的熔解温度(T 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 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分子杂交: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 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环化核苷酸:单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OH及5’-OH形成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称为环化核苷酸。 第三章酶与辅酶 米氏常数(K 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 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底物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通常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或一类相似的反应,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可分为三 种类型: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专一性。 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分子量为13,000——35,000。 寡聚酶:有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寡聚酶中的亚基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亚基间以非共价键结合,容易为酸碱,高浓度的盐或其它的变性剂分离。寡聚 酶的分子量从35 000到几百万。 多酶体系:由几个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多酶体系。多酶复合体有利于细胞中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同时便于机体对酶的调控。多酶复合体的分 子量都在几百万以上。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激活剂,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抑制剂: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 变构酶:或称别构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的调节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诱导酶:是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酶原: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是可使人致病的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危害,这些化学物质可源于食品本身,也可以是受到外来污染所致。以下是一些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原则。 一、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这些食品有些属禁止供应品种,有些则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去除毒素后供应。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症状为腹部不适、口唇指端麻木、四肢乏力继而麻痹甚至瘫痪、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或河豚鱼干制品。河豚鱼毒素加热后也难以去除,发生中毒后的死亡率高,是国家法令禁止的食品。需要指出的是,“巴鱼”也是河豚鱼的一种,同样禁止经营;河豚鱼干制品(包括生物品和熟制品)也不得经营。 (二)高组胺鱼类中毒 中毒原因: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青专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等)会形成组胺,引起组胺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 预防方法: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暗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 (三)豆荚类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未彻底烧熟煮透,其中的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类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后再炒,可有效去除这些有毒物质。集体食堂加工单位因使用大锅可能导致烧炒不透,不宜供应这些豆类。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各圈层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有研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用Γd 表示。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若Γ<

应用化学《结构化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贵州师范大学2008 — 2009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结构化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评分标准 (应用化学专业用,A 卷;闭卷) 物理常数: m e = 9.109×10-31 kg; e = 1.602×10-19 C; c = 2.998×108 m/s; h = 6.626×10-34 J ·s;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 2 分,共 40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1. 结构化学是研究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性能关系 的科学。 2. 测不准原理意义是: 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微观体系的位置坐标和动量 。 3. 态叠加原理是: 由描述某微观体系状态的多个波函数ψi 线性组合而成的波函数ψ也能描述这个微观体系的状态 。 4. 若Schr?dinger(薛定谔)方程?ψ = E ψ成立,力学量算符?对应的本征值是 E 。 5. 变分原理: 用试探波函数求解所得到体系的能量总是不低于体系基态真实的能量 。 6. H 2+成键轨道是 ψ1 ,反键轨道是 ψ2 ,电子总能量是ab S E ++= 11β α,键级为 0.5 。 7. 等性sp 3杂化,杂化指数是 3 。该杂化轨道p p s s sp c c 22223φφ+=Φ,则2 1c +2 2c = 1 。 8. 根据休克尔分子轨道(HMO)理论,苯分子中六个π电子的离域能是: 2β 。 9. O 2分子的键级是 2 , 分子中有 2 个单电子,分子是顺磁性,磁矩为2.828 B. M.。 10. 丁二烯分子C (1)H 2—C (2)H —C (3)H —C (4)H 2的四个π分子轨道和能级分别是: ψ1 = 0.3717φ1 + 0.6015φ2 + 0.6015φ3 + 0.3717φ4, E 1 = α + 1.618β ψ2 = 0.6015φ1 + 0.3717φ2 - 0.3717φ3 - 0.6015φ4, E 2 = α + 0.618β ψ3 = 0.6015φ1 - 0.3717φ2 - 0.3717φ3 + 0.6015φ4, E 3 = α - 0.618β ψ4 = 0.3717φ1 - 0.6015φ2 + 0.6015φ3 - 0.3717φ4, E 4 = α - 1.618β 由此可知,丁二烯π分子轨道的HOMO 是ψ2, LUMO 是 ψ3 , 四个π电子的总能量是4α + 4.742β, 这四个π电子的稳定化能是 |0.742β| ; C (1)—C (2)之间总键级为 1.894 , C (2)—C (3)之间的总键级为 1.447 ; 已知碳原子的最大成键度是4.732,则C (1)的自由价为 0.838 , C (2)的自由价为 0.391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A) 12. (C) 13. (D) 14. (A) 15. (A) 16. (D) 17. (D) 18. (D) 19. (B) 20. (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2. [分子轨道]: 描述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 33. [算符]: 用于计算力学量的运算规则 34. [分裂能]: 配位中心原子(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在配位场作用下其d 轨道分裂为高能级和低能级,高–低能级差即分裂能 35. [John –Teller(姜泰勒)效应]: 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在配位场作用下其d 轨道分裂后使d 轨道中电子分布不均而导致配合物偏离正多面体的现象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 对共轭体系: 将π 10-9 米,计算π电子跃迁时所吸解:分子中共有10个π电子,电子排布为: 252 42322 21ψψψψψ。电子从能量最高的占据轨道5ψ跃迁到能量最低的轨道6ψ上所需要的能量: 192 9312 3422222210925.3) 103.1(101.98)10626.6()56(8)56(----?=??????-=-=?ml h E n (焦) ()() 1119 8 3410064.510 925.310998.210626.6---?=????=?=E hc λ(米) 37. 用Slater(斯莱脱)方法计算可知, 对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4s)1的4s 电子,其屏蔽常数8.164=s σ;对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的3d 轨道上的电子,其屏蔽常数为18.0。试通过计算证明: 钾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应该是(1s)2(2s)2(2p)6(3s)2(3p)6(4s)1。 解: 114.442.26.136.132222 *4-=-=-=n Z E s (e.v.), 511.13 16.136.1322 22 *3-=-=-=n Z E d (e.v.) E 3d > E 4s ,电子优先填充4s 轨道, K 原子电子组态应该是: (1s)2(2s)2(2p)6(3s)2(3p)6(4s)1

结构化学第9章晶体的结构习题解答

第9章 晶体结构和性质 习题解答 【9.1】若平面周期性结构系按下列单位并置重复堆砌而成,试画出它们的点阵结构,并指出结构基元。 ●●●● ●●●● ●●●● ●●●●●●●●○○○○ ○○○○○○○○ ○○○○ ○ ○ ○○○○ ○○○○ ○ ○○○○ ○○ ○○ ○○○ ○ 解:用虚线画出点阵结构如下图,各结构基元中圈和黑点数如下表: 1 2 3 4 5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序号 1 2 3 4 5 6 7 结构基元数 1 1 1 1 1 1 1 黑点数 1 1 1 1 0 2 4 圈数 1 1 1 2 3 1 3 【评注】 从实际周期性结构中抽取出点阵的关键是理解点阵的含义,即抽取的点按连接其中任意两点的向量平移后必须能够复原。如果不考虑格子单位的对称性,任何点阵均可划出素单位来,且素单位的形状并不是唯一的,但面积是确定不变的。如果考虑到格子单位的对称形,必须选取正当单位,即在对称性尽量高的前提下,选取含点阵点数目尽量少的单位,也即保持格子形状不变的条件下,格子中点阵点数目要尽量少。例如,对2号图像,如果原图是正方形,对应的正当格子单位应该与原图等价(并非现在的矩形素格子),此时结构基元包含两个黑点与两个圆圈。 【9.2】有一AB 型晶体,晶胞中A 和B 的坐标参数分别为(0,0,0)和( 12,12,1 2 )。指明该晶体

的空间点阵型式和结构基元。 解:晶胞中只有一个A 和一个B ,因此不论该晶体属于哪一个晶系,只能是简单点阵,结构基元为一个AB 。 【9.3】已知金刚石立方晶胞的晶胞参数a =356.7pm 。请写出其中碳原子的分数坐标,并计算C —C 键的键长和晶胞密度。 解:金刚石立方晶胞中包含8个碳原子,其分数坐标为: (0,0,0), 1(2,12,0),(12,0,1)2,(0,12,1)2,(14,14,1)4,3(4,34,1)4,(34,14,3)4,(14,34,3 )4 (0,0,0)与(14,14,1 4)两个原子间的距离即为C -C 键长,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C-C 356.7154.4pm r a ==== 密度 -1 3-10323-1 812.0g mol 3.51 g cm (356.710cm)(6.022 10mol )A ZM D N V -??==???? 【9.4】立方晶系金属钨的粉末衍射线指标如下:110,200,211,220,310,222,321,400。试问: (1) 钨晶体属于什么点阵型式? (2) X 射线波长为154.4pm ,220衍射角为43.62°,计算晶胞参数。 解:(1) 从衍射指标看出,衍射指标hkl 三个数的和均为偶数,即满足h+k+l =奇数时衍射线系统消失的条件,由此推断钨晶体属于体心立方点阵。 (2) 对立方晶系,衍射指标表示的面间距d hkl 与晶胞参数a 的关系为: hkl d = 代入衍射指标表示的面间距d hkl 关联的Bragg 方程2sin hkl d θλ=得: 316.5 pm a === 【评注】 如果代入晶面指标表示的面间距()hkl d 关联的Bragg 方程()2sin hkl d n θλ=计算,则一定要注意衍射指标n 取值。衍射指标为220的衍射实际是(110)晶面的2级衍射,即n =2。

环境化学试题

试题3 环境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词3 分,共24分) 1 气温垂直递减率 2 光化学反应 3 吸附等温线 4 盐基饱和度 5 生物放大 6 天然水的碱度 7 Kow 8 标化分配系数 二回答下列问题:(每题6分,共36分) 1 过氧自由基HO2·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 简述大气污染物汇的机制。 3 简述环境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4 简述土壤的缓冲性能及其原理。 5 水中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并分别加以说明。 6 简要回答河流中的泥沙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10分) 有如下两个单体系,其中一个是Cu2+、Cu+(pE0= 5.82,[Cu2+ ]=10-5mol/L, [Cu+ ]=10-4mol/L),另一个是Fe3+ 、Fe2+(pE0 = 13.05,[Fe3+]=10-3 mol/L,Fe2+ = 0.1mol/L)。如果各取1升,将其成为一个混合体系,并假定Fe3+被Cu+还原完全,试计算

哪个体系是决定电位?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某市一家铅锌冶炼厂的含铅废水经化学处理后排入水体中,排污口水中铅的含量为0.3~0.4mg/L,而在下流500 m处水中铅的含量只有3~4μg/L,试分析其原因? 2.确定酸雨pH界限的依据是什麽? 3.下图是C3H6、NO、空气(O2、N2)混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时间成分关系图。从图中可知,随NO和C3H6等初始反应物的氧化消耗,NO2和醛量增加;当NO耗尽时,NO2出现最大值。 此后,随着NO2的消耗(浓度下降),O3和其他氧化剂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产生了。试利用大气环境化学原理分析可能发生的环境现象,并阐述其机制。

结构化学期末复习试题15套

习题5 一、填空题 1能量为100eV 的自由电子的德布罗依波波长为 cm 。 2、氢原子的一个主量子数为n=3的状态有 个简并态。 3、He 原子的哈密顿算符为 4、氢原子的3Px 状态的能量为 eV 。角动量为 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分量为 ;它有 个径向节面, 个角度节面。 5、氟原子的基态光谱项为 6、与氢原子的基态能量相同的Li 2+ 的状态为 二、计算题 一维势箱基态l x l πψsin 2=,计算在2l 附近和势箱左端1/4区域内粒子出现的几率。 三、 简答题 计算环烯丙基自由基的HMO 轨道能量。写出HMO 行列式;求出轨道能级和离域能;比较它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哪个键能大。 四、 简答题 求六水合钴(钴2价)离子的磁矩(以玻尔磁子表示)、CFSE ,预测离子颜色,已知其紫外可见光谱在1075纳米有最大吸收,求分裂能(以波数表示)。 五、 简答题 金属镍为A1型结构,原子间最近接触间距为2.482m 1010-?,计算它的晶胞参数和理论密度。 六、简答题 3CaTiO 结晶是pm a 380=的立方单位晶胞,结晶密度4.103/cm g ,相对分子质量为 135.98,求单位晶胞所含分子数,若设钛在立方单位晶胞的中心,写出各原子的分数坐标。 七、名词解释 1、原子轨道;分子轨道;杂化轨道; 2、电子填充三原则;杂化轨道三原则;LCAO-MO 三原则

习题5参考答案 一、 1.8 10225.1-?; 2.9; 3.() 12 2221222212222?r e r e r e m H +--?+?-= 。; 4.6.139 1 ?- ; 2;不确定;1;1。;. 5.2/32 P ;.6.3S ;3P ;3d ; 二、 在2/l 的几率即几率密度=;22sin 2222 l l l l l =?=?? ? ??πψ ππππ21 412sin 241sin 24/0 2 4/0-=?? ????-=??? ??=?l L l x l l l dx l x l P 三、 βα21+=E βα-==32E E β-=离域E , βπ2-=阴,E , βπ4-=阳,E ,可见阳离子键能大。 四、 ()()=+=+=B B n n μμμ2332 3.87B μ;CFSE=Dq 8- 1 7 930210107511 --=?= = ?cm cm λ ;未落在可见区,离子为无色。 五、 A1型结构,24a r = m r 210492.210÷?=-,m a 1010524.3-?= () 3 323 3331095.81002.61071.584--??=????==m kg a N a NM A ρ 六、 1、198 .1351002.61.4)108.3(23 8=????==-M N V N A ρ 2、如设Ti 为中心位置:)2 1 ,21, 21(Ti ;则Ca 应在顶角位置:Ca(0,0,0);O 在面心,)2 1,0,21)(21,21,0)(0,21,21(: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