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读后感

论三个代表读后感
论三个代表读后感

《论三个代表》文献-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有必须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有核心内容和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说,是因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科学的总结、全面和创造性的回答。早在1990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把心思用在这里,经过实践,集思广益,继续把这篇大文章作好。”之后,他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他10年

来想得最多的两个问题。20xx年6月,他在谈到“三个代表”时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想得最多、长时期思考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既统一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又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本文来自文秘网。江泽民同志多次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都是从研究和解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从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来进行阐述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局性和科学性。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和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同志在阐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时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

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完全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这一点,江泽民同志讲得很清楚:“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高举。他指出,“党中央所要求的‘高举’,必须是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真正把邓小平理论全面正确地学习领会好,积极认真地贯彻落实好,不断取得工作的新成绩,不断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只在口头上喊,认识上不提高,行动上不落实,这不是真正的‘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来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从回答的基本问题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使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有了根本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二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理论创新意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把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月4日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参加两会的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胡主席讲话中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组织全军官兵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指导意义。代表、委员们在

发言中一致认为,胡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作为社会的先进群体,军队在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讲话,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上,应该走在前列。陈章元代表认为,青年官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引导,使青年官兵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并成为行为道德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高尚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方庆灵代表说,胡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要以此经常对照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田绍奇代表说,胡主席提出并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当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

值取向产生了影响。张世刚代表认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是非十分明确,对青年官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王守志代表说,当前,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胡主席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及时。我们必须在关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2009年第14期 总第159期, 绸三黪 THESILKROAD史地研究I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于光建 (武威市博物馆,甘肃武威733006; 张吉林 武威市建设委员会,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武戚是两夏时期的陪都,是保障两夏京畿地区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 用物资的供给后方,也是西夏 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巾心,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本文对武威在西夏王 朝兴亡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两夏;西凉府;武戚 [中图分类号]K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l5(2009)14—0023—03 11,13世纪.在我周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白高国",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与宋,辽, 金鼎足而立长达近两个世纪.但由丁蒙元对这一政权文物典籍的毁灭性打击,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被无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这个王朝就是被称为神秘王国的两夏王朝.据文献记载和武威出土文物表明,作为西夏陪都的西凉府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 ,武威是西夏右厢地区的政治中心 1036年即元吴占领河西走廊以前,党项族虽然也又写作庖羲等,传说他出生于东方的华胥族,是雷神的儿子.《周易?系辞》日:"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八卦是他发明的,结绳为网,教人打渔,钻木取火也是他创造的,古人将伏羲誉为"百王之先",后来成为天上五帝中的东方上帝.传说女娲是伏羲之妹, 是古代治理天地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还制定了婚姻. 伏羲和女娲是兄妹而后结成夫妻.画像中伏羲,女娲两条蛇体的尾巴紧紧交缠着,手执规矩,寓开天辟地之意. 在临沂画像石中还见有许多身上长有毛羽的人物.此类图像反映出汉代人的羽化登天,灵魂升天的观念,说明了汉代人们时刻幻想着能像鸟一样展翅飞翔. 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死.同时,还见有仙人骑羊,骑虎,乘龙,骑兽等.均反映出人们想借用这些升天丁具建立了夏州政权,初步形成了与宋辽相对峙的另一势力,但其势力仅仅局限于夏,绥,银,宥,灵,兴,环,庆等州,且纵观宋初西北时局,夏州政权所活动的上述几个州多为与宋或辽政权长期处于战争争夺的活动性战区.可以说,夏州政权此时虽有根据地,但却没有一个牢固的后方.再则,凉州吐蕃六谷部与甘州回鹘与宋王朝保持贡使联盟关系,常抄掠夏州政权灵,环,庆等州, 为其后患,终使德明"与回鹘有世仇".故具有东进关陇,西通西域,南连河湟,北控大漠的重要战略地位.处于中西交通要道,历代畜牧农耕屯田之地的河西走廊就进入了德明,继迁,元昊祖孙三代霸王基业的战略意图.宋咸平六年(1003),当继迁谋划从银夏迁都西平道升入仙境,企望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 四,装饰性图案的题材内容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之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2];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既要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又要把其他人的发展看作自己发展的条件,用自己的发展去促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社会首先必须把它自己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自由发展的条件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每个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这些,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但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客观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形式基本上是以有赖于人的依附关系形成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所以人不可能有独特个性的发展。到了“第二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立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带来了“人格的普遍提高”;然而,这种人的独立性却时时处处建立在对物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无产者创造的财富不仅不能为发展自己的个性服务,反而成了以新的形式压制和摧残自身个性的手段。人类社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后,其发展不再依赖于对人或物的依附关系,而是依赖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的发展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个人的发展又为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打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础。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在实实在在地促进着人民素质的提高,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它所带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实际成果,为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着条件。 二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根本上说,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生产力高度发达后,社会分工才能最终消失,使人们从分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大提高,使人们能够得到充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去从事学习、研究和创造,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换言之,只有不断变革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为社会创造充分的财富,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

(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时期不是全国统一的大一统,但此时民族交融加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我们来认识北宋是怎样建立的,然后再学习北宋与辽,西夏是怎样在和与战中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

三个代表理论阐述

三个代表理论阐述 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钮碧忠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只要我们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继后,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视察时,又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他强调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鲜明而深刻,从时代高度、党的建设高度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文化观、价值立场,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总方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只有深入到这个理论基础,才能从本质上、系统整体上牢牢把握“三个代表”,以增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性。 1.“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中国工人阶级正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党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归根到底,“三个代表”是党的本质所在。 2.“三个代表”是执政之基。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巩固执政基础,胜利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从党的建设的全部历史经验中,从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中,特别是从20多年改革开放及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中,提炼出“三个代表”,这就揭示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的真谛。

三个代表是谁提出的_标准答案(精华版)

《三个代表是谁提出的》 问题: 三个代表是谁提出的? 答案: 三个代表是江泽民提出的。 解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 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具体资料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的主要地位是: (1)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 展前列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齐的。什么时候坚持并做到了这样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就兴旺发达,就得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人民群众的拥护,就经得起任何风浪的冲击。什么时候如果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就会不满意,中国共产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曲折。 (2)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资料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向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中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

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是由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当今世界各种力量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要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争取一个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还是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所作的一切斗争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要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科学,不能把它当成僵硬的教条,必须不断总结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和新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8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主要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团结广大人民为自身利益而斗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把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衡量标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思想作风,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N080602209 姓名:乐晓辉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长河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阶段组成,每个具有特点的历史阶段即可称为一个时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第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经济前提。自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促进了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流动和配置,使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真正达到世界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进入90年代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在21世纪,它将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世界带来了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得全球化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中。最后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还将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求得更大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科技条件。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从40年代来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宙航天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又发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以科学理论的革命为先导,以教育革命为条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劳动生产率成十倍、百倍、千倍的提高。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信等现代技术创新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当人类跨入21世纪后,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国在这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解体,世界局势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呈现复杂多变的情况。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世界上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增加。但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练习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1.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一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羌族 2.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3.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D.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5.京剧《澶州之战》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宋太祖 B.宋高宗 C.宋真宗 D.唐玄宗 6.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鲜卑 B.契丹 C.党项 D.蒙古 7.“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 8.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③都向汉人学习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使北宋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论三个代表读后感

《论三个代表》文献-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有必须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有核心内容和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说,是因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科学的总结、全面和创造性的回答。早在1990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把心思用在这里,经过实践,集思广益,继续把这篇大文章作好。”之后,他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他10年

来想得最多的两个问题。20xx年6月,他在谈到“三个代表”时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想得最多、长时期思考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既统一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又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本文来自文秘网。江泽民同志多次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都是从研究和解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从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来进行阐述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局性和科学性。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和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同志在阐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时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理解 姓名:王开心 学号:1310155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创新理论成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它是顺应和平与发展需要的新的时代理论,有助于破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难题,正确地提示了以人为本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价值。它对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的行动方针,也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必须学习并掌握的理论,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给了完满的答案,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不会在历史的进程中迷失方向。 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作为公民,就应当切实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民族思想基础就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是一套能够解决我国各个阶段面对的不同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我们学习他人的长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指引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 会主义本质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境界。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它们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源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判断它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邓小平指出: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生产力观点,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荃础,离开了这一点就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决定的。 “三个代表”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发展,凝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的根本标志与根本要求就是代表和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则强调: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进一步提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观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指出: 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

试述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提示:什么事科学发展观(简述)。历史地位:1.理论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实践地位。) 答: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迄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承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意义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科学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进”就“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关于发展的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系统化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

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党项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以刻苦耐劳著称于吐,他们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辛勤一地开发着祖国的边疆地区。这个民族朝气蓬勃,庄重自强,奋发进取,富有革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个民族建立的西夏国家,绵延五代,终始辽金,如果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其立国时间为347年(公元881年--27年),差不多经历了三个半世纪。如果自元昊称帝建国,至末主观被蒙古所灭,首尾也有190年(公元1038年--27年),将近两个世纪。 具备了诸多优点和民族特色的党项族,建立了如此长久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对此,存在着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对于西夏的历史地位持否定态度。如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云: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然不过与诗藩部落,杂处于早海不毛之地,兵草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马氏在这里不仅从经济上完全否定了西夏的历史地位,而且全盘否定了中唐以后所有统治过河西地区的一切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作用。这种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带有严重民族偏见的评价,显然是既不公正,又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清人吴广成在论述西夏历史时指出:考其立国三百四十余年,专事诈虞,不崇信义,然能周旋五代,终始辽金,岂瞬息之萤光,乃霸图之翘楚。倘有良史,悉其遗事,勒为成书,果纪传表示俱详,则礼乐典章具在,容可作千秋之法戒,岂特备列国之史乘已哉!吴氏虽然从总结封建统治经验的角度,认为应给西夏修一专史,以作千秋之法戒,但在评价西夏的所作所为时,却认为专事诈虞,不崇信义,对其历史地位基本予以否定。这种评价也是不可取的。 与上述观点相反,当代的一些史学工作者,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评价西夏的历史地位,程度不同地肯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如王忠先生在其《论西夏的兴起》一文中指出:西夏的兴起并不完全是消极和反动的历史逆流。在祖国各族人民互相融合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党项族作为一个历史的力量是有贡献的。蔡美彪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前面所写的说明云:契丹、党项、女真等族人民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力这些评价因为坚持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列目前为止,大多数史学家对于肯定西复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意见似乎是一致的,但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肯定,则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406923.html,/anhui/)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