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四《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选修四《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选修四《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2.通过对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结合较紧密的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是许多新诞生领域的研究基础。

3.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阅读教材】P2-5

1.到了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1828年,德国化学家在制备无机物(化学式)时得到了有机物(化学式)。

3.1965年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蛋白质——。【练习与实践】P5

1.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A.过渡元素形成的化合物B.第Ⅲ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C.第Ⅳ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D.第Ⅶ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整理与归纳】

1.有机物的定义:把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CO、CO2)、碳酸(H2CO3)、碳酸盐、氰化物(CN-)、硫氰化物(SCN-)、氰酸(CNO-)等化合物除外。

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NH4HCO3B.NH4NO3C.NH4CNO D.CH3COONH4

2.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1)碳原子可形成四个共价键;

(2)碳原子不仅可与其他原子结合,碳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

(3)碳碳间可形成单键、双键、三键;

(4)碳碳间可形成链状,也可形成环状;

(5)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空间异构)。

3.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

性质和反应有机物无机物

溶解性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有些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与水互溶。I2易溶于有机溶剂,水中溶解度小。

耐热性多数不耐热,熔点低,一般<400℃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较高

可燃性多数可以燃烧多数不能燃烧

等有机物可以用来灭火。H2、S、P、活泼金属等可以燃烧

电离性多数是非电解质、、和水属于电解质羧酸及羧酸盐属于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非电解质,如CO

化学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副反应多,速率较慢一般比较简单,副反应少,速率较快反应表示→=

【自我检测】

1.19世纪初,首先提出“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B.舍勒C.阿伏伽德罗D.贝采利乌斯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A.有机物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合成B.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C.有机物都能燃烧D.有机物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CH4B.C60C.C2H5OH D.CaCO3

4.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使用一种无机盐直接转变为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成为有机化学的里程碑。维勒使用的无机盐是()A.(NH4)2CO3 B.NH4NO3 C.NH4CNO D.CH3COONH4

5.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用从非生物体内取得的物质合成了许多有机物。下列属于最早合成的这一类物质是()A.酒精B.尿素C.淀粉D.蛋白质

6.烃是()A.含有碳、氢元素的有机物B.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C.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D.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合物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烃类的是()A.C6H6B.C2H4C.CH3COOH D.CH3Cl

8.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 :2 :3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 :2

C.该有机物中肯定含氧

D.无法判断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

9.下面列举了一些化合物的组成或性质,以此能够说明该化合物肯定属于有机物的是()A.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在氧气中能燃烧,且只生成二氧化碳 D.熔点低,且不溶于水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机化合物就是从有生命的物质中分离提取的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性质上存在明显的界限

C.有机化合物一定不可以转化为无机化合物

D.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萌发于17世纪,创立并成熟于18、19世纪

11.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实验过程如下:AgCNO(氰酸银)NH4CNO(氰酸铵)尿素

(1)已知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请写出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反应②。(2)NH4CNO与尿素的关系为。

A.同种物质B.同分异构体C.同素异形体D.同位素

12.某含氧有机物0.5mol与1.75mol氧气混合后,可恰好完全燃烧,生成33.6 L CO2(标准状况)和27g水,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

《第二单元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2课时

《第1课时 有机物组成的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最简式,了解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掌握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最简式、分子式的计算。 【阅读教材】P 6-7 【整理与归纳】

1.如何确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

(1)高温氧化法——C 、H 、O 元素的确定

(2)钠融法——N 、Cl 、Br 、S 元素的确定

(3)铜丝燃烧法——卤族元素的确定

(4)元素分析仪——多种元素的确定

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在不断通入氧气流的条件下,把样品加热到950~1 200℃,使之充分燃烧,再对燃烧产物进行自动分析。 【练习与实践】P 14 1.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等物

质的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的

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

A .分子中C 、H 、O 的个数比为1:2:3

B .分子中

C 、H 的个数比为1:2

C .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

D .该分子中肯定不含氧 【整理与归纳】

2.最简式(实验式)(定义见教材P 6“注释①”)与分子式的区别与联系:

最简式(如CH 2) 分子式(如C 2H 4) ①元素组成; ①一个分子

②原子个数比。 ②一个分子中所含各原子个数。 ③最简式式量 (14) ③分子量(28)

【练习与实践】P 14

3.某同学为测定维生素C 中碳、氢的质量分数,取维生素C 样品研碎,称取该试样0.352g ,

置于铂舟并放入燃烧管中,不断通入氧气流。用酒精喷灯持续加热样品,将生成物先后通过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0.144 g 和0.528 g ,生成物完全被吸收。试回答以下问题:

(1)维生素C 中碳的质量分数是 ,氢的质量分数是 。 (2)维生素C 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为什么? 。 (3)如果需要你确定维生素C 的分子式,你还需要哪些信息? 解: 【整理与归纳】 3.分子式的求法 【例】.某含氧有机物0.5mol 与1.75mol 氧气混合后,可恰好完全燃烧,生成标准状况下33.6 L CO 2和27g 水,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n(有机物)=0.5mol n(O 2)=1.75mol n(CO 2)=

1

4.226.33-?mol L L =1.5mol n(C)=1.5mol

n(H 2O)=

1

1827-?mol

g g =1.5mol n(H)=3.0mol

n(O)有机物=1.5mol ×2+1.5mol -1.75mol ×2=1.0mol 解法1:直接设分子式法

解法2:定义法(利用2

1

21n n N N =

解法3:最简式法

【自我检测】

1.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卤素的方法是()A.将待测物与氧化铜混合高温加热,产物分别用高氯酸镁和碱石灰吸收

B.将待测物与金属钠混合熔融,再用水溶解,稀硝酸酸化后滴加AgNO3

C.将待测物直接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火焰颜色和烟雾的浓烈程度

D.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热,蘸上试样,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2.验证某有机物属于烃,应完成的实验内容是()A.只测定该有机物的C、H质量比

B.只要证明它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

C.只测定其燃烧产物中H2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值

D.测定该样品的质量及其完全燃烧生成的H2O和CO2的质量

3.1mol C x H y(烃)完全燃烧需要5 mol O2,则x与y之和可能是()A.5 B.7 C.11 D.9

4.燃烧某有机物A 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

5.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列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常用的装置。

(1)产生的氧气按从左到右的流向,所选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2)C装置中浓H2SO4的作用是。(3)D装置中MnO2的作用是。(4)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5)若准确称取0.90 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 管质量增加1.32 g ,B管质量增加0.54 g ,则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6)要确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还要知道。

6.为了测定一种气态烃A 的化学式,取一定量的A 置于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定性实验表明

产物是CO 2、CO 和水蒸气。学生甲、乙设计了两个方案,均认为根据自己的方案能求出A 的最简式。他们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已排尽):

g 76.1CO g 30.1g 52.22生成增重增重甲:燃烧产物点燃碱石灰浓硫酸??→???→???→?

g 4g 64.0g 60.5CuO 增重增重增重乙:燃烧产物石灰水灼热碱石灰??→????→???→?

试回答:

(1)根据两方案,你认为能否求出A 的最简式?

(2)请根据你选择的方案,通过计算求出A 的最简式。

(3)若要确定A 的分子式,是否需要测定其他数据?说明其原因。 7.(2005·江苏理综·31)有机物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现取3g A 与4.48L 氧气(标

准状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反应物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 ,碱石灰增重4.4g 。回答下列问题:

(1)3gA 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第2课时有机物结构、反应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体会其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的影响。

2.能用1H核磁共振波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知道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等用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3.掌握等效氢的判断方法,学会烃的一取代产物种类的判断。

4.认识反应机理在有机化学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性,能用同位素示踪法解释简单的化学反应。5.了解科里的逆合成分析理论,培养合成有机物的思维。

【温故知新】

例1.2.3 g 酒精完全燃烧后只生成0.1 mol CO2和2.7 g H2O 。经测定酒精蒸汽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6 ,求酒精的分子式,并写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

【阅读教材】P7-10

1.1838年,德国化学家提出了“基”的定义,如羟基(-OH )、醛基()、羧基()、氨基()、烃基()等。

2.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主要有(NMR)和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法。

【课堂互动】P8“观察与思考”

下图(甲)、(乙)是分子式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的1H核磁共振谱图,你能分辨哪一幅图是乙醇的1H核磁共振谱图吗? 。

(甲)(乙)

【归纳总结】

1.1H核磁共振法(1H-NMR)——判断有机物中氢原子的种类

①1H-NMR中峰的数目代表分子中H原子的种类(谱峰面积比代表H原子个数比)。

②等效氢的判断方法:a.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个碳原子甲基上的氢等效;

c.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等效。

例2:下列烷烃发生一氯取代后,分别能得到几种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

【练习与实践】P14

5.下列两幅谱图是结构简式为CH3CH2CH2OH和CH3CH(OH)CH3 的两种有机化合物的1H 核磁共振谱图。请判断哪一幅是CH3CH(OH)CH3的1H-NMR谱图,并说明理由。

(甲)(乙)

是CH3CH(OH)CH3的1H-NMR谱图,因为

。【归纳总结】

2.研究有机物结构的步骤:

通过实验,计算→分子式,结合价键规律→可能结构,结合化学性质,仪器→实际结构3.研究有机物结构的其它方法及其作用(只要求能看懂信息,不要求能识别峰)

(1)红外光谱法(IR)——判断有机物中的基团种类

(2)质谱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图(1)红外光谱图图(2)质谱图

能从图(1)看出有机物分子中有C-H键、O-H键、C-O键;

能从图(2)看出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

【练习与实践】P14

2.设计实验方案区分己烷、溴乙烷、乙醇三种液态有机物。

【阅读教材】P

11“资料卡” 【归纳总结】

4.手性碳和手性分子

手性碳:1个C 原子分别连有 个 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这个C 原子称为手性碳。

手性分子: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C ,会得到 种像左右手互为 对称的分子,这种分子称为手性分子。 【应用举例】

葡萄糖(结构简式为

)分子中含有 个手性碳,能

得到 种手性分子。 【阅读教材】P 12-13 【归纳总结】

4.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

(1)美国科学家科里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合成的“

理论”。

例如,如何用CH 2=CH 2合成CH 3COOCH 2CH 3?

CH 3COOCH 2CH 3?????←OH

CH CH 23CH 3COOH ←CH 3CHO ←CH 3CH 2OH ←CH 2=CH 2

(2)烷烃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的 型链反应。 【归纳总结】在反应历程的表达式中,

原来有后来不存在的物质是 ,原来没有,后来有的是 , 原来有后来还在的物质是 ,原来没有,但中间出现,后来又消失的是 。

用“加法”获得总反应式时要消去催化剂和中间产物。 P 12图1-16的反应可这样认识:

Cl 2??→?光照Cl ·+Cl · +) Cl ·+CH 4→·CH 3+HCl ·CH 3+Cl ·→C H 3Cl

Cl 2+CH 4??→?光照CH 3Cl+HCl (3)用

法研究酯化反应及酯类的水解反应历程。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是由 提供“-OH ”,由

提供“-H ”而形成的,所以乙酸乙酯水解时断开的是 键。

【自我检测】

1.有机物的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往往得到的是混合物,假设给你一种这样的有机混合物让

你研究,一般要采取的几个步骤是 ( ) A .分离、提纯→确定分子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

B .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

C .分离、提纯→确定结构式→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

D .确定分子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分离、提纯

2.在有机合成设计方面作出贡献,创立“逆合成分析法”的科学家是()A.贝采尼乌斯B.李比希C.维勒D.科里

3.能够测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所处不同化学环境里的氢原子数目的仪器是()A.核磁共振仪B.红外光谱仪C.紫外光谱仪D.质谱仪

4.测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常用的物理方法是()A.质谱法B.红外光谱法C.紫外光谱法D.核磁共振谱法5.(2007·25)(5分)A.

(2)氯代烷是一种能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受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参与下列有关反应:

①Cl+O3→ClO+O2 ②O3?

?→

?光照O+O2 ③ClO+O→Cl+O2

上列反应的总反应式是,

少量氟氯代烷能破坏大量臭氧的原因是

。6.向的平衡体系中加入H218O,过一段时间后18O ()A.只存在于乙酸分子中B.只存在于乙醇分子中

C.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7.(96·全国·1、2)根据以下叙述,回答1~2小题。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

(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A.反应物B.生成物C.中间产物D.催化剂

(2)O3和O2是()A.同分异构体B.同系物C.同素异形体D.同位素

8.核磁共振氢谱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其附近的基团)不

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性

特征的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坐标的位置

(化学位移,符号为δ)也就不同。现有

一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所示。则可能

是下列物质中的()

A.CH3CH2CH3B.CH3CH2CH2OH

C.D.CH3CH2CHO

9.当一个碳原子所连的4个原子或原子团不同时,这个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具有手性碳原子的分子是()A.CH4 B.CH3Cl

C.CH2Cl2D.CHClBrF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总结1课时

【知识框架】

【重难点突破】1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确定

【本专题作业】P16

1.某化合物6.4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 g CO2和7.2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B.该化合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 :4

C.无法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含有氧元素D.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2.已知胰岛素含硫的质量分数为3.4%,相对分子质量为5734,则每个胰岛素分子中所含硫原子数是多少?

5.某仅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经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0。取该有机物样品1.8 g,在纯氧中完全燃烧,将产物先后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1.08 g 和2.64 g 。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重难点突破】2有机物结构的确定

1.1H 核磁共振法(1H -NMR)——判断有机物中氢原子的种类

①1H -NMR 中峰的数目代表分子中H 原子的种类(谱峰面积比代表H 原子个数比)。 ②等效氢的判断方法:a.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个碳原子甲基上的氢等效;

c.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等效。

2.红外光谱法(IR)——判断有机物中的基团种类 3.质谱法(MS)——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1.判断下列有机物中有几种不同环境的H 原子。 (1)CH 3-CH 2-OH

(2)

例2.已知某有机物A 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未知物A 的红外光谱图

Ppm

质荷比

未知物A 的核磁共振谱图 未知物A 的质谱图 A .由红外光谱可知,该有机物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化学键

B .由核磁共振氢谱可知,该有机物分子中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C .由其质谱图可以得知A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 .综合分析A 的化学式为C 2H 6O ,则其结构简式为CH 3-O 一CH 3

【重难点突破】3手性C

例3.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与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作“手性”碳原子。例如,

中a 、b 、c 、d 均不相同,C 为“手性”碳原子。则分子式为C 4H 10O 的有机化

合物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结构为

【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B.有机物一定是化合物,无机物不一定是化合物

C.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D.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化

2.下列化合物中不是有机物的是()A.CO2 B.C2H6C.HCHO D.CH3OH

3.下列关于有机化学发展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开始

B.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运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反应历程

C.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有机化学的概念,使之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D.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氰酸铵合成尿素,从而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界限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1H核磁共振谱图可以推知有机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B.红外光谱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分子、离子或碎片离子

C.元素分析仪具有快速、微量、精确等特点

D.通过红外光谱可以测知有机物所含的官能团

5.乙醇催化氧化为乙醛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情况可表示如下:

下列醇能被氧化为醛类化合物的是()

6.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A.2Na218O2+2H2O==4Na l8OH + O2↑

B.2KMnO4 + 5H218O2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518O2↑+ 8H2O

C.NH 4Cl + 2H2O NH3·2H2O + HCl

D.K37ClO3 + 6HCl == K37Cl + 3Cl2↑+ 3H2O

7.某有机物2 mol在O2中充分燃烧,消耗5 mol O2,生成H2O和CO2各4 mol,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该有机物不含氧元素

B.该有机物一个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

C.该有机物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D.不能确定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

8.(2013·上海·2)氰酸铵(NH4OCN)与尿素[CO(NH2)2] ()A.都是共价化合物B.都是离子化合物

C.互为同分异构体D.互为同素异形体

9.右图是某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网

格的是氧原子。该分子是()

A.C2H5OH B.CH3COOH

C.CH3CHO D.C6H5OH

10.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碳原子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

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用“*”在有机物A()中的手性碳原子左上角作出标记。

11.恩格斯指出“新创立的有机化学,它一个一个地从无机物创造出所谓的有机化合物,从而扫除了这些所谓有机物神秘性的残余”。

(1)请举例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②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2)现代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在200个大气压和180℃时反应合成尿素,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2.鉴别四氯化碳和乙醇两种有机溶剂使用什么方法是最简单?写出原理和实验的步骤。

13.2.3 g 酒精完全燃烧后只生成0.1 mol CO2和2.7 g H2O 。经测定酒精蒸汽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6 。求酒精的分子式。

酒精的红外光谱图如(a),酒精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图(b),峰面积之比是1 :2 :3,试确定酒精的结构简式。

(a)酒精的红外光谱图(b)酒精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参考答案】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1课时

【阅读教材】P 2-5 1.贝采尼乌斯。 2.维勒 氰酸铵(NH 4CNO ) 尿素[CO(NH 2)2] 3.中 结晶牛胰岛素。 【练习与实践】P 5 1.C 例1.D 3.

CH 3COOH 、CH 3CH 2OH CCl 4 酸、碱、盐 【自我检测】 1.D 2.D 3.BD 4.C 5.B 6.C 7.CD 8.BD 9.A 10.D 11.

(1)①AgCNO+NH 4Cl==AgCl↓+NH 4CNO ;②NH 4CNO ?→?△

CO(NH 2)2。

(2)B 12.

解:设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x H y O z

n(CO 2)=

1

4.226.33-?mol L L =1.5mol

n (H 2O)=1

1827-?mol g g =1.5mol

1C x H y O z +(x+24z y -)O 2 → xCO 2+ 2y

H 2O 1

(x+

2

4z

y -) x

2

y 0.5mol 1.75mol

1.5 1.5mol 5

.125.175.1245

.01y x z y x ==-

+

= 解得x=3,y=6,z=2

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3H 6O 2 。

《第二单元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2课时

《第1课时 有机物组成的研究》

【练习与实践】P 14 1.B

【练习与实践】P 14 3. 解:

(1)依题意: m(CO 2)=0.528g

m(H 2O)=0.144g n(CO 2)=

1

44528.0-?mol

g g =0.012mol

n (H 2O)=

1

18144.0-?mol g g =0.008mol

n(C)= n(CO 2)=0.012mol

n (H)=2n (H 2O)= 2×0.008mol=0.016mol m(C)= 0.012mol ×12g ·mol -1=0.144g m (H)= 0.016mol ×1g ·mol -1=0.016g ω(C)=

%9.40%100352.0144.0=?g

g

ω(H)=

%5.4%100352.0016.0=?g

g

(2)1-40.9%-4.5%=54.6%,所以维生素C 含O 。 (3)n(C): n (H): n (O)=

16

%

6.54:

1%5.4:12%9.40=3:4:3,所以维生素C 的最简式为C 3H 4O 3 ,要确定维生素C 的分子式,还要知道其分子量。

3.分子式的求法 【例】.

解法1:直接设分子式法 1C x H y O z +(x+24z y -)O 2 → xCO 2+ 2y

H 2O 1

(x+

2

4z

y -) x

2

y 0.5mol 1.75mol

1.5 1.5mol 5

.125.175.1245

.01y x z y x ==-

+

= 解得x=3,y=6,z=2

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3H 6O 2 。

解法2:定义法(利用

2

1

21n n N N =

) N(有机物):N(C): N(H): N(O)= n(有机物): n(C): n (H): n (O) =0.5mol:1.5mol:3mol:1mol =1:3:6:2 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3H 6O 2 。 解法3:最简式法

N(C): N(H): N(O) = n(C): n (H): n (O) =1.5mol:3mol:1mol =3:6:2

所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 3H 6O 2 , 设其分子式为(C 3H 6O 2)a 1(C 3H 6O 2)a ~~~~~~~3a CO 2 1 3a

0.5mol 1.5mol

5

.135.01a

=

解得a=1,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3H 6O 2 。

【自我检测】 1.BD 2.D 3.C

解:1C x H y +(x+4y )O 2 → xCO 2+ 2y

H 2O 1

(x+

4

y ) 1mol

5mol

5

41

1y x +=

解得x+

4

y =5 列表:

x 4 3 2 …… y 4 8 12 …… 可能性判断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

x+y 8 11 ……

4.燃烧某有机物A 1.50g ,生成1.12L (标准状况)CO 2和0.05molH 2O 。该有机物的蒸气对

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M(A)=29×1.04=30

n(A)=

1

3050.1-?mol

g g =0.05mol

n(CO 2)=

1

4.2212.1-?mol L L =0.05mol

n (H 2O)=0.05mol

n(C)= n(CO 2)=0.05mol n (H)=2n (H 2O)= 2×0.05mol=0.1mol m(C)= 0.05mol ×12g ·mol -1=0.6g

m (H)= 0.1mol ×1g ·mol -1=0.1g

m(O)=1.5g-0.6g-0.1g=0.8g

n(O)=

1

168.0-?mol

g g =0.05mol

n(有机物): n(C): n (H): n (O) = 0.05mol:0.05mol:0.1mol:0.05mol

=1:1:2:1,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H 2O 。

5.

(1)g →f →e →h →i →c →d →a →b (c 、d 可颠倒,a 、b 可颠倒) (2)除去生成O 2中的H 2O (3)催化H 2O 2分解生成O 2 (4)促使样品充分燃烧 (5)解:

m(CO 2)=1.32g m(H 2O)=0.54g n(CO 2)=

1

4432.1-?mol g g =0.03mol

n (H 2O)=

1

1854.0-?mol g g =0.03mol

n(C)= n(CO 2)=0.03mol

n (H)=2n (H 2O)= 2×0.03mol=0.06mol m(C)= 0.03mol ×12g ·mol -1

=0.36g

m (H)= 0.06mol ×1g ·mol -1=0.06g

m(O)=0.9g-0.36g-0.06g=0.48g

n(O)=

1

1648.0-?mol g g =0.03mol

n(C): n (H): n (O) =0.03mol:0.06mol:0.03mol =1:2:1 所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 2O 。 (6)还要知道其分子量。 6.

(1)甲方案能,乙方案不能。 (2)解:

n (H 2O)=1

1852.2-?mol g g =0.14mol

n (H)=2n (H 2O)= 2×0.14mol=0.28mol

n(C)= n(CO 2)=

1

4476.130.1-?+mol g g g =0.07mol

n(C): n (H)=0.07mol:0.14mol=1:4,所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 4。

(3)不需要,最简式中H 原子已经达到饱和,最简式CH 4就是分子式。 7.解:C x H y O z + O 2 → CO 2 + CO + H 2O 3g 4.48L 4.4g ? 3.6g

n(O 2)=

1

4.2248.4-?mol L L =0.2mol

m(O 2)=0.2mol ×32g ·mol -1=6.4g

根据质量守恒:m(CO)= 3g+6.4g-4.4g-3.6g=1.4g

n(CO)=

1

284.1-?mol g g =0.05mol

n(CO 2)= 1

444.4-?mol g g =0.1 mol

∴n(C)= n(CO 2)+ n(CO)= 0.1 mol+0.05mol=0.15mol m(C)= 0.15mol ×12g ·mol -1=1.8g n (H 2O)=

1

186.3-?mol

g g =0.2mol

n (H)=2n (H 2O)= 2×0.2mol=0.4mol m (H)= 0.4mol ×1g ·mol -1=0.4g

根据质量守恒:m(O)A =2n(CO 2)+n(CO)+n(H 2O)-2n(O 2)=

=2×0.1mol+0.05mol+0.2mol-2×0.2mol =0.05mol

或m(O)A =m(A)-m(C)A -m(H)A

=3g-1.8g-0.4g

=0.8g ,n(O)=

1

168.0-?mol g g =0.05mol

n(C): n (H): n (O) =0.15mol:0.4mol:0.05mol =3:8:1

所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 3H 8O ,

H 原子已达到和,最简式就是分子式,所以分子式为C 3H 8O 。

《第2课时 有机物结构、反应的研究》

【温故知新】 例1.

解:M(酒精)=29×1.6=46

n(酒精)=

1

463.2-?mol g g =0.05mol n(CO 2)= 0.1mol

n (H 2O)=

1

187.2-?mol g L =0.15mol

n(C)= n(CO 2)=0.1mol n (H)=2n (H 2O)= 2×0.15mol=0.3mol m(C)= 0.1mol ×12g ·mol -1=1.2g

m (H)= 0.3mol ×1g ·mol -1=0.3g

m(O)=2.3g-1.2g-0.3g=0.8g

n(O)=

1

168.0-?mol g g =0.05mol

n(酒精): n(C): n (H): n (O) = 0.05 mol:0.1mol:0.3mol:0.05mol

= 1:2:6:1,所以酒精的分子式为C 2H 6O 。

可能的结构有:、。

【阅读教材】P 7-10 1.李比希 -CHO -COOH -NH 2 -R 。 2.核磁共振 质谱法

【课堂互动】P 8“观察与思考”

(乙), 例2: (1)2种 (2)3种 (3)3种 (4)1种 【练习与实践】P 14

5.(甲),CH 3CH 2CH 2OH 有4种化学环境的H 原子,CH 3CH(OH)CH 3有3种化学环境的H 原子,甲图中有有3个峰,表明有3种化学环境的H 。 【练习与实践】P 14 2.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3种液体,再分别加入适量水,互溶的是乙醇,其余两种分层。 将另外两种液体做核磁共振谱图,有3个信号峰的是己烷(CH 3CH 2CH 2CH 2CH 2CH 3),有2个信号峰的是溴乙烷(CH 3CH 2Br )。 【归纳总结】 4. 4 不

2 镜像

【应用举例】

4 24(16) 【归纳总结】 4.

(1)逆合成分析 (2)自由基

【归纳总结】反应物 生成物 催化剂 中间产物 (3)同位素示踪 乙酸 乙醇 C -18O 【自我检测】 1.B 2.D 3.A 4.A 5.2O 3

3O 2

氟氯代烷受紫外线照射分解出的C 原子对臭氧分解起催化作用。 6.A 7. (1)D (2)C 8.B 9.D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总结1课时

【本专题作业】P 16 1.BD

解:m(CO 2)=8.8g

m (H 2O)=7.2 g n(CO 2)=

1

448.8-?mol

g g =0.2mol

n (H 2O)=

1

182.7-?mol

g g =0.4mol

n(C)= n(CO 2)=0.2mol n (H)=2n (H 2O)= 2×0.4mol=0.8mol m(C)= 0.2mol ×12g ·mol -1=2.4g

m (H)= 0.8mol ×1g ·mol -1=0.8g

m(O)=6.4g-2.4g-0.8g=3.2g

n(O)=

1

162.3-?mol g g =0.2mol

n(C): n (H): n (O)= 0.2 mol:0.8mol:0.2mol=1:4:1,

所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 4O ,由于H 原子已达到和,最简式就是分子式。 2.6 解:N(S)=632

%

4.35734=? 5.

解:n(有机物)=

1

908.1-?mol g g =0.02mol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专题(带答案).doc

专题一基础化学实验 Ⅰ实验基本操作 一、选择题 1.少量下列化学药品应保存在水里的是 ( B ) A .金属钾 B .白磷 C .硫磺 D .苯 钾( Potassium )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 蜡状,可用小刀切割, 熔沸点低, 密度比水小, 化学性质极度活泼 (比 钠还活泼)。是 ⅠA 族的元素之一, 属于碱金属。 钾在自然界没有单质形态存在, 钾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 陆地和海洋中,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固体 硫磺 产品属易燃固体 , 应储存 于阴凉、 通风的库房内 ,贮运时应远离火种、 热源 ,以免发生燃烧 ,并且不能与氧化 剂和磷等物品混储混运 , 以防止发生爆炸。 苯储存 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或储罐内 , 远离火种、热源。 2.下列物质的溶液中,不易被氧化,不易分解,且能存放在玻璃试剂瓶中的是 ( D ) A .氢氟酸 B .硝酸 C . 石炭酸 D .乙酸 3.下列仪器: ① 烧杯 ② 坩埚 ③ 锥形瓶 ④ 蒸发皿 ⑤ 试管 ⑥ 烧瓶 ⑦ 表面皿,用酒精灯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是 ( D ) A ②④⑤ B .①⑥⑦ C . ⑦④⑥ D .①③④⑥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把 pH 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测定溶液的 pH B .称 NaOH 固定质量时。将 NaOH 固体放在垫有滤纸的托盘上进行称量 C .苯酚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清洗 D .浓硫酸溅在皮肤上,应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 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C A ) ) A .用分液漏斗分离除去溴苯中混入的溴 B .用渗析法除去 Fe ( OH )3 ,胶体中的 Cl- 离子 C .除去溴乙烷中的乙醇,用水洗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D .用盐析法分离硬脂酸钠和甘油 6.下列仪器 ① 漏斗 ② 容量瓶 ③ 蒸溜烧瓶 ④ 天平 ⑤ 分液漏斗 ⑥ 滴定管 ⑦ 燃烧匙。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C )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⑦ 7.某学生做完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用仪器: ( D ) ①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后的试管 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③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 ④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三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 ⑤用氢氯化钠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 ⑥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沾有硫磺的试管 下列对以上操作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除 ④ 外都对 B .除 ⑥ 外都对 C . ④⑤ 不对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D .全都正确 ( D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选修4浙江专用文档:专题1 化学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学习目标定位] 一、反应热和焓变 1.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2.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焓变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符号为ΔH ,常用单位 kJ·mol - 1。

4.ΔH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关系 (1)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吸收热量,为吸热反应。 (2)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应。5.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E(生成物)-∑E(反应物)。 (2)从反应物断键和生成物成键角度分析 N2(g)+O2(g)===2N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1 mol N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946 kJ, 1 mol O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98 kJ, 2 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1 264 kJ, 则N2(g)+O2(g)===2NO(g)的反应吸收的热量为180 kJ。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相关链接理解焓变的“三”注意 (1)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2)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但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而化学反应同时有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必须要考虑到物理变化时的热效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3)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如吸热反应的Ba(OH)2·8H2O 与NH4Cl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而很多放热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例1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生成2 mol AB(g)吸收b kJ热量 B.反应热ΔH=(a-b) 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放出a kJ能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每生成2 mol AB(g)吸收(a-b) kJ热量,A、C项错误;根据反应热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的差值可知,该反应热ΔH=(a-b) kJ·mol-1,B项正确;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D项错误。 考点焓变反应热 题点能量变化示意图与焓变关系 例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 2NH3(g),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拆开或形成1 mol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反应热ΔH=92 kJ·mol-1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C.稳定性不同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胶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 7.氢氧化钾在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_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

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2),易液化(沸点为-10℃)。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备注: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化学性质: ①SO2是酸性氧化物: ②还原性:SO2中S为+4价,可与强氧化剂(如氧气等)反应生成+6价的S: 1)SO2 + O2 <==== > 2SO3 催化剂 加热 2)能使溴水褪色:SO2 + Br2 + 2H2O ===H2SO4 +2HBr 3)与H2O2反应:SO2 + H2O2 === H2SO4 4)SO2在水溶液中能被KMnO4(H+)、Cl2、Fe3+、HNO3等氧化,归纳如下(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SO2H2SO4 ③氧化性:SO2中S为+4价,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但氧化性很弱: SO2 + 2H2S ===3S↓+ 2H2O ④漂白性:SO2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即漂白作用是可逆的。常用于实验室对SO2 气体的检验 备注:漂白原理类型: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 等强氧 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③化合型:SO2 漂白 ——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3)酸雨——硫酸型酸雨: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含硫酸的酸雨称硫酸型酸雨;含硝酸的酸雨称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形成硫酸: SO2 + O 2 <==== > 2SO3 SO3 + H2O === H2SO4 催化剂 加热 ②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直接溶于水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生成硫酸: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第 1 页共8 页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习题-推荐下载

课时作业1 反应热和焓变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放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升高;吸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降低 D.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ΔH<0 解析:A错,因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错,ΔH>0表示吸热反应,ΔH<0表示放热反应。C错,体系的温度高低不仅与吸热放热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D正确,ΔH=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 答案:D 2.在一化学反应中,其产物的总能量为60kJ,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应当是( ) A.50kJ B.20kJ C.30kJ D.80kJ 解析:如果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应大于60kJ。选项中只有80kJ符合。 答案:D 3.反应热是( ) A.专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B.特指1mol反应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C.不论多少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都是反应热 D.热化学方程式中标注的“±××kJ/mol” 答案: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都是反应热,因此A错;等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在不做其他功的情况下,才等于焓变,故B错;由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不稳定;因为硫固体变为硫蒸气要吸热,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是正确的。 答案:D 5.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 kJ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 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解析: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BC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选修4专题水溶液的离子平衡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专题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条件:热稳性较差的电解质只讨论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易与水反应的电解质只讨论它们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认为除电解质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后,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 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SO3、NH3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SO3、NH3是非电解质。 (3)只要具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其中一个条件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 (4)某些离子型氧化物,如Na2O、CaO等,讨论时要注意讨论条件。 虽然溶于水后电离出来的自由离子不是自身电离的,但在熔化时却可以自身电离,且完全电离,故属于强电解质。(5)电解质不一定在任何状态下都导电,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不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本质:电解质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判断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方法:主要看该化合物在溶于水或熔化时自身是否电离出阴阳离子:能电离的属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属非电解质。 水溶液是否能导电,只能是判断是否是电解质的参考因素。酸、碱、盐和离子化的氧化物一般属于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范: (1)强电解质的电离用等号,弱电解质的电离用可逆号。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故需分步书写电离方程式,但第一步是主要的;应使用可逆号。 (3)多元弱碱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不要求分步写;应使用可逆号。 (4)两性氢氧化物双向电离。 (5)在水溶液中,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盐分步电离,第一步只电离出酸式根离子和阳离子。 (6)在熔融状态下,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出酸式根离子和阳离子。 典型电离方程式(参考化学2—必修): 氯化钠: 盐酸: 氢氧化钠: 硫酸钡(熔融态): 氢氧化钙(澄清溶液): 氢氧化钙(浊液、石灰乳): 氢氧化铝(酸式、碱式电离): 氢氧化铁(部分电离): 一水合氨(部分电离): 醋酸(部分电离): 碳酸(分步电离): 磷酸(分步电离): 明矾(复盐): 硫酸氢钠(水溶液中):硫酸氢钠(熔融态): 碳酸氢钠(水溶液中):碳酸氢钠(熔融态):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专题三电解质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 解质。 说明: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 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 水:H2O 二、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用“=== ” 如:H2SO4===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训练

2010-2011高三化学第二轮专题练习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训练)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和CH3-CH=CH2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的方法是: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D.饱和(NH4)2SO4溶液和饱和CuSO4溶液都能使蛋白质溶液产生沉淀,且原理相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有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正确说法是 A.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B.淀粉、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C.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D.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5下列化合物中既易发生取代反应,也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烷 B、乙醇 C、丙烯 D、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油是纯净物,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B.塑料、橡胶、纤维是三种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C.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因为油脂发生了加成反应 D.乙烯、植物油和苯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其结构中都含有碳碳双键 7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花、蚕丝和锦纶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将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迅速插入乙醇溶液中,铜片恢复红色且质量与加热前相同。 D.用新制的Cu ( OH )2可用于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苯都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B.糖类、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只用碳酸钠溶液就可鉴别乙醇、乙酸 D.乙烯、乙醇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乙酸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水退色 C.石油裂化和裂解都属于化学变化 D.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互为同分异构体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生成氮氧化物是目前自然界中氮固定的途径之一B.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贮存的能量,但不包括城市与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等 C.化石燃料蕴藏的能量实际是来之于远古时期的生物体湮没地下之后,不断吸收地球内部的能量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 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例题解析] 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 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 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组成上看,镁条 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为化合物。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 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 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 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

2018届二轮复习 有机化学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有机化学基础 1.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成 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答案 B 2.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汉黄芩素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 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 C.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 mol Br2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 答案 B 3.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关于下列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和b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a和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C.a、b和c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b和c均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答案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一溴代物和的一溴代物都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B.CH3CH CHCH3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C.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是2,3,4-三甲基-2-乙基戊烷

D.与都是α-氨基酸且互为同系物 答案 A 5.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A.1∶1 B.2∶3 C.3∶2 D.2∶1 答案 C 6.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氯乙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 B.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 B 7.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答案 C 8.羟甲香豆素是一种治疗胆结石的药物,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 RCOOR'+R″OH RCOOR″+R'OH(R、R'、R″代表烃基) (1)A属于芳香烃,其结构简式是。B中所含的官能团是。 (2)C→D的反应类型是。 (3)E属于酯类。仅以乙醇为有机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E,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 (4)已知:2E F+C2H5OH。F所含官能团有和。 (5)以D和F为原料合成羟甲香豆素分为三步反应,写出有关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答案(17分)

正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2(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 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

第三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1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1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B .标准状况下,22.4L 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约为231002.6?个 C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的物质都是1mol D .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 气体,另一个盛有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 ) A .原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质子数 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当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带正电性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4.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g 某气体含分子数为P ,则bg 该气体在标 准状况下的体积V (L )是(D ) A .A bN 22.4ap B .A pN 22.4ab C .A A bN b 22.4N D .A aN 22.4pb 5.某金属0.1 mol 跟足量盐酸反应,得标况下H 2 3.36L ,则金属的化合价为 ( C ) A .+1 B .+2 C .+3 D .+4 6.标准状况下,a g 气体A 和b g 气体B 的体积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A 和 B 的原子个数比是1:1 B .A 和B 的密度之比为b :a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习题

1、已知:①CH3OH(g)+H2O(g)=CO2(g)+3H2(g)△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 △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B.①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C.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CO2(g)+2H2(g) 的△H >-192.9 kJ ?mol-1 D.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2、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H >0)②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 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3、.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4、2.在反应H2(g)+ Cl2(g)=2HCl(g)中,已知H-H 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7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79kJ热量 D.放出179kJ热量 5、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FeS。该现象说明()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反应 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6. 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 吸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因而没有利用价值 C. 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 化学物质中的化学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7、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铜与硫蒸气反应 B. Mg粉与水反应 C. 干冰升华为气体 D. 硫酸钙高温锻烧

2.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专题

(二)能量图像专题训练 1.化学反应A 2+B 2 ===2AB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时能放出x kJ的能量C.断裂2 mol A—B键时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 2和1 mol B 2 的总能量 2.已知:①N 2(g)+O 2 (g)===2NO(g) ΔH1=+180 kJ·mol -1②N 2(g)+3H 2 (g)?22NH3(g) ΔH2=-kJ·mol-1 ③2H 2(g)+O 2 (g)===2H 2 O(g) ΔH3=-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ΔH2=E1-E3 B.H 2 的燃烧热为kJ·mol-1 C.由反应②知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 2和3 mol H 2 ,反应后放 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Q2>2Q1 D.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4NH 3(g)+5O 2 (g)===4NO(g)+6H 2 O(g) ΔH=+906 kJ·mol-1 3.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s,单斜)===S(s,正交) ΔH=+kJ·mol-1 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①表示断裂1 mol O 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 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少 kJ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1) 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A 2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