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的主体:学校教师,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迩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希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局限: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判定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及其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主要观点: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目的性没有严密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教育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示范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教育和原始礼仪中分离。

(7)男女有别,根源分工。

(8)教育水平低,专业性和集中性不强。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紧密联系。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古代中国

(1)唐虞以前: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古代学校的萌芽。

(2)夏代:《孟子》,“庠序学校”。“庠”:养老,教育下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序”:教射场所,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场所。“校”:养马驯马,军事训练。

(3)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发展比较完备,“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学体系格局。“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一大批教育思想家产生。儒(孔孟荀子礼记)道(老庄)墨(墨霍)法(商鞅韩非)与教育关系最密切。儒墨显学。

(5)秦朝:文化专制,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法家统治。维护统一和君主专制。

(6)汉代:规范化和定型化。官学和私学空爱情你发展。书写工具帛和纸出现。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学制系统初具规模。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封建社会管办学校制度提供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是私塾疏远的历史根源。

(7)魏晋: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九品中正制”,“严士庶之别”。士族享有受教育和优先选官的特权。“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8)隋唐:科举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

(9)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为诗书礼义春秋和五经,特别是大中论孟。

(10)明代:八股文取士。

(11)清朝: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二)古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寺院学府。

四个等级:僧侣祭司,最高等级,最好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最低等级。

教育内容:《吠陀》。唯一教师:僧侣。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专研教义。

(三)古埃及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文化业务训练。

设置最多,文士学校。奴隶主阶级的追求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四)古希腊罗马雅典

1古希腊,罗马:私立学校,地位较低。家庭教师,贵族子弟。中等教育,贵族富人,学习文法,拉丁修辞。

2古雅典:目的是培养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3罗马灭亡后:基督教与封建时速紧密联系。宗教垄断教育。

一是教会教育,僧院学校和大主焦教学校担任,神学,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区学校。禁欲主义,严格管理,残酷体罚。

二是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效忠领主,军事征战,风雅素养。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象征性。

3中世纪教育(5-14世纪)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唯一的教育机构:教会学校。教会教育是教育的主干。封建主的世俗教育史旁支。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事业。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和法国。

4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三种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中教育势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5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

个体差异主要后天形成;有教无类,贤人君子;仁为核心,最高标准;克己复礼,非礼勿动;忠孝仁爱。

教学纲领:“博之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

学思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学以致用。

2孟子

性善论。善是人的本性,存于内心。一,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征。而,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三,人性中有善端,善的因素或萌芽。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凡是人类都有先天的德性。人人平,“尧舜与人同尔”。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乐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只要按照自然天性施以良好教育。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是教育思想的重心。

教育思想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内容。

3荀子

教育作用论,“化性起伪”。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所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任何人只要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优点:否认道德先验论,肯定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为物质与因素。

缺陷:过分高估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来主持,而圣人如何“化性起伪”未能说明。

4道家

“弃圣绝人”,“弃人绝义”,“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富贵人的本性,就是最好教育。

5墨霍

“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亲知,闻之,说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追求理性知识。

6《学记》

地位:战国后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从正反两方面按总结了儒家啊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教育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是教学原则。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

(4)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6)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教育思想以认识论和形式逻辑为基础。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第一,苏格拉底讽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2柏拉图

《理想国》。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人民走向光明。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交易,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争议国家的工具,

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程帮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不可受教育,即不包括奴隶。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三)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一,教育要顺因自然规律,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二,系统论著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如《世界图解》。

2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为的教育观。

“出自造物者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

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

1776年在德国的格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本我,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奇

瑞士教育家。教育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教育是有机的,做到德智体的一体化,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主张教育咨询自然,教育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引向正确道路。

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5洛克

英国哲学家。《教育漫话》。

一,著名的“白板说”,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的智力之所以千差万别,变身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主张“绅士教育”,绅士教育最重要,吧德性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三,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集中了“教养不良,品性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实施。

6赫尔巴特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部体系。

《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最著名:“四段教学法”,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进行。

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后面再加一个应用。

贡献: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完整的,学生所学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

7杜威

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代表作品。

主要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我国教育学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晏阳初

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平民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合平民的生活需要。

与陶行知、朱其慧等在北京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10陶行知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四)当代教育思想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史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瓦根舍,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发展的阶段,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两方面:一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二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在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教学手段:物质技术设备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你教育领域的运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可能的劳动力转换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96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5)人力资本投资汇报很高。

三、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1)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经费,师资质量,教育质量,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选择的重点。

(2)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高低与人口出生率高低成反比。

①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文化要求,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增加抚养儿童的费用,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

②教育程度的提高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和家庭观。

③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抚养儿童的能力。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是人口比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劳动技术)和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社会品质)。

①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②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内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指年龄行呗结构;社会结构是阶级文化职业低于民族等。

①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

②人口社会结构显著影响教育。

③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④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

(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

(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2教育具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四、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①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②一定的社会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①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②教育的实践者和实践本身体现文化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感念

含义: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合并行为方式。

核心: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最具决定作用。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含义: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目的是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学校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凝聚,规范。

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四)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

①学生与成人有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自主独立的需求。②学生受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

(2)非正式性

①学生日常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②学生文化中蕴含的群体价值和规范,构成一种“环境”,不知不觉影响每一个学生。

(3)互补性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互补;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也互补。

(4)调适性

通过心理调节和化解无益情绪,达到身心康乐的目的。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教育收到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

一、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含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借宿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个体深吸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和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神力的发展。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集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两个方面。二是心里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任职和一项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

响神力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

人具有人所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人还有人所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法论

内法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吧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深吸成熟机制决定的。

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目的或方向展开。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内在固有发展戒律。

积极意义:重视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发展机制。

缺点:片面强调内在因素对你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护士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性本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基本品行根源:仁义礼智。

弗洛伊德:新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葛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技能发展程序收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左右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

含义: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的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形式。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瓦解的力量。重点关注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

荀子:人自身的因素需要改造。

洛克:白板说,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华生: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

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和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和过程的出现也具有顺序。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整体特征和主要矛盾,棉铃不同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实践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年龄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发展关键期是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审理技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不同层次:男女性别的差异(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由性别带来的审理技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还有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题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耳朵影响。

(五)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工作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必须不断向学生提出能接受但又高于现有水平的要求。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管家琪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要求教育者掌握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

可变性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少女心发展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售价与这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条件。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的放肆的选择合适的有效地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调节作用促使

身心健康发展。

二、影响人的深吸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2)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⑤遗传素质你具有可塑性。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成熟: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主要标志:生理方面生殖能力,心理方面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繁殖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外部环境的客观亚奥球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个体发展过程中反映和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青春期中学生生理的变化

(一)中学生的身体外形

身高,体重和体态的变化,是中学生发育的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

中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男女生有显著差别。

男女生的声带等也显著变化。

(二)体内机能

青春期中学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

平衡。

生理标志性的伊苏逐渐生长成熟,体内各机能迅速健全和完善,为心理逐渐成熟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三)脑的发育

脑的发育在质的方面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四)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的分泌促进男女第二性征的发育拟合性机能

的成熟。1男生的第二性征和性成熟2女生的第二性征和性成熟

第四届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含义: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教育,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质:国家一招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山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1986《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只有18条。法定义务。标志确立义务教育制度。标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6新《义务教育法》,十届全国人大。义务教育向公平,均衡的方向快速发展。

(三)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一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二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免收学费。3普及型。覆盖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戌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但未实行

2,1903,清政府颁布推行“”——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承袭日本学制,年线很长。

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商公,尚武,尚实”。

明显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3,1922,全国教育联合会“”,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初高)美国学制为蓝本。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心发展规律作为划

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我国现代学制上是第一次。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和发展

1建国初期的改革

(1)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四段六级: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目的:多快好省的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

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2)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

(3)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

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义务教育的一端在逐渐向学前教育方向发展,另一端向初中后教育阶段延伸。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改造,补充,发展知识与技能结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和日益复杂的工作。

第五节教育目的

一、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观点: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诡异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优点: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对批判近代教育过度功利化,技术化的倾向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来,赫顷思等。

主要观点: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优点: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不足:否定个人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主要观点: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个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你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积极意义:首先,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反对封建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消极不足:首先,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护士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

(四)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民主主义与教育》。否定教育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之外没有目的,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985:四有,两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993: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培养。

基本内涵基本精神:一,确立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知名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二,确定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

(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06《决定》:

1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

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尝试,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一)德育

含义:培养三观,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

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人民,劳动,科学;3建立民主法治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二)智育

含义:收于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玉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要求:1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响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新区,情感,一致和积极地心理品质。

(三)体育

含义:收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要求:1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四)美育

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高尚清朝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育

含义: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收于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是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手机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含义: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惊醒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信息记录,以便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一般步骤:

(1)做好准备,制定计划,完成了解

(2)确定观察目的,内容和重点,制定整个观察计划。

(3)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及时记录。

(4)及时整理材料。

二、调查法

含义:研究者有计划的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指导教育实践。

一般步骤:

(1)限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基本情况;研究有关资料和理论,拟定调查计划,规范调查程序和安排。

(2)按计划进行调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

三、历史法

含义:广泛收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得出相应结论。

局限性:1资料数量有限,资料本身是否可靠,应用受限;2史料难免带有主观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小心谨慎。

四、实验法

含义: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的结果的方法。

类型: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种:(1)单组法;(2)等组法;(3)循环法。

步骤:1界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试验计划2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3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精确详尽的记录,各阶段准确测验4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

优点:1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职和规律;2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可靠;3能对变量进行控制,提高研究信度;4逻辑严密,为理论构建提供证明6将饰演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分离

缺点:1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的方法解决;2可能有认为造作的痕迹。

五、行动研究法

目的: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事迹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的工作者或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一个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得思想?() A、美德就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得与谐发展与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得教育目得观。 A、教育无目得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得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得()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得形式,使该事物得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得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当一个人得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得瞧法都就是不一样得”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得课程理念就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得收获 B、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得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8、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我们常说得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就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得哪一层得标准?()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得三种途径就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抵抗外界诱惑得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根据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得德育工作有相应得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得德育重点主要就是()。 A、基本道德知识得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得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得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得选择与确立 1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就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小学生在识字得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得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得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得就是引起学生得()。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进城务工得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她们临时住所附近得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与教育局得行为违反了()。

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复习内容

第一章概述 一、学前教育是指从胎儿时期到上小学以前儿童受到的教育。具体来讲,学前教育可以分为胎教、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三个时期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类型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机构教育。 三、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1.科学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2.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学前教育对家庭、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1、对家庭的价值 在家庭里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不仅是对子女的一生发展负责,还能够丰富当下的家庭生活,保障家庭的未来发展与运行。从机构教育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能够保障父母安心工作,为家庭的稳定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2、对教育事业的价值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奠基阶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

要影响。 3、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1)幼儿园教育保障了父母工作和家庭稳定,也就是在维系社会的稳定运行。 (2)学前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了明显地促进作用,这提高了人口素质,对国家的安全与民族的发展有着可观的贡献。 (3)从补偿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有益于消除社会贫困,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有明确的规定,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体育: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得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智育: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德育: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学前教育原理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学前教育原理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学前家庭教育和( A ) A.学前公共教育 B.幼儿园 C.社区学前教育 D.托幼机构教育 2.下面不属于 ...学前教育功能主要特征的是( B ) A.多样性 B.主观性 C.整合性 D.方向性 3.幼儿班级生活的安排是( A ) A.以一日生活为基础 B.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C.以游戏活动为基础 D.以室内活动为基础 4.强调应以个人天性的发展为目的,应该为自己和自己的爱好而生存的著作是( B ) A.《理想国》 B.《爱弥尔》 C.《教育论》 D.《明日之学校》 5.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指的是学前教育效益中的( C ) A.社会经济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经济效益 D.个人精神效益 6.实践中,有的教育者认为识字、唱歌、数数等是最重要的,至于和同伴的交往能力、身体发展等,都是无关紧要,可以忽视的。这主要违背了( A ) A.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C.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7.俗话说:“智慧出在手指尖儿上”,它强调的是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 A ) A.操作活动 B.活动空间 C.游戏活动 D.教学活动 1 / 22

8.强调学生的平等参与,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排斥。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中的( C ) A.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B.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C.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D.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9.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A ) A.唐代 B.南宋 C.元代 D.商朝 10.从承受对象的差异来划分,学前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 D ) A.基本功能 B.正向功能 C.显性功能 D.社会功能 11.在与儿童的教学互动中,不断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问题、经验、建议等)调节、修订与完善课程计划。这样的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是( A ) A.幼儿园的项目活动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C.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 D.幼儿园学科教学 12.认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和榜样的理论是( C )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3.教育要着眼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课程要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提供给系统化的知识。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理论?( D ) A.蒙台梭利教育法 B.认知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C.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D.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14.托幼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主要由园长、所长或其他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以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是( B ) A.家长开放日 B.家长接待日 C.咨询接待日 D.家长会 15.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一样,都是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所不同的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是( A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2 / 2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基础 一、孟子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起源 二、关于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等人。 教育学发展萌芽 中国 三、《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孔子——《论语》 1.注重后天培养——有教无类。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纲领和科目) 3.“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习、行 5.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五、墨翟 1.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主。 2.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六、道家——老庄学派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西方 七、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术或产婆术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 八、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以上三人为师承关系,世称“古希腊三哲” 十、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略。书P24) 教育学发展阶段 十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凯洛夫——《教育学》 1.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之前提过劳动起源说 十三、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十四、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十五、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十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学过程》 1.强调学科结构 2.倡导发现教学法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 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 从事学习的学生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园)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幼儿园)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复习内容

第一章概述 一、学前教育就是指从胎儿时期到上小学以前儿童受到得教育.具体来讲,学前教育可以分为胎教、早期教育与幼儿教育三个时期得教育。 二、学前教育得类型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机构教育。 三、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得价值: 1.科学得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得认知发展; 2。适宜得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得社会性发展。 四、学前教育对家庭、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得价值 1、对家庭得价值 在家庭里进行有效得学前教育,不仅就是对子女得一生发展负责,还能够丰富当下得家庭生活,保障家庭得未来发展与运行。从机构教育得角度来瞧,幼儿园教育能够保障父母安心工作,为家庭得稳定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2、对教育事业得价值 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就是教育得第一阶段,就是基础教育中得奠基阶段,对教育事业得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 3、对社会发展得价值 (1)幼儿园教育保障了父母工作与家庭稳定,也就就是在维系社会得稳定运行。 (2)学前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了明显地促进作用,这提高了人口素质,对国家得安全与民族得发展有着可观得贡献. (3)从补偿得角度来瞧,学前教育有益于消除社会贫困,进而产生一定得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章学前教育得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教育得任务有明确得规定,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得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得教育,促进其身心与谐发展”。 二、体育: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与机能得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得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与参加体育活动得兴趣。 智育: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与运用语言交往得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得认识,培养有益得兴趣与求知欲望,培养初步得动手能力。 德育: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得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浙江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幼儿园)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 通过《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科目的考核,了解参与考核者对学前儿童(重点是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为选拔能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1.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展;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幼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2)理解幼儿感觉器官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3)理解幼儿运动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4)理解幼儿循环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5)理解幼儿呼吸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6)理解幼儿消化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7)理解幼儿泌尿及内分泌系统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要求。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考试内容: 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的生物基础。 考试要求: (1)理解儿童期的年龄段及我国常用的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2)理解发展与发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转折期和危机期、关键期或印刻现象、敏感期或最佳期、神经可塑性、最近发展区、领域特殊性、生态系统观、毕生发展观、幼态延续等概念。 (3)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4)理解遗传素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脑发育的表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 2、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C) A、掌握教育理论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C、敬业D、良好的教育能力 3、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考试用书D、教科书 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B)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5、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B)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6、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中的(B) A、教育传播系统B、教育传播环境C、教育传播媒体D、教育传播通道 7、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学生的(D) A、名誉权B、荣誉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 ) A、榜样示范法 B、实践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指导教育法 10、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C、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3、教学从本质是讲就是(A)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教师进行的起始环节是( A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5、中小学的“双基”教育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1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A)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18、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进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B ) 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D、习惯成自然 1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导作用 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2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D、布鲁纳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 A.教育B.训练C.保育D.保育和教育 2.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 A.ECCE B.ECCCC.CCCE D.EECE 3.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 A.教育手段B.学前教育措施C.保育设备D.教育内容 4.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B ”和“”的内容。 A.身体、心理B.保、教C.教育、教学D.游戏、教学 5.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C 中实施的学前教育。 A.幼儿园B.托儿所C.学前教育机构D.学前班 6.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 A.日托中心B.家庭日托C.学前班D.幼儿学校 7.学前教育学是以B 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B.学前教育现象C.学前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规律 8.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 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9.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A 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A.感官B.眼睛C.身体D.大脑 二、填空 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4.学前教育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三、概念解释 1.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3.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家庭学前教育: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5.社会学前教育: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6.观察法: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7.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8.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9.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分析 1.你对我国“托幼一体化”、取消学前班等现象有何看法? 参考要点: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职能合并的“托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述幼儿园开始早教班、早教中心的做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托幼一体化”可能带来对0-3周岁婴儿实施野蛮“潜能开发”的后果,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近年来,随着学前班在发展中出现“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不少地方提出取消学前班,或者将学前班改为幼儿园。这类主张从改善学前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否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复习提纲(重点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 (1)教育的界定 1)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①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主要功能 ①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选择功能 二、学前教育 (1)定义: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 ①广义:泛指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②狭义:主要指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 (2)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与功能 1)家庭教育,或称家庭学前教育、学前家庭教育 主要特征: 1、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 2、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3、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2)社会教育,或称社会学前教育、社区学前教育 ①含义:指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 ②主要特点: 1、接纳对象的社会性 2、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 3、教育活动的群体性 3)机构教育 含义: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 分类: 1.5~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 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 主要特点: (1)手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3)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展开 (4)有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