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病,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主。

症状

根据临床特征,将奶牛魏氏梭菌病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最急性型

无任何前驱症状,几分钟或1小时~2小时突然死亡。有的奶牛头天晚上正常,第二天死在牛舍内。病牛死后腹部膨大,舌头脱出口外,口腔流出带有红色泡沫的液体。肛门外翻。

急性型

体温增高或正常,呼吸迫促,结膜发绀,口鼻流出白色或红色泡沫,全身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狂叫倒地,四肢划动,最后死亡。

亚急性型呈阵发性不安。发作时两耳竖立,两眼圆睁,表现出高度精神紧张,以后转为安静,如此周期性反复发作,最终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除上述症状外,有的发生腹泻,排出多量黑红色、含黏液的恶臭粪便,有时排粪呈喷射状,病畜频频努责,里急后重。

病理变化

剖检以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出血为特征。

心脏肌肉变软,心房及心室外膜有出血斑点。

肺气肿,有出血症状。肝脏呈紫黑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肠内容物为暗红色黏稠液体。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褐色。

治疗

1.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治疗有效。

2.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药对本病治疗有效。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奶牛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等不同阶段的饲养标准提供优质科学的全价配合饲料,严禁饲喂发霉、腐败、劣质饲料。同时要特别注意精粗饲料搭配,保证提供适量的青干草。可用pH试纸检验牛尿液,当牛尿液pH<8.0时,就要考虑是否精料过多,粗料不够。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可在精料中加入1.5%~2.0%的小苏打粉进行应急调整,同时加喂青干草,直至将尿液pH调整并稳定在8.0~8.2之间。

注意卫生消毒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两个半小时才能杀死。为了有效杀灭魏氏梭菌,奶牛饲养场户要坚持各项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场清洁干燥,及时清扫粪便,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场地、用具、设施要经常用火碱、石灰水、漂白粉等消毒处理,病死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一律烧毁或深埋,做无害化处理。

进行疫苗接种

发生过本病或饲养环境不太好的奶牛饲养场户,可考虑进行魏氏梭菌疫苗免

疫。免疫时间、剂量及方法要参照选用的魏氏梭菌疫苗说明书。专利查询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产后奶牛在产后7~10天阶段,每天要认真检查产后奶牛的体温、精神、采食、反刍、肢蹄、恶露颜色、乳房充盈度、瘤胃充盈度、子宫排泄物和粪便形态等情况并做好分析记录。要注意产后奶牛分娩后胎衣脱落排出的时间和子宫排出物的形态、颜色和气味等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产后奶牛一般在12~24小时以内就能自行排出胎衣。超过时间就应视为胎衣滞留,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防止产后奶牛胎衣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对于双胎、早产、难产、死胎、瘦弱、庝痛等的产后奶牛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早诊疗,促进康复。体况评分:要求产后奶牛体况分值3.5~3.75范围以内。对于体况偏差的产后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体况达到标准要求。 1、每周进行一次产后奶牛酮病检测:对检测结果为3+的产后奶牛,须注射B族类维生素,灌服丙二醇等药物予以早期预防治疗; 2、预防低血钙、产后瘫痪、酮病等产后常见疾病:每1~3天抽血检测一次血钙水平和酮体、BHBA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指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也可灌服以下配合预防药物:丙酸钙450~500g、氯化钾100g、硫酸镁220g、酵母200~300g、阿斯匹林粉45~50g、25度左右温水30~50L。其中钙制剂可以视情多灌服2~3次; 3、对产道拉伤和庝痛严重的产后奶牛:每2天用消毒液、凡士林、消炎粉等药物处理创面;肌肉注射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

4、预防产后奶牛胎衣滞留:可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排出。即在奶牛产后1、4、7小时分别注射40IU催产素,第二天如胎衣仍没有排出,可再注射适量前列腺素促进胎衣排出。如果注射药物无效,就需要采用子宫冲洗注药的方法促使胎衣排出。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消毒药液将产后奶牛的外阴处清洗干净。用手臂将将已消毒过的透明塑料软管送入阴道,再通过子宫颈到达子宫低垂部后引导出子宫恶露。然后经软管注入5%~10%糖盐水500~1000ml溶液冲洗子宫,导净子宫内的存液后,再注入土霉素5g、利凡诺0.5g、生理盐水 500ml。每隔一天一次,直至滞留胎衣排出; 5、防治子宫炎:对感染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的产后奶牛及产后30天子宫还没有正常复原的产后奶牛,可采取抗菌素进行子宫冲洗的治疗措施。对于严重感染的牛可以每隔3天再连续冲洗3次子宫的治疗办法。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有抗菌消炎、激素、防腐类等药物。可用40℃左右的0.1%~0.3%高锰酸钾200~300ml冲洗子宫,同时可用手经直肠按摩提压子宫,促使药液能将子宫冲排干净。尔后再取青霉素160万U和链霉素100万U溶于无菌水100ml,注入子宫消炎。或取土霉素粉2~3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后注入子宫消炎。对病情较重、子宫肥厚、不断排出脓性分泌物,已转化成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产后奶牛,可肌注乙烯雌酚20mg或脑垂体后叶素100U促使子宫收缩,进行配合治疗。产后奶牛冲洗子宫一般每2天一次,一个疗程视情冲洗子宫3~5次。当产后奶牛体温≥39.5℃,采食、反刍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日期:2011-03-2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李林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1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2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1]。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肉牛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8693776.html, 肉牛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商大智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1期 摘要:肉牛魏氏梭菌病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死亡率非常高,可达到70%~100%。病牛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气性坏疽和肠毒血症,且实质器官和消化道发生出血,并会突然发生死亡。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比较容易发生。 关键词:肉牛;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1-0065-01 1病原及流行特点 肉牛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也叫产气荚膜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直杆状,大小为( 0.6~2.4)μm×(1.3~19.0)μm,呈单个或者成对存在,没有生长鞭毛,无法自行运动,经过革兰染色结果呈阳性。菌体能够形成较大的圆形芽胞,一般存在于菌体的中央或者近端,大部分菌株能够形成荚膜。 该病主要是由于魏氏梭菌污染环境、饮水、饲料等,当肉牛食入菌体或者芽孢后,就会进入肠道,并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其出现发病。另外,当气候骤变,突然更换饲料或者改变饲养环境等,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促使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导致肠道本身存在的魏氏梭菌开始大量繁殖,也容易使其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牛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而是在拴系或者放牧过程中突然出现异常,四肢软弱无力,行走摇晃,且无法稳定站立,往往卧地,有时也会在站立时伸直四肢用于支撑身体,即使对其进行驱赶,也不会行走,或者出现倒退以及步态不稳、缓慢走动;精神萎靡,将头触地后保持呆立不动;肌肉震颤,特别是后躯非常明显;跳跃、起卧后往往跌在地上,四肢如同游泳状不断划动,且头颈向后伸直,发出数声鸣叫后快速死亡。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几分钟,最长也只有1~2h。还有些病牛在晚上一切正常,但在第二天早晨发现死于舍内。病牛死后腹部快速胀大,并有混杂红色泡沫的液体从口腔流出,舌伸到口外,肛门发生外翻。 急性型。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或者保持正常,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精神萎靡或者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四肢、耳鼻发凉,全身颤抖,行走摇晃。病牛出现症状后病情快速恶化,并倒地不起,全身肌肉明显抽搐震颤,头颈后仰,四肢僵直,不停划动,大量流涎,口腔黏膜发绀,腹胀、腹痛明显,发出数声狂叫后出现死亡。

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发病情况 广东某猪场有多窝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突然发病,有的全窝发病,有的一窝内仅几头发病;发病急,病程短,有的哺乳猪来不及治疗就已经死亡。病程稍轻者,经大剂量的泰乐菌素、卡那霉素和青素等治疗,但疗效不显著。在该场114头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0%(35/114)和57%(20/35)。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发病仔猪排红褐色稀粪,其中含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组织碎片,并有特殊的腥臭味,后肢粘满血样稀粪;有的病猪共济失调,呼吸困难,行走摇晃,大部分病猪在3天内死亡。剖检的5头病死猪均以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空肠充满血样液体和气体,并含有组织碎片;病变部肠壁为深红色,与正常段界限明显;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脾脏边缘有小点出血。 实验室检验,涂片镜检取肝、脾触片以及刮取肠内容物和肠粘膜病变部位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见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边端有芽胞。分离培养将病猪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气肉肝汤中,80℃水浴20分钟,置37℃温箱中培养,待厌气肉肝汤混浊产气后转种血平板,经37℃厌氧培养24小时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菌落,周围有双溶血环,呈β溶血。挑取单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生化试验从血平板中挑取单菌落接种于血琼脂斜面,37℃厌氧培养24小时后接种于微量发酵管中,37℃厌氧培养24-48小时,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燕糖和麦芽糖;不发酵山梨醇、甘露醇、水扬苷;MR、V-P试验阴性,能液化明胶,无运动力,不利用枸橼酸盐;不水解尿素酶.毒力试验取病猪的空肠内容物,加等量的生理盐水搅拌后,3000r/分钟离心30分钟,上清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取滤液腹腔接种18-22克的小白鼠4只,0.5毫升/只;小白鼠在接种5小时后食欲废绝,腹部膨胀,精神状态很差,12小时内全部死亡;剖检见肝有坏死点,空肠出血,取肝触片、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荚膜杆菌。定型试验取上述病猪空肠内容物的离心过滤液,用魏氏梭菌A、B、C、D、E定型血清进行小白鼠中和试验。试验结果确定病猪肠内容物中含C型魏氏梭菌毒素,鉴定该分离菌株为C型魏氏梭菌。 防治措施 治疗:对从病死猪分离的魏氏梭菌做药敏试验,用敏感药物恩诺沙星、泰乐菌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用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 防疫措施:应用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胶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第一次在产前30天注射,剂量为5毫升/头;第二次在产前15天注射,剂量为10毫升/头。待产母猪进入产房前对产房进行清洁和消毒。采取上述防疫措施一年多以来,基本杜绝本病的发生。

猪魏氏梭菌病

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1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2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

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魏氏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病,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主。 症状 根据临床特征,将奶牛魏氏梭菌病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最急性型 无任何前驱症状,几分钟或1小时~2小时突然死亡。有的奶牛头天晚上正常,第二天死在牛舍内。病牛死后腹部膨大,舌头脱出口外,口腔流出带有红色泡沫的液体。肛门外翻。 急性型 体温增高或正常,呼吸迫促,结膜发绀,口鼻流出白色或红色泡沫,全身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狂叫倒地,四肢划动,最后死亡。 亚急性型呈阵发性不安。发作时两耳竖立,两眼圆睁,表现出高度精神紧张,以后转为安静,如此周期性反复发作,最终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除上述症状外,有的发生腹泻,排出多量黑红色、含黏液的恶臭粪便,有时排粪呈喷射状,病畜频频努责,里急后重。 病理变化 剖检以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出血为特征。 心脏肌肉变软,心房及心室外膜有出血斑点。 肺气肿,有出血症状。肝脏呈紫黑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肠内容物为暗红色黏稠液体。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褐色。 治疗 1.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治疗有效。 2.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药对本病治疗有效。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奶牛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等不同阶段的饲养标准提供优质科学的全价配合饲料,严禁饲喂发霉、腐败、劣质饲料。同时要特别注意精粗饲料搭配,保证提供适量的青干草。可用pH试纸检验牛尿液,当牛尿液pH<8.0时,就要考虑是否精料过多,粗料不够。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可在精料中加入1.5%~2.0%的小苏打粉进行应急调整,同时加喂青干草,直至将尿液pH调整并稳定在8.0~8.2之间。 注意卫生消毒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两个半小时才能杀死。为了有效杀灭魏氏梭菌,奶牛饲养场户要坚持各项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场清洁干燥,及时清扫粪便,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场地、用具、设施要经常用火碱、石灰水、漂白粉等消毒处理,病死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一律烧毁或深埋,做无害化处理。 进行疫苗接种 发生过本病或饲养环境不太好的奶牛饲养场户,可考虑进行魏氏梭菌疫苗免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得防治 产后奶牛在产后7~10天阶段,每天要认真检查产后奶牛得体温、精神、采食、反刍、肢蹄、恶露颜色、乳房充盈度、瘤胃充盈度、子宫排泄物与粪便形态等情况并做好分析记录。要注意产后奶牛分娩后胎衣脱落排出得时间与子宫排出物得形态、颜色与气味等情况。正常得情况下产后奶牛一般在12~24小时以内就能自行排出胎衣。超过时间就应视为胎衣滞留,应及时采取相应得诊治措施,防止产后奶牛胎衣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对于双胎、早产、难产、死胎、瘦弱、庝痛等得产后奶牛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早诊疗,促进康复。体况评分:要求产后奶牛体况分值3、5~3、75范围以内。对于体况偏差得产后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体况达到标准要求。 1、每周进行一次产后奶牛酮病检测:对检测结果为3+得产后奶牛,须注射B族类维生素,灌服丙二醇等药物予以早期预防治疗; 2、预防低血钙、产后瘫痪、酮病等产后常见疾病:每1~3天抽血检测一次血钙水平与酮体、BHBA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指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也可灌服以下配合预防药物:丙酸钙450~500g、氯化钾100g、硫酸镁220g、酵母200~300g、阿斯匹林粉45~50g、25度左右温水30~50L。其中钙制剂可以视情多灌服2~3次; 3、对产道拉伤与庝痛严重得产后奶牛:每2天用消毒液、凡士林、消炎粉等药物处理创面;肌肉注射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 4、预防产后奶牛胎衣滞留:可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排出。即在奶牛产后1、4、7小时分别注射40IU催产素,第二天如胎衣仍没有排出,

可再注射适量前列腺素促进胎衣排出。如果注射药物无效,就需要采用子宫冲洗注药得方法促使胎衣排出。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消毒药液将产后奶牛得外阴处清洗干净。用手臂将将已消毒过得透明塑料软管送入阴道,再通过子宫颈到达子宫低垂部后引导出子宫恶露。然后经软管注入5%~10%糖盐水500~1000ml溶液冲洗子宫,导净子宫内得存液后,再注入土霉素5g、利凡诺0、5g、生理盐水 500ml。每隔一天一次,直至滞留胎衣排出; 5、防治子宫炎:对感染子宫炎与子宫内膜炎得产后奶牛及产后30天子宫还没有正常复原得产后奶牛,可采取抗菌素进行子宫冲洗得治疗措施。对于严重感染得牛可以每隔3天再连续冲洗3次子宫得治疗办法。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得药物有抗菌消炎、激素、防腐类等药物。可用40℃左右得0、1%~0、3%高锰酸钾200~300ml冲洗子宫,同时可用手经直肠按摩提压子宫,促使药液能将子宫冲排干净。尔后再取青霉素160万U与链霉素100万U溶于无菌水100ml,注入子宫消炎。或取土霉素粉2~3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后注入子宫消炎。对病情较重、子宫肥厚、不断排出脓性分泌物,已转化成慢性子宫内膜炎得产后奶牛,可肌注乙烯雌酚20mg或脑垂体后叶素100U促使子宫收缩,进行配合治疗。产后奶牛冲洗子宫一般每2天一次,一个疗程视情冲洗子宫3~5次。当产后奶牛体温≥39、5℃,采食、反刍减少、精神沉郁出现全身症状时,要及时做系统得诊查并且采取全身治疗措施;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018693776.html,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征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牛亦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粘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症状: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吮吸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泡。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泡,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当水泡病变逐渐愈合,病牛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震颤,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犊牛患病时特征性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防治: 鉴于口蹄疫具有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1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全场应立即成立口蹄疫防治小组,负责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的遵守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入内。猪肉及病畜产品严禁带入牛场食用;每月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要彻底。 (2)坚持进行疫苗接种。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疫苗注射,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能力。 我国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并已经使用的口蹄疫活疫苗,其型号有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和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1)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内接种单价苗2mL/ 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肌内接种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临床特征 酮病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延长母牛的产犊时间将会影响牛奶产量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也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更明显。病牛迅速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诊断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可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其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然后取粉末0.2 g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不出现红色者为阴性反应。 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血液酮体简称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BHBA)之和。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 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 mg/L为可疑酮病。 鉴别诊断 由于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检查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50毫克/100毫升下降到20~40毫克/100毫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在40毫克/100毫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值以上。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100毫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100毫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100毫升。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正常母牛,尿酮可高至70毫克/100毫升,尽管通常低于10毫克/100毫升。奶中丙酮水平很少产生变动,由正常3毫克/100毫升到有病母牛平均40毫克/100毫升,糖元水平低,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

奶牛魏氏梭菌的临床诊治

奶牛魏氏梭菌的临床诊治 核心提示:奶牛魏氏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病,死亡

奶牛魏氏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病,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主。 症状 根据临床特征,将奶牛魏氏梭菌病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最急性型无任何前驱症状,几分钟或1小时~2小时突然死亡。有的奶牛头天晚上正常,第二天死在牛舍内。病牛死后腹部膨大,舌头脱出口外,口腔流出带有红色泡沫的液体。肛门外翻。 急性型体温增高或正常,呼吸迫促,结膜发绀,口鼻流出白色或红色泡沫,全身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狂叫倒地,四肢划动,最后死亡。 亚急性型呈阵发性不安。发作时两耳竖立,两眼圆睁,表现出高度精神紧张,以后转为安静,如此周期性反复发作,最终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除上述症状外,有的发生腹泻,排出多量黑红色、含黏液的恶臭粪便,有时排粪呈喷射状,病畜频频努责,里急后重。 病理变化 剖检以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出血为特征。 心脏肌肉变软,心房及心室外膜有出血斑点。 肺气肿,有出血症状。肝脏呈紫黑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肠内容物为暗红色黏稠液体。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褐色。 治疗 1.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治疗有效。 2.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药对本病治疗有效。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奶牛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等不同阶段的饲养标准提供优质科学的全价配合饲料,严禁饲喂发霉、腐败、劣质饲料。同时要特别注意精粗饲料搭配,保证提供适量的青干草。可用pH试纸检验牛尿液,当牛尿液pH<8.0时,就要考虑是否精料过多,粗料不够。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可在精料中加入1.5%~2.0%的小苏打粉进行应急调整,同时加喂青干草,直至将尿液pH调整并稳定在8.0~8.2之间。 注意卫生消毒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两个半小时才能杀死。为了有效杀灭魏氏梭菌,奶牛饲养场户要坚持各项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场清洁干燥,及时清扫粪便,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场地、用具、设施要经常用火碱、石灰水、漂白粉等消毒处理,病死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一律烧毁或深埋,做无害化处理。 进行疫苗接种 发生过本病或饲养环境不太好的奶牛饲养场户,可考虑进行魏氏梭菌疫苗免疫。免疫时间、剂量及方法要参照选用的魏氏梭菌疫苗说明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