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漫谈

屈原《涉江》漫谈
屈原《涉江》漫谈

《涉江》漫谈

这个学期,我也读了一些关于楚辞、关于《涉江》的研究著作,但对于屈原《涉江》里的一些问题,终归形成不了有体系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只好取名“漫谈”来解读《涉江》。

《涉江》作为《九章》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九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九章》共包括九篇文章,按照王逸《楚辞章句》的顺序依次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为什么叫做《九章》呢?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但是,朱熹在《楚辞集注》里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那么,二人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九章》各篇的内容来看,朱熹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王逸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并且对于《九章》各篇,王逸也不是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认为“《九章》中,《橘颂》一篇,题材与情趣不同,这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章,便是失意以后的自述,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王廿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游国恩先生则做了大量的考证,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细致的阐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因为个人能力的缘故,在这里只单列出游先生所排《九章》的次序:《惜诵》、《抽思》、《悲回风》、《思美人》、《哀郢》、《涉江》、《橘

颂》、《怀沙》、《惜往日》。并且,游先生对每篇所作年代做了详细考证(其实,对于《九章》的研究,其作年问题是重中之重,但这个问题非本人能力所及。汤炳正先生就说过探索《九章》的写作时地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在他的著作中也列有林云铭、蒋骥、郭沫若、游国恩等楚辞大家当然也包括汤先生自己对于《九章》创作时间的见解。他们的说法到底谁对谁错,我不敢妄加评论,然正如《四库全书》对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所评价的那样:“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毕竟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等原因,一些问题难免主观臆测,但总之是“瑕不掩瑜”,做到了“汰其冗芜,简其精要”,给后人以启示激发。在这里,本文多采用游国恩先生的说法)。

对于《涉江》之所以排在《哀郢》之后,游先生认为蒋骥所说“《涉江》、《哀郢》皆顷襄王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往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阳陵之后”是确信无疑的。游国恩先生还认为,《涉江》最早作于顷襄王十一年以后,此时屈原见放九年,不得召回,因此在再无归乡的希望。由此我们可想而知,屈原作此篇时年迈衰老(游先生假定这时屈子57岁),又恰值春寒料峭,长期见放,无召回之希望,将行未行却是去国愈远,了解这些是有助于这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涉江》中,屈子所饱含的那种悲情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怎样理解《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从首句可知此时屈原年岁已老,而往往注家多在此以《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来说明屈原用以比喻自己自始至终与流俗不同之高尚品德,而高冠、长剑也成为后世想象中屈原形象之特征。例如,在发现的战国楚墓中,有一幅人物御龙帛画,其人有高冠长剑,其舟为龙形,郭沫若因此题词云:“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手中,切云之高耸”。然而,汤炳正先生独不信此,他认为“此实系误解。盖屈子自‘奇服’,并非谓异于众人,实指异于其他国家或异于其他民族之服饰耳。此乃屈子深厚的爱国主义或强烈的民族意识之体现。”他举证《说苑·善说》所云来证明高冠、长剑,为楚国民族服装之共同特征,最后他得出结论《涉江》所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中“奇服”之义,乃指民族特色,非指个人爱好。“幼好”而“老不衰”,则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深情始终不变的坚定立场,已溢于言表。他还说“此殆与《橘颂》所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含义是一致的。”

可以说汤先生的这个论点还是非常新颖的,但我觉得但问题在于,屈原为何要在此标榜自己的名族服装来凸显自己的名族意识呢?难道被明月、佩宝璐也是楚国的民族服饰?既要标榜名族意识,那为何下文紧接着说“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呢?明明就应该是因为我品德高

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所以才不被理解的嘛。如果要体现名族意识的话,那为什么屈原还要驾青虬骖白螭,与重华游瑶圃?为什么要蹬昆仑、食玉英呢?其实,屈原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要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告诉世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屈原好“奇服”是一以贯之的,除了《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还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等,这是屈原“好修为常”的表现,也是其高洁不群、高视阔步、傲岸一世的表现。正因如此,才不被理解。正如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所言:“首序己志行高洁,远追圣帝足以光四表而重万世,以起下莫知之意”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此段言涉江所经过的路线及其季候,接着写古代忠贤之不幸遭遇给自己的启示。屈子言“欸秋冬之绪风”可知此时为初春,正是春寒料峭。从文中可知,作者经过湘、沅、辰、溆一带其心情是欲留还走,迷茫而不知所往的。我想,作者经历深林、高山时忽而雨、忽而雪、

忽而云,这种自然天气的无序与幽暗象征着现实社会的混乱与黑暗。但即便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雪纷纷、云菲菲,作者仍高唱“吾不能变心以从俗”,这也照应了前文所述的屈子追求高洁的目标一致。屈原的伟大也正在于此: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接触什么样的人,无论自己多么迷茫、多么愁苦都保持自己独立高洁的人格,坚守自己终身的信念,九死不悔!虽说要有这种信念,但毕竟要为这种信念找到依托,好让自己不再孤单。于是,屈原想到了古代忠贤们的事迹聊以自慰,将董道而不豫,虽重昏终身而不改初志,再次抒发僻远何伤之意,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

然而,屈子却不是以激昂的笔调来写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如游国恩所言《涉江》中“前半高亢,后半愁苦,前后词调极不一致”。大该由于他的心境与环境的关系,篇中越写到后面情绪就越愁苦,词调也越低沉。正如蒋骥所说:“其命意浩然一往,与《哀郢》之呜咽徘徊,欲行又止,亦绝不相侔。盖彼迫于严谴而有去国之悲;此激于其愤怀而有绝人之志:所由来者异也。”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最后一段运用比兴的手法如善鸟恶禽比喻忠奸异类,用阴阳易位比喻小人得志,君子失宠等等来表达现实之中善恶不分、美丑不鉴、是非不辨,从而照应首段所言涉江之所由来。

因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姑且到此为止吧。这篇非论文也非读后

感的四不像文章,权当做是我对《涉江》一篇的一些理解与收获吧。

参考资料:

1、《楚辞补注》洪兴祖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楚辞集注》朱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游国恩楚辞论著集(第三卷)》、《游国恩楚辞论著集(第四卷)》

游国恩著游宝谅编中华书局2008年

5、《楚辞类稿》汤炳正著巴蜀书社1988年

6、《渊研楼屈学存稿》汤炳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四库全书第1062册·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楚辞直解》陈子展撰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33号殷翰墨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1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流放 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 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B.何故深思高举 C.颜色憔悴 D.渔父莞尔而笑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离骚者,犹离忧也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明道德之广崇 C.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其后楚日以削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 ???? 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 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D.?????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亡走赵 B .屈平既嫉之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D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8.下列句子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一项是( ) A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B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9.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屈原》读后感800字

《屈原》读后感800字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

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令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读《屈原》有感范文400字

读《屈原》有感范文400字 读《屈原》有感范文400字 端午节汨罗江边的诗--读《屈原》有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读《屈原》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列传读后感1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列传读后感2 回顾历代王朝的兴衰,总是令人叹息而无奈的。战国后期,秦国在诸侯争霸中愈显锋芒,开始吞并六国。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楚国节节败退,步步堪忧。然而楚国之内,楚王昏庸,吏治腐败,忧患意识淡薄。此时,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极力劝谏以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然而哪知那昏庸的国君“亲小人,远贤臣”,他处处受排挤,脱离了楚国权力中心,心忧天下却只能心痛无奈地被放逐。他,就是屈原。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读屈原有感600字

读屈原有感600字 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 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 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 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 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 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 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 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屈原国殇读后感_读后感.doc

屈原国殇读后感_读后感 屈原国殇读后感(一)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

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节选)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诋毁)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放逐)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效法)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判断句)/③④⑤⑦(被动句)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 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沐:洗头)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随时随地变化转移)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长流,即江水)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屈原列传》读后感1000字

《屈原列传》读后感1000字 《屈原列传》读后感1000字 程梦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为君主写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情告白。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读 后 感]读《屈原》有感

[读后感]读《屈原》有感 端午节汨罗江边的诗——读《屈原》有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

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