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讲:空气与氧气

一·学海拾忆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占21%,()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在空气中,在氧气含量测定的试验中,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的()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上升,并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较多的是()、()、()。

4.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且()溶于水。

5.氧气是一种比较()的气体,具有氧化性,氧气的重要用途是()和()。

二.过目不忘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三.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①在常温下可以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锰催化),其化学反应式为()

②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

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

②在室温下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和不溶于水的性质,收集氧气可以采用()和()两种。

③在化学反应里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子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叫()。

四.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空气

2.你认为下列反应中,最适合在核潜艇内发生的是()

3.下列现象能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A.燃烧

B.火星四射

C.放热

D.生成黑色固体

4.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有关氧气

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有二氧化锰

B.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C.石蜡伸入氧气中即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D.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

也不能燃烧

6.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

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依次是()

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

D.氮气、空气、氧气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

示,其中正确的是(纵坐标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

8.下列对氧气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B.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

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C.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变为无色液体 D.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二、填空题

1.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放置,并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到

集气瓶底部,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时间长,上

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反应来制取氧气,

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

(1)带标号的仪器名称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

(2)注射器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在制取氧气时,某同学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时,便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

过一段时间后,该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集气瓶的瓶口、瓶中、瓶底,均没有发现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A中反应很剧烈,据此可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加热反应物。

(5)反应后将锥形瓶内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

三、简答题

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1)仪器a名称是_________,A装置中的集气装置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的气体。

(2)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来制备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MnO2起________作用,加快了H2O2的分解。

(3)用A或B装置制备气体的反应应该是____________

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的反应。

四、实验分析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氧气性质进行研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

(1)利用右图装置收集氧气时,瓶内装满水,然后气体由_____端进入,之所以能

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某同学提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

积分数是多少?于是他们准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来进行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不

同体积氧气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氧气体积约占36%时,就是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最低体积分数。而其他同学立即反对,你的观点是________(填“赞成”或“反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_______(取整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 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 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 定质量固体?砝码与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与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就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目标: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就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 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就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就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 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 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 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 放些细纱?

初中化学实验实验基本操作教案

2、将白纸折叠成纸槽,从试剂瓶中取半药匙铜绿放到纸槽上, 将纸槽小心地送至干燥洁净的大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 起来。3、将铜绿平铺于试管底部,管口梢向下倾斜固定于铁 架台上,先来回移动酒精灯预热试管,然后集中于有固体物 质的部位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课 堂 小结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和镁条的燃烧 3、物质加热 作 业 设计 完成实验报告 板 书 设计 1、取用锌粒。 2、量取2毫升稀盐酸。 3、酒精灯的使用和镁条的燃烧 教 学 反思 通过实验让学生操作,掌握药品的取用方法和酒精灯的使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学科组化学主备人执教人 课题 1、实验基本操作课型新课授课时间 2019年9月6日 教 学目标1、初步学会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以及加热等实验操作。 2、学习观察、表述、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重点 碱式碳酸铜的分解、药品的使用 教学 难点 碱式碳酸铜的分解现象、酒精灯的使用 教法 学法 实验操作及归纳 教学仪器 药品:铜绿、稀盐酸、镁条、锌粒、酒精。 仪器:酒精灯、坩埚钳、镊子、铁架台、试管、药品、石棉网、量筒、滴管、研钵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修订、增减实验1药品的取用 1、取用锌粒。取1支干燥洁净的试管, 将试管横放,使用镊子将锌粒放到试管 口,然后慢慢竖立试管,使锌粒缓慢滑 到试管底部。 2、量取2毫升稀盐酸。取10毫升的量筒1只,将试剂瓶中的稀盐酸倒入量 筒中,在接近2毫升刻度时,放平量筒,然后用滴管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 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 持水平。 3、将稀盐酸倒入盛放锌粒的试管内,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 象。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推断题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推断题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 (2)能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三、课型 复习课 四、教学过程: 【板书】一、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基础知识梳理 (见学案) 【板书】二、推断题题型题型及解法 【板书】(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学生练】练习1: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断,把相应的物质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板书】 说明: (1)注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由实验可以知道,溶液无色透明,证明无CuSO4;没有

沉淀物,证明无CaCO3。 (2)加稀HCl后有气泡产生,证明含有Na2CO3。 (3)因为溶液中含有Na2CO3 ,加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但也有可能含有Na2SO4。(4)加稀HNO3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3)中不但含有BaCO3,还含有BaSO4,所以原混合物中含有Na2SO4。 【学生练】2、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CaCO3、BaCl2、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得固体和无色溶液。 (2)向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①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②写出(2)中固体部分溶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讨论、练习】 【教师评价】 【小结:】文字叙述型推断题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让我们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同学要熟悉以上你所梳理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板书】(二)、框图型推断题: 【学生练】下图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根据图示关系回答: ⑴甲物质中的元素共有___种。 ⑵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⑶若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则A为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 ____。【共同分析】⑴据“单质B+单质C→化合物甲”,可知甲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⑵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⑶据“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推断乙为H2O,再结合所学过的有H2O生成的置换反应(即H2还原CuO或Fe2O3),可知A为H2,则C为O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 能为H2+CuO == Cu+H2O 或3H2+Fe2O3 == 2Fe+3H2O。混合物甲可能是CuO或Fe2O3,单质B可能是Cu或Fe。 【小结】框图型推断题:题目一般不限定物质范围,给出各物质转化关系,要求推断出各未知物。此题型要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用逆推法由果求因,再用顺推法加以验证。和上一种题型很相似。 【习题】见学案 【板书】:(三)、表格型推断题 【学生练】练习1: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钾、碳酸钠、硝酸银、硝酸钙和稀盐酸五瓶溶液。将 其任意编号:A、B、C、D、E,进行两两混合,其现象如下表: (1)试推断并写出五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综合课)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课前练习: 1、下列物质不是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医用消毒酒精 C.生理盐水 D.碘酒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同 3、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2)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 4、在某温度时,把10g糖放入97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100g糖水,则糖水中糖的质量分数为() A、3% B、5% C、5.15% D、49% 5、配制溶液的步骤是:;; 课前自我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请同学们回忆并讨论:课题 1中主要有哪几部分内容?其中的知识点有哪些?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征:性;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态。 组成概念: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电离: 溶液质量=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如: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 离子)的过程。如: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吸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2)放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3)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3、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能使油脂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乳化作用。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会使凝固点,利用如: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 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虎 集备人 郭希瑞、朱冬冬 二次备课时间 课 题 第1讲 空气 教学目标 1. 明确空气的组成; 2. 掌握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 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2.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 实验室氧气的制取。 教学难点 1.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造成误差的原因;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教学手段 课件、板演 课 型 复习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根据学科情况,可以自行调整) 考点一 空气O 2、N 2、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比较 气体 主要性质 用途 O 2 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 N 2 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制硝酸和氮肥的原料,用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成电光源、氦气可用来空气球和制造低温环境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红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

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过量的红磷燃烧时消耗尽瓶中的氧气,生成 五氧化二磷固体(没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低于外 界大气压,水会自动进入容器中来补充。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 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 变式装置 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流入集气瓶,上升到刻度“1”处。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误差分析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或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未冷却就读数 大于1/5:点燃红磷时没有夹紧弹簧夹;点燃的红磷没立即伸入瓶中 药品选择不能用硫、碳、镁等代替红磷,因为硫和碳燃烧后都产生气体,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有偏差;铁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镁在消耗氧气的同时,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月日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九年级化学 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

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若区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 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 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 个、玻璃片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Q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O 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 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名师精品教案 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其中九(3)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4)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完整)初中化学总复习教案内容

初中化学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回顾复习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梳理其知识脉络。巩固知识结构。 2.结合题目,综合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的物质,化学计算,中考题型的解题思路。 难点:知识点多而杂,需要构造知识结构,对比图,举一反三来帮助记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初中化学复习与归纳 一.物质的微观构成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三.常见的物质 四.化学实验 一.物质的微观构成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 (1)原子,分子,离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单质 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不同种元素组 原 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 分子 构成 分化 离子 得或失电子 直接结合 物 质 聚集 结合

离子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为铜。 三.常见的物质 (一)空气和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①C + O2==CO2(在空气中,保持红热,氧气中发出白光,都放出热量) ②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③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O + 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二)水 1.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2.硬水与软水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制取二氧化碳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检查气密性,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3、认识复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教学用具: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止水夹,集气瓶,毛玻片,火柴,酒精灯 新课 板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一演示实验 (1)在锥形瓶中加入几块石灰石,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2)再打开分液漏斗,加入稀盐酸,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板书:碳酸钙 + 盐酸氯化钙 + 二氧化碳

提出实验室还有其他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板书: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二,提问:制取氧气的装置怎样来设计? 两种发生装置和三种收集装置的选取非常重要。(小黑板展示) 请同学们自己来选择并说明理由 演示制取氧气,同时附上步骤 板书:步骤 1 检查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 固定装置 4 加热 5收集 讨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试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 试管口塞棉花的原因? 导管伸入发生装置少许的原因?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的原因? 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实验的准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制取氧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制取气体,对学生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很重要。在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并能按规定操作制取氧气。结合氧气的性质对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集

课题: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常见的金 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了解合金与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 途。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和方法---1.学习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 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其性质,物质性质体现其用途”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课型:新课 教法:练习;讲解;实验;归纳。 教具:电脑;铁、铝、铜片、保险丝、生铁、钢。 教学过程: [引入] 1.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 2.提问:你对金属的了解还有哪些?为什么金属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的物理通性 (1)具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2)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是固体(汞常温下呈液态) (3)大多数金属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4)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大多数金属熔点较高。 [讲解] 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但也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 影响等到多种因素。 [讨论](1)为什么镰刀、菜刀、锤子等到用铁制面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是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用来铸造金属硬币的材料应具有什么性质? [提问] 为什么目前金属只有90余种,由它们制得的合金却有几千种? [板书]二、合金 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实验]实验8—1,比较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光泽、颜色、硬度,填写教材中的实验表格。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学 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 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 [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部分必考知识点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有什么区别?(3)变化与性质有什么区别? 二、探究空气中CO2含量及与CO2相关的问题:(1)怎样检验CO2?(2) 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三、药品的取用:(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液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四、物质的加热:(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五、药品和仪器的处理:(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部分中考链接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冰雪融化 B. 榨取果汁 C. 瓷碗破碎 D. 木柴燃烧 2.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D.过滤 第三部分课堂练习 中考备战策略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 中考备战策略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部分必考知识点 一、空气的组成: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硫磺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1)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2)空气污染指数和绿色化学的相关问题。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 总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总复习提纲(新人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的过程以及教师演示的有关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之有关的化学问题。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评价标准: 本节课首先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课题,然后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思路和方法,并依此为序引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再通过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装置、收集方法以及验满和检验的方法,最后以自然界的碳循环为引擎,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在整个教学进行过程中穿插教师提问、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及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和时间,让问题层层深入、思维环环相套,使整节课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脑海,转化为学生的内力。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优秀,有实验现象或是不出实验现象,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任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其中九(3)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4)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

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