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布局战略探讨

苏州城市布局战略探讨
苏州城市布局战略探讨

苏州“一核四城,五楔山水”城市布局新战略的民间解读对于苏州的“一核四城,五楔山水”城市布局新战略,应该如何

解读?笔者从一个上海读者的角度,谨提出民间视角的剖析和建议,

以期抛砖引玉:

(注:所有以下建议的采纳或实施都建立在政府具有可持续增长的财力的前提之下,在房地产限购政策长期化、卖地收入难以为继、重点依靠产业增长带来财税收入的情势下,财政增长态势不容乐观,城市开发和改造力度是否会减弱,是个疑问)

一、古城

“一核”可以理解为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区域,即环城河包围的14.2

平方公里加上环城河外西北片8.43平方公里历史风貌区,总计22.63

平方公里的这片区域,此外还可理解为增加一个大致为环形的风貌控

制区域,或者说过渡性区域,大体在环城河外围,对高层建筑和现代

风貌建筑做有意识的控制,以保持整体天际线的和谐优美。

“十二五”期间对于古城的规划建设,在方略上应该是有普遍共

识的,即毫不动摇地致力于做精做优这个国内独一无二规模的历史风

貌古城,放眼全国,除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天际线得以控制、风貌

得到整体保护外,绍兴、泉州、洛阳、西安、开封等古城不古,核心

区域插进不在少数的高楼和现代化甚至是欧式建筑,更惶论早已脱胎

换骨的北京和南京(虽然南京和西安有相对完整的经修复的城墙,但

已无济于事)。至于大理,平遥,保护虽佳,其规模实际为大点的镇

而已。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国内外影响力均无法与苏州相提并论。

苏州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座2500年古城的整体风貌仍在,最大程

度避免了大动干戈,虽然我们还是看到一些缺憾,如城墙的缺失、河道的减少、公共机构仍过于集中、交通的拥堵等等,但在比较了巴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雅典、京都等大多数古老城市后,我们不难发现,苏州古城仍无愧于中国保护得最好、形态最为和谐的古老城市,其街坊的宜人尺度和肌里、水陆双棋盘型的格局、2000多处历史控保建筑、四五十座古典园林、近40公里河道、168座桥梁,共同组成了天人合一、古意盎然的优美风貌。

为了更好地体现天堂姑苏、东方水城、名园之城、文化之城的风貌、做强做大苏州古城的旅游及配套产业,建议:

一是北园娄门景区。在修复平门、相门和北码头三个样板段城楼城墙的基础上,继续选择合适的地块,与开河、绿化相结合修复城墙,特别是东北角的北园和娄门区域,按照既定北园区域控规,对于厂房遍布、面貌破旧的北园路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拆除一批厂房建筑,将北园路延伸至东北角北园滨环城河绿地广场,百家巷北延伸至北环城河,打通北、东两面滨河步道和自行车道,考虑到娄门原址为东北街出城口,民房众多,已无建城楼用地,应在古城东北角现有城墙残体的基础上,建造一座水陆城楼,开掘内城河引水入水城门,南下连通东园,建设绿地走廊;

二是苏大城河景区。环城河部分区段的环境整治,特别是封闭的苏大段,应打破封闭围墙大学的藩篱,以土地置换方式(调换独墅湖大学园区相应土地)腾出沿护城河走廊,还绿还路于民,如确需围墙

护栏也应退进内城河以西建造,开放文星阁,由园林局统一修整补植绿化和小品,打造一段文脉与环境相得益彰的开放式环城河风景带;

三是盘门瑞光景区。吴门桥和蟠龙桥间城墙下绿化应予整治,现有杂草丛生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城墙下白色的围墙很不协调,应予拆除。对面吴门印象项目应督促加快进度,早日建成,改变这一带巍峨盘门面对空置工地的尴尬局面;

四是蛇门觅渡景区。苏州新天地项目建成后,可考虑在桂花公园—长岛和新天地间建造两座人行仿古桥梁,尺度要小,与周边古城楼(蛇门)、古街坊(苏州新天地、葑门横街、老洋关)古园(觅渡揽月园,桂花园)、古桥梁(觅渡桥)、古运河(环城河交叉口,古运河三期)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景区,与西北边的山塘阊门景区、西南边的盘门景区遥相呼应。

五是古城内部分区域的整治。建议整个古城风貌区域划分为十个历史街区即:桃花坞、北寺塔、拙政园、景德、观前、平江、道前、十全、吴子城、山塘:

(1)桃花坞历史街区。正在开发建设的桃花坞历史街区已定位于吴文化非物质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域,这一定位下经过几年保护修复和开发建设,相信唐寅故居及博物馆、泰伯庙,五峰园,文山寺、朴园、新年画馆、昆传所、新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以及一系列非遗的展示空间都会很好地展现,这里提两个建议:一是东中市生产资料五金街的定位(甚至还在向中街蔓延)确实与桃花坞乃至整个古城的旅游文化氛围不相协调,年初政协联合提案建议迁移不是没有理由的,市

规划局也已做了搬迁规划,但估计平江区考虑其为一大财税来源,迟迟下不了决心,但想当初,西中市不也下决心调整为民国风情一条街了吗;二是桃花河、阊门内下塘等河道的拓宽、疏浚和清淤,乃至新开挖内河,是必要之举,有利于完善此区域水系,为打造河街相邻环境和开发水上旅游创造良好条件。桃花河以北特别是桃花坞大街入口的民居非文保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不大,拆迁后有利于扩大从人民路主出入口进入的视野,组织水陆并行的良好的参观游览动线。

(2)北寺塔历史街区(北环城河-临顿路-因果巷-人民路合围区域)。这一区域是桃花坞和拙政园两个历史街区的过渡地带,向南又承接观前历史风貌商业区,以高耸的报恩寺塔为标志,此区域宜打造传统工艺美术、花鸟古玩主题街区,与桃花坞主题有机延续,重点改造皮市街的沿街立面,做精做优与西北河相映衬的、古色古香的古玩花鸟交易特色区域,优化设计北寺塔-梅圃-尚志堂(工艺美术博物馆)、檀香扇厂前店后厂、吴廷琛故居、徐宅、范烟桥故居、吴待秋故居、古状元宅第、冯桂芬祠、郑虎臣故居遗址、潘遵祁故居等景点的游览动线。

(3)拙政园历史街区。这一区域集中了拙政园、苏博、忠王府、狮子林、敦睦园(王笑山故居)、民俗博物馆、北半园等经典的名胜古迹,总体氛围营造得当,但东北街有大片破旧民居,可尽量恢复其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待今后财力允许再选择部分区域特别是靠近北园路区域实行拆迁。

(4)景德历史街区。这一区域除吴趋坊-学士街存小河外,河道填没迨尽,而古迹星罗棋布,优化设计金门、艺圃、城隍庙、环秀山庄、中医药博物馆(申时行故居)、苏绣博物馆(王鏊祠)、范义庄、怡园,曲园、鹤园,绣园、听枫园、太平天国军械所、师俭园、过云楼、遂园(荫庐)、笑园等景点的游览动线,修复笑园纳入园林局管理并开放,儿童医院主要搬迁园区后仅留门诊,应退出部分地块扩建遂园,设置景德路园门,与环秀山庄相得益彰。学士街、嘉馀坊两条美食街保留功能,但后者应加强餐饮污水和垃圾排运设施建设,避免对怡园的污染。

(5)观前历史街区。这一区域当仁不让成为古城核心历史风貌商业圈,并存有玄妙观、言子祠、林则徐纪念碑、慕园、张凤翼故居和一系列老字号商家,在保持现状基础上注重弘扬老字号业态的活力,借引进恒隆项目打造经典的苏派风格商业建筑。

(6)平江历史街区。平江路及其模式已经很经典了,但河道显得不足,今后要做优做精支弄,包括进行中的开挖中张家河和内城河,条件许可下争取恢复大儒巷的河道,与临顿河连通,打通古城中东部水系,利用三监拆迁土地,进一步拓宽大新桥巷河道,在丁香巷口立木牌镌刻戴望舒的《雨巷》一诗,在巷中适当动迁腾地,种植丁香花+银杏树绿化带,对中张家巷、大新桥巷和大儒巷重点包装,设计清晰易见的指引牌,引导游客参观东园、耦园、评弹博、昆博(全晋会馆)、寒香会社、唐纳江青故居、钱伯煊故居、洪钧赛金花故居、艾

步蟾故居、鹤鸣堂、卫道观、文庙县学、穷富两潘宅院等景点,特别是迁建学校,将文庙县学对平江路开放。

(7)道前历史街区(道前街—司前街—学士街--胥门百花洲—盘门-东西大街--文庙)。这一区域宜打造以苏州府衙文化为主题的历史风貌区,充分设计好按察署、巡抚衙门旧址、文庙府学、司前街看守所(警察博物馆)、况公祠、清微道院、桃园、畅园、胥门、百花洲、接官厅、盘门景区、邓邦述故居等景点的游览动线,搬迁机关开放按察署及其内花园,置换腾出南半园,开放畅园纳入园林局管理。

(8)十全历史街区(或称沧浪历史街区、乌鹊桥历史街区)(十全街--沧浪亭---乌鹊桥--带城桥---蛇门区域):这片区域的河道拥有古城除环城河外最为宽阔的水面,桥梁众多,且呈现明显的河街相邻、水陆并行、河园相依的特色,从韵味上不亚于“北方水城”阿姆斯特丹的某些区域,具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典雅气质,建议以古风、水韵、书香、茶香为主题,规划开发好这片难得的具有深度旅游潜质的区域。乌鹊桥路这样一条充满诗意的河街并邻的街道现状不佳,建筑破旧杂乱,建议立面应予以整治,与同为河街相邻的带城桥路以及沧浪亭街一带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街区,带城桥路不临河的一侧机构单位宜逐步搬迁,适度开设仿古街面书店茶吧店铺以及庭院会所等业态,沧浪亭对面医院等建筑破旧无苏派特色,应作整修,特别是将可园从苏大医学院剥离,整修后纳入园林局管辖并纳入园林卡和对外开放范围,与沧浪亭形成优美对景,设计好老美术馆、沈德潜故居、圆通寺、网师园、西雍古堡直至桂花园蛇门的游览动线。十全前-后街

如今已逐渐成为姑苏古城休闲游继平江路后的新名片,车行-步行两街夹一河的格局,相同的典雅古韵,不同的一动一静,让游客充分领略到繁华后面是宁静的雅致风貌,设计好池上草堂、静思书院、织造署、叶圣陶故居、天香小筑等景点的游览动线。随着古城就学人口的逐渐外移减少,建议在沧浪区环城河外建设苏州十中新校区,把织造署真正解放出来,纳入园林局管理对外开放,再现西花园瑞云峰的丰姿。开启天香小筑面向十全后街的南门,让游客不进图书馆也能发现这一近代园林。择地建设新盲聋学校,腾出柴园,纳入园林局管理对外开放;葑门桥附近有6条河道汇流,形成奇妙的水城景观,应开辟沿岸步行道路,适当改造沿岸建筑。总之,这一区域是苏州古城未来旅游的绝对亮点,应致力于打造滨水船游+步行的休闲天堂;

(9)吴子城历史街区(天赐庄即官太尉河两岸、吴子城区域)。官太尉河两岸北接平江路,南通十全街,桃红柳绿,“两(步行)街夹一河“的格局在古城绝无仅有,民居古朴,古建筑众多,具备良好的历史街区打造条件,应结合已完成的定慧寺巷书画街整治,重点进行沿河沿街建筑的立面整治,将寿星桥边菜场垃圾房另辟场地安置,树立黄咖色指示牌,设计好袁学澜故居、紫兰小筑、甲辰巷砖塔、罗汉院双塔、定慧寺、吴作人艺术馆和几座牌坊、古桥的游览动线。对于子城,设计好并开放万寿宫、报国寺、章园、叶楚伧故居、兰石小筑的参观;在体育馆改造完成后,择其周边内城墙隆土处,建造一个吴国子城历史遗址博物馆,借鉴杭州南宋御街模式,以玻璃覆盖+光

电模型+图文演示方式还原考古现场。结合凤凰广场的重建,继续发展好凤凰餐饮美食街。

(10)山塘历史街区。这一街区西北接虎丘,东到阊门,西至留园西园乃至枫桥,南有南浩街,北有七里山塘,中有上塘街枫桥路,以河流为轴,以商流为聚,后续开发中老山塘要继续凸显夜灯下的繁华胜景,完善神仙庙,白居易纪念馆、玉涵堂、安泰救火会、古戏台、新民桥雕花厅、青山绿水桥、葫芦庙、五人墓、张公祠(南社纪念馆)等景点的旅游可达性,在开发山塘二、三、四期进程中注重体现自然古朴风貌,注重绿化营造,设计好陆上和水上的公共交通路线,在打通桐泾路后开辟抵达山塘三、四期的公交路线,宣传公共自行车骑行山塘的活动,激发背包族参与热情。留园和西园周围分别存有数片已拆迁的工厂空地,宜早做谋划开发。虎丘的整体开发已有成熟规划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新城

面向“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未来,苏州提出了“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滨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的新城战略定位,相比过去的“一体两翼”和后来的“中心城区+东部新城”提法,当前的规划布局更具有战略均衡意义,目标的实现对于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母城在整个市域范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东、北、南三面与昆山、常熟、吴江的主动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四城”的字面意义,而因把四座新城解读为跨行政区域的联合经济体,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四大新城开发建设的内

涵。

1、东部综合商务城。可以理解为整个园区的行政区域,并蕴涵今后与昆山高新区融合的可能。先谈产业,与古城不同,产城融合是新城发展的根本。花园城市、商务高地应成为东部的主打口号。前一个目标基本已实现,可以说花园城市从蓝图变为现实,足以让国内一众新城包括浦东新区在这方面感到汗颜,但存在产业结构与时俱进自觉调整、从而进一步促进环境优化的后续要求;后一个目标正在紧锣密鼓,蒋书记在苏州中心现场“大楼经济就是智慧经济”一句话生动朴素传神,这是非常实用的方略,不要怕写字楼暂时过剩,以办公成本而言,苏州的写字楼宇相对上海有很大的优势,从“长三角世界工厂”转型为“长三角次级商务中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切实的需求和载体,园区要创新转型,从工业一枝独大逐渐走向商务-科技-产业并重,只有在百舸争流中争先一步,才能取得成功。实际上园区相比长三角其他区域如上海浦东新区、杭州钱江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常州新北区、绍兴迪荡新城、宁波鄞州新城等竞争对手而言,是具有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体现如下表:

如果设定权重权数综合打分,在建设商务中心方面,客观分析园区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既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优势,利用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利用与区域中心城市上海的便捷交通条件,吸引到2。5代产业包括物流、工程建设、信息化、贸易和服务这些产业的金融、会展、法律、会计等第三产业商户,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大型地方国企、大型民企、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落户,增强带动力。在人力资源供应方面,苏州相比上海的高生活成本而言,具有较低房价、优美生活环境、山水古迹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与上海同城化趋势明显交通便捷的特点,有机会争取一批中高端人才落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已出现日益增多的“铁的飞人”族在两地间居住就业,两城间的商务交流已日益频繁,这就为园区建设CBD带来可观的潜在需求。

园区的CBD在湖西的“手电筒”,湖东的“手帕”已经规划构思就绪,为何不是如同钱江新城那样沿湖一字排开呢,是为了集聚各类市政和商务资源,取得最优的协同效应,园区的规划是科学的。今后将会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在于产业区和商务居住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矛盾诸如金鸡湖路以南、金鸡湖大道以北被生活区包围的工业区,苏虹路沿线与南侧大面积居住区相隔不远的工业走廊,星华街两侧过于靠近居住区的电子企业以及被工厂包围的凤凰城等。

几易其稿的中新双方联合制定的控制性详规中,距离居住区最近的工业区准入对象限定为无污染或基本无污染行业,一定距离外则允许轻污染行业进入,然而人的认识是存在深化过程的,起初被认为污染很小的微电子、光电子等IT企业(芯片/印刷线路板/TFT-LCD/LED/电脑外设等产品的制造测试封装),由于其本质为有色金属精密加工的工艺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废气废水排放问题越来越浮出水面。其实这是一个环保控制的问题,即如果能有效实施脱粉尘、脱硫、分解等排放控制手段,环保标准一定能达到,但企业处于天然的逐利性和对成本的控制压力,有时会出现不启用已安装的环保装置或夜晚偷排现象。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对此只有采取空前严格的环保监督和执法,包括设定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处罚力度等等,至于搬迁往往是成本最高,政府最不愿意采用的不得已的方式,这就要求转型升级。

可以说,园区这方面面临的压力是拥有金桥张江的浦东所同样面临的,环金鸡湖CBD和独墅湖高教科技园正是水到渠成的探索和努力,金鸡湖CBD的建设成效,3-5年后将会立竿见影,而独墅湖“硅谷”的开花结果,由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雏形阶段属性,会有一个较长的孵化成长期,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实际上我理解,钠米只是个与无锡“物联网”为吸引注意力而提出的针锋相对的概念,是个可以把很多新产业包装进去的“壳”,是精细级新材料、新能源乃至生物医药、互联网、云计算等诸多新技术新产业的包装载体。钠米产业自身不见得能出大企业革命性产品,独墅湖今后冒出来的标志性企业一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提出钠米产业口号绝对是有必

要的强心提振之举,是一个抓手和引领。

回头再看信息电子产业,这是园区的支柱产业,仍放松不得,但如何解决好环保与发展的矛盾:1,以最严格的规范强化环保监管,确保达标;2、侧重和引导电子企业向第三区即湖东以东制造区方向转移布局,仍有不少土地资源;3、园区成本无法承载的项目,向相城漕湖产业基地转移。

至于园区的生活区(商务和居住区),环湖曾经的绿地已经被压缩得过多,建议尽一切可能保留金鸡湖大桥北侧绿地为永久绿地,望湖角半岛虽然已成为李公堤三期和后续四期、新鸿基项目建设用地,成为永久的遗憾,但应开放半岛湖岸线,尽可能多种植被,亡羊补牢。海棠苑右岸街以北规划可能是酒店,但这样大面积的酒店和商业设施未来必将过剩,建议建设用地后退一个街区,右岸街以北街区变更为绿化用地,营造左有斜塘碧波水岸、右有起伏坡岭花园的郁郁葱葱的右岸街景色;政府从建屋回购金鸡墩中心公园以南土地,(左手倒右手,可在其他方面给建屋补偿)放弃别墅区的思路(长期限购是政策趋势,大面积别墅不符合中国国情,势必也销售惨淡),作为中心公园的扩建。总体思路,多保留一些大面积的绿地公园,少建一些华而不实的别墅区。我们到西湖之所以感到愉悦,是三面湖山、大片的森林溪潭绿地所带来的感觉,是建设生态花园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沿星明街、沿苏慕路-槟榔街和沿星塘街的220KV高压线走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由电力公司分阶段逐步入地,特别是苏慕路-槟榔街的高压线塔视觉上给金鸡湖造成明显影响,可以先期入地。作

为例证,浦东杨高中路世纪广场(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段的高压线塔近年就实施了入地。独墅湖区域的规划概念征集或规整或妖艳,但共同不足在于环湖绿色空间过少,建筑过多,如按其实施又是一个金鸡湖的翻版,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这么大的商务或居住需求,也希望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生态绿地,少一些环湖私家岸线。阳澄湖半岛营造的生态基础很好,一看就是园区手笔,由一只蟹带来的休闲餐饮度假产业应是坚定不移的发展策略。唯亭被高速公路、高架、铁路分隔得支离破碎,是其城市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城镇围绕北部青剑湖集聚、产业分布于交通走廊间,是今后的必然趋势。娄葑沿独墅湖和黄天荡一带颇有水城气象,河流湖泊众多,目前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为科技园配套、打造园区南部水岸风情商业休闲重镇是其发展方向。在公共交通方面,花费巨大而收效不大的金鸡湖路-苏胜路湖底隧道建议缓建,联系新区-吴中-未来昆山和相城的地铁3、7号线建议先行,目前较为紧迫的举措是完善园区城际站的公交线路,新开辟或延伸园区火车站经过湖西的公交线路,改变目前紧258一部间隔长、收班早、路线绕的现状,切实服务湖西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客流需要,比较可行的如68路延伸至园区站等等。

只要战略思路对头、持之以恒,相信东部综合商务城能够成为长三角最有竞争力的新城之一,形成对昆山太仓等区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甚至造就对上海产业、人才、资本的反磁力。可以说,东部的做强,是苏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得以与上海形成相依互补、错位发展的双子星城市的最重要途径。

2、西部生态科技城。可以理解为高新区+金阊区除西北片外区域(干将路、三香路区域)+金阊新城+木渎镇,不要片面理解为科技城+西部生态城这两个小区域。起大早、赶晚集可以说是今年以前新区的形象写照,这片“真山真水园中城”起步早于园区2年,其间的发力还一度让李光耀颇为不悦。然而后来,新区的脚步似乎是自己放慢下来了,早期的不成熟规划令今天的布局调整何等艰难:工业区和生活区交错混杂,腹地不足,环境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增长速度停滞,总量与园区差距日益增大。。。。。。好在班子和思路均调整后,以产业为突破口,抓创新,抓转型。今年明显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城市发展速度慢却不是朝夕之事,受市于多重因素。或许,通过行政区域边界的调整,给新区更大腹地是途径之一?无法妄加评判。我们只能在既有现行三个区管辖的西部城区框架内设计蓝图和行动方略,还是先说产业。

新区的原先主导产业也是信息电子业,其实还是很有竞争力的,飞利浦、冠捷、明基、爱普生、罗技、富士通、富士、松下、索尼。。。几乎涵盖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整体,又与园区的微电子+光电平板显示主导形成一定的错位差异定位。但自己的民族消费电子产品或配套企业群没有崛起,也许是强龙下难出地头蛇,纵使深圳大量的本土电子企业以山寨化手段存在,仍崛起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也许是新区未来要重点孵化培育的。值得赞许的是,近年来一批新能源、医疗设备和软件企业正在包括科技城在内的新区产业集聚区涌现,阿特斯、协鑫、易程以及一批医疗器械企业注入了转型升级的活力之水。按我

理解,新区的产业升级还是结合实际,思路正确的,其土地等综合成本比园区低一些,也是其优势。

但就新区的城市建设而言,大家的普遍观点都是不敢恭维,这些年进步慢了。我倒不觉得一定要高楼林立犹如水泥森林才叫现代化城市,新区起步之初没有这么超前的城市规划,只设计了狮山一小块区域定位为生活商务区,还是为产业区提供生活配套之用。枫桥街道则是大片的失地农民动迁安置多层小区,如此大面积的多层也颇为壮观。至今狮山路春兰、冠捷、明基地块退二进三好几年进度如此缓慢,狮山南大片土洋楼,长江路金山路绿宝附近的空地,种种现象都说明不是不努力,而是布局调整之艰难,手续繁复、资金缺乏。特别是在严格调控房地产的今天,卖地经济冷场,拆迁大片城中村和商圈内企业谈何容易,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新区宁愿跳出千头万绪的狮山、横塘、枫桥三个街道,转而主攻远在太湖畔的科技城、生态城。这实际体现出政府通过发展产业,开财税之源,积蓄财力后再行主城区调整结构的战略思路。开辟狮山到科技城的有轨电车线路正是用便利交通带动后者发展、带动人气、人才、资金流动的有效途径。

新区有了财力后城市布局如何调整?总体而言,新区就是一种北美中等城市的格局,一群商务楼宇突起在大片低层公寓间,所不同的是有几处青山点缀,画面生动。苏州2006版的绿化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狮山何山中央公园,这和我曾建议的打通狮山何山间联系,拆除两山间不协调的化工罐区、铸件厂、少量城中村和迁移汽车西站不谋而合。狮山何山之间完全可以建设一个绿意盎然的广场,金山路,邓

尉路从南倍两翼穿越,这个“狮跃鹤舞”的广场应引入何山下新区公园的一湾活水,引水成湖,构成广场水景,巧妙设计现代园林景观。这个广场和轨交一号线站点相通,是游客到达出站后对新区的第一印象:两山夹一湖,远处西望是天平山巍巍翠岭,南望是狮山路灯红酒绿的林立广厦,新区从此有了地标型的中心景观。横山脚下横塘街道现状杂乱,装饰市场也已成气候,只能顺势而为,根据财力逐渐改造。木渎大力打造的苏福路-胥江新城成型尚待时日,金枫路创意集聚区则受中环线高架制约,商气凝聚不易,还是应该围绕天平-灵岩这片最大绿楔做好大旅游文章。地铁已经基本到天平脚下,但天平-灵岩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整体环境还是相对落后的,要虚心学习杭州西湖后山旅游开发的经验,保持好生态水土,山下不宜建高层建筑,宜除了桃花源、石上清泉等别墅区,可高标准改造灵天路,围绕采石形成的寿桃湖大面积复绿,建设开放型景区和配套度假酒店。新区白马涧由于是企业化运作,短期内尚难免费开放,但长期看应开放外围,采用核心景点收费模式,早日建设二期,与寿桃湖形成互动,共同打造天平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色。此外,金阊区三香、干将西沿线已呈现商务办公日趋集中的趋势,且有体育中心这样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保持与新区的联动是总方向。金阊新城位置欠佳,其实主要是物流产业集聚中心和安置房基地,与浒关形成联动是未来发展走向。

总体而言,新区经济每年要保持平均至少15%以上的增长,才能支撑起西部一翼,挑战与机遇同在,与木渎、金阊的联动和你追我赶,将是未来西部生态科技城发展的动力源泉。

3、南部滨湖新城。南部滨湖新城可以认为以吴中中心城区(龙西苏苑长桥街道)和越溪及未来的东太湖新城为主体、加上沧浪新城、吴中开发区以及蕴涵了吴江松陵片区融合的概念。东西山也在扩展区域内,只是不作为城市化聚焦,而作为重要的旅游度假区域。“山水苏州,人文吴中”一直是吴中区域的发展定位,也是南部的最大天然优势,毫不夸张地说,苏州的大旅游,就看南部,南部固然也需要制造产业,而且也形成了医药和光电子等已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但从一般制造业向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观察南部新城,惊喜地发现:上方山-石湖的位置极其优越,离(古)城不离(红)尘,距盘门南门不过数公里,交通便捷,城市发展已对石湖成三面围合之势,今后有三条轨交通过此区域,是弘扬“山水苏州”的最好品牌旅游产品,且有利于带动酒店餐饮购物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建议聚焦环石湖新城的建设,以旅游兴城围绕“小西湖”打造一个与山水相伴的繁华的“上城区”。在严厉房产调控政策下,以吴中一区之力,蓝图上的东太湖新城还会在图纸上多停留几年,现阶段不宜战线过长,集中财力,同时与沧浪区紧密联手,打造环石湖新城方为“十二五”比较现实的目标。

在长桥蠡墅地区,现有的新家工业园紧靠开放型山水生态大公园---石湖的东岸,加速调整结构、实现退二进三已是当务之急,甚至比新区的狮山等地块还要迫切,因为石湖西路这片工厂北、东、南三面被居住和商业商务区包围,西临石湖风景区,已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任何价值,吴中区应该集中部分有限的财力,盘活存量土地腾笼换鸟,

苏蠡路沿线的蠡墅智库商圈正在有声有色地崛起,以范蠡故居为招牌的蠡墅老街也在紧锣密鼓谋划,这都给新家工业园地块的盘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吴中应用下一个5年时间重点打造石湖东岸友新路以东区域,这里不可避免地提及友新高架石湖段入地的老话题,只有入地,才能造就人气商期凝聚的新湖滨。这里要注意石湖东岸长桥城区的道路建设不宜过宽,与园区不同,石湖东最重要的定位是旅游配套大消费,为吸引目标客户,创造易聚集人气的街区,一定要注意保持适当街面宽度,开设足量的沿街商铺,与购物中心、仿古老街等业态有机组合。杭州西湖以东清河坊、南宋御街、延安路、解放路、庆春路都是最容易学到的样本,不要怕模仿,模仿就是最低成本的速成途径,是快速发展的捷径。石湖与西湖,吴中与上城,方向地理位置都如此的相近,复制其成功模式即可。

在沧浪新城地区,跨过运河到渔家村的区域是一个宝地,一片希望的热土,好资源不可多得,新郭老街的项目开发一定要多听取多方意见,再现湖畔南宋街巷风貌,使之神似山塘,超越山塘,因为此项目不同于任何古镇古街开发模式,依山傍湖是其最大特色,项目地块现有河道宜疏浚,与越来溪和运河连通,建筑天际线宜和谐,呈现从石湖由近及远逐步递增、传统与新苏派风貌相结合、富有层次的建筑风格。

然后再说说无法由吴中、沧浪两区决定,而需由市有关部门统筹的环节:石湖景区的封闭式管理问题,如何在开放和易于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不用说西湖,请看看蠡湖的经验。景区公共交通问题,仅靠415一部车独木难支,54路、33路等线路延伸至湖滨乃至今后充

分考虑与轨道交通2、3、4线站点接驳,都应及早纳入规划范围。下阶段深入开发问题,吴越路改造及西线开发整治、新南新北村拆迁后地块开发,其水平如何,拭目以待。

吴中东南沿运河西岸正实施古运河三期绿化,东岸则是大片罐区工厂,与澹台湖宝带桥的优美形成强烈反差,不知今后如何考虑?至于尹山湖的环湖开发,因调控政策的延续,其卖地建住宅的复制金鸡湖模式很难持续,况且周围工业区环布,并非理想人居环境,调整布局任重道远,估计较难在短期有所突破。城南与松陵的整合,慢慢来,还是交通先行,水到自然渠成。

4,北部高铁新城

北部高铁新城可以理解为相城区和平江新城,再向北与常熟的融合尚任重道远。铁路以北的城区发展,在上海基本是不成功的,闸北、普陀乃至宝山是为范例;在无锡也不算成功,锡东、惠山相比滨湖不在一个层次上;在南京因隔大江更无须谈,在杭州如果你身处铁路以东,其破落杂乱情形简直无法与天堂城市相联系;只有在常州,新北区取得出人意料的大获成功,究其原因,盖因规划科学、资源集聚、大项目带动所赐。相城、平新也不例外,要克服传统思维的压力(宁要。。。一张床,不要。。。一套房),需要政府资源的支持,扶上马,送一程,以点带面,以畅达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几个亮点形象工程带动人气,带动商气。

从今天的发展实践而言,相城区位置更远,相隔铁路不算还隔条

高速,但城市建设水平反而在平江新城之上,这似乎与中心城区的行政区财力单薄有关,但也有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干部锐气的因素。阳澄之水,德润相城,尽可能地利用好区域内环境资源,做好水文章、花文章、绿文章,再借此推进生态人居和商业兴盛,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进程。相信轨交2、4号线的开通将有力促进相城的繁荣。元和与活力岛区域需要进一步联动整合,五花八门的世界名桥、各国建筑尽管“山寨”,在特定的区域却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充满着实用主义的智慧。漕湖工业园在逐步与园区联动的基础上,要以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核心,争取园区金龙海格扩建项目落户,尽早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交通方面,与园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应早日提上议事日程。

平江新城因平江区财政体量小,无制造产业基础,也不合适再发展制造产业,仅靠商贸服务业实现滚动发展是一个较长过程,需要市里予以一定程度的扶持。从当前趋势看土地拍卖势必有两三年的低潮,要力争火车站北区域先行启动,早出形象,其他地块可视时机成熟而定。对苏州站北广场的管理水平迄待提高,不客气地说,下沉广场苏式小庭院损坏绿化无管束、满地垃圾不及时清理、无证商贩云集的现象,与苏州的天堂城市形象是不协调的,虽好于杭州城站的状况,但与虹桥枢纽站,与上海南站甚至上海站比较,确实有差距,这些软件上的差距,是最需要正视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目录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1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11.3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4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5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1.6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31.7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4二、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4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5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64.1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64.2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74.3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84.4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 (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戚晓曜 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 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29.75万人,常住人口1047.12万2,总人口约1232.25万。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95.8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8.07万人,常住人口876.83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7806.54亿元,高于苏州1105.5亿元。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 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01391690.html,/b245430/d9*******.htm 2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01391690.html,/health/article_info.asp?inf_id=9801

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3.5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3.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1.9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经济效益比较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将遵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逐步把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城市。 规划范围Array城市规划区范围2014.7平方公里。 城市规模 2005年:城市人口149万,建成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 里。 2010年:城市人口185万,建成区建设用地187平方公 里。 城镇体系 城乡同步协调发展,形成职能、结构恰当,布局合理,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的城镇网络。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 苏州市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市区辐射功能。全市统一规划,区域合理分工,促进优化组合,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空间配置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城市总体布局 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卫星城镇烘托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内容包括:控制古城容量,改善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 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着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加大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42.4%。环太湖地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苏高新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44.2%。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24%,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1.4%。房地产、邮政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3% 和28.9%,比上年提高1.6个和 5.4个百分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类反映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苏州GDP 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报 道刊登后,却引来了很多读者、网 民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尖锐批评。批评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苏州名声响不实惠,引进外资多,GDP 增长快,但人均收入与GDP 大不相称,增幅远远低于 GDP

姑苏区发展战略规划

实习报告 题目:苏州市姑苏区发展战略规划 学生姓名张鹏 指导教师年福华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地理与城乡规划 日期 2014.6.30-2014.7.12

1.规划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规划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新规划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规划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姑苏区基本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自然地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社会经济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姑苏区发展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姑苏区SWORT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发展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发展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发展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发展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战略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战略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发展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战略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产业发展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产业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重点选择与产业导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7.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完善配套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优化发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集聚培养人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推进项目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 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 效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 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 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 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 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 步的提升。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 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 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使得消费市场 可以繁荣兴旺。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 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地标性 产业的设置。这提高了苏州在世界的城市面貌。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 务的方面 由图可知,苏州在科教文卫全 面的进步,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 就增加了9600人。学生人数有所下 降,专利申请在一年内5668件。苏 州在人民素质和技术竞争都有所提 高,这可以使得苏州在创新功能和管理上都有了保障。 二、外贸系统 如图可知,苏州在利用外资方面和接待人口的方面都 成增加趋势。充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苏州的服务功能的提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

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 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 196510.78 4.95 3.74 2.1254 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 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 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 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 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 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 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 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 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 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 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 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 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 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 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 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 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 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 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 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 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 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 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 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 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 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 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 6.47%3 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 8.98 30 384 5.19%5 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 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 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 3.25%3 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 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 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 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苏州市木渎镇发展战略

木渎镇发展战略 1.1社会经济发展路径 从春秋末年的山乡小市,唐代的“鱼米之乡”到现在在吴中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业型小城镇,从解放前寥寥无几的工业布局到目前两大工业园区发展并举的状态,木渎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旅游、交通为一体的城镇。2005年,木渎镇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揭开了古镇旅游发展的又一新的篇章,《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整治规划》等规划的颁布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木渎镇政府对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视。2007年《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又将木渎镇的主镇区纳入苏州市中心城区。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木渎镇作为苏州西南部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融入苏州中心城区的速度明显加快。 表1.1 木渎镇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注:数据来源《木渎镇志》 表 1.2 1990年以后木渎镇三产结构的变动情况统计

注:数据来源《木渎镇志》《吴中区统计年鉴》 纵观历年来木渎镇的产业发展路径,从1991年开始,木渎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渐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全镇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亿元,增长15.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80美元,增长14.25%;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31.36%,三产结构为0.3:51.48:4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木渎镇的已从90年代的二产主导逐渐转化成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态势。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中的衡量工业化的指标,可以判断出木渎镇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中后期。 在新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条件下,对比相关古镇发展的道路,木渎镇必然面临着多种城镇发展的道路选择的可能,而如何在这些可能的发展模式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既成为木渎镇本次规划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2.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耕地主要集中于藏书片区(特色农业) 本次规划范围共包括9个行政村(天平村、灵岩村、西跨塘村、姑苏村、金山村、尧峰村、五峰村、善人桥村、天池村),10个社区居委会(香溪社区、同春居委会、翠坊社区、胥江社区、下塘社区、白塔社区、花苑社区、藏书社区、穹窿社区、接驾社区)。近年来由于村庄合并,2007年木渎镇靠近镇区的姑苏、灵岩、金山、尧峰、西跨塘、天平这6个村改设为社区,原名不变。木渎镇现状仅有五峰村、善人桥村和天池村这3个村。考虑到发展的对比性研究,将这些新建社区也纳入镇域研究范围。

房企城市战略布局的几种模式

关于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布局,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五种模式:即根据地模式、区域深耕模式、全国布局型模式、"3+2+X"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具体如下: 一、“根据地”型模式 1、根据地模式是指:聚焦一个城市或省份,以全省地域为拓展目标,逐步拓展至绝大多数乃至全部地市,从而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2、典型案例——建业地产 3、案例分析 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提出要“深耕河南”的省域化发展战略,将业务专精于某一区域,并在这一区域不断放大,等到当地市场区域饱和的时候,再自然向外延伸。 按照建业地产的内部规划,胡葆森所谓“河南”,是以郑州为圆心,半径数百公里的区域。以50或100公里为递增半径,如此一环一环地推下去。目前建业地产在活动范围在半径300公里的圈环内,占领约20城40与项目。以此速度,5年后该圆圈半径将达到350公里,届时区域覆盖40城百余个项目…… 图1:建业地产战略布局图——根据地型模式 4、优劣势分析 优势:根据地战略布局方式因其布局的集聚性,从而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同时,正如胡葆森所说,尽管建业地产比之其他全国类分局房地产少赚了数亿人民币,但是在区域影响力上,建业地产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人才方面,可以在引进高级优秀管理人才的同时,较大部分管理层和执行层可以实现本土化招聘,更本土化的人才也更有利于当地市场的开拓和维持。在管理方面,“船小好调头“。另外,因区域的文化、价值观的相似性从而也更利于使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劣势:集聚效应可以产生较大的品牌和影响力外,但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聚集风险。另外,总给人一种“偏安一隅”的感觉,不能与国内大市场接轨,更别说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也因此,外部资源的获取相对较困难,眼界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区域深耕”型模式 1、区域深耕型模式:以某一区域作为目标市场进行深度开发。 2、典型案例:新城地产 3、案例分析 新城地产是一家专注于长三角地区优质住宅开发的房地产企业。1993年起步于江苏常州,直到2000年还依然深耕着常州市场。2001年上市之后,才逐渐将业务延伸至苏州、无锡、南京、昆山、上海等地。 图2:新城地产战略布局图——区域深耕型模式 4、优劣势分析 优势:不在局限于某一个城市或省份,而是将业务拓展至相邻的若干个省份,从而可以很好地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外界沟通交流。另外,区域的布局也起到一定规避风险的作用。第三,区域性的布局使企业“进可攻退可守”,“伸缩”性相对比较灵活。 劣势:对风险的规避作用有限。 三、全盘布局型——万科、碧桂园 1、全盘布局型:顾名思义,即在全国氛围内布点。 2、典型房企:万科、碧桂园、恒大等 3、案例分析(碧桂园为例): 成立于1992年的碧桂园,起步于佛山市顺德区,目前已在中国大陆及马来西亚拥有百余个地产项目。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城市规划2班张毅学号:要点介绍 空间经济(space economy) 空间经济指经济的空间结构。在中,这一概念有时用于经济景观的研究。早期的古典经济学中,用它来描述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空间经济是经济活动复杂的空间型式,有时对应于特殊的资源和人口结构以及特殊的生产和运输技术。对它的研究着重于投入-产出的地理分布和价格-费用的地理变化,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这一定义进行了改革,认为空间经济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的物质形式。另一种观点进一步把空间经济当作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述,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布局。 空间经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地理学分析空间经济所包含的各种物质要素有规律的分布,以及表现在各个部门与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 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一般有3种: ①经济密度,即生产力要素在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 ②空间布局,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部门的集聚和分布; ③布局形式,指空间经济的地区表现形式,是经济密度和空间布局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地域 布局类型。一般说来,空间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集聚区,即工业化集中的城市区域。空间经济主要内容是研究空间经济结构、布局因素、形成条件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寻求合理的、布局协调的经济建设模式。空间经济组合的效果,表现在生产力布局最合理的区域,数量和质量处于最佳状态时产生的效应,即经济效益。 位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是“世界工厂”最繁忙的车间之一,经济实力远超省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占据当地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外资,不仅把这位昔日“苏南病人”变成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成为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 然而,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系显示,苏州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