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小组工作过程记录

一、背景资料: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养成健康的人格,以“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为主题,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青少年“朋辈”互助的小组。 小组名称:帝国大厦 聚会日期:2013/11/26 上午第3、4节课(共60分钟) 次数:第二次 地点:C609 出席人数:6人 二、本次小组目标:建立良好的小组关系,增强小组的了解与沟通。 三、小组前的准备工作 物资:彩笔,白纸,剪刀,气球,手机 场地:教室C609 人员安排:主带郭薇,记录员熊颖 四、小组过程 1.热身运动(3分钟) 过程:首先大家围成一个圈,由工作员示范及引导热身运动动作,组员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会互相之间纠正动作,组员的兴致都很高。即达到了使组员全身放松放下戒备,又做到的他们之间的交流。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工作员最开始比较不熟悉动作,之后有组员的带动气氛就好多了,期间有的组员会不知道动作,工作员会主动教学,总体小组的气氛不错。 2.制作卡片(7分钟) 过程:最开始由工作员讲解关于制作卡片的内容,然后分组由两人一组,发放彩笔白纸剪刀。最开始各组组员的兴致不高,懒于动手,经过工作员的引导和参与,慢慢的各个组的组员都慢慢动手制作卡片。特别是谭灵与邹密那一组交流通畅,并且能够与其他组的组员交流分享制作的卡片,但是期间也有人耍手机。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在最开始工作员见大家的兴趣不高,就介入其中鼓励大家,让大家提高兴趣。工作员尽量在让整个组的气氛不太冷,会介入每组中去与组员交谈。 3.分享卡片内容(10分钟) 过程:首先,由陈鸿宇和陈霖这一组进行介绍他们制作的卡片的内容和寓意,并给大家分享他们对于成长和梦想的看法;然后是邹密和谭灵这一组介绍,他们这一组制作了一个飞翔的风筝的样子,以突出他们对于青春梦想的憧憬与展望,对此组员都十分有感触;最后 是由郑佳和周旋一组,他们制作了一个彩虹的卡片,再由周旋介绍他们制作这个卡片的含义。大家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其中。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这个环节工作员的介入比较少,因为大家都十分有想法和见解。工作员感觉也十分轻松愉快的度过这个环节。 4.镜子中的别人(15分钟) 过程:由其余5人来出题,剩下的一人来表演,这样依次轮流每人一次机会,需要放音乐。在音乐声中游戏开始,首先由工作员示范表演,然后再由组员依次表演。最开始大家都比较羞涩和放不开,但是大家渐入佳境,小组气氛也渐渐的高涨。工作员见大家的兴趣都挺好的就又加了一轮游戏并小小的做出了改变,两人一组一人猜一人表演。组员的表现都十分积极,整体的气氛都很好。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这次活动中工作员和观察员都有参与其中,也十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 (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

小组工作过程记录

小组工作过程记录(第二次) 一、背景资料: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养成健康的人格,以“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 成长”为主题,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青少年“朋辈”互助的小组。 小组名称:帝国大厦 聚会日期:2013/11/26 上午第3、4节课(共60分钟) 次数:第二次 地点:C609 出席人数:6人 二、本次小组目标:建立良好的小组关系,增强小组的了解与沟通。 三、小组前的准备工作 物资:彩笔,白纸,剪刀,气球,手机 场地:教室C609 人员安排:主带郭薇,记录员熊颖 四、小组过程 1.热身运动(3分钟) 过程:首先大家围成一个圈,由工作员示范及引导热身运动动作,组员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会互相之间纠正动作,组员的兴致都很高。即达到了使组员全身放松放下戒备,又做到的他们之间的交流。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工作员最开始比较不熟悉动作,之后有组员的带动气氛就好多了,期间有的组员会不知道动作,工作员会主动教学,总体小组的气氛不错。 2.制作卡片(7分钟) 过程:最开始由工作员讲解关于制作卡片的内容,然后分组由两人一组,发放彩笔白纸剪刀。最开始各组组员的兴致不高,懒于动手,经过工作员的引导和参与,慢慢的各个组的组员都慢慢动手制作卡片。特别是谭灵与邹密那一组交流通畅,并且能够与其他组的组员交流分享制作的卡片,但是期间也有人耍手机。 工作员介入技巧分析/工作员感受:在最开始工作员见大家的兴趣不高,就介入其中鼓励大家,让大家提高兴趣。工作员尽量在让整个组的气氛不太冷,会介入每组中去与组员交谈。 3.分享卡片内容(10分钟) 过程:首先,由陈鸿宇和陈霖这一组进行介绍他们制作的卡片的内容和寓意,并给大家分享他们对于成长和梦想的看法;然后是邹密和谭灵这一组介绍,他们这一组制作了一个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 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 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 (一)思想萌芽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内容。 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 (二)思想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

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小组工作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小组筹备期(工作准备)、小组初期(开始)、小组中期(中期转折)、小组后期(后期成熟)和小组结束期。 小组筹备期(工作准备阶段):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工作者对组成小组所进行的全面而充分的准备工作阶段。 组员的特征:此时的组员包括两种,即已经明确希望进入小组的人和潜在的成员。成员有的清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有的不清楚,需要通过评估来明确。 社工介入的焦点:这个阶段的关键工作在于对组员的真实需求进行评估,以明确小组目标,选择小组成员和小组类型,进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工作者的任务 1、明确工作目标 在了解成员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小组工作目标。小组工作的目标可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是指组员希望参与小组中能够达到个人目标的基础要求,是宏观的、广义的和原则性的目标,而不是具体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具体目标围绕小组工作的总目标,主要包括沟通目标、过程目标、实质目标(或问题目标)和需求目标四部分。 沟通目标是促进组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从而实现互动和分享的重要环节。 实质目标或问题目标,是小组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其具体范围。 过程目标是指在小组各个阶段的分目标。因为过程是动态的,因此,过程目标也是发展变化的,是随着不同阶段的问题产生的。

需求目标是遵循个别化原则、针对每个小组组员的具体需求而设计的任务。 2、制定工作方案 3、选择组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招募那些可能成为特定类型工作小组的成员:

(1) 主动向本机构寻求帮助的某些人员; (2) 已由本机构服务的某些对象; (3) 其他机构转介来的特定服务对象; (4) 通过互联网、社区宣传栏等载体得知信息而主动报名的某些人员; (5) 社区居民向本机构介绍的某个人员。 在招募组员之后,还要进行遴选和评估,最后确定组员。 4、申报并协调资源 向所属的服务机构提出申请,递交工作方案,争取批准和资源支持,也可以向有关社区或者赞助机构争取资源支持,寻求赞助机构特别是企业的支持时,需要了解其可能给小组工作带来的某些的影响和限制。 5、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影响小组大小规模的因素: 小组目标小组类型探讨问题的性质组员的成熟度工作者的经验有无协同领导者 小组人数:多数同意3-50人;5人小组适合讨论;8人小组最容易完成任务;超过25人,成员之间的紧密性明显降低 小组工作的时间 (1) 工作的持续时间 (2) 小组聚会的频率 (3) 每次活动时间的长短 (4) 小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 授课时数:一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1——镜中自我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C.H.库利、米德、J.杜威、W.I.托马斯、W.詹姆斯、R.E.帕克、F.W.兹纳尼茨基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代表人物:库利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因其自我概念,即“镜像自我”而为社会心理学家广为知晓。他与其父性情完全不他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父亲是著名的法官,也是密执安大学法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同,天生羞怯,不爱交际。起先学习工程学,毕业后转而学习经济学。1894年获得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执安大学度过期术生涯。1907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1905年帮助建立的。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份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库利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既是他潜心钻研撰写的首部重要著作,也是他的整个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从中我们发现了它对杜威(John Dewey)的思想影响,对帕克(Robert E. Park) 的深刻启迪,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的学术助益;也找到了后来的互动论、戏剧论、符号学和自我传播论、人际传播论思想的直接源头。 理论内容: (1) 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或割裂开的。 (2)镜中自我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3)首属小组 库利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首属小组这个概念,它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获得并强化的。 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小组工作案例范例

小组工作 一、案例背景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成立于1988 年,是一家市属养老福利机构。"一福"集颐养、护理、康复、医疗于一体,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养老机构,目前收住近500位老年人。全院分为"四区一部",即颐养区、生活照料区、养护区、医疗区和门诊部,各区都配备24小时的值班护士,为老人们提供全天候的周到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护士们的工作最为辛苦和琐碎,她们都是20多岁的女孩子,为80多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长期为老人服务更是增加了她们心理的疲惫和职业的倦怠。因此,社会工作者决定针对该院的年轻护士开展一次减压小组活动。 二、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有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需要释放、需要解决,她们想从小组活动中学到一些方法,用来减轻目前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二是她们对自我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尤其对于“我是护士”这样一个概念并不是非常认同,对自我及未来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很担心眼前的

工作问题,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三是服务对象从来没有接触 过社工小组活动,对社工小组几乎没有认识。根据访谈内容 分析:她们由于工作内容相近,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 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发展性质的,所以能改善她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处世的信念,达到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的目标;小组采取自愿原则,所以来参加小组的护 士没有特别的工作任务都能保证出勤;因为本小组要处理压 力和情绪的问题,所以选取具有共同压力源和情绪困扰的人 参加。因此,本次只选择部分压力源基本一直的护士参加。 从《工作疲馈感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服务对象需要 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题包括:处理负面的工作情绪,与工作 对象和谐相处,减少工作挫败感,提高有效处理工作对象问 题的能力,提高冷静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情绪困扰问题。从 《情绪健康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服务对象在参加小组前 一段时间的情绪比较好。 预估问题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 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名称

《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名词解释 1.德国的“汉堡制”。 答:“汉堡制”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人和赈济员若干人。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为失业者介绍工作;把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食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让贫民养成依赖习惯。该制度实施1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因为贫民不断增多和救贫人员不足而趋于衰微。 2.慈善组织会社[北京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 答:慈善组织会社最先产生于英国,为避免重复服务对资源的浪费,各地友好服务协会成立了服务协调和统筹性组织,这就是后来演变成的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该会社接受托马斯?查墨斯的理论,认为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而主张贫民应尽量维持自己的生活。慈善组织会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要使英国,尤其是伦敦的慈善事业组织起来,使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的作用。 3.芮奇蒙 答:玛丽·芮奇蒙,美国学者,是社会个案工作的开山鼻祖。1917年出版了第一部对专

业社会个案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社会诊断》采用医疗模式,认为贫穷是一种社会“疾病”,而友好访问员就是像内科医生一样的社会医师,运用“研究——诊断——治疗”的框架科学助人。《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开启了社会工作作为“科学的慈善”专业的新时代。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4.格林伍德 答:格林伍德是美国社会福利领域学者,1957年发表了《专业的属性》一文,声称任何职业团体要具备以下5个特质才构成专业:①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②专业权威;③社区的认可;④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⑤一种专业的文化。根据这一标准,格林伍德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具备了专业的属性,成为一个专业。 5.《社会诊断》 答:理奇蒙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社会诊断》的主要观点是:(1)创立了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实务的参项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职责;(2)她从操作意义上把个案工作看成是由特殊过程构成的,而这些特殊过程通过有意识地在个人与个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调适来发展人格;(3)该书还提出了系统收集资料来理解个人的有组织的方法,认为社会工作是用特殊方法来实现改变的过程。 6.福利国家[华东理工2011年研]

小组工作流程.doc

小组前的准备工作:策划阶段 小组社会工作的计划阶段标志着社会工作者参与过程的开始。计划过程开始在第一次会期之前。这一章将介绍小组前的计划阶段包括哪些内容。在实践中,计划过程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计划阶段指向小组的形成。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小组初期、中期以及结束阶段。 这一章主要是关注前者。在这个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关注小组成员、小组整体以及环境。关注小组成员主要是关注其参加小组的动机、目标以及期望;关注小组整体意味着关注建立小组的目的以及小组如何发展;关注小组存在的环境意味着分析支持性机构以及更大规模的社区是如何影响小组的。 小组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评量、会谈和成员的选择。在这部分工作里,小组社会工作者是中心,是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一节小组策划模型 在小组前的准备工作阶段,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工作都可以涵盖在称之为小组规划模型里。这个模型代表着逻辑上的一套必要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主要包括: 1、明确小组目的 2、评量群体潜在的成员和支持性力量 3、招募成员 4、构成群体 5、成员对于小组的定向 6、工作契约 7、小组环境的安排 在特定的小组社会工作中,这些步骤不一定是连续的。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能在同一时间里会进行几个内容。如,招募成员、形成契约以及进行必要环境条件的准备可以同时进行。同样,小组目标以及评量潜在的小组成员可以同时进行。进行其中的一个步骤将影响下一个步骤。尽管本节涵盖的内容是呈现出系列,但这只是组织本节内容的方式。在实践中,很少有社会工作者这样一步一步的进行小组社会工作的计划。 一、明确小组目的 对于一个小组,经常会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成立小组的目的是什么?”小组的目的应该足够广泛以包括不同成员的个人目标,同时又要能够明确地界定出小组目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就小组目的给出清晰的回答。小组目的能够防止小组出现方向迷失的困扰。 小组目的的阶段通常包括为什么建立小组、小组将怎样工作、个体在小组中的目标或任务的范围是怎样的。以下是几个例子: 1、小组将成为一个讨论为人父母的技巧的论坛,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作为父母碰到的问题并从其他成员那里得到反馈。 2、小组将研究本社区的内部暴力问题,每个成员都会对最后的报告做出贡献。

第一章_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_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思考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 答:不属于。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徙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答:奴隶社会的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2.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3.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答:1.产业革命后,生活环境由农村变化为工业城市,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返大自然的追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2.工作性质由原先的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变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3.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地主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流向了工业资产阶级。与过去的情况相比,这一变化无疑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的旅游消遣人数有了明显增加;4.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答:1.费用低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普及;2.速度的提高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3.运力大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者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4.通达范围广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铁路运输的旅行方式不仅是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5.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一、1841年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 二、184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出于商业目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同时还为该次旅游活动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并且还在本次旅程中亲自出任全程陪同还聘请了当地导游做讲解,开创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在这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活动的中,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都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 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 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 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 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 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 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 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 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 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 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 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 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 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 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 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 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 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 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 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 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 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 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 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 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 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 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集结社会力量,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 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 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强 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 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要尊重组员有选择 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 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 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 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 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 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 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 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的外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 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 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 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欧美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事件 (课堂简单提示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书写该章节逻辑框架的阅读作业) 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课堂讲授) 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课堂讲授与讨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本节主要参考书: Louise c. Johnso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1988. pp18-28 该书是本专业第6学期《社会工作专业经典导读》课程的英文教材。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个时期: 1.1920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2.1921年-1930年 “评估”和“干预”概念发展时期 3.1931年-1945年 “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发展时期 4.1945年-1960年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5.1961年-1975年 通用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 6.1976年到现在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 1920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1917年Mary Richmond发表《Social Diagnosis》中译《社会诊断》 指出社会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案主问题和情景的某种理解上; Social Diagnosis具有两种含义: 其一,社会工作实践当时受到医学的影响; 其二,这部著作反映出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较心理学重要,她注重广泛地研究构成案主问题的社会情景。 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总结: 1920年以前的这一时期标志着社会工作实践正发展有系统的助人方法; 19世纪中叶的用“友善访问员”和“试误法”,社会工作者不再使用; 社会工作开始认识到: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建立基于对问题原因的理解上,特别是对外部的社会因素的理解上。 1921—1930年: “评估”和“介入”概念发展时期

第一章 导游服务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章导游服务的历史与发展 一、判断题 1、()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名列“全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的第一位。 2、()旅行社是旅游业的灵魂,导游人员担任着这个行业中最富代表性的工作。 3、()早期的导游服务主要是向导服务,和现代导游服务没有大的改变。 4、()世界上第一次以和平游览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是公元1490年埃及荷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 5、()我国古代既有国内旅行,又有国际旅行。 6、()在1845年以前,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都从来没有形成过专业向导队伍。 7、()导游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随着近代旅游业的崛起而出现的。 8、()现代旅游的一大特征是团队包价旅游。 9、()1927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创办了“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旅行部”。旅游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在我国开始出现。 10、()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个时期的导游服务是以外事接待工作的面貌出现的。 11、()人类最早的旅行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到异地他乡交换商品的商人就成了最早的旅行者。 12、()从托马斯库克开始组织旅游活动,创办旅行社到雇用导游人员的过程,是导游人员职业化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旅行活动,可以追溯到() A、春秋 B、战国 C、汉朝 D、商周 2、我国最早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A、秦始皇 B、禹 C、周穆王 D、徐霞客 3、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创建于() A、1841年 B、1927年 C、1845年 D、1490年 4、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是() A、马可波罗 B、哥伦布 C、弗兰基阿利 D、托马斯库克 5、世界上首次团队包价旅游是() A、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 B、从莱斯特到利物浦 C、从伦敦到巴黎 D、从伦敦到利物浦 6、我国职业导游服务的初始阶段是()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 D、改革开放以后 7、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旅行社是() A、中国旅行社 B、中国国际旅行社 C、厦门华侨服务社 D、中国青年旅行社 8、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74年 C、1954年 D、1980年 9、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的时间是()

小组工作常理论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