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外国诗两首

第19课 外国诗两首
第19课 外国诗两首

第19课外国诗两首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涉.足()萋萋

..()幽.寂()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忧郁:

(2)瞬息:

(3)延绵:

(4)涉足:

3.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文学常识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著名诗作有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国诗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园里,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孩子在尽情嬉戏,空气中洋溢

..着祥和的气氛。

B.在《我和橘皮的往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饱含深情地缅怀

..自己的小学班主任。

C.电视剧《破冰行动》主要讲述了警察剿灭“第一毒村”这样一个惊心动魄

....故事。

D.一年一度的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远远望去,大渡河畔人声鼎沸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7.综合性学习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二、课内阅读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标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内容?

2.如何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这句诗?

3.为什么“过去了的,就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4.读完这首诗,你感悟到了什么?

(二)未选择的路

作者: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第一句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中的两条路有哪些含义?2.为什么是人选择了就难以再回返呢?

3.赏析第四小节“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4.谈一谈你读完这首诗的感悟。

三、课外阅读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略

2.(1)忧郁:忧伤愁闷。(2)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暂时间。(3)延绵:延续不断。(4)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者氛围。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1)普希金俄罗斯俄罗斯文学之父《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2)美弗罗斯特

5.D(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与句子“远远望去”不搭配。)

6.B(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②讲得是“小”我,自已;③讲得是“别人”;①讲得是“大”我;所以可排序为:②③①。)

7.示例:(1)吴承恩先生:您好,我很喜欢西游记,最过瘾的莫过于孙悟空大闹天宫,而最难过的莫过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吃尽了苦头。一直到五百年后,才被取经路过的唐僧救出,并且伴随他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然而,在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为什么不变成苍蝇、蚊子,成功解困?又或者直接变小,从洞中钻出来?现在我通过研读大概明白了,不是孙悟空没有打算,而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大秘密,领会了如来佛祖的良苦用心。您看我理解的对吗?

(2)法布尔先生:您好,您充满爱意地描绘了昆虫的本能、习性、生活、诞生、婚恋、繁衍和死亡,用其独特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一个个生命的伟大故事与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那斗志昂扬的螳螂、勤劳的屎壳郎、慈爱的西西弗、凌冽的蜜蜂、聪明的蜘蛛……品阅完《昆虫记》后,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昆虫的奇妙世界,更是让我懂得了“处处留心皆美景”的道理,让我体会到了用心观察、仔细观察、严谨观察的重要性。

(3)艾青先生:您好,“土地”是您诗歌创作中的中心意象。可以说那是您的又一生命。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您主观情感的“象”。您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二、课内阅读

(一)

1.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这句诗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风雨,无论有多大。都只是暂时的。一切终将过去,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3.过去了的岁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将成为历史。成功喜悦也好,失败痛苦也罢,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这些都有意义,都值得我们怀念。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直抒胸臆。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但这

些只是战时的。当我们克服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过去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的回忆,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二)

1.两条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同时也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2.因为时间一去,不复回。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一条道路。即使后悔,也回不到过去做出选择的时候了。在这里诗人是告诉人选择时要慎重。

3.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从内容上,诗人表面写着似乎是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的都要放弃。

4.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一个人的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把握好眼前,选择自己心中向往的那条路,哪怕前方布满荆棘,也要义无反顾。

三、课外阅读

1.比喻、拟人、象征。把根比喻成母亲,写出了根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动形象。(“走”赋予根人的情感,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2.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最后的归宿,母亲是源头,表现了诗人对根的敬畏、依恋之情。

4《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娇.阳(jiāo) 凝.成(níng) 弹.起(tán) 欢嚷.(rǎng) B.疲倦.(juàn) 撒.下(sǎ) 漂.荡( piāo) 微漾.(yàng) C.沉浸.(jìn) 栖.息(qī) 喧.响(xuān) 昏晕.(yùn) D.消逝.(shì) 树篱.(lí) 静谧.( mì) 遐.想(xià)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自然_________在梦乡。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_________。 (3)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_______。 (4)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____。 A.沉寂晕眩喧闹游荡 B.沉静昏晕热闹飘扬 C.沉浸昏晕喧响飘荡 D.沉寂眩晕吵闹飘浮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环境清幽。 C.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D.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判断下列各句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5.填空。 济慈,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___》。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生字词 瞬息伫立荒草萋萋 幽寂延绵 shùn zhù qī yōu yán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68085246.h264_1.f4v 普希金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 史称: “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 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 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 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现实——假如 生活欺骗 不要悲伤心急 需要镇静对待 态度 相信——快乐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未来 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怀恋 嘱咐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问题: 诗中是怎样阐明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如何理解: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人生的体验不管是美好还是忧伤的,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将来的日子里,回首往事,都成为亲切的怀恋。 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

假如————————, 不要——,不要——! ——需要——。 相信吧,————。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导 教师二次备 课栏 【自学准备】: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学习】 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 2. 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 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第一首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

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 节: 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十 第三 节: U 口、【/十丄宀3弘士一 冃静谧.美 丽 第四节: 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 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 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 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思考盛夏的 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首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 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 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 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 .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 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大地的诗歌 盛夏 严冬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外国诗两首 知识导学 作家作品 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

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

部编新语文-19 外国诗两首 教案

19 外国诗两首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外国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一、名师说课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

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读写结合——读诗时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改写、续写则能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鲁教版

4.《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 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 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 二、探究案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答: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 外国诗两首

第19课外国诗两首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涉.足()萋萋 ..()幽.寂()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忧郁: (2)瞬息: (3)延绵: (4)涉足: 3.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文学常识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著名诗作有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国诗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园里,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孩子在尽情嬉戏,空气中洋溢 ..着祥和的气氛。 B.在《我和橘皮的往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饱含深情地缅怀 ..自己的小学班主任。 C.电视剧《破冰行动》主要讲述了警察剿灭“第一毒村”这样一个惊心动魄 ....故事。 D.一年一度的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远远望去,大渡河畔人声鼎沸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7.综合性学习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二、课内阅读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标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内容? 2.如何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这句诗? 3.为什么“过去了的,就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4.读完这首诗,你感悟到了什么?

19 外国诗两首

19*外国诗两首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 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忧郁 ..(yōu yù)诱.人(yòu)瞬.息(shùn)涉.足(shè) 幽寂.(jì) 延绵.(mián) 荒草萋.萋(qī) 伫.立(zhù) (2)词义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续不断。 幽寂:幽静,寂寞。 2.作者名片 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对沙皇专制的思想。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的诗富有象征和哲理,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一生中共出了10多部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树》以及《林地空间》等。 3.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学法指导: 怎样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简单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具有某种特殊 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通俗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十九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1)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领略诗歌浓厚的文化 底蕴。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欣赏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学习难点】 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能深入诗歌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①莱蒙托夫被尊为_______ 文学史上“ _________ ”。他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 著称于世。他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兰斯顿?休斯(1902 —1967)是著名的___________ 诗人。黑人文艺复兴时的领袖,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______________ ,想到林肯总统为 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 的其他河流一一 ________________ 。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 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 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惦念() 颤抖() 镶嵌()深邃() 晨曦()沐浴() 潺潺() 河畔()瞰望() 浑浊() 黝黑()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播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中作者简介的部分,结合图片,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