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2015-02-08闲话历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文章不宜在此刊登,请添加小编的个人号caoshi55收阅《闲话历史*火星版》吧,添加时注明来自闲话历史。同时,还可小范围分享时政话题。】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撕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征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西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

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数民族则都是游牧民族,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坐在马背上较远距离地沟通交谈,所以音调必须最少,仅有四个调,这样才能达到不同音调之间差别很大,让较远距离的人都能听明白发的是什么音调,但这样就会导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现。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四、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

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粤语与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西关地区就是现广州旧荔湾区,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钱人的聚集地,清朝时期全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十三行”即位于该处。

六、广东史上的“土客之争”及广东华侨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其中珠三角东岸因为离省城广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迁往当地客家人与当地的广府人能够和平相处。香港在开埠以前,也就是几十户客家人的小渔村。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来,因为当地客家人的粤语发音将“香港”读成“康港”。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也不愿留在当地。在此带领下,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文章不宜在此刊登,请添加小编的个人号caoshi55收阅《闲话历史*火星版》吧,添加时注明来自闲话历史。同时,还可小范围分享时政话题。】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皇朝后,竟然有大量北京当地的人(无论满、汉)在故宫前跪拜哭诉,要求皇帝快些回来统治!可见当时内地的人已经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满清皇朝、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与行动。

以下就是知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牌坊大门,其上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七、香港粤语的发展与争议极大的“粤语正音运动”

前面讲过,香港在开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渔村,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49年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腾飞就更是远远把广州抛在了后头,两千多年来广州第一次不再是两广大地区的龙头老大!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

本来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带的有钱人举家南迁香港,大量的上海话口音使得香港的粤语发音已经有些混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内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粤语区的人进入香港,香港的粤语就更为混乱。大量不发鼻音的“粤语懒音”现象出现,例如将“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将“朋友”读成“贫友”等。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这一正音运动一度很好地纠正了上述粤语发音混乱的局面,但之后又有反复。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须请家佣照顾小孩。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因为广东人与香港人“同声同气”,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这时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争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何文汇”!

八、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病毒音)

前文讲过,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其权威的发音是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音,其权威的音韵书籍是1979年广东省出版的《广州音字典》。

但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应该读为“素”音,而不是“索”音;“纠”字应该读为“九”音,而不是“斗”音等等。

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并成功让香港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音更改为《广韵》的音。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何文汇的举措引起了包括广东、北美等地大部分粤语语言学家的反对,并称其发音是搞乱粤语的“病毒音”。相当一部分的香港语言学家也不认同按照《广韵》来发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说的都是现代的粤语。因此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

九、粤语相比起普通话的优势。

前面已经说过,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

古汉语对于近义字的发音特点是: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才能够正常表达。

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例如“的、地、得”,“做、作”,这两组常用的近义字,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

“z、c、s”与“zh、ch、sh”这三对对应的、卷舌与不卷舌相区别的声母的正常使用问题。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十、总结

综观整个广东人文的形成、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中原汉人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断迁徒、奋斗的血泪史篇,并由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在此过程中,语言、文字、宗族等是维系着广府人的最重要纽带,因此几乎所有广府地区乡村的家庭,屋里都会摆放一块红色底的“祖先牌位”并定期给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广东人“宁丢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的观念也远比内地要强,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

再举个例:宋词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时、几多”这两个古代词汇只有粤语才完好地保存下来,且是日常用语,胡化的普通话根本不会这样表述的。另外粤语中“愁、流”同韵,但普通话就不同韵了。

粤语(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话(Mandarin,洋人认为是:满大人的语言)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这是沪语、湘语等其它地方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

(转自网络)

粤语拼音的姓名对照表

AH 亚AH 雅AU 区AU 欧BIK 碧BIK 璧BING 丙BING 冰BING 秉BING 炳BIT 必BONG 邦BUN 斌CHAI 仔CHAI 齐CHAI 齐CHAK 翟CHAK 泽CHAM 湛CHAN 陈CHAN 灿CHAN 璨CHAN 镇CHAN 赞CHAN 瓒CHANG 郑CHAT 七CHAU 舟CHAU 周CHAU 洲CHAU 秋CHAU 邹CHEN 陈CHENG 郑CHEONG 张CHEONG 章CHEUK 灼CHEUK 卓CHEUK 卓CHEUK 棹CHEUK 绰CHEUK 焯CHEUNG 昌CHEUNG 长CHEUNG 张CHEUNG 祥CHEUNG 掌CHEUNG 翔CHEUNG 象CHEUNG 璋CHEUNG 蒋CHEUNG 锵CHI 子CHI 之CHI 次CHI 池CHI 志CHI 枝CHI 知CHI 芝CHI 芷CHI 姿CHI 祉CHI 致CHI 戚CHI 梓CHI 智CHI 紫CHI 慈CHI 志CHI 赐CHI 炽CHIANG 张CHICK 戚CHIGN 净CHIK 戚CHIK 绩CHIK 积CHIN 前CHIN 展CHIN 钱CHIN 钱CHIN 芊CHING 正CHING 呈CHING 青CHING 政CHING 贞CHING 情CHING 清CHING 晴CHING 晶CHING 程CHING 程CHING 菁CHING 靖CHING 精CHING 澄CHING 静CHIT 哲CHIU 肖CHIU 招CHIU 俏CHIU 昭CHIU 钊CHIU 钏CHIU 朝CHIU 超CHIU 照CHIU 赵CHIU 潮CHIU 霄CHO 祖CHO 曹CHO 袓CHOI 才CHOI 再CHOI 材CHOI 采CHOI 财CHOI 彩CHOI 载CHOI 蔡CHOI 赛CHOK 作CHONG 壮CHONG 庄CHONG 庄CHONG 创CHOR 佐CHOR 初CHOR 楚CHOR 础CHOW 周CHOW 邹CHOY 蔡CHU 朱CHU 柱CHU 珠CHU 曙CHU 焌CHUEN 川CHUEN 中CHUEN 全CHUEN 春CHUEN 泉CHUEN 传CHUEN 铨CHUI 徐CHUI 崔CHUI 隋CHUI 翠CHUI 趣CHUM 覃CHUN 俊CHUN 津CHUN 珍CHUN 振CHUN 晋CHUN 浚CHUN 真CHUN 秦CHUN 竣CHUN 进CHUN 隽CHUN 榛CHUN 臻CHUN 骏CHUN 椿CHUN 蓁CHUNG 仲CHUNG 冲CHUNG 宗CHUNG 忠CHUNG 松CHUNG 重CHUNG 从CHUNG 颂CHUNG 诵CHUNG 聪CHUNG 锺CHUNG 锺CHUNG 琮CHUNG 璁DIK 迪DIK 荻DIU 吊FAT 发FA 花FAI 晖FAI 辉FAN 帆FAN 芬FAN 范FAN 勋FAN 熏FANG 方FAT 佛FEI 飞FEI 菲FO 科FOG 霍FOK 霍FONG 方FONG 芳FOO 火FOO 伙FOO 符FOOK 服FOOK 福FOON 宽FOON 欢FORK 霍FU 芙FU 符FU 傅FU 富FUI 奎FUK 褔FUNG 丰FUNG 风FUNG 峰FUNG 烽FUNG 逢FUNG 冯FUNG 冯FUNG 枫FUNG 凤FUNG 锋FUNG 丰HING 兴HA 夏HA 夏HA 霞HAN 闲HAN 娴HANG 行HANG 亨HANG 杏HANG 幸HANG 幸HANG 恒HANG 衡HANG 铿HANG 姮HANG 珩HANG 蘅HANG 恒HAU 口HAU 巧HAU 孝HAU 侯HAU 厚HAU 校HEI 希HEI 晞HEI 喜HEI 器HEI 熹HEI 羲HEI 禧HEI 曦HEI 浠HEUNG 向HEUNG 香HEUNG 香HIM 谦HIN 衍HIN 轩HIN 宪HIN 献HIN 骞HIN 显HING 卿HING 庆HING 罄HING 馨HIP 协HIU 晓HO 可HO 好HO 何HO 河HO 浩HO 荷HO 皓HO 贺HO 豪HO 濠HO 颢HO 灏HOI 海HOI 凯HOI 开HOI 爱HOI 恺HOI 垲HOI 铠HOK 学HOK 鹤HON 侃HON 汉HON 翰HON 韩HON 瀚HONG 匡HONG 航HONG 康HONG 康HOU 侯HSU 许HSUI 许HUANG 黄HUEN 萱HUEN 禤HUI 许HUI 昫HUNG 孔HUNG 孔HUNG 洪HUNG 洪HUNG 红HUNG 虹HUNG 雄HUNG 熊HUNG 熊HUNG 鸿HWANG 黄I 漪IP 叶JIM 詹KA 加KA 圻KA 家KA 嘉KA 珈KAI 佳KAI 契KAI 桂KAI 启KAI 楷KAI 继KAI 棨KAK 革KAK 极KAM 甘KAM 甘KAM 金KAM 金KAM 淦KAM 琴KAM 锦KAM 鑫KAN 芹KAN 根KAN 勤KAN 简KAN 谨KANG 更KANG 镜KAR 贾KAU 九KAU 球KEI 其KEI 奇KEI 祈KEI 纪KEI 基KEI 淇KEI 期KEI 棋KEI 琪KEI 琦KEI 祺KEI 旗KEI 玑KEI 锜KEI 麒KEI 娸KEI 颀KEUNG 姜KEUNG 强KHOO 古KIM 俭KIM 剑KIN 建KIN 健KIN 坚KIN 键KING 劲KING 景KING 敬KING 璟KING 琼KING 竞KIT 杰KIT 杰KIT 结KIT 洁KIU 乔KIU 娇KIU 桥KIU 翘KIU 荞KO 高KO 高KOK 铬KON 干KONG 江KONG 江KONG 刚KONG 港KOO 古KOON 冠KOON 观KOT 葛KU 古KUA 瓜KUEN 娟KUEN 权KUI 巨KUI 居KUI 渠KUI 驹KUI 举KUI 琚KUK 公KUK 局KUK 谷KUK 菊KUN 贯KUNG 功KUNG 恭KUNG 恭KUNG 龚KUO 古KWAI 贵KWAI 贵KWAI 湀KWAN 君KWAN 均KWAN 坤KWAN 昆KWAN 昆KWAN 焜KWAN 钧KWAN 筠KWAN 群KWAN 关KWAN 关KWING 炯KWOK 国KWOK 郭KWOK 郭KWONG 光KWONG 广KWONG 邝LAI 黎LAI 赖LAI 励LAI 礼LAI 丽LAI 豊LAI 鹂LAM 林LAM 林LAM 淋LAM 琳LAM 霖LAM 临LAM 蓝LAN 兰LAP 立LARM 蓝LAU 柳LAU 流LAU 刘LAU 鎏LAW 罗LEE 李LEI 利LEI 理LEI 莉LEI 奶LEONG 梁LEUNG 良LEUNG 亮LEUNG

香港广州话拼音方案

Jyutping(粤拼)详细教程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一个简单又专业的粤语罗马拼音方案 香港语言学学会在1993年设计和公布了《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简称《粤拼》)。《粤拼》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新罗马拼音方案,它不但多用途、系统性强、方便应用、更可标注现代广州话(广东话)的所有发音,而且只用了英文字母和数字来标注发音,并没有用到任何重音符号和特殊符号,所以《粤拼》可以应用在中文电脑输入法上。《粤拼》的拼写原则简单,容易学习,而且专业,故此本网以此方案为标准注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了9调与11调的声调系统以及一些口语韵母。 《粤语拼音方案》指南 1.介绍 《粤拼》的设计包含了以下几种拼音方案的特色︰耶鲁罗马拼音、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下面将会详细解释《粤拼》的声母和韵母拼法。每当你标注粤语发音时,请参考此《粤拼》指南。 2.《粤拼》方案 一、字母表 二、声母表 (以下开始有链接为发音范例,请点击播放试听。)

三、韵母表 四、声调表 注:(1)“r”、“v”两个字母用於拼写普通话和外来语,拼写粤语时不用。 (2)韵母表中,前面带*号的标音字只取其韵母。例如韵母“ei”注音字爲“菲”,拼音爲fei1,则取其韵母部分读音ei;斜体表示异读口语发音,例如“夹”字有时异读爲 gep2。 (3)最广泛意见认爲粤语有九声,若加上阴平所分之高平高降以及口语常见之阴上入声,严格应该分爲十一声。但考虑到入声调值来自前六声,且本住一切从简宗旨,本网沿 用六声方案,即声调表中非斜体部分,分别爲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 去。 (4)点击每个音素,将听到示范发音,发音一律读第一声(除两个鼻韵外),故与例字声调可能有出入。 3.《粤拼》方案详细説明 掌握《粤拼》的关键就是要清楚知道每个或每组字母都只可以代替一个独特发音。在英语中,一个字母可以代表不同的发音,例如︰"bear","lair"和"care"的元音虽然相同,但是元音的各个拼法却完全不同。再者,"cat"的字母"a"发音根本和"far"或"share"的字母"a"发音不同。在《粤拼》中,每个或每组字

中国百家姓中英文对照And香港拼音

中国百家姓中英文对照And香港拼音 首先应该明确一下,中文姓氏是不存在标准的英文拼写的,因为中文汉字名不论有没有内在含义,一旦转入英文就完全变作拼音名了。也就是说完全根据中文名的读音来进行拼写。那么,之所以外界的拼写和我们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汉字方言的影响,即:这种情况普遍出现在没有确立“中国汉语普通话”概念的区域里。 由于我们中国大陆已经确立“普通话”概念,所以大陆范围内无论什么方言,都统统以普通话读音为汉语规范读音,于是拼音体系也自然以普通话为标准。而相比之下,香港地区的官方语言是粤语,于是香港地区的拼音体系也自然是粤语音的描述。 例如:姓氏“陈” 普通话读音为:“Chen” 香港粤语读音为:“残”,于是根据这个读音,再结合英文字母的搭配发音习惯便拼写为“Chan”。 再比如:姓氏“刘” 普通话读音为:“Liu” 香港粤语读音贴近于“劳”,于是香港的“刘”姓便拼写为“Lau”。 所以,由此可以得知英文对于中文汉字的语音翻译非常直白,并没有深层追究的成分。 另外,目前各非英文地区都有一套自定的拼音体系,确保本地区公民姓名翻译成英文后依然有法律认证功能,我们中国大陆自然以汉语拼音为默认准绳。而香港;台湾;乃至朝鲜韩国也都有一套自定的拼音体系,只是他们都是以本地区语音为拼读发音基础。所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区域拼写也不同。 比如:姓氏“金” 中国普通话汉语拼音:“Jin” 中国香港粤语拼音:“Kam” 中国台湾所谓国语通用拼写:“Chin” 中国汉字朝鲜语音拼写:“Kim”

此外还存在拼写为“King”的情况。 由此可见,同一个字的拼写如此多样,而之间不能相互取代,所以并不存在标准的拼写。 虽然各地区似乎都有完善的文字转换英文拼写的体系,但似乎都不能完全符合传统英文发音习惯。这也是东西方习惯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比之下东方这些汉字根源地区更注重的是“体系”,而纯粹的英文国家则更倾向于“习惯”,所以双方并不能做到彼此完全吻合。比如:姓氏“宋” 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拼写为“Song” 中国台湾拼写以及香港拼写均为“Sung” 虽然“宋”字在以上三地的读音基本相同,而且各地区都以自身提起确立了对它的拼写,但如果依照英文的传统发音频度习惯,“Song”和“Sung”均不会正确发出“宋”的音来。中国百家姓(Hundres of Surnames in China)中英文对照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常用的粤语词汇对照表及发音技巧

词汇 [编辑本段] 助词: 喇(了)谂(想)乜(什么)掂(定)既gie(的) 疑问词: 乜水(什么东西(带有鄙视))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人哋(人家)呢度(这里)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嗰(那)咁样(这样、那样)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阿嫲(奶奶)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老豆(爸爸)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大佬(哥哥)细佬(弟弟)新抱(媳妇)舅父(舅舅)孙(孙子)仔仔(儿子)囡囡(女儿)契爷(干爹)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仔(儿子)女(女儿)后底乸(继母)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佬(男同性恋者)老细(老板)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细蚊仔(小孩)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事头(老板)塞(孙子的儿女)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老顶(上司)乸型(娘娘腔)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收工(下班)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搞掂(搞妥当)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空姐(飞机女服务员)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捞边行(搞什么行业)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起屋(盖房子)揸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撞板(碰钉子)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开OT(加班)秘捞(兼职)手信(小礼物)人客(客人)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畀面(给面子)制(肯)得闲(有空)冇几何(不常)冇相干(没关系)唔觉意(不留心)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拍拖(谈恋爱)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好夹(很合得来)探(拜访)讲笑(开玩笑)羞家(丢脸)抄更(早上正职,晚上兼职)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蛇王(工作偷懒)嗱嗱啉(快点)沙沙滚(随便应付)易嘿(马虎)、危险)拿西(粗枝大叶)督背脊(打小报告)二五仔(出卖兄弟)啱(适合)横掂(反正)侧侧膊(蒙混过去)踢爆(揭发)数围(利润得益)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着(穿)除(脱)浪口(漱口)飞发(理发)电发(烫发)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闩门(关门)熄灯(关灯)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食晏(吃午餐)食烟(抽烟)滚水(开水)煲(煮)焗(焖)饮胜(干杯)颈渴(口渴)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宵夜(夜宵)饮(渴)台(桌子)梳化(沙发)雪柜(冰箱)家俬(家具)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花樽(花瓶)香枧(香皂)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火水(煤油)遮(伞)地拖(拖把)电芯(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扫把(扫帚)匙羹(小勺子)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鞋(鞋子)底衫(内衣)底裤(内裤)高踭鞋(高跟鞋)领太(领带)荷包(钱包)唇膏(口红)浪衫(晾衣服)眼瞓(困)冲凉(洗澡)一旧水(一百元)一草(十元)一撇(一千元)一蚊鸡(一元)一皮(一万元)豆拎/斗零(少量钱)鸡碎(一点点)装饭(添饭)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食大茶饭(吃香喝辣) 人体、疾病

香港语言学会粤语拼音方案

Jyutping(粵拼)詳細教程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一個簡單又專業的粵語羅馬拼音方案 香港語言學學會在1993年設計和公佈了《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簡稱《粵拼》)。《粵拼》是一個有很多優點的新羅馬拼音方案,它不但多用途、系統性強、方便應用、更可標注現代廣州話(廣東話)的所有發音,而且祇用了英文字母和數字來標注發音,並沒有用到任何重音符號和特殊符號,所以《粵拼》可以應用在中文電腦輸入法上。《粵拼》的拼寫原則簡單,容易學習,而且專業,故此本網以此方案為標準注音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補充介紹了9調與11調的聲調系統以及一些口語韻母。 《粵語拼音方案》指南 1. 介紹 《粵拼》的設計包含了以下幾種拼音方案的特色︰耶魯羅馬拼音、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下面將會詳細解釋《粵拼》的聲母和韻母拼法。每當你標注粵語發音時,請參考此《粵拼》指南。 2. 《粵拼》方案 一、字母表 二、聲母表 (以下開始有鏈接為發音范例,請點擊播放試聽。) 三、韻母表 1

四、聲調表 注:(1)“r”、“v”兩個字母用於拼寫普通話和外來語,拼寫粵語時不用。 (2)韻母表中,前面帶*號的標音字祇取其韻母。例如韻母“ei”注音字爲“菲”,拼音爲fei1,則取其韻母部分讀音ei;斜體表示異讀口語發音,例如“夾”字有時異讀爲 gep2。 (3)最廣泛意見認爲粵語有九聲,若加上陰平所分之高平高降以及口語常見之陰上入聲,嚴格應該分爲十一聲。但考慮到入聲調值來自前六聲,且本住一切從簡宗旨, 本網沿用六聲方案,即聲調表中非斜體部分,分別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 陽上、陽去。 (4)點擊每個音素,將聽到示範發音,發音一律讀第一聲(除兩個鼻韻外),故與例字聲調可能有出入。 3. 《粵拼》方案詳細説明 掌握《粵拼》的關鍵就是要清楚知道每個或每組字母都祇可以代替一個獨特發音。在 英語中,一個字母可以代表不同的發音,例如︰"bear", "lair" 和"care" 的元音雖然相同,

香港拼音姓名

香港拼音,终于找到了 AH 亚HING 兴LAI 黎PAK 北UNG 莺 AH 雅HA 夏LAI 赖PAK 白VONG 黄 AU 区HA 夏LAI 励PAK 百W AH 华 AU 欧HA 霞LAI 礼PAK 伯W AH 桦 BIK 碧HAN 闲LAI 丽PAK 柏W AH 烨 BIK 璧HAN 娴LAI 豊PAK 珀W AH 骅 BING 丙HANG 行LAI 鹂PANG 彭W AI 位BING 冰HANG 亨LAM 林PANG 彭WAI 威BING 秉HANG 杏LAM 林PANG 鹏WAI 为BING 炳HANG 幸LAM 淋PAT 毕W AI 韦 BIT 必HANG 幸LAM 琳PAU 包WAI 韦BONG 邦HANG 恒LAM 霖PEI 丕WAI 伟BUN 斌HANG 衡LAM 临PIK 碧W AI 尉 CHAI 仔HANG 铿LAM 蓝PIK 璧W AI 帏CHAI 齐HANG 姮LAN 兰PIN 卞W AI 惠 CHAI 齐HANG 珩LAP 立PING 平W AI 渭CHAK 翟HANG 蘅LARM 蓝PING 屏W AI 苇CHAK 泽HANG 恒LAU 柳PING 炳WAI 维CHAM 湛HAU 口LAU 流PING 萍W AI 慧CHAN 陈HAU 巧LAU 刘PING 骋W AI 慰CHAN 灿HAU 孝LAU 鎏PING 苹W AI 纬CHAN 璨HAU 侯LAW 罗PIU 标W AI 蔚CHAN 镇HAU 厚LEE 李PO 布W AI 卫CHAN 赞HAU 校LEI 利PO 步W AI 蕙CHAN 瓒HEI 希LEI 理PO 波W AI 怀CHANG 郑HEI 晞LEI 莉PO 保W AI 炜CHAT 七HEI 喜LEI 奶PO 宝W AI 玮 CHAU 舟HEI 器LEONG 梁POK 博WAI 鏸CHAU 周HEI 熹LEUNG 良POK 璞WAN 尹CHAU 洲HEI 羲LEUNG 亮PONG 庞WAN 尹CHAU 秋HEI 禧LEUNG 梁POO 布WAN 允CHAU 邹HEI 曦LEUNG 梁POON 本WAN 芸CHEN 陈HEI 浠LI 利POON 潘W AN 云CHENG 郑HEUNG 向LI 李POON 潘W AN 温CHEONG 张HEUNG 香LIANG 梁PUI 沛WAN 运CHEONG 章HEUNG 香LIAO 廖PUI 佩WAN 环CHEUK 灼HIM 谦LIEW 廖PUI 佩W AN 韵CHEUK 卓HIN 衍LIK 力PUI 培W AN 蕴CHEUK 卓HIN 轩LIK 历PUI 裴W AN 薀CHEUK 棹HIN 宪LIM 林PUI 钡W ANG 王CHEUK 绰HIN 献LIM 廉PUN 彬W ANG 宏

电子化时代的汉字生存与变革

电子化时代的汉字生存与变革 我们正处于汉字电子化变革的最高潮,汉字在电子化时 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成了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最紧迫、最复杂和最核心的文化命题之一。 汉字,目前有确切考古证明的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中国商代的甲骨文,迄今已有3000多年。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两次最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唐宋以降的印刷 术变革,第二次便是今天的电子化变革。汉字的电子化启动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中后期,汉字的电子化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核心内容是汉字的计算机处理问题;第二次,1990年代末至今,汉字电子化的重点转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语义处理,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遗产保护等方面。今天,我们正处于汉字电子化变革的最高潮,汉字在电子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成了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最紧迫、最复杂和最核心的文化命题之一。 汉字的三道“电子化”门槛

汉字最早的电子化,是中文电码,又叫中文商用电码等,是 在电报之中传送汉字信息的方法。中文电码是历史上第一个把汉字的方块型字体,转化为电子讯号的编码表。1835年摩 尔斯电码发明后,只能传送英语或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1880年,清政府雇佣丹麦人发明了中文汉字电报,该码表采用 四位阿拉伯数字作代号,从0001到9999按四位数顺序排列, 用四位数字最多可以表示10000个汉字、字母和符号。汉字先按部首,后按笔划排列,字母和符号放到电码表的末尾,这一 范畴后来不能满足中国人的姓氏户籍管理用字,于是,第二字 面汉字便出现了。总之,汉字是十分顺利地迈过了“电报门槛”。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当时的计算机主 要的功能是计算。从196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开始 多样化,出现了新的主要功能――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其中主 要的项目,便是图书馆的目录整理。当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和许多美国大学,都拥有数量众多的汉字藏书。利用计算机来管理这批藏书,就必须要有一套有效处理汉字的系统。由此, 汉字的电子化(计算机化)时代正式揭幕。这时,汉字的电子化所面临的命题,通俗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如何把汉字存储 在计算机内;二,如何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汉字。 到了互联网时代,汉字的电子化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比如,第一,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汉字信息数据,为中文信息搜索 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非键盘的汉字输入需要有全新的发展

广州话拼音入声韵母

广州话拼音入声韵母 ag eg og ug ig êg ég ag(客) eg(德) og恶ug屋ig益êg(约) ég(尺) 1、ag发音时先发前音a,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a、ua、o、uo、e、i、ai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白bag3拍pag3吓hag3拆cag3 划wag6额ngag3隔gag3擘mag3 2、eg发音时先发前音e,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不爆破。eg发音与ag相似,但张口较小,发音较短。管字与普通话o、e、ai、ei部分对应。例: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北beg1得deg1麦meg6则zeg1 黑heg1塞seg1惻ceg1扼ngeg1 3、og发音时先发前音o,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 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o、e、üe、u、ao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博bog3确kog3乐log6度dog6 各god3扑pog3剥mog1岳ngog6 4、ug发音时先发前音u,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 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u、ü、ou、iu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卜bug1督dug1绿lug6竹zug1

毒dug6福fug1肉yug6哭hug1 5、ig发音时先发前音i,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 不爆破。其中i的发音比单韵母i张口稍大。管字与普通话e、i、ü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碧big1即jig1识xig1觅mig6 的dig1亿yig1激gid1域wig6 6、êg发音时先发前音ê,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 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uo、üe、iao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桌cêg3啄dêg3雀zêg3削sêg3 若yêg6却kêg3脚gêg3略lêg6 7、ég发音时先发前音é,然后用舌间跟顶住上腭后部,堵塞气流,即作发g状,但之后舌跟不离开上腭, 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i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尺zég3笛dég2吃hég3劈pég3 只zég3石xég6踢tég3剧kég6 ab鸭eb(急) ib叶ad押ed(不) od(渴) ud活id热üd月êd(律) 1、ab发音时先发前音a,然后双唇闭合,堵塞气流,作发b状,但之后不爆破。管字与普通话a、 ia部分对应。例: 发音练习(点击右边三角符号发音) 答dab3插cab3夹gab3垃lab6

中国姓氏地香港拼音

中国姓氏的拼音A Au 欧,区 Au Yeung 欧阳 B Bao 包 But 毕 C Cha 查 Chai 齐 Chan Che 车 Cheng Cheuk 卓 Cheung ,章 Cheong 章 Chiang Chik 植 Chin 钱 Ching 程 Chiu ,招 Chao Choi 菜 Chong 壮 Chow 周 Chu 朱 Chui 徐 Chuk 竺,祝 Chung 钟 F Fai 费 Fan ,樊 Fok 霍 Fong 方,房 Fu 符 Fung H Ha 夏 Hau 孝

Heung 香,向Ho 何,贺Hon Hong 匡,康Huen 萱 Hui 许 Hung 洪,孔I Ip 叶 K Kam 金,甘Kan 简 Kau 裘 Kei 纪Keung Kiu 乔 Ko 高 Kong 江 Koo 古,顾Kot Kuk 谷,菊Kung 恭Kwai 季Kwan 关Kwok 郭,国Kwong 邝 L Lai 称,赖Lam 林 Lau ,楼Law 罗 Lee Lei 利Leung 梁 Lin 连 Ling 凌 Liu 廖 Lo 卢,老Lok 络 Lui 吕,雷Luk 陆

Lung 龙 K: 阚--Kan 康--Kang 柯--Kor/Ko 孔--Kong/Kung 寇--Ker 蒯--Kuai 匡--Kuang L: 赖--Lai 蓝--Lan 郎--Long 劳--Lao 乐--Loh 雷--Rae/Ray/Lei 冷--Leng 黎/郦/利/--Lee/Li/Lai/Li 连--Lien 廖--Liu/Liao 梁--Leung/Liang 林/蔺--Lim/Lin 凌--Lin 柳/--Liu/Lau 龙--Long 楼/娄--Lou 卢/路/陆鲁--Lu/Loo 伦--Lun 罗/骆--Loh/Lo/Law/Lam/Rowe 吕--Lui/Lu 令狐--Lin-hoo M: 马/麻--Ma 麦--Mai/Mak 满--Man/Mai 毛--Mao 梅--Mei 孟/蒙--Mong/Meng 米/宓--Mi 苗/缪--Miau/Miao 闵--Min 穆/慕--Moo/Mo

诸粤语拼音方案声韵母同国际音标嘅参照

諸粵語拼音方案聲韻母同國際音標嘅參照
以下為本對照表所收錄的各拼音系統: ●「教院式」係以羅馬字母作拼寫系統,方便使用。「教院式」系統獲香港教育署 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採用。聲調現在以喬硯農序的「1-6」數字標注 。
●「IPA(嚴式)」,即「國際音標(嚴式)」,為以最正統國際音標拼寫粵音之系 統,要求對發音的拼寫 100%準確。「IPA」即國際音標。
●「黃錫凌式」又稱「國際音標(寬式)」為黃錫凌編著《粵音韻彙》所使用的拼音 系統,依國際音標整理而成,減省去粵語裏不必要的仔細發音分辨。 ●「香港語言學會」為香港語言學學會於 1993 年 12 月所發表的拼音系統,以羅馬 字母拼寫。 ●「劉錫祥式」為劉錫祥(Sidney Lau)於 1972 年所著的《Elementary Cantonese》中的粵語拼音系統,該書由香港政府印務局出版。 ●「喬硯農式」為喬硯農所編著的《中文字典》中《廣州音系表》所列出的粵語拼 音系統。該書初版由香港華僑語文出版社,於 1963 年出版。 ●「通用式」為筆 者在《詞、兒、細譯》連載時使用的拼寫方式,由「黃錫凌字 母式」修改而成。由於《詞、兒、細譯》以每週連載的形式刊登,沒時間講述拼音 系統,故拼式力求準 確而通俗,像教院式中的【y】、【j】、【dz】、【ts】, 都改為依照英文 習慣的「ue」、「y」、「j」、「ch」 。 ●「廣州式」為廣東省教育行政部門公佈的《廣州話拼音方案》,以普通話拼音系 統為基礎。本表以饒秉才主編著之《廣州音字典》 及《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 印書館出版)所列出之修訂系統為準。 ●「其 他常用系統」包括:「黃錫凌字母式」(見《粵音韻彙》重排本之《粵語 羅馬字母注音法新建議》 一文)、「耶魯系統」之聲母及韻母部份(參閱 Parker Pofei Huang and Gerard P. Kok 編著、耶魯大學出版社於 1973 年出版之

详细粤语发音规则

粤语发音规则 广州话拼音方案 一、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注:(1)r、v两个字母用来拼写普通话和外来语,拼写广州时不用。 (2)广州话拼音字母有三个附加符号:ê、é、ü,其中é是和汉语拼音字母不同的。这几个字母是e、u字母的变体,叫不列入表内。 二、声母表 b波p婆m摸f科d多t拖n挪l罗g哥k卡ng我h何gu姑ku箍z左c初s梳j知q雌x思y也w华 注:(1)z、c、s和j、q、x两组声母,广州话的读音没有区别,只是在拼写韵母时有不同,z、c、s拼写a、o、é及a、o、e、é、ê、u 等字母开头的韵母,例如:za渣,ca茶,xa沙。j、q、x拼写i、ü及i、ü字母开头的韵母,例如:ji知,qi次,xi思。 (2)gu姑、ku箍是圆唇的舌跟音,作为声母使用,不能单独注音,单独注音时是音节,不是声母。 (3)y也,w华拼音时作为声母使用,拼写出来的音节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复韵母,但由于广州话当中这些韵母前面不再拼声母,因此只作为音节使用。 三、韵母表 a呀o柯u乌i衣ū于ê(靴)é诶m唔n五

ai挨ei矮oi哀ui会éi(非) ao拗eo欧ou奥iu妖êu(去) am(监)em庵im淹 an晏en(恩)on安un碗in烟ūn冤ên(春) ang(横)eng莺ong(康)ung瓮ing英êng(香)éng(镜) ab鸭eb(急)ib叶 ad押ed(不)od(渴)ud活id热ūd月êd(律) ag(客)eg(德)og恶ug屋ig益êg(约)ég(尺) 注:(1)例字外加()号的,只取其韵母。 (2)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iu妖,yim 淹,yin烟,ying英,yib叶,yid热,yig益。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ui煨,wun 碗,wud活。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于,yun冤,yud 月;ü上两点省略。 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双拼的时候,写成ju珠,qu处,xu书;ü上两点省略。 (3)êu(去)本来写成êü(去),为了减少字母的附加符号,ü两点省略。 (4)m(唔)和ng(五)是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 四、声调表

香港粤语拼音方案

粵語拼音方案(香港語言學會方案) 由於此廣州話拼音全部可以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所以表達方便,故本網頁以此方案爲標準。 一、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二、聲母表 b 波p 婆m 摸f 科d 多t 拖n 挪l 羅g 家k 卡h 哈 ng 牙z 支c 雌s 思j 衣gw 瓜kw 誇w 蛙 三、韻母表 aa 椏aai 挨aau 坳aam *三aan *山aang *盲aap 鴨aat 壓aak 軛ai 矮au 歐am 庵an *分ang *盟ap *急at *不 ak 厄 e *爹ei *你eng *贏ek *尺ep eu eoi *居eon *津eot *卒

oe *靴oeng *香oet oek *腳 o 柯oi 愛ou 澳on 安ong *喪ot *渴ok 惡 i 衣iu 腰im 艷in 燕ing 英ip 葉it 熱ik 式 u *姑ui *杯un *碗ung 甕ut *闊uk 屋 yu *於yun *冤yut *月 鼻韻m 唔ng 吳 四、聲調表 名稱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陰上入 高平高降 符號:1 2 3 4 5 6 7 8 9 × 例字:芬婚粉訓墳憤份忽發佛笛(口) 數字訣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六× 注:(1)“r”、“v”兩個字母用于拼寫普通話和外來語,拼寫粵語時不用。(2)韻母表中,前面帶*號的標音字祇取其韻母。例如韻母“ei”注音字爲“你”,拼音爲nei5,則取其韻母部分讀音ei;斜體表示異讀口語發音,例如“夾”字有時異讀爲gep2。 (3)最廣泛意見認爲粵語有九聲,若加上陰平所分之高平高降以及口語常見之

普通话与广东话的区别

广东话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代表性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然而,广东话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极大,非广东话使用区的人一般听不懂。 而作为普通话代表的北京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3%。 关于广东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地位不同。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是法定的正式场合交际用语;而广东话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 二、使用面不同。普通话全国通行,广东话只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通行。 三、语言本身不同。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从语音上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1.声母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普通话有翘舌音zh、ch、sh、r,而广东话没有。在粤语里,支,资,知,都发ji音的。2.韵母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广东话有韵尾爲m 的鼻韵母,还有韵尾爲b、d、g的韵母,而普通话没有。 3.声调不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广东话有九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从词汇上说,差异主要有五个方面。1、广东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多用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多是双音节词。例如:尾巴——尾;耳朵——耳2、同是双音节词,广东话与普通话的词序相反。广东话的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例如:公鸡——鸡公;母牛——牛乸3、广东人喜欢吉祥、如意,所以广东话不喜欢用不雅或不吉利或有忌讳的词语。例如:丝瓜——胜瓜(丝——输)。4、保留一些怀旧的生活用语。例如:喝茶——饮茶;理发——飞发;发工资——出粮。5、保留大量古词语和特殊的方言词语。例如:擒掳——蜘蛛;塘尾——蜻蜓。 从语法上说,有四个典型区别。1. 副词的位置不同。在普通话里,副词一定会放在动词前面作爲状语,没有例外;然而,在广东话里面,有狠多副词是能放在动词后面,例如:对唔住,我行先。对不起,我先走。 2.形容词的位置不同。例如:多人唔紧要。人多不要紧。 3.双宾语的位置不同。普通话与广东话在双宾语的先后次序上刚好相反。简单来说双宾语在普通话是以「先人后物」形式存在,而在广东话反之。例如:俾一本书我。给我一本书。4. 数量词方面:在广东话里,数量词往往省去部份词素,例如:百二,一百二十;万七,一万七千。

中国姓氏的香港拼音

中国姓氏的香港拼音A Au 欧,区 Au Yeung 欧阳 B Bao 包 But 毕 C Cha 查 Chai 齐 Chan 陈 Che 车 Cheng 郑 Cheuk 卓 Cheung 张,章 Cheong 章 Chiang 蒋 Chik 植 Chin 钱 Ching 程 Chiu 赵,招 Chao 曹 Choi 菜 Chong 壮 Chow 周 Chu 朱 Chui 徐 Chuk 竺,祝 Chung 钟 F Fai 费 Fan 范,樊 Fok 霍 Fong 方,房 Fu 符 Fung 冯 H Ha 夏 Hau 孝

Heung 香,向Ho 何,贺Hon 韩Hong 匡,康Huen 萱 Hui 许 Hung 洪,孔I Ip 叶 K Kam 金,甘Kan 简 Kau 裘 Kei 纪Keung 姜 Kiu 乔 Ko 高 Kong 江 Koo 古,顾Kot 葛 Kuk 谷,菊Kung 恭Kwai 季Kwan 关Kwok 郭,国Kwong 邝 L Lai 称,赖Lam 林 Lau 刘,楼Law 罗 Lee 李 Lei 利Leung 梁 Lin 连 Ling 凌 Liu 廖 Lo 卢,老Lok 络 Lui 吕,雷Luk 陆

Lung 龙 K: 阚--Kan 康--Kang 柯--Kor/Ko 孔--Kong/Kung 寇--Ker 蒯--Kuai 匡--Kuang L: 赖--Lai 蓝--Lan 郎--Long 劳--Lao 乐--Loh 雷--Rae/Ray/Lei 冷--Leng 黎/郦/利/李--Lee/Li/Lai/Li 连--Lien 廖--Liu/Liao 梁--Leung/Liang 林/蔺--Lim/Lin 凌--Lin 柳/刘--Liu/Lau 龙--Long 楼/娄--Lou 卢/路/陆鲁--Lu/Loo 伦--Lun 罗/骆--Loh/Lo/Law/Lam/Rowe 吕--Lui/Lu 令狐--Lin-hoo M: 马/麻--Ma 麦--Mai/Mak 满--Man/Mai 毛--Mao 梅--Mei 孟/蒙--Mong/Meng 米/宓--Mi 苗/缪--Miau/Miao 闵--Min 穆/慕--Moo/Mo

香港姓氏的拼音

欧/区Au 毕But 陈Chan 郑Cheng 张Cheung 蒋Chiang 詹Chim 钱Chin/Tsin 程Ching 赵Chiu 周/邹Chow/Chau 曹Cho 蔡Choi/Choy/Tsoi 朱Chu 秦Chun 钟Chung 丁Ding/Ting 范Fan 方/房Fong 傅/符Fu 冯Fung 夏Ha/Sha 侯Hau 何/贺Ho 韩Hon 许Hui 熊/洪/孔Hung 叶Ip/Yeh 贾Ka 金Kam 姜Keung 高Ko/Kao 江Kong 顾Koo 官Koon 辜Ku 龚Kung 关Kwan 郭Kwok/Kok 郝Kwok 黎/赖Lai 练Lin 林Lam 刘Lau 罗Law 李Lee/Li 廖Liu 卢Lo/Lu 陆Luk 吕/雷Lui 马Ma 文Man 孟Mang 毛Mo/Mao 武Mo/Wu 吴/伍Ng 魏/倪Ngai 敖Ngo 白Pak 彭Pang 包/鲍Pao/Bao 潘Poon/Pun 沈Sham/Shum 常Sheung 石Shek 史Shi 邵Shiu 冼Sin 薛Sit 萧Siu 施Sze 苏So 宋Sung 施Sze 戴Tai 谭Tam 邓Tang 田Tin/Tian 曾Tsang 杜To 谢Tse/Tze 徐/崔Tsui/Chui 唐Tong 段Tun 董Tung 孙Suen/Soon/Sun 韦Wai 尹Wan 王/黄/汪Wong 胡Wu任Yam 邱/丘Yau 杨Yeung/Yang 阎/严Yim 姚Yiu 袁Yuan 于/余Yu/Yue

中国姓氏韦氏拼音拼法2008年02月26日星期二上午 中国姓氏韦氏拼音拼法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粤语拼音大全

粤语姓氏拼音?? AH亚/啊? AN晏? AP鸭? AU/OW区/欧? BALL波? BAN班? BAU包/鲍? BAY湾? BEI费? BIK碧? BIN卞/扁/边? BING冰/炳? BIU标/布? BO宝? BOK卜? BONG邦? BOON胖/盘? BOOT砵? BOR播? BUI贝? BUN彬? BUT毕/拔? CAU沟? CHA查/柴/差 CHAI柴/齐/ CHAK泽? CHAM湛/斩/ CHAN陈/震? CHAP习? CHAU/CHOW CHE车? CHEE翅/斜? CHEN陈/栈? CHENG郑? CHEONG昌/祥? CHEUK卓? CHEUNG张/蒋/章? CHIANG蒋? CHIK戚/植/直? CHIN钱/展? CHIM占/詹?

CHIU赵/招/焦/超? CHO曹/祖? CHOI/CHOY蔡/才? CHONG/JON庄? CHOU就? CHU朱/诸? CHUEN全? CHUI徐/崔/隋/翠? CHUK祝/竺? CHUN秦/春/珍/俊? CHUNG锺/宗/忠/聪? DAI大? DAN丹/蛋? DAO岛? DAT地? DEE弟? DICK狄? DIN电/典/甸? DING定/丁? DO都? DOI代? DONG当? DOR多? DUEN端/短? DUN登? DUNG洞? FA花? FAI辉/费? FAN樊/范/霍 FAT发? FAU浮? FEI非/肥? FI快? FOK霍? FON房? FONG方/芳? FOO富/夫? FOOK福? FOON欢? FU傅/富/符? FUK福/复? FUN芬? FUNG冯/峰/凤? FUT佛?

HAI奚? HAK克/客? HAM咸? HAN娴? HANG恒/亨? HAR霞/虾? HAR侯/巧? HAY禧? HEI喜? HENG杏/幸? HEUNG向/香? HIM谦? HIN显/轩? HING兴/庆? HIP协? HIU晓? HO何/浩/豪/好? HOI海? HON韩/汉? HONG项/康? HOP合? HOR贺? HOU厚/後? HOY开? HUEN禤? HUET羽? HUI许? HUNG孔/洪/ HUR墟? JA炸? JET积/只? JIM/CHIM占/ JING晶? JO祖? JOT坐? JUP执? JUT质? KA嘉/家? KAE偈? KAI啓/契/佳/计? KAK格? KAM金/琴/? KAN简/涧?

广东话和香港话地区别

香港话与广州话的区别 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沟通上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某些口语表达方式上略有不同。不过,回归十年来随着与内地的接触日益频密,在潜移默化中两地的语言都在起着一些变化。如今香港倡导的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普通话、英语)教育,与广州目前日益流行的港式粤语,都是体现出两地在回归后语言文化的互相交融演变。 穗港两地粤语略有区别 中山大学中文系谭步云博士研究广州和香港两地粤语文化多年,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者提出粤语的双中心论,以为广州的粤语和香港的粤语都是粤语的代表方言。于是,冠名为“香港方言”的研究著作逐渐面世,甚至有“香港方言”的词典。 不过他认为,虽然两地的粤语存在一些差异,但还不至于像吴语中苏州话和永康话或湘语中长沙话和双峰话的差别那样大。如果广州话和香港话的差异有和四邑话的差异那么大,双中心论可能成立。因此,与其称为“香港方言”,还不如称为“香港话”。不过这

种“香港话”,其实是指香港人的口语。它和香港人写的书面语有一定的距离。 谈到“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异,谭步云博士说:“首先是韵母不同,有一些香港话中的韵母是广州话所没有的;其次是‘广州话’有高平变调和两个阴平调,香港话一般只有高平变调;不过两地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词汇差异,有学者拿《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作语料作过分析,穗港两地之间存在差异的词有839个,占整部词典的12.34%。之前广州话受普通话影响,而香港话受英语的影响,后来则互相影响。” 谭博士举例,广州话与香港话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首先是外来词的音译或意译。例如:“Chelsea”和“Arsenal”,广州话叫“切尔西”和“阿森纳”,香港话叫“车路士”和“阿仙奴”;“stereo(stereo phony)”,广州话叫“立体声”,香港话叫“身历声”;“laser”,广州话叫“激光”,香港话叫“镭射”。其次是古语词的扬弃。例如:“祖上的福泽”,广州人没有专门的词语,香港人则叫“父荫”;“上课”,广州话就叫“上课”,而香港话叫“上堂”;“公安警察”,广州话叫“警察”,香港话叫“差人”。还有就是彼此新造的词语。例如香港方面的“金鱼缸(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