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方法“诵 解 别 明 彰”

中医学习方法“诵 解 别 明 彰”
中医学习方法“诵 解 别 明 彰”

中医学习方法“诵、解、别、明、彰”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

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十六节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6节) l.妊娠六合汤(王海藏) 妊娠伤寒。 (《医垒元戎》) 【歌诀】 海藏妊娠六合①汤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说与时师好审量 【词解】①六合:本组方均以四物汤为主,根据六经 辨证分别加入两味适当的药,故称六合。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各一两(各30g)。 (1)表虚六合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各21g)。 (2)表实六合汤:加麻黄、细辛各半两(各15g)。 (3)柴胡六合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各21g)。 (4)石膏六合汤:加石膏、知母各半两(各15g)。 (5)茯苓六合汤:加茯苓、泽泻各半两(各15g)。 (6)栀子六合汤:加栀子、黄芩各半两(各15g)。 (7)风湿六合汤:加防风、制苍术各七钱(各21)。 (8)升麻六合汤:加升麻、连翘各半两(各15g)。 (9)胶艾六合汤:加阿胶、艾叶各半两(各15g)。 (10)朴实六合汤:加厚朴、炒枳实各半两(各15g)。 (1~附子六合汤:加炮附子、肉桂各半两(各15g)。 (12)大黄六合汤:加大黄半两(15g),桃仁十个(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胎,分别兼以解肌止汗;发汗解表;清热生津;利水通小便;清三焦虚热;散风燥湿;清温(热) 解毒;暖宫止血;消痞散满;散寒回阳;泻结破瘀。 【主治】妊娠而病伤寒,分别择重于: (1)伤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缓。 (2)伤寒,表实无汗,头痛身热,恶寒,脉浮紧。 (3)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满痛,脉弦。 (4)阳明经证见身热不恶寒,有汗口渴,脉长而大。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 灵枢?本神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 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汤 头 歌 诀 全 文

汤头歌诀全文 2013-06-23 | 兰黛公主| 一、补益之剂二、发表之剂三、攻里之剂四、涌吐之剂五、和解之剂六、表里之剂七、消补之剂八、理气之剂九、理血之剂十、祛风之剂十一、祛寒之剂十二、祛暑之剂十三、利湿之剂十四、润燥之剂十五、泻火之剂十六、除痰之剂十七、收涩之剂十八、杀虫之剂十九、痈疡之剂二十、经产之剂一、补益之剂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6.紫菀汤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7.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8.补肺阿胶散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9.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10.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增辑 1.独参汤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3.保元汤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4.还少丹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更有知柏与札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6.右归饮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7.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8.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9.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10.虎潜丸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龟版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11.河车大造丸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12.斑龙丸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 TOP二、发表之剂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3.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4.小青龙汤小龙青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5.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6.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再加芍药甘草是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7.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8.神术散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

中医妇科常用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第一节月经病阳证 一、月经先期 1、补中益气、举元煎 歌诀: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四君子祛茯苓加黄芪升麻) 2、固阴煎《景岳全书》 方歌:《景岳全书》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甘;菟丝五味一并加,益肾固冲经血安。 3、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中苓熟地,丹青黄白地骨皮) 歌诀:水火太旺清经散,青蒿黄柏熟地丹;白芍茯苓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安。4、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歌诀:两地生地地骨皮,冬元胶芍共成剂,水亏火旺冲不固,先期量少常适宜. 5、加味逍遥散 二、月经过多 6、安冲汤《衷中参西》(实为固冲汤或举元煎加减) 歌诀:安冲汤用芪术芍,螵蛸龙牡收涩好,地黄续断茜草根,坚固冲任疗效高. 7、保阴煎《景岳全书》(实为两地汤与清经散加减) 歌诀: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高。 8、桃红四物汤 三、经期延长 9、举元煎《景岳全书》(上附) 10、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 歌诀:清血养阴生地丹,柏芍玄贞墨旱莲;养阴清热又凉血,虚热扰乱经血安。 11、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歌诀:傅山清肝止淋汤,归芍胶枣生地黄,柏丹香附膝黑豆,肝经湿热血淋康。 13、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 一阴煎就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甘草知母地骨皮,肾阴亏虚间血宜. 14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上附) 15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歌诀:逐瘀止血地归桃,黄丹龟板壳赤芍;瘀血须破阴宜养,逐瘀养阴两相照. 五、崩漏 16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固冲君药山茱萸,龙牡为臣白术芪,白芍海蛸五味子,棕榈茜草不留瘀。17、固本止崩汤: 歌诀:固本止崩熟地黄,参术归芪与黑姜;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保安康。18、育阴汤《百灵妇科》 歌诀: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阿胶炒地榆,龟板牡蛎海螵蛸,续断寄生养阴齐。 19、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歌诀: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 20、上下相资汤加减 歌诀:上下相资归地参,麦冬五味沙元参,玉竹牛膝车前子,虚热崩漏此养阴。21、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歌诀:瘀阻胞宫桑仁仙,灵脂益母柏三茜;三泻三炭滑石通,萆薢加入效当先。 六、经断复来 22、安老汤《傅青主女科》 歌诀:年老行经安老汤,参芪地术胶萸当;芥穗香附木耳炭,肝脾得与血崩康。

汤头歌诀白话解裁剪背诵用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 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 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 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 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 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 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 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 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 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 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 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 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 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 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 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 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 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怀苓 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 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 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 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 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 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 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 麦各分途 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 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 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 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 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 汗玉屏风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完整word版)中医汤头歌诀

《中医汤头歌诀》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更有知柏与札菊归芍参麦各分途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8.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医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 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创作背景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清朝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 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歌诀一览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完整word版)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决白话解 一、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即补益剂。是以补益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根据“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原则,补益剂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l.四君子汤-----助阳补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君子①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② 除却半夏名亦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词解】 ①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饵(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组成】人参(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 【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脾胃气虚为其主证。脾失建运,易生湿邪,为其兼证。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淡渗利湿,使从小便出,则脾不为湿邪 所困,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 (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各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四君子汤加陈皮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生姜5片, 大枣2个,同煎至7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气滞。纳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 按: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加入陈皮为异功散,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功。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加强化痰止呕作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气止痛。临证时随症加减,变换巧妙,当细心领悟。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入门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篇章注意细节

中药汤头歌诀

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咽喉肿痛痰壅喘,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效尤捷,生地凉血养阴津,吐衄崩中热伤阴,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功效真,丹皮凉血散瘀血,内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青蒿透散阴分热,除蒸解暑截疟邪,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热止血妄行。 三、泻下药 泻下苦降通大肠,积热水饮力能攘。攻下硝黄番芦荟,润肠火麻仁郁李。逐水遂芫牵商陆,巴豆千金子大戟。大黄荡涤积与瘀,火毒湿热一并驱。芒硝软化便燥结,咽痛口疮及痈结。甘遂峻泻逐水猛,风痰痈肿亦有功。巴豆峻下冷积水,祛痰利咽除癥癖。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善治痹,关节疼痛拘挛医。祛湿散寒独灵仙,乌头蕲蛇乌梢蚕,木瓜伸筋寻骨风,路路海风松节鹳。祛湿清热雷公藤,秦艽防己臭梧桐,桑枝稀莶丝瓜络,海桐络石穿山龙。强健筋骨五加皮,寄生年健与狗脊。独活风寒湿皆祛,伏风头痛下肢痹。灵仙咸温通经络,诸般痹痛骨哽效。蕲蛇祛风善止痉,顽痹麻风破伤风。木瓜除湿舒筋络,湿阻吐泻拘挛瘥。秦艽善除风湿热,黄疸骨蒸势能折。防己疗痹兼利水,热痹水肿痰饮宜。寄生疗痹益肾肝,痹痛正虚胎不安。五加祛湿强腰膝,行迟水肿与痹痿。 五、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能运脾,湿阻中焦此最宜。藿佩苍术厚朴砂,白草二蔻草果聚。藿香化湿又解表,霍乱吐泻暑湿消。苍术燥湿兼健脾,湿痹泄泻风寒宜。厚朴降气除湿痰,气滞胀满喘咳痊。砂仁化湿行滞气,中寒吐泄胎动宜。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通水道,水肿淋痛黄疸消。利水消肿茯苓薏,泽泻葫芦冬瓜皮,荠菜猪苓玉米须,泽漆蝼蛄香加皮。利尿通淋车前子,木通通草瞿滑石,

灯心地肤海金韦,扁蓄萆薢与冬葵。退黄金钱草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茯苓健脾利小便,痰饮水肿神不安。泽泻渗利清下焦,水肿痰饮眩晕瘥。薏苡渗湿兼健脾,清热排脓疗挛急。车前通淋止湿泄,化痰明目能清热。茵陈清利善退黄,湿温湿疹及湿疮。金钱善除湿热黄,结石疮毒效亦良。虎杖清热又利胆,解毒活血又祛痰。 七、温里药 温里散寒附姜桂,良姜小茴吴茱萸,花椒荜茇荜澄茄,丁香胡椒里寒祛。附子回阳善救逆,诸般阳虚及寒痹。干姜回阳温脾肺,中寒肺饮亡阳宜。肉桂温肾治沉寒,通经止痛火归元。吴萸温肝降胃气,头痛寒疝呕泄宜。 八、理气药 舒畅气机青陈皮,香附川楝绿萼梅,乌药薤白枳实壳,木沉檀青四香聚,佛橼荔枝柿刀豆,甘松香虫腹皮玫。橘皮燥湿善理气,湿阻气滞痰咳宜。枳实破气化痰积,疗胸脘痞及脱垂。木香善行脾胃气,脘胀胁痛痢里急。香附疏肝调经脉,肝气郁滞女科帅。沉香行气散阴寒,降逆止呕肾虚喘。 九、消食药 消化食积楂曲麦,内金矢藤谷芽莱。山楂消化肉食积,治胸腹痛能化瘀。麦芽消化米面积,回乳消胀解肝郁。莱菔消食兼理气,食积胀满痰喘宜。内金消积化结石,各种食积及滑遗。 十、驱虫药 使君槟榔苦楝皮,雷丸鹤虱与芜荑,榧子鹤芽南瓜子,驱杀肠虫功效奇。使君子驱虫消积,治蛔虫疳积可取。苦楝皮杀虫疗癣,蛔蛲钩皆有效验。槟榔驱虫善治绦,消积行气利水好。十一、止血药 止血药善治出血,不论虚实与寒热。因热地榆大小蓟,槐柏苎麻茅羊蹄。化瘀止血茜三七,蒲黄降香石花蕊。收敛止血鹤白及,紫珠棕藕猬血余。温经止血炮姜炭,灶土陈艾疗虚寒。大蓟善治热出血,散瘀解毒消痈结;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

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 灵枢?本神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

中医入门歌诀

. 中医入门歌诀

.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袪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物当归地芍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十全大补加耆桂。益气养营力更雄。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气血两虚用补便。 养心汤用草耆参。二茯当归柏子寻。 夏麴远芎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中益气术耆陈。参草升柴归用身。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大补阴丸知柏龟。地黄脊髓共相随。若加肉桂为滋肾。龟地全除用柏知。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茱丹泽药苓丸。 八仙长寿增冬味。治损功同九转丹。阴虚火旺宜知柏。目病滋阴杞菊堪。七味力专分附桂。耳聋磁石一两参。 济生肾气六味需。车牛桂附四般俱。若除牛膝车前子。八味名传治症殊。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归脾汤用术参耆。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枣枚和。更用饴糖补中脏。虚劳腹泠服之瘥。增入黄耆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沈奇。十全大补还加附。麦夏苁蓉仔细哦。

独参汤以人参名。专任方知气力宏。同是扶阳救阴法。脉微血脱可回生。当归补血亦奇方。热发都缘血不昌。 五倍黄耆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糯草杏仁并。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杏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更有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黄耆鳖甲半柴知。艽菀参苓地骨皮。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