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给古籍加上简明的注释,便于人们阅读使用,是古籍整理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之一。传统的训诂学中的文献训诂,事实上就是古籍的注释工作。

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因此,要给古籍中的词语作出准确的注释,就必需明白该语词在当时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如果简单地以今律古,那非陷入望文生训的泥潭不可。

从这一层面来看,古籍注释的确是一项十分辛苦又十分严肃的工作,假若注释者本人还不很清楚时,绝对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贻误读者。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涵养;而且,同样重要的,他亦必须遵循特定时代下的特定语言及行文规则。

一、几点注意的常识

(一)注释的目的

无论是经书的注释还是其它古籍的注释,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阐释和理解作品的意义。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的原意,注释的目的就是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就是所谓追求原意说。

在千百年以来的经典或其它古籍的注释活动中,经师们往往希望理解作者的原意,与作者在精神上、心理上达到沟通,然后通过作品的阐释,准确地揭示和表达作者最初的原意。这点,我们在《春秋》的序文中,即可见其一斑。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夫子内韫大圣,逢时若此。欲垂之以法则无位,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说之以道则不用。虚叹衔书之风,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己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

何休《公羊传?序》里也说: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

经师们坚信,通过解释,圣人寄托在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会被揭示出来。因此,他们把解释经典的活动视为恢复与重建圣人精神世界的神圣工作。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历代注释者必须否认自我认识,想作者之所想,完全进入作者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和思维状态;否则就不能做出符合作者原意的客观解释。

从这点看,对于从作者的切身出发是最重要的,任何解释如果离开这个根本的因素,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绝对相对主义的泥淖。

而且,还须进一步指明的,注释的重点是解析古籍的疑义,注释的生命在于发明,既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现新问题、破译新难题。这点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历久弥新的不变法门。

此外,至于谈到注释者所要遵循的研究方法时,科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注释研究中,只有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能大规模地、有效地解决难

题的方法才算是最有效方法。

(二)对注释者的要求

博学深研,这是注书的前提,也是对注释者的最基本要求。

对古籍的注释,是一个吃力而不讨好的苦差事。因为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涵养。清代学者杭世骏曾说: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何也?作者以才为主,而辅之以学,兴到笔随,第抽其平日之腹笥,而纵横曼衍,以极其所至,不必沾沾獭祭也。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而佐证乃确。才不必言,夫必有十倍于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

又说:

诠释之学较古昔者作者为尤难。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而穷七略,三也。

在杭世骏看来,写书可以只写心得,不懂的或没有心得的可以避开或不谈;而注书,则凡原书所涉及的知识都必须探求明白,不能说只注那些我所知道的。当然,对于这点,历代高明的注释者都是很清晰的。例如近代的学者就不止一次的指明,注视工作,绝对不等于工具书相关知识的照搬。

再例如《太平经》是东汉时期的道家典藏,其难度远远超过许多古籍,因为它涵盖面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等要素,同时蕴藏着养生、巫筮、方术、图谶、天文等学说,其内容十分广博。但当我们阅读《太平经全译》本时,却见到译文风格统一,语言流畅,意义明白通晓,的为一部难得罕见的古道经今译范本。从这点来看,作者在注释上的确下了大功夫,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予以解释。此外,我们在注释中也可以看见,为明了经文的真实本义,作者不仅大量地授引道经,同时广泛援引儒佛经典、诸子要籍,约达上百种。如《老子想尔注》、《真灵位灵图》、《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枕中书纪》、《天仙正理直论》、《老子》、《云笈七签》、《无上秘要》、《庄子》、《玉京玄都大献经》、《紫文上经珠囊》、《道教义枢》、《抱补子内篇》、《汉书》、《礼纪》、《吕氏春秋》、《真诰》、《洪范》、《白虎通》、《开元占经》、《春秋繁露》、《孟子》、《酉阳杂俎》、《淮南子》、《乐记》、《灵宪》、《左传》、《潜夫论》、《神农本草经》、《说文段注》、《干凿度》等等,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素养、整饬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注释者不但要博览群书,而且对很多问题要作深入的、艰苦的研究。注释一定要以研究为基楚,不经过博学深研,要写出高水平的注释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注释中表现出的一两句话,很有可能是注书者长期艰苦研究的结果,在这一两句话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的心血。例如《资治通鉴》卷128谈到宋孝武帝遣薛安都等与叛臣鲁爽战时说:“爽不能进,留军大岘,使鲁瑜屯小岘。”胡三省注曰:“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胡三省这里只有短短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得来可不容易,因为之前的书上并没有记载大岘、小岘位在何处,胡三省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在这一带发生的几次战役的历程,最终才确定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

此外,注释工作也是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行、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它要求作释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我这里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1)把势:《牧丹亭》13云:“牵弓射弩做人儿,把势:一连十个诺来回,漏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注:“把势,这里是装样子。”按:“把势”(又作把式)是蒙古语baqsi(音译为“八合识”“八哈失”、“巴合失”、“巴合赤”、“巴黑石”等)的借词,

有“老师”、“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内行”等义。这里是郭驼自夸其“牵弓射弩”的技艺娴熟,而不是“装样子”。

(2)生发:《白兔记》18云:“(外)巡更不严,贼盗生发。”宝文堂书店1988年本注:“生发,即生利。”按:“生发”即“发生”,而非“生利”。正因为“巡更不严”,导致了“贼盗生发”。若理解为“生利”,则与原文意思不合。《古今小说》18:“近奉上司明文,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

(3)这们:《娇红记》36:云“象小弟这们不济的,未必不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小弟这们,即小弟们,小弟这行之意。”按:在明代白话文献里,“这们”、“这海”、“这么”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可以互相通用。这里的“这们不济”,即“这么不济”、“如此不济”。

还可以举更多的例子,但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作注释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是注释成功的主要因素。

总之,一句话,为了注好书,注释者必须认真研究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古代史、历史地理、民族史、哲学等等广博的涵养。

(三)述而不作,还是微言大义

“述而不作”是注释古籍的基本原则,像宋代学者所谓“六经注我”,这就不是注释的科学态度了。在注释时,整理者在客观介绍了古书的原意之后,可以阐明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明确,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切忌借题“微言大义”,任意发挥。

注释与自著不同,自己写书写论文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注释必须按原作的意思来注解。注释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看,也不是仅仅为了给研究古代文史的学者提供研究材料,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理解古籍;在注书时,必须符合原意。这也是评判注释优劣的重要标准。

下面举几个例子。

《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里只是说行礼时戴什么帽子,臣对君是拜于堂上,还是拜于堂下。但宋杨简解此章竟用“天道”来加以解释。他说:“好礼者往往过于执,从众者往往过于和,此皆意必固我有以害之也。圣人之心即天道,其体本如此,非勉而进此也。”这是典型的“六经注我”的例子。

再举一例。康有为《论语注》解“学而时习之”一句中“时”的涵义时说:“时势不同,则所学亦异。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世,则为升平太平之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孔子为时圣,学之宗师也。……此言修己以自得为先,不得冥心坐废;以时为中,不得守旧泥古。此为开宗明义第一义,故上《论》一书以时始、以时终、以明孔子之道全达于时,学者不可不察也。”按:“时习”也就是时时温习的意思,绝没有康氏所说的含义,何况孔子是面对面地教导学生,假如他有这样的意义,完全可以清楚地说出来,何必如此地隐瞒己意呢?因此康氏之解释,只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违背了注释的目的。

再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洪兴祖《补注》:“《史记》屈原名平。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而王逸注云:“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按:名平不过取其平正,字原则与名相应,牵合于天地君民,岂是屈原命名之本意?

类似曲解,元王若虚深有体会,他在《论语辨惑》一书中说: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或训“焉”为何,而属之下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意谓圣人至谦,必不肯言人莫己若;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王若虚指出,这是为了拔高“圣人”而不顾文法,歪曲文义。他批评说:“义理之是非姑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真可谓一针见血!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注释者应当引以为戒。这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朱熹在这方面问题上的意见和思考。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之代表人物,虽然他解释古经也免不了理学家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他对有的理学家借解经大作自己文章的做法深表反感。他说:“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人之语解开了,庶易读。”又说:“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句分说,不离义,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义殊远。”又说:“解经不必做文字,止合解释得文字通,则理自明,意自足。今多去上做文字,少间说来说去,只说得他自一片道理,经义却蹉过了!……尝见一僧云:‘今人解书,如一盏酒,本自好,被这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添来添去,都谈了。’……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还说:“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这些话说得很精确。注释古书要做到符合原意,因此作注者对注释的态度必须是严肃的: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二、作者要有“述而不作”的态势,切不可没有可靠的根据,就绝不轻下断论,微言大义。

(四)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注释者,有一点还必须要明确的,那就是要顾及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做到“量体裁衣”。这就要求,注释者在注书时,必须要看清对象。

一般说来,这里的对象有二,一是注释对象,二是读者对象。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注法;读者对象不同,注法也应不同。

对此,清代学者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自序》里曾说:

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尝怪服虔、应劭之于《汉书》,裴骃、徐广之于《史记》,其时去古未远,裨官载记碑刻尚多,不能会而通之,考异质疑,而徒戋戋于训诂。

钱大昭的意见是对的。《史记》、《汉书》的文字很多地方比较艰深,适当的训诂是很必要的;但令我们很感可惜的,汉唐之间几乎所有的《史》、《汉》注释家都只注意于训诂,而于史实无所发明,致使后人对汉代历史的认识,除了《史记》、《汉书》记载的而外,所知便不甚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个异数,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即着力于史实的拾遗补缺、考异质疑,大大增加了后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但放眼整个汉唐,就当时注释史书的指导思想而言,前者绝对占据主流。

此外,在同一类书中,各书的特点、重点、难点等等不尽相同。因此,注释的重点也自然应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总目?孟子正义?提要》曾说:

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多笺识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然孔安国、马融、郑玄之注《论语》,今载于何晏《集解》者体亦如是。盖《易》、《书》文最古,非通其训诂则不明;《诗》、《礼》语皆征实,非明其名物亦不解;《论语》、《孟子》辞旨显明,惟阐其义理而止,所谓言各有当也。

当然,在作具体注释时,也应该留意读者对象,尽可能地照顾他们的文化水平及接受程

度。假如给学者看的,内容尽可深些,文字要典雅;给大众看的,内容与文字则要尽量通俗。(五)具体文字的要求及把握

要、约、明、畅,这是对注释文字的要求,注释者必须把握住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它所指的是,注释文词要尽量简约,切忌烦琐,“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具体说来:

(一)要:注释的内容应简明扼要,力戒烦琐。

这里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注释内容要精确。

清代黄以周说:

汉儒注书,循经立训,意达而止,于去取异同之故,不自深剖,令读者自领之,此引而不发之道也。至宋儒反复推究,语不嫌详,已有异于汉注。今人注书,必胪列旧说,力为驳难,心中所有之意,画写纸上,并有异于宋人。而好学深思之士,阅宋后书而惟恐卧,日夜读汉注而不知倦者,何也?譬如花盛放而姿色竭,一览无余;萼半函而生气饶,耐人静玩而有唯也。

这里提出意达而止,引而不发,留有馀地,都是很对的。古籍注释,切忌文不对题,节外生枝。

第二,注释什么要精心选择。

高明的学者,一般只注重点或难点,从不字字句句皆注。宋代朱熹曾说:“汉儒注书,只注难晓处,不全注尽本文,其辞甚简。”毛亨注《诗》,郑玄注《礼》,王弼注《易》,朱熹注《四书》,胡三省注《通鉴》,都做到了这点,是很好的榜样。

但也有学者,字字都注,颇使人厌烦。例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

“昔者孔子有云……”唐徐彦《疏》:“昔者,古也,前也。故《孝经》云‘昔者明王’,郑注云:‘昔,古也。’《桓弓》上篇云‘予畴昔夜梦’,注云:‘昔犹前也。’然则若对后言之即言前,若对今言之即言古。何氏言前古孔子有云云言也。”

这里“昔”字是常语,本不须如是解释,约近百字的注,皆是废话。

(二)约:就是简。

注释的文字应求简洁,力戒繁冗。

怎样才能做到简洁呢?就是看清楚可注或不可注的,可说或可不说的,可要或可不要的。简洁或繁冗的界限不仅仅在于字数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必要。但是,如果注释的接受者即对象是一般群众,注释详细一点还是很必要的,这自然不能叫做“繁冗”。

(三)明:就是明白。

解释原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地明白。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注释者自己要把原文看懂,看清楚,然后用准确的文字把原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见之则懂。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如《孟子?梁惠王》首章:“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文义本甚明白,而赵歧注云:“孟子知王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故曰: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惟有仁义之道者可以为名。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因为王陈之。”这一注,文义甚不明确,反而有注等于无注。

又如《资治通鉴》卷252胡三省注云:

“蛮合梯衡,四面攻成都。城上以钩缓挽之使近,投火沃油焚之。”史照《释文》:“缓,胡贯切,络也;又下衮切,维也;一曰旗纽;一曰槌耳。”

这一注也是,注者自己都没有明白“缓”是什么,只是将字典上的训释罗列出来,但读者最终还是不懂“缓”是什么,有注亦没有意义。

(四)畅:就是流畅。

注释的文词应该通顺畅达。

对于这点,不须举例说明。注释者在文字的运用及把握上,应严格杜绝疙里疙瘩、前后颠倒、让人耳晕目眩、不知所以然的状况。

二、符号和规范

材料一:

黄启华《钱大昕的史学述论》,《国史馆馆刊》复刊第16期,第16页。

材料二:

何爱华:《华佗姓名与医术来自印度吗?》,《世界知识》1988年第4期,第,158页。

很显然,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具体的文字表述及符号的运用上是存在差异的。

材料一节自台湾的硕士论文,材料二节自大陆王元化先生主编的《学术集林》。虽非一概,然颇具代表性。

二者先不说文字表述的差异,先就直观而言,台湾学界保留了文章符号“〈〉”,而大陆学界,无论表示文章及书名,一概均已“《》”来表示。

老实说,“〈〉”和“《》”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符号,和“,”“。”等符号一样,都是由西洋传入的。具体的运用,民国年间的胡适等人曾起过推动的作用。而从四九年前的最具学术规范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及五十年代初的大陆的《文学遗产》来看,“〈〉”和“《》”都还不普及。在它们产生之前,常见的,一是在文字之下划一“﹏”或一“_”,或者是“『』”——这一符号是引号“”的中国乡下祖父,但也不是中国固有的。一般而言,竖排版用“『』”,横排版用“”。例如一九五六年《文学遗产》增刊三辑页40的第一条注释即写作:见“民间文学”创刊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家论人民创作”。很显然,这里的“”号起了日后《》号的功用。

而这时港台的学术著作,在由竖排改作横排后,注释条目书写的变化,相较大陆更为明

显。比如:

〈……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页193–195,1953年6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号很鲜明的标出,与“《》”相对。很有可能,这一“〈〉”号是流亡台湾的学者仿“《》”号而创建的;但我手头没有资料显示它的确切来源。它的产生,确实推动了学术的进步,使注释更趋明朗化。

此外,从大陆与港台的注释的文字表述而言,二者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四九年的大陆易帜,造成的不光是政治上分歧,在学术上,特别是学术范式上,差异也甚大。不光是繁简字的问题,就目前所看到的五十年间两岸的资料(香港主要承袭台湾),大陆几乎没有统一的范式,唯一的要求是讲述清楚即可;而港台则基本上定为学生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家法之一。我这里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材料一:

《明孝宗实录》卷123;黄佐:《翰林记》卷6《召对》。(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页13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材料二:

朱明德《广宋遗民录》顾炎武序,见《亭林文集》卷之二。(赵园〈明遗民论〉,页393,《学人》第7辑)

材料三:

《答邵二云书》中语,见《章氏遗书逸篇》,四川省立图书馆编辑,《图书集刊》,第二期(民国三十一年六月),页41。(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页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三则材料均出自于大陆出版物。余英时先生的著作,海外出的版本中,文章符号均写作“〈〉”,这里作“《》”,可能是大陆在出版时,按照统一范式均修改作“《》”了。而且,从三则材料的对比来看,余英时先生的注释文字,相对显得整饬、清晰,便于文献检索。

当然,两岸这种符号及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孰胜孰劣,明眼人自明。但除此之外,还有两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前面提到的繁简字的问题。大陆五十年代以后逐步改用简化字,繁体字逐渐推出历史舞台。这一决策对文史研究贻害莫大。五十年后的今天,大陆年轻一代的学子中,能认清繁体字的很少。笔者曾亲耳听到大陆中文系的同学中有向老师抱怨为什么朱东润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尽是繁体字的。而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是乱改作者名字的问题,例如“钱锺书”在大陆的几乎所有的资料中均写作“钱钟书”。须知“钟”由“锺”和“钟”二字简化而来,写作“钱钟书”,无疑认可“钱钟书”?!再比如“几”和“几”的问题,“严几道”,“严几道”?此类的问题甚多。

第二,编排的问题。大陆现出版的所有著作中,运用脚注的,一般是各页独自编排,每页均从①开头。而港台及海外出版的刊物中,则多是每一章或每一节统一编排。前者的好处是便于阅读,一目了然;但后者看来,则行文相较统一,减少了排版上的麻烦。

三、结语

大陆五十年代以来的古籍整理,成果卓著,在整个世界汉学研究范围内,无能与其比肩者。但说到注释,论水平,无能出钱锺书《宋诗选注》和缪钺《杜牧诗选》其右者。这是一个甚须思考的问题。

依笔者看来,除上文提到的,注释者应态度谨慎、实事求是,及须要广博的知识、良好

的训练外,在当下更重要的,是能突破一种范式,即一种思维定势,综合两岸三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使注释的文字表述更清晰,更科学。

参考书目

(1)《训诂简论》,陆宗达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训诂学基础》,陈绂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3)《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着。福州: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6)《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着。台湾:联经出版社。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版本目录学试题

《版本目录学》往年试卷部分试题说明:这里面的试题就是那天同学们趁老师不在的时候跑上去拍的那些,因为部分照片非常模糊而难以辨认,所以仅仅是得到以下这么多。这部分的试题因为是往年的试题,所以这次的考试估计并不会完全按照这个题目来出,整理出来只是为了能让同学们对考试类型和题目类型有所了解,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复习。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单项选择题: 5、拱花指用凹凸两块印版嵌合压印画谱,最接近( A ) A 鋀钉版和套印本 B 朱印本、蓝印本 C 聚珍版 D 配本 6、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纸称为( D ) A 黄纸 B 连史纸(粉连纸) C 草筋纸 D 棉纸 7、指出古书装订史第二阶段的最后成果标志( D ) A 卷子 B 经折装 C 蝴蝶装 D 线装 8、修复破损旧书在两面之间附加一页白纸,以加强书的骨力,称( A ) A 衬纸 B 金镶玉 C 夹板 D 包角 9、古籍页中缺文记号i,除“空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叫( A ) A 黑钉 B 墨围 C 行格 D 耳子 10、古书版本中,包括篆隶楷行四种字体的刻本,称( B ) A 肤廓本 B 写刻本 C 两节版、三节版 D 上图下文本 11、古籍版本中以宋体字刊刻行事的称( B ) A 写刻本 B 肤廓本 C 三节版 D 上图下文本

12、指出清代著名藏书家兼抄书家( A ) A 孙星衔 B 叶盛 C (照片缺字) D (照片缺字) 13、雕版文献的一个特征是( B ) A 按书稿逐字排捡组合 B 同一版面的字体大小基本一致,无(照片缺字) C 无断版裂版现象 D 可以拆字并多次使用 14、属于广义目录的是( B ) A 一切文字目录 B 一切事物名称记录 C 一切图书目录 D 一切文件目录 15、以下有一种版本装订形式最初出现于南宋( A ) A 包背装 B 蝴蝶装 C 旋风装 D 经折装 16、属于南宋李焘编的史书是( B ) A 《续资治通鉴》 B 《续资治通鉴长篇》 C 《宋元资治通鉴》 D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7、指出哪一种断代史不属于“八书“之列( A ) A 《新唐书》 B 《隋书》 C 《梁书》 D 《北齐书》 18、《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 A ) A 袁枢 B 杨仲良 C 陈邦瞻 D 谷应泰 19、王鸣盛的代表作是( B ) A 《二十二史考异》 B 《十七史商榷》 C 《二十二史札记》 D 《史通》 20、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古籍的史书是( B ) A 《汉书·艺文志》 B 《隋书·经籍志》 C 《文心雕龙》 D 《文史通义》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Sample format of work contact letter 编订:JinTai College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6篇 前言:公函是正式的或官方的书信,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间商洽和联系工作时使用的一种文体,平行机关或者不相隶属机关间联系工作是可以使用公函,上下级之间的联系、询问、答复工作时,也可以使用公函。本文档根据公函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2、篇章2: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3、篇章3: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4、篇章4: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5、篇章5: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6、篇章6:工作联系函格式文档 你知道如何写工作联系函吗?不知道没关系,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篇章1: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

致:xx市XXXXX局 承蒙贵局厚爱,有幸作为“xxXXXX展”设计施工单位, 不胜感激。 此展览项目施工期间,我司抱着对项目进度及质量认真 负责的态度,让施工顺利进行,遂支付了xxXXXXXX有限公司 经营管理分公司人民币X0000.00元作为布场押金(附件1为 押金收据)。现此展览已施工完毕且已移交贵局,顾我司向xxXXXXXX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分公司申请退还此笔押金。经协商,xxXXXXXX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分公司反馈我司的信息如下:“‘xxXXXX展’仍在xxXXXX进行展览,为预防展览过程中或搬移过程中对xxXXX造成损坏而无从索赔,顾布场押金不予以退还,待展览模型完全搬离xxXXXXX后,方可申请退还押金。“ 综上回复,此笔押金为布场押金,并不是场地使用押金。在展览行业中需支付布场押金的情况如下:在布展阶段,进场布展交布场押金至完成布展工作撤离现场时退还押金;在撤展 阶段,进场拆除展板交布展押金至完成拆展工作离场时退还。现此展览的施工工作已结束,布场押金不应作为场地使用押金,顾不应由我司继续支付。望贵局鉴于与我司良好的合作关系,

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摘要:古籍是古代智慧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先贤留给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多数古代典籍因为年代久远,存在着保存难度大和使用整理不方便的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有利契机,也给古籍保护带来新的 任务,需要对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数字时代古籍整理与保护措施方法 一、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要求 1.传统与现代保护方式的整合。做好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应当做到传统与现代相整合,使传统有效的古籍整理与修复技术与现代化的 数字环境相结合,全面提高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质量。(1)在数字环境下做好 古籍的修复工作,要着力选择精准版本,经过仔细的校勘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 的古籍。(2)要对古籍文本进行数字化的转化,着力解决古籍存在的讳字、通 假字等,重点保存古籍的有价值信息,全面减少古籍中的错误。(3)要求做好 古籍语义的解释工作,利用有效的古籍文本处理程序,做好基本的标点、注释、 解读等工作,从而借助数字环境提高读者对古籍的解读能力。 2.实现数字时代古籍整理创新。(1)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古籍数据库,读者与研究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权限访问古籍文献资源,提高古籍使用 效率。(2)现代化的软件衍生了强大的古籍自动标注与自动翻译的能力,随着 现代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加强,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效率还将大幅增强,新的应 用方向将不断出现。(3)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向着专业化与普通读者的需求的 双向发展,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体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二、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数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是时代的必然标志,也是图书馆古籍 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快发挥出数字古籍整理与保护作用,应当遵 循系统性原则。(1)要求图书馆全面统筹协调配置资源,保证古籍资源的完整 性与可利用性。(2)实现全面科学的调配图书馆现有的古籍资源,实现图书馆 间的古籍资源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各种古籍的利用效率。(3)要求古籍整理与 保护遵循数字化的规律,科学地研究古籍数字化整理与保护,提高数字化古籍信 息质量,为读者呈现有价值的古籍信息。 2.特殊性原则。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对图书馆现有专藏古籍 的保护上。在数字环境下,只有做好图书馆专藏古籍的保护,才能体现出图书馆 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质量。(1)应当针对图书馆的专藏古籍设计鲜明的数字化 专藏古籍整理与保护模式,形成小型的数字化局域网,突出馆藏古籍的作用,形 成核心资源优势。(2)不断丰富特色古籍的数量和质量,依靠数字古籍提升对 用户的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和关注度,从而发挥出特色古籍的重要作用,实现数 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实际价值。 3.安全性原则。在传统环境下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古籍物 质形态保护,要求古籍不损失和不丢失,不受到来自人为原因的古籍损坏等。在 数字环境下进行古籍保护,要求古籍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安全使用。(1)保证古 籍电子版权的合法性,使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不出现法律及版权方面纠纷,能有 效发挥出图书馆的古籍传播作用,保证古籍的合法安全有效使用。(2)使古籍 处在各种技术手段的全面监控保护之下,保证数字古籍的真实性与网络环境安全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目次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二、妥善处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人才培养 第二部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要点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十年规划要点 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 (一)文学类(196种) 总集 别集 文学评论 专题资料 普及读物 (二)历史类(245种)

分期史书和史料 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 中外关系史 历史地理 普及读物 (三)出土文献类(20种) (四)哲学类(118种) 先秦至隋唐哲学论著 宋元明清哲学论著 古典哲学名著注译(五)宗教类(23种) 佛教典籍 道教典籍 (六)语言文字类(59种) 文字 音韵 训诂 (七)科技类(289种) 综合 天算 地学 农学

医学 (八)综合类(54种) 丛书 书目、提要、索引 辞典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 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 古籍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整理出版古籍,是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教育子孙后代的大事。 建国四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首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齐燕铭同志任组长并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开始将各项有关工作引上了轨道。尽管实施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仍然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重点项目的点校整理工作,博得海内外的普遍好评。 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国务院恢复成立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同志任组长,拟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九年中规划内外共出版古籍4000余种(其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200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2005 第41卷 第1期 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 V o l .41 N o .1[收稿日期]2004206220 [作者简介]杨天保(1971-),男,湖北黄冈人,浙江大学博士生。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 杨 天 保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闻一多在系统地整理古籍时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真、求美和求善。他认为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一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文献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闻一多;真善美;标准;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K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5)0120140203 时代的进步要求传统学术必须相应地得到发展。为确保学术的健康发展,不断探求新的学术标准极其重要。我国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曾创造性地将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诗学批评标准引入古籍整理工作,提倡求真、求美和求善相统一 [1](p101) ,从而为我 国古籍整理工作确立了一种新的衡量标准。 (一)求真。 求真是一切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学者应持的态度。中国学术的辨伪传统源远流长。古有王充、刘知几、郑樵开启端绪,近代又有姚际恒、崔述等人加以赓续,迄于20世纪初,以顾颉刚、胡适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更将辨伪之学推上了新的发展阶段,由 “治经”转入“驳经”[2] ,迎来了现代学术新潮。追求真 理的传统学术精神,在建立现代新学术体系的过程中影响巨大。闻一多迎合学问至真的时代需求,自觉地致力于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以寻求“真义”,为现代文献学的发展确立了新标准,弘扬了朴实的学风。 第一,求真要“还古书本来的面目”,去伪存真,谋求“真书”。闻一多深受“疑古”潮流的影响[3],曾表示《诗经》有伪书的嫌疑,应送交辨伪法庭审 判。[4](p460) 他在辨伪求真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 11他从唐诗中考辨出一大批伪作,并总结经 验,写成《全唐诗校读法举例》,提出了一条考辨唐人诗集的公例:本来甲集附载的乙诗,因乙诗标题下的诗人署名被并入诗作标题内而误成甲诗。如钱起留赠王维的《留别》诗最后反倒成为王维的《留别钱起》。接着,他又初步归纳出伪唐诗的一个成因,指出罪魁祸首当是“粗心的抄胥”和改唐人编年诗集为“分类体诗集的后世好事者” [5](卷六,p 467~474) 。 21在通校《九章》后,闻一多获得了一条读后世诗文集的辨伪法则:“无名小家的作品,有被有名的大家吸收的趋势。愈是大家的集子,历时愈久,分量变得愈大,被吸收来的作品,往往是发现在全书或每卷的尾上。因此在有问题的大家集子里,愈是靠近全书或每尾梢的作品,愈靠不住。”例如,他认为,在《楚辞》的后一部分,顺着《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次序,不属于屈原本人作品的疑问就愈大。进一步来看,尽管《九章》在总体上受怀疑的程度稍低,但《九章》里面的最后三章《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却大有问题。其中,后两章又最值得怀疑。它们既不是“屈赋”,也不应是《九章》的作品,而是整 个《九章》的转折点,是变体的开始。 [5](卷五,p730) 梁启超曾认为,从宏观来讲,集部伪书最少。而闻一多从微观分析入手,得出辨别诗文真伪的两条通则,实属难得。另外,整理《周易》时,他还写有《周 易版本考略》,辨析《周易》的篇数。 [5](卷一○,p279) 第二,求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弘扬传统朴学的治学态度,讲求实学,返朴归真,求得“真义”。为读懂《诗经》,闻一多认为,“用《诗经》时代的眼光读 《诗经》”就是求真。[5](卷三,p 215) 为做到这一点,他指出: 11要除去蒙蔽“真义”的历代圣人的点化、政客 的曲解、史家的主观勘合和文学家的任意发 挥。[5](卷三,p198~230)确立独立的学术人格,不被他人左 右,不轻信他人,这是求真的前提。 21求“真义”要掌握历史的透视法。他发现,朱 熹训解《卷耳》时因不识此法,不知古代妇女有饮酒的生活习惯,所以他就臆想诗中妇女是在等候佳 人。[6](p250~256)另外,《卫?硕人》中的“领如蝤蛴”和 《小雅?都人士》中的“卷发如 ”,也都是诗人形容古代妇女的脖子细长得像某种白色幼虫、头发样式像蝎子尾巴似地向上钩着的得意之辞,诗的真义与 41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摘要: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世传古文献的整理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中“古佚书”的整理尚未全面展开,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全面整理和古佚书新辑工作。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约百七十余批,原文披露者和整理发布者尚为少数,应加强出土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工作。复制、整理域外古汉籍应不断加强。民间古文献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急需抢救。 关键词:古籍整理;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 Abstract:Byspreadingandkeepingforms,classicdocumentsinourcountrycanbeclassifiedintoancient, unearthed,folk-preservedancient,andforeignancientChineseclassics.Sincecommonconcernisshow edwith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especially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anov erall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editedbytheearlyscholarsshouldbecarriedoutimmed iately.KeyWords: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handed-downancientclassics;excauateddocume nt;folk-preservedancientclassics;foreignChineseancientclassics 从文献流传、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世传古文献指在学界公开流传或被学界所知和被图书馆保存(含个人藏书)的古文献,它是我国古文献的主体,自隋代正式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出土文献是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前世文献,依其载体不同而分为竹简木牍文献、缣帛文献、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等。民间古文献指在民间保存和小范围流传而没有进入公私目录系统的文献,含古代民间之谱牒、石刻、文书、应用文籍和民间创作等。域外古汉籍指流出国门的汉文古籍和域外产生的汉字古文献等。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各类文献的整理取得很大成就,但我们今后还应注重文献整理的重点。 一、世传古文献的整理 与古佚书辑考世传古文献整理和研究的队伍庞大。目前全国有古籍整理研究机构百余个,其中高校古委会直属机构近30个;这些机构中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职人员有千余人,再加上从事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科技等研究人员的部分参与,估计现有近万人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建国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渐受重视。上世纪50-60年代,出版过诸多文史资料汇编、全集、大型工具书和资料性丛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可谓其标志性成果之一。改革开放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启动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等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工作委员会部署了跨世纪古籍整理工程“八全一海”,即《两汉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文》、《全明诗》、《清文海》,本世纪初又启动了《魏晋全书》;山东省启动了《南北朝全书》,甘肃学者正在编辑整理《先秦文海》。除“全唐五代文”外,世传古文献的主要部分大都有人在整理或已陆续出版整理本。 国家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古籍数字化工程”,使世传古文献的流通和利用将更加便捷,它代表着当前古籍整理的另一大学术发展趋势。 但世传古文献中古佚书的系统整理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孙启治、陈建华先生《古佚书辑本目录》著录建国前326种丛书所收前代人所辑先秦至南北朝间古佚书5206种,其中经部18类1702种,史部12类884种,子部12类763种,集部2类1857种〔1〕,而前代人所辑此期古佚书的实际存量还应多于此;并且,前代人所辑隋唐及其后古佚书,目前尚无综合目录,尚未全面统计。那么,古佚书应是一笔数量巨大的世传古文献遗产。 这批庞大的文献遗产是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及军事史、宗教史等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文献,故至迟自宋代起,学界就开始辑录古佚书。(注: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8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模板】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联合申报项目:是否 主申报机构: (加盖公章): 其他申报机构: 主管单位: 填表日期: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申报表用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填写前须认真阅读注意事项。 二、凡申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项目,均须填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由基本信息表、申报出版资助经费预算表、项目实施计划书、主管单位审核意见等部分组成。 三、申报表请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填写;文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提供纸质文件时,用A4纸打印。申报表封面顶端项目编号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四、除版本使用费栏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不填写外,其他栏目全部为必填项。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1. 凡联合申报项目须在封面“联合申报项目:是”的□内打√,并完整填写主申报机构和其他申报机构的名称;不是联合申报的项目在“联合申报项目:否”的□内打√,并在主申报机构一栏填写申报机构名称,其他申报机构一栏填写“无”。

2. 系列或成套出版物,必须明确限定本次出版期限内可以出版的品种。 3.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项目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4. 通讯地址:按省、市(县)、区(街、路)、号等规范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5. 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出版单位的项目责任人。 6. 申报机构名称须按机构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不能采用缩写。 7. 已获资助而未完成项目名称:指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而未完成的项目。 8. 申请资助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9. 专家推荐意见书须由与申报项目相关学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两位专家填写并亲笔签名。 六、申报机构将填报的申报表(含电子文档)连同申报项目附件(项目的详细目录、书稿清样、出版合同复印件等)报送主管单位(即省级新闻出版局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版主管部门)。经主管领导亲笔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将审查合格的申报表、申报附件按项目逐份统一装订后与《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汇总表》(含电子文档)报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的所有申报材料不再退还,请申报机构自行留底。 表一基本信息表

工作函格式范文

工作函格式范文 工作函格式范文1 XXX单位: 电子政务外网架设在贵单位机房内,现XXXXX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要在电子政务外网上运行,根据实地勘测贵单位机房条件符合平台系统运行条件。 XXXXX管理信息化平台(硬件)承建单位(XXXXX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3-5名,车辆:>)进入贵单位机房实施平台架设,请贵单位予以支持配合,建设单位进驻贵单位实施此项目需要与贵单位管理的电子政务外网对接,内部网络对接、设备安全、日常维护及设备存放(附件1)由贵单位负责。为了此项目能顺利实施望贵单位能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 XXXXX单位(盖章) 20xx年月日 工作函格式范文2 _______公司: 截至_____年__月31日,我公司帐面尚有贵公司欠款_____元(大写人民币_____元整)。按照与贵公司的有关合同协议的约定,贵公司应当在_____年__月__日之前支付上述款项,但我公司至今仍未受到该笔款项。因此,特请贵公司能够在近期内及时向我公司支付上述款项。

此致 _____公司(印章) _____年___月___日 工作函格式范文3 XXXX技术开发总公司: 我司于X年X月X日去函给贵公司,联系我司在XX向贵公司购买二宗用地(700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的办证事宜,贵公司也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向我司作出了回复。 近来,上级管理部门在检查我司工作时多次墩促我司着力解决上诉二宗用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明晰权属,为企业改制创造必要条件。为此,我司特致函贵司,望尽快办出二宗用地国土规划两证或复函说明二宗用地的现状,提出比较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函 盼复 xxxx年X月X日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郑永晓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巨大,成绩喜人。无论是大型古籍丛书抑或中小作家的文集,都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影印、校点、笺注整理本,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古籍整理部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置若罔闻,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视野。或许在部分专家看来,对于古籍整理这个学科来说,关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入旁门左道。但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在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是一个极为严肃并且十分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它们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从工具层面观察,网络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古籍整理中来。因为传播媒体的的发展史即是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先后经历了以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竹简等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而后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伴随每一次传播媒体的进步都带来文明的飞跃。互联网正是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传播媒体,它的开放和宜于传播等特性注定了它将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试想如果没有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的古籍整理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近年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否出版如此众多的古籍整理著作。而

互联网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上述任何一种发明。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能够发挥如下功能: 一、经过数字化的古籍易于传播和销售。笔者在这里并非谈论网上售书,而是指在网站上通过有偿服务提供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优越性在于出版商将大型古籍化整为零,读者按需索取。比如个人用户很少有能力购买整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使是所谓光盘版也价格不菲,且有数百张之多,不但检索繁复,且难以保管。如是网络版,则读者尽可随时购买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即需即买。同时出版社则是按需出书,彻底改变了以往图书经销中的绝版和库存观念。不但方便读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古籍整理的行业管理和信息交流。目前的古籍整理行业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指令和无序竞争的混合体。例如笔记和小说类作品因为卖点较好,各出版社一哄而上,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现象。而某些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作家文集和史料至今没有出版过铅印本。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沟通已刻不容缓。古籍整理的领导部门应首先建立古籍图书出版资讯网站。不仅方便出版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科学地制订出版规划,也使出版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三、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古籍品种和数量。以往虽然有不少学者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这一工作,结果或者因工程巨大半途而废,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类或时期的古籍普查。如果使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则容量巨大,制作方便。读者不仅能了解所需要的版本藏在何处,而且也可以看到该版本的版式。省却许多奔波之苦。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书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精品力作的出版,充分发挥优秀古籍出版物的社会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通过出版单位申报、社会读者推荐、业内专家实名推选等多种申报渠道,经过初审、通讯评审、会议论证、复核评审等多轮评选程序,最终确定了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共91种。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7月26日 序号:1 书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整理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子目: 1.诗经今注,高亨注 2.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 3.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龚斌校笺 4.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 5.鲍参军集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6.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 7.文心雕龙义证,詹瑛义证 8.诗品集注(增订本),曹旭集注 9.文选,李培南、李学颖、高延年等标点 10.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项楚校注 11.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 12.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3.王子安集注,汪贤度校点 14.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笺注 15.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整理 16.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17.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 18.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 19.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陶敏、王友胜校注 20.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

2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茂元整理 22.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笺证 23.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 24.樊川文集,陈允吉校点 25.玉溪生诗集笺注,蒋凡校点 26.樊南文集,朱菊如、李国钧、李德清等整理 27.皮子文薮,萧涤非、郑庆笃整理 28.郑谷诗集笺注,严寿澂、黄明、赵昌平笺注 29.韦庄集笺注,聂安福笺注 30.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编年校注 31.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 32.苏舜钦集,沈文倬校点 33.嘉祐集笺注,曾枣庄、金成礼笺注 34.王荆文公诗笺注,高克勤点校 35.苏轼诗集合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 36.东坡乐府笺,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 37.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 38.山谷诗集注,黄宝华点校 39.淮海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0.清真集笺注(修订本),罗忼烈笺注 41.李清照集笺注,徐培均笺注 42.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校笺 43.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 44.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夏承焘、吴熊和笺注,陶然订补 45.范石湖集,富寿荪标校 46.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邓广铭笺注 47.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 48.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49.高青丘集,徐澄宇、沈北宗校点 50.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 51.沧溟先生集,包敬第点校 52.沈璟集,徐朔方辑校 53.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 54.汤显祖戏曲集,钱南扬校点 55.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 56.隐秀轩集,李先耕、崔重庆标校 57.谭元春集,陈杏珍标校

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及参考范文

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及参考范文 工作联系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工作联系函的格式大家清楚么?往下看看,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工作联系函格式 由于函的类别较多,从制作格式到内容表述均有一定灵活机动性。主要介绍规范性公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即受文并办理来函事项的机关单位,于文首顶格 写明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其后用冒号。 (二)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说明发函的缘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发函的目的、根据、原因等内容,然后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或“现将 有关事项函复如下:”等过渡语转入下文。复函的缘由部分,一般 首先引叙来文的标题、发文字号,然后再交代根据,以说明发文的 缘由。 2、主体。这是函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说明致函事项。函的事 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无论是洽工作,询 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要用简洁 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三)结尾。一般用礼貌性语言向对方提出希望。或请对方协助解决某一问题,或请对方及时复函,或请对方提出意见或请主管部门 批准等。 (四)结语。通常应根据函询、函告、函或函复的事项,选择运用不同的结束语。如“特此函询()”、“请即复函”、“特此函告”、“特此函复”等。有的函也可以不用结束语,如属便函,可以像普 通信件一样,使用“此致”、“敬礼”。 (五)结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署名机关单位名称,写明成文时间年、月、日;并加盖公章。 五、撰写函件应注意的问题 函的写作,首先要注意行文简洁明确,用语把握分寸。无论是平行机关或者是不相隶属的行文,都要注意语气平和有礼,不要倚势 压人或强人所难,也不必逢迎恭维、曲意客套。至于复函,则要注 意行文的针对性,答复的明确性。 其次,函也有时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复函更应该迅速、及时。像对待其他公文一样,及时处理函件,以保证公务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一 _______公司: 截至_____年__月31日,我公司帐面尚有贵公司欠款_____元(大写人民币_____元整)。按照与贵公司的有关合同协议的约定,贵公 司应当在_____年__月__日之前支付上述款项,但我公司至今仍未受 到该笔款项。因此,特请贵公司能够在近期内及时向我公司支付上 述款项。 此致 _____公司(印章) _____年___月___日 工作联系函格式范文二

古籍整理的格式

【以下是一個古籍整理的格式,以《南遊記舊》爲例。校勘記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注意,標點符號用中文,不要混雜英文標點。加專名綫(下劃綫)。】 南遊記舊 凡例 凡例 1、本書以涵芬樓《說郛》本爲底本,以重編《說郛》本爲校本。 2、底本中異體字、異形字(如密宻、賓賔)、避諱字徑改,不出校。 3、底本文字不誤而校本與底本文字有異者,列出異文。 4、校本文字明顯有誤者,不出校。 南遊記舊 宋[魯紓]〔曾紆〕1 慶曆中,賈昌朝鎮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冀〕河流2,斷趙征[侍]〔村〕岡勢3,不利國姓,致皇嗣未立。仁宗即日中批付侍御史知雜吳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內降至七封。中復固請對乃〔行〕4。既對,以所授內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上初甚咈,吳固爭不已,乃從之。時人謂之「鐵面御史」5。 1 「魯紓」,重編《說郛》本作「曾紓」。《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著錄《南遊記舊》一卷,云:「曾紆公衮撰。」當作「曾紆」。曾紆,曾布子,生平見汪藻《浮溪集》(《四部叢刊》本)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寶文閣知衢州曾公墓誌銘〉。【「曾紆曾布子」以下文字可以不用。】 2 「異」,重編《說郛》本作「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注引《南遊記舊》亦作「冀」,是。 3 「侍」,重編《說郛》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作「村」。 4 「行」字,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補。 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乃更遣殿中侍御史裏行吳中復,與思副使帶御器械鄧守恭等往澶州鞫其事,促行甚急,一日內降至七封。中復固請對乃行,既對,以所受内降納御座,言:恐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詔,乞付中書行出。上從之。時號中復為『鐵面御史』。」「乃更言六塔在東北非正北無害也」下原注:「鐵面御史、并乞中書行出,及内降七封,並據曾氏《南遊記舊》。曾氏又以治恩、冀河,疏斷趙征村崗勢,為韓琦主議,誤也。」「庶無憂疑也」下原注:「又據曾氏《南遊記舊》,則吳中復始受命亦是内降文字,中復入對,納内降,乃自中書行出。而〈中復本傳〉載此事亦不詳,未知孰是也。」按,《宋史》卷三二二〈吳中復傳〉:「富弼主李仲昌開六漯河,內臣劉恢密告所斷岡與國姓上名同,賈昌朝陰助之,欲以搖弼。詔中復往治,促行甚急。中復言:『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馳至,較其名,乃趙征村也,亦無岡勢,獄以故得止。」【此條屬於補充說明的性質,校勘記中可以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