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敏原的管理

致敏原的管理
致敏原的管理

致敏原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产品的食用安全,实现致敏原的全流程管理控制,避免致敏原交叉污染,有效地维护消费者和员工的健康,特制定本项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含致敏原产品、与含致敏原产品公用生产设备或同一生产场所加工的产品和外来潜在致敏原风险的管理控制,对致敏原的识别、供应商评估、原辅料贮存、生产加工、包装和产品标识过程。

3职责

3.1生产技术部负责监督生产现场致敏原控制,制定致敏原目录并适时更新;

3.2生产技术部负责产品开发及配方变更过程中致敏原审核控制、负责生产区域致敏原交叉接触的预防控制;

3.3采购部负责原辅料供应商的致敏原管理评估、贮存及跟踪;

3.4综合管理部负责员工致敏原管理控制知识的培训。

4内容

4.1致敏原的识别

4.1.1根据《致敏原控制清单》并适时更新控制清单,实现对公司产品和原辅料的致敏原完整识别,确定公司产品和服务提供设计的致敏原成分和可能的风险。

4.1.2致敏原为危害评估应含在公司HACCP计划危害分析过程中。

4.2供应商审核批准

4.2.1致敏原控制管理评审应纳入公司供应商评审程序中,供应商应提供其致敏原管理控制计划及记录,确保其致敏原管理控制有效性。

4.2.2供应商审核应包括临时或紧急使用的供应商,临时采购合同或协议应涉及致敏原成分声明相关内容,保证采购产品过敏源得到识别和控制。

4.2.3通过原辅料供应商加工现场调查等方式验证供应商致敏原控制实施效果,审核结果应妥善保存,并反馈到食品安全小组。

4.3致敏原的隔离预防

4.3.1致敏原料需单独设立收货和储存区域,尽量设置专用的容器和操作工具。

4.3.2含致敏原的原辅料应标识清晰,包装完整,避免交叉污染。

4.3.3做好仓库管理,接触过敏物质人员的工作鞋、工作服等需单独管理。

4.3.4含致敏原物料在搬运过程必须加以覆盖保护。

4.3.5含致敏原产品应设置专用的加工器具,条件不予许时加工含致敏原产品后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含致敏原产品至少利用物理屏障或设置专区与普通产品分开存放。

4.4产品加工过程

区分含致敏原终产品清单,将含致敏原的成品安排在最后阶段加工,减少转换。

4.5设备清洁

4.5.1制定公司HACCP计划时应考虑致敏原物质的去除方式,清洗过程应保证彻底清除致敏原残留,必要时进行消毒。

4.5.2按实际需求对致敏原残留实施验证。

4.5.3保留加工致敏原产品至普通产品的生产转换记录。

4.5.4实施每日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清洁过程致敏原控制效果。

4.6声明及宣导

4.6.1对含致敏原成分的产品做出告知,让消费者获得相关信息,并了解不适用的食用可导致的严重后果。

4.6.2通过粘贴通知、告示等宣导致敏原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4.6.3对含致敏成分产品及同一生产线及生产环境可能加工含致敏原成分产品做出有效声明。

4.7员工意识

4.7.1通过培训和日常强调等方式使员工具备足够的致敏原知识以及公司对致敏物质的控制措施。

4.7.2确保直接接触致敏原物质的员工了解使用的致敏成分及操作控制要点及要求,对致敏原物质有过敏反应或迹象的员工不得接触致敏原产品。

4.8致敏原计划的评估改进

4.8.1致敏原评估纳入公司周期评估范围,食品安全小组根据公司产品致敏原监测、客户投诉或相关部门反馈情况对致敏原管理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书面信息。

4.8.2HACCP小组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公司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需求,适时对计划进行更新,并保持和保留成文信息。

各国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要求

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 一、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 1、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过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

5 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过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过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

1)婴幼儿患者:在5 -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过敏反应,大约20%对鱼、甲壳类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 2)成年人: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 3)食品过敏的临床表现:麻疹、疱疹样皮炎、口腔过敏综合征、肠病综合征、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食物过敏至今无特效疗法。 5)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的最低量无定论。 6)极微量过敏原即可造成造成严重后果。 7)目前预防是防止食物过敏唯一的途径—严防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

三、我国出口食品因过敏原被预警召回情况(摘选) 四、过敏原管理 1、食品过敏原管理包括:生产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 2、“可能存在”及预防措施: 1)需考虑对无法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最后补救措施; 2)如果上述情况存在,则可以使用“可能存在”这样的描述; 3、已确定三项过敏原管理原则: 1)控制及培训:生产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过敏原成分; 2)原料标识成分:必须准确地反映出食品听过敏成分; 3)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需在包装上向过敏体质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4、过敏原控制: 1)有意添加及潜在交叉污染的控制:导致交叉污染的原因 a收购原料前后的交叉接触;b错误的配方;c交叉接触;d存储条件差;e共享生产设备;f原料粉尘的污染;g与反工材料一起进行加工;h人为过失。 2)风险识别:a确认存在过敏原的原料;b确定各个加工环节可能存在的过敏原;c明确存在交叉污染的环节;d明确标签问题。 3)确定12个关键环节: A审核供应商;b原料验收;c确定消费群;d环境卫生;eHACCP计划;f企业员工安全意识;g反工环节; h重新配方;i产品研发;j标识;k工程及维护;l措施计划。 五、过敏原的阀值 1、食物中即使含有很微量的过敏原也可以引发消费者的过敏反应。 2、低于10mg/kg的水平可能会低于过敏反应的阀值。 3、仍需严格确定精准的过敏反应阀值。 4、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 已公布的食品过敏原LOAEL值(蛋白水平)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 主讲人:XXX 课目: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使我们对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 一、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源 三、传播途径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 五、标准预防 六、医疗废物 七、职业暴露 一、什么是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哪几种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标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枣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

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二)医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 对患者来说可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另外的感染导致健康损害、躯体痛苦甚至残疾或死亡,同时医疗费用增加;对医院来说也会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医院形象的损害、发生医疗纠众等使医院的社会效益降低;同时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导致的医院床位周转率下降、对医务人员造成思想上的负担和压力、医护人员工作量特别是无效劳动增加等。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机制。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也称它们为医院感染的感染链。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就会引起医院感染。 二、感染源 (一)外源性感染 病人在医院内从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员)外获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儿科误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传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也可称为自身感染。在医院感染出现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当病人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则易引起感染。

各国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要求

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 一、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 1、致敏原:又称为过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致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致敏原成分

5、预防食物过敏的途径 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致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致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

二、食品致敏原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1)婴幼儿患者:在5 -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过敏反应,大约20%对鱼、甲壳类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 2)成年人: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 3)食品过敏的临床表现:麻疹、疱疹样皮炎、口腔过敏综合征、肠病综合征、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食物过敏至今无特效疗法。

5)致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的最低量无定论。 6)极微量致敏原即可造成造成严重后果。 7)目前预防是防止食物过敏唯一的途径—严防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致敏原。 三、我国出口食品因致敏原被预警召回情况(摘选) 四、致敏原管理 1、食品致敏原管理包括:生产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 2、“可能存在”及预防措施: 1)需考虑对无法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最后补救措施; 2)如果上述情况存在,则可以使用“可能存在”这样的描述; 3、已确定三项致敏原管理原则: 1)控制及培训:生产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致敏原成分; 2)原料标识成分:必须准确地反映出食品听致敏成分; 3)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需在包装上向过敏体质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4、致敏原控制: 1)有意添加及潜在交叉污染的控制:导致交叉污染的原因 a收购原料前后的交叉接触;b错误的配方;c交叉接触;d存储条件差;e共享生产设备;f原料粉尘的污染;g与反工材料一起进行加工;h人为过失。 2)风险识别:a确认存在致敏原的原料;b确定各个加工环节可能存在的致敏原;c明确存在交叉污染的环节;d明确标签问题。 3)确定12个关键环节: A审核供应商;b原料验收;c确定消费群;d环境卫生;eHACCP计划;f企业员工安全意识;g反工环节; h重新配方;i产品研发;j标识;k工程及维护;l措施计划。 五、致敏原的阀值 1、食物中即使含有很微量的致敏原也可以引发消费者的过敏反应。 2、低于10mg/kg的水平可能会低于过敏反应的阀值。 3、仍需严格确定精准的过敏反应阀值。 4、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 已公布的食品致敏原LOAEL值(蛋白水平)

养老院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养老院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一、定义 入住老年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在养老服务机构内入住期间发生的感染;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工作人员在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或难以预防感染,是指当各种因素引起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亦称交叉感染或可预防性感染,是指来自人体外的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 二、隔离技术 1、定义 是采用各种方法或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和携带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施,减少已知和位置的感染造成院内感染的传播。传染源隔离通常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或者可疑的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老人非开或者将其安排在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成为隔离。他的目的就是避免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隔离的原则是传染病人要与健康人严格分开,确诊的和未确诊的分开,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要严格区分。 2、分类 呼吸道隔离适用于病原微生物随飞沫及分泌物排除而传播的呼

吸道传染病例如:流脑、猩红热、最常见的就是流感、感冒等。病人口鼻分泌物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要求必须吐在加盖的痰盒中。病人口鼻分泌物接触过的用品应固定专用,定期消毒。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每天要进行空气消毒。 消化道隔离适用于粪口传播途径的疾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处理这些病人污物的时候,要带手套,座便器、要固定使用定期消毒,餐具也要固定使用定期消毒。另外要保证房间里没有蝇子、没有蟑螂。 3、隔离的要求 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的办公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和病室间的走廊。护理有传染性疾病的老人时一定要洗手戴手套,工作人员进出呼吸道疾病老人的房间时要随手关门,防止病室中的微生物污染中间环境或其他老人的房间,工作人员在污染区内禁止进食。工作人员处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期,尽量避免与老人直接接触,防止被感染。 4、隔离技术 戴手套是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微生物的感染、防止微生物菌群传染给其他的老人,另外工作人员携带病原微生物入室,也可以防止传给老人。戴手套指征:在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带手套。手套用完后要及时投到垃圾袋里;每副手套只限于一个病人的一项操作,禁止一副手套进行多项操作。操作完后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内容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科检查室、注射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一、按照医疗废物收集要求我院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红色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应封闭符合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 二、医用未经污染垃圾(统一用黑色垃圾袋盛放) 如使用后的医用包装袋、纸盒、无污染的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每日由病区护工送到生活垃圾储存处,由环卫部门指定专人,运出集中处理,日产日清。

GBt附2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 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本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2007年第七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7]114号),项目名称为《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以下称本标准),项目编号为20079445-T-469,技术归口单位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国家标准是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二、目的和意义 食品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致敏原成分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国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全球人类平均1%的成人和2%~2.5%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在美国成人和儿童甚至分别达到2%和5%的比例,造成每年大约超过3万人次的急救处理和150人以上的死亡。我国尚未全面开展食物过敏和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过敏机理研究。小范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 由于致敏原成分大多属于食品原料中的固有成分,且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成分复杂,并且多数没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对其管理必然与食品安全卫生的污染物有显著区别。对于致敏原成分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有关规定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目前已知的致敏原成分,又要保证措施实施效果的针对性,还要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下避免对相关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致敏原成分管理的重点在于成分的标识,强调对消费者的告之义务。 鉴于食品中致敏原成分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特殊性,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致敏原成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单独研究,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实际运用于食品相关行业中。例如,欧盟于2005年底开始执行对食品中致敏原成分标识的指令,而美国则从2006年1月起对食品中主要的致敏原成分做出了具体的标识规定,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等也都对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进行了强制性标识的规定。为顺应这种国际趋势,国际食

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

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 1、目的 制定本规定以规范致敏物的管理,避免食品过敏原的交叉污染,降低致敏物造成的风险,公司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保护。 2、范围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的实现、物资的储存和产品的发货等。 3、职责 3.1 市场部: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的过敏原成分进行标识,负责对含过敏物质的产品的销售跟踪,客 户投诉处理,信息沟通和产品召回。 3.2 仓库管理员:负责来料和发货车辆有无过敏原污染的检查,对含有过敏物质成分的原辅料和成品 进行标识和管理。 3.3 品管部:负责核查每个产品的成分,组织过敏原评估,监督仓库和车间过敏原控制情况。 3.4 生产部:负责对含有过敏物质的原辅料取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交叉污染。 3.5 总务部:负责对员工过敏原相关知识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 4、工作程序 4.1 过敏原的识别 根据“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种类的划分如下: 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 系); 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3、鱼类及其制品; 4、蛋类及其制品; 5、花生及其制品; 6、大豆及其制品; 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4.2 过敏原的评估 4.2.1 过敏原的评估应对过敏原的来源(配料、加工环节、加工助剂、返工和转产等)进行评估。4.2.2 应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现场生产和搬运活动中潜在的过敏原交叉污染进行评估 423过敏原评估应作为HACC计划设计的一部分。 4.2.4 当产品配方重组或配料变更时、当顾客要求或者进口国的过敏源标准发生变更时、当顾客投诉 产品可能含有过敏原时,需重新对过敏原进行评估。 4.2.5 过敏原的评估结束后应形成评估结果和过敏原清单,过敏原清单应包含所有工厂用的配料和 原料中含有或可能含有的过敏原,同时也应包括含有过敏原的产品。无过敏原时可以只形成过敏原评估结果。 4.2.6 当新过敏原带进工厂时,应对过敏原清单进行更新。 4.3 过敏原的标识 当产品里含有可能引起过敏原物质时应清楚地标识,依据法规标准使用“可能含有”或类似标识,并与麦当劳沟通。 4.4 过敏原的控制措施 4.4.1 市场部在采购原辅料时,应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过敏原成分进行标识。 4.4.2 仓库在接受原辅料时,应对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确认原辅料是否受到过敏性物质的污

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

时间(年)出口国家产地产品名称食品类别致敏原成分2009澳大利亚中国中国芝麻糊即冲饮品花生2009加拿大中国甘薯干果亚硫酸盐2009加拿大中国地瓜干(甘薯)干果亚硫酸盐2009美国中国笋干干果亚硫酸盐2009美国中国FMD牌五香豆腐熟食亚硫酸盐2009美国中国“必丰农富山庄”梅花糖果糖果亚硫酸盐2008欧盟中国植物油油类花生2008美国中国萝卜果蔬亚硫酸盐2008美国中国海上最好的品牌虾串海产品亚硫酸盐2008美国中国英丰食品品牌南瓜子坚果亚硫酸盐2007加拿大中国小燕子品牌竹笋干果亚硫酸盐2007加拿大中国绿豆饼糕点芝麻 四、致敏原管理 1、食品致敏原管理包括:生产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 2、“可能存在”及预防措施: 1)需考虑对无法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最后补救措施; 2)如果上述情况存在,则可以使用“可能存在”这样的描述; 3、已确定三项致敏原管理原则: 1)控制及培训:生产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致敏原成分; 2)原料标识成分:必须准确地反映出食品听致敏成分; 3)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需在包装上向过敏体质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4、致敏原控制: 1)有意添加及潜在交叉污染的控制:导致交叉污染的原因 a收购原料前后的交叉接触;b错误的配方;c交叉接触;d存储条件差;e共享生产设备;f原料粉尘的污染; g与反工材料一起进行加工;h人为过失。 2)风险识别:a确认存在致敏原的原料;b确定各个加工环节可能存在的致敏原;c明确存在交叉污染的环节;d明确标签问题。 3)确定12个关键环节: A审核供应商;b原料验收;c确定消费群;d环境卫生;eHACCP计划;f企业员工安全意识;g反工环节; h重新配方;i产品研发;j标识;k工程及维护;l措施计划。 五、致敏原的阀值 1、食物中即使含有很微量的致敏原也可以引发消费者的过敏反应。 2、低于10mg/kg的水平可能会低于过敏反应的阀值。 3、仍需严格确定精准的过敏反应阀值。 4、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 已公布的食品致敏原LOAEL值(蛋白水平) 鸡蛋0.13~1.0mg/kg 花生0.25~10mg/kg 牛奶0.36~3.6mg/kg 坚果0.02~7.5mg/kg 大豆88.0~522mg/kg 鱼类 1.00~100mg/kg

关于食品过敏原的探讨

关于食品过敏原的探讨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关于食品过敏原在国内外的关注情况、与之相关的检测、标识和立法,对今后提高食品过敏原控制的研讨。 关键词:食品过敏原、标识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食品过敏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各国的注意,相关的立法和研究在不断发展。食品过敏原(Food Allergen)问题属于食品安全性的范畴,又涉及到临床医学等的领域。对食品过敏原问题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关注程度。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着诸多的报道和研究,甚至有较具体的立法对食品生产和经销者进行监管,而我国对食品过敏原的研究和关注较少,而消费者对由此引发的过敏反应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食品过敏原的问题将逐渐得到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食品过敏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给临床和食品工业造成了的压力,也引起了消费者的一度恐慌,增加了民众对食品的不安全感。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有1%~2%的成年人对食品过敏,而低于三岁的儿童中有8%以上对食品过敏。社会生活的变迁,引导着人们生活习惯不断发生改变,饮食业跨越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快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大量涌现,过敏症状亦趋于多样复杂和严重化。食品过敏原的安全性问题要求食品的生产者、管理者以及消费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共同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 1 关于食品过敏原的介绍 目前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常见的食品有:奶(牛奶、山羊奶等),树果(杏仁、胡桃、山核桃、榛子和腰果等),菜籽(葵花籽、芝麻等),豆类(花生、大豆、豌豆、蚕豆等),蛋类,巧克力,香辛料,鲜果,海产品(虾、贝壳类)等。一般来说,食品过敏原为分子量介于10000~70000之间的蛋白或糖蛋白,占食品总蛋白的极小一部分,分别属于不同的蛋白家族。但是微量的食品过敏原蛋白即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据专家报道, 产生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肤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湿疹),呼吸症状(哮喘、鼻炎),肠胃症状(呕吐、腹泻、肠胃痉挛),系统反应(心血管症状),肌肉和骨骼等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有时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甚至危及生命。当摄入了有关的食物,其中的食品过敏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一个小时内出现,症状明显,有时表现得会较激烈,包括诸如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嘴唇、舌头或咽喉肿胀,血压骤降等。而因食品产生的敏感或不适反应却可能在几小时内,甚至几天后才会发生,主要的症状有:湿疹,胃肠不适综合症,偏头痛,麻疹,鼻炎,全身乏力,哮喘,关节炎,疼痛,儿童多动症等。 2 国内外对食品过敏原的标识管理和控制 关注食品过敏原可以先关注食品标签,对于流通领域的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产品标签获得产品信息,了解产品的配料、生产过程,控制误食引起的食品过敏情况。目前,欧盟二十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对食品过敏原立法。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小结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小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及全院职工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6年3月30日19时在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全院职工全部参加了培训。 培训的内容有:1、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重要性。2、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我院感控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会议最后,对参会人员进行了考试,进一步巩固了此次培训的内容。 通过培训,全院职工掌握了相关知识,尤其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深刻体会到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对个人、医院、患者、乃至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真正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病人的安全我有责;医院的安全我尽责”的大局意识,为我院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控感办 2016年3月27日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2017年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计划

2017年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不断强化全体工作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及知识水平,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从而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增强责任心,共同参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二、培训对象 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包括专(兼)职院感管理人员、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医技药剂人员及工勤保洁人员。 三、培训内容及时间 (一)培训内容 1、选派专职人员及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参加市、区两级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及时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信息动态。 2、临床医、护、药、技人员针对手卫生意识薄弱、依从性低的特点及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现状进行消毒隔离相关知识、手卫生、抗生素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及医疗废物管理等的知识及技能培训。 3、工勤保洁人员重点进行医院消毒隔离基本知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及个人防护等的培训。 (二)培训时间安排 1、对临床医、护、药、技人员进行培训(手卫生、抗菌药物合

理应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及职业暴露防护等),每年不少于2次。 2、定期对新进人员及实习生、进修生进行岗前培训(医院消毒隔离基本知识、手卫生、职业防护、医疗废物管理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等)。 3、对工勤保洁人员进行培训(消毒隔离基本知识、手卫生、职业防护及医疗废物管理等),每年不少于2次。 4、各科针对本科室工作特点及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每月1次。 四、培训形式及考核方法 学习形式以自学、科室内组织学习及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组织的专题讲座相结合。考核形式主要以讲座后试卷考核、科室季度考核以及质量检查过程中的现场提问为主,考核成绩与个人绩效挂钩。 2017年1月12日

食品过敏原管理规定(ISO22000-2018新要求)

1 目的 制定本规定以规范致敏物的管理,避免食品过敏原的交叉污染,降低致敏物造成的风险,对公司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保护。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的实现、物资的储存和产品的发货等。 3 职责 3.1 采购部: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的标签中注明过敏原成分在产品标签中进行标识。 3.2 销售部:负责对含过敏物质的产品的销售跟踪,客户投诉处理,信息沟通和产品召回。 3.3 仓储科:负责来料和发货车辆有无过敏原污染的检查,对含有过敏物质成分的原辅料和成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3.4 品管部:负责核查每个产品的成分,组织过敏原评估,监督仓库和车间过敏原控制情况。 3.5 生产部:负责对含有过敏物质的原辅料取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交叉污染。 3.6研发部:对新产品的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对员工过敏原相关知识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 3.7HACCP食品安全小组对原材料进行风险评估。 4内容 4.1 过敏原的识别 本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市场。根据《GB/T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和《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种类的划分如下: 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3、鱼类及其制品; 4、蛋类及其制品; 5、花生及其制品; 6、大豆及其制品; 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4.2 过敏原的评估 4.2.1 过敏原的评估应对过敏原的来源(配料、加工环节、加工助剂、返工和转产等)进行评

估。 4.2.2 应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现场生产和搬运活动中潜在的过敏原交叉污染进行评估。 4.2.3 过敏原评估应作为HACCP 计划设计的一部分。 4.2.4 当产品配方重组或配料变更时、当顾客要求或者进口国的过敏源标准发生变更时、当顾客投诉产品可能含有过敏原时,需重新对过敏原进行评估。 4.2.5 过敏原的评估结束后应形成评估结果和过敏原清单,过敏原清单应包含所有产品用的配料和原料中含有或可能含有的过敏原,同时也应包括含有过敏原的产品。无过敏原时可以只形成过敏原评估结果。 4.2.6 当新过敏原带进工厂时,应对过敏原清单进行更新。 4.3 过敏原的标识 当产品里含有可能引起过敏原物质时应清楚地标识,依据法规标准使用“可能含有”或类似标识。产品标签。 4.4 过敏原的控制措施 4.4.1 采购部在采购原辅料时,应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过敏原成分进行标识。 4.4.2 仓库在接受原辅料时,应对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确认原辅料是否受到过敏性物质的污染,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辅料入库验收单中。 4.4.3 对含有或可能含有过敏性物质的原辅料和含有过敏原物质的产品,仓库在接受时应单独存放在独立的库房内,并对含有的过敏性物质进行标识。 4.4.4 原辅料移动会成为交叉污染的重要来源,在移动含有过敏性物质的原辅料时,应对物料、运输工具做好防护措施,以免含过敏物质的原辅料对其他物料造成交叉污染。 4.4.5 车间使用含有过敏性物质的原辅料应在指定场所进行,严禁与其它原辅料混放,并挂牌标识。取用含有过敏性物质的工器具必须为专用,严禁用于取用其它原辅料。 4.4.6 生产车间对含有过敏源物质的原辅料在生产前组织工人进行过敏源反应测试,对有反应的工人进行调整。 4.4.7 对从事生产含有过敏原物质的产品的员工应保持每天工作服单独清洗,防止带入过敏原。在生产结束后离开车间前,应实施洗手程序,防止交叉接触污染。 4.4.8 使用含过敏原物质的产品生产结束后,应对生产车间环境、生产线所有设备、维修工器具、原辅料取用过程中使用的工器具和盛放废弃物的容器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后使用100-200 ppm 有效氯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主要内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及相关概念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手卫生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职业安全防护 医院感染定义: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相关概念: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主要内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及相关概念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手卫生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职业安全防护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主要内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及相关概念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手卫生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职业安全防护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是:认真、规范的洗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 什么时间洗手? 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生活废物——黑色袋 医疗垃圾——有警示标识的黄色专用包装袋 要求——垃圾袋坚韧耐用,不漏水;并建立严格的污物入袋制度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 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 职业暴露的类型 锐器伤: 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套管针、缝合针、血糖针、手术刀…… 粘膜暴露: 眼睛、伤口、粘膜…… 职业暴露的种类 1、针刺:由于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几率: HBV (病毒性乙型肝炎) 6.0-30.0% HCV (病毒性丙肝)0.4-6.0% HIV (艾滋病毒)0.25-0.4% 2、切割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缝合中 3、抽血将血样标本注入试管中拔出针头时 4、粘膜直接接触收拾手术污物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分离输液器时

食品过敏原

二、食品过敏原的性质 (一)食品过敏原的一般特性 食品中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但只有少数一些蛋白质是已知的过敏原。在植物性食品中,如花生和大豆,大多数过敏原蛋白都是储存蛋白,而且在某些特定食品中含量丰富。但也有些蛋白质含量很低,却是主要过敏原,如鳕鱼过敏原Gad c 1。 与所有其他种类的抗原一样,要引起机体免疫反应,食品过敏原必须是一种宿主免疫系统不能识别的外来分子。大多数食品过敏原是一些对食品处理、烹饪和消化过程具有抗性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分子。但也有例外,如苹果等新鲜水果及蔬菜中的某些过敏原就是一些不稳定蛋白。一般来说,稳定性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上,因为它们被降解后就会失去过敏原性。但消化过程中食品过敏原的抗原表位是否会改变,从而影响其致敏性,进而引发过敏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对本土性的常见食品,摄入量往往是该食品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如挪威的鳕鱼、美国的花生日本的大豆和大米诱发的过敏反应等。同时,食品过敏反应中食品过敏原的摄入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食品过敏原的摄入主要是通过食入的方式,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吸入和皮肤接触食品过敏原同样能引起食品过敏反应,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有职业性食品过敏疾病就是最好的例子。黏膜渗透性被认为是食品过敏反应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食品蛋白能够穿透胃肠黏膜,进而诱导正常个体产生免疫反应。但食品过敏患者与正常人在黏膜对过敏原的吸附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及肠胃黏膜渗透性与是食品过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至今仍未得到阐明。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胃肠黏膜屏障还未成熟,大分子蛋白质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胃肠上皮细胞而引发食品过敏反应,所以相比之下,婴幼儿食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要比成年人高很多。 食品过敏性疾病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由于食品过敏易与食品毒性反应及食品不耐受相混淆,因而其发病率的多篇报道结果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儿童食品过敏原发病率是1.4%(0.5%~3.5%),北美报告整个人群中食品过敏原的发病率为10%(儿童13%,成人7%),欧洲儿童过敏原发病率为0.3%~7.5%,成人为2%。成人食品过敏原发病率明显低于儿童过敏原发病率,这主要是由于婴儿及儿童的胃肠道屏蔽作用差,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缘故。婴儿及儿童食品过敏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990年采用双盲对照食品激发实验对两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荷兰的成年人中有2.4%发生食品过敏,而英国成年人中有1.4%~1.8%发生食品过敏。进一步调查发现,芬兰青壮年约有3%~6%对牛奶过敏;美国的普通人群中约有1.1%对花生和坚果过敏;英国的成年人中约有0.5%对花生过敏。国内对3040名2岁以下儿童的一项调查显示,产生食品过敏原的比率为5.2%。最近我国24个省和自治区健康人群食品过敏状况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自诉有食品过敏史的有5.7%,其中,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为1.9%,占自诉食品过敏人群的33.5%。在其他研究中发现,食品过敏的发生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发生食品过敏的患者中女性占轻微的优势。年龄在25~74岁的受试者中发生过敏反应的女性占27.5%,而男性为14.0%。此外,食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西班牙有4.6%的人有食品过敏史,而在澳大利亚则有19.1%的人有食品过敏史。本病的发生还与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最新版(1)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期) 内容: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二、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五、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

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六、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七、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关于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下述工作: 1、组织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协助医院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过敏原标识规定

近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频频召回未标注过敏原的食品,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需对此高度关注。受召回食品中未被标注的过敏原主要包括花生、牛奶、亚硫酸盐、小麦等。各国对于过敏原的标识规定不尽相同,下文分别就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的过敏原标识规定进行陈述。 1.欧盟 欧盟2003/89/EC指令中食品过敏原包括:含有麸子的谷物及其制品(例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尔特小麦、kamut或其杂交品种);甲壳纲(动物)及其制品;鸡蛋及其制品;鱼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牛奶及其制品(包括软糖);坚果及其制品(例如:杏仁、榛子、胡桃、腰果、美洲山核桃、巴西坚果、阿月浑子果、澳大利亚坚果和昆士兰坚果);芹菜及其制品;芥末及其制品;芝麻及其制品;二氧化硫和浓度大于每公斤10克的亚硫酸盐。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转基因产品,包括食品和饲料,如果其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超过0.9%,就必须贴上标签,注明产地、成分及销售情况,并且这些信息至少要保留5年时间。 2.美国 美国《2004年食品过敏源标识和消费者保护法规》中食品过敏原包括:牛奶、蛋、鱼类(如鲈鱼、鲽鱼或真鳕)、甲壳贝类(蟹、龙虾或虾)、树坚果类(如杏仁、美洲山核桃或胡桃)、小麦、花生、大豆。该法规规定: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坚果三类食品必须标注具体的食品名称。食品过敏源应标注在成分表之后或附近,标注的大小与成分表相同;或者在成分表的相关食品过敏源处用括号标出。例外情况除外。如果违反《法规》要求,对于公司和其管理者将受到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或两者并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进行扣留。对于含有未声明过敏原的产品,美国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3.日本 日本对食品标签的要求非常严格,明确提出对于导致食物过敏的成分必须明示。日本在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中规定了对鸡蛋、牛奶、小麦、荞麦、花生等五种食物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和添加物,必须在容器和包装上注明所含的过敏性物质,推荐过敏物质20种,这包括:鲍鱼、鱿鱼、鲑鱼卵、虾、柑桔、蟹、猕猴桃、牛肉、核桃、鲑鱼、鲛鱼、大豆、鸡肉、猪肉、松菇、桃子、山药、苹果、胶冻、香蕉。 4.加拿大 加拿大于2011年强化了对过敏原的标识规定,规定的过敏原包括:花生、鸡蛋、牛奶、树生坚果、小麦、大豆、芝麻籽、海鲜、亚硫酸盐以及芥末。具体包括: 需要将食物过敏原、麸质来源以及亚硫酸盐标注在配料表中或者以"含有:……"开头;

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2015年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常见感染及预防与控制 流行过程: 医源性传播 1.经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在使用过程中被污染都可以造成医源性传播。 2.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其中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防治重点。 3.经药品及药液传播:各种输液制品在生产过程或使用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多数微生物能在溶液中生长,从而造成医源性传播。 主要因素 1.领导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2.医院内交叉感染; 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制剂; 4.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 5.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常见感染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

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 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 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皮肤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预防与控制 常用指标

食品过敏原物质种类

过敏原种类列表 食品安全性(Food Safety)是食品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性为“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造和(或)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我国有关专家认为食品安全性应该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从理论上看,食品安全性包含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两种概念。所以,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食品本身,取决于其制造、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不良的食品反应,但只有少数人(大约8%的婴儿和2%的成人)产生过强烈的因食品蛋白质引起的过敏反应。 1.食品过敏原种类及造成的危害 对食品安全性的正确理解与毒性概念及其相应的风险概念分不开。毒性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所以,评价一种食品或其成分是否具有安全性主要是看其是否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目前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常见的食品有:奶(牛奶、山羊奶等),树果(杏仁、胡桃、山核桃、榛子和腰果等),菜籽(葵花籽、芝麻等),豆类(花生、大豆、豌豆、蚕豆等),蛋类,巧克力,香辛料,鲜果,海产品(虾、贝壳类)等。可详见附录A、附录B。 食品过敏原产生的过敏反应包括呼吸系统、肠胃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肌肉和骨骼等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有时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甚至危及生命。当摄入了有关的食物,其中的食品过敏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一个小时内出现,症状明显,有时表现得会较激烈,包括诸如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嘴唇、舌头或咽喉肿胀,血压骤降等。而因食品产生的敏感或不适反应却可能在几小时内,甚至几天后才会发生,主要的症状有:湿疹,胃肠不适综合症,偏头痛,麻疹,鼻炎,全身乏力,哮喘,关节炎,疼痛,儿童多动症等。 2. 过敏原列表的准则 虽然普遍认为几乎每一种食品或食品原料都有至少导致一个人不良反应潜在可能性,但只有一小部分物质会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反应。用来描述这些物质的准则如下:1〕具可信度的出版物上刊载的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案例 2〕此类反应的多份独立的报告 3〕此类反应的清楚的科学证据,连同食品过敏领域有经验专家对该反应进行的口头验证。 4〕至少两个独立的,公认的科学家通过对相关科学数据的分析对危及生命的可能性的科学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