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归纳及同步测试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归纳及同步测试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归纳及同步测试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形式。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了英国的政体。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思考与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质。试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

一.光荣革命

1.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13世纪基本形成,14世纪形成上、下两院

2.光荣革命:

(1)经过:

(2)成果: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

二.《权利法案》与现任内阁

1.《权利法案》1689年

(1)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2)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王权

2.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1)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2)作用: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削弱了王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斗争维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创了国家制度的新模式

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①内阁在下议院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

②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

③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权

(3)作用: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关系

【知识运用】

1.早在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由贵族、领主和僧侣代表组成的、由等级代表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到14世纪,英国议会的召集、选举、议程等已经制度化。形成了两院制,下院的权力也逐渐法律化。英国由此获得了“议会之母”的称誉。结合有关知识思考:最早的议会为什么首先诞生在英国?它在当时的政冶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中世纪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调整,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农奴制和庄园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贵族割据称雄的现状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因此,中央政权开始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作为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的“议会”便应运而生了。

可见,议会的产生与国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密切相关,同时新兴的市民集团在政治权限、经济实力上都尚未强大到可与封建贵族抗衡,还不能独立参与国内外商业竞争,需要依赖于王权。

[例1]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于

A 13世纪

B 14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13世纪时,英国贵族先后迫使国王通过了《大宪章》和《牛津条例》,以此对王权实行限制,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答案]A

2.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无权废除任何法律。君主只是象征性的的最高元首。在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下,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例2]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王的政治作用不包括()

A.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B.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C.起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D.参与党派政治纷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掌握。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只是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

[答案]D

3.什么叫做内阁制?它是怎样形成的?

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因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8年)

回答:

(1)指出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之处。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解析]材料一中的詹姆士一世作为一名封建专制统治者,他是在为厉行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而材料二中的洛克是欧洲启蒙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结合课文内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截然对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沦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是神圣的;约翰·洛克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保护一切成员的财产,立法者一旦违背人民利益,人民有权反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詹姆士一世的思想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了议会和国王的矛盾激化;约翰·洛克的思想主张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奠定了思想基础。

[例2]既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后是以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完成的,那么当初为什么又要采取反复的战争(暴力)方式进行呢?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从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道路,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认识任何旧的统治阶级都是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是(新)议会中那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员们,他们当初只是想以议会斗争的方式,达成革命的目的,但国王查理一世于1642年挑起了内战。内战开始后,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议会的旗帜下。组成议会军。由此可见,革命以战争(暴力)的方式进行已成必然,但这并非资产阶级的本意。“光荣革命”表面上看起来“基本上没有流血”,但在实际上恰好是以“流血”为前提条件的。首先,若没有战场上的胜利,根本无法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其次,威廉在英国登陆时不也是带着军队一起来的吗?所以说,要完成革命的任务,必要的暴力手段是少不了的,是否采取战争的方式,这要取决于形势的变化。

【基础练习】

1.英国《大宪章》的产生是在()

A.13世纪初B.14世纪初C.15世纪初D.16世纪初

2.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是在()

A.1264年B.1603年C.1640年D.1649年

3.导致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的矛盾双方是()

A.苏格兰与英格兰B.议会与王权C.新贵族与旧贵族D.农民与国王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B.查理一世被处死

C.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D.“光荣革命”发生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能够服从资产阶级领导,其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者的力量薄弱B.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强

C.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此时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利益一致

6.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成果来看,革命最主要体现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B.中小资产阶级C.工商业资产阶级D.广大人民群众

7.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8.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

A.光荣革命后B.内阁制形成后C.1832年议会改革后D.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

9.17世纪70年代末,英国国会内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出现,表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

C.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全确立 D.英国议会政治的开始

10.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是( )

A.宣告英国君主制度的结束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C.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D.使议会和国王的权力达到平衡

11.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规定下,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应是()

A.国王B.首相 C.上院议长 D.主教

【综合运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查理二世无子,他的弟弟詹姆士成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詹姆士信奉天主教,他的继位意味着天主教复辟的可能性。因此,资产阶级新贵族在国会的代表要求将詹姆士排斥在王位继承权之外。国会内拥护这一主张的称为辉格党,而反对者称为托利党。

材料二:1688年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由于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取得了成功,这场政变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被称为光荣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辉格党和托利党是怎样形成的?

(2)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怎样的政体?

(3)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英国在近现代又形成了什么形式的政党制?作用是什么?

【开放创新】

13.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英王的什么地位?

。他的功绩,不仅在于领导美国人民最

1775~1783年

1797年,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后,他

【知识归纳】

一、“分权与制衡”——《1787年宪法》的内容

1、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很大权力

3、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二、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1787年宪法的影响

1、进步性: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存在着种族歧视

【知识运用】

1.联邦制为什么能够在美国建立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

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联制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州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的联系。同时,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同时美国向西部扩展领土的过程中,西部各州与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都有冲突,而当时的邦联政府却无法就是否派遣一支军队到“边疆”去作出决定。

由此可见,新生的邦联制美国,其权力过于软弱,对内对外的威信也很低。以上种种使美国各阶层认识到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统一、强大,没有在国际上的地位,任何集体、阶层、个人的利益也将不保。由此关于改组和加强中央政权的问题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例1]在美国联邦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为联邦组成部分的各个“邦国”变成了“州”B.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C.州权主义被灭绝 D.国家政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联邦制这一概念的理解。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各州政府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答案]C

2.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怎样的特点?它的颁布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美国1787年宪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制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

[例2]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

B 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 允许奴隶制存在

D 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解析]

[答案]B

3.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英国和美国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虚君”,君主是世袭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议会(下院)。议会拥有立法大权,议会的多数党领袖一般是政府首相,政府对议会负责。美国实行总统制的共和制,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美国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美国实行的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国会有立法权,但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过国会认可。内阁由总统任命的官员组成,总统和内阁不向国会负责,但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官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以以国会通过的法律违究为由宣布其无效。

如前面所说。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而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的共和制,在这里正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例3]以下关于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统治②国家最高领导人都

由选举产生③都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④都有利于防止独裁和专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个概念的理解。四个选项中,②是明显错误的,因为君主是世袭而非选举产生。英国君主立宪制产生于法国启蒙运动之前,因此③也是错误的。

[答案]D

材料一: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杰斐逊材料二: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和解是个荒谬的梦想……——潘恩《常识》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独立宣言》材料四: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现行高中世界史教材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同《独立宣言》相比,有何进步性或保守性。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87年美国宪法作出客观评价。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再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历史。

材料一、三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思想,材料二揭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必要性。材料四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再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提取有效信息,由此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

[答案](1)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主、民族意识的发展;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尖锐,人民要求摆脱殖民统治。

(2)1787年宪法与《独立宣言》相比具有一定保守性,这主要表现在《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而1787年宪法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3)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实行共和政体,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实行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对于防止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允许奴隶制度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事。……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第一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七项……凡通过于众议院及参议院之法案,应于成为法律前,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如批准该项法案,即应签署之,否则退还之,但退还时应附异议书,发交提出该项法案之议院。该院应进行复议,如有2/3人数同意通过该项法案,即应将该案连同异议书送交其他一院,该院亦应加以复议,如经该院议员2/3人数之认可,该

项法案即成为法律。

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之任期为四年。

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请回答:

(1)材料1所体现的政治观点是什么?意义何在?

(2)材料2与材料1有什么关系?

(3)材料二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1)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和政治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2)美国1787年宪法是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最早的实践和典范。

(3)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基础练习】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诞生地是()

A.费城B.纽约C.旧金山D.华盛顿

2.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必须经人民投票决定的有 ( )

①具体法律的通过②总统的产生③众议员的产生④最高法院法官的确定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3.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

A.大陆会议 B.国会C.制宪会议 D.总统

4.随着2003年3月20日清晨的一声炮响,美国正式对伊拉克宣战。美国拥有对外宣战权的是()

A.联邦法院 B.国会C.制宪会议 D.总统

5.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 )

A.由参议院任命 B.由总统直接任命

C.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D.由人民直接投票选举

6.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罗马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1787年宪法D.拿破仑《民法典》

7.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 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C.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没有废除奴隶制度

8.《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君主制D.共和制

9.以下各项不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原则B.自由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

10.美国两党制中的“两党”是指()

A.自由党和保守党B.民主党和共和党C.共和党和保守党D.民主党和保守党

【综合运用】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大州和小州、北方州和南方州之间的权力之争。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土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反映大州要求的弗吉尼亚提案主张各州的代表人数应根据该州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简称为“联邦比例”)产生。对此,小州坚决反对,新泽西州提案各州代表名额相等。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南方州和北方州的斗争还表现在关税和奴隶贸易这两个问题上。南方州反对国会有征收关税的权力;北方州要求禁止输入奴隶,对此南方州以退出联邦相威胁。

材料二:众议院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

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院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1787年美国宪法》材料三:现在任何一州对于某种人的入境,认为宜于准许者,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禁止。但对于这种人的入境,得谋以每人不超过十元的税金。

——《1787年美国宪法》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在材料二中是怎样解决的?

(2)材料一中北方州与南方州矛盾斗争的根源何在?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看,双方是怎样达成妥协的?

(3)上述材料反映出美国国家体制有何变化?

(4)在1787年宪法中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后来的发展结果如何?

【开放创新】

12.对于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联邦宪法是一部进步性的文献,有人则因其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而对其进步性子以否定。

(1)1789年,法兰西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封建王朝统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1842年,二月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4)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

②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

(2)意义:使共各派掌权;最终确立共和体制;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统一的过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1)行政权: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极大;议会无实权,规定了军事警察制度

(2)立法权:议会实行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两院制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运用】

1.自1871年以来,法国的各派政治力量就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的较量。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1875年1月,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法国仅以一票多数赢得了共和体制,说明当时哪种政治势力强大?这一历史特点在1875年宪法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法国以一票多数赢得了共和体制,说明当时保皇派势力的强大。这一历史特点在宪法中体现在总统所拥有的极大权力上。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任期7年,由两院联席会议选举,可以连选连任;拥有统帅军队、签约、任免高级文武官员、实行大赦等权力;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这些规定说明总统和参议院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体现出1875年宪法是当时法国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

[例1]下列有关法国共和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标志是1875年宪法 B.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

C.彻底巩固了法国的共和政体D.体现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法国共和制的产生和巩固,以及共和制的内容的理解。选项A和B是课文中的基础知识。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以极大的权力,带有一定的专制特征,选项D也是正确的。这部宪法颁布后,共和派又经过了几年的斗争,才使以共和制为政体形式的统治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C

2.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但是,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从此,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例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和礼仪性的B.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D.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解析]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并要注意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答案]B

3.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点?

(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可见,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2)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的意志和政策。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大的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例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是在()

A.17世纪80年代 B.18世纪60年代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解析]继英国和美国之后,德国和法国分别于1871年和1875年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美主要大国得以确立,并继续向外扩展。

[答案]D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材料二: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国家的什么宪法?

(2)根据以上宪法条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该宪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法国1875年宪法内容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该宪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法国;1875年宪法。

(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实行共和制,标志着法国共和制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妄图复辟帝制的道路;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体现了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相互妥协。但是,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毕竟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共和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俾斯麦)“他是有名的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憎恨任何民主运动和人民运动。……恩格斯有一次称俾斯麦为‘非本心的革命者’”。

——维纳·洛赫《德国史》材料二: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

——《列宁全集》

1)问既需要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又需

3)问是对学生历史认知能

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不包括()

A.有权任命内阁B.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可以解散众议院D.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3.按照1875年法国宪法,当时的总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产生的?()

A.由选民选举产生 B.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C.由议会提名,国王任命 D.由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

4.19世纪早期,阻碍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金融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B.国内资源缺乏

C.国家四分五裂,国内市场不统一D.手工工场相对分散,技术力量薄弱

5.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主要针对的是()

A.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种势力B.德意志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C.普鲁士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D.马克思领导的国际工人运动

6.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是在()

A.1871年B.1873年C.1875年D.1878年

7.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

A.资产阶级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人民民主专政制D.邦联共和制

8.马克思说某一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9.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的入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10.德意志完成统一的方式是()

A.平等合作的联邦制 B.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

C.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D.自上而下的改革

11.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关规定,对两国总统的相同之处的错误说法是()

A.都掌握国家的行政权B.都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C.有权任命政府官员D.都由议会选举产生

【综合运用】

12.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反复斗争,但由于特殊的国情,法国的共和制直到1875年才初步确立下来。

结合有关课内外资料,思考:自1789—1875年,法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开放创新】

13.自君主立宪制度诞生以来,先后在不同国家得以发展。但是,由于各国国情和历史状况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尽相同,从而使各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具备了不同的特点。

想一想:今天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请以近代英国和德国为例,对比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共性和个性,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第六、七单元综合测试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4)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5)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6)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请思考:中国古代文明能够长期保持连续而未发生断裂,而古希腊文明却衰落下去,是否与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而在近代,西方国家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工业文明,又是否与古希腊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关?[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回答此题时,应充分考虑到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

[答案]中国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保持了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题不变的文化,以自我为主体,同时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出现文化发展的断层。古希腊人直接继承了埃及、巴比伦和地中海沿岸各古老文化并加以发扬,在较短时期内达到高峰,但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约束,罗马帝国很快分裂。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黑暗时代。

在近代中国,数千年的文史既是古代辉煌的象征,也是革命进取的阻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代呼唤商品经济的勃兴,经济的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时,这种政治体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中世纪的欧洲,从未出现过一个把统一强加给欧洲大陆的中央集权政权,但多样化的经济与政治统治的四分五裂,恰是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与近代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催化剂,在一些相对独立的城市,较早产生出自由、平等、共和等一系列有益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以下有关爱琴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周围 B.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

C.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D.在近代通过考古而被证实存在

2.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的最大影响是()

A.是希腊城邦民主传统形成的一个地理因素B.港湾众多,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C.人多地少成为其海外扩张的一个因素D.有利于同西亚的各种交流

3.古希腊城邦政体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小国寡民,独立自治B.贵族制的流行

C.君主制的盛行D.公民政治的盛行

4.以下哪些不属于雅典民主制政治产生的条件()

A.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对立B.人们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C.贵族制的集体领导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梭伦改革的进行

5.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世袭制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6.以下有关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B.有利于发挥每一个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

D.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

7.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表现不包括()

A.大多数官职由所有公民抽签产生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可领到津贴 D.民主政治适用于雅典所有的男人和女人

8.罗马共和国建立于()

A.公元前8世纪中期B.公元前7世纪中期

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

9。罗马法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

A.维护了贵族的利益B.比较全面地保障了公民的权力

C.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D.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10。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B.《查士丁尼法典》

C.《查士丁尼新敕》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与1688年迎立威廉的相同目的是()

A.镇压人民革命运动B.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是由于()

A.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C.是一场欧洲和世界范围的政治革命

D.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13.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是在()

A.1660年B.1688年C.1689年D.1701年

14.1688年英国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发动光荣革命的结果是()

A.防止军官叛乱,稳定政局 B.镇压人民运动

C.向封建势力妥协D.建立了较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

15.《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力B.宣告废除封建制度

C.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D.规定国王必须参加内阁会议

16.“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

A.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变,议会发生了变化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权

C.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互换位置且发生质变D.革命只改形式未变本质

17.《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18.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洛特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由此可见,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B.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开始成为趋势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了专制王权

19.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是在()

A.16世纪中叶B.17世纪中叶C.18世纪中叶D.19世纪中叶

20.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制改革后,直接利益的获得者是()

A.工业资产阶级B.工业无产阶级C.掌权的新贵族D.广大贫民阶层

21.美国的1787年宪法()

A.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B.废除了南方奴隶制度

C.确立了君主守宪制度D.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22.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邦联条例》的制定B.《独立宣言》的发表

C.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D.第一届联邦政府的组成

23.下列有关法国共和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标志是1875年宪法B.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

C.彻底巩固了法国的共和政体D.体现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

24.德意志统一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指()

A 统一解决了民族问题,实现了民族的自强与振兴

B 统一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C 统一排除了奥地利、法国等外来因素的干扰

D 统一保留了普鲁士的旧传统

25.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

A.资产阶级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人民民主专政制D.邦联共和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 成员组成,所有成年

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什么是民主》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04年,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威权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689年《权利法案》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议会对待王权有什么明显不同?

(2)材料二的主要精神和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什么进步性或局限性?

28.请你根据相关典型史实,说明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9.查阅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知识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

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