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主要形式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早在15世纪,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在英国农村出现了。由商人先到市场上购买羊毛,交给各家纺工纺成毛线,他再收取毛线,分给各家织工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给纺工、织工以工资。这时生产分散进行,纺工织工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的资金还不十分雄厚,没有集中的厂房设备。当时,北方约克郡的广大农村,这种手工工场很普遍。

到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伦敦西部纽伯里一个名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业商人,在16世纪初就拥有一个约千人的手工工场,其中男女织工、纺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生产者由于经受不住竞争,变为雇工。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就这样,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毛织品输出激增,而羊毛输出则大减。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除毛纺织业外,玻璃、肥皂、火药、书写用纸等制造业也普遍采用手工工场的形式。

手工工场直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后来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第二,工场手工业不同于以前家庭手工业的是,它已经是大生产了,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改进技术的机会,为以后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种种表现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最低限额的增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数量较多的工人受资本家指挥,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出发点。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分工愈发展,所需的工人人数就愈多。为了进一步得到分工的好处,工人人数必须按比例增加。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可变资本必须相应地扩大,就会有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随着可变资本的增加,不变资本必须相应地增加,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所以,“单个资本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力更加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和简单协作一样,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场手工业比简单协作更进一步,它产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间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即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并从根本上侵袭了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丧失了生产整个产品的独立能力。过去,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他们如果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更无法单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使工人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使劳动对资本在形式上的隶属进一步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

第三,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的身心萎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越来越加深。个体农民或独立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运用他自己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考虑生产的全部过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能力转移到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为局部工人,掌握整个生产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来。所以,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众身心的萎缩。因此,“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

化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因而它“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马克思精辟地概括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工场手工业作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时就在实际上被承认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也就是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分工时,着重于量和交换价值。与此相反,色诺芬、柏拉图等“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一)工场手工业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对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实现它“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第一,工场手工业虽然把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它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业劳动,还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使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就是说,资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然比较高。第二,工场手工业虽然使有些操作倾向于使用女工和童工,但总的说来,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第三,虽然工场手工业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还竭力要把它保留下来。”这就是说,在剥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种客观上的限制。第四,由于手工熟练依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工人还未完全附属于机器,还未完全隶属于资本,所以资本家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这就是说,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

(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性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为它还是以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是代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新的生产力还未出现并普遍发展时,生产关系要想得到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资本主义要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再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只有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生产出许多不同种的劳动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不同的工具连结起来,逐渐就产生了机器,这就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抗发展到新的阶段。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01599615.html,view651389.htm

高中历史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1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1 岳麓版 必修 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冶炼技术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 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1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高三历史教案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单元十七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 义发展 政治 思想 殖民扩张 经济 民族解放 发生:14、15世纪在西欧萌发 发展:新航路引起价格革命;圈地运动和殖民促进资发。 阶段:生产力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关系处于原始积累,国 家经济政策处于重商主义阶段。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北美革命: 文艺复兴:原因资发;兴于意大利;纲领人文主义;内容多方面;意义冲破 神学,促进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 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英国称霸。 国际关系 全球化 原因:经济资发;资和新贵族成;请教思想;斯图亚特专制。 过程:导火起义—开始议会—内战—共和—复辟—光荣革命 果实:《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意义:对内开辟道路;对世界开辟时代。 原因:经济资发;第三等级;启蒙思想;波旁专制。 过程:导火三级—开始巴士—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 果实:人权宣言,宪法,土地-拿破仑法典予以巩固。 意义:猛烈,人民性,彻底性,人民性。 原因:经济资发;美利坚族;民族启蒙;英国枷锁。 过程:导火倾茶--开始枪声--建军建国—转折胜利。 果实:1787年宪法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意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自然科学:哥白尼创日心说;开普勒发展;伽利略证实;布鲁诺捍卫和发展。 启蒙运动:原因经济阶级思想;人物六大思想家霍洛伏孟卢狄;学说社会契 约,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意义大…… 目的方式---原始积累,方式野蛮,贩奴,灭绝,掠夺等。 后果迥异---当地灾难深,欧洲促资发。 北美独立战争具备双重性质—见前述 拉美独立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北美法革鼓舞;西葡衰落;启蒙思想。 过程—海地序幕;墨西哥呼声;南美两英雄。 意义—摧毁西葡300年枷锁,开启新的政治格局。 争夺殖民霸权:西葡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英国得逞。 拿破仑战争: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交锋;形式—法国和反法同盟 的反复较量,多次战争;结果—封建主义和英国居于上风,建立 大陆均衡的维也纳体系。 特点:全球化处于起步萌芽阶段 形式: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殖民活动主要形式。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联系紧密,但也给东方来来灾难。

工场手工业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早在15世纪,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在英国农村出现了。由商人先到市场上购买羊毛,交给各家纺工纺成毛线,他再收取毛线,分给各家织工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给纺工、织工以工资。这时生产分散进行,纺工织工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的资金还不十分雄厚,没有集中的厂房设备。当时,北方约克郡的广大农村,这种手工工场很普遍。 到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生产者由于经受不住竞争,变为雇工。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就这样,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毛织品输出激增,而羊毛输出则大减。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除毛纺织业外,玻璃、肥皂、火药、书写用纸等制造业也普遍采用手工工场的形式。 手工工场直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后来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第二,工场手工业不同于以前家庭手工业的是,它已经是大生产了,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

2-1-2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1-2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 1.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术 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诗中很明显地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棉的图画。 2.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3.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哪一时期() A.唐代B.元代 C.明清D.民国初年 【答案】B 【解析】指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4.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

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 B.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掌握情况,青花瓷是元朝的时候才出现的,故D项不符合史实。 5.(2011·汕头)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政府收租不能体现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因而不能说已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许多农民为交税而卖棉纱,并非直接以棉纱抵税,排除C项;综合材料信息体现了当时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6.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单元十七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二、阶段特征:(必想通) 14、15世纪在西欧萌发 生产力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关系处于原始积累,国 家经济政策处于重商主义阶段。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北美革命: 神学,促进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称霸。 原因:经济资发;资和新贵族成;请教思想;斯图亚特专制。 过程:导火起义—开始议会—内战—共和—复辟—光荣革命 果实:《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意义:对内开辟道路;对世界开辟时代。 原因:经济资发;第三等级;启蒙思想;波旁专制。 过程:导火三级—开始巴士—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 果实:人权宣言,宪法,土地-拿破仑法典予以巩固。 意义:猛烈,人民性,彻底性,人民性。 原因:经济资发;美利坚族;民族启蒙;英国枷锁。 过程:导火倾茶--开始枪声--建军建国—转折胜利。 果实:1787年宪法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意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约,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意义大…… ---原始积累,方式野蛮,贩奴,灭绝,掠夺等。 ---当地灾难深,欧洲促资发。 —见前述 拉美独立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北美法革鼓舞;西葡衰落;启蒙思想。 过程—海地序幕;墨西哥呼声;南美两英雄。 意义—摧毁西葡300年枷锁,开启新的政治格局。 —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交锋;形式—法国和反法同盟 —封建主义和英国居于上风,建立

本单元讲述了工场手工业的世界,时间从14世纪到18世纪末。又可以分为14-16世纪和17-18世纪两个阶段。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兴起的表现主要包括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政治上的尼德兰革命。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英法美三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欧洲诸国的封建改革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殖民争夺英国称霸,北美和拉美独立具有双重性质,同时期的亚洲逐渐落伍。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封建社会趋于衰落: 1、资本主义经济-工场手工业和重商主义 (1)14世纪前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出现;(2)从生产力上看,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早期的殖民活动,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3)从生产关系看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代,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殖民掠夺等。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以推动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2)英法美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基本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大革命扫荡了法国封建秩序,震撼了整个欧洲,北美资产阶级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双重性质。(3)欧洲大陆诸国进行了封建改革,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整体看,封建主义仍然处于上风。 3、资本主义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思想解放,以人文主义为反封建和神学的思想武器,传播了资产阶级观念;(2)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3)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影响到全世界。 (二)、殖民活动——早期原始积累阶段,手段野蛮: 1、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地区: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后来居上,特别是英国成为殖民霸主。被殖民的地区主要美洲,印度,非洲沿岸。 2、殖民目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原始积累,方式比较野蛮,主要包括种族灭绝,贩卖奴隶,掠夺资源等。而英国的殖民方式相对具有开发的意义。 3、殖民争夺:经过激烈争夺,英国先后挫败西班牙(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荷兰(17世纪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法国(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成为世界头号海上强国,殖民霸主。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4、殖民后果:对当地人民深重灾难,对于欧洲来说,则获得了大量财富,增加了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兴旺和发展。 (三)、民族解放——北美拉美独立双重性质: 1、北美独立战争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影响十分深远; 2、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西葡300多年的殖民枷锁,成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四)、国际关系——从殖民争夺到拿破仑战争: 1、16-18世纪,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争夺殖民霸权,其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其

第9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文明(14—18世纪) 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宣城二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对天主教腐败与黑暗及其经院哲学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强烈的革命性 B.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同一性 C.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性 D.人文主义者摆脱了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解析:选B。材料“一方面对天主教腐败与黑暗及其经院哲学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表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基本教义是相一致的,故选B项;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文学艺术等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体现强烈的革命性,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深信不疑,故无法体现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性,排除C项;材料“另一方面又对整个基督教基本教义深信不疑”表明人文主义者没有摆脱封建神学思想束缚,排除D项。 2.(2019·内江一模)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品种原产地传入欧洲时间传入中国时间产量 烟草墨西哥哥伦布航行后17世纪初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墨西哥15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秘鲁16世纪20年代17世纪初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巴西、玻利 维亚 16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 世界第一 向日葵北美1510年16、17世纪之交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解析:选B。由表格信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项;“部分物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A项;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

2018届二轮:第9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9讲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 方文明(专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7·石家庄市模拟)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史实可以看出,当时应该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并没有完成光荣革命,议会主权原则没有确立下来,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要给国王以强大权力,并没有说王权是神圣不可侵犯,B项错误;材料表明在经过长期的动荡和共和失败以后,资产阶级希望利用君主来重振国家恢复秩序,表明当时英国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的存在,以及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2.(2017·贵州省模拟)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A.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A项说法是对材料的曲解,表中能说明的是内阁中贵族人数减少。B项说法正确,渐进式变革正是英国政治的典型特征。内阁权力调整是英国社会发展使然,C项说法错误。英国贵族地位变化取决于社会发展,并非全然是工业化,D 项错误。 3.(2017·山西省模拟)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美国政治。所谓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体现为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排除A项;权力制衡指权力分属不同部分或部门,彼此牵制,故选B项;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并非州权至上,排除D项;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度,排除C项。 4.(2017·成都市模拟)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会遇到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

第八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学生版)

世界近代史主题线索 1、整体时间:公元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主题线索 (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3)从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具体表现为: 经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思想—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世界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 (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3、世界近代史的分期---世界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 (1)工业文明的曙光——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 (2)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第八讲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整体):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东西方差距开始拉大。 政治:资产阶级开展反教会专制主义斗争;资本主义代议制出现。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 思想: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出现。 对外关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扩张, 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1.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逐步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 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不断增长,社会分工的逐步扩大,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4~15世纪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最初出现的资本主义关系,具体表现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出现。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包买商和农户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在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不断成长,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在英法等国获得较大发展,逐渐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国式的农场经济、法国式的富农经济以及普鲁士式的容克庄园经济。 2.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寻金热”、商业危机、传教(基督教);条件:地理知识、航海造船技术。 l5世纪末l6世纪初,顺应经济和社会需要,葡萄牙开辟向东通往印度的航线,西班牙开辟向西通往美洲及环球航线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手工作坊、工场、工厂

手工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 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1

手工业的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手工业的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由“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宋代昌南镇改为景德镇,故A项是对材料 的曲解。材料并没有指出陶玉者的身份,B项错误。材料仅强调景德镇的由来及其瓷器名 扬天下的原因,并没有指出瓷器的销售状况,C项错误;陶玉者持瓷器入关中地区,以假玉器的名义进贡给朝廷,希望借官府的名义提高该瓷器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 2.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反映了区 域经济的发展特色,A项正确。织造和浆染都属于纺织业,都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的市场需求,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技术水平和抑商政策的信息,C、D两项错误。 3.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手工业发展水平 领先世界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A. B.

C. D.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国文明“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或农产品。这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较高,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内并未实现根本 性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4.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 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不正确”,材料“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 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说明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故A项说法正确,排除;材料“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表明手工业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故 B项说法正确,排除;温州不产相关原料但能成为相关产品生产中心之一,关键在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排除;材料表明手工业生产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不大,故D项 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5.苏州盛泽镇上机坊中的机工、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泽志》称:“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 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材料中的“机坊”属于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答案D 解析根据“四乡佣织多人”可知,机坊中使用的机工和曳花是雇佣工人,人数多达 几千人,规模较大,机坊的经营形式属于工场手工业,故选D项。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 业规模较小,排除A、B两项;官营手工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C项。 6.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 荣的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 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设计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冶金技术、制瓷业、丝织业的基本史实;古代手工业产生与发展概况及主要经营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音乐(《青花瓷》),并阅读这段文字: 材料:青花瓷,色泽清新,纹饰优美,意境深远。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一件件瓷器,就是一个个故事。它浸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也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让国人自豪,让世界尊敬。 猜一猜这是在形容什么器物呢? 【引出青花瓷,并展示图片】 青花瓷能够在中国古代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是因为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高超,那么我国古代手工业是怎么发展的,有哪些成就,又有那些特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手工业? 【利用课文题目解释】 手工业离不开手,也就是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现在,让我们来参观博物馆,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首先,我们参观第一个展馆:金属冶炼馆。 1.冶金业 ①青铜 我们知道,原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接着就进入青铜时代,那青铜时代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青铜时代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一直延续了将近15个世纪。人们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比如这些盛酒器。 【展示四幅商代盛酒器图片】

产业分工与工业革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599615.html, 产业分工与工业革命 作者:莫秀蓉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从英国工业革命到21世纪初,世界工业化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中国作为工业化的后起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之借鉴。本文主要从产业分工入手来分析英国、美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等的工业化历程。 关键词:工业革命产业分工启示 从英国工业革命到21世纪初,世界工业化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中国作为工业化的后起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之借鉴。本文主要从产业分工入手来分析英国、美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等的工业化历程。 一、英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学者们从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产业内部分工的视角来看英国工厂制度建立、主导产业确立、国内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对英国完成工业化的影响。 1.产业内部成功分工促成工厂制度建立。从15世纪至工业革命前,乡村工业特别是毛纺 织品制造业是英国工业的主要形式。毛纺工业由于技术简单、投资低使之成为农村中一种普遍性的家庭副业,这种家庭副业主要是靠在当地雇佣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乡村工人,大多数农民仍占有小块土地。这些工人农时耕田养畜,闲时纺纱、织布、打铁。乡村工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城市中未能充分就业的人员,出现了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由于农村家庭副业不受行会束缚,因而给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一些商人深入到农村收购加工纺织品,这样商人不单纯是进行羊毛绒纺织品贩卖活动的商人资本家,而是逐步变成了商业资本家兼雇主的“布業家”即包买商,包买商逐步控制了这些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广大手工业者实际上已沦为雇佣工人,从而形成了分散的、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工场手工业。一方面表现为手工业品的产量提高,并随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展而远销国外;另一方面是农民家庭手工业日益脱离耕织结合的生产形式而走向独立的商品经济道路,西方学者称这个时代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半工半农式的、分散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不能满足需要,“布业家”便开始创办大型作坊,分散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便向在分工基础上、在统一监督和指挥下进行生产的集中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转变,一些大型的手工业工场雇工达2000 多名,最普通的中型工场工人数也在500一700人之间,机器也日益更新,并建立了具体的工厂制度。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农民家庭手工业脱离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或说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条件是什么?马克思说“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主要形式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远古社会: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夏朝:手工业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