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

鲁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思想家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前言后语般地说个清楚。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思想家的思想,往往包含在他的片语只言中。当然,体察一种思想,必须体察一个思想家所有的言论。也许这样还不够,还要包括行为。

对于鲁迅也是一样的。批评鲁迅的人常常说鲁迅的思想没有系统,只是零散的火花。我倒觉得,不能埋怨鲁迅的零散,而应该反过来考虑一下,我们对鲁迅的思想又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不是还有一种也看是很有道理的言论吗,每个人都是思想家。宽容的人允许没个人成为思想家,却不能容忍鲁迅成为思想家。

比如,我们对《文化偏至论》的理解,远远地,距离着它所反映的思想核心。从《文化偏至论》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鲁迅是先成为思想家,然后才成为文学家的。

再加几句题外话。鲁迅是什么家呢?也许鲁迅不一定同意,后人给他加了三顶帽子: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对于鲁迅是合适的,恰如其分的。我想说的是,一个文学家,必须是思想家。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还应该是一个学者。用文字说话的人,如果能把事情说清楚了,问题说明白了,就算好的了,姑且叫作家。但是一个作家能够到了文学家的程度并不容易,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也是要独立的,缺了这些,我想一个人很难成为文学家。退一步讲,即便只是一个作家,也还要兼有学者的气质和学识。学者就是做学问,先是掌握学问,继而研究学问,再就是创新学问。很多作家开始的时候写了很好的作品,后来却无论如何无法超越了,也有很多人,一辈子皇皇几十卷,却是充满了水分的泡沫。如果给他一个病理,应该是学问的问题吧。

我们看看鲁迅,如果鲁迅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学者,他也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一个诗人,一个散文家,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批评家,甚至还是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问根底,鲁迅是无法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使命的。所以我说,文学不是急功近利,更不能哗众取宠。偏偏,很多颇赋才华的人毁在了这上边。

接着说《文化偏至论》。

几千年的封建束缚之后,中国现代作家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个性自由的解放创造。在众多思想和主义中,鲁迅选择了尼采的“酒神精神”。其实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选择。郭沫若的早期,对尼采哲学的关注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矛盾、“沉钟社”、“狂飙社”等作家都受着尼采的影响。所以,当有人责备鲁迅“个人主义”的时候,应该把他放到当时的时代中去看。

很多人学习尼采,只有鲁迅从尼采走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立人。从这一点说来,鲁迅其实是中国近代唯一的思想家。回头看看,还有谁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是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态度。在他看来,哲学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的自我,去独立地探索生活的意义,

因此尼采的哲学总是以对于生命的热情思考为核心去发现生命的内涵,正是这种生命精神,构筑了他的哲学体系,提出了“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这最基本的生命哲学思想。何为“酒神精神”呢?“酒神精神”就是“一个如此解放了的精神,怀着喜悦和信赖的宿命立于天地之间,深信仅有身体被遗弃,在整体中万物都被拯救和肯定--他不再否定……但一个这样的信念是一切可能信念中最高的,我名之为‘酒神精神’。”“甚至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劳尽而欢欣鼓舞--我谓这为‘酒神精神’。”尼采还一再强调,酒神精神达到了肯定的极限,它肯定万物的生成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甚至肯定受苦和罪恶,肯定生命中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总之,肯定一切生命的整体。由此看来,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包括生命所涵有的痛苦,要想肯定生命的痛苦,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在尼采笔下的人显然是一个生命本能健全、且有强力意志的人,这个人看到了生命进程中的痛苦和罪恶,看到了人世间的苦难和肮脏,但是他并未被这种痛苦和苦难所压倒,而是把痛苦看作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要用强力意志精神去正视和接受痛苦,进而战胜这种痛苦,在“痛苦”的战胜过程中享受生命力增强的欢乐。由此看来,尼采从生命本能的要求出发,把道德善恶看作是生命本身以内的事情,而不是脱离于生命之外的内容,否定了以往的所有理性规范。柏格森毫无疑问沿着尼采的思想又向前走了一步,提出了“生命冲动”的学说,“生命冲动”在柏格森的哲学中既被当作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被当作一种创造世界万物的宇宙意志,它永远在变化运动和创造中,没有终止的时刻,因此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种无体无止的创造过程中,在这里,人的不息的生命创造精神也同样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说尼采和柏格森把"生命"看作是宇宙的本质,把生命的创造精神和强力的意志追求看作是人的生存目的,那么弗洛伊德则对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理性"内涵试图进行科学的分析,把无意识的生命冲动看作是人类创造的动力,为人类揭开了通往自身的认识道路,如上简略论述,我们看到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把生命看作是宇宙的本质,以实现生命本能力量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把生命从传统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创造精神,除了生命自身价值的实现之外别无他物。

从尼采的哲学态度来比照,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现代作家对他的热情。要从几千年封建伦理的束缚和封建道德的奴役中走出来,没有比张扬着个性色彩的尼采哲学更有力的了。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思想也都不是另一种思想的复制。鲁迅走来了。他从尼采哲学中抽去了对中国更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在中国文化的培育下,提出了“立人”的思想。

更多的,鲁迅是从重个人、反传统、启蒙国民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角度去认识尼采哲学的。一言以蔽之,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则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鲁迅说“别立新宗”,事实上,“立人”的思想就是“新宗”,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正宗。抛开一些故意的刁难和肆意的诬蔑,如果我们平静地走进中国近代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立人”的思想,其实是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核心。

一百年后,鲁迅一个叫吴国群的同乡充满感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是鲁迅最早从现代意义上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前无古人振聋发聩的深刻解剖和否定,并以辛亥革命后“专制永长,昭苏非易”“内骨依旧”的血的教训,警告人们认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全部复杂性与艰巨性;是鲁迅兼用自己的杂文和小说,鞭辟入里地解剖了在长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迫害和毒害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让人们从自身精神重建内省到“沙聚之邦,由是转达为人国”的启蒙自新之途;又是鲁迅,率先透过笼罩在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论争上的迷云,将中国现代文化重建的核心拨正到理应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人”身上,以深重的忧患理性和民族情感提出了“首立在人”的人本文化观,指明了由立“人”到立“国”的革新自强之路;是鲁迅最早从“旧垒”走向开放的前沿,“睁了眼看”世界,在万马齐喑的上一个世纪之交,明确倡导“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改革开放原则;又是鲁迅,早在中国因被迫开放而面临社会和文化重建双重变革的关键时刻,真正以民族理性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既看穿西方列强“攻弱小以逞欲”的文化霸权主义用心,又敢于正视中国本土文化的危机,敢于抹去笼罩在“中华文化中心主义”之上的“至高、至上、至美”的灵光,击破民族自大的幻梦;既能指出西方强大“多缘科学之进步”而“根柢在人”,又发现了“欧美之强”的“文化偏至”,从而超前提醒急欲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避开“物质至上”和“科技至上”的歧途,呼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重建的并举,倡导“汉唐气魄”和“拿来主义”。

鲁迅曾说,“我是主张年青人少读中国书的,或者干脆不读”,自然招来了一群人的狂轰乱炸,说鲁迅蔑视民族文化,甚至蔑视民族。怎么说呢,这些人在抨击鲁迅的时候,自觉地露出了自己不学无术的本质,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正义”。在鲁迅的核心思想中,“立人”是要以“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为基础的。恬舌可以闭嘴了。

鲁迅是一个传统文化非常深厚的人,并且传统文化影响到了他的思想,也正是如此,在“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时候,让鲁迅非常痛苦。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到自己的内心矛盾:“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拚命的做。”

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他不是天神的逆子,他如此热爱这个民族,却又不得不拿起斧头,向它坎去。

他知道“尊个性而张精神”必然带来的副作用,更何况他本身是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走来的战士,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些束缚着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些滋养着他。所以,极力鼓吹“个性”他却又非常矛盾,但他必须那样做。不那样做,就不足以砸烂束缚的镣铐。

反映在“立人”思想上,一方面,他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信奉。一方面,他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西方政治制度的毛病;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用道家的狂放不羁来抵抗新的压迫。这是鲁迅的片面,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推论,鲁迅没有明白的是,所谓民主,其实是“坏人”的平分。民主制度其实是“坏人”为“坏人”制定的制度,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则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让别人自由,决不是为了别人的自由而让自己自由。应该说,这是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对立,鲁迅没有充分认识到。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比较也只是在理论上成立,事实上,鲁迅的这种“立人”思想在中国却是最正确的,行得通的。为什么理论上有漏洞的东西却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因为他找准了中国的实际,针对了当时中国的现实。

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的时候,鲁迅的思想不是靠理论来建立的,而是他的直觉,天才的直觉,当然,这天才同样来源于他的深厚和敏锐。鲁迅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

“速朽”二字中,有鲁迅自己的谦虚,更有鲁迅的期望和祈祷。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读出来,读懂。

也许,先生的文章有一天真的会“速朽”的,他的思想也会落于时代之后,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此文中关于尼采哲学的论述参考并直接引用了多本著作所述,不一一列举。特言。

旅游与文化 翻译

旅游与文化I Part I 1.charming autumn scenery in a most fresh air and clear weather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 2.the 15th General Assembly Session of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3.to travel ten thousand li and read ten thousand books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enriching themselves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 5.tourist arrival 旅游人数 6.foreign currency receipts 外汇收入 7.outbound tourists 出境旅游人数 8.unique, rich and varied tourism resources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9.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s sites 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世界自然遗产地 10.t o add radiance and charm to each other 交相辉映 11.a thriving modern metropolis 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 12.a patchwork of cottages 村舍星罗棋布 13.t o exist side by side 鳞次栉比 14.I 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万国建筑博览会 15.c lock towers and turrets , marble pillars 钟塔、角楼和大理石柱 16.e ach representing a distinctively individual appearance 风格迥异,各领风骚 17.t he rainy season 梅雨季节 18.t o linger longer 留连忘返 19.e xcellence, elegance and the best quality 卓越超群,富丽堂皇,一流质量 20.e mbroidery, inlaid lacquer 刺绣,金漆镶嵌 21.g old and silver jewelleries, water-color woodblock prints 金银首饰,木刻水印 22.c arvings in jade, ivory, bamboo and woven bamboo baskets 玉雕、牙雕,竹雕,竹编筐篮 23.b ird cages, lanterns 鸟笼灯笼 24.d ouble-sided embroidery and sandal wood fans from Suzhou 双面绣和苏州的檀香扇 25.t erracotta teapots from Yixing, and clay figures from Wuxi 宜兴的陶制茶壶和无锡的泥人 26.t he Peach Blossom Fair 桃花节 27.t he Daci Temple Fair 大慈寺庙会 28.t he Chengdu Tourism Festival 成都旅游节 29.a place blessed with favorite climate, fertile land, rich resources and outstanding talents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0.s uperb artistic style of aiming at catching the sprit of the landscape 写意山水 31.a rtistic gems 艺术瑰宝 32.U NESCO Heritage Committe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 33.t he lis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4.b ronzeware 青铜器 35.b amboo, wood and lacquer ware 竹木漆器 36.i nscribed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甲骨 37.s eals 玺印 38.a rchaeology 39.r estoration room 文物修复馆 旅游与文化II Part II景点描述常用语 Match work: 雄伟壮丽imposing 灯火辉煌glittering

《XX的视角》读后感

《XX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 ___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

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27039 鲁迅研究 第02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1、(识记)鲁迅原名、字、籍贯、生卒年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1881. 9.25年生,浙江绍兴。 2、(识记)鲁迅赴南京、日本求学的时间,学校名称,受到较大影响的书刊、导师等概况 1898.5 南京求学,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 译《天演论》) 1902.1日本留学(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1904秋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藤野严九郎) 3、(识记)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的主要文学活动 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创办刊物《新生》(流产) 1907在河南留学生办《河南》发表文言论文: 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8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 4、(领会)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幼年时期,《山海经》,听到许多生动的神话和故事,接触大量年画、社戏等民间艺术; 7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鉴略》(类似中国通史的启蒙读物); 12岁“三味书屋”(老师 寿镜吾:方正、博学),读完《论语》、《孟子》、《周易》、《尔雅》、《唐诗三百首》,课外读不少笔记、野史、杂集,(口头上、书本上的历史、故事、绘画、戏曲、诗文等),从各个方面(尤其是“非传统”方面)补充丰富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充实文学艺术素养。 深切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忍与荒唐。( 《二十四孝图》 ) 5、(领会)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从爱国主义出发,接受进化论点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与他后来的革命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反对复古,渴望变革,欢迎革命,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在新与旧的斗争中爱憎分明,强调排击旧物,催促新生,寄希望于新一代。很长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了鲁迅与封建主义斗争有力思想武器。 6、(领会)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鲁迅《理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学习计划要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收集的学习计划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到了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刻,每天晚上应适当减少玩儿和娱乐休闲的时间。多拿出些时间来看看书。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下认真复习(语数英)。上课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画出老师说的重点。课下不要光想着玩儿,没事就拿出自己的书来看一看,回顾一下。 3、每天晚上定时定量复习一个单元(语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句子多读几遍。要背过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还要掌握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一说这里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也还要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借这个故事来赞扬谁,或者赞颂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记一记词语盘点的词,背一背日积月累。(数学)背一背这个单元的定义,再

做一遍书上的题,还要做一些课外的辅导题,多掌握一些体型。(英语)重点背这个单元的单词、粗体句子。掌握句式,学会运用。 4、多练笔(语文)。在最后的这几周时间里,应该多写写作文,而且要从多方面入手:写人、写景、写物、写事、写读后感观后感、缩写、想象、写信、看图作文、发言稿、写研究报告,总之,可选的主题有太多太多...... 这就是我的期末复习计划,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可以给我提出其他好 ___,我会虚心接受。祝愿同学们在即将升入小学6年级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三个月的培训时间内,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调研考察、拓展训练、交流沟通和挂职锻炼等方式,紧密联系实际,反复深入思考温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党性修养,不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纬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形成了良好班风学风。按时参加学习,不迟到、旷课、早退和上课不接打手机、喧哗。认真记课堂笔记,踊跃参加小组讨论和上台发言,积极维护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卫生,互敬互学,加强团结。认真遵守党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完成学期课程任务,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翻译》2014(3)82-88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1.话题缘起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Vinay & Darbelnet (1958/2000:84—93) 把翻译方法(method)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前者包括三种处理方式(procedures),即借译,拟译,直译,后者包括四种处理方式,即词类转换,视点转换,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可在论述中却经常把其划分出来的“方法”(methods)和“处理方式”(procedures)混为一谈。另外,他们把“借译、拟译、直译、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和“词类转换、视角转换”划归为一类(同属procedures)也欠妥当,因为前者应属“翻译方法”的范畴,而后者则应属“翻译技巧”的范畴。实际上,这里Vinay &Darbelnet的分类涉及到三个层面: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其划分出来的两大“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实应为“翻译策略”(所以Munday说,“The two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dentified by Vinay &Darbelnet are direct translation and oblique translation”,见Munday,2008:56),而在其划分出来的七类“处理方式”中,前三类和最后两类属于“翻译方法”,第四、第五类则属于“翻译技巧”。总之,Vinay &Darbelnet在其分类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淆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很长时间学界在这几个概念上的混淆(Molina &Albir,2002:506 0 关于国外译学界在译学术语,特别是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术语上所存在的概念混淆、使用混乱的问题,Chesterman(2005)和Molina & Albir(2002)曾专门撰文予以讨论。如Chesterman指出,学界用于描述文本操作过程的术语除翻译“策略”外,其他还有“技巧、方法、转换、转化、变易”等等(2005:17)。他认为这种众多术语相互混用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目的要求 1.领会本文正反结合、逐层深入、反复论证的论证力量,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2.领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和生动形象、幽默含蓄、辛辣嘲讽的语言风格,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鲁迅“打落水狗”的对敌斗争精神。 要点难点 阅读本文难度较大,要点难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本文的写作背景,结构层次,中心论点,语言的幽默含蓄,论证方法。写作背景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选自《坟》,发表于1926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两篇文章发表的时间十分接近。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1925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在形成高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动中外。全国正处于北伐进军前夜,北洋军阀政府面临覆灭。北京发生女师大事件(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已作介绍),这里可着重提一下: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初步胜利,反动校长杨荫榆被撤职,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被迫下台。当时以胡适、陈源(陈西滢)为骨干的现代

评论派,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宣扬“公平”“正当”“和平”“稳健”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为反动势力帮忙。而林语堂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这篇文章与现代评论派的反动言论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鲁迅《雪》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雪鲁迅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5.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4分) 16.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4分) 17.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4分) 18.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4 分)15.(4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16.(4分)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充满生机和乐趣,但是雪罗汉的消失使人产生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于是自然进入对朔方雪的描写。可以说写雪罗汉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着由此及彼、承上启下的作用。 17.(4分)写江南雪的特质,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美景及雪中欢乐的怀念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由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太寒冷太黑暗,所以写朔方的雪奋飞的雄奇景象,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作者以江南雪的优美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突出表现了对壮美的战斗生活的追求。 18.(4分)“美艳”表现在雪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上。描绘形态: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描画色彩:灿灿地生光;状写气势:蓬勃奋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勾画空间: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

高一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一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高中英语翻译 1.高中英语翻译题:Translation: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究竟是什么激发小王学习电子工程的积极性?(motivate) 2.网上支付方便了客户,但是牺牲了他们的隐私。(at the cost of) 3.让我的父母非常满意的是,从这个公寓的餐厅可以俯视街对面的世纪公园,从起居室也可以。(so) 4.博物馆疏于管理,展品积灰,门厅冷落,急需改善。(whose) 【答案】 1.What on earth has motivated Xiao Wang’s enthusiasm/ initiative to major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Online pay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at the cost of their privacy. 3.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overlooks the Century Park opposite the street and so it is with the sitting room. 或者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is that 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so can they from the living room. 4.This museum is not well managed, whose exhibits are covered with dust, and there are few visitors, so everything is badly in need of improvement. 或The museum whose management is reckless, whose exhibits are piled with dust and whose lobby is deserted, requires immediate improvement. 【解析】 1.motivate sb to do sth 激发某人做某事,on earth究竟,major in 以…为专业,enthusiasm/ initiative热情/积极性,故翻译为What on earth has motivated Xiao Wang’s enthusiasm/ initiative to major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online payment网上支付,brings convenience to给…带来方便,at the cost of以…为代价,privacy隐私,故翻译为Online pay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at the cost of their privacy. 3.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令我父母满意的是,后者也那样so it is with。也可以用主语从句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表语从句that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overlooks俯视,opposite the street街对面,living room 起居室。故翻译为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overlooks the Century Park opposite the street and so it is with the sitting room.或者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is that 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so can they from the living room. 4.not well managed/ management is reckless疏于管理,be covered with dust/ be piled with dust被灰尘覆盖,few visitors游客稀少,be badly in need of improvement/ requires immediate improvement亟需改善。故翻译为his museum is not well managed, whose exhibits

跨文化对话

跨文化对话 日本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先生的名著《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性,或者说是 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的独特性的角度探讨了鲁迅的 独特价值,认为鲁迅的价值就在于他形成了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通过鲁迅在日本留学而与西方近代 相遇,特别是与尼采的个人主义相遇而形成的,并构成了后来鲁迅思 想和文学的原型的“原鲁迅”。鲁迅1906年从仙台来到东京从事《新生》文艺运动,所写的几篇评论奠定了后来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基本 原型与框架。这的确是至论。不过伊藤虎丸的观点仍然是建立在(西方)冲击——(东方)回应的框架上,虽然他强调了竹内好先生提出 的鲁迅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所坚持的“回心”/“抵抗”(坚守自我, 与日本的“转向”/成为一个“优等生”相对)的文化态度,但是对 于鲁迅“个”的思想中主体所承传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仍然重视 不够;同时“西方”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个持续择取又持续扬弃,充 满多重复杂内涵与向度的领域。也就是说,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经 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西方(文化)与否定 固有(文化)传统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正是在他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传承与双 重超越中,才形成了这一“原鲁迅”。 早在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阅读《天演论》时,他与西方近代的相 遇便已经开始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给他打开 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世道必进,后胜 于今”的世界观则使他开始冲破“天不变,道亦不变”循环的或轮回 的历史观的束缚,从而逐步树立起一种进化论的世界观;并且回应着 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思潮,把个人的郁积汇入到民族的郁积中,以一 个“科学者”的形象投身于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时代大潮中。1902 年到达日本后,无论是他于1903年开始在《浙江潮》上发表《中国地 质略论》、《说钼》等科学论文和翻译改写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 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 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 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 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 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 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 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 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 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 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翻译中国文化和历史

翻译(一)、中国文化和历史 1、狮舞(Lion Dance)是中国最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狮为百兽之首,在中国传统中,狮子被视为是能带来好运的吉祥物(mascot)。古人将狮子视作是勇敢和力量的化身,能驱赶邪恶、保护人类。据记载,狮舞已拥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the Tang Dynasty),狮舞就已经被引入了皇室。因此,舞狮成为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和其他节日的习俗,人们以此来祈祷好运、平安和幸福。 The Lion Danc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folk dances in China.The 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lion is regarded as a mascot, which can bring good luck.Ancient people regarded the lion as a symbol of braveness and strength, which could drive away evil and protect humans. The dance has a recorded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Lion Dance was already introduced into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dynasty. Therefore, performing the lion dance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other festive occasions became a custom where people could pray for good luck, safety and happiness. 2、端午节,又叫龙舟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位忠诚和受人敬仰的大臣(minister),他给国家带来了和平和繁荣。但最后因为受到诽谤(vilify)而最终投河自尽。人们撑船到他自尽的地方,抛下粽子,希望鱼儿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躯。几千年来,端午节的特色在于吃粽子(glutinous dumplings)和赛龙舟,尤其是在一些河湖密布的南方省份。 ? The Duanwu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o commemorate the patriotic poet Qu Yuan. Qu Yuan was a loyal and highly esteemed minister, who brough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state but ended up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 as a result of being vilified. People got to the spot by boat and cast glutinous dumplings into the water, hoping that the fishes ate the dumplings instead of Qu Yuan’s bod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stival has been marked by glutinous dumplings and dragon boat race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here there are many rivers and lakes. 3、上海菜系是中国最年轻的地方菜系,通常被成为“本帮菜”,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同中国其他菜系一样,“本帮菜”具有“色,香,味”三大要素。//上海菜的特点是注重调料的使用,食物的质地和菜的原汁原味。其中最著名的有特色点心“南翔小笼”和特色菜“松鼠鲑鱼”。//“南翔小笼”是猪肉馅,个小味美,皮薄汁醇。“松鼠鲑鱼”色泽黄亮,形如松鼠,外皮脆而内肉嫩,汤汁酸甜适口。//在品尝过“松鼠鲑鱼”之后,我们常常惊讶于“松鼠”的形状,觉得在三大评价标准上在添加“形”这个标准才更合适。 Shanghai cuisine, usually called Benbang cuisine, is the youngest among themajor regional cuisines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400 years. Like all other Chinese regional cuisines, Benbang cuisines takes “color, aroma and taste”as its essential quality elements.//Shanghai cuisine emphasizes in particular the expert use of seasonings,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_心得体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学员:张海华 至今,我还记得世博口号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即“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意思很浅显,但蕴味十足,深得民心,为此叫绝。然而,我们看到当下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高,越来越鲜亮,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异常醒目,不容回避,。例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充斥着城市的每一根神经,切实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非解不可的命题,也就说,我们的城市在何种视角下真正地能崛起,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觉得在理论层面那就离不开一本能给我们解答和启示的书了——《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詹姆斯的名作,从清晰化和简单化的国家项目,转变中的视野,农村定居和生产中的社会工程及失去的环节等四部份共十个章节组成,体量庞大,涉及颇广,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本书从国家的视角层面,罗列了很多十九世纪后期的例子,表明一些国家在特定的时候实行了清晰化和简单化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关于科学林业的项目,对测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规划、姓氏的创造、交通的集权和语言统一,作者又对此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非常典型和具有说服力地指出了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指导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成功,从而揭示国家究竟需要如何管理、管理城市,如何让地方稳健发展、让人民生活美好起来的原理。对此,我非常赞同。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看了之后都给我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因为这些事例或多或少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生活在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