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学书目

法律语言学书目
法律语言学书目

法律语言学书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法律语言学方向阅读书目

法学类

沈宗灵《法理学》北大出版社

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王利民(或江平着)《民法学》人大出版社

高铭暄赵秉志《刑法学》人大出版社(或马克昌北大出版社)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系列》(五本)北大出版社

汉译法学名着若干

法律语言学类

1.The language of judges / Lawrence M. Solan.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重点学科基地 /H0-

05/S751.5

2000/12/27 记录

2.Trial language: differenti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 Gail Stygall.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4重点学科基地 /H0-05/S793.3 2000/12/27 记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5084356.html,nguage and the Law/ed. By John Gibbons.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td., 1994重点学科基地 /H0/G411.4 1999 记录

4.Legal Discourse—Studies in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Legal Analysis / Hong Kong: Peter Goodrich, 1987 华工 1999 记录

5.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William M. O’bar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c1982 重点学科基地 /H0-05/O116.8 外文流通室/H0-05/O116.8

1999 记录

6.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Vijay K Bhatia.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td., 华

工 1999 记录

7.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John M. Conley and

William M. O’bar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1998 教师阅览室 /D90-055/C755.4 1999 记录

8.Sarcevic, Susan 1994.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记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5084356.html,nguage in Judicial Process/ed. By Judith N. Levi and

Anne Graffam Walker. New York: Plenum Press. C1990重点学

科基地 /D90-055/L284.4 1999 记录

10.The Language Scientist as Expert in the Legal Setting:

Issues in Forensic Linguistics/ ed. By Robert W. Rieber

and William A. Stewart New York: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1990 教师阅览室 /D90-055/R421.6 1999记录

11.Expert Witnesses: Direct and Cross-examination/ William G.

Mulliga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1987 外文流

通室 /D926.5/M855.8

12.Forensic Phonetics/ John Baldwin and Peter French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0 教师阅览室/D918/B152.4记录

13.Hollien, Harry The Acoustics of Crime: The New Science of

Forensic Phonetic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原版书库

/D 918/H755.3

14.Jackson, Bernard S. Semiotics and Legal Theory/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5教师阅览室 /D90/J114.1 14.王洁 1999.12《法律语言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类

1.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199

2.1文化大学出版社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12月 39.9

3.Introducing Function Grammar 功能语法入门Geoff Thompson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4.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话语分析入门James Paul Ge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5.Meaning in Interactio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语用学

Jenny Thomas OUP 1995

6.Linguistic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语义学引论(英)莱昂

斯(Lyons, J.)着;汪榕培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6

7.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英)安东

尼(Anthony, W.S.)等着;林连书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8.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教程 Second Edition (英)赫德森

(Hudson,R.A.)着;杜学增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9.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英)布朗(Brown, C.)等着;罗选民

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10.…

语言学概论各章节复习重点

引言、第一章语言的本质学习要点 1.古代语文研究主要有哪三个国家地区?它们各有怎样的成果(著作、人物、时间)和擅长?中国古代语文研究的三个分支是什么?代表性著作(《尔雅》《方言》《切韵》《广韵》《说文解字》)、人物、年代? 2.历史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是什么?代表性人物?“语文学”和“语言学”区别是什么? 3.现代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索绪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著作、时间、流派? 4.解释并举例说明:语言/言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5.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符号属性?语言符号由哪两个要素组成?试证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 6.语言的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7.为什么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8.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生理、心理、个人)?怎样理解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9.语言的定义是怎样界定语言的? 第二章语音和音位学: 1.复述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举例说明其辨义作用。 2.画出舌面元音舌位图,标出8个正则元音。 3.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在哪里?能够描写8个正则元音及普通话中的元音辅音,能够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普通话。 4.复述并举例说明:音素、音节、复元音、复辅音、开音节、闭音节;音节和音素的关系。 5.举例说明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6.复述并举例说明:音位和音位变体、分布、对立、自由、互补、宽式记音与严式记音、音位系统。 7.举例说明如何归并音位,说明音素和音位的关系。了解普通话的声韵配合。 8.什么是非音质音位?举例说明调位和重位。 9.什么是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举例说明。 10.现代汉语语音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语义复习 1.语义单位有哪些? 2.举例说明义素(语义特征)分析的过程。 3.语言中为什么存在大量同音词?汉语同音词主要有哪些来源?多义词和同音词有怎样的异同? 4.什么是语义场?上下位词、义类词指什么?语义场对语言研究有怎样的价值? 第四章复习 1.举例说明概念:词法、句法、语法、语素、词、词组、句子、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词根、词缀、词干、词尾、形态、句法结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 2.构词法和构形法各有哪几种?构词与构形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3.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4.词类划分的依据有哪些?举例说明。 5.能够切分语素、区分构词与构形、分析词的构造方式、分析句法结构的构造方式、划分词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语言正在成为一个根本性问题,20世纪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语言转向”充分地展现了 语言的重要性,并进而波及了其他诸多学科领域。时至今日,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者不得不 承认,语言早已不再是一个附随问题,只有把语言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或对象,充分利用语言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展工作。语言的重要性与其发生学密切相关。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 William Stern )的语言发展理论,语言的产生根源于三 个倾向:表达的倾向( expressive tendency )、社交的倾向(social tendency)禾口有意的倾向(intentional tendency )。可见,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表达想法,相互交流,达成 共识,塑造有序社会生活的凭借;另一方面,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通过语言把握实在, 实在或世界通过进入人类的语言而进入人类的认知。 法律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远胜其他。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外在原则,是人类社会独特的制度 设计。要学习法律就必须首先学习法律的语言,掌握法律语言的技巧,这样才能把法律知识 运用于法律实践。当我们通过法律理解人类现实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法律的语言载体通往 人类的本质性规定。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言:当我们研究人类语言时,我们实际上 正在思考的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本质'即,人类心智所拥有的那些独特品质。”(《语言与心智》,第3版,第88页) 法律的历史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语言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法律观念 的出现,尤其是成文法典的颁布,是人类社会相对成熟以后的事情。人们在思考法律与语言 时,很容易仅仅把语言视为法律的表达工具,而忽视了相反的维度:法律不过是众多语言之 一,它是特别表达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语言。这种思维定式的产生显然源于两个不自觉 的等同:法律即成文法典,而语言即文字。根据英国法学家梅因( Henry Sum ner Mai ne )的说法,许多关于权利义务的现象存在于这些法典背后,并且在时间上先于它们”。(《古代法》,第4版,第2页)虽然我们无法断定法律起源之种种,但对于成文法典只是法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鲜有异议。如果说把法律等同于成文法典过分忽视了法律的丰富形态,那么把语言等同于文字也低估了语言的复杂历史。对此,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论断特别贴 切:世界上人类没有没有语言的民族,可是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语言问题》,第140页) 在西方法律史早期,人们甚至不会刻意区分对法律的研究和对把语言作为劝说和导引的一般形式的研究。法律研究只是修辞学的一个部分,法律论证与政治、哲学论证并无不同。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语言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努力使语言学屈从于逻辑,用语言分 析学的方法取代把言语作为对话和社会发声的研究,并且相应地关注书写文本。随着历史的 发展,修辞学后来逐渐为哲学和语文学所取代,公共演讲的热情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权 威的、独白的、单义的表述的研究。世界上第一所法学院的建立正体现了这种研究风格的转变,它旨在探究一种权威的法典体系:《国法大全》( Corpus Iuris Civilis )。

0《专业导论》课程标准

《专业导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专业导论 学分:2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专业导论》课程是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通识课。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了解光伏产业现状,掌握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新能源电子技术、光伏系统开发、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光伏系统电气控制方向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明确专业及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专业学习兴趣,制定学业规划。为后续相关专业核心课及拓展课典型理论学习兴趣。 1.2设计思路 围绕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设置,从典型企业案例及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认识专业各方向实际工作任务和所面向的工作环境。 在内容选取上,按照专业方向特性,选取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分别选取太阳能草坪灯控制电路分析,简单离网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光伏组件阵列安装与调试光伏电池阵列跟踪与调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认识等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和企业导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各方向内容。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定位,了解新能源电子技术、光伏系统开发、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光伏系统电气控制及光伏企业对人才需求,了解光伏产业现状,掌握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新能源电子技术、光伏系统开发、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光伏系统电气控制方向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明确专业及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专业学习兴趣,制定学业规划。为后续相关专业核心课及拓展课典型理论学习兴趣。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掌握光伏行业现状,明确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前景。 (2)掌握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 (3)掌握光伏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及要求。 (4)掌握新能源电子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人才培养要求及规格。 (5)掌握光伏系统开发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人才培养要求及规格。 (6)掌握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人才培养要求及规格。 (7)掌握光伏系统电气控制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人才培养要求及规格。 2.2.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识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前景。 (2)能全面认识光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3)能分析新能源电子技术、光伏系统开发、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光伏系统电气控制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人才培养计划。 (4)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学业规划。 2.2.2素质目标 (1)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诚信意识,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利用书籍或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4)通过撰写报告,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专业导论课的总结

专业导论课的总结 有人会说为自己做个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灯塔、航标等设施的照亮和引导作用,一点都不过分。事实上,职业方向为你聚拢心力和有限的资源,揭示出关键特质的程度差异。总之,对职业方向与职业特质的坚定把握,是从战略高度对职业成功的把握,是最有效的把握方式。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第一课,说实话我开始对机械知之甚少,所以我满腔热情地走进机械工程导论的第一堂课。一开始杨专家带着我们徜徉于机械的历史长河里,一路走来,让我们大概地了解了世界机械的发展,更是对中国的机械历史有了相对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一路机械辉煌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我国的机械就与世界机械脱轨,落后啦!看着故人们创造的机械产品如指南车,地震仪等,在那时可是代表了最先进的机械水平。再看那指南车的设计图与工作原理,其中的创造性和制作水平的精湛深深地折服了我,又听杨专家说现在还未能复原指南车,更是让我慨叹啊!慨叹先人们的超强智慧,慨叹我国古代机械的先进。如此,新一代的我们只能不增强自信心,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之伟大崛起而奋斗!看如今,虽然我现在已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而我们的制造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相比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造工艺装备的落后,

低水平生产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力严重不足,产品质量和技术不高,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基础元器件和基础工艺不过关,劳动生产率低下,科技技术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等。我们承认我们的劣势,但我们绝对毫无气馁,我们仍然斗志昂扬,信心百倍,改变我们的劣势,让我国的机械在质与量上都屹立于世界先进制造之林。随后杨专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与研究的缩影。特别是当我看到机床的机械手和刀具自动的、灵活和有条不紊的运动时,我心中很少兴奋。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量与字符发出指令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它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我了解到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现将加工的需件有关的信息,即弓箭的工件与刀具的想到轨迹的尺寸参数,窃削用量以及各种辅助操作等加工信息用规定的文字和数字以及符号组成代码,按一定的格式编写程序,然后将加工程序输入到数控装置,经过数控装置的处理和运算,按各个坐标轴的移动分量送到各轴的驱动电路,经过转换和放大,用于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带动各轴的运动,并进行反馈控制,使刀具、工件和辅助装置严格按照程序规定的顺序、轨迹参数有条不紊地运作,从而加工出所需的工件。这让我深刻地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敬畏和向往,有了向往就有了动力。 我们的第二课,他是我们的学长,他叫李兵,他给我们讲了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2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时:10学分:0.5 学分执笔人:吕雄飞审定人:张东青审批人:郭明良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分析了本专业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结构等相关内容;阐述了电气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本课程作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不涉及过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发展简史 2、了解电力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二)电力系统简介(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简介 2、了解发电厂 3、了解电力网 4、了解电力应用 5、了解电力市场简介 (三)电力电子技术简介(4学时) 1、电力电子技术简介 2、电力电子技术在将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 3、电力电子技术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4、电力电子技术在送电工程中的应用 (四)电气工程新技术应用(2学时) 1、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发软件 2、了解磁悬浮列车技术 三、考核方式 卷面考试成绩占50%;课堂回答问题占15%;出勤占15%;课后应用作业占20%。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同时,教学中穿插应用实例,增加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电子教案。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六、参考书 1、贾文超编著,《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范瑜主编,《电气工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七、说明 1、本大纲适用一表和二表学生,可以根据参考教材适当的增加和减少部分内容; 2、本大纲是依据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可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形成整体认识。 . .

语言学常用术语英汉对照表

语言学常用术语英汉对照表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语言学简介 1.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 2.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 3. arbitrariness任意性 4. competence 语言能力 5.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机语言学 6. 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递性 7. descriptive (grammar) 描写(语法) 8. descriptive function 描写功能 9. design features识别特征 10. diachronic linguistics 历时语言学 11. duality二重性 12. displacement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13. emotive function 表情功能 14. expressive function表达功能 15. general linguisitcs 普通语言学 16. 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 17. 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 18. langue语言 19. linguistics [li?'gwistiks] 语言学 20. morphology 形态学 21.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 数理语言学 22.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23. neurological 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 24. phonetics 语音学 25. phonology 音系学 26. pragmatics 语用学 27. prescriptive (grammar)规定(语法) 28. 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29. parole 言语 30. performance语言运用 31. productivity能产性 32. poetic function诗学功能 33. phatic communion 交感性谈话 34. referential function所指功能 35. semantics 语义学 36. social function社会功能 37. 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 38. synchronic linguistics共时语言学 39. syntax句法学

《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大纲 - ★☆★ - 外国语学院 - ☆★☆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24学时 总学分:1.5学分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蒙授)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等专业基础课 执笔人:田振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语言的理论水平,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授课和训练,介绍有关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英语语言学各领域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初步了解研究英语语言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别及普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系统了解语言学各分支的知识,即语音学、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了解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重点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概念,使学生学习必要的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研究、运用语言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时数分配 第7学期开课,每学期总课时24学时。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讲授: 第一章Introduction(导论) Teaching Conten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Function of language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Langue and Parole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第二章Phonetics and phonology(语音学和音系学)Teaching Content: V owels and consonants Places and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Broad and narrow transcription Phoneme and allophones Assimilation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Cardinal vowels Maximal onset principle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语言正在成为一个根本性问题,20世纪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语言转向”充分地展现了语言的重要性,并进而波及了其他诸多学科领域。时至今日,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语言早已不再是一个附随问题,只有把语言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或对象,充分利用语言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展工作。语言的重要性与其发生学密切相关。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illiam Stern)的语言发展理论,语言的产生根源于三个倾向:表达的倾向(expressive tendency)、社交的倾向(social tendency)和有意的倾向(intentional tendency)。可见,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表达想法,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塑造有序社会生活的凭借;另一方面,“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通过语言把握实在,实在或世界通过进入人类的语言而进入人类的认知。 法律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远胜其他。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外在原则,是人类社会独特的制度设计。要学习法律就必须首先学习法律的语言,掌握法律语言的技巧,这样才能把法律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当我们通过法律理解人类现实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法律的语言载体通往人类的本质性规定。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言:“当我们研究人类语言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思考的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本质?,即,人类心智所拥有的那些独特品质。”(《语言与心智》,第3版,第88页) 法律的历史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语言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法律观念的出现,尤其是成文法典的颁布,是人类社会相对成熟以后的事情。人们在思考法律与语言时,很容易仅仅把语言视为法律的表达工具,而忽视了相反的维度:法律不过是众多语言之一,它是特别表达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语言。这种思维定式的产生显然源于两个不自觉的等同:法律即成文法典,而语言即文字。根据英国法学家梅因(Henry Sumner Maine)的说法,“许多关于权利义务的现象存在于这些法典背后,并且在时间上先于它们”。(《古代法》,第4 版,第2 页)虽然我们无法断定法律起源之种种,但对于成文法典只是法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鲜有异议。如果说把法律等同于成文法典过分忽视了法律的丰富形态,那么把语言等同于文字也低估了语言的复杂历史。对此,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论断特别贴切:“世界上人类没有没有语言的民族,可是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语言问题》,第140页) 在西方法律史早期,人们甚至不会刻意区分对法律的研究和对把语言作为劝说和导引的一般形式的研究。法律研究只是修辞学的一个部分,法律论证与政治、哲学论证并无不同。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语言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趋势:努力使语言学屈从于逻辑,用语言分析学的方法取代把言语作为对话和社会发声的研究,并且相应地关注书写文本。随着历史的发展,修辞学后来逐渐为哲学和语文学所取代,公共演讲的热情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权威的、独白的、单义的表述的研究。世界上第一所法学院的建立正体现了这种研究风格的转变,它旨在探究一种权威的法典体系:《国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

英汉对比语言学期末(汇总)

英汉对比语言学 Unit one: Linguistic typology is a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and classifies languages according to their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Its aim i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common properties 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wo or more languages with the aims of discovering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especially the former) and applying these findings to related areas of study. A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consists of units like morphemes, words, sentences, and utterances. It is a system of symbols which combine sounds and meanings together. language and thinking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1) reflexivity (自反性) 2) arbitrariness(任意性) 3) duality(双重性)4) displacement (异时异地性) 5) productivity (能产性) 6)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sounds and the meanings they represent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is, for the most part, arbitrary . There is no inher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The part of speech of a word does not correspond to its function in the sentence. 2. Compou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have similar structure. 3.4 Cite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ly believed opinion that word Order and functional word are important mean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for expressing grammatical meanings. Chinese is an isolating language, as its words do not undergo morphological change when serving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Unit 2 morphology----the study of morp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y they combine in word formation.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indivisible units of which a word is made up. Lexic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adding words, set phrases, or word patterns to a language – that is, of adding items to a language's lexicon. Words have four types of motivation:1) phonetic motivation, Grammatical motivation, Semantic motivation, philological motivation P 41 English is a phoneme language, whose letters do not represent any meaning, while Chinese is a morpheme language, or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Discrete words are separated-united words: Verb-object expressions which have at least one component that cannon stand alone and which can occur either together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陈昌来版)

第一章绪论 1.应用语言学的性质。狭义:专指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定义为研究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中的种种应用问题。广义:应用于各实际领域的语言学,指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所应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应用语言学所关心的是如何应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和成果来阐释其他应用领域所遇到的跟语言有关的问题。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跟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2.应用语言学具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有明确的研究任务,研究语言学在一切领域的实际应用问题;2.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像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儿童语言学、语言信息处理、神经语言学、词典学等几个较为成熟的下位领域; 3.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基础,如有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创建了大量专门的研究机构; 4.形成了专门的应用语言学专业和课程。 3.应用语言学的特点:a.相对独立性;b实用性,实用性是应用语言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c.实验性,调查和实验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调查包括访谈调查、观察调查、问卷调查等,比较的方法和统计的手段在应用语言学中较为常用。d.综合性,由应用语言学学科性质决定。 4.语言学三大分支: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5.应用语言学与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关系:应用语言学首先必须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不是语言本体的研究。但必须从本体研究的成功出发进行相关研究;应用语言学不是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但必须遵循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语言学的不同分支对语言本体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利用有不同的侧重点。 6.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四个领域构成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主体。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教学、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儿童语言发展等。 7.1870,波兰语言学家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区分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首次提出“应用语言学”。 8.美国,是应用语言学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杂志:弗赖斯、拉多《语言学习》-“应用语言学杂志”,主要研究语言教学问题。 9.1959,语言学家弗格森在华盛顿成立“应用语言学中心”。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法国)的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正式形成。 10.外国我国对语言应用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先秦 11.现代语文运动的三个主要方面:白话文运动、国语统一运动、拼音化运动(起源于清末切音字运动)。 12.1955.10 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三项主要任务为代表的现代语文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13.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正式施行。 14.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简称“语用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应用语言学研究机构。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创刊。1995年筹建中国应用语言学学会。 1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是200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16.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一、调查和比较;二、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三、实验方法 17.一调查和比较:(1)语言材料的调查:调查是指收集和考察语言事实、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环境等材料,调查就是要收集材料。

法律语言学推荐书目

法律语言学方向阅读书目 法学类 沈宗灵《法理学》北大出版社 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王利民(或江平著)《民法学》人大出版社 高铭暄赵秉志《刑法学》人大出版社(或马克昌北大出版社)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系列》(五本)北大出版社 汉译法学名著若干 法律语言学类 1.The language of judges / Lawrence M. Solan.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重点学科基地 /H0-05/S751.5 2000/12/27 记录 2.Trial language: differenti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 Gail Stygall.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4重点学科基地 /H0-05/S793.3 2000/12/27 记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5084356.html,nguage and the Law/ed. By John Gibbons.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td., 1994重点学科基地 /H0/G411.4 1999 记录 4.Legal Discourse—Studies in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Legal Analysis / Hong Kong: Peter Goodrich, 1987 华工 1999 记录

5.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William M. O’bar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c1982 重点学科基地 /H0- 05/O116.8 外文流通室/H0-05/O116.8 1999 记录 6.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Vijay K Bhatia.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td., 华工 1999 记录 7.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John M. Conley and William M. O’ bar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1998 教师阅览室 /D90- 055/C755.4 1999 记录 8.Sarcevic, Susan 1994.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记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5084356.html,nguage in Judicial Process/ed. By Judith N. Levi and Anne Graffam Walker. New York: Plenum Press. C1990重点学科基地 /D90-055/L284.4 1999 记录 10.The Language Scientist as Expert in the Legal Setting: Issues in Forensic Linguistics/ ed. By Robert W. Rieber and William A. Stewart New York: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c1990 教师阅览室 /D90-055/R421.6 1999记录 11.Expert Witnesses: Direct and Cross-examination/ William G. Mulliga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1987 外文流通室 /D926.5/M855.8 12.Forensic Phonetics/ John Baldwin and Peter French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0 教师阅览室/D918/B152.4记录 13.Hollien, Harry The Acoustics of Crime: The New Science of Forensic Phonetic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0 原版书库 /D 918/H755.3 14.Jackson, Bernard S. Semiotics and Legal Theory/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5教师阅览室 /D90/J114.1 14.王洁 1999.12《法律语言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