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00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00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导读】2008年7月6日,“上古真人”在上古中医二群里为大家讲授了第一节别开生面的中医基础课。当我们都在嗟叹“西医恐怖,中医失传”的时候,一起听听中医课堂,感悟其中精髓。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课堂记录,谨供大家复习。发扬中国传统中医文化,靠大家齐心协力啊!

引:

同学:老师,广东这段时间下雨特别多,我腿上开始长那些小红点,一开始是小红点然后慢慢变大很痒。晚上开始长,白天就没有了。为什么呢?

天地清宁:湿热所致。

同学:湿热?那应该怎么治啊?医生说我过敏,然后吃了些不知道什么的药,还有皮炎平,吃了就好,不吃就长一个月我都不想治了。现在考试更没有时间出去市里看。

天地清宁:木棉花煲水。

同学A:今晚上六点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同学B:你到时上来看看就知道了。

先去预习一下中基。

上古真人:各位好!

同学:真人好!期待您的指点。

同学:真人今天讲什么?大家都在等呢!

上古真人:跟各位讲中医基础问题吧。

同学:好啊!请!

上古真人:先发个图。是摘自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第7页。

这个图比较形象的说明了中医的五行。

同学:

真人,可否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基础书籍,让我们平时阅读阿。

上古真人:中医基础书籍我想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就可以,配上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电子书,对中医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

同学:谢谢!真人,都说怒伤肝,是使得肝火更旺,木气更甚,还是使得木气减弱啊。同理,喜伤心,是使得心火更旺还是心火虚弱呢!同学:

真人,上面的那幅图怎么看呢?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讲呢!

上古真人:掌握五行,首先要掌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对应肝心肺肾。春夏为木火,属阳,气生、长;秋冬为金水,属阴,气收、藏。参考图可以看出,自然界与人体类似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

同学:那土呢?

同学:土是脾胃。

上古真人:图片中对于五行的象征用自然界的金属,火焰,等来比拟不是很好。还不如去掉。

同学:我找不到长夏。

上古真人:土是长夏,

同学:在四季的最末一个月的后半月么?土主化?是不是因为金属、火焰这些类比太实物了,是五材?

上古真人:脾与时令的关系在《内经》中有独主时与不独主时两种说法,独主时说配应天道,不独主时说配应地道。这个将来再讲,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先把基础知识熟悉了再说。

同学:是阴中之阴,但我想知道长夏对应的四季里面到底在哪几天

上古真人:古人将天道运动中的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称为五行五分法。小言之则为一日。地法天,但天道讲的是时间,地道讲的是方位,所以天道时间之中段,就配应地道的中央一方。地道说采用脾水灌溉四旁的理论,主张不独主时说。其中又分为四分法和八分法两种。能看懂吗?

同学:什么是“独主时”?小言之则为一日。请问真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上古真人:小言之就是可以是一年五分,也可以是一天五分。

同学:一天中的五行怎么分呢?

上古真人:至于长夏所主时间长短,《内经》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长夏与其他四时时间均等,都是主七十二日,如《素问?阴阳类论》所说:“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第二种认为,长夏只主阴历的六月份,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灵枢?五音五味论》说:“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新校正》注:“按全元起云:盖以脾主中,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内经》认为脾主长夏的篇章较多,如《素问》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平人气象论》、《脏气法时论》、《风论》、《宣明五气论》以及《灵枢》的《本神》、《五音五味》等,而长夏在一年之中段,故曰脾主中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同学:请问不同的说法会导致什么结果阿?会不会殊途同归呢?

上古真人:天道有四、五、八、九等数的时间周期。天道的四、八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四方、八方,却没有中方,故太极的二分法只属于天道。天道的五、九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五方、九方(九州),包括中方在内,故太极三分法既有天道

又有地道。二者所讲“道理”不同。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学:从小暑起第十三天,己土用事十八天到立秋止,从立秋起己土用事七天。是不是长夏己土所主?请问真人。

上古真人:《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气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四时各十八日,共七十二日,所以《素问?刺要论》说:“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王冰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旺十八日也。”这一派在脾土旺四季不独主时的基础上,又吸收丑未辰戌为土地说及五行均分一年各七十二日说而得。丑未辰戌在四季之末,故曰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纪立金先生则称天道脾主时令说为时间脾脏、地道脾主时令说为空间脾脏,合称为时空脾脏。并进一步提出“脾主时空五脏的运转、更代”的观点。而且认为,“脾主更代四时五脏,在更代过程中,既在分旺于四季的基础上,又各有‘十八日’的主时,这是脾更代四时脏气,在脏气交接时脾作用又有‘十八日’的显现。”并列举《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说,指出其有确实的临床实际意义。更举临床报道为证:其一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报道:一般型黄疸肝炎,多在病程十八日内黄疸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好转。其二是1985年天津科技出版社的由叶维法主编的《临床肝胆病学》报道,临床观察黄疸型肝炎急性者,黄疸多于数日至两周内达最高峰,此后逐渐消退。

以上皆属于地道脾主令说。即四分法。

同学:真人您好!想请教一下三阴三阳的规律及其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时令的对应关系?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规律?谢谢!

同学:我也偷偷观察了我们的风俗习惯,3,6,9。12月里面几乎全部有关吃什么的讲究。

上古真人: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知识。在五行之中也分为阴阳。五行之中,土最为特殊。

同学:后天之本。

上古真人:易言,太极分两仪。两仪即是阴阳;两仪分四象,四象即是木火,金水。木火为阳,金水为阴。三阴三阳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内经》十篇大论中所讲的五运六气之六气分三阴三阳。

同学:我以为“长夏主湿土,已土也”。

同学:请问这和道家的道士或者说的阴阳有联系吗?

同学:四象分八卦,八卦跟五行的关系是?

上古真人:《内经》八分法是在四分法基础上形成的,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九宫八风篇》,《素问?方盛衰论》和《素问?疏五过论》亦间或提及,即四正方加四维方,其方位是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等八方,再加上属于土的中央一方,共就九方,中央土为周围八方的中心,不独主时而灌溉于其他各个时令。并与八卦、洛书九宫数相结合在一起,反映九方位、八时令及五行之间的关系。

同学:请问这和道家的道士或者说的阴阳有联系吗?

上古真人:道士就是道之实践者,分相火【仪式类】道士和修真【成仙类】道士。

阴阳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不分谁说的。角度不同。是香火。不是相火。

同学:真人,表格中,类似“天辅”一类的名词是什么意思啊?

上古真人:这是太阳系中五星的别名。

同学:五行八卦与宇宙的关系?

上古真人:所谓的天柱、天蓬、天冲、天英、天芮、地晶、地玄、地苍、地彤、地阜,分别是金、水、木、火、土五星的代称。五星应五运,故五星抑之也曰“中运抑之”。木运应木星(岁星),火运应火星(荧惑星),土运应土星(镇星),金运应金星(太白星),水运应水星(辰星)。五星在天称作天柱、天蓬、天冲、天英、天芮,在地称作地晶、地玄、地苍、地彤、地阜。《素问》谓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岁半前为春夏,主升;岁半后为秋冬,主降。这里将五星分作天、地异名称之,大概指五星在初之气至三之气岁半前的位置叫天某,在四之气至终气岁半后的位置叫地某吧!或者是专指五星在司天的位置叫天某,在在泉的位置叫地某。这可在实践中验之。

同学:五运是什么?三阴三阳的转化有什么规律吗?比如从时辰上:子时少阳胆经-丑时厥阴肝经-寅时太阴肺经。。。这其中有规律可循吗?真人,关于八卦与十二经气图中,例如肝经为何是介于离卦与震卦之间?

天地清宁:一天就是12时辰,分为八卦,一个时辰就是现在两个小时了

肝经为何是介于离卦与震卦之间,肝属于木,为震卦,木生火,离卦属于火。上古真人:

上古真人:这本书是中医基础入门书。图解更容易理解。

天地清宁:传承中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上古真人:里面对于天人合一解释的不是很多。主要目的是让大家熟悉基础知识。内经是对易经的中医解释。总结的已经最好了,而易经来自于天地循环之道,或者说,天地运行规律。

天地清宁:这些图多是圆图,表明天地阴阳循环不息,无始无终,所谓阴阳互根。上古真人:以后再讲中医基础知识,就用这本书作为基本教材了,讲课时就不发书中图片了。直接讲。大家有所准备比较好。呵呵,平时要北京时间晚上12点开始了。周日可以早点,北京时间晚上6点左右开始。

同学:我们按时听讲。

天地清宁:如果没有来得及听课的,我们会把每天讲课记录发到中国文化营销网的专栏里面。真人可以吧?这样方便大家阅读。

上古真人:可以。

天地清宁:知识产权属于真人老师!如果各位来不及当晚听课的,可以第二天到中国文化营销网的领导修养板块的真人论道栏目那里看真人的讲课记录。

同学:真人什么时候开始讲课的呢?

上古真人:平时要北京时间晚上12点开始了。周日可以早点,北京时间晚上6点左右开始。

平时的北京时间晚上12点,英国是下午5点。一般这个时间,我刚从诊所回来。同学:辛苦真人了。

上古真人:周日我休息,所以可以北京时间晚上6点【英国上午11点】开始。只要能帮助大家认识并继承中华文化,辛苦也值。

同学:真人跟罗老师志同道合啊~~

上古真人:是啊,你们的罗老师是中华好儿女。大家都是。

同学: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奋斗~

天地清宁:真人把中医文化传给大家,我们好好发扬光大。

同学:真人和清宁是大德之人!

上古真人:实际上,只有真正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世界尊重,而中医是中华文化集大成的知识系统。

天地清宁:中医的根在道家文化。

同学:嗯嗯,其实很多平时觉得很玄的东西里边真有好多学问呐。

天地清宁:中医的高层次就在道家文化那里。

上古真人:很玄的知识其实很简单的。

天地清宁:现在真人讲的内容是入门ABC,更玄的在后面呢。

同学:很简单的东西有时搞得很玄。

天地清宁:很玄的东西其实很简单,所谓民日用而不知

同学:我们这里的形式是怎样的呢?静听真人讲课,向群里发问,还是向真人的q直接发问呢?

上古真人:如果是很私人的问题,可以给我留言。一般知识最好还是群里问。大家一起学习。

同学:老师昨天说今天要讲中医基础理论,讲过了吗?

天地清宁:是的。

天地清宁:不要担心。如果没有来得及听课的,我们会把每天讲课记录发到中国文化营销网的专栏里面

上古真人:都是清宁老师的好学生

同学:都应该好好向老师学习~

天地清宁:我们有缘听真人讲课

难得福报啊,大家虚心请教。

上古真人:言重了!

天地清宁:在现在中国,真正明医,太少。

上古真人:不能乱来的。

同学:披着中医大衣的西医比较多。

同学:那我首先发问吧:一个朋友的父亲最近不幸查出得了脑瘤,估计怕看医生还是怎么的,前天才去医院求医,现在朋友很苦恼凄凉。不知真人有什么指示呢?上古真人:脑瘤患者需要中医参与的话,要辩证论治。

天地清宁:现在中医名医多,明医少。

上古真人:正是。

同学:怎样辩证论治呢?

天地清宁:辨虚实,阴阳,那是很关键,非明医不可。

同学:要不放在群公告上,中国文化营销网站的网址。

天地清宁: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380704.html, 这是中国文化营销网网址。我们会把真人每天讲课内容以及相关资料发到网站去,方便大家学习。传承中医是大家责任

同学:在哪个专栏呢?

天地清宁:领导修养。我们会专门开一个上古真人讲课专栏。

上古真人:谢谢清宁兄。我不胜惶恐。

天地清宁:难得有明医给我们讲课,我们倍加珍惜

同学:何为名医,何为明医。

天地清宁:明,日月也。明白阴阳之道者,犹如日月光明照耀苍生也!

名医者,为名而来,为名所困!故曰徒有虚名也!名医难以治病。治病者得找明医!

同学:噢,明白了!

上古真人:网上的资料很多。但是只要认认真真的学好一本,进步就会很快。时

间有限,大家一定要专注。一本就够了。

天地清宁:谢谢指教。

上古真人:如果有【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到这里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380704.html,/2006/11/02/0000126485.html

《中医书籍资料集合(更新至9)》[ISO],一共11.5G

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一点不同:中医理论假说不多,因为天地日月循环始终如一,所以,简单说,中医知识系统是一以贯之的。前边的基础越扎实,后边的学习越轻松。所以中医所谓的分科,用的是同一套理论。西医理论是借鉴了许多科技【注意不是科学】的手段,所以分散的厉害。或者叫分科的厉害。继承中华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继承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天地与人合一的思维。

天地清宁:也叫全息整体思维吧?

上古真人:对,可以这么说。俗话说的【一通百通】,学习中医是很增进智慧的过程。是智与慧。

天地清宁:局部可以见整体信息,整体信息必然会在局部有反映

上古真人:同时进步。

天地清宁:一窍不通,处处不通

上古真人:

【图解】第16页,讲:心的几个重要功能。大概有五个。

大家翻到16页了吗?先说第一个:主血脉,其华在面。心系,不光是指西医的

循环系统,还有经脉【手少阴心经】,外合【心开窍于舌】,【心主血,故藏神】西医的循环系统有肺循环与体循环两部分。中医称此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为肝】【右为肺】,理论来源于河图。平时大家说的【伤心】,而不是【伤脑】。是因为:心主神明。说到第三个问题了。心主血脉,血中藏神。所谓神,就是精气足而产生的营养血脉的物质。精气足则神足。如何理解血脉与神,精气的关系呢?

同学:那肝就成了体循环了?

上古真人:举例来说,人体的83%左右是水分,12%左右是血液。对,肝主体循环。门静脉的作用就是所谓【排毒】这么多的液体就像【游泳池】一样。里面充满营养物质【新鲜血液】;失去营养【被全身脏腑组织利用后成为旧血】,假定新【血】陈【血】代谢的过程是100%,则脏腑组织营养充分,不会被【饿】着。如果这个过程是80%、60%、40%,脏腑组织慢慢就【为伊消得人憔悴】而【饿】的不行。医学上,称此过程叫【DEGENERATION】【退化】表现出来就是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等征象【水火者,阴阳之征兆】。那么好,中医如何看这个问题?找原因呗。原因在哪里呢?五行对应五脏,有形与无形。有形的是精神,无形的是气。刚才说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等属于精神层面。

各位下课,休息十分钟,回来上第二节

(课间讨论)

同学:中医的左右是否都是跟人身之左右相反呢?

那气这以层面呢?

同学:为什么“有形的是精神,无形的是气。”?

同学:谢谢真人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中医说左肝右肺,而实际人体是肝在右边?

同学:左肝右肺,而实际人体是肝在右边?这个好像在黄帝内经里有讲,那个视频里边

同学:曲黎敏。

第二节开始

上古真人:回来了,继续。先说说河图。你看图的时候是和图相对的。地图就是左西右东。同学:恩,这和西医不一样

上古真人:躺在地图上就是左东右西了。精是水,神是火,可以通过形色直接看出来。而气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间接诊察。

同学:谢谢,了解。

上古真人:内经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道路就是讲的循环问题,我前几天说过这个问题。聊天记录没有保存。我再说一遍吧。循环不光是血液的循环,还有气的升降出入的循环,淋巴液,体液等等的循环。中医讲就是经脉、经气的循环。津血是有形,气是无形。自然界中,热上升,水下流。但是人体是能量上下升降,循环的。换句话说,

热在人体里可以下降了,这似乎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实,这就是中医讲的天地气交。阳或者热,之所以能下降,是因为【阴为之使】,阴性降,阴阳一体,阳也跟着降。阴或者水,之所以能上升,是因为【阳之守也】,阳性升,阴阳一体,阴也跟着升。如果阴阳不交,阴阳不是一体,那么阴阳就恢复自然本性,阳热升,阴水降。这就是分离的过程。在人来说,分离就是阴阳离决。现在回头说,精气神的问题。精气神是物质基础,尽管气是无法直接看到的物质【比如呼吸之空气无法直接看到】。但是这些物质基础有归属。归属就是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了。脏有五藏,腑有六腑,脏腑还有外合;经络有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更细的就是络脉系统。任何一个脏腑经络系统都是在一个整体之中的,请各位记住这点。这个整体,中国人叫太极。

同学:真不愧是真人。

上古真人:五脏对应的就是五行,就是各七十二日的五季。六腑对应的就是六气,就是各六十日的六步。换句话说,就是天人合一。因为五行或者五季,六气或者六步是日月运行产生的。不是凭空出现的。日的运行和月的运行有各自的规律。日运行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共是八个最关键的节气。对应八卦。八卦只是符号。就是为了说明自然规律而用的一种中国式语言。根本不复杂,也不玄。

天地清宁:卦者,挂也。挂在那里可以见到的现象。

上古真人:月亮的朔望,圆缺就是最明显的象。日出日落也是象。不过用月亮更清楚,因为一个月的时间说了四个象。晦朔望就是用来说明月亮的不同位置,不同象的。好了,现在可以说说具体五脏了。今天是从心脏开始说的。那么精气神这些物质要归属于心的脏腑经络外合里说。从人体的中线来说,上为神【心所主】,中为气【三焦脾所主】,下为精【肾所主】。小肠是心之腑。心火要传入小肠,女子的奶水才会成为红色的经血。男子才会有胡须日成。心火传入小肠太多【太过】则会影响周围系统的正常功能,比如月经不调,小便癃闭等等。心火传入小肠太少【不及】也会影响周围系统的正常功能,比如月经延迟,小便淋漓等等。小肠为心之腑,吸收营养物质,入心为心血,心血,神所舍,心血不足,神不守舍。大概是这样,细节大家还有进一步看书。心脏、小肠腑的功能异常,一般地说,会首先反映在其经络系统上。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不同的经穴【井荥输经合】有不同的五行对应,这是进一步的细分五行功能。诊断来说,人体有不同的信息点。可以察知患者的整体与局部的变化情况,很多人误解说中医是黑箱操作。这是不对的,空气是无法直接看见的,但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经气同理,无法直接看见,但可以间接察知,怎么能说是黑箱操作呢?这是对中医的误解罢了。

天地清宁:西方还有一种灰箱理论,用来解释中医

上古真人:所谓的信息点,中医最主要的有几类。比如察脉观舌望色。察脉观舌望色,大体属于象与形的体系。八字,地理位置,属于数与理的体系。象数理气是中医的知识体系框架。先说象的体系。诊脉主要的分两种,一种叫做古脉法,所谓三部九候诊脉。

天地清宁:哪三部啊?哪九候?

上古真人:天部:上部天,足太阳,以候头角之气。下部天,足厥阴,以候肝。

人部:上部人,足少阳,以候耳目之气。下部人,足太阴,以候脾胃之气。

地部:上部地,足阳明,以候口齿之气。下部地,足少阴,以候肾。一种是诊寸口,人迎,趺阳。这是《伤寒论》中的诊脉法。

同学:刚才有不懂,为什么“心火要传入小肠,女子的奶水才会成为红色的经血。男子才会有胡须日成。”?是心火之泄吗?

上古真人:还有一种就是只诊寸口,现代中医多这么诊,先不谈。小肠是心之腑。心属脏阴反居上,小肠属腑阳反居下。阴阳天地气交,阴才能升,阳才能降。女子奶水在乳房产生,因为奶水属于阴,才能将心火【阳热】降下。如果只有奶水没有心火,就是寒积,女子就会

有乳腺增生,乳腺癌等证。这就是为何婚姻生活不幸福【伤心总是难免的】女性易得乳腺癌。再加上西医的刀砍【乳房活组织检查】,火烧【放射检查、造影检查等】,本来还比较温和的积,会变成坚硬无比,四处流窜的埃肿。

上古真人:说回诊脉。

同学:庸医之错啊!没有基础的人学习诊脉该如何下手?

上古真人:也不是庸医之过,西医理论根本就不清楚月经是怎么来的,月经与奶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的原因。他不懂,你怎么能怪他。呵呵。

同学:月经与奶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老师,能具体说说这个吗?

上古真人:诊寸口脉也是分为三部九候的。三部就是尺骨茎突为关脉的位置,前为寸,后为尺。然后每个位置又分浮中沉,或浅,中,深,三部分诊察。哪里不清楚。

同学:心火要传入小肠,女子的奶水才会成为红色的经血。男子才会有胡须日成。”?是心火之泄吗?

天地清宁:现在很多人生了孩子没有奶喂养小孩子。为什么呢?是否与现代人燥火盛有关?上古真人:没有中医基础的同学,学习诊脉,就在于多练,没事的时候就用【食、中、无名】三指互相感知脉动。慢慢体会,记住【熟能生巧】这句话,功夫需要日积月累。这里的心火实际是心包络相火。先这么说吧,心火需要作用。心火下降是因为奶水之阴。女为阴,男为阳,阴对应月,故28为一周,阳对应日,故一日一长。

同学:如何把书上说的脉象与实际对应,自己跟自己把脉总是觉得很难与书上说的对得上?常听说脉有浮、沉、滑、涩、弦、洪、迟等脉象,这些该怎样把握?

上古真人:书上讲的脉象很多,初学很难记住,也没有必要。只记住两个基本的就行。阴脉阳脉。这即是表示脉的性质,也是表示位置。

同学:脉象到是需要积累的,但是很多理论我无法理解。

上古真人:浮为阳,沉为阴。中为阴阳交接。性质来说,阴为沉,迟,涩,小。阳为浮,数,滑,大。这是二【或八个】基本脉。

同学:比如“三秋得令知无样,久病逢之却可惊”我能理解意思,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不理解了。

上古真人:沉就是蹲着身子,脉在深层,要用力才能摸到。浮就是站着身子,脉在浅层,不用力,轻轻感知即得。学习知识,先要认识这个人的样子,然后才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步步来。三秋得令,三秋就是孟、仲、季,三个秋月。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共十二月满一年。三秋得令就是金燥气得令。脉象与之对应则无事。如果是肝病逢之【金克木】,或心病逢之【火克金】,则会有危险,或者表示病进。

上古真人:而肝病脉象为弦。心病脉象为洪大。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这里仅举肝与肺为例。

上古真人:另外,群里的学习与提问可能需要维持一下秩序。这里就烦请清宁老师来主持了。清宁老师是大学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我有很多问题需要向清宁老师请教的。

天地清宁:真人言重了!我们以后是不是要稍微的维持一下秩序啊!如果有人问一些和真人讲课主题无关的问题,就会打断真人的计划安排啊!

上古真人:接着讲诊脉。诊脉需要经验,好讲,难以明白。需要不断的练习。这是经验活。但是有个正确的思路,提高会很快。

天地清宁: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点

上古真人:一般来说。人体左为阳,右为阴。男子左手脉大些没事,女子右手脉大些没事。这属于正常脉,不过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大家以后可以通过阅读古籍来提高认识。先这么讲,好有个起点。阳者气,阴者津血。左手脉进一步分解,就是:

左寸:以候心与膻中。

右寸:以候肺与胸中。

左关:以候肝胆。

右关:以候脾胃。

左尺:以候右肾、三焦、命门与小肠。----阳位候相火

右尺:以候左肾与大肠。

----阴位候肾水

右手同法。

四季有不同的脉象,属于时令脉象。大家要熟悉,春夏秋冬,弦洪浮沉。

换句话说,这叫生理脉,意味者身体健康,气机充沛。

如果违反了时令,比如夏天的时候气候突然变得很冷,自然界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粮食可能欠收,人体可能生病。脉象上也是一个道理,夏天的时候,脉象反而沉。这就是生病了。进一步分解,如果这个沉脉出现在了右寸,表示什么呢?谁来回答一下?

天地清宁:大家基础差啊。

同学:肺有毛病。

上古真人:呵呵,说的好。肺有毛病,这是起码要能看出来的。但是是什么毛病呢?

同学:呼吸不顺...

同学:不能宣发?

上古真人:沉脉属于阴脉,属于时令的冬季。如果夏天在肺部出现沉脉说明什么呢?肺寒?为何会肺寒?内伤的阳气不足,还是外感的感受寒邪呢?

同学:阳气不足.。

上古真人:这个就要进一步寻求其他的信息点了。两位说的很好。其他的信息点的收集,可以继承从象的方面【形色】,比如怕冷,咳白痰,声音低沉、鼻音重浊等等。也可以从数的方面【八字、五运六气、节气】等等方面收集。这就因医师习惯不同了。这么说,大家能明白吗?

天地清宁:都是全息元,都是考察点。

上古真人:第二节课结束。大家还要上第三节吗?休息十分钟。

同学:请问一下,如何消除脸上的青春痘啊?

第三节

天地清宁:真人把自己的经验智慧融会贯通来讲很难得啊。我们得为真人考虑一下,让他休息一下。

同学:肺属阴,本身有降的性质,但是夏天又处阳的时令,有升的性质,但出现沉的脉象。。。?很难判断!

天地清宁:阴阳升降之不测,这就是难点,也是中医的高层次学问。

同学:为何左手脉分左尺,右尺?那个分解部分不明白。

上古真人:回来了,继续。回答几个问题先。肺属阴,本身有降的性质。夏天阳气本是升发的。患者的体质阳不足,感受外寒,饮食不节,等等因素都可能。从体质角度来考虑,这说明这个阳不足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患者阳气不足,到了自然时令,阳气升发之时升不起来。外因来说。或者患者过多食用寒凉之物,或者淋雨寒,或者吹冷风,等等。一问便知。

如果社会经验丰富,象福尔摩斯,一眼就能看出对方的职业,性格,行为习惯等,不用问,大概也能知道八九不离十。白领天天坐写字楼,吹空调。面色浅白,声音低,这些患者一进门就能看出来,都不用问的。

同学:的确如此啊。融会贯通,让我们不仅见树木,也见到了森林

同学:体虚的人上楼气喘,脸色苍白

上古真人:但是这些还做不到精准,幸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理。

天地清宁:算

同学:这还能算?

上古真人:通过节气知道天地之数,通过八字知道患者从生下来到今天的数。

天地清宁:数理术数啊,很高深学问啊。不懂易经道家学问根本,就搞不懂术数。

上古真人:如果这些还查不清楚,就要考虑大的天地环境,比如风水之类。人体小天地的信息一般都足够,但是也有特例。如果一千人里有几个也不奇怪。

上古真人:天天吹空调就是病因,如果明确了这点的话,不吹就行了。过犹不及,天气太热,可以吃时令瓜果,别吃太多。

天地清宁:通过节气知道天地之数,通过八字知道患者从生下来到今天的数。那些批判中医没有定量的人其实一点没文化。自己搞不懂中国术数就四处喊,这样的名人很多,各位不要上当!

同学:我每天以下班离开空调屋后就觉得头胀疼。

上古真人:那就多穿点衣服,放在柜子里,下班再换。中医的知识系统是几千年的积累。现在科技【不是科学】还年轻。不知道的还太多。

同学:但是吹空调的时候也不冷啊,也要穿衣服?

上古真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就是使人虚的邪气。润物细无声【伤人也是细无声的】天地清宁:现在科技【不是科学】还年轻。所以是伪科学。现在科技伤人也是细无声,很可怕

上古真人:年轻人冬天都敢穿薄衣服,老年人初夏穿的还很多。这是自然阳气之理。

同学:孕妇上班还得穿几百块钱的防辐射衣服

同学:吃辣有助升发肺气吗?如何提升体内的阳气呢??

上古真人:辣属辛,是补肝泻肺的。这个肺寒,不是肺本身的问题,是来自于提供阳气的脏腑不足引起的。提供阳气的哪些脏腑呢?春夏为阳,所以肝心为阳。

同学:《四象大论》中提到使气外泄,是不是暗示夏季是宣泄的季节

?而吹空调正好违反了这个原则呢?

上古真人:刚说了,辛是补肝的,所以吃辣可以帮助提升阳气。我们看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落叶,冬天枯萎。发芽开花就是生-发;落叶枯萎就是收-藏。这是象,表示的是气的运作过程。一个圆运动。

同学:辛是属金吗?怎么会补肝木?不是金克木吗?

上古真人:把河图划条线就是一个圆,药理来说,本味泻,对味补。比如肝,本味为酸,以泻,对味为辛,以补。桂枝,生姜,附子,细辛,等皆辛+温之药,以补肝阳不足。

同学:夏不泄,秋无收,冬无藏,之理也,对吗?真人。

上古真人:芍药、枳实、五味子,等皆酸味之药,以补肺阴不足。对,循序渐进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跳跃了,就会出现无序,没有秩序,气机就会逆乱。夏天不热反寒,秋天不凉反温,就是这个意思,伤寒论讲,非时之气,易得瘟疫。顺之者昌,就是遵守自然气机运行的规律。逆之则亡,就是违反自然规律。

同学:气当至不至,人也易生病的。

同学:芍药、枳实、五味子,等皆酸味之药,以补肺阴不足。是肝阴还是肺阴?

上古真人:伤寒论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这里的时行之气,就是时令病。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这句话说明:节气是用来判断时行疫气的数理。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天地清宁:谢谢!

上古真人:大家有不明白的就问吧。

同学:芍药、枳实、五味子,等皆酸味之药,以补肺阴不足,是肝阴还是肺阴?

上古真人:肺阴。

同学:、不是肝本味为酸吗?

上古真人:打字是挺累,呵呵。药理来说,本味泻,对味补。比如肝,本味为酸,以泻,对味为辛,以补。

同学:平时肝火旺,吃酸可以缓解么?

上古真人:肝火旺一般用白芍为主药。加入寒药,比如栀子,丹皮等,加味逍遥丸就是。同学:民间又说,把脉男左女右,那么应该是左右都把对吧?

上古真人:都把。

天地清宁:嘴唇热属于胃火吧?

上古真人:嘴唇热,一般是脾火。脾为至阴,火来自相火。或者心包相火,或者三焦相火。同学:但是阴虚火旺,可以吃寒药么

上古真人:阴虚火旺要分别好是哪个火,君火还是相火。

同学:那嘴唇烂呢?什么原因?

上古真人:君火可以权宜使用苦寒,比如半夏泻心汤。相火就要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同学:那如果是嘴唇一直苍白呢,是因为脾虚么?医生说我肝火盛,心火盛,脾虚、肺虚,肾虚。

上古真人:嘴唇一直苍白,多是脾生血能力不足。一般是相火不足引起。可以服用归脾丸+补中益气丸。把你生日说一下。

同学:1982年6月26,阳历

上古真人:嘴唇烂,可能是相火盛-实证;君火盛-虚证。要具体看了。

同学:嘴唇干又当如何看待?嘴唇起疱呢?

上古真人:你是心火盛-虚证。因为相火不足引起。嘴唇干就是脾阴不足了。可以服用山药粥补脾水。

同学:我妈就曾口周起泡,西医说是疱疹病毒,打了丙球才好,常因吃辣的引起。阴虚,怎么办好啊??

同学:辣泻肺,有哮喘病史的,就不应该吃辣的了对吧?

同学:整理了一下,“辣属辛,是补肝泻肺的。但吃辣可以帮助提升肝的阳气,最终又解决由于提供阳气的脏腑不足引起的肺寒?”也就是说辛辣虽泻肺但最终可以解决肺寒?

上古真人:十三可以试试这个方子: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黄芪(臣)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羌活(以上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臣)黄芩(以上各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一两=30克,一钱=3克。

同学:嗯,多谢真人!!!

同学:肺寒在这里不是肺病,

上古真人:说的好。

同学:那么哮喘,是肺的什么症?肺热,肺寒?所谓泻肺就是泻肺之阴。因为寒属阴。肝阳

不足,所以要补阳。哮喘病因有二:一是心火亢盛,克肺金并引起血瘀。用血腑逐瘀汤。天地清宁:嘴唇热,一般是脾火。脾为至阴,火来自相火。或者心包相火,或者三焦相火。如何判断?如何对治呢

同学:我老公得哮喘20几年了,喜吃辣。

上古真人:二是相火亢盛,用白虎汤合千金苇茎汤。把他生日说一下。

同学:1981 11 09 阳历

同学:真人老师,嘴唇干的病源若自脾阴,不知是否仍有其它源头?

上古真人:清宁:治疗相火只能滋阴,壮火之主以制阳光。不能用苦寒药。脾阴居于中五。上为心火【比如太过】,下为肾水【比如不足】。左为肝木【比如疏泄不利】,右为肺金【比如通调不畅】。所以要找到源头,需要更多信息源。所谓信息源,就是象数理气。

上古真人:1981 11 09大肠有瘀,肯定的。相火亢盛,用白虎汤合千金苇茎汤。

同学:大肠有瘀?他大便次数很多,每天至少一次。

上古真人:这个瘀不是可以是无形之气,或者有形之血。

同学:谢谢真人~!!我去查一下你那个汤

同学:上古真人,我1981 06 20 阴历的,能帮我看看么?谢谢了!

上古真人:心火克肺,肾水不足的体质。

同学:能说具体一点么?

上古真人:心火盛,用四物汤【生地、白芍、川芎、当归】加炒黄柏。

肾水不足,用白虎汤。或者六味地黄丸。

同学:非常感谢老师!

上古真人: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天地清宁:非常感谢真人老师的传授啊!

上古真人:各位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另外,各位可以多读读那本教材,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整理一下。问的越精彩,回答就会越精彩我很高兴大家对中医文化有热情,有兴趣。我的能力目前还可以,以后可能就不够了。我就把大家带进门。谢谢各位赏面听我讲课。我会再接再励。今天的中医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的失败,也即是真正中医知识的继承问题。

今天的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教育的失败,也即是真正中华文化知识的继承问题。体质不好或者身体不适,献血要慎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 一五行学说的基础知识 金、木、水、火、土是属五种元素,是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简称五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应用很广,无论是在病理、生理发及诊断、治疗疾病方面都离不开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的相互关系。相生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武汉人爱发火,脾气暴,与地区(处)南方属火有关。 2、五行学说,应用在人体生理上,是五行配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应在时令上,是五行配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应用在气候上,五行配五气,即:风属木,暑属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应用在方位上,是五行配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应用在情志上,是五行配五志,即怒属木,喜属火,忧属土,悲属金,恐属水。应用在取色上,是五行配五色,即: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等。 3、五行学说,将人与大自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把五行应用到具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去,便可以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加以说明判断病情。 如有的病人面部发赤(属火),心中发热(属火),容易出汗等症,就可知道他是心经的疾患。 如有的人胃痛,吞酸呕吐,脘胸不舒,脾胃虚弱(脾属土),找其原因是由于急燥暴怒引起,伤了肝气(肝属木)而影响脾胃,这就是木克土的象征。这时在治疗时,就不能治胃,应调肝胆。 又有的肺痨病人,长期咳嗽(肺属金)、肌肉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属脾上有病),如果运用健脾方法进行治疗,便可以使其食欲健旺,肺病好转,这叫做“培土生金”法。 还有的病人,目赤头痛,视力模糊(目属木),为肝阳上亢。治疗时,可采用补肾滋阴(肾属水)的方法来治疗。肾气充实,肝火可泻。这就是“滋水涵木”的方法。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如果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事物的不平衡,而发生病变。所以,在治疗上要采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4、阴阳学说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无论“天道、地道、人道”皆分阴阳。阴阳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钉之本始。阴阳是相对的,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以人体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机能为阳,物质为阴。。。。等。 阴阳是互根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两者不能互相分离而单独存在,阴阳还会互相消长,它们总处在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如“寒来暑往”,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如果某一一方面出现偏盛偏衰,那就是阴阳失调,就会发生“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二、

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1)阴虚燥热: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