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测试要点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具体测试内容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C )A.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金属、火等地理要素组成的。

B.这些要素只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的。

C.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D.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具体测试内容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关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演化中的作用,错误的表述是( D ) A.现今地球大气的组成,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B.生物参与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C.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生物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D.某些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的形成与生物无关

3.下列关于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但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B.生物对自然地理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呼吸作用。

C.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D.生物循环不能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测试要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具体测试内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左图)。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右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 。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5)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各要素的发展和演化是。

(4)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

(5)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其形象的称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并导致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改善,保持,促使生态环境的。

(6)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和发生变化。

[测试要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测试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

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图例

【图 8】B A 荒漠带

草原带森林带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直线AB 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

(2)沿直线CD 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

2、某地理考察队沿(下图)AB 一线对澳大利亚进行

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两题。

(1)沿AB 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

规律更替,这反映了 (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B 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以上都不是

(2)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

A 、热量

B 、水分

C 、海拔

D 、地形

3、右图表示某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 .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 .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 .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 .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4、下列地理现象,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是( )

A .非洲赤道两侧,森林—草原—荒漠对称分布

B .我国东部从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森

林景观

C .从大兴安岭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 .珠穆朗玛峰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草原—荒漠

景观 [具体测试内容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沿下列各线旅游,其沿途自然带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的是 ( )

A 、沿安第斯山自北向南旅行

B 、从尼罗河口逆流而上南到维多利亚湖

C 、从哈尔滨经包头到塔里木盆地

D 、从广东到东北去看冰雕展览

6、案例分析: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和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与无锡比,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更适合发展“基塘”农业。

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测试要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具体测试内容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

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

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如图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

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

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

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

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1、关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B、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C、平原地区的聚落均匀分布在平原各个地区

D、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

2、下列关于山岳地区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线以铁路为主

B、交通运输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的盆地和河谷地带

C、交通运输线路一般走直线

D、山区交通运输线的修建成本比平原低

〔测试要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测试内容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季影响(1

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B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C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D 对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影响不大

2.全球变暖与世界农业的关系不可能的是()A对农业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 B有些地区温度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

C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将更加严峻 D高纬度的农业有可能增产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A、气温波动升高

B、降水增多

C、气温变化不大

D、降水有所下降

4.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 改进能源结构

B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 大量使用催化剂

D 提倡植树种草

5.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对此科学家最担心的是()

A 会使空气中的氧含量下降,不足以供给人类呼吸

B 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 会使人体吸进大量二氧化碳,损害健康

D 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6.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发新能源、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C 提倡家庭小汽车

D 农村提倡使用秸秆作燃料

7.不利于

...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做法是( D )A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禁止使用氟氯烃,保护大气中的臭氧层C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来控制硫酸型酸雨 D 变使用煤炭为燃烧石油,达到治理酸雨的目的8.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和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 ( )

A.河流干涸 B.人口压力 C.全球日益暖化 D.草场沙化

(2)为了保护长江源,我国正在多管齐下,综合防治。其中之一就是设立了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三江源”除了长江源区外,还包括( )源区。 ( ) A.黄河、雅鲁藏布江B.黄河、澜沧江 C.雅鲁藏布江、澜沧江 D.黄河、塔里木河

(3)读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上游地区较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所以任务量大

B.长江上游地区较黄河上中游地区面积大,所以任务量大

C.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保护程度较好,所以任务量小

D.两地区工程实施的方式是全流域植树

(4)你认为保护长江源区的其他有效措施是:①;

②。

〔测试要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成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

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1.有关陆地自然资源的观点,正确的是()A.陆地自然资源总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其分布无规律可循C.随着科技的发展,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

D.滥砍滥伐森林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可用的林木蓄积量减少

2.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流可能会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读下列材料分析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⑴材料一说明的我国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

⑵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⑶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

4.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①对资源的影响是。

②对环境的影响是,

其原因是

和。

(2)从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

之间的主要矛盾是:

(3)要摆脱上述困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示意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测试要点4〕: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1.能够有效减轻洪涝灾害的非工程措施是()

A修筑堤坝、整治河道B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C建立洪水预警系统D修建分洪区、滞洪区和蓄洪区2.图㈠、㈡、㈢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㈣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

母代号填入⑴⑵小题的相应空

格内:A.洪水;B.风暴潮;C.干

旱;D.水土流失;E.泥石流;

F.台风

⑴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

我国分布最广的

是、。在图㈣中,

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

是(多项选择);在地

区II内、灾害分布

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IV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⑵(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

球圈层与灾害的成因分类,在图

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

石圈中的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⑶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

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测试要点1〕1C 2D 3C 〔测试要点2〕1.(1)水文气候植被(2)画图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4)生产功能平衡功能(5)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整个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水文状况水土良性发展(6)生物水[测试要点3]1.(1)从沿海向内陆水分(2)由赤道向两极热量2B A 3A 4C 5.C

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

〔测试要点1〕1.A 2.B 〔测试要点2〕1.D 2.A 3.A 4.C 5.B 6.B 7.D 8.(1)B、C(2)B(3)B(4)禁止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等

〔测试要点3〕1C 2C3.⑴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⑵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4、(1)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②环境质量下降;

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

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问题引发的(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测试要点4〕1C 2⑴A C A、C C D E ⑵D、E C、F A、B ⑶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等②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和加固堤防③在沿海地带营造海防林

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测试要点1〕1C 2D 3C 〔测试要点2〕1.(1)水文气候植被(2)画图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4)生产功能平衡功能(5)牵一发而动

全身全球气候整个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水文状况水土良性发展(6)生物水[测试要点3]1.(1)从沿海向内陆水分(2)由赤道向两极热量2B A 3A 4C 5.C

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

〔测试要点1〕1.A 2.B 〔测试要点2〕1.D 2.A 3.A 4.C 5.B 6.B 7.D 8.(1)B、C(2)B(3)B(4)禁止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等

〔测试要点3〕1C 2C3.⑴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⑵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4、(1)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②环境质量下降;

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

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问题引发的(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测试要点4〕1C 2⑴A C A、C C D E ⑵D、E C、F A、B ⑶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等②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和加固堤防③在沿海地带营造海防林

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测试要点1〕1C 2D 3C 〔测试要点2〕1.(1)水文气候植被(2)画图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4)生产功能平衡功能(5)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整个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水文状况水土良性发展(6)生物水[测试要点3]1.(1)从沿海向内陆水分(2)由赤道向两极热量2B A 3A 4C 5.C

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

〔测试要点1〕1.A 2.B 〔测试要点2〕1.D 2.A 3.A 4.C 5.B 6.B 7.D 8.(1)B、C(2)B(3)B(4)禁止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等

〔测试要点3〕1C 2C3.⑴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⑵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4、(1)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②环境质量下降;

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

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问题引发的(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测试要点4〕1C 2⑴A C A、C C D E ⑵D、E C、F A、B ⑶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等②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和加固堤防③在沿海地带营造海防林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北京卷】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察自然灾害的整体性下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2. B. 【江苏卷】 3. A.【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囤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4.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四川卷】 5. D.【解析】该题气温、降水统计资料为情境考査了四地的气候、地理位宜、气候形成的原因、自然带、气象灾害、农业等知识点。 根据表中资料:①地纬度较低、雨热同期且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应为热带草原气候,而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应为亚热带或温带气候,选项A错误:②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且夏季多雨,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而亚欧大陆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气候,选项B错误: 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一月、七月降水相差不大,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气候,而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草原气候,选项C错误:④地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结合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位于北美四海岸较高纬度(40° -60° N),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选 D. 6. A.【解析】根据上题判断,④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北纬54° 1厂终年受四风带控制,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暧湿气流受海岸山脉阻挡,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7. B.【解析】根据第7题判断,②地属丁温帯季凤气候,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自然帶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两地相比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8.(1)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差异。 甲:高原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乙:温带大陆性气候。 甲地比乙地全年均温较低.年较差小:甲地比乙地年降水量较少,季肖变化小; 甲地比乙地太阳辐射强。 (2)我国一只科学考察队沿甲图中的L和H路线自南向北进行考察,发现两地段自然环垂直带谱和生物生长量有很大的差异。分析造成L与、I路线的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差异的原因。 L线垂直带谱完整(变化明显大),M线垂直带谱变化小。 原因:L线纬度较低.H线所处纬度较高。L线基带海拔较低?200m).相对髙度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全年 一月七月一月| 七月 ①23°08′ ② 39°48′ ③48°58′# ④54°17′ 4.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 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 13. 3 28. 4 40. 21 0.0 1614.1 ②39° 48′ -4. 7 26. 2.6 19 6.0 682.9 ③48° 58′3.5 18. 4 54. 3 53. 6 647.4 ④54° 17′1.8 13. 4 22 5.0 11 7.0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D 2.A 【解析】7.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从兰州至酒泉考察,植被依次草原、荒漠。 8.酒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风电基地的区位条件。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答案】10.B 11.A 【解析】10.根据图7中纬度差异示意图,可知南半球的种群

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该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因而形成特大城市数量多。【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特大城市和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 (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 (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l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框架结构】 图1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要点:

考点诠释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考点诠释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 响其他区域 案例思维导图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 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2)学会运用整体性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 影响?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了解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高考例题:(2016全国Ⅰ卷,36,2)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 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 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 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下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