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源皮距SS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体模表面的距离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

dO处吸收剂量DO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肤。

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体积。

ITV :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

积。

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夕卜,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

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脊髓45Gy皮肤55Gy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 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 保护周围重要器官。

常规治疗:1.2-2.0Gy 每次,5f/w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 :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 :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 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 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

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

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缺点:影像组织学诊断,对远处亚临床病灶无,手术时间推迟,放疗范围不确

切。

后装机用于近距离照射(内照射)

高能X线-6-18MV ( 6)高能电子线4-20MeV(10)60Co平均能量1.25MeV

组织空气比PDD同一空间微小位置,组织的吸收剂量率比上空气中的吸收剂量率

空气剂量比SAR体模上某点的散射剂量率与该点空气中吸收剂量率之比。

半影包括:几何半影、穿射半影、散射半影。挡铅挡的是?半影!楔形板的作用的对线束进行修正,获得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

楔形因子Fw二Ddw/Dc两个楔形板构成的楔形角a=90-@/2砂两楔形野中心轴的交角。楔

形角不等于楔形板的楔角

增益比=肿瘤控制率/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QA质量保证+QC质量控制二QM质量管理

增敏剂:是指单独使用不杀伤细胞,只有与射线共同使用时才提高射线杀伤作用

的药物。具有亲电子性,使细胞损伤不能修复。

防护剂:提高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

细胞周期G0-静止期。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M-有丝分裂期

G0 S期相对不敏感,G1期相对敏感,G2 M期敏感,M有丝分裂期最敏感细胞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大,对射线越敏感。富氧细胞比乏氧细胞敏感。鼻咽癌最常用的照射野的设计是——面颈联合野发病率与致死率占城市恶性肿瘤首位的是——肺癌。组织学分为小细胞型和非小细胞型,以非小细胞最常见。(85%) 酒窝征是因为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腋窝区是乳房淋巴结引流的第一站。

乳腺CA综合治疗通常建议在术前2-4周尽快进行放疗。

乳腺CA对于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给以内分泌治疗--雌二醇类似物他莫昔芬2-3 年后改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 年,或直接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 年,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禁忌者直接用他莫昔芬 5 年。

乳腺腋窝区淋巴结分组:胸小肌下缘以下淋巴结为第一组,胸小肌上下缘之间为第二组,胸小肌上缘以上为第三组。

子宫颈U A期是手术的最高分期。即为:肿瘤侵犯宫旁组织,但未侵及骨盆;肿瘤侵犯阴道,

但未及阴道下1/3.

小肝癌:直径2-5cm 全肝耐受剂量30-35Gy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是最常见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乳腺CA放疗适应症:

1 乳腺功能保全手术后的患者

2. 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原发灶为T3或淋巴结转移数>=4的患者

3. 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其切缘阳性或有肉眼可见残存灶者

4. 腋窝淋巴结>=3cm,淋巴结包膜或淋巴管受侵犯。

5. 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6. 炎性乳腺癌

7. 腋窝淋巴结有1-3 个转移,但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建议术后放疗。剂量建成区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对高能X 线来说剂量建成区有何意义:概念:从体模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RmaX为剂量建成区,其宽度随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大形成原因:由于在体模表面不存在次级电子平衡,射线在体模表面产生的次级电子具有一定的射程,这些电子在一定深度处通过电离激发作用将能量积累下来,结果使电子的吸收剂量由体模表面到深层,形成递增积累过程,直至达到最大值,在最大剂量吸收深度后,PPD将随深度增加而下降;意义:由于高能X 射线在体模内有剂量建成区,单野照射时,要把肿瘤放在最大剂量点之后,其优点是肿瘤前正常组织接受剂量较小,最大剂量建成深度随射线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较深部的肿瘤应选择较高能量的射线。

临床剂量学原则:

①肿瘤剂量要准确,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照射野要对准肿瘤组织,同时给以足够的剂量,使肿瘤组织得到最大的杀伤。

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变化不能超过+-5%,即90%勺等剂量线要包括整个靶区。

③照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肿瘤内吸收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

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不受或少受照射。

术前放疗的目的:

1. 通过一定的照射剂量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减少手术中肿瘤种植转移的机率。

2. 使肿瘤体积减小,降低临床分期,有利于手术切除。

3. 控制周围亚临床病灶,及淋巴结,提高手术切除率。

4. 增大手术保留器官的可能性,提高生活质量

5. 未手术时,局部无血液循环障,细胞氧合好,对放疗更敏感。

6. 未手术前,器官结构位置未变,无周围组织粘连,器官的放疗反应更低。更易定位靶区。三维适行技术的临床应用:

1. 采用自制的适行挡块多野静态照射

2. 采用多叶准直器形成的适行野进行多叶静态照射

3. 采用固定的立体定向准直器行多弧旋转照射

4. 以计算机控制多叶准直器,使其形成跟随靶区形状、厚度、密度与厚度的射野静态或动态旋转照射。

铅点的作用是做定位标记,方便摆位,在图像上获得一个三维空间坐标系,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形状、大小、体积及边界。有利于靶区的精确照射。

肿瘤放射治疗学

肿瘤放射治疗学Radiation Oncology (一)放射治疗学简史: a)1885. X 射线的发现 b)1902. 成功治疗一例患皮肤癌的女患者 c)1922. 报告一组喉癌患者的治疗结果,确立放射治疗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地位 d)1932. 在临床实践累积的基础上Coutard医生提出传统的时间-剂量分割照射方式 e)1951. 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概念 f)1968. 立体放射外科设备(γ刀)进入临床应用 g)1959. 建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概念 h)1990 提出逆向计划设计概念 (二)肿瘤放疗的地位 a)应用:我国约70%的恶性肿瘤病人需放射治疗; b)地位:1998年WHO统计:目前有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手术治愈22%,放疗治 愈18%,化疗治愈5%); c)优势:副作用小,器官功能保存完整; (三)放射治疗中的基本概念: a)放射敏感性:组织细胞对射线程度不同的反映; b)肿瘤控制概率&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i.控制肿瘤的同时不能给病人造成不可接受的放射损伤 ii.放射诱发的正常组织改变取决于放射治疗的单次剂量、总剂量、照射体积 c)正常组织耐受量: i.放射最敏感组织(照射1000~2000CGy):生殖腺、晶体、胎儿、生长中的骨、 软骨等。 ii.中等敏感组织(照射2000~4500CGy):肾、肺、心脏、甲状腺、垂体、淋巴结等。 (四)辐射生物效应原理及放射肿瘤学基本原则 a)射线高能粒子在生物体穿射经迹上的能量沉积造成细胞关键靶的损伤效应 i.直接作用:射线粒子次级电子直接造成靶原子的电离或激发,导致生物学改 变。 ii.间接作用:射线粒子或次级电子与另一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间接损伤一定扩散距离内的细胞靶,导致生物学改变。 b)细胞核DNA 双链断裂是辐射引起各种生物效应最基本的损伤; i.DNA 双链断裂是辐射所致最关键的损伤 ii.细胞所发生且未能修复的DNA双链断裂均数与辐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c)分次照射的生物学基础(4R) i.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ii.周期时相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iii.肿瘤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Reoxygenation ) iv.再增殖( Repopulation ) d)放疗的常规分割剂量:5d/1w 1次/d 2Gy/次连续5~7周;Gy是指放射剂量单位, 是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标准单位,相当于焦耳每千克(1 J·kg -1)。 e)放射治疗的三大基础? f)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电离辐射后反应过程有哪些不同

[医学类试卷]肿瘤主治医师(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肿瘤主治医师(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 1 1 从事放射治疗专业的人员不包括 (A)放疗医生 (B)物理师 (C)放疗技师 (D)维修工程师 (E)检验师 2 下列关于放疗技术员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每日工作前检查治疗机设备状况 (B)检查各项安全指示灯及仪表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C)检查机器各项运动是否正常 (D)检查各种常用摆位辅助装置是否齐全 (E)检查治疗计划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3 体模内50%等剂量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定义为 (A)治疗区

(B)肿瘤区 (C)计划区 (D)照射区 (E)临床靶区 4 源皮距英文缩写(A)STD (B)SAD (C)SDD (D)SSD (E)SDT 5 源瘤距的英文缩写(A)STD (B)SAD (C)SDD (D)SSD (E)SDT

6 源轴距的英文缩写 (A)STD (B)SAD (C)SDD (D)SSD (E)SDT 7 源限距的英文缩写 (A)STD (B)SAD (C)SDD (D)SSD (E)SDT 8 体位固定能保证患者在治疗时(A)能量准确 (B)机架转角准确 (C)楔形板准确

(D)射野位置准确 (E)机头转角准确 9 对初诊患者非常规治疗计划,摆位技师和主管医生首次要 (A)安排定位时间 (B)安排治疗时间 (C)安排治疗计划 (D)一同摆位 (E)确定肿瘤剂量 10 摆位时尤其要注意楔形板的 (A)大小位置 (B)上下位置 (C)左右位置 (D)前后位置 (E)度数和方向 11 要在记录单上留有摆位人员和记录人员的签名位置,并且每执行完一次必须(A)签名或盖章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2007-12-17 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 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 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 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 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

肿瘤放疗学总结(详细)

小结 1 概述: ⑴近距离治疗的定义、特征; 近距离放疗也称内照射,它与外照射(远距离照射)相对应,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直接置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 2、基本特征 1. 放射源贴近肿瘤组织,肿瘤组织可以得到有效的杀伤剂量,而邻近的正常组织,由于辐射剂量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跌落,受量较低。 2. 近距离照射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作为外照射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给予特定部位,如外照射后残存的瘤体等予以较高的剂量, 进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⑵分类: ①按放射源的置入方式: 手工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且易于防护的放射源。 后装技术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源器(applicator) 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放疗设备。 ②按放射源的剂量率; 6、近距离放疗按剂量率大小划分 ●低剂量率(LDR):<2~4Gy/h ●中剂量率(MDR):<4~12Gy/h ●高剂量率(HDR):>12Gy/h ③按治疗方式 3、近距离放疗的照射方式 ●腔内治疗 ●管内治疗 ●组织间插植治疗 ●术中插植治疗 ●表面敷贴治疗 ⑶近距离放疗使用放射源的种类及特点 一、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和单位制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A) : 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定义为源在t 时刻衰变率。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它定义为1Ci=3.7×1010衰变/秒 在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1Bq=ldps=2.70×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 app: 在实际应用中,源的有效活度直接受源尺寸、结构、壳壁材料的衰减及滤过效应的影响,源在壳内的内含活度,即裸源活度与有外壳时放射源的活度测量值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派生所谓外观活度的概念,它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目前随着源尺寸的微型化,外壳材料变得更薄,导致外观活度与内含活度的差异日趋缩小,外观活度又可称作等效活度。●放射性核素的质: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平均能量三要素来表示。

放射肿瘤学汇总

放射肿瘤学1 1、据统计20 世纪90 年代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为45%,其中放射治疗治愈率为 A. 22% B. 18% C. 10% D. 5%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Tubiana1999 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疗治愈率22%,放射治 疗治愈率18%,化学药物治疗治愈率5% 。 2、关于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治疗靶区包括肿瘤原发灶 B. 治疗靶区包括肿瘤相关的淋巴引流区 C?要求照射剂量高 D .需要保护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 E.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根治肿瘤,通常包括原发灶和相关的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比较高。姑息性放射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3、关于姑息性放射治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姑息性放射治疗是为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B. 姑息性放射治疗主要追求肿瘤的消退 C. 姑息性放射治疗相对于根治性放射治疗照射齐憧低 D. 姑息性放射治疗治疗时间较短 E?姑息性放射治疗其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症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姑息性放射治疗其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低于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剂量,不追求肿瘤的消退。 4、据国内外统计,肿瘤患者在病情的不同阶段,出于不同的目的需要进行放射治疗的比例大约为 A. 1/2 B. 1/3 C. 3/4 D. 2/3 E. 2/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据国内外统计,大约有2/3的肿瘤患者在病情的不同阶段,出于不同的目的需要进行放射治疗。 5、实施姑息性放射治疗的作用不包括 A. 对肿瘤出血有效 B. 对肿瘤止痛有效 C?对缓解梗阻或阻塞有效 D. 对预防病理性骨折发生有效 E. 对增加肿瘤患者食欲有效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姑息性放射治疗对肿瘤出血、止痛、缓解梗阻或阻塞以及预防病理性骨折发生等有效。

医学放射生物学大总结剖析

医学放射生物学大总结 第零章绪论 一:解释名词 1、活度吸收剂量:衡量物质吸收辐射能量的多少,用于研究辐射 能量吸收与辐射效应的关系,是用于剂量测定的基本剂量学量。 单位:戈瑞,简写为Gy 。 2、活度(activity):放射核素于每单位时间内产生自发性蜕变的 次数,称为活度。单位:贝克,简写为Bq,定义:1贝克( Bq)=1蜕变/秒。 3、有效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HE):各组织、 器官的等效剂量(HT),与其加权因数的乘积的总和, 即为有效等效剂量(HE)。它代表全身的辐射剂量,用来评估辐射可能造成我们健康效应的风险。单位:西弗,简写为:Sv。 4、等效剂量(dose equivalent,HT):即为人体组织的吸收剂 量和品质因数的乘积,包含辐射对组织器官伤害的意义。单位:西弗,简写为Sv 等效剂量(Sv)=活度吸收剂量(Gy)×Q 1rem=10 -2 Sv 5、品质因数(Q):是指不同辐射对人体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生 物伤害,表示吸收能量的微观分布对生物效应的影响的系数。它是在所关心的一点上的水中碰撞阻止本领的函数,其值由辐射在 6、组织加权因数(WT):代表各组织、器官接受辐射对健康损失 的几率。 二:单位换算

1、辐射源活度:贝克Bq 1 Bq=1蜕变/秒 居里Ci 1 Ci=3.7x1010 Bq 2、吸收剂量:戈瑞Gy 1 Gy=100 rad 拉德rad 3、等效剂量:H = Q x D Sv = Gy x Q 第一章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理化基础和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电离辐射:能引起被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的射线 2、弹性散射:入射中子将部分能量传给受碰撞的靶核,使其得到动能而折向另一方向,形成反冲核,同时入射中子携带另一部分动能偏离原入射方向。 3、散裂反应:入射中子使靶核碎裂而释放出带电粒子或核碎片。 4、激发作用: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上。 5、刺团:水的原初辐射分解反应一般在小的体积内成簇发生,这种小的反应体积称为刺团 6、相对生物效应:X射线或γ射线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与所观察的电离辐射引起相同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的比值 7、自由基:能够独立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8、直接作用: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9、氧效应: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辐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10、辐射增敏剂:能够增加机体或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在与射线合并应用时能增加照射致死效应的化学物质 11、电磁辐射: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 12、非弹性辐射:中子与靶核碰撞后形成复合核,然后放出一个次级带电粒子 13、布喇格峰:粒子穿入介质后,在其行径的末端,电离密度明显增大,形成峰值,称为布喇格峰 14、水的原发辐解产物:电离辐射作用于集体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产生自由基和分子。各种自由基和分子统称水的原初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精心整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 (1 (2 (3 (4 2 (1(2)肿 3 (14) 3、 (源轴 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和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 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必将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近距离放射治疗: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食管、阴道、直肠)或经插针置入、经模板敷贴等方式,将密封的放射源置于瘤体内或管腔内进行照射,称为近距离放射治疗(又称内照射)。 敷贴技术:是将施源器按一定规律固定在适当的模板上,然后敷贴在肿瘤表面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非常表浅的肿瘤,一般肿瘤浸润深度<5mm为宜。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引入人体内,利用核素的电离辐射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人体某种器官或病变对某种放射性核素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因而病变局部可受到大剂量照射,其他组织和器官可以得到保护。比如用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磷32治疗癌性胸水,钐153和锶89治疗骨转移癌等 治疗计划的定量评估,主要是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DVH表示的是肿瘤的体积或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是评估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评估高剂量区与靶区的适合度。它不仅可评估单一治疗计划,也可比较多个治疗计划。缺点是不能显示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因此要与等剂量分布图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放射性皮炎:一般分为三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DT20-30GY;2度为红斑反应,DT40GY;3 但更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 4、放射敏感性较 差的肿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补考)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 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和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必将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治疗计划的定量评估,主要是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DVH表示的是肿瘤的体积或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是评估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评估高剂量区与靶取得适合度。它不仅可评估单一治疗计划,也可比较多个治疗计划。缺点是不能显示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因此要与等剂量分布图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放射性皮炎:一般分为三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效应以及研究这两类组织被射线作用后所引起的生物反应的一门学科。它是放射肿瘤学的四大支柱(肿瘤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放射治疗学)之一,因此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医生必须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物理和化学基础 第一节线性能量传递 一、概念 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是指射线在行径轨迹上,单位长度的能量转换。单位是KeV/um。注意,LET有两层含义,其物理学含义为带电粒子穿行介质时能量的损失即阻止本领,而LET的生物学含义则强调带电粒子穿行介质时能量被介质吸收的线性比率。例如,γ射线在穿过细胞核时,以孤立单个的电离或激发形式将大部分能量沉积在细胞核中,引起DNA损伤,其部分损伤又能够被细胞核中的酶修复,1Gy的吸收剂量相当于产生1000个γ射线轨迹,故γ射线属于低LET;α粒子在穿过细胞核时产生的轨迹少,但每条轨迹的电离强度大,因而产生的损伤大,这种损伤常常累及邻近的多个碱基对,于是损伤难以修复,1Gy的吸收剂量相当于产生4个α粒子轨迹,故α粒子属于高LET。一般认为10KeV/um 是高LET和低LET的分界值,LET值<10KeV/um时称低LET射线,如X 、γ、β射线, LET 值>10KeV/um时称高LET射线,如中子、质子、α粒子。 二、高LET射线特性 1.物理学特点:高LET存在Bragg峰,即射线进入人体后最初的阶段能量释放(沉积)不明显,到达一定深度后能量突然大量释放形成Bragg峰(即射线在射程前端剂量相对较小,而到射程末端剂量达到最大值),随后深部剂量又迅速跌落。 2.高LET生物效应特点:(1) 相对生物效应(RBE)高,致死效应强,细胞生存曲线的陡度加大;(2) 氧增强比(OER)小,对乏氧细胞的杀伤力较大;(3) 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小,细胞生存曲线无肩部;(4)细胞周期依赖性小,高LET能够杀伤常规放疗欠敏感的G0 期和S 期细胞。 图01 不同LET的细胞存活曲线 如图01所示,1.相等照射剂量的情况下,随着LET值的增加,细胞杀伤作用增强,2. 随着LET值的增加,细胞存活曲线变得越来越陡峭,曲线肩部越来越小。

肿瘤放射治疗学最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学最新进展 发表于 2013-04-16 已阅读2735次 近年来,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肿瘤的放射放疗有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和放疗临床三大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放射物理和放射技术方面 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推广应用,调强适形放疗技术趋于成熟 所谓适形放疗是指照射野的形状与肿瘤的形状及大小一致的放疗。这样的放疗不仅可使肿瘤得到足够的照射量,而且可使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的照射量较小。适形放疗的应用,使得一些不能手术的、常规放疗无法根治的局部晚期病人有了治愈的希望,进而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又减少了放疗的副作用。近年来,适形放疗已在全国许多大、中型肿瘤专科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开展,治疗的病人也几乎涉及所有类型肿瘤。 调强适形放疗,顾名思义,是在适形放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目前放疗最高水平的一种新的放射治疗方式,是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该技术理论上具有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三维形状与靶区形状一致、靶区内剂量能够按照处方要求分布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治疗增益比,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放射技术。调强放疗又分两种,一种是静态调强,一种是动态调强,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后者对物理师的要求更高。目前,调强适形放疗技术已基本成熟,国内已有很多的

医院开展了调强适形放疗,不过,其中大都是静态调强放疗,而且,所治病人也有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自2004年7月开展动态调强以来,已治疗肺癌、鼻咽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等各种肿瘤近1000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目前北京肿瘤医院开展的快速调强放疗(RapidArc)技术和速光刀(Truebeam)技术依然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 调强适形放疗是在适形放疗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与传统适形放疗相比较,在照射剂量方面更具优越性,调强治疗不仅能提高靶区的实际剂量,而且靶区适形度高、靶区内剂量专一性及对敏感器官的保护性均优于传统适形放疗。 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发展 立体定向放疗也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严格说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是三维适形放疗的特殊类型,大家熟知的γ(χ)刀即属此类。近年来,这方面的发展也是较快的,目前不仅有头部γ(χ)刀,而且还出现了体部γ(χ)刀、中子刀,粒子刀甚至质子刀。2011年北京肿瘤医院引进的国际最新的“速光刀”,则是X刀的一种典范,兼具调强治疗和X刀的特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质子治疗,这是近年来国际放疗界的新热点。2004年11月山东省引进了我国第一套质子治疗设备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质子治疗系统的国家。在病种选择上,以前γ(χ)刀主要用于头部肿瘤和良性病变,而现在,各种“刀”可用于全身大多数实体肿瘤,而且肿瘤大小也不再局限小于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 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 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 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 (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 (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 (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就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就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与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与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就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可分为等中心放射治疗技术(源轴距照射技术,SAD)与源皮距治疗技术(SSD)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就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与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 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 衰变常数、半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 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放射病: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歇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作用,达到一定累计计量后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通常以造血组织损伤作为主要表现。 骨痛症候群:受亲骨性核素损伤的病人,出现四肢骨、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部位不确切,与气候变化无一定关系。 衰变常数λ:每秒衰变的核数为原有放射性核数的几分之几 半衰期T?=0.693/λ:放射性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氧效应:受照组织、细胞或者溶液系统,其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相对生物学效应: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也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之为相对生物效应。 2、熟悉哪些是电离辐射(直接、间接),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辐射,均称为电离辐射。(不仅包括粒子辐射,还包括了部分电磁辐射X、γ) 紫外线及能量低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相对于粒子辐射而言的。 3、熟悉传能线密度的概念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行单位路程时,由能量转移小于能量截止值的历次碰撞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4、熟悉元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 元素:原子核内具有相同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态完全相同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多种核素。 同质异能素: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而仅仅是能量状态不同的两种核素。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射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一门学科,1940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有关领域内的显著技术进展为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而精细的手段。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临床放射生物学也取得很大进步,并直接推动放射治疗的进展,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关键词:细胞凋亡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剂 前言:研究放射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放射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效应,与放射效应相关的因素即规律肿瘤杀灭和正常组织损伤的机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发现和发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肿瘤的局控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系统综述了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包括对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放射治疗效价的修饰措施,放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防治,新的治疗手段和此学科领域的热点以及对临床放射生物学未来的展望。 临床放射生物学历史 在X射线发现不久,人们开始研究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产生的各种效应,这些早期的放射生物学工作多侧重于动物实验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进入五十年代,由于细胞生物学的进步,精确的放射计量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创立了定量地研究细胞放射损伤的方法——细胞存活曲线,发现有关哺乳动物细胞的放射损伤和修复的许多问题及乏氧细胞的放射性抗拒等问题,引起了临床放射治疗中对高LET高能射线、氧和其它放射增敏剂及加温疗法的应用和研究。 六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放射损伤修复及与

DNA单链和双链断裂的关系,这让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兴起使生命科学的发展实现了飞跃,从研究思维和研究手段深刻影响了整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使放射生物学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各方面都有不少系统的理论和精辟的阐述。 1.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导向的细胞消亡过程,属于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在保持机体内稳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在一定的信号启动下,凋亡相关基因有序地表达,制约着对整体无用或有害细胞的消除,因此这种活动被命名为程序化细胞死亡,简称程控死亡。 1.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细胞凋亡不同于细胞坏死,其形态特征是胞体缩小,染色质浓缩成块状,并沿核膜聚积,形成许多固缩的核素片,而细胞器与膜系保持完整,质膜出芽,形成膜包被染色质碎片的凋亡小体。可被周围细胞吞噬清除或排出管腔。细胞坏死的特征则是细胞器肿胀,膜系破坏,整个细胞崩解。由于以上的特征性区别,细胞凋亡不引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而是静悄悄地死去,就地清除,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1.2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 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是染色质DNA裂解,裂解发生于核小体联结区,一个或数个核小体从DNA母链裂解,形成小的片段。这一过程受基因调控,为细胞的主动代谢反应,需要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某些细胞中已证实有Ca2+,

word完整版肿瘤放射治疗学总结推荐文档

肿瘤放射治疗学总结 1?放射源的种类 钴-60源,铱-192源 1、放射源的种类: (1 )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a、B、丫射线; (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 X线; (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n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 吸收剂量D: 吸收剂量的定义为dE/dm的商,dE为电离辐射在质量为dm的介质中沉积的平均能量。SI单位为戈瑞(Gy )。 1百分深度剂量(PDD)的定义 一、百分深度剂量( perce ntage depth dose, PDD) 1、定义:水模体中以百分数表示的,射线束中心轴上某一深度处的吸收剂量,与参考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2、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特点: 剂量建成区:从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 加而增加; 指数衰减区:最大剂量深度以后的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3 影响X (丫)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 面积,源皮距 4 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的定义水体模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5 影响TMR 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面积, 源皮距 7 楔形因子的定义和楔形板临床三种应用 ①解决上颌窦等偏体位一侧肿瘤用两野交叉照射时剂量不均匀问题; ②利用适当角度的楔形板,对人体曲面和缺损组织进行组织补偿; ③利用楔形板改善剂量分布,以适应治疗胰腺、肾等靶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的肿瘤。 3. 精确放疗的实现及含义 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照射:精确定位:采用CT 或MRI 立体定向、三维重建的定位方法精确设计:采用三维计算、三维显示,三维适形调强逆向设计的方法 精确照射:采用动态多弧或静态多野非共面聚焦式适形调强照射的方法4.什么是适形放疗? 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是一种技术,使得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 5. 3DCRT剂量分布特点:

放射肿瘤学学习笔记

放射肿瘤学学习笔记 放射线治疗肿瘤的机制是通过放射线使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产生自由基,诱发细胞膜的基质过氧化连锁反应进一步生成大量的自由基,与大分子物质DNA、RNA及蛋白质铰链,破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杀灭肿瘤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放射治疗的增益比,及将放射线剂量最大限度集中到肿瘤组织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要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一致,必须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 在计算机上对每层影像信息进行GTV/CTV/PTV/OR勾画,以此重组患者身体组织靶区与危险器官的三维影像,此过程称为虚拟透视 对虚拟透视得到的三维影像进行照射野设计,此过程称之为虚拟模拟。 密集肿瘤区(GTV):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临床靶区(CTV):包括GTV和亚临床病灶,对于T07患者只有亚临床病灶。它的确定除了考虑原发灶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外,还要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肿瘤可能沿临近血管、神经浸润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考虑肿瘤可能侵犯和转移的范围。 计划靶区(PTV):考虑到治疗过程中的移动、摄野误差及摆尾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定义为:使治疗过程中尽管有上述因素影像照射的精确性但临床靶区始终处在治疗区域内。 危险器官(OR):放疗医师定义的临近靶区的放射敏感器官。如脊髓、胃、十二指肠、肝脏本身等 三维适型放疗实施的两个前提:1、体位的精确重复。2.要使一些靶区和危及器官相邻,甚至包卷的情况,单纯外形的相适,不能使高剂量分布与靶区一致而又避开危及器官.此时要求每个射野内的剂量能按一定的要求进行调整,即每个射野内各点的剂量相对强度能按要求作调整,或者说,对射野内不同部份施以不同的剂量权重,即进行调强.才能达到高剂量与靶区适形而又保护了危及器官 适形放射治疗:目的和意义:使高剂量分布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PTV)的形状一致的一种放疗新技术,称之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 调强是适形的改进,调强是进一步的适形,是广义的适形.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1)

源皮距S S 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 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 理量。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 肤。 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 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 体积。 ITV: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 积。 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外,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 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 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 脊髓45Gy 皮肤55Gy 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

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保护周围重要器官。 常规治疗:每次,5f/w 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 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 调整。 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 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 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 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 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 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精心整理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衰变常数、半 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 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一定 疼 的现象2、 3、 4、 5、 结合能:由若干个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叫做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平均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 原子核的稳定性指标:平均结合能 6、熟悉核衰变的类型及其反应式,会简单计算。 α衰变:X→Y+He+Q主要在重核中发生,由重核原子衰变成轻核原子,释放出氦的原子核。 Β正衰变:X→Y+e++v+Q(e为正电子v为中微子,质子数为0,质量数为0) 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 β负衰变:X→Y+e-+v+Q(e为负电子v为中微子,质子数为0,质量数为0) 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负电子

γ衰变:X→Y+γ+Q原因: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7、带电粒子;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 带电粒子: 1电离带电粒子通过介质时,直接与介质的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碰撞,或者发生静电库仑作用,带电粒子将一部分能量或全部能量传给壳层电子,使壳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也叫做电离。而这个自由电子和相对应的正离子通常被称为离子对。脱离出原子核束缚的自由电子又可以作为一个带电粒子继续在介质中引起其它原子或分子的电离称为次级电离。 2激发在上述过程中如果壳层电子获得的能量还不够大,不能成为自由电子,而只是从较低的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个过程称为激发。一个原子经过激发后的状态我们把它叫做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他必定会向稳态跃迁,跃迁时还会放出其它的电磁辐射。 3散射质量很轻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通过时,由于它们和核或核外电子的电场相互作用而产生运 电离辐射可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大致经过物理、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化学和早期生物学五个阶段造成生物分子的损伤,表现出严重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1自由基(freeradical)独立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一个或多个)的原子、离子、分子或基团。形成自由基的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直接引起靶分子电离和激发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生物分子自由基的作用称之为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水分子产生的自由基在与生物分子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生物分子自由基的作用称之为间接作用。(有加成,抽氢,电子俘获) 10、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特点。能分辨不同细胞,不同细胞周期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