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袪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物当归地芍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十全大补加耆桂。益气养营力更雄。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气血两虚用补便。

养心汤用草耆参。二茯当归柏子寻。

夏麴远芎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中益气术耆陈。参草升柴归用身。

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大补阴丸知柏龟。地黄脊髓共相随。

若加肉桂为滋肾。龟地全除用柏知。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茱丹泽药苓丸。

八仙长寿增冬味。治损功同九转丹。

阴虚火旺宜知柏。目病滋阴杞菊堪。

七味力专分附桂。耳聋磁石一两参。

济生肾气六味需。车牛桂附四般俱。

若除牛膝车前子。八味名传治症殊。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归脾汤用术参耆。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枣枚和。

更用饴糖补中脏。虚劳腹泠服之瘥。

增入黄耆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沈奇。

十全大补还加附。麦夏苁蓉仔细哦。

。独参汤以人参名。专任方知气力宏。

同是扶阳救阴法。脉微血脱可回生。

当归补血亦奇方。热发都缘血不昌。

五倍黄耆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糯草杏仁并。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杏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更有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黄耆鳖甲半柴知。艽菀参苓地骨皮。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益气聪明汤蔓荆。参耆黄柏葛升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目障耳聋服自清。

升阳益胃术参耆。陈半黄连炙草宜。

苓泻防风羌独活。迤胡白芍枣姜随。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苓姜枣全。

别有夏陈苓杏芥。加甘乃号六安煎。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乾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祇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神白散中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用代麻黄功不惭。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耆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节菴再造用参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耆与细辛姜大枣。阳虚无汗法当谙。

人参败毒草苓芎。枳桔柴前羌独同。

少许薄荷姜两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冲和汤内用防风。羌芷苍辛草与芎。

生地黄芩堪酌用。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疹痘已出慎勿使。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茯苓术朴俱。

夏麴芷陈姜与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姜红枣同。

各半汤为麻桂合。太阳如疟此为功。

麻黄汤内四般施。甘草杏仁及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葛根汤内桂枝汤。更有麻黄一味襄。

轻能去实因无汗。有汗除麻加葛尝。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表里若非兼顾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秘。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大青龙内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烦躁无汗太阳症。风寒两解此为良。

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42□通。

发在耆防收在术。热除湿去主中宫。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姜与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里大黄襄。枳夏芍芩姜枣将。

表症未除里又急。内攻外解是良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著。

黄芩汤用甘芍枣。二阳合利斯为宝。

再加姜夏呕能平。单用芍甘和营好。

黄连汤内用乾姜。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平调寒热此佳方。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加甘枳实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用平扶。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同行治二阳。

既能解表兼清里。喘汗平安自利康。

五积散将五积攻。麻黄苍芷芍归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益姜葱。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并。

白术参甘同扁豆。枣姜加入用须明。

清脾饮用朴青柴。芩夏甘苓白术偕。

草果加姜煎热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

四兽饮中用六君。乌梅酸敛合姜辛。

再加草果兼红枣。久疟阳虚效若神。

大羌活汤即九味。已独知连白术暨。

散热培阴表里和。伤寒两感差堪慰。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吴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三焦表里热交宣。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小承气汤黄朴枳。谵狂痞硬攻燥屎。

益羌活名三化汤。中风体实方堪使。

大承气里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木香槟榔丸剂宜。柏连棱述枳陈皮。

萸黄黑丑青香附。硝水为丸量服之。

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麴术泽苓勷。

最宜蒸饼糊丸服。湿热能除积滞攘。

。温脾参附与乾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方最巧。补通并用妙非常。

大陷胸汤硝遂黄。丸加葶历杏仁良。

伤寒下早胸成结。状似柔痉厉剂尝。

蜜煎导法灌肛中。胆汁还将酸醋融。

不欲苦寒伤胃府。阳明无热用之通。

更衣利便治津乾。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大黄枳朴蜜和团。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麴均堪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并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保和神麴与山查。苓夏陈翘菔子加。

本是麦芽汤送下。方中用麦亦无差。

大安丸内还加术。消中兼补效堪夸。

。参苓白术薏砂仁。山药甘连扁豆陈。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健脾参术与陈皮。枳实山楂麦芽随。

神麴糊丸米饮下。消中有补最相宜。

枳术丸中荷叶饭。藉荷引气上升奇。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麴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补虚破结病斯痊。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麴乾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小温中内有针砂。香附黄连麴术加。

苓草夏陈苦参子。太阴气胀效甚夸。

资生丸内四君全。查麴麦芽薏芡莲。

扁豆橘红山药桔。蔻仁藿梗泻川连。

鳖甲饮子治疟母。甘陈耆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取。

斗门原有秘传方。黑豆乾姜芍药良。

甘草地榆罂粟壳。痢门逆症此堪尝。

香连治痢习为常。初起宜通勿遽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秦皮连柏苦寒方。

桃花汤用赤石脂。粳米乾姜共用之。

下痢腹痛便脓血。下焦虚脱此方宜。

芍药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

导气须除甘草桂。更加枳壳利如神。

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参芦一味够。

若吐虚烦栀子汤。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

稀涎皂角白矾班。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朴。当先服此令开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

。金沸草散前胡辛。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

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消除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胶固顽痰力克驯。

若合竹茹兼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二贤散仅陈皮草。利气袪痰妙绝伦。

三子养亲痰喘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参术陈姜枳实尝。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

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

金田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有许传神术散。芝麻苍术枣丸新。

半夏天麻白术汤。参耆橘柏及乾姜。

麦芽苓泻苍加麴。痰厥头疼此剂良。

滚痰丸是隐君方。礞石黄芩沉大黄。

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

顺气消食化痰丸。青陈星夏菔苏攒。

麴麦沉查葛杏附。蒸饼为糊姜汁抟。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括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青州白丸星夏并。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风痰瘫痪小儿惊。

涤痰汤用竹茹星。半夏人参橘茯苓。

甘草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劫痰截疟功堪诩。

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夥。

水酒合煎露一宵。阳经实疟服之妥。

。银翘散理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滑石芦根甘草桔。轻宣温热煮毋过。

桂苓甘露饮名垂。三石五苓甘草施。

清热湿中湿透外。此方著效理堪思。

清骨散中药味多。银柴鳖甲炙甘和。

艽蒿地骨胡连母。劳热骨蒸病可瘥。

竹叶石膏汤用参。麦冬半夏与同林。

生姜甘草及粳米。热渴兼虚脉里寻。

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加甘粳米陪。

亦有加参名小异。燥热烦渴舌生胎。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芩赤茯苓。

耆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

甘露饮中二地伦。芩枇枳斛与茵陈。

。甘草二冬平胃热。桂苓犀角可加均。

清胃散中升与连。当归牛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生甘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

钱乙泻黄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

胃热头痛及口疮。火郁发之斯为美。

泻黄甘草与防风。栀子石膏藿并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泻青丸用龙胆栀。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宜。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栀子柴。车前芩泻木通偕。

甘草当归生地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巳。热邪泻痢服之安。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栀子金花加大黄。润汤泻热真堪倚。

清咽太平甘桔芎。柿霜犀薄及防风。鍊蜜为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桔梗汤中用防己。桑皮贝母括蒌子。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耆百合姜煎此。肺痈吐脓或咽乾。便秘大黄可加使。

消斑青黛节菴方。犀地膏连栀子匡。知柴玄草人参酌。便实除参用大黄。姜枣同煎加醋敛。阳邪里实此方臧

当归龙荟四黄襄。龙荟还加木麝香。青黛黑栀姜饮下。肝经诸火尽能攘。

玉女煎中地膝先。石膏知母麦冬全。牙疼失血称良药。清火滋阴二益兼。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附子泻心温济凉。三黄并用要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半夏泻心甘草参。乾姜大枣与连芩。此方最善治虚痞。法在和勿损阴。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甘姜与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别有一方苓夏草。丸名消暑及时投。

至宝朱砂麝息香。雄黄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加玳瑁良。

紫雪犀羚砂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沈木麝升麻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万氏牛黄丸最精。芩连栀子郁砂并。

温邪陷入心胞络。神识昏迷服此清。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用黄连。

易名五物加苓草。更益木瓜六味全。

再合参耆陈白术。又名十味内伤全。

二香应入香苏饮。仍有藿薷香葛传。

清暑益气参耆草。归陈麦味青皮炒。

麴柏葛根二术同。升麻泽泻加姜枣。

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症此所谓。大顺古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

生脉散中麦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炙甘草汤桂参从。生地麻仁又麦冬。姜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法堪宗。滋燥养荣两地黄。苓甘归芍及艽防。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亡。活血润燥生津饮。二冬熟地括蒌并。桃仁红花芍药归。利秘通幽应有准。韭汁牛孔反胃滋。养荣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三味益。姜梨与藕用随宜。润肠丸用大黄羌。归尾桃仁麻子襄。或加皂角艽防品。便秘因风或血良。通幽汤内用升麻。二地桃红归草加。有益大黄麻子者。汤名虽异效同夸。

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防独车前槟与枳。山茱牛膝兔丝仍。中风气秘及风秘。或是肠风总足凭。

消渴方中花粉连。牛浆藕地汁同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1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 灵枢?本神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 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便于打印)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中国人必读的书籍1、《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2、《生活在宋朝》 作者:吴钩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如果你以为只有唐朝的女性才敢露“事业线”,如果您以为只有日本才会有香艳的“女相扑”,如果你以为只有现代中国才有职业的消防队,如果你以为现代西方国家才有引咎辞职制度,如果你以为现代社会才有“国家赔偿”…… 那么我想说,你“以为”的都是你自以为的。 因为这些事物与制度,宋朝社会早都已经有了。如果你不相

信,请翻开这部《生活在宋朝》。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这些“死”了的历史冷知识。作者想重新讲述宋代中国的三百年繁华,重新发现中国的文明传统,破除人们对宋朝的成见与偏见,再现一个“活”着的时代。本书关注的每一个故事与话题,都发生在800年前的宋朝,却又拨动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的和弦,足以让你产生穿越时代的代入感。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3、《陶瓷之路》 作者:刘良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4、《你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

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

必看的经典好书籍推荐

必看的经典好书籍推荐 李零著 《我们的中国》是李零在《我们的经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的巨制。李零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 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此书。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 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 上的维度。 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孙机著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 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 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 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 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 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 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 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台湾的故事 杨渡著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历程;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一曲告别“短工业化时代”的哀歌。台湾作家杨渡,以这部自传体小说,透视“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困顿与艰辛;讲述台湾人一百年来,心灵的流浪漂泊。 这是台湾的故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故事。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 本书收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多年的鲁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经绝版的极其珍贵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的30幅名家名作,每图附有精当的评介。 书中另有专文,对鲁迅与浮世绘的关系以及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由来做了详细的分析、考证,可以作为欣赏画作时的背景资料。 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日]木山英雄著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汤头歌诀白话解 中医用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归 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 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 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 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 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 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 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 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 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 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 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 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 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 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 障服之清 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 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 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 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

年实可珍 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怀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 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 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 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 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 汗玉屏风 8.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 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 肝精血虚 9.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 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 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 虑过耗真 10.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 陈地锁阳 龟甲姜归知柏芍,再加羊 肉捣丸尝 11.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 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 弱此方宗 12.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 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 下补元阳, 二、发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 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 此汗淋漓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古代经典书籍,是优秀的文化,大家有空的时候,应该多读。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一起来看看。 《论衡》 《孝经》 《说苑》 《申鉴》 《尚书》 《新论》 《新序》 《仪礼》 《中庸》 《传习录》 《荀子》 《周礼》 《大学》 《法言》 《衡论》 《礼记》 《忍经》

《孟子》 《论语》 《管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蒙学经典《蒙求》《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 《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 《朱子家训》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诸子百家经典《韩非子》 《商君书》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墨子闲诂》 《墨子》 《申子》 《慎子》 《文子》 《邓析子》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孝经简介《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

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经鼎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