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 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 =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 >o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 =0,IIT =1。当然,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2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古典、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

①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②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

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在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时,经济学家也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

一种出口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动力和贸易原因。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

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国际贸易中这些条件是否满足:

根据我们的假定,如果一个厂商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上就有更大的垄断力量。与国外市场相比,厂商能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那么,为什么厂商还要以低价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呢?厂商为们么不能将出口到国外的这部分产品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呢?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这家厂商不是—个完全竞争企业。企业为什么通过倾销向国外出口。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不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或者说,不是一个给定的价格),而是一条斜率为负、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厂商规模之小以至于无论它生产多少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因此,只有当外国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本国市场价格时,企业才有出口的动机。垄断竞争市场的情况就不同了。企业并不能在国内无限制地生产和销售。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就一齐下跌,企业的边际收益则下降得更快。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就不得不将在国内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这时,这些企业就有在国外市场上增加产品销售的动力。只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企业出口就有利可图,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

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长期平均

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

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

本会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

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

本会下降。微观经济理论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也

称为“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

点,即最佳规模。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

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中,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

一阶段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但是这种成本不变的状况不会永远保持下去。如果生产规模继

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这最后阶段出现的是“规

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

用图形来表示,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见图5.4)。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①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

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②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呢?从另一个角度讲,国际贸易如何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图5.5所示的是中国玩具行业的市场供求和一个典型玩具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生产玩具的每个厂商的

规模都很小,生产的是同质产品,该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在左图中,Dl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l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本国玩具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它们都具有通常的形状: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是,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是向下倾斜的。也就是说,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会造成行业内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右图中,MC1和AC1分

别是一个玩具生产企业在没有贸

易时或行业扩大前的边际成本和

平均成本曲线。在均衡时,竞争

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平均成本

(AC1)等于价格(P1),企业最优生

产量是q1。

外部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导致

国际贸易:先假设在最初的市场

均衡点(S1=D1)上,中国的玩具

价格(P1)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

势,从而没有玩具贸易。

我们现在进一步假设该行业的规模扩大(先不管为什么扩大),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生产玩具。行业的供给曲线移到S1’。但是,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供给曲线的移动并非到此为止。该行业企业的增加,不仅使得市场的供给增加,而且使得行业内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下降(右图中MC1和AC1分别移到MC2和AC2),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进一步住下移动,价格随之下跌。

如果在此之前中国玩具不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平均成本的下跌使得小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口玩具、从而产生国际贸易。由于开放贸易、玩具市场上包括了来自国外的需求,需求曲线移至D2,玩具市场的最终价格为P2,在长期均衡点上(AC2=P2),每个企业的生产量q2仍然等于q1。

另一个角度谈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由于开放贸易,需求从D1增加到D2,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玩具行业,使供给从S1增加到S1’。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到P2。

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

剩余增长。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2、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

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我们

可以用坎姆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票禀赋相同,甚

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在这里,两国贸易的

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为了证明规模经济怎样

引起国际贸易,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生产两

种产品:电脑和照相机,并假定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业都具

有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

位产品的成本下降。

在图5.6中,反映这种规模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c)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每个产品的相对成本逐渐下降。当该国专业化生产—种产品的时候(在M或N点上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最低。

为了集中说明规模经济与贸易的关系,假设美日两国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都相同,因此,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CIC)也完全相同,用一张图来代表两个国家(见图5.6)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任何一国都必须根据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来决定两种产品的产量,在图5.7中,我们假设这一点为E。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都生产和消费—定量的电脑和照相机。社会福利水平为CIC0。

由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

模一样,在比较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会发生贸易。

现在我们假设美国的电脑生产发展迅速,有更多的人

从事生产,在图5.7中其生产点从E移到了I,由于规

模经济,在点I上,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照相机生

产的相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假设日本的照相机生

产扩大,生产点从E量移到了C,日本照相机的相对

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

两国的生产成本发生了变化:美国电脑的相对成

本低于日本,而日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两

国有了贸易的动力。美国会出口一部分电脑进口一部

分照相机,而日本则正好相反,出口照相机进口电脑。

两国在介于封闭经济中的相对成本之间的电脑相对价

格PT/PW下进行交换,其结果是两国都能在F点上

消费,社会福利水平从CIC0增加到CIC1。

图5.8则说明了一种更加极端的也是更优的状况。如果美日两国都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在M或N点上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则两国都在G点上消费,其社会福利水平会大大提高(在图中以CIC2标识),从而达到最优状况。

(三)、内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1、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前面我们分析了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行业。但拥有内

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

在垄断竞争下,行业内虽然仍有许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一般

要大得多。每个企业并不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而是生产相互

之间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一

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企业面临的

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会因一种产

品的稍微提价而全部转向另外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一种产品的

稍微降价就全部转向该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

的竞争性。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有经济利润,则会引起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而造成对原有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直至没有。这时新的企业就会停止进入。另一方面,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一些企业就会逐渐退出从而造成对剩下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亏损减少直至没有。这时就不再会有企业愿意退出。总之,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图5.9显示的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状况。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在其逐渐降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AC),垄断竞争表现在企业面对的向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在长期竞争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与需求曲

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为零。在参与国

际贸易前,假设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2、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企业与行业内贸易

为了进一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学说来解释发达国家

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

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

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

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5.12)。

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

部分轿车:日本生产l00辆卡车和l00辆轿车,美国也生

产l00辆卡车和l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价格都很高,假设都等于2万美元.

如果两国允许贸易,市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可以增加产量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日本抢先将卡车

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每辆1.5万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本国的卡车价格也下降。由于汽车的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

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最多只是把日本卡车赶出美国市场,回到原来没有贸易时的状态,美国自己也不会因此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将轿车的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每辆1.5万美元)向日本出口。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是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

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都没有减少。事实上,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各国的消费量都会增加。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工业制造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成

为必然。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行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重要结论:

首先,垄断竞争企业可通过国贸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其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丁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模型中,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生产者剩余来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水平,而在克鲁格曼模型中,他强调了“产品多样性”所带来的消费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当然,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产品价格的差异,并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不过,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不是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而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5.3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

一、新产品的技术周期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映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如装配线)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二、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需求也有所不同。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

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后,

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

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

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

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

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

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

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

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

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操作也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5.4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会由于需求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产生贸易的可能性。

一、 决定需求的因素

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

1、 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不同需求。

2、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各国消费者喜爱偏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不过与实际需要不同,偏好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喜爱偏好也会互相影响。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3、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人水平不同。

二、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经济学家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用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的比来衡量。例如,商品A 的需求收人弹性可以表示为:

1 A ,10 0 ηηηη??=????

f f f p 奢侈品对商品的需求变动百分率必需品收入变动的百分率劣等品 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

“奢侈品”(η>1):奢侈品主要包括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彩电、汽车、旅游等;

“必需品”(1>η>0):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的必需品;

“劣等品”(η<0):劣等品则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等

一般来说,奢侈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奢侈品”、“必需品”和“劣等品”的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说明和预测收入与需求变动的关系上,德国经济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作出了重要贡献。恩格尔指出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这说明了:

① 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

② 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

三、 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

首先分析由于偏好不同而引起的贸易。为了集中说明需求偏好方面的原因,我们假定各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即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资源比例,同样的生产规模等。因此,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是相同的。 图5.16中,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小麦和大米上有相同的生产能力(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中国人喜欢大米,美国人喜欢面食。在双方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人根据需求不得不多种大米,甚至不惜在不适合做水田的土地上种大米,生产和消费都在点Ac 上(70吨小麦和280吨大米)。美国人不得不多种小麦,也可能把本来应该用来种大米的土地改种小麦,其生产和消费点在AA (270吨小麦和80吨大米)。中国的大米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用Pc 表示)比较高,小麦的相对价格低;而美国正好相反,大米相对便宜(用PA 表示),而小麦的成本价格高。 两国大米和小麦市场价格的差异会立即引起商人对利润的兴趣,从而产生贸易的可能性。如果贸易发生的话,美国会增加成本较低的大米生产并向中同出口以换取小麦;中国也不必人为地将旱地改种水稻,而将这些土地有效地用来多生产小麦然后跟美国换大米。贸易和分工的结果是两国的生产都

移向S 点,各自生产200吨大米和200吨小麦。在新的国际市场价格

(P ﹡)下,中国向美国出100吨小麦,换回100吨大米;美国则进口100

吨小麦,出口100吨大米。1C C ES 和1A C ES 分别是两国的贸易三角。

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贸易三角相等。两国新的消费点分别为

1C C 和1A C ,通过分工和贸易,中美两国的小麦和大米的消费量都增加

了,达到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新水平。

四、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林德模型

偏好相似说

1961年,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urenstam Linder)推出《贸易与变化》一书,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林德认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需求偏好并不相同。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论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由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由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两国经济

发展程度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

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如图

6-1所示:

图中纵轴代表商品档次,横轴代表人均收入,

O α,O β与原点所构成的锥形-O-αβ代表一国对

其所需求产品的档次的变动范围。设国I 的人均收

入为Il ,国II 的人均收入为I2,与Il 、I2相应的

AC 、BD 分别表示国I 、国II 的需求商品档次范围,

BC 部分重合,表示两国会就BC 范围内档次的商品

进行贸易。两国对产品需求的档次变动范围重合部

分越大,表示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可能性就越大。

根据要素票赋论,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相近,比较成本的差异将越小,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小。但根据偏好相似说,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相近,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因而人均收入的差异将越小,重叠的市场部分将越大,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大。因此,林德的偏好相似说似乎较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生产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收入接近需求结构

贸易模式

[本章小结]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新的倾向: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现象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都无法解释。

2.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坎姆等。

3.弗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充裕的国家。

4.贸易的基础也可以是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需求会造成价格的差别从而产生贸易。林德从收入和需要的变化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

[思 考 题]

1、给定玫瑰国某些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如下,请计算该国各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IIT 。

(单位:万美元)

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额 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额 新鲜水果

65 54 玩 具

56 680 微型面包车

700 200 电影 电视 300 97

思路:根据M X M X IIT +--

=1,可以求得: 新鲜水果行业6554111190.76%6554119IIT -=-

=-=+ 玩具行业680566241115.22%56680736IIT -=-

=-=+ 微型面包车行业

7002005001144.44%700200900IIT -=-=-=+ 电影电视行业300972031148.87%30097397IIT -=-

=-=+

2、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思路: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

产业规模的扩大,所以(1)中的批发市场和(2)中的食街都是同类型的企业组成的交易场所,显然是利用外部规模经济。(3)(4)(5)显然是经济体自身扩大规模的结果:(3)中的企业集团是企业横向和纵向发展的结果;(4)中的香港是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亚洲的无可替代的金融中心;(5)中的大型家庭农场也是私人经营体对自身规模的扩大。

3、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思路: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4、讨论以下问题:美国为什么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思路:产品比较优势即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该产品的技术结构,钢铁、汽车和飞机虽然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且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但是近几十年前两种产品的世界需求增长很快,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规模经济导致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钢铁和汽车已走到技术扩散期,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能生产汽车和钢铁,美国逐渐失去这些产品的垄断地位;相反,飞机由于其高昂的制造成本及其提供的服务,所以整个世界的需求增长不是很大,其他国家很难利用规模经济大量制造飞机,致使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目前美国的波音公司仍然是主要的飞机制造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 目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8班 江沿 国际商务系 2010013558 陈菲菲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于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并推动着国际货易迅速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时代。从理论上总结和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探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政策,是一项具有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大致可分为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 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 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在改革开放后直至加入世贸组织前夕,一直担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而从产业发展前景看,经营对外贸易这一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大有可为的。但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经济学之贸易理论与政策学习心得 班级:金融学2015届学号:20150221016 姓名:雷顺利 一绪论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我学的专业是制药,一开始选择这门课是觉得国际贸易听上去挺得瑟的,学了后和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忽悠他几下;但是我也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要与经济方面的东西所联系的,所以学点经济也是有实用的。随着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二)国际贸易实务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国际贸易实务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非常强,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讲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技巧 1.进出口贸易的询、报价技巧 2.国际贸易的商务谈判技巧 3.单、证、船、货管理流程 4.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防范 5.如何识别外贸代理中的陷阱 6.如何处理客户的寄样要求 7.国际贸易合同的制定及诈骗防范 8.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海外参展商 9.外贸新手寻找国外客户的策略 10.如何合理利用中国的关系潜规则 11.寻找潜国际在客户的16条军规 第二讲进出口业务中的客户关系处理 1.开发新客户与维持老客户的利弊对比 2.如何通过业务实践过程探询老客户的业务走向 3.识别和防范老客户的叛变 4.探询竞争对手客户的策略 5.了解并理解竞争对手的客户的期望与意愿 6.面对对手的欧美客户,应注意的问题 7.构建国际网络,采取“以夷制夷” 8.进行国际市场信用调查的渠道 9.外贸业务员如何通过自身的业务手段探察客户的信用 10.信用调查中的单证和函电策略 11.使用相关机构的调查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12.如何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进行信用分析 13.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的贸易对策 14.进出口业务谈判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策略 15.进出口业务合同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策略 16.业务履行过程中的争议处理 17.有关国际业务结算的争议的防范和处理策略 18.因履行合同而衍生的纠纷的处理策略 第三讲船务与单证 1、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与进出口业务单证 1)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 2)单证船货的管理流程 3)商业发票、海关发票、领事发票 4)装箱单 5)集装箱装运十联单操作玄机 6)海关监管单证 7)进出口通关与报关单制作 2、船务流程与船务风险分析与风险规避 1)船务流程分析 2)船务风险分析

国贸贸易理论与实践 教案1-4单元

教案 院 (系):外语系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本科)专业班级:英语1401、1402 授课教师:贾晓鸽

TEACHING DESIGN FOR Lecture No.1Lecturer Xiaoge Jia Lecturee English Major 1401, 1402 Approved by Cont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bjectives (1)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trade (3)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Core contents (1)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trade (2)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1. Teacher: (1)Q & A (2)Theory demonstration & case study (3)Class discussion 2. Students: (1)Preview the chapter contents (2)Take notes in shorthand and get involved in the class discussion (3)Timely review the notes Teaching procedures 1. Warm-up 2. Lecture 3. Class activity 4. Summary of the lecture 5. Assignments Review questions 1. How do you consider the necessit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 What factors impact the balance of trade? Assignments 1. Summarize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 Consider the skills for the professionals engag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eview Chapter 2 Time allocation Warm-up Lecture Class activity Summary Assignments 5 mins 50 mins 45 mins 4 mins 1 mi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 ? 实? 习? 心 得 ? ? 前言 ? 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仅靠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实际操作,是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单位实体实习,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模拟实习软件,只能借助视频实习。 ??? 视频软件的相关介绍如下:SimTrade软件融合了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理论和外贸实务流程,很好地模拟了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虚拟贸易平台中教师的操作流程,能够清楚模拟实习平台中各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的相关工作及流程、认识相关单据及填写。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增强感性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具体实习内容 ? 一、??? 视频模拟实习 (一)实习目的

熟悉和了解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一些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 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1、熟悉和掌握一般贸易的实际应用。 2、参与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熟悉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环节的实践过程, 掌握合同条款的具体规定和表达。 3、掌握国际贸易货物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货、证、船、款等类容。 4、了解国际贸易买卖中货款的结算方式,熟悉与掌握L/C、T/T、D/P、D/A的结算程 序和应用技巧。 5、熟悉与掌握信用证的申请、开证、审证的要点。 6、熟悉海洋运输方式的具体操作。 7、熟悉各种单据的缮制与运用技巧。 8、? 了解如何在国际贸易货物运输过程中减少风险,熟悉与掌握价格术语CIF、CFR、FOB 的细节和运用技巧。 ? ? (三)实习中的角色扮演 ?? ???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并清楚视频中扮演的五个主角,分别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视频通过实例和具体操作帮 助学生理解这些角色的日常工作和流程。 各个角色的具体工作如下: ??? ?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 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 =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 >o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 =0,IIT =1。当然,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2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古典、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 ①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②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 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总结: 这个学期是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识与了解。并对这么课程产生的更加深刻的感想。 我是一名学外语的学生,主修商务日语,从我的专业来看,商务和日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也是相当重要的,我想学好了这门课程,才能更好的把商务与日语链接起来,更好的把自己学的日语专业立足于社会,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想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使自己更强大。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下,学习日语专业对国际贸易业必须有着一定的认知以及相应的知识。 一、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这本教材中虽然没有在目录中明确标明整本书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但经过到现在为止近一学期的学习,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在结构分为这两部分。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学习中,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的教学评价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与理论试题8

C 穆勒、 D 赫克歇尔俄林Array 2、关贸总协定最长的一次谈判1986~1993年12月15日在日内瓦举行,称为( C ) A “多哈回合”谈判 B “香港回合”谈判 C “乌拉圭回合”谈判 D “日内瓦回合”谈判 3、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阶段是( D ) A 自由贸易区 B 共同市场 C 关税同盟 D 完全经济一体化 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A ) A.禁止货币出口 B.保持贸易顺差 C.保护幼稚工业 D.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 5、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D ) A.规模经济论 B.技术差距论 C.人力资本说 D.偏好相似论 6、保护关税论主张以()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 A )。 A. 关税,制造 B. 非关税,制造 C. 关税,农业 D. 关税,幼稚 7、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B ) A. 提高福利水平 B. 发展生产力 C. 增加社会财富 D. 获取交换价值 8、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B )。 A.一般保护理论 B. 超保护贸易理论 C. 战略性贸易理论 D.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9、以下哪些内容不属于早期重商主义:( C ) A. 主张多卖少买 B. 主张国家应该严禁金银流出 C. 认为货币闲置是不会增值的 D. 代表人物有孟克列钦 10、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通常是( C )。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资源密集型产品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将各题正确答案添在下列括号内: 1、() 2、() 3、() 4、() 5、() 6、() 7、() 8、() 9、()10、() (/ )学年第()学期()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试卷(8)第1 页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践报告

保险单单据填写案例 【目的和要求】 掌握保险单的项目的填写 【背景材料】 有一销售合同,其主要条款是:合同号码28KG63;卖方:南昌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买方:J.Brown&.Co.,175 Queen’s Way , Hongkong;商品名称及数量:羊毛衫,S105型50打,M107型60打,L109型70打,单价:S105每打120美元CIF香港,M107每打150美元CIF香港,L109每打180美元CIF香港;金额:27,600.00美元;装运期:2015年5月,不允许分批装运,可转运;付款条件:不可撤销的见单后90天付款的信用证,有效期为装运后15天在中国议付;保险: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有关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按发票金额的110%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操作指南】 保险单上有以下重点栏目: 1.被保险人(Insured)填在保险单上“”之后,被保险人一般为信用证的受益人。在 CIF术语下,卖方是为了买方的利益保险的,保险单的背书转让十分重要,应视信用证的要求进行背书。 2.唛头(Mark &.Nos.)应与发票、提单上的唛头一致。如信用证无要求,可简单填“As per Invoice No.…”。 3.包装及数量(Quantity)应与商业发票一致。以包装件数计价的,可只填件树;以净 重计价的,可填件树及净重;以毛作净的,可填件数及毛重;散装货物,可填“In Bulk”,然后再填重量。 4.保险货物项目(Description of Goods)若名称繁多,可用统称,但应与提单、产地 证书等单据一致,并不得与信用证相抵触。 5.保险金额(Amount Insured )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保险单据必须使用与信用证相同 的货币。 6.总保险金额(Total amount insured )即保险金额的大写,其数额和币别应与小写的 保险金额保持一致。 7.保费和费率(Premium,Rate)一般填“As arranged ”。但如果信用证要求具体列出保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课程代码: 学制:三年学时:96学时 学分:6学分开设时间:第1学期 一、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非国际贸易专业的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出口贸易的业务的各主要环节流程,了解在外贸实践环节中涉及到的证书、文件、单据等,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国际规则与惯例在实践中的恰当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 1、知识目标: 1、具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基础知识。 2、具备对国际贸易宏观政策措施的分析能力。 3、进行贸易磋商与合同订立的业务。 4、能够从事催证、审证与改证的外贸单证工作。 5、能够从事报检报关工作。 2、职业技能目标: 1、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 2、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5、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6、总结工作结果的能力; 7、创新能力; 8、组织协调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 2、讲诚信,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 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 5、有较好的安全意识; 6、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三、课程容和具体标准 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2、国际贸易与国贸易的异同 3、国际贸易分类及常用术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的特点(2)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条件(3)对外贸易与国贸易的异同 2、领会 (1)国际贸易的分类及相关概念:对外贸易、服务(无形)贸易、商品(有形)贸易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净进口、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总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差额、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 3、应用 (1)运用指标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考核知识点 1、国际分工的含义与类型 2、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3、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解释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国际分工的含义、产生与发展各阶段(2)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3)各种贸易理论 第三章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考核知识点 1、当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及各自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世界市场的含义与类型(2)开拓世界市场的方法 2、领会 (1)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式(2)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3)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及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 思路: ●第二章 2.证明李嘉图模型。 思路: 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 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 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相对于B)=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 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 一.理论归纳 (一)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1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 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美国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帮助新建立起来的工业生存发展和壮大。 政策主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贷,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为紧缺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为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察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 基础知识点解析

第一章 1、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3、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的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4、有形贸易,是指有形商品的出口和进口,在通过一国海关时必须向海关申报,海关依据海关税则对出口或进口的商品征税,并列入海关的每日统计。 5、无形贸易,是指无形商品(即劳务)的输出与输入,在通过一国海关时不必申报,也不列入海关统计。包括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 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区别: 有形贸易均需办理海关手续,其贸易额都要列入海关统计之中; 无形贸易尽管也是一国收支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不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故不列入海关统计上。 6、过境贸易,是指当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时,对乙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这种贸易对乙国来说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仅是商品过境而已。 7、转口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贸易商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从第三国角度即为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经过第三国是否有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8、总贸易:是指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总贸易体系。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志的统计方法,也称专门贸易体系。 9、关境(custom frontier)与国境(frontier)的关系: 关境与国境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当一些国家在国境以内设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等免税区域,这时关境范围小于国境;有些国家相互之间结成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国家在领土基础上合成统一的关境,这时,对某一国家而言,关境范围就大于国境。(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区域化发展关境与国境不一致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10、有纸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并履行合同的一种贸易方式。 11、无纸贸易: 无纸贸易或电子商务是一种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银行等部门的电子计算机联网,对商务信息按国际统一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相互交换,自动处理,不再用纸单证的情况下完成询问、订单、托运、投保、报关、结算等业务手续的一种现代化通讯管理方式的新型贸易。 12、服务贸易: 跨越国界的服务和消费,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跨越国境运动。包括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的四种发生方式。 13、长期保持顺差一定是件好事吗? 长期保持顺差不一定是件好事。 首先,长期顺差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往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 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币升值,从而不利于扩大出口,且还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 14、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 品,一般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TOT=(出口价格指数/ 进口价格指数)*100%

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一、绪论 我在这一学期学习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在老师平时的认真、负责的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学问有了一些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一些的感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虽然这只是一门选修课,但我觉得还是比较有用处的。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知识,这一张讲了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分类、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三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第四章国际贸易措施。第五章国际服务贸易。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贸易行为的约束。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对六种常见的贸易术语FOB、CFR、CIF、FCA、CPT以及CIP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九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概述。第十章国际贸易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和作价。第十一章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保险。第十二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第十三章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第十四章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流程。 三、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收获 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