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

0引述

人们拜访不同的城市,它们留给人们迥然不同的印象。某些城市使人们深刻印象,彼情彼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相反,也有一些城市我们印象模糊,甚至将不同的城市景象混淆。当反思、考察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这些不同的城市个体蕴含着某种相同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那就是城市的整体性。

1整体性释义

“整体性”是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继《建筑的永恒之道》

后的又一部著作《城市设计新理论》中提出来的。Alexander 是这样描述整体性,“当我们说某些事物整体发展,是指它自身的整体性,是它的出生地、起源以及连续生长过程中的不断繁衍。”“整体性”是Alexander 对“建筑永恒之道”发展地具体化,它和

“无名特质”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样的,整体性仍然不是具象的,难以被清晰地描述出来,但是人们却可以感知到它。正如Alexander 进一步释义:“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灵表达方式,迫使人们去注意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并用平衡的方式将事物放在一起。”

1.1整体性是人与环境在场景中的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整体性包含以下要素:人(发生主体)、环境(实物要素)和场景(非实物要素)。整体性的实现必然要求人与环境的相得益彰。因而它有如下含义:人在场景中身份的正确;环境在场景中的恰如其分。

人在场景中身份的确立,指明事件的发生主体行为的自我选择。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对事件的发生是建设性的;当然,环境本身也是主体选择的结果,恰当的环境(例如有场所精神的环境)能够起到强化场景的作用,反之,环境可能削弱场景的作用,甚至妨碍人在场景中行为的发生。而场景暗示着事情发生的机制,它可以将人和环境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

简化地理解为,整体性体现在合适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做恰当的事。这里的

“人”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可能具体到某个个体身上,但是整体性的体现是从群体的行为感知到的。1.2整体性背后的深层因素———文化

人和环境的选择背后隐含着深层的因素,那就是文化。人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建筑和城市的整体性之所以可以被感知,关键在于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是统一的浓缩着历史弥久的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知道它(整体性:笔者注)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可以简单地在现时结构中感觉到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融入文化中。Alexander 更清晰指出了整体性与文化的关系。

2整体性的表达

整体性不单是我们观察到的视觉方面的统一,它更是一种

深入到结构和制度层面含蓄地对传统的表达。日常行为仪式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共同承担整体性的表达。2.1仪式———整体性的运行规则

笔者将仪式分为两类:一是精神生活的仪式,二是现实生活中的仪式。精神生活中的仪式指那些具有宗教色彩的纪念行为,可能是宗教的,如佛教徒初一、十五的烧香拜佛许愿;也可能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活在地方、民间的习俗活动,如北方某些农村地区盖

“起脊房”上正脊时,给正脊戴红花、包红布带子、放鞭炮;而某些传统仪式还传入城市,高层封顶有的时候也举行类似的仪式。现实生活中的仪式是泛化了的概念,即是每天生活中固化的习惯行为方式。虽然没有强烈的精神活动的色彩,但是因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生活方式本身便已经仪式化了。

每天的各种各样的仪式规定了整体性的运行。精神生活的仪式和现实生活中的仪式共同传承传统和习俗。反观那些没有整体性的城市和建筑,仪式的消失和变异往往是其原因所在。2.2事件———整体性的补充因子

仪式规定了整体性的运行,而事件的发生,调节和修正着整体性。仪式是具有恒常性的,对于共持一种文化的群体而言,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

Analysis of the Integrity of Architecture with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常荣杰

高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要:文章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解释了整体性的涵义、制约因素,并分析了如何体现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最终结

合“九间堂”的例子揭示了现行条件下塑造城市整体性的可能性。关键词:建筑人类学;整体性;仪式;事件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08)06-0132-02

Chang Rongjie et al (CAUP,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integrity of architecture with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It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constraints of integrityand analyzeson howto present integrity.And finallyit takesthecaseofJiujiantangforexampleto reveal thepossibilityofcreatingtheintegrityofcity.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integrity ;ceremony ;event

收稿日期:2008-10-02

作者简介:常荣杰(1982-),男,河南开封人,同济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下转第138页)

2008年第6期(总第163期)

安徽建筑132

热、窗扇缝隙热损失、窗框冷桥部位与墙体交接处热损失。减少窗户传热的途径主要有两个:①采用多层窗或单框双玻窗;②选择传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金属窗框,并注意扇和框与扇和玻璃之间的密封处理,并结合使用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中空玻璃、吸热玻璃、反射玻璃等透光材料。门窗型材应采用塑料型材、断热彩钢及断热铝合金型材,外门外窗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1.3.3屋面节能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

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1.3.4“冷桥”部位的保温结构设计

在外围护结构中,经常设有导热系数较大的嵌入构件,如外墙中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过梁、圈梁、阳台板、空调板、挑檐板等。这些部位的保温性能比主体部分都差,热量容易从这些部位传出去,散热大,其内表面的温度也低,容易形成凝结水,这些部位通常被称为围护结构的“冷桥”,在节能型建筑中,由

于采用新型节能围护体系,整体的大面积加强了保温,其冷桥节点失热比传统非节能建筑要大得多。所以是否处理好冷桥节点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是新型围护体系节能技术的成败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设计中,对于每一个冷桥节点均应逐个分析该节点所在部位的结构方案、构造方案及节点所在的不同节能围护体系,选择最佳综合技术,以保证整体建筑物节能效果良好。

2结束语

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自

然地理环境、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涉及到政府部门、建筑设计师、开发商、物业业主、使用人、管理者、

相关节能产品的生产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海云.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7(5).[2]李金莲.建筑节能设计对材料的要求[J].科协论坛,2007(6).[3]彭涛.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窗户的问题[J].建筑节能,2007(10).[4]郭秀军.浅谈建筑节能设计[J].硅谷,2008(1).

仪式的存在意味着习俗的稳定,生活的复现式前进。事件的发生虽然遵循某些仪式,因其本身的影响力可能干预、调试仪式进而修正整体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重塑整体性意义重大。例如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后,学校进行相当规模的旧建筑的改造和更新,以及校园绿化和景观的改造。这些改变因校庆而生,而其既成事实深远的影响着同济大学在师生心中的整体意向。2.3整体性辨伪

前文提及整体性,是深入结构和制度层面表达传统。然而现实中往往有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整体性,姑且将其称为伪整体性。西递、宏村也好,周庄、同里也罢,古村落有幸近乎完整的被保存下来了,但是它们的整体性之有无仍存在争议!也许有人说,整个村落的格调很协调,建筑的风格也是比较地道的明清时期的。单独看建筑保持着历史信息,建筑的整体感很强,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整体性,因为建筑几经易主,原来的建筑是如何建成的,蕴含的哪些含义都无人知晓了。整体性是包含着生活,有人,有物,有活动的有机综合体。文化习俗不附的建筑不能算是传统尚存的建筑。建筑与习俗、仪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建筑应仪式而生,仪式不存建筑的整体性也就丧失了,而保留这些仪式的意义很重要,至少不应该比保护建筑这个重要性差。我国目前大部分尚存的古村落都有此类的问题,所以认识整体性我们要去伪存真。

3“九间堂”案例———整体性的体现与局限

居培成先生曾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了一场介绍“九间堂”开发理念的讲座,这里拿来分析一二。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开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其涵盖甚广,定位、策划、推介各个过程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碍于篇幅和题旨的限定,本文只关注其建筑整体性的体现。

“九间堂”寻求设计师时有三处考虑:中国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手法成熟,以此手段来保证建筑的民族意蕴。在设计手法上没有选择现代的材料与传统的形式的搭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功能布局方式有机的结合。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在空间上满足现代生活的仪式要求,而在精神追求上又力图向传统意蕴中找寻。

收放自如的河道配以蜿蜒曲折的小路营造外部空间江南水乡的氛围。而宅形的设计又取经于苏州园林,42栋宅房格调一致,形式稍有变化,兼顾以不同设计师的不同作品。

“九间堂”作为建筑产品还是很好唤起人们对江南传统民居的回忆,人们易于产生整体性的共识。但是放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无疑有这个项目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迥然于基地周边其他建筑而特立独行。或许这不是“九间堂”建筑师们的责任,因为毗邻的建筑也各顾各的没有整个区域或者城市层面上的整体性可言。城市设计需要各个建筑的整体性的叠合,而这个过程也需要遵循健全城市整体性的共同原则。不过总的来说,“九间堂”可能是现代社会情境下,一次有可能重建整体性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Alexande ,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M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Christopher ·Alexande ,著.赵

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

识产权出版社,2002.

[3]Amos ·Rapoport ,著.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

图书馆馆藏书.

[4]Amos ·Rapoport ,著.常青,等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上接第132页)

第15卷第6期

赵慧浅谈建筑节能设计138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自身的建筑构成,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作者:杨重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 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岀了都市发展 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岀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 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岀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 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岀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 “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 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深刻的动因 每一次城市革命的发生,均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动因。引起第三次城市革命的主要因素有: 1、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了采集狩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给人类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过分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不可避免地产生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所以,工业经济时代,又可称物质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依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而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或服务的经济。历史上,对应两个经济时代的更替,产生了两次城市革命,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然引起城市发展方式的变革。 2、数字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各有其价值与功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岀现的现代网络经济以信息革命为基础。信息革命的实质就是实现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能传递或获取他所需要的任何形式的信息。现代网络经济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来需要集中才能发展的科技、教育产业也岀现了分散发展的可能。例如英特网的普及与发展,不仅使得白领工作人员在家庭办公成为可能,使学生在家里上学成为可能。而网上银行,网上商务以及网上教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大学城趋于分散而走向更加接近居民,实行分散化的布局,改变了城市之间功能和优势的格局。使城市在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在布局选择、规模构造、以及产业选择上存在更大的灵活性。 3、社会进入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人类生活进入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人类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享受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志向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实质就是满足人追求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居民对消费的变化表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以追求生活质量为目标,以非物质产品消费为

建筑与民俗_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

摘 要 面对我国地域习俗和文化传统正悄悄消失的危险,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建筑空间,认为建筑环境、都市的多种选择性源自于不同的民俗文化。建筑空间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同构的关系。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建筑空间 乡土建筑 都市环境 Abstract The regional custom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re vanishing slowly.Facing that danger,the writer looks closely at architectural space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arthropology. He considers that the origin of various choises in cities and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s is different folkways culture.There is mutual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folkways culture. K ey w ords Cultural anthropology Architectural space County architecture City environment 建筑与民俗 ———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 张 晓 春 李 翔 宁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一定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学科,它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化的思想历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理解文化变革和分化的来龙去脉,理解这些文化用以表达自身的不同形式。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文化。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建筑形式、功能、建筑文化的尺度。因此,对建筑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生态进化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基础内在价值与意义所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正可以为建筑创作理论提供这样一个方法论的基础。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担当起文化载体与延续人类生活的角色。在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诞生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作为维系若干代人之间风俗文化信息联通性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形式有助于一定习俗的形成。比如印弟安人的风俗,进入人家的房屋,不能随便坐立,男女老幼都有特殊的行立坐卧的位置规定,形成这种风俗是由于早期印第安部落的住屋空间狭窄所致;而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人类的习俗对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依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建筑正是人类习俗的一种具象形式,建筑的发展变化昭示着习俗的演变。建筑及习俗的演变,在相互制约与影响中,完成了同构过程。 文化人类学家早已注意到,生活世界中的人们看待世界时,无法保持质朴原始的目光,而总要受到特定民俗和思考方式的剪裁安排,从而使万事万物对于人类主体的特定文化习俗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特殊文化体验,具有对特定人类生活的指向性。它不仅仅是形式、功能等实用主义的元素。因此,建筑及建筑空间正是人类习俗与文化演变的外在表现,这样,文化人类学将民俗学(Folk lore)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将建筑、空间、聚落、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筑、环境的研究,也将民俗的有关内容、思想方法和成果作为借鉴。换言之,民俗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的习惯行为与建筑(包括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 民俗对城市、建筑的塑造可以从仪式化的和娱乐性的不同人类交往层面来考虑。关于仪式场所,其中贯穿着努力对空间的支配与渗透。米歇尔?福柯认为,空间正是权力、知识等论述转化为实际权力的场所。古今中外那些经过仔细设计的纪念性建筑和仪式化广场,就可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古罗马的图拉真广场和我国北京故宫组群,均采用轴线对称,几进院落与几进建筑的多层纵深布局,室内、外空间的交替,空间纵横变化,运用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而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皇权)的高潮。 可见,权力意志的表现支配着某些公共建筑的样式。而习俗对于建筑的影响,在娱乐性公共建筑中体现得较为鲜明。建筑理论家吉提恩在其《机器主导———无名史论稿》一书中探讨了“沐浴”这一风俗的形成及与之对应的浴室建筑样式的演变。从传统斋戒洗礼和沐浴修身演化的两种宗教仪式———洗礼和修炼,深刻影响着西方神学与道德观。从古罗马以浴室为中心的公共社交活动到近现代对健康的关注,浴室的型制与形式也经历着兴衰更替。这一过程反映了习俗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同构。 2  人类的习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样式,并成为建筑意义指向的目标。都市形式或聚落空间形式的社会表意作用的达成,必须通过一定的表意系统为人所解读。人类通过对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感性知觉,获得方向感和归属感,这种感性知觉源自于人们对所处的历史文化系统的空间记忆。不同文化对于这种涵义的领悟是有差别的。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不同社会、不同部族、面对多种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进行不同的选择。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导致了诸文化间的迥乎相异。这种相异、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差异,而是文化、社会自我选择的结果。这样的选择,塑造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类生活。不同的氏族在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下,必然形成对于建筑环境的有差别的表意系统,这种差别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保存下来,影响着对环境深层意义的把握。 82 华中建筑 1998 V ol116 N o14  建筑与文化

医药营销的未来与发展

医药营销的未来与发展----杨维民 06-05-05 17:39 发表于:《交论文啦!!!》分类:未分类 21 世纪初期,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使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的特征更加明显,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众多地区竞相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产业。(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加入 WTO 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 837 种西药中 97.4%为仿制。WTO 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 14%逐步降低到 2003 年的 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 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 2003 年 1 月 1 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 3 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 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 1~5 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 8 年保护期延长到 12 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城市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书评 BOOK REVIEW 城市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李华 ABSTRAC 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2nd issue of Studies of Architecture & Culture, especially the researches of American cities conducted by the Venice Schoo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urban renovat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ideology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idea-reality”, and points out that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and an autonomous space mediated between ideology and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 cance of urban studies to architecture. KEY WORDS/ Urban studies, Architecture, Venice School 摘要/通过对《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尤其是对威尼斯学派的美国城市研究的解读,从“观念-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与建筑实践的关系,并指出在意识形态与建筑实践之间存在的一个中介的、建筑学可以作为的自主空间,以及城市研究之于建筑学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研究 建筑学 威尼斯学派 “随着未来经济模式的变异是否也会引发城市化进程的自我变异,从而给建筑学带来新的希望?” —丁沃沃, 《建筑学与城市化—读“走向群岛形态”》城市,是当代建筑学无法回避的议题。然而,对建筑学来说,城市却是一把双刃剑。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使建筑学本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通过城市研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建筑学在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和介入社会实践与文化构筑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城市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涉及的广度,已超出了建筑学学科自身所能涵盖和解决的范围。现代主义在城市问题上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建筑问题,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可以这样说,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问题上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建筑学本身的局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以建筑解决城市问题的局限。局限本身并不是问题,每个学科和职业都有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问题是,城市研究对建筑学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最开始引用的提问,来自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编辑出版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威尼斯学派与城市”。这个设问是本专辑的最后一句话。以问题而不是结论作为本书的小结(编者前言中所称),无论是有意还是偶然,都意味深长。事实上,这个设问本身恰恰可以作为我们阅读这本书的一个线索:城市发展和城市观念的变迁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分为3个板块:“威尼斯学派与城市”、“城市史:东方与西方”、“书评与评论”,共收录文章11篇。但就内容而言,威尼斯学派的城市研究是本书的核心,全书11篇文章中有8篇与之有关,其中5篇来自威尼斯学派的4位巨匠:马西莫?卡西亚里(Massimo Cacciari)的“大都市”、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的“杰斐逊的灰烬”、弗朗切斯科?达尔科(Francesco Dal Co)的“从公园到区域:进步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城市的革新”(下称“从公园到区域”)、乔尔乔?丘奇(Giorgio Ciucci) 的“农耕理想的城市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广亩的起源与发展”(下称“农耕理想的城市”)和他为“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下称“美国城市”)写的前言。另外3篇,罗伯特?C. 旺布利(Robert C. Twombly)的“社会主义视野下的资本主义城市”是对《美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2-01-10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未来在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要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在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

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未来社会化研究的新趋势,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社会未来国防科技研究趋势,国防科技工业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doc

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建筑房地产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化建设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戴和根 (2010年5月28日) 各位青年企业家、各位同行: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青企协建筑房地产产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化建设高峰论坛今天如期开幕了。这一论坛,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展望建筑业发展前景,分享建筑业创新与实践成果,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此,我代表青企协建筑房地产产业委员会,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青年企业家和各位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论坛的举办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的淮南市政府和中国中铁四局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就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这一课题作一发言,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据

有关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达到122个,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了118个,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51个。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了46.6%。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建设工地,发展速度相当于一个月就建成一座巴黎城。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引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与城市化相关联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改造、大型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显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据相关资料,“十一五”期间,新建铁路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总投资12500亿元,是“十五”投资规模的近4倍。公路新增里程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全国已有24个城市开展了轨道交通建设,已建成766公里,在建约1575公里,总投资6222亿元。房地产市场2009年的投资总额达到了3.6万亿,尽管近期国家相继推出调控措施,但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刚性需求,持续走高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使许多行业和相关企业受到了重创。但由于建筑业是投资拉动型的周期性行业,建筑业与投资的关联系数大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设计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十八梯”历史片区位于城市中心区,与重庆最繁华的核心商业区——“解放碑”仅一步之遥,是重庆主城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区域之一:片区内至今仍保存着最具山地特色的古老的吊脚楼、捆绑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蔑抹灰墙房子和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风格的砖瓦房,是城市中心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化的城市格局,传统城镇的宜人尺度,以及附有山地特色的大踏步“竖街”,都记录着老重庆的生活气息。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该片区日渐衰落,其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域风貌与社区文化随着拆迁进程也逐步被边缘化,逐步消失,同时在新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为加快旧城区的保护和整治更新,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人文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和谐有序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急需结合当前现状条件,开展“十八梯”片区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如何才能使一些老街区和城市一起生长,是当代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旧街区,山地特色,传统文化与新理念融合、绿色改造,城市肌理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庆市区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低矮的楼房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变成了一座座高耸如云的摩天大厦,蜿蜒腾飞的高架桥曾经的石板小路。这一切都是重庆繁荣发展的象征,是祖国现代经济实力腾飞的表现。然而,随着一座座具有山城特色的房屋被推倒,一条条曾经代表山城文化的老街,变成了国际化的标准街景,重庆本土的文化底蕴也随之消亡。在发展与传统的保留中,能否通过一些方式取得平衡?如何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扬本地域传统文化而不是在发展中埋葬区域特性?本课题以重庆十八梯的更新为依旧,探讨如何在更新过程中恢复与再现旧城的空间肌理和自然景观,展现具有重庆地域特质的、紧凑的、生态的有机城市空间,反映重庆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并以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注重保护传统街区风貌的完整性、维护传统街区生活的延续性。同时创造出新旧和谐

未来计算发展演变2020

未来计算发展演变、全球竞争态势分析与发 展趋势判断 第01讲未来计算发展演变、全球竞争态势分析 与发展趋势判断 什么是未来计算?? 未来计算是人们为了突破目前计算技术的能力瓶颈,对现有计算技术持续进行全方位创新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计算新原理、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新算法,如高性能计算(HPC)、量子计算、认知计算、异构计算、类脑计算等,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前沿。 未来计算是各领域重点发展核心技术之一 第一部分:未来计算发展演变 《数据爆炸凸显计算能力瓶颈 ●数据爆炸增长的现实: ●全球已经有大约30亿人联入互联网。在Web2.0时代,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源,都在用智能终端拍照、录

●数据处理成为难题: ●主要表现是:一是速度跟不上数据处理分析的需求;二是功耗高。三是计算算法智能性不足,无法胜任智能型的工作。

对新计算技术探索持续加强 人类提升计算能力的步伐从未停止: ●在数据爆炸暴露计算能力瓶颈后,人类已在多领域着重开展计算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放眼当下,大计算时代已经近在眼前,因此,未来计算今后十年新的转变不仅仅是当前计算模式下性能的逐步提升,更将是大计算模式的转换。现在,人类正在计算机原理、材料、工艺、器件、设备、系统算法和应用上试图进行全链条和全体系突破创新。

未来计算全链条突破概览图 第二部分:全球竞争态势分析 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化领先优势 美国国家战略性计算计划(NSCI) ●加快开发百亿亿次级计算系统 ●提高建模仿真技术基础与数据分析计算技术基础之间的连贯性 ●突破半导体技术发展限制,探索未来高性能计算系统发展路径 ●增强美国国家高性能计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长效的公私合作机制,以确保政府、工业及学术界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高性能计算项目的研发成果 2015财年预算 高端计算基础设施与应用:9.74亿美元 高端计算研究与开发:5.35亿美元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2015新版规划 为未来“网络中心战”提供安全,高效、功能强大和通用的计算基础,建立全新的、能使指挥官和作战人员进行更有效作战的计算能力。 国防部(DoD):2013-2017年科技发展计划 重点研究量子计算,量子传感、量子计量与量子成像,量子仿真,量子通信等技术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 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 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 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 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 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 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 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 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社会(society)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民族(natio、nation)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稳定的共同体。 4、族群(ethnic、group)族群主要是以文化来区别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以社会组织来社会组织来区分边界的社会组织,是一种认同。 5、种族(race)种族指那些具有特定生物遗产特征的人群,是对人们身体特征进行区分的一些标准。 6、Nation 指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接受同一个政府管辖的社会群体,共同的政治生活使得人们凝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7、nation的两种不同视角客观派认为nation是历史自然演化的产物,强调nation形成中的客观因素,如地域、血缘等。主观派认为行为、情感、精神以及成员的归属感在nation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黄泽 =提要>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渗透、交叉、融合。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学渊源互动 =作者>黄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1-0017-06 人类学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三十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自二十年代后,以歌谣运动肇始,应和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也在北京、广州、浙江等地传播。分析中国人类学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主体及其论著,其研究对象、方法、关注重点及研究兴趣体现出兼顾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旨趣。而民俗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类学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两个学科平行发展,但可看到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轨迹。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主体兼顾民俗学的传统 11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外视野、前后视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类学,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内外视野与前后视野相结合。何谓内外视野?内即学科理论建设,涉及对象、性质、结构、方法等。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构建规范的学理、术语及共同话语,这是立身之本。外即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不能不因应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需求,并在各个阶段有所转化、调适。人类学本土化的命题,就揭示了内外视野结合关系。从内视野来看,对象的本土性及中国多元文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命题面临重构、转述而予以适应对象的变通。从外视野来看,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使命感,中国作为几千年封建文明国家的悠久积淀和人文传统,研究本土文化业已成型的既有理念和分析范式也会对人类学研究主体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何谓前后视野?前即前瞻学科发展,探索前沿问题、学科方向、新领域、边缘学科动态、国外最新成果等。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文化普同性的学科,建立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是必要且可能的(当然必然存在国家、学派特色),与人类学本土化是相反相成的。后视野则强调回顾学术史,尤其是通过学科的确立,机构、人员建置、变动的分析,进而探求学术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应从机构、人员等表层深入到学术思想、思潮的层面,这是学术史的核心。学术思想史则需从学术思潮,代表性流派、学者,代表性论著,有价值的观点等方面着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具有学科本土化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大众化、经世致用、重视民间文化成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思想背景,民俗学家普遍具有通过歌谣运动反封建礼教、面向民间文化的旨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