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①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②有可感者,故记之。

(选自《戴名世散文集选》【注】①幽潜:指幽居避世。②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 盖/二百年物

B. 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C. 竟未/有知者

D. 茂密/如曩时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盖()(2)涉()(3)恃()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4. 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与课内对比

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请说说《爱莲说》和选文中作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记游庐山

苏轼

仆①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②,皆

云:“苏子瞻③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④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⑤。”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⑥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

昔忆清赏,初游杳霭⑦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⑧《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⑨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摁老⑩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仆:古时男子谦称。②僧俗:出家为僧,在家为俗。③苏子瞻:东坡,字子瞻。④百钱:晋朝的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畅饮。⑤故侯:故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为布衣,称为“故侯”,他种的瓜称“故侯瓜”。这里是苏轼自指。⑥偃蹇:高傲的样子。⑦杳霭:云雾弥漫的高处,指庐山。⑧陈令举:即陈舜俞,湖州人,举制科第一,熙宁年间,以不幸行青苗法被废黜,苏轼通判抗州时与他相交甚密。⑨谪仙:指李白。⑩摁老:即庐山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

的一项是(2分)()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

A. 已而/见山中僧俗

B.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

C.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

D.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殆()(2)哂()(3)旋()

3.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遂发意不欲作诗。

(2)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

4. 刚入庐山的苏东坡为何“发意”不作诗?随后为何又作了三首诗?(3分)

与课内对比

我们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苏轼所做,请分别说说其和本文分别写了什么事,是怎样写的?

容美纪游

顾彩

二十九日,大雨。龙江水涨,置酒泛舟,观打鱼以为欢。其渔者刻木一段为舟,牵巨网截江,度.

其中有鱼,则飞身倒跃入水,俄倾两手各持一鱼,口中复衔一鱼,分波跳浪登舟,百无一空者。江面望见人在水中,扁阔如金虾蟆。虽可笑,然亦奇观.。

云际庵亦名留云院,在山顶平处,每将雨则云铺地埋人肩,仅露其帽,电光煜爚①,走于下方,时发震雷撼墙壁。大雨倏过,西风骤来,劈云为千百道,皆东.走。俄顷,屹立如奇峰,东西则霁矣。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②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初五日,过长乐坪,览山景,路坦如康庄③,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草中多獐鹿,狎不避人,但少亭台为点缀耳。坪尽为三登坡,稍上复下者三,至底十二里,石礛④嶙峋,下马策杖而行,渡汉阳河,清浅可浴,然容之地界到此尽矣。

【注】①煜爚(yùyuè):光耀灿烂。②牖(yǒu):窗户。③康庄:平坦而四通八达。④礛(jiān):

磨玉的砺石。

的一项是(2分)()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

A. 云际庵/亦名留云院

B. 屹立/如奇峰

C. 坪尽为/三登坡

D. 稍上复下者/三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度()(2)观()(3)东()

3.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龙江水涨,置酒泛舟,观打鱼以为欢。

(2)渡汉阳河,清浅可浴,然容之地界到此尽矣。

4. 《小石潭记》中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记录自己的游踪。请从选文的三个自然段中分别选用一个字,组成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沿途游历活动。(3分)

一、1.(2分)C 【解析】C项的意思是“终究没有人知道”根据句意,此句应在“竟”后划分。2.(3分)(1)大概(2)牵涉,关联(3)依赖,依仗

3.(4分)(1)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2)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

4.(3分)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与课内对比

两文都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悟。不同的是:《爱莲说》中作者是通过别人所爱之花和自己的“莲之爱”对比,写出了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选文中作者则是通过对地处不同的“玉兰花”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悟。

【参考译文】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茂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一株玉兰,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门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这时正值玉兰花开放(的时间),茂密繁盛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没有关联,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山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依仗不住的,而幽居避世的人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微小,但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却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因此作文记下来。

二、1.(2分)C 【解析】C项句子的意思是:在山南和山北来回已有十多天。根据句意可知此句应在“北”后划分。故选C项。

2.(3分)(1)几乎(2)讥笑(3)随即

3.(4分)(1)于是就产生了不想要作诗的念头。

(2)这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

4.(3分)第一问:刚入庐山的苏东坡被庐山奇异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眼睛应接不暇,于是“发意”不作诗。第二问:随后被庐山的优美景色所感染,不知不觉又作起诗来,再加上开先寺住持求诗,故作诗。

与课内对比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写了作者的夜游之“乐”,主要借月色下的环境,传达出作者赏月的闲适,被贬官的淡淡哀愁和面对挫折的旷达;本文苏轼写自己看见庐山美景情不自禁创作诗篇之事,借庐山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创篇诗篇的豪情。

【参考译文】我刚到庐山时,山谷奇异又秀丽,是我平生从未看到过的,我的两眼几乎是应接不暇,于是就产生了不想要作诗的念头。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们都说:“苏子瞻来了!”我便不自觉作了一首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但又讥笑前面说的荒谬,又再作了两首绝句:“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这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我边走边读,看到其中说到徐凝、李白的诗,不觉好笑。随即到了开先寺,主僧向我要诗,于是作了一首绝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在山南和山北来回已有十多天,认为景色很优美,不能用语言描述完,若从中要挑选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说漱玉亭、三峡桥,所以作了这两首诗。最后和摁老一起游玩西林时,再作了首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写庐山的诗都在这里了。

三、1.(2分)C 【解析】这是一个主谓句,应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应断为“坪尽/为三登坡”。2.(3分)(1)推测,估计(2)景观,景象(3)向东

3.(4分)(1)龙江的水涨了,我准备好酒水,泛舟江上,以观赏渔人捕鱼为乐。(2)(接着)横渡汉阳河,河水浅而清澈,可用来沐浴,然而容美的地界到这里就到尽头了。

4.(3分)①观,组词:观渔;②云,组词:娱云(玩云、留云);③览,组词:览山(览坪)。【参考译文】二十九日,天降大雨。龙江的水涨了,我准备好酒水,泛舟江上,以观赏渔人捕鱼为乐。

那捕鱼人将一整段木头做成小船,牵一张大网来截获江中的鱼,推测网中拦到了鱼,就飞身而起,头朝下扎入江水中,不一会儿,捕鱼人两手各抓着一条鱼,嘴里还衔着一条鱼,用两手划动水波,从波浪上一跃而起跳上小船,没有一次是空手而归的。从江面望江水里的人,(那人)扁阔得就像金色的虾蟆。虽然那形态让人忍俊不禁,然而这也是一道奇异的景象。

云际庵又叫留云院,在山顶的平地上,每次要下雨时,云雾铺地而来,漫过人的肩部,只露出人的帽子,闪电光耀灿烂,在下面奔跑,时而(听见)巨大的雷声响起,震撼着墙壁。大雨迅疾地过去了,西风忽然吹来,把云劈成千百条,都向东飘去。一会儿,(这些云)变幻成屹立的奇特山峰,东西两方却已雨过天晴了。当云要飘走时,快速关窗,就可以留下一片云,挂在窗户之间不让它飘走,慢慢(打开窗户)放云出去,这是最值得赏玩的事情了。

初五那天,(我)经过长乐坪,观赏山景,道路平坦而四通八达,两边全都是山,烟雾缭绕,山峦起伏,千变万化,来不及看,仿佛进入了画卷一般。草中有很多獐鹿,(与人亲近)遇人不避开,只是没有亭台来点缀而已。长乐坪的尽头是三登坡,向上稍走一段路再下去,像这样的路共有三段,到谷底有十二里路程,谷底砺石嶙峋,(我)便下马拄着手杖往前走,(接着)横渡汉阳河,河水浅而清澈,可用来沐浴,然而容美的地界到这里就到尽头了。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有答案)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诸?()()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富人: 渔者: 旁人:

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游白水书付过 宋苏轼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0]煮菜。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书[23]以付过。东坡翁。 [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5]殆:(dài)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7]少北:稍向北。[8]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辄,就。[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的山崖。[13]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14]甚:厉害。[15]度:越过,过 [16]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17]掬(jū):用双手捧取。18]珠壁:珍珠,壁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19]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20]余甘:橄榄的别称。[21]顾:回头看。[22]寐:睡觉。[23]书:写下。[24]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25]颓然:衰老的样子。 [26]熟:使动用法。使......成熟。[27]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浴于汤.池汤:(2)其.源殆可熟物其: (3)食.余甘煮菜食:(4)顾.影颓然顾: 2.找出加点字与其他个不同的一项:() A. 浴于.汤池B今诸生学于.太学C言于.睿曰:“晋室内之乱,由宗室争权……” D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言文中“记”阅读专题导学案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副本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 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乙】文“”,然后再具体描绘之。 5、【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7、【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与朱元思书》和《三峡》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 (2)鸢飞戾.天者()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时朝.发白帝朝.晖夕阴 B.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短篇文言文阅读加练习-附答案

滨湖寿春中学八年级语文 短篇文言文集锦薛婧 (一)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思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你有何启示?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1)于(2)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

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思考: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 (三)三人成虎 【原文】庞恭与太子质[1]于[2],谓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4]乎?”曰:“不信[5]。”“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6]信之。”庞恭曰:“故市之无虎也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之去[8]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8]之。”庞恭从反,竟不得见[9]。 [1]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县西南十里。 [3]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7]去:距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含答案】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山水游记篇】 (2012 ?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2012 ?山东威海)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1. (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 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 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 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 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 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 “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2012年浙江省湖州市】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 1. (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⑷ 谒:拜访。 2.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 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

山水篇文言文阅读

《三峡》练习题 知识积累 1、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 _______ 其:_____ 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而写“水”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一、“三峡”是指哪三峡?当今,中国的三峡工程在建,建好后那儿的景色与文中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关于三峡工程,请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写一段话。 二、阅读课文后,你能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你还阅读过哪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你能说说它们的内容吗? 中考连接: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臵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臵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初中语文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⑵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乙】文“”,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1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 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13、C14、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或婉言相劝朋友,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做14——18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断句练习 (朝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崇一)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东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作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取材于苏轼《东坡志林》)(丰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郁离子·九头鸟》 (海一)11.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5分)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 (西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蜊 (宣一)11.用斜线(/)给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朝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崇二)11.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东二)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丰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 (教师)

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 1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体阐释】 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 1- 7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 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 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至U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就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就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与众不同,尚且需要等人来看,更何况人的与众不同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作记。我说:“天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例题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 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 1.①它,代鸟。②他,代烛邹。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②理,要讲到点子上。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游记类文言文

游记类文言文 【篇一:游记类文言文】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给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 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 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 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 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的方法如下: ①“近视镜”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 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就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分 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 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 语法功能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 相近又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 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就要对这个连 词连接前后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要按照“删、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