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而唐代诗歌的发展,更加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唐代不到三百年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作品多达五万首,创造了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而且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家的出现,更为这艺术瑰宝嵌上了绚烂的光环。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繁荣文学背后隐藏的种种原因。大致形成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另一种是由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唐代文学的繁荣显而易见地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应该思考的两者在唐诗发展历程中哪一个更直接、更重要?较之两者考虑,我的观点更侧重于内部因素,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部诸多要素中,唐代士人在其间处于主导的地位,推动文学走向完善和发展。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提出的“诗赋的消长”、“绝句登上诗坛”、“边塞诗豪情”诗国高潮三标志说,更加明确地应验了唐代士人的“活水”作用。

唐代建立以后,统治者积极推行开明的政策,使唐代的经济盛极一时。国力的强大,使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抱负,他们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的理想,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形成一种“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文学格调,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邑》)的豪迈情怀,表明了李白自视清高和不羁平凡的精神状态;杜甫的《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表现出其少有的宏图大志。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反映到文学上,促进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格调的提高----即“文学即人学”的真实体现。一种“蓬勃的朝气的青春的旋律”在“盛唐气息”的氛围下激情地演奏着。唐代统治者为扩大其统治基础,在用人方面取缔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大范围的实施,为唐代士人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活动天地和观念向导,提高了士人的建树功勋的幻想。他们积极入仕,通过明经、进士等常科的考试及其他制考获取官位。在科举考试中,诗赋是重要科目,士人为了取得地方官的贡举和朝廷的取录,不得不着眼于诗歌的创作,这样洪深博大的思想内容和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便融入其中,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数量,更推动了诗歌质量向高层次的发展。科举考试不注重门第,使出身寒微的士人加入作者之林,为唐诗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主体,同时这部分士人的创作,更大程度上扩展了上的题材和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士人大多是庶族出身的举子,诗歌成为他们入仕作官的捷径,以诗取士的制度对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的

形成和诗人一般诗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对士人艺术经验的积累起重要作用。宋代严羽“或问唐朝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故我朝不及也。”(《沧浪诗话》)。由此可见,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唐代士人的功利倾向,是一种享受荣誉的思想传统,而科举考试制度只是满足士人更好地适应唐诗繁荣发展,只是一种外在形式。

唐代士人恢弘的胸怀气度和兼容并蓄的心态,为唐诗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对待外来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他们推崇“华夷如一”,主动地接受他们的精髓,从文学艺术到生活情趣、风俗习惯,杂取中西,合为一体。尤其是盛唐的诗歌更是体现了南北文化汇流的浩瀚局面,出现了“各去所短,合其所长”的诗歌创作风气,在此基础上括广了文学题材,丰富了文学趣味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唐代文人继承了历代文人的精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创作成果,同时师承了初唐从王绩到王、杨、骆、卢、沈、宋、陈子昂的创作传统。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继承了曹植、鲍照的边塞诗的风格,并吸收了初唐陈子昂、杨炯、骆宾王的精粹;与其同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风。唐代士人极其重视并且善于从传统文学中获得滋养和沾溉。前代的寒士文学、浪漫抒情风格和诗歌语言的“诗化”也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唐代士人将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艺术与诗歌向匹配,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他们善于在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相辅相成的局面。如张旭的狂草、曹霸的画马、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都曾给杜甫的诗歌创作以灵感和启发,使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如伟大的诗人王维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样的文化艺术交汇的氛围中,唐代士人的文化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唐代士人的生活在另一方面也为唐诗的繁荣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士人多有浪漫的生活方式,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有极大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自然山水是客观存在,反映自然山水的诗歌渗透着生活的情趣和审美要求,促进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清吴汝纶谓其“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边塞地区也成为士人游历的一个处所,以盛唐边塞诗派为代表,主要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地风情。诗风慷慨激昂、豪迈雄浑,与山水田园诗派同称“盛唐之音”。唐代诗人对唐诗繁荣影响的其他生活方式,即读书山林之气。这类士人大多倾向于深居山林、寄宿佛院、隐居道观。山林的恬静环境和安逸的生活,陶冶士人的情趣,引导审美情趣,形成清新、明秀、素雅的诗歌格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构成了唐诗多彩的情思格调。

据考证,现在已知的唐代有两千多为诗歌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工匠、舟子、憔夫、卑妾等被压迫劳动人民,也有出身豪族的贵族子弟,他们大多是寒素之家封建知识分子,他们

虽跻身于封建统治的上层,但仍贫困下燎、经历坎坷,加深了对社会和斗争的认识,他们的作品反映庶族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且他们在关注本阶层的命运问题的同时,积极进行自由创作(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的引导),关注生活各个方面的主题。仅仅在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个主题方面,就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在任职长安时送人赴边之作。清黄生以为唐人绝句“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其右故。”又如李商隐《无题》抒写别时之痛与别后之相思,寄予爱情的信念和重逢的期待,有汉魏乐府之风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了真挚执着、感天动地的爱情。在形式上,唐代士人尝试各种体式,明李攀龙《唐诗选》中分体编排唐诗------五古、七古、七律、五绝、七绝。值得注意的是“绝句登上诗坛”成为唐诗里程碑式的事件,据宋洪迈《唐人绝句诗集》记载:七绝七十五卷、五绝二十五卷、付六言绝句一卷。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绝句在唐诗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唐代士人在艺术上主张“推陈出新”,他们认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唐士人能学古变古,具有创新精神。开元年间,律诗绝句的规范化已经完成,音调圆滑;歌行组织辞赋化,气势雄阔;题材由宫廷转向丰富的社会现实。如陈子昂的《感遇》。而后七言歌行又把初唐的歌行模式所打破,具有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样式。杜甫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把律诗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唐诗之所以繁荣,是与士人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的。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成为唐诗繁荣乃至整个唐代文学辉煌的不竭动力。

总之,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学。作为其中的中介和创作主体的唐代士人直接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风貌。因此,从这个角度研究,我们就可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是唐代士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柳如是诗词欣赏

柳如是诗词欣赏 柳如是诗词柳如是诗词欣赏金明池·咏寒柳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梦中本是伤心路。 芙蓉泪,樱桃语。 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 砑红笺,青绫被。 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

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 愿他少识相思路。 2.杨白花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杨花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柳如是诗词梦江南·怀人其一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其二人去也,人去鹭鹚洲。 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

浅谈唐代诗歌繁荣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唐朝就是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朝上下三百多年历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巅峰。庞大的国力,开放的民意,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唐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大帝国。而诗歌是承上启下,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唐诗包罗万象,把唐朝的盛衰,人文,地理风貌都表达出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而唐诗就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载体。唐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思想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大诗人,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而唐诗的繁荣的原因却很多,归纳起来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国内外交流等都是分不开的。唐诗的繁荣给我们中华文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灵魂。 浅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空前的高峰。而诗歌更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他给整个中华民族及世界都留下一比宝贵的财产。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在我们古代文学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唐代诗歌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这

种繁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之多。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否繁荣,最直接就是表现在其数量上,清朝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就有两千两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多首。而不记名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唐朝国立虽然强盛,但也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上留下的文化财产不得不为之惊叹。二是诗歌艺术成就之高,无论是一份论文,一份报告,一件工艺品,有质有量才够优秀。唐代诗歌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让思想文化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伟大诗人,而当时的诗歌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这也是其他朝代和世界上罕见的,这也成为唐诗历代无法超越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胜时期,其代表人物,作品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等。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很多,都堪称经典。《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而说起李白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大家—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这时期还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中唐有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刘禹锡《行枝词》,《浪淘沙》。韩愈《山石》,晚唐有小李杜,李商隐《无题》,杜牧《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唐代的诗歌诗人真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为什么唐朝诗歌如此繁荣呢?关于唐朝诗歌繁荣说法很多,这就说明唐朝诗歌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对唐朝诗歌之所以繁荣所产生

柳如是诗词

柳如是诗词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如是诗词 1、《秦淮八艳题咏》 绣阁漾淮水,夭桃灼灼开。 抚琴余韵歇,掩卷尾声回。 溅血嗔权贵,却奁皈草莱。 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2、《水绘园吊董小宛》 水绘青莲碧,隔帘梅影幽。 眉楼訾阉党,桃叶慕清流。 转叹琴台寂,堪怜镜阁休。 偶因尝洗钵,奁艳足千秋。 3、《访秋水阁吊柳如是》 隐隐河东柳,迎酬尽党人。 序题戊寅草,帐设绛云茵。 殉国艰于死,悬棺矢不臣。 皇皇多列士,侠骨让红唇。 4、《寻访眉楼遗址吊顾横波》 夕照清溪水,秋波脉脉横。

曲萦推第一,墨洒拟全能。 邀寿外味友,义延东蹈僧。 典封虽一品,风骨却崚嶒。 5、《访只陀庵吊卞玉京》 锦树纤尘绝,叩门乌鹊惊。 酒垆酣欲醉,弦索冷无声。 不忍经行处,偏教此处行。 惜哉莹玉质,空诵法华经。 6、《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7、《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 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

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8、《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9、《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10、《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11、《梦江南·怀人其一》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品味唐诗宋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人灿若星汉。白云般出世,春雨般入世。他们用自己旷达、豪迈的胸怀肆意书写着豪情壮志,勾勒出一幅幅清幽空灵的传世名作,语重心长地道出世间沧桑,天道无常。以对自然风景的写意朝觐生命的壮丽。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人们撑起一片底色常青的天空,满天星斗。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揽下其中最眩目的两颗星辰:唐诗,宋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是否已经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聆听到他豪放不羁的呐喊?提起唐诗,少不了的是李白,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诗仙,那个伫立风雨中的飘逸的骚客,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诗人,一个传奇,一个陨落的不世之才…… 长安回望绣成堆,你是否能想象盛唐时的繁华景象,无数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便湮没在长生殿上的软语呢喃中。那“寂寂江山摇落处”的风急雨骤终究敌不过贵妃妖娆的“回眸一笑”,可那“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之貌,却最终埋葬了一代江山,一曲《长恨歌》最终为这段为世人所称道的爱恋划上句号。无数的诗人在那“厩马肥死弓弦断”的年代,傲然挺立,弃笔投戎,挺拔为一介武将,铮铮的誓言萦绕于玉门关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句豪言壮语化作斗志印入血肉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碰撞出厉声呐喊。那些诗意磅礴如喷发岩浆的歌者们以乱世为舞台,用战士们的血汗谱写出一首首边塞诗歌,鼓舞着他们悸动的心。 无论是豪迈、繁华抑或是悲壮,一切皆是唐诗的魂,为我们述说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歌。 “以月为容,以柳为眉,以玉为骨,以冰为肌,以词为心。”只因这一段话,

我迷上了宋词。 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余韵悠扬,一言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词人的心意。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哀怨,更有“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烈,一切都激荡着我的心,仿佛心中的一根弦,有了惊叹的弦音,我为之陶醉。 撑一叶轻舟,转过秦淮河畔,你是否听到岸上的歌女低唱《后庭花》,那被称为亡国之音的靡靡之声。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南唐李煜,一个生错帝王之家的词人,一个让我无法去忘怀的人。倾心“落花流水”,垂泪“故国难现”,忧思“梧桐深院”的亡国之君。在北宋兵马的凌厉攻势下,承受着南唐迅速灭亡的苦痛,终以脍炙人口的“一江春水”换取一杯毒酒,化作无尽的哀怨。诵读之间,不禁潸然泪下,心绪如同疯长的蒿草,似乎一刹那间填满,又被抽空。闭眼,感动着,品味着,陶醉着…… 黄昏时分,当天际晕染开一片暧昧的嫣红,手捧一本唐诗抑或宋词,轻吸一口气,翻开泛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携着情结入梦——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骢踟躇杏花江南。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 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

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我

旧情新景入画来_柳如是诗词赏析

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 彩的女子,其一生奋斗而不屈,悲惨而曲 折。她的作品有诗、词、赋、尺牍等, 博采众长,而又有卓然独立之处,展示了 驾驭不同题材、笔路多样、兼能并擅的文 思与才华,实为明清之际女性文学的奇 葩。正如宋代的吕东莱在《诗说拾遗》中 所说的:“诗者,人之性情而已。”她 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活力、激情、豪迈, 闪烁着哀而不怨、奋起抗争之气节之光, 体现着历代女子文学在感伤传统之下艰难蜕 变的痕迹,让我们怦然心动。她善于运用 勾勒、泼墨、绘彩的笔著,在诗中寄意 寓情,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中国诗与画的艺术之美在本质上具有 同源性,在创造、表现、审美感知层面 上是相通的,是相互渗透的,所以造就了 诗如画境的艺术魅力。柳如是擅长各种诗 体,她的诗文可用“描摹如画”来表示 摹绘风景、姿态、形象的真实、生动, 她的诗语言凝炼、含蓄、生动,注重表 达自然景象给人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力求 勾勒完美的画面,表现优美的意境。如 《寒食雨夜》其七“杨柳湖西青漆楼,闻 遐风起水须钩。无聊最是横塘路,明月清旧情新景入画来——柳如是诗词赏析 谭德红 潍坊医学院院报编辑部 261053 霜草亦愁。”①垂柳依依,湖波微微,孤 单的明月下,青漆楼、横塘路,白霜附草。是诗?是画?诗人用杨柳勾画一幅人去事非的写意画,在动人景致里透露凄清的寒意。她用绘画的语言,塑造如画的意象来表达心境,其寂寥的况味令人悠然心会。这种诗中有画的形式美,突出了诗歌的视觉形象,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在《柳如是诗文拾遗》中有两首同题的《题画梅》,其一为“媚如睡起欠伸时,不忍多看费所思。怪底笔端含造化,点睛惟尔镜中知。”②其二为“色也凄凉影也孤,墨痕浅韵一枝枯。千秋知己何人在, 还赚师雄入梦无?”③ 第一首写梅之娇慵、虬枝伸展之态。第二首刻画枝干瘦劲、色凄影孤之墨梅,而梅花的颜色是反映着她内心的感情的,墨梅的一枝独舞更代表着她的心声:我如梅花一般高洁、奇绝,而不以颜色媚人,可是,有无识者知我,有 无知己并肩?此诗神形交融,言深意远, 意境高远。翻检现保存下来的柳如是所绘 画册,其喜欢淡雅入色,她的画常常是几 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半枝风 竹,以普通、简单的景色,精练深远的 笔墨,抒胸中之意气,表个人之意兴,表 现出一种天真幽淡、萧条寂寥的自然之 美,是其作诗、作人之风格的表现。 她还善用绘画技巧把画的语言、画的 因素引入诗词中。如绘画中的色彩有冷 暖、有动静,以红色、黄色为代表的暖 色给人以动感,以蓝色、绿色为代表的冷 色给人以静感,所谓“诗中有画”就包 含着这种色彩因素。同时,诗是语言的艺 术,诗中用色是通过精心安排颜色字来实 现的,诗歌中的色彩美是诗的因素与画的 因素的统一。绘画中讲究色彩的冷暖协 调,动静均衡,柳如是则在诗歌中注意以 不同颜色的搭配,创造优美的和谐的意 境。《咏蕙兰》“碧雾晴霞蕙草轻”、 “青蕊有香皆是影,黄须无暖独多情。” 前句中的“碧”指青白色的玉石,又指 浅蓝色或青紫色;蕙兰是一种颜色略淡的 香草。在清凉的青蓝色的雾气里,亭亭玉 立着一株蕙兰。后句中是说蕙兰的花蕊散发出淡淡的馨香,像一股轻烟似的上升;那蕙兰花蕊的黄须,尽管没有得到温暖的光照,但它仍然痴情地期盼着得到春日艳阳的爱抚。这里,“碧”“青”是冷色调,是收缩中的静态;“黄”、“暖”是暖色调,“是影”、“多情”是情感中的动态;二者结合,便是一幅冷暖交相辉映,动静彼此映衬的优美的蕙兰特写,描绘出蕙兰淡雅、清高、纯洁、却情感炽热的形象,这正是诗人心灵的写照。诗画的结合就在这艺术的心灵上,以这一颗心灵去吟诗作画,画中焉能无诗,诗中岂能无画?再如《寒食》“石露澄松白,春风杂树黄”,滴在石上的露珠和“白”都是冷色,“澄”字又是一个表现慢动作的动词,用它联系两种冷色,更突出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寒露中的松树更觉春寒给人凉意;下句春风拂面,春日照进松林,闪亮着金灿灿的光辉,又给人温馨的暖色。描写了一幅初春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景致,收到强烈的审美效果。柳的诗句中时不时出现的“青”、“白”纯色,显露了作者身处萍浮靡定的处境中的苍凉情绪和孤苦心事。 但是,柳如是常常以我之眼观物、著我之色彩,此即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作为自然万物中的色彩自然也是本无生命和情趣的,但他们在诗人们的笔下却有了人的灵性、人的感情,这便是色彩描写的移情作用。绿色具有宁静、清幽的特质,很容易引起人们冷落感伤的情绪。“红”本是热烈的,使人感奋的颜色,但也要看诗人移什么样的情给它。如《西湖八绝句》其二“年年红泪染青溪”,伤心的血泪竟然把青溪染 DOI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121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作业题 采用抽签取题:每人抽一题。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加封面。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2.中唐时期有哪些主要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3.以禅法入诗,对丰富唐诗艺术有什么积极作用? 4.谈谈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及其得失。 5.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6.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他所标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8.试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9.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10.道教的盛行为什么能激发唐代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1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3.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4.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15.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16.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17.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8.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19.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2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2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2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2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 2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2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29、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唐诗繁荣论文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班级: 姓名:杨跃南 学号:1209172034

浅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而这只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唐诗之所以在这时如此兴盛,这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音乐,绘画,舞蹈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唐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创作出的诗歌的水准。而唐代诗歌之所以流传之广缺少不了传唱者,他们使诗歌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唐诗才能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才能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繁荣;统治者;文人;传播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要缔造出这样顶级的文学样式并不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的,需要鼎盛的外部环境,而唐代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唐诗如此的成就,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专家去研究,唐诗研究队伍挤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庞大的一支,对唐诗繁荣成因的研究便是基础,从中可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精神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能更利于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唐代诗人的现实生活态度等。而且唐诗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们要继承和研究唐诗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诗,再到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后世所考的唐诗大部分都收录在《全唐诗》,共计 900 卷,有二千二百二十九个诗人的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共收录了77位诗人共 311 首诗(也含唐诗三百首赏析),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刘勇刚 (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 310028) 龚自珍《湘月》词云:“狂来说剑,怨去吹箫,两样消魂味。”[1]这两句词可移评柳如是的情感世界。柳如是是双重性格的组合,一方面慷慨激昂,颇有英雄之气质;另一方面,缠绵多情,自是姝女本色。这双重性格,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地统一在柳如是身上。 一、阳刚与阴柔 柳如是有任侠之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2](P101)她创作时能师心独运,表达嵚崎磊落之情怀。《剑术行》诗(《戊寅草》)云: 西山狐鸟何纵横,荒陂白日啼鼯鼷。偶逢意气苍茫客,须眉惨淡坚层冰。手无风云但悍疾,挟我双骑 西南行。未闻马上言龙骧,已见门前悬弓戟。拂衣欲 走青珊瑚,鸿洞不言言剑术。须臾树杪雷电生,玄猿 赤豹侵共冥。寒锋倒景不可识,阴崖落木风悲吟。吁 嗟变化须异人,时危剑器摧石骨。家徒壮气满天下, 广陵白发心恻恻。视此草堂何为者,雄才大略惟愁疾。 况看举袖星辰移,海童江妾来迟迟。杰如雄虺射婴茀,矫如肋鹄离云倪。萃如列精俯大壑,翁如匹练从文貍。 奇鶬孤鹗眼前是,阳云老鹤徒尔为。丈夫虎步兼学道。 一朝线与神灵随。独我忼忾怀此意,对之硉矹将安之。此诗意气豪纵,笔力扛鼎,可称“狂来说剑。”诗中以剑客自比,欲挽狂澜于既倒。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国势衰颓。“吁嗟变化须异人,时危剑器摧石骨。”时代呼唤“异人”,手持倚天长剑,澄清天下。柳如是一个“婉娈倚门之少女”,有如此壮志,如此笔力,委实令人感佩。《神释堂诗话》激赏此诗,说:“河东君早岁耽奇,多沦荒杂。《戊寅》一编,遣韵缀词,率不可诘。最佳者如《剑术行》、《懊侬词》诸篇,不经剪裁,初不易上口也。然每遇警策,辄有雷电砰火霍,刀戟撞击之势,亦鬟笄之异致也。”评价可称中肯。钱谦益诗云:“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3]此心此志,可与柳如是《剑术行》相视莫逆。柳如是作此诗时,当不满二十岁,胸襟气度学养已迥异常人,难怪明朝灭亡后,她深怀反清复明之志,联络义军,赞画方略。他日“沉湘复楚”之举,此诗中实已初露端倪。清人叶燮《原诗?内篇》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剑术行》这首诗凸现了柳如是男儿般的胸襟。《朱子 摘要:本文探讨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柳如是具有英雄与才女的双重性格。柳如是特别钟情于“杨柳”意象,这是她情感世界的感性显现。 关键词:柳如是;双重性格;情感;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3)03-0087-06 87

唐诗盛况和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事物要发展往往取决当时社会环境及其性质,而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无论是古代还是在当代,君主集权、政治势力都给文学发展以重要影响。从历朝历代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在大多数时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里,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来干禄得宠。尤其是汉代的赋,建安时代的诗,梁陈时代的宫体文学,我们都可看出政治与文学交互的直接影响。我们再回头来说说唐朝的诗,在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一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而唐朝更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待外族讲求

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这就说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视诗才。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前面提到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

唐诗宋词论文

唐诗宋词的美 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 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