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KMnO4法

实验六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KMnO4法
实验六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KMnO4法

实验六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KMnO4法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学习KMnO4法测定H2O2含量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分析强调上次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提问检查预习实验情况,0.2学时。

2. 讲解实验内容(0.8学时):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利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含量。

1.开始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实验,发现和纠正错误,3学时。

一、预习内容

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KMnO4法(p158)

二、实验目的

1、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学习KMnO4法测定H2O2含量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双氧水是医药卫生行业广泛使用的消毒剂,主要成分为H2O2,本身具有强氧化性,但遇到氧化性更强的KMnO4时,H2O2表现出还原性,二者发生的反应如下:

MnO4-+H2O2+6H+=2Mn2++5O2↑+8H2O

该反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反映开始速率很慢,待Mn2+生成后,由于Mn2+的催化作用反应速率加快。当达化学计量点时,微过量的KMnO4使溶液显微红色,指示终点到达。在生物化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由于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分解,作用完后,在酸性条件下,用KMnO4滴定剩余的H2O2,就可以了解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四、实验步骤

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

(1)配制500cm3浓度为0.02 mol dm-3的KMnO4溶液

计算需称取KMnO4固体的质量:0.02×500×10-3×158=1.6(g)

用台秤粗略称取1.7g KMnO4固体置于烧杯中,加煮沸并冷却的水500cm3,搅拌至完全溶解,转入棕色试剂瓶中于暗处保存7~10天使溶液中的还原性杂质完全氧化。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弃去残渣和沉淀,将滤液置于棕色试剂瓶中。

(2)标定

本实验中标定KMnO4溶液所用的基准物质为Na2C2O4,二者发生的反应为:2MnO4-+16H++5C2O42-=2Mn2++10CO2↑+8H2O

计算需要称取Na2C2O4的质量:

若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为20.00cm3,

则m=0.02×20.00×10-3×5/2×134.00=0.13(g)

若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为30.00cm3,

则m=0.02×30.00×10-3×5/2×134.00=0.20(g)

准确称取Na2C2O4固体0.15~0.20g置于锥形瓶中各加入40cm3水和10cm3浓度为3moldm-3的硫酸,水浴加热至75℃~85℃(约10 min),趁热用KMnO4溶液滴定。开始时,滴入的KMnO4溶液颜色消失较慢,应慢滴快摇,待颜色消失再滴入一滴。随着Mn2+的生成,反应速度加快,滴定速度可适当加快,临近终点时颜色褪去很漫,应放慢速度,同时充分摇动,当溶液显微红色且30s不褪色即为终点。整个滴定过程中温度不得低于60℃。平行测定三次,求得KMnO4溶液的平均浓度。

2、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

移取样品溶液 1.00cm3置于250cm3容量瓶中,定容,摇匀。移取稀释液25.00cm3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cm3浓度为3moldm-3的硫酸,用KMnO4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且30s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三次,求得H2O2的平均含量。

五、数据处理

C(KMnO4)= m (Na2C2O4)×2/5×1000/M (Na2C2O4) V(KMnO4) (mol dm-3) 含量的测定

C(H2O2)= C(KMnO4) V(KMnO4)×5/2×34.015×250÷25.00 (g dm-3)

六、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KMnO4标准溶液不能直接配制的原因

(1)试剂本身含有少量杂质,如Cl-、SO42-、NO3-、MnO2等。

(2)KMnO4本身是强氧化剂,很容易被还原性杂质还原,在配制KMnO4溶液时所用的器皿、试剂、蒸馏水中的还原性杂质都会使KMnO4溶液的浓度发生改变。

2、配制KMnO4溶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所用的蒸馏水必须先除去其中的还原性杂质、杀灭细菌及微生物。

(2)若用普通蒸馏水必须先煮沸数分钟再冷却后使用。

(3)配制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及器皿应避免与有机物(如橡皮塞、滤纸)接触。

(4)光照会促进KMnO4溶液的分解,应将溶液置于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几天后再标定。

3、KMnO4与Na2C2O4的反应速度较慢,用水浴加热75℃~85℃可以加快反应的进行,但温度不可高于90℃,否则H2 C2O4发生分解:

H2 C2O4=H2O+CO2↑+CO↑

4、滴定及标定时终点的颜色为微红色,并且30s不褪色。空气中的还原性的杂质、气体及灰尘都能使KMnO4还原,使粉红色逐渐消失。

5、标定KMnO4溶液的浓度时,滴定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加入的KMnO4溶液来不及与C2O42-反应就会在热的酸性溶液中发生分解:

4MnO4-+12H+=4Mn2++5O2↑+6H2O

6、KMnO4法的优缺点:优点是氧化能力强,应用广泛本身呈深紫色,用它滴定无色或浅色溶液时不需另加指示剂。缺点是试剂本身含有少量杂质,溶液不够稳定,氧化能力太强,可与许多还原性杂质反应,干扰较严重。

七、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

1、为什么不能用盐酸或硝酸代替硫酸调节酸度?硝酸有强氧化性,可与被测物质反应,干扰测定;盐酸有还原性,与KMnO4反应,消耗滴定剂。

2、双氧水放置过程中,H2O2会缓慢分解为O2与H2O,因此滴定时不能加热,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3、市售双氧水浓度太大,分解速度快,直接测定误差较大,必须定量稀释后再测定。

4、用Na2C2O4标定KMnO4时,酸度过高,会使H2C2O4分解,酸度过低,会使KMnO4分解,温度不得高于90℃,也不得低于60℃,否则反应速度过慢,造成终点提前出现。

八、思考题

1、用KMnO4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为什么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能否用HNO3或HCl代替H2SO4调节溶液的酸度?

2、用KMnO4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时,溶液能否加热?为什么?

3、为什么本实验要把双氧水稀释后才进行滴定?

4、本实验过滤KMnO4溶液用玻璃砂芯漏斗,能否用定量滤纸过滤?

5、用Na2C2O4标定KMnO4溶液浓度时,酸度过高或过低有无影响?溶液的温度对测定有无影响?

6、配制KMnO4溶液时为什么要把溶液煮沸?配好的溶液为什么要过滤后才能使用?

重点和难点

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放置和标定需要学生注意。

深化和拓展

在基础实验中锻炼基础科学研究技能。

教学方式及注意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了解预习内容落实情况,以多媒体为手段讲解实验内容;以现场指导法纠正和规范实验操作。

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3年7月第一版。

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四版

课题∶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课题: 对过氧化氢分解速 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课题: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设计 本课题教学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变化创造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化学反应的速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更使化学带来神奇,学生有强烈探究欲望。虽然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以及受条件的影响致使课堂组织有一定困难,但通过对第二单元“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原动力,更加热爱化学,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记录与表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界因素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初步了解从量方面设计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及 对实验报告的记录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相互配合 师生配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过程的实施与评价。 学习方法 以实验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 试管、橡皮塞、导气管、量筒、水槽、秒表、胶头滴管等; 红砖粉、二氧化锰、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简图: 课题导入探究一(反 应物浓度) ①设计实验 ②分组实验 ③交流 探究二(催 化剂种类) 探究小结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总结 课堂 小结 ①学生谈感受 ②教师激励 ①播放视频 ②教师激发 ③学生猜想 ①设计实验 ②分组实验 ③交流 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语: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视频: 这是我们一个月之前上课的场景,其中有同学讲到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其实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还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展示课题) 1、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 2、小组交流猜想,教师作出评价积极鼓励。 观看思考 倾听 小组讨论,将猜想填入探究报告单。 倾听交流,积极补充。 设计意图与教学预测留心观察与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教师旨在用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探究什么的兴趣。 探究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语: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也很好,有大胆 的猜想就成功的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今天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因素进行探究。(课件展示两个探究实验并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请各组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关注老师的表述,知道本节课探究内容。 积极思考,交流讨论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

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试剂:罗丹明B乙醇溶液;1-萘酚乙醇溶液;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蒸馏水;乙 醇。 仪器: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

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导航原理实验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批改日期:年月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控制科学实验室

实验1 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验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陀螺仪的结构特点; 2.对比验证没有通电和通电后的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表观; 3.深化课堂讲授的有关二自由度陀螺仪基本特性的内容。 二、思考与分析 1. 定轴性 (1) 设陀螺仪的动量矩为H ,作用在陀螺仪上的干扰力矩为M d ,陀螺仪漂移角 速度为ωd ,写出关系式说明动量矩H 越大,陀螺漂移越小,陀螺仪的定轴性(即稳定性)越高. 答案: d d H M ω=? /sin d d H M θω = 干扰力矩M d 一定时,动量矩H 越大,陀螺仪漂移角速度为ωd 越小,陀螺漂移越小, 陀螺仪的定轴性(即稳定性)越高. (2) 在陀螺仪原理及其机电结构方而简要蜕明如何提高H 的量值? 答案:H J =Ω 由公式2A J dm r = ???可知 提高H 的量值有四种途径: 1. 陀螺转子采用密度大的材料,其质量提高了,转动惯量也就提高了。 2. 改变质量分布特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若质量分布的半径距质 心越远,H 越大。因此将陀螺转子的有效质量外移,如动力谐陀螺将转子设计成环状。即在陀螺电机定子环中,可做成质量集中分布在环外边缘的环形结构,切边缘部分材质密度大,可提高转动惯量。 3. 增大r,可有效提高转动惯量。 4. 另外可通过采用外转子电机来改变电机质量分布,增大r 。改变电机定转子结构:采用外转子,内定子结构的转子电机。

4. 增加陀螺转子的旋转速度。 2/602(1)/n s f p ωππ==- ,60(1)/n f s p =- 提高电压周波频率 f ↑——〉n ↑——H ↑ f=400Hz 适当减少极对数 ,如取p=1 适当减少转差率s ,可通过减少转子支承轴承摩擦来实现 2.进动性 (1) 在外框架施加一沿x 轴正方向作用力矩时,画出动量矩H 的进动方 向及矢量M ,ω,H 的关系坐标图。(设定H 沿Z 轴正方向)并在坐标中标出陀螺仪自转轴的旋转方向n 。 b) 在内框架施加一沿Y 轴正方向作用力矩时,画出动量矩H 的进动方向及 矢量M ,ω,H 的关系坐标图。(设定H 沿Z 轴正方向)并在坐标中标出陀螺仪自转轴的旋转方向n 。

荧光分析法实验报告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学习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S )通常又叫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痕量分析技术。荧光(fluorescence )是分子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通常是紫外光和可见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较长的光。由此可见,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有两个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和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或称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绘制激发光谱时,将发射单色器固定在某一波长,通过激发单色器扫描,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记录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激发光谱,其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相似。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的相对强度。绘制荧光光谱时,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通过发射单色器扫描以检测各种波长下相应的荧光强度,记录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可用于鉴别荧光物质,而且是选择测定波长的依据。 荧光强度(F )是表征荧光发射的相对强弱的物理量。对于某一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在一定波长和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照射下,当液层的厚度不变时,所发生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即 该式即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使用时要注意该关系式只适用于稀溶液。 三、 仪器与试剂 F-4500荧光光谱仪;比色管(10mL );牛血清白蛋白(BSA ) 四、 实验内容 1、 开机准备:接通电源,启动电脑。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预热15分钟。 2、 运行FL solution 软件,设定检测方法和测量参数: EX (激发波长):280nm EM (发射波长):340nm EX 扫描范围:210nm ~330nm EM 扫描范围:290nm ~450nm EX 缝宽:2.5nm ,EM 缝宽:2.5nm 扫描速度:240nm/min PMT 电压:700V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绘制: 先固定激发波长为280nm ,在290~450nm 测定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发射光谱,在343nm 附近为最大发射波长λem ;再固定发射波长为λem ,测定激发波长为200nm ~λem 时的荧光强度,获得溶液的激发光谱,在280nm 附近为最大激发波长λex 。 4、 退出FL solution 软件,关闭光谱仪主机电源,关闭计算机。 Kc F

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2013 级测绘工程专业 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卫星导航基本程序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时间: 2016年6月28日~2016年6月30 中国矿业大学

目录 实验一时空基准转换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过程 (2) 四、实验感想 (6) 实验二RINEX文件读写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7) 三、实验过程 (7) 实验三卫星轨道计算 (12) 一、实验目的 (12) 二、实验内容 (12) 三、实验过程 (12) 四、实验感想 (15)

实验一时空基准转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时空系统及其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 2、掌握常用时空基准之间的转换模型与软件实现 3、每人独立完成实验规定的内容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内容包括: 内容一:编程实现GPS起点1980年1月6日0时对应的儒略日 内容二:编程实现2011年11月27日对应的GPS周数与一周内的秒数 内容三:在WGS84椭球的条件下,编程实现当中央子午线为117度时,计算高斯坐标x = 3548910.811290287, y = 179854.6172135982 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内容四:WGS84椭球下,表面x=-2408000; y=4698000;z= 3566000处的地平坐标系坐标为: e=704.8615;n=114.8683;u=751.9771的点对应的直角坐标为多少? 三、实验过程 1.针对第一、二部分内容: 1.1解决思路:先建立” TimeStruct.h”的头文件,将格里高利历、GPS时间结构、儒略日时间结构共结构体的方式放在里面;在建立“TimeTr”的头文件,建立类“CTimeT r”,创建变量“GPS Time”、“Time”、”JulDay”,并且申明函数“TIME2JUL”、“TIME2GTIME”等,用这些函数分别实现所需要的转换。 1.2具体的实现函数: “TIME2JUL”函数: double CTimeTr::TIME2JUL()//TIME Time,JULIANDAY &JulDay { double m,y; double D; //h =Time.byHour+Time.byMinute/60.0+Time.dSecond/3600.00; if(Time.byMonth<=2) {

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

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 一、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水溶液在室温下,没有催化剂存在时,分解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在含有催化剂I –的中性溶液中,其分解速率大大加快,反应式为:2H 2O 2 == 2H 2O + O 2(g) 反应机理为: H 2O 2 + I – → H 2O + IO – k 1 (慢) (1) H 2O 2 + IO – → H 2O + O 2(g) + I – k 2 (快) (2) 整个分解反应的速率由慢反应(1)决定,速率方程为: 22 -22H O 1H O I dc k c c dt -= 因反应(2)进行得很快且很完全,I –的浓度始终保持不变,故上式可写成: 22 22H O H O dc kc dt -= 式中,-1I k k c =,k 为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将上式积分得 0ln c kt c = 此式表明,反应速率与H 2O 2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故称为一级反应。将上式积分得: 01ln ln c t k c t +-= 式中c 0、c t 分别为反应物过氧化氢在起始时刻和t 时刻的浓度。 反应半衰期为: 1 12/1693.02ln k k t == 设H 2O 2完全分解时放出O 2的体积为V ∞,反应t 时放出O 2的体积为V , 则c 0∝V ∞,c ∝(V ∞ – V ),故 ln V kt V V ∞∞=- ln -V V kt V ∞∞-= ln -+ln V V kt V ∞∞-=() 以ln(V ∞ – V )对t 作图应得一直线,从直线斜率(– k )即可求得H 2O 2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故实验需测定反应不同时刻O 2的体积V 及H 2O 2完全分解时O 2的体积V ∞。V ∞可用下法之一求出。 (a) 加热法 在测定若干个V 数据后,将H 2O 2溶液加热至50~60 ℃ 约15 min ,可以认为H 2O 2已分解完全,待冷却至室温后,记下量气管的读数,即为V ∞。

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 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二、操作 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乙醚50mL和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O2Na。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7H5O2Na不得少于99.0% 三、说明 1.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和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2.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3.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使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四、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五阿司匹林片的分析 一、目的 1.掌握片剂分析的特点及赋形剂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2.掌握阿司匹林片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操作 [鉴别] 1.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的细粉(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振摇后,放置5分钟,滤过,滤液煮沸2分钟,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检查] 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无水氯仿3mL,不断搅拌2分钟,用无水氯仿湿润的滤纸滤过,滤渣用无水氯仿洗涤2次,每次1mL,合并滤液和洗液,在室温下通风挥发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4mL溶解后,移至100mL量瓶中,用少量5%乙醇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取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液(1mol/L)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 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和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置10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1mL,

荧光定量实验报告(作业)

RT-qPCR比较不同样本中miR-21的相对表达差异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实验原理。 2、掌握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通过内参或者外参法对待测样品中的特定DNA序列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荧光定量PCR 最常用的方法是DNA 结合染料SYBR Green Ⅰ的非特异性方法和Taqman 水解探针的特异性方法。本实验中采用非特异性SYBR Green I 染料法,SYBR Green I 是一种结合于所有ds DNA 双螺旋小沟区域的具有绿色激发波长的染料,在游离状态下会发出微弱的荧光,但一旦与双链DNA 结合后,荧光大大增强。因此,SYBR Green I 的荧光信号强度与双链DNA 的数量相关,可以根据荧光信号检测出PCR 体系存在的双链DNA 数量。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PCR仪、荧光定量PCR仪 实验材料:MCF7细胞 实验试剂:逆转录试剂盒、SYBR GREEN试剂盒 四、实验步骤 4.1 MCF7细胞RNA提取(RNAiso Plus) 1)将生长至80%的MCF细胞消化为单细胞悬液,准备提取RNA; 2)9000g,2min离心,弃掉培养基,加1 ml RNAiso Plus用移液枪反复吹吸直至裂

解液中无明显沉淀,室温(15-30℃)静置5分钟; 3)加入氯仿(RNAiso Plus的1/5体积量),盖紧离心管盖,混合至溶液乳化呈 乳白色,室温静置5min; 4)12,000 g 4℃离心15分钟。从离心机中小心取出离心管,此时匀浆液分为三 层,即:无色的上清液(含RNA)、中间的白色蛋白层(大部分为DNA)及带有颜色的下层有机相。 5)吸取上清液转移至另一新的离心管中(切勿吸出白色中间层)。 6)向上清中加入0.5-1倍RNAiso Plus体积的异丙醇,上下颠倒离心管充分混匀 后,室温下静置10分钟。 7)12,000g 4℃离心10分钟。一般在离心后,试管底部会出现RNA沉淀。 8)弃上清,加入1ml DEPC水配制的75%乙醇,充分洗涤管盖和管壁,并轻弹 管底,让沉淀浮起来,并静置3-5 min; 9)打开离心管盖,室温干燥沉淀几分钟。沉淀干燥后,加入适量(可以根据沉淀 的多少确定)的RNase-free 水溶解沉淀。测浓度,记录A260/280。 4.2 1%琼脂糖凝胶电泳(取少部分进行跑电泳,留足够的量做反转录) 4.3 反转录 试剂体积(10μl) RNA500 ng Gene specific primers(2μM)RT primer1μl 5×ReverseTranscriptase M-MLV 2μl Buffer dNTP (10mM)0.5μl

GPS实验报告

实验一 GPS静态定位数据采集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练习GPS天线的整平、对中、安装; 2. 练习GPS接收机静态系统配置与连接; 3. 了解GPS接收机静态系统参数设置; 4. 掌握GPS接收机测站信息采集与设置; 5. 熟悉GPS接收机静态数据采集观测信息评价方法 6.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卫星导航定位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熟练 掌握GPS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且能独立完成GPS数据后处理工作,得到可靠的点位坐 标 二.实验仪器 1.华测X90接收机一台 2.脚架一个 3.电池一个 4.基座一个 5.2米钢尺一把 三.实验内容 1.认识华测X90 GPS接收机的各个部件。 2.掌握GPS接收机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法。 3. 熟悉GPS接收机前面板各个按键的功能。 4. 熟悉GPS接收机后面板各个接口的作用。 5.学会使用GPS接收机查看天空GPS卫星的分布状况、PDOP值以及测站经纬度。 6.学会使用GPS接收机采集数据,并给采集的数据编辑文件名;学会GPS接收机天线 高的输入方法。 四.实验步骤 1、GPS接收机安置 a). 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 b).天线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差应≤3mm。 天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圆气泡应居中; c).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对于定向标志不明 显的接收机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每次应按此标记安置仪器。 d)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应先量取天线高,结束后再量一次天线高,取平均值作为该观测时段的天线高 2.华测GPS X90的使用 a)按下电源键开始观测 b)常按切换键直至切换到静态观测 c)各接受机同时开始观测,观测45分钟左右,关机结束观测任务,整理仪 器

过氧化氢的分解

实验 过氧化氢的分解 一、 实验目的 1.测定H 2O 2分解反应的速率系数和半衰期。 2.熟悉一级反应的特点,了解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一级反应的影响。 3.学会用图解法求一级反应的速率系数。 二、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是很不稳定的化合物,在没有催化剂作用时也能分解,但分解速度很慢。但加入催化剂时能促使H 2O 2较快分解,分解反应按下式进行: H 2O 2→H 2O+ 2 1O 2 (1) 在催化剂KI 作用下,H 2O 2分解反应的机理为: H 2O 2+KI →KIO+ H 2O (慢) (2) KIO →KI+ 2 1O 2 (快) (3) KI 与H 2O 2生成了中间产物KIO ,改变了反应的机理,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加快。反应(2)较(3)慢得多,成为H 2O 2分解的控制步骤。 H 2O 2分解反应速率表示为: r = dt dc ) O H (22 反应速率方程为: dt dc ) O H (22=k ’c(H 2O 2)c(KI) (4) KI 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其浓度近似不变,这样(4)式可简化为: dt dc ) O H (22=kc(H 2O 2) (5) 其中,k=k ’c (KI),k 与催化剂浓度成正比。 由(5)式看出H 2O 2催化分解为一级反应,积分(5)式得:ln 0 c c = - kt (6) 式中:c 0——H 2O 2的初始浓度;c ——t 时刻H 2O 2的浓度。 一级反应半衰期t 2 1为: t 2 1= k 2ln = k 693.0 (7) 可见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无关,与反应速率系数成反比。本实验通过测定H 2O 2 分解时放出O 2的体积来求反应速率系数k 。从H 2O 2=== H 2O+ 2 1O 2中可看出在一定温度、一定 压力下反应所产生O 2的体积V 与消耗掉的H 2O 2浓度成正比,完全分解时放出O 2的体积V ∞与H 2O 2溶液初始浓度c 0成正比,其比例常数为定值,则c 0∝V ∞、c 0∝(V ∞-V)

南京大学-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X 荧光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能量色散X 荧光分析的原理、仪器构成和基本测量、分析方法。 2.验证莫塞莱定律,并从实验推出屏蔽常数。 3.研究对多道分析器的定标,以及利用X 荧光分析测量位未知样品成分及相对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以一定能量的光子、电子、原子、α粒子或其它离子轰击样品,将物质原子中的内壳层电子击出,产生电子空位,原子处于激发态。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跃迁,填补内壳层电子空位,同时释放出跃迁能量,原子回到基态。跃迁能量以特征X 射线形式释放,或能量转移给另一个轨道电子,使该电子发射出来,即俄歇电子发射。测出特征X 射线能谱,即可确定所测样品中元素种类和含量。 特征曲线X 射线根据跃迁后电子所处能级可以分为,,K L M 系等;根据电子跃迁前所在能级又可分为βαγβαL L K K K ,,,,等不同谱线。特征X 谱线的的能量为两壳层电子结合能之差。因此,所有元素的,K L 系特征X 射线能量在几千电子伏到几十千电子伏之间。X 荧光分析中激发X 射线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1)用质子、α粒子等离子激发

(2)用电子激发; (3)用X射线或低能γ射线激发。我们实验室采用X射线激发(XIX技术),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激发源的X光管。 XIX技术中,入射光子除与样品中原子发生光电作用产生内壳层空位外,还可以发生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康普顿散射),这些散射光子进入探测器,形成XIX分析中的散射本底。另外,样品中激发出的光电子又会产生轫致辐射,但这产生的本底比散射光子本底小得多,且能量也较低,一般在3keV以下。所以XIX能谱特征是:特征X射线峰叠加在散射光子峰之间的平坦的连续本底谱上。如图1能谱示意图所示。 图一:能谱示意图 测量特征X射线常用() Si Li探测器,它的能量分辨率高,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也可选用() Ge Li或高纯Ge探测器,但均价格昂贵。 在X荧光分析中,对于轻元素(一般指45 Z<的元素)通常测其KX射线,对于重元素(45 Z>的元素),因其KX射线能量较高且比LX射线强度弱,

荧光分析法实验(有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氨基酸的荧光激发、发射及同步荧光光谱的测量五.数据处理 1.用实验获得的数据绘制两种氨基酸的激发、发射、同步光谱图(如图3、4)。2.从激发和发射光谱中找出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值,以及它们相对应的峰高。在它们的同步荧光光谱中也确定最大波长和对应的峰高。 苯丙氨酸的荧光光谱图 苯丙氨酸扫描激发波长在214nm和285m两处出现最高峰,本实验选择214nm为最大激发波长。此外,激发波长曲线在280-300nm处出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峰,此峰为倍频峰,非激发波长峰,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可以验证,如图,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获得的激发波长也在215nm,与之前基本吻合。 色氨酸的荧光光谱图

色氨酸扫描激发波长在217nm处有一个最大峰,所以激发波长为217,发射波长为361。发射波长曲线在450-460nm处出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峰(在这张图上没显示出来),此峰为倍频峰,非激发波长峰,我们通过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技术可以验证。 六.讨论与思考 1.对待测溶液进行预扫描的有何作用? 从预扫描得到激发和发射波长的初步结果,根据我们得到的初步结果对仪器进行设置,然后对两种氨基酸溶液测量它们的荧光激发、发射和同步荧光光谱。 2.观察激发波长的整数倍处荧光发射光谱在有何特点?该波长是否适合于进行定量分析? 激发波长的整数倍处荧光发射光谱会出现以很强的峰,是倍频峰。不适合定量分析。 3.同步荧光技术有哪些优点?比较激发、发射和同步荧光光谱中的峰值及对应波长,比较他们的不同,并解释原因。 同步荧光法能简化光谱,减少光谱重叠和散射的影响,提高对荧光性质相近化合物同时测定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同步荧光法相对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得到的峰比较窄,更明显。同步荧光光谱不是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卫星导航定位实验报告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学号: 07122825 姓名:王亚亚 班级:测绘12—1 指导老师:王潜心/张秋昭/刘志平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5-07-01

实验一编程实现读取下载的星历 一、实验要求: 读取RINEX N 文件,将所有星历放到一个列表(数组)中。并输出和自己学号相关的卫星编号的星历文件信息。读取RINEX O文件,并输出指定时刻的观测信息。 二、实验步骤: 1、下载2014年的广播星历文件和观测值文件,下载地址如下: ftp://https://www.360docs.net/doc/6014737910.html,/gps/data/daily/2014/ 2、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与自己学号后三位一致的年积日的数据文件和星历文件,站点的选择必须选择与姓氏首字母相同的站点的数据,以王小康同学为例,学号:07123077,需下载077那天的数据。有些同学的学号365<后三位 <730,则取学号后三位-365,以姜平同学为例:学号10124455,下载455- 365=90 天的数据,有些同学的学号730<后三位<=999,则取学号后三位-730,以万伟同学为例:学号:07122854,则下载854-730 = 124天的数据。可以选择wnhu0124.14n wnhu0124.14o 根据上述要求我下载了2014年第95天的数据,选择其中的wsrt0950.14n和wsrt0950.14o星历文件。指定时刻(学号后五位对应在年积日对应的秒最相近时刻)的观测值信息如张良09123881,后五位23881,取23881-3600*6= 2281秒,6点38分01秒,最近的历元应该是6点38分00秒的数据。根据计算与我最接近的观测时刻为2014年4月5日6点20分30.00秒。 3、编程思路: 利用rinex函数读取星历文件中第14颗卫星的星历数据并输出显示。对数据执行762次循环找到对应的2014年4月5日6点20分30.00秒,并输出观测值。 4、程序运行结果:

过氧化氢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过氧化氢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一、过氧化氢的性能 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分子式为H2O2,结构式为H-O-O-H,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它是一弱酸性的无色透明液体,相对密度1.4067(25℃),溶点-0.41℃,沸点150.2℃,溶于水、醇、醚,不溶于石油,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它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一般商品的过氧化氢溶液里都加有酸作为稳定剂。在温度稍高时,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能使有机物质燃烧,与二氧化锰相互作用能引起爆炸,不利于运输。过氧化氢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为强氧化剂,腐蚀性很强,贮存双氧水容器的材质只能用纯铝(>99.6%)、不锈钢、玻璃、陶瓷和聚乙烯塑料等。 二、过氧化氢的用途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含量一般有3%、30%、35%,有的甚至高达90%,常用的有30%或35%。过氧化氢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合成、纸浆、纸和纺织品的漂白(是一种优良的氧化漂白剂),金属矿物质处理、环保、电子及军工等领域。目前,我国双氧水的消费结构为纺织工业50%,造纸工业13%,化工23%,其他14%。 纺织工业:纺织工业中过氧化氢主要用于纺织品退浆、漂白,还原染料染色时显色。如纯棉织物、麻织物、皮毛及工艺品的漂白。 三、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酰胺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其它物质。在氧化漂白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合理制定工艺,有效地控制其分解,充分地利用。 1、浓度:过氧化氢在较低浓度时,分解速率较慢,但随着浓度的升高,分解速率逐渐增大。当含量超过65%,温度稍高时,分解加剧,遇有机物还会容易引起爆炸,且不宜于运输和保存。 2、温度:过氧化氢受热和日光照射时分解速率加快,在温度为30℃以下时比较稳定,在70℃以上时,分解速率更快。因为过氧化氢商品中都加有稳定剂,过氧化氢的分解要超过其活化能时才能分解,因此当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加速分解,温度越高则分解越快。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放出氧气。 2H2O2→2H2O+O2↑+200kJ

北航惯性导航综合实验四实验报告

基于运动规划的惯性导航系统动态实验 GAGGAGAGGAFFFFAFAF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日 实验4.1 惯性导航系统运动轨迹规划与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 为进行动态下简化惯性导航算法的实验研究,进行路径和运动状态规划,以验证不同运动状态下惯导系统的性能。通过实验掌握步进电机控制方法,并产生不同运动路径和运动状态。 二、实验内容 学习利用6045B 控制板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的方法,并控制电机使运动滑轨产生定长运动和不同加速度下的定长运动。 三、实验系统组成 USB_PCL6045B 控制板(评估板)、运动滑轨和控制计算机组成。 四、实验原理 IMU安装误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GAGGAGAGGAFFFFAFAF

USB_PCL6045B 控制板采用了USB 串行总线接口通信方式,不必拆卸计算机箱就可以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进行运动控制芯片PCL6045B 的学习和评估。 USB_PCL6045B 评估板采用USB 串行总线方式实现评估板同计算机的数据交换,由评估板的FIFO 控制回路完成步进电机以及伺服电机的高速脉冲控制,任意 2 轴的圆弧插补,2-4 轴的直线插补等运动控制功能。USB_PCL6045B 评估板上配置了全部PCL6045B 芯片的外部信号接口和增量编码器信号输入接口。由 USB_PCL6045B 评估测试软件可以进行PCL6045B 芯片的主要功能的评估测试。 GAGGAGAGGAFFFFAFAF

图4-1-1USB_PCL6045B 评估板原理框图如图4-1-1 所示,CN11 接口主要用于外部电源连接,可以选择DC5V 单一电源或DC5V/24V 电源。CN12 接口是USB 信号接口,用于USB_PCL6045B 评估板同计算机的数据交换。 USB_PCL6045B 评估板已经完成对PCL6045B 芯片的底层程序开发和硬件资源与端口的驱动,并封装成156 个API 接口函数。用户可直接在VC 环境下利用API 接口函数进行编程。 五、实验内容 GAGGAGAGGAFFFFAFAF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

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0.05)时,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If与浓度有下面的关系:If=KC。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doc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篇一: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二、实验内容:测定荧光黄/水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首先根据已知的激发波长(如果未知,则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以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测定发射光谱,得到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根据最大发射波长测定激发光谱,得到最大激发波长;然后在根据最大激发波长测定测定发射光谱; 根据所得数据,用origin软件做出光谱图。三、实验原理: 某些物质吸收光子后,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经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辐射,此即光致发光。光致发光现象分荧光、磷光两种,分别对应单重激发态、三重激发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本实验为荧光光谱的测定。

激发光谱:在发射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吸收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图。 发射光谱:在激发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发射的荧光强度随发射波长的变化图。 各种物质均有其特征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因此,根据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可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的测定。 四、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机构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XX00 S1 / R1 (CPS / MicroAmps) 150000 100000 50000 0Wavelength (nm) 400000 S1 / R1 (CPS / MicroAmps) 300000 XX00 100000 Wavelength (nm)

北航惯性导航综合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 验一 陀螺仪关键参数测试与分析实验 加速度计关键参数测试与分析实验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二日 实验一陀螺仪关键参数测试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得 通过在速率转台上得测试实验,增强动手能力与对惯性测试设备得感性认识;通过对陀螺仪测试数据得分析,对陀螺漂移等参数得物理意义有清晰得认识,同时为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陀螺仪与对陀螺仪进行误差建模与补偿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利用单轴速率转台,进行陀螺仪标度因数测试、零偏测试、零偏重复性测试、零漂测试实验与陀螺仪标度因数与零偏建模、误差补偿实验。 三、实验系统组成 单轴速率转台、MEMS 陀螺仪(或光纤陀螺仪)、稳压电源、数据采集系统与分析系统。

四、实验原理 1.陀螺仪原理 陀螺仪就是角速率传感器,用来测量载体相对惯性空间得角速度,通常输出与角速率对应得电压信号。也有得陀螺输出频率信号(如激光陀螺)与数字信号(把模拟电压数字化)。以电压表示得陀螺输出信号可表示为: (1-1)式中就是与比力有关得陀螺输出误差项,反映了陀螺输出受比力得影响,本实验不考虑此项误差。因此,式(1-1)简化为 (1-2)由(1-2)式得陀螺输出值所对应得角速度测量值: (1-3) 对于数字输出得陀螺仪,传感器内部已经利用标度因数对陀螺仪模拟输出进行了量化,直接输出角速度值,即: (1-4)就是就是陀螺仪得零偏,物理意义就是输入角速度为零时,陀螺仪输出值所对应得角速度。且 (1-5) 精度受陀螺仪标度因数、随机漂移、陀螺输出信号得检测精度与得影响。通常与表现为有规律性,可通过建模与补偿方法消除,表现为随机特性,可通过信号滤波方法抵制。因此,准确标定与就是实现角速度准确测量得基础。 五、陀螺仪测试实验步骤 1)标度因数与零偏测试实验 a、接通电源,预热一定时间; b、陀螺工作稳定后,测量静止情况下陀螺输出并保存数据;

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实习报告

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熟悉MapInfo的环境,了解MapInfo的文件组成。 2.建立矢量数据文件,为后面的实习打下基础。 二、实习要求 数字化中国轮廓图,包括各省市自治区范围(面)、长江、黄河(线)、主要城市(点),并分别建立关于点、线、面的三个Table文件。 三、实习步骤 1.启动计算机,进入Windows桌面。 2.运行MapInfo应用程序,进入MapInfo。 3.选择菜单文件(File)>打开表(Open Table…),出现打开表对话框。 4.将对话框中的文件类型(List File of Type)定为栅格图象(Raster Image);选择正确路径,找到china(.jpg)文件,单击打开(OK)按钮,出现下列提示框:“你想简单地显示未配准的图象,或配准它使它具有地理坐标?”,单击显示配准按钮,窗口出现China栅格图象。依次增加至少4个配准点位。 5.选择菜单地图(Map)>图层控制(Layer Control),出现图层控制对话框,使装饰图层(Cosmetic Layer)可编辑 6.选择绘图(Draw)工具条中的点编辑工具,找到各城市符号的中心点单击鼠标左键,数字化图上所有城市的点位 7.选择菜单地图(Map)>保存装饰对象(Save Cosmetic Objects…),出现保存装饰对象对话框,选择正确路径,取名Point存盘。 8.选择绘图(Draw)工具条中的折线编辑工具,数字化长江、黄河。方法是:找到起点单击鼠标,然后沿着欲数字化线段依次寻找拐弯点并单击鼠标,直至河流的另一端点,双击鼠标结束。重复第七步骤,取名Line存盘。 9.选择绘图(Draw)工具条中的面编辑工具,数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范围。方法同上,但表示结束的鼠标双击使得终点与起点自动连接形成封闭的多边形。重复第七步骤,取名Region存盘。

2021年过氧化氢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过氧化氢分解影响因素分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过氧化氢的性能 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分子式为H2O2,结构式为H-O-O-H,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它是一弱酸性的无色透明液体,相对密度1.4067(25℃),溶点-0.41℃,沸点150.2℃,溶于水、醇、醚,不溶于石油,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它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一般商品的过氧化氢溶液里都加有酸作为稳定剂。在温度稍高时,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能使有机物质燃烧,与二氧化锰相互作用能引起爆炸,不利于运输。过氧化氢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为强氧化剂,腐蚀性很强,贮存双氧水容器的材质只能用纯铝(>99.6%)、不锈钢、玻璃、陶瓷和聚乙烯塑料等。 二、过氧化氢的用途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含量一般有3%、30%、35%,有的甚至高达90%,常用的有30%或35%。过氧化氢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合成、纸浆、纸和纺织品的漂白(是一种优良的氧化漂白剂),金属矿物质处理、环保、电子及军工等领域。目前,我国双氧水的消费结构为纺织工业50%,造纸工业13%,化工23%,其他14%。

纺织工业:纺织工业中过氧化氢主要用于纺织品退浆、漂白,还原染料染色时显色。如纯棉织物、麻织物、皮毛及工艺品的漂白。 三、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酰胺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其它物质。在氧化漂白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合理制定工艺,有效地控制其分解,充分地利用。 1、浓度:过氧化氢在较低浓度时,分解速率较慢,但随着浓度的升高,分解速率逐渐增大。当含量超过65%,温度稍高时,分解加剧,遇有机物还会容易引起爆炸,且不宜于运输和保存。 2、温度:过氧化氢受热和日光照射时分解速率加快,在温度为30℃以下时比较稳定,在70℃以上时,分解速率更快。因为过氧化氢商品中都加有稳定剂,过氧化氢的分解要超过其活化能时才能分解,因此当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便加速分解,温度越高则分解越快。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放出氧气。 2H2O2→2H2O+O2↑+200kJ 3、酸碱度:过氧化氢在强酸性条件下(pH<3)稳定性较差,其分解速度很快。 过氧化氢在弱酸条件下比较稳定,一般商品的过氧化氢溶液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