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培训资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培训资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是一个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古诗词里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这两首描写的都是寒山秋天景色的古诗,诗人被那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陶醉,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背诵古诗,对《山行》《枫桥夜泊》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这两首诗。但学生对古诗中的词义及内容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构想:

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两首诗在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里理解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山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1、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1理解"白云生处"。

2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3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1理解"坐""爱"

2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3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1理解"霜叶""红于"。

2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3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4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七、写字指导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3、组词扩词,选词口头造句。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三、朗读理解。

1、学习一、二句。

1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理解"愁"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

4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指名读三、四句。

1"姑苏"在什么地方?

2到是什么意思?

3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总结全诗,体会情感。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5、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3、组词扩词,选词口头造句。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

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绝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品味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两首”,生读) 师: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们会背吗?(两名学生背诵古诗) 师:背得真好!我们也一起来背一背吧!(全班齐背) 师:大家真棒!昨天我们还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把它说出来? A生:知诗人。 B生:解诗题。 C生:明诗意。 D生:悟诗情。(师相应板书,生齐读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言激励,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顿时被激活了。学法迁移,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师: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 生:绝句。(师板书,生书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生:杜甫。 师:哪为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呢?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生:杜甫是李白的好朋友,湖北人。 生:......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杜甫吧!(师课件出示有关杜甫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吗?(师简介杜甫写此诗的背景)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接下来我们应该是...... 生:解诗题。 师: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生一片茫然)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师相应板书“绝句”“律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师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为下面的“明诗意、悟诗情”做了有力的铺垫,收一举多得之效。〗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师:(师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古诗内容)这首诗里面藏着许多生字,哪位小朋友能够请出她们的拼音朋友?(一生带读,师出示拼音) 师:读得真好!谁能来给这些生字宝宝交交朋友? A生:鹭,白鹭。 B生:岭,山岭。 C生:含,包含。 D生:泊,停泊。 E生:泊,湖泊(bó) 师:你的词汇积累得真多,但应是湖泊(pō) ...... 师:大家很会给生字宝宝交朋友。接着,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古诗,并给古诗画一画节奏。(生自读古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新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2)对照翻译,理解词语意思。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2

古诗两首 班级姓名 一、比一比,再组词。 渡()愉()烧()宵()气() 度()偷()晓()霄()乞() 二、先查字典,再按要求填空。 1.“宵”的音节是,它是结构的字,部首是。它的另一个同音字是2.“屏”的部首是,去掉部首有画。组词: 三、把词语和正确的解释连一连。 碧霄用云母做的屏风 今宵古代的节日,又名七夕 云母屏风银河,天河 乞巧浩瀚无际的青天 长河今夜 四、读读下面的诗句,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我能把下面的节日和时间连一连,再回答问题。 端午九月初九 中秋七月初七 七夕五月初五 重阳八月十五 1.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 2.端午节这天,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写一写。 六、语文实践。 1.我有一个小小心愿。 现在,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心意也更诚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 如果是你,你会乞求什么? 2.我读书,我最棒。让我们来读读《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 参考答案: 一、渡河度日如年愉快偷偷烧饭知晓元宵九霄云外生气乞讨 二、1.Xiāo 上下宝盖头霄 2.尸 6 屏幕

三、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今宵今夜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乞巧古代的节日,又名七夕长河银河,天河 四、1.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2.嫦娥应当懊悔不该偷吃仙丹,如今冷冷清清住在月宫里,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青天,这颗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 五、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七夕七月初七重阳九月初九 六、乞聪明乞智慧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春日

2 古诗两首《春日》 【教学过程】 一、读春 积累词句 (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 (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仲春阳春晚春 残春暮春春令三春阳春春辉春风春水春光 春色春汛春雨春景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暖 踏春春雷春潮春华春季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春寒料峭春满人间四季如春春风和煦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春风浩荡春风化雨春潮滚滚春花怒放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百花争春春到人间百鸟鸣春春花烂漫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春水盈盈春风轻拂春风拂面春和景明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春江水暖春雨丝丝春雨绵绵红杏闹春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 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春天的日子、春天) (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 (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是一个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古诗词里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这两首描写的都是寒山秋天景色的古诗,诗人被那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陶醉,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背诵古诗,对《山行》《枫桥夜泊》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这两首诗。但学生对古诗中的词义及内容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构想: 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两首诗在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里理解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山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1、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1理解"白云生处"。 2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3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张玉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 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童年快乐。 4. 启发学生吸纳古代儿童生活中有益的自然元素,更完美地规划自己的金色童年。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诗 二、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小儿垂钓》。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好课题。 1、【注意提示】“垂”、“钓”的字形。 2.一起读课题,你能透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你钓鱼时心情怎么样,再来读读题目,读出你的高兴。 三、了解作者 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四、理解诗意 1.这首诗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能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吗?先自己练练, 2、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 3、有些体会了,来,我们一起读。

4、这首诗诗意浅显。请大家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自己试着说说诗的大意。可以自己小声说说,也可以说给同桌听听,互相启发、补充。 5、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6、谁来说说诗的大意。 五、想象入境 1、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诗,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画面,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同学们继续读诗,边读边想,看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能样画面?多读读,画面的印象会更深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 六、品诗悟情 1、如果你能静气凝神地读读诗,你会有更多的感悟。抓住诗中的一些词语,静下心来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把你认为最有趣最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读着读着,一些词被我们发现了,是哪些词? 这么一读,一个初学垂钓的小孩仿佛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大家一起读。 七、迁移创新,延伸提高 师:自从诵读国学经典以来,我们大胆改革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今天我们照例,以小组为单位,或古诗朗诵;或古诗配画,或古诗吟唱;或故事创编。你们肯定还有更多的新点子来表达诗意,诗情,对不对? 小组展示。 八、自主互助,学习新诗 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品诗悟情;特色展示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小儿垂钓》,接下来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第二首古诗。 2、交流:把你们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展示:简介白居易;朗诵;诗的大意。(诗描绘的意境)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咏柳》和《春日》是三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两首咏物诗文。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最新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最新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唐代以后,古诗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复备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 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 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6.古诗两首(教案)(3)

6.《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其中前四句)。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另一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作的《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及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春雨》。 感受春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诗人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一)解题。

1.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夜喜雨》。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将写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二)看图导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正音。注意“随”、“乃”、“潜”几个生字的读法。 (三)理解诗句。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为 (春天的雨是好雨) 2.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重点理解“潜”、“润”。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 润:滋润,润泽。象妈妈的乳汁在哺育幼儿。 “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总结: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咏柳

《咏柳》教学设计 都结乡中心小学许春娇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千古佳作,诗人通过用独特的笔触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会认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

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2、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3、介绍作者:贺知章 5、齐读课题,认记生字“咏”。释题:“咏”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圈出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多练读几遍。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贺知章老先生在回乡途中,远远看到一棵大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图引出第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青绿色的玉石,“妆”——打扮。“一树”在这里表示一棵树吗?“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一树”就是指整棵树、满树。比如:我们这里坐了一屋子人,爸爸出了一身汗。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学习第二句诗。“万条”是多少条?指柳树枝条很多。“百”“千”“万”在古诗中经常泛指“多”的意思。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丝绦”——用绿色丝线编成的带子或绳子。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千万条柳枝从树上垂下来,好像绿色丝带一样。)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

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