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教案2篇

与人为善教案2篇
与人为善教案2篇

与人为善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doing good to others

与人为善教案2篇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与人为善教案

2、篇章2:与人为善教案

篇章1:与人为善教案

第二课时

社会风景:《一只手套》

过程指导:第一步,分角色朗读:

第二步,分小组讨论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教师分别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

第四步,教师进行点评。

学习心灵导航第二、三节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板书)

1、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板书)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板书)

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板书)

1、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板书)

2、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板书)

3、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板书)

4、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板书)

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思考:1、为什么她不是一般的慈善家?

2、通过阅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你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有什么改变吗?

材料二:《永远的内疚》

思考: 1、作者为什么感到永远的内疚?

2、请结合“心灵导航”,谈谈你如何评价作者对田老师的所作所为?

实践与评价:

活动一:学生前往福利机构参观访问,切身感受弱势群

体的需要外界帮助的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活动二:收集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与人为善的温暖感人的

故事,并向同学宣传。

活动三:调查并收集生活在我们周围需要我们帮助而我

们又有能力给予帮助的人的信息,使我们的爱心能够付诸于行动。

教学反思

篇章2:与人为善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

识助人为快乐之本;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

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

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

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凉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

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

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讨论:1、梁楚瓜秧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

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2、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5、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在辨别中学会选择:

1、放学的路上,当你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时,你该怎么办?

2、老师表扬小欣、小军和小云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并让他

们谈谈当时的想法。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一扶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3、有人沉溺于赌博,负债累累,向你求借,你会帮他吗?

4、当你的同学遇到学习困难向你寻求帮助而你此时正忙时,你该怎么办?

5、当你看到有人对你的同学起外号时,你该怎么办?

第二课时

社会风景:《一只手套》

过程指导:第一步,分角色朗读:

第二步,分小组讨论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教师分别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

第四步,教师进行点评。

学习心灵导航第二、三节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板书)

1、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板书)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心怀感恩,友善待人

《心怀感恩、友善待人》 李绮雯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心怀感恩、友善待人》。 感恩和友善是我国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人有许多感恩的名言流传至今。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名言,心怀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善行之基。 同学们,在家中,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你是否感恩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当你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你是否感恩父母对你的关心?同学们,你知道吗?爸爸妈妈们每天要在工作岗位上辛苦的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付出了辛苦;父母每天语重心长的教诲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因此,我们要学会对父母感恩,要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要感谢他们让我们衣食无优。那么,现在的我们,对他们感恩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尊重父母、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在学校里,面对老师辛勤劳动,你是否学会了感恩?老师们不管有多累,只要看到你们哪怕只有一点进步,他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为你的成功庆贺。当他们看到你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上退不了,会提醒你帮助你,有时候也会因为你的错误批评你。有这样一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你应当感谢老师的提醒批评,正是这些批评,你的人生才会减少遗憾和后悔。对于有些学习有困难或不想学习的同学,老师无私的帮助,利用点滴时间辅导你,我看到很多老师从早到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你们身上,下了班还在批改作业,你们放学了,却有老师在为你们整理教室。所以,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懂得感恩老师,应当以实际的学习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你们的教育!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还要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如果你想做一个愉快的孩子,让自己的身边都充满欢乐,就用你一颗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那么,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首先,要

《换位思考_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doc

考点6《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邵建美)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 学生自编的,《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活动七嘴八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 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 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 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 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 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 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 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 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

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

《友善待人,和睦相处》国旗下讲话稿

5月15日国旗下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本周是第周。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友善待人,和睦相处》。同学们,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无意间踩了你的脚;在班集体中,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在雨中行走时,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在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洒到你的衣服上等等,这些都需要用你的“友善”来对待别人的“无意”或“不小心”,宽容、谅解别人,而不能心胸狭隘,更不能以怨相报。那么在我们生活、学习的这个校园大家庭中,应该怎样争当友善的使者呢? 首先,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当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不同时,不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要做到善于倾听,积极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不能给同学取外号,尤其是侮辱性外号,更不能讥笑和戏弄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同学。不做那些只图自己快乐,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情。不传播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更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其次,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坦诚相待,主动化解。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遇到矛盾,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理由,指责别人,更不能拔拳相向,动手打人。 另外,同学之间还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心、帮助他人,其实也很简单,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手势,也许就能给人带来宽慰。遇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同学们,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友好、友爱、友情的氛围中,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善意、善良、善举。要营造这样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友善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会成为“友善使者”,愿我们的校园遍开“友善之花”! 精选

粤教版思品八上2.3与人为善word教学设计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讲的内容其实很简

2.3与人为善教案

公开课教学 授课内容:2.3 与人为善(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八周周五第二节 授课者:张秋红 授课班级:221 班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分析引导、讨论法、情景体验法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小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公益广告《心在一起》,提问:看完广告有何感受? 由此引出课题:与人为善 【讲授新课】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由学生例举什么样的人才是善良的人,归纳总结出“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2、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通过情景体验,说说谁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出“真正的善良是无私的”,并通过陈观玉的故事进一步论证。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通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两道情景分析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人为善应当要是非分明。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例举“350个孩子一个妈”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亲人,也能善待帮助他人。 5、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通过5.12地震同学们捐款事例,让学生明白善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探究园“社会风景”——一只手套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朗读,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P48中四个小问题,并派代表回答。) 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 2、你怎样理解女老板转变的原因? 3、你怎样评价女老板这个人? 4、从这个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引出 1、给予比接受更快乐(板书) 由探究园中女老板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满意足理解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板书) 通过一个小故事,由学生思考得出“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的道理。【课堂小结】 提出要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到与人为善要无私、博大,还要是非分明。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第八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案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实践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管鲍之交”的故事 二.温故互查:(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课前复习,结合上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独立完成并记忆。) 1.宽容指的是__________,原谅和不计较他人。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____” 2.“和而不同”,_____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3.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________,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_________,获得更多的朋友。 三:导入新课 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填空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______在别人身上。(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的的同时,也要帮助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尊重,理解。 2.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___________。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__________过程。将心比心、__________,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3)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__________ 。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㈡、【阶段小结巩固训练】(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答题,二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上黑板展示) 1.本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两句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待人之道 2.2 平等友善 第3框《与人为善,将心比心》习题

《与人为善,将心比心》习题 1、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 A.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B.坚决斗争,绝不让步 C.避开是非,逃避生活 D.用偏激的态度和手段进行攻击 2、(2017江苏扬州中考)如图漫画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 A.任人摆布 B.斤斤计较 C.宽容友善 D.忍气吞声 3、在《东郭先生与狼》和《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我们应该热爱环境,保护动物 B.与人为善应讲究是非分明 C.狼与蛇这样本性的动物不值得人类同情和帮助 D.帮助别人首先得顾全自己 4、友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细节:大街上遇到陌生人问路时耐心地讲解;进出小区大门时替后面的人挡几秒门的随手举动……正是这一个个随手行小善的点滴,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让整个社会少些隔阂,多分暖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交往中应学会宽容、关爱 B.在传播善意的同时会收获温情 C.要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和谐助力 D.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内容 根据奥德伦的回答,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这告诉我们() A.善良就是一颗广博的爱心 B.善良的行为是不图回报的 C.善良之心就是关爱弱势群体D.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善不是真正的善良 6、观看如图漫画,请你思考漫画中的人们的行为给我 们的启示是() A 落水者需要救助,但在可能会葬送自己生命的时候,

可以不做 B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做事应多考虑自己 C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现 D对别人的困境幸灾乐祸、见死不救是缺乏善良之心的表现,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快乐的 7、下列做法中体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有() ①当父母反对我看电视时,我不理睬父母,照样看 ②当不理解别人时,我将心比心想一想③当父母反对我玩游戏时,我会考虑父母的感受 ④当父母要求我认真学习时,我听不进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一顾客就餐时将柠檬汁倒入热牛奶中,发现结块,就大声质问服务员牛奶是否变质。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结块牛奶端走,微笑着递上一杯新鲜的,并说:“热牛奶加柠檬会起反应结块,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后面露羞愧。服务员的语言举止蕴含的良好品质是() ①尊重②宽容③精诚合作④与人为善 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9、某公交车售票员在车厢里俯身捡起一个被丢弃的可乐罐后说:“谁这么缺德,也不体谅我们打扫人员的辛苦。”然后,顺手将可乐罐扔到车外。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公交车售票员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③不能以牺牲公共或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 ④当我们已经意识到需要理解、体谅的时候,更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体谅他人 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2017湖北孝感中考)公共场所中人与人的“摩擦”总是很难避免的,近日,几起公路剐蹭事件中的当事人,用下面的方式化解了矛盾:责任一方主动留下道歉信,联系方式或所赔钱款,被剐蹭的车主则大都原谅甚至反过来帮助责任人……,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勇担责任受赞赏,与人为善显修养 B.换位思考意义大,社会和社会和谐需要它 C.诚信美德要传承,任何过错都宽容 D.社会风气日益好,公民素质大提高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风波”》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 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什么需要宽容? 教学难点:宽容与纵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情景引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3、探究交流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专制行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相悖的。) 4、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主题班会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 之演讲稿 齐: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刘漪雯:同学们,待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伍聪:在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在班集体中,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在雨中行走,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在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这些都需要你用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对不起”,宽容、谅解别人,而不能心胸狭隘,更不可以怨相报。那么在我们生活、学习的这个校园大家庭中,应该怎样争当“友善”的使者呢? 张运筹:首先,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能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同时,不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要做到以理服人。不能给同学取外号,更不能讥笑和戏弄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同学,不做那些只图自己快乐,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情。不传播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更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刘寒驰:其次,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坦诚相待,主动化解。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遇到矛盾,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理由,指责别人,更不能拔拳相向,动手打人。 刘思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都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善良、宽容和温馨……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以友善的态度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家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同学们,让

我们学会友善待人,使我们的集体变得更加美好。 曾文武:另外,同学们还要学会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而关心他人,也要选择适当的方式,一句温柔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或是一封充满真情的书信,也许就能给人带来宽慰,在他人困难的时候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就让我们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吧! 齐: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小品,敬请观赏!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 之小品人物表 人物表: 人物一:白话员→刘思颖 人物二:小男孩→刘寒驰 人物三:小女孩→刘漪雯 人物四:老师→张运筹 人物五:老爷爷→曾文武 人物六:伍聪→伍聪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 之小品内容 内容: 白话员:待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学会宽容;学会相处;学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 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初 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情境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 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 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 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 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想一想:母亲在给孩子系鞋带时发现了什么?后来这位母亲之所以会改变了对孩子的做法, 也是因为她懂得了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才会明白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 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那在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呢?下面大家来看在我们同学中出现过 的这样的一个小场景: 情景一:A和B两位同学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同学考了62分,他急忙 问B同学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同学偷偷看了B同学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 59分。A同学于是很骄傲的对B同学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同学 见状,对A同学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现在假 如你就是A同学,你会有何感受?接下来会怎样做?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呢?(感到惭愧, 不好意思,立刻找到B同学去道歉。因为在笑话别人的同时,没有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 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 情景活动二:起绰号 师:在同学们当中,老师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班里经常有同学给别人起外号,我们自

2.3与人为善教案

★精品文档★ 2.3与人为善教案 2.3 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 、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 、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 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凉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

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讨论:1、梁楚瓜秧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2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的含义。 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1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2 、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3 、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4 、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5 、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在辨别中学会选择: 1 、放学的路上,当你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时,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ransposition thinking and doing good to others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 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 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2、篇章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篇章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 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 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 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 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 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 (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深刻道理。)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 ※ 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 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 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

【配套K12】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主题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

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与人为善]教案

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与人为善] 时间:2011年10月25日第九周星期二 授课教师:李晓佳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懂得将心比心,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培养学生乐于帮助人、与人为善的品质。 2.知识: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明白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对待人。 3.能力:培养学生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做到“几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二、教学重点 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视频欣赏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情景:假如你是小评委,说一说心目中“善良天使”的评选标准,引出善良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 故事感悟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 思考:小欣、小军和小云三个人,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为什么? 总结:善良是无私的。 故事感悟二: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

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 老人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男孩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猜猜男孩会怎么说?(男孩说;小鱼在乎) 如果你就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炙烤着的小鱼,当时会想些什么?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总结:善良是博大的。不仅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对陌生人,对世间万物,都应该存有一颗善良之心。 故事感悟三:动画flash《东郭先生和狼》 总结: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课堂活动 (1)畅所欲言 与大家分享快乐的体验,说说自己或周围的人曾经帮助过他人或受他人帮助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想。 (2)课堂讨论 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与人为善的行为。 (三)小结和练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善良的内涵和四个表现、做练习 五、板书 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心 一、善良的内涵 二、善良的表现 (1)善良是无私的。 (2)善良是博大的。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4)善良要见诸行动。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四.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 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会下面习题,4分钟后上黑板默写。比一比谁最棒!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什么? 4.什么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实质) 请欣赏笑话: 一辆公共汽车行至途中上来一个驼背的人,车上一个秃头的人想捉弄驼背人,于是他对驼背人说:“我认识你,你不就是前凹村后疙瘩队的高峰同志吗? ”说完后得意的看了看周围的人,驼背人看了他一眼,然后说:“我也认识你,你不就是灯泡厂无丝车间的光光同志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秃头的人又气又羞 你能告诉大家秃头的人为什么又气又羞吗? 活动:留意生活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人“捉弄”过? 比如:你的名字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写在课桌上;由于身材、外貌和某些特征被同学们取了绰号;被故意悄悄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大跳;你原本结实的座椅,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了;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 1.谈谈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2.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 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温馨提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问题1:你怎样评价小琳这样的做法?(对小琳的这种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2:她做到换位思考了吗?为什么?

友善待人广播稿

友善待人广播稿 叶:采撷一缕阳光,编织成七彩的花环。 傅:留住一阵清风,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叶:付出一份真诚,打造出温馨的世界。 傅:带走一丝烦恼,让快乐伴我们同行。 叶: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这期的广播是友善待人 傅: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 叶:如果你想做一个愉快的孩子,让自己的身边都充满欢乐,就用你一颗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 傅:那么,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能充分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拥有宽阔的胸怀。 叶: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俗话说牙齿和舌头也会“打架”,但是矛盾发生后,应该学会忍耐、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容,是自己的周围充满欢乐。其次,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

叶:你可别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会“怒发冲冠“,甚至大打出手;而有的同学则会友善待人,一声“对不起”,表达自己的歉意,请求对方原谅,于是双方握手言和,重新成为好朋友。 傅:有了过失和误会,衷心的向对方说“对不起”,实现了一个人开阔的胸怀和彬彬有礼的风度,用自己“友善”的心感染他人,远比唇枪舌战更有效。 叶:此外,我们应该善于“化敌为友”,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随风而去,这样,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都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善良、宽容和温馨……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以友善的态度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家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 叶: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友善待人,使我们的集体变得更加美好。 傅:接下来是经典诵读: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下面播报好人好事: 12月5日五(4)中队的蔡XX在大道上捡到五元钱及时交到大队部,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0 学习。

与人为善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教案 课题与人为善课型体验课和自主讨论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和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的行为否定和拒绝。 2、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2、认识助人是快乐之本。 3、懂得将心比心道理。教学重点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招聘启示” 爱心网站现面向社会招聘“善良大使”若干名,希各界善良热心人士积极报名。 请谈谈你心目中的“善良大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善良包含多方面的美德(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二、讲授新课(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板书) 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之一。它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美好品德的基石。(划线,并与“诚实”对比)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善良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夜。” 小结: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善良大使陈观玉” 过渡:善良的人还应该这样对待他人……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陈观玉。陈观玉,一个普通的女工。三十年如一日照顾的“五保户”有13家之多。(善良要见诸行动)难得杀一只鸡,她总要分成十多份,先送给老人,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操劳过度,她一直患有疾病,但她坚持照顾好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善良之心是博大的)80年代她购买股票得到45万巨额回报,她把这些钱寄给希望工程、敬老院和灾区,汇款单上名字都不留。(善良是无私的)请结合材料与49页知识点评价陈观玉的行为。小结:善良是无私的;善良之心是博大的;善良要见诸行动;善良还要是非分明。(板书) 讨论:为什么善良还要是非分明?请举一例说明。播放《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小结: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如果没有把握好原则,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对坏人坏事一味纵容,就会给自己、他人或社会造成恶果。●“谁是真正的善良大使”过渡: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以善意对待和帮助别人。看以下帮助他人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