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

1.早期结直肠癌:

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6],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相当于原来的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

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5],新近命名的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等锯齿状病变也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7]。(1)结直肠腺瘤:

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最低。大多数结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2)进展期腺瘤:

指满足以下1条或多条标准的腺瘤:①直径>10 mm;②含有绒毛成分;③有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锯齿状病变:

指一组以上皮锯齿状结构为特征的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SSA/P和TSA[8]。一般认为HP不具有恶变潜能,而SSA/P和TSA可通过锯齿状途径癌变[9]。SSA/P根据细胞异型性分为不伴细胞异型增生型和伴有细胞异型增生型(SSA/P with cytological dysplasia)。

4.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

指直径≥10 mm,沿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其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和非颗粒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10]。LST并非组织学分类,其病理可能为腺瘤或锯齿状病变等,有黏膜下浸润风险。

5.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

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6.水平/垂直切缘阳性:

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mm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为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7.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0 resection):

整块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

8.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

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9.局部复发/残留(local recurrence/residual):

结肠镜表现:(1)原内镜切除部位存在肿瘤病灶;(2)伴有黏膜聚集的肿瘤病灶;(3)不伴黏膜聚集但紧邻部位有明确内镜切除术后瘢痕的肿瘤病灶[11]。早期局部复发/残留指内镜治疗6个月后第1次随访结肠镜发现上述病灶;晚期局部复发则定义为至少1次阴性随访结肠镜后发现上述病变[11]。

10.间期结直肠癌(interval colorectal cancer):

也称为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lon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PCCRC),定义为筛查或监测检查未发现,而在推荐的下一次检查日期之前发生的结直肠癌[12]。

二、流行病学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结直肠癌是我国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第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仅次于胃癌,发病率为29.44/10万,同期死亡率为14.23/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13]。我国结直肠癌分布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东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发病率上升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女性的1.2~1.3倍,且增长趋势更为显著;年龄标化后城市人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农村人口高出65%以上,增幅约为农村的2倍以上。近20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肠癌发病率增高明显,直肠癌基本稳定;

死亡率从40岁开始持续快速上升,85岁组时达到峰值且未见下降。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与第二次死因调查相比上升了40.0%,与第一次死因调查相比上升了77.9%[14]。目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占世界同期的18%~20%[1]。

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启东、上海、天津的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平均5年年龄标化相对生存率为44%(36%~63%)[15];我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对超过1万例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达47.2%,其中城市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50%,但农村患者仍不足40%[1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

三、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有较多研究。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生活方式与基因等若干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17]。

(一)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1.人口学因素:

年龄是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发病率在80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197.4/10万人)[18]。男性结直肠癌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2.家族史:

结直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荟萃分析显示,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该个体患结直肠癌的总体风险比为2.24,

当家族中有2名以上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总体风险比将增至3.97;50岁成年人如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其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由1.8%升至3.4%,如有2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该风险升至6.9%[19]。中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结直肠腺瘤风险为对照组的2.33倍,高危腺瘤的风险为对照组的4.5倍,且发生腺瘤年龄提前,因此建议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提前至40岁行结肠镜筛查[20]。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症状兄弟姐妹发生结直肠癌、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风险均显著增加[21]。

3.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曾有研究认为约20%的IBD患者可在发病10年内发生结直肠癌,IBD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4倍[22]。但最近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平均随访14年后汇总标准化发病比为2.4(95%CI:2.1~2.7)[23]。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病程10、20、30年的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分别为1.2%、3.6%和14.4%[24]。

4.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

(1)饮食: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以摄入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25]。高纤维饮食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26]。但膳食模式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还受性别、遗传等因素影响。(2)吸烟:吸烟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7倍,结直肠癌风险随日吸烟量、烟龄和累计吸烟量的增加而增高,烟龄>50年的人

群发病风险比不吸烟人群增加38%。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可随戒烟时间的延长和戒烟年龄的提前而降低[27]。(3)超重或肥胖:大量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影响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癌变过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增加5个单位,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19%(RR=1.19);腺瘤发病风险独立于种族、地理分布、研究设计、性别等混杂因素[28]。

5.2型糖尿病: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发生率增加27%,结直肠癌死亡率也明显增加20%[29]。

(二)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

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消瘦、腹泻、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报警症状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作用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国内大规模单中心研究对超过1万例因下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的结肠镜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除腹部肿块外,其余报警症状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作用极为有限[30],但是有腹部肿块的患者绝大多数为晚期结直肠癌,因此在我国,有无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行结肠镜检查的决定因素。考虑我国结肠镜检查费用较为低廉,普及率高的现状,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三)结直肠癌风险分层

根据危险因素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可以筛选出高危受检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危因素问卷是一项经济可行的筛查方法,可通过病史、症状、家族史等识别出高危人群,已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31,32,33]。我国一项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以及绿色蔬

菜、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白肉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测因素[34]。2014年亚太结直肠癌筛查共识指出,年龄、男性、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肥胖是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危险因素,亚太风险评分可作为进展期结直肠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工具[35],适用于亚太无症状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36]。后续研究提示基于我国无症状人群年龄、性别、吸烟、结直肠癌家族史、BMI和自诉糖尿病的评分系统可预测结直肠肿瘤的风险(包括腺瘤、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有助于筛查方案的选择[37]。根据该方案,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参考表1对患者进行风险评分:推荐高危患者(3~6分)进行结肠镜检查,低危患者(0~2分)可考虑粪隐血筛查或(和)血清标志物筛查(如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等)。

表1

预测结直肠肿瘤风险评分[36]

四、病理学

1.病理学分型:

结直肠癌可分为腺癌、腺鳞癌、梭形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其中腺癌又包括筛状粉刺型腺癌、髓样癌、微乳头癌、黏液腺癌、锯齿状

腺癌、印戒细胞癌6个变型。非特殊类型腺癌依据腺样结构形成的比例,分为3个级别(高、中、低分化或1、2、3级)或2个级别(低级别、高级别)[38]。2.浸润深度分类:

早期结直肠癌根据其浸润的层次可分为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黏膜下癌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SM1(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上1/3)、SM2(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中1/3)和SM3(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下1/3)。对于黏膜切除标本,SM1指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的深度<1 000 μm[39]。

3.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参照1998年维也纳胃肠上皮肿瘤病理分型标准,根据不同内镜和病理诊断,选择不同的临床处理方式[40](表2)。

表2

胃肠上皮肿瘤维也纳分型(修订版)[40]

五、筛查

我国人口众多,直接采用结肠镜检查进行人群普查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结肠镜是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只有先对平均风险人群进行初筛,然后再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精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筛查对象

多数亚洲国家设定50岁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50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50岁作为筛查的起始年龄。对于75岁以上人群是否进行筛查尚有争议,结合我国实际,暂不推荐对75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由于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无报警症状[30],因此不建议根据有无报警症状而纳入或排除筛查对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符合第1条和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等癌前疾病。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符合其诊断标准和家族中有HNPCC患者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筛查,确证有MLH1或MSH2基因突变的,可从20~25岁或比家族中最小发病年龄(若最小发病年龄<25岁)早2~5年开始,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35岁以后应每年检查[41]。而仅有MSH6[42]或PMS2[43]基因突变者结直肠癌发病年龄相对稍晚,可于25~30岁开始每2~3年行结肠镜检查,40~50岁后则应每1~2年检查。致病性突变基因未明确的家族可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ite instability,MSI)检测结果决定基因检测及筛查方案[44],非突变基因携带者按平均风险人群参与筛查,尚无法进行基因检测的家系原则上可参照突变阳性的家系进行规律监测以防漏诊。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轻表型FAP(attenutated FAP,AFAP)、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应尽早行基因检测确诊,无症状家系成员也推荐接受检测。对确诊的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患者、无症状致病性APC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未做分子遗传学检测的家族成员应进行监测:从10~12岁开始,每1~2年1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腺瘤,则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直至计划进行结肠切除术。AFAP 推荐进行全结肠镜检查,筛查开始年龄可稍推后(18~20岁)。确诊结直肠息肉病时或在25~30岁时(以时间较早者为准),应开始筛查结肠外病变,包括上消化道内镜(十二指肠腺瘤)、甲状腺癌和硬性纤维瘤等。

MUTYH相关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是一种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类似AFAP,平均发病年龄在55岁左右。处理原则与AFAP相似,患者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1次全结肠镜检查,并持续终生。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的结肠镜筛查自18岁开始,每2~3年1次。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 JPS)15岁以前开始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则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未发现息肉则每2~3年1次。两者均需定期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不能忽视对小肠的监测,可行小肠镜或影像学检查。

(二)筛查方法

1.粪便潜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FOBT):

FOBT是结直肠癌无创筛查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方法为愈创木脂法和免疫化学法。

(1)愈创木脂粪便潜血试验(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gFOBT):

价格低廉、检查便捷,人群筛查参与率相对较高,研究证实其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45]。但gFOBT检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较低[46],故无法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此外,其检查结果易受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假阳性率相对较高[47]。

(2)免疫化学粪便潜血试验(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iFOBT):

与gFOBT相比,iFOBT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更为实用,检查结果亦不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iFOBT检测自动化的特点使其更适用于人群普查。

(3)序贯法粪便潜血方案(three-tier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即在gFOBT阳性的基础上加做iFOBT,如仍为阳性则行结肠镜检查[48],我国大规模人群验证试验发现该方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节约费用、降低结肠镜检查的工作量和患者的风险。

2.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

寻找外周血结直肠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于提高受检者筛查依从性有重要意义。septin9基因甲基化是结直肠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浆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已经过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第一代检测方法已在部分西方国家应用。第二代检测方法在技术

方面有所改善,检出结直肠癌敏感度高于一代技术(79.3%~95.6%),特异度为84.8%~99%[49]。最近,我国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其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8%和87.4%,均高于同期进行的iFOBT检测[50]。目前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敏感度为74.8%,特异度为97.5%),可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检测。

3.其他无创筛查方法:

虚拟结肠镜检查(virtual colonoscopy)[51]、结肠胶囊内镜(colon capsule endoscopy,CCE)[52]等依赖先进设备的无创筛查方法国外报道较多,但由于费用等问题,在我国推广还有相当难度,患者因故无法接受其他结肠癌相关检查时可考虑。以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ultitarget stool DNA testing)[53]为代表的粪便检测在我国尚需进一步验证。而基于microRNA或代谢组学等新兴的无创筛查方法尚处研究阶段。

4.乙状结肠镜(flexible sigmoidoscopy):

乙状结肠镜筛查可显著降低平均风险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54,55]。但由于乙状结肠镜自身的局限性,其对近端结直肠癌发病率无明显降低作用[56]。37.9%的结肠腺瘤和42.4%的结肠癌位于近端结肠,提示单纯乙状结肠镜检查会遗漏大量结肠病变[57]。对需要进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5.结肠镜(colonoscopy):

结肠镜下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根据患者年龄、FOBT检查结果、结直肠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筛选出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结肠镜筛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图1)。

图1

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

六、结肠镜检查

(一)检查前准备

1.肠道准备:

结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的质量。本指南推荐服用2~3 L聚乙二醇电解质等渗溶液(PEG),采用分次给药的方式进行肠道准备。PEG的口感对于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重要。近年来,国内研发了PEG的新剂型,有不含硫酸钠的聚乙二醇(SF-PEG),由于钾含量下降,以及完全去除硫酸钠而改善了PEG的气味及口味,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更好,适用人群更广泛。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内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内进行(麻醉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

进行),对于不能获得充分肠道清洁的患者,可以清洁灌肠、内镜下泵灌洗或者第2天再次进行加强的肠道准备。

2.饮食:

建议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1天开始低纤维饮食,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结肠镜检查前24 h。

3.解痉:

在结肠镜检查前给予解痉药,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肠道准备时给予祛泡剂口服。

4.麻醉:

有条件的单位可在麻醉医生配合下使用静脉麻醉,也可在有资质医师的监督下给予镇静、镇痛药,以提高受检者内镜检查的接受度。

规范的肠道准备及静脉镇静或麻醉操作详见相关共识意见[58,59]。

(二)内镜检查过程

1.检查前准备:

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进镜前先进行肛门指诊以了解肛门及下段直肠的情况。进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检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可适当变动体位。

2.内镜检查:

内镜直视下从直肠开始循腔进镜直到回盲部,必要时可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退镜时依次从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退出。退镜时依次全面观察,尤其是皱襞后及转折处,注意观察结肠黏膜的色泽、光滑度、血供情况等,必要时可反转镜身观察升结肠、直肠

末段及肛门部,退镜时间应不少于6 min[60],如发现可疑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并详细在内镜报告中记录。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影响内镜视野可应用清水或祛泡剂及时冲洗。

3.保证内镜图片数量和质量:

为确保完整观察结肠和直肠,建议留图如下:回盲瓣1张;阑尾隐窝1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应至少留1~2张。如发现异常,需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三)内镜检查技术

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

隆起型早期结肠癌或癌前病变在普通白光内镜下较易识别,但扁平型病变不易被发现,检查时应仔细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如局部色泽改变、局部呈结节状粗糙不平、轻微隆起或凹陷、毛细血管网中断或消失、黏膜质脆、易自发出血,肠壁僵硬、蠕动差或消失等)。

2.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ocpy):

放大结肠镜可将病灶放大100~150倍,能观察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即隐窝的形态,可在不做黏膜活检的条件下判断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对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对肿瘤的黏膜下侵犯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为病变能否进行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放大内镜下,

大肠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的类型主要依据Kudo的腺管开口分型。

图2

结直肠腺管开口(pit) pattern分型[61](经Elsevier批准)

3.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

通过在局部喷洒染色剂将病变范围及黏膜表面形态显示出来,然后再用放大内镜对结肠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观察,可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常用染料包括靛胭脂、美蓝、甲酚紫。

4.电子染色内镜(digital chromoendoscopy):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智能分光染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chromoendoscopy,FICE)以及I-Scan等电子染色系统可通

过对不同波长光的切换突出显示黏膜表面结构或微血管形态,清晰观察病变的边界和范围,获得与色素内镜类似的视觉效果。

研究提示与普通高清白光结肠镜比较,应用3种电子染色系统进行筛查并不能提高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62],但是,利用电子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黏膜腺管开口及黏膜表面微血管网进行观察,可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理性质做出实时、准确的判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电子染色系统鉴别大肠息肉瘤性病变与非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约90%,特异度在85%左右[63]。其中以NBI应用最为广泛,目前最常用的NBI分型是Sano分型,最新的"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 (narrow-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分型)不依赖放大内镜即可完成,较为简单实用,但其准确性尚需进一步验证。FICE、I-Scan的成像原理与NBI不同,其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5.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CLE):CLE可将细微黏膜结构放大1 000倍,达到"光学活检"的目的,一般用于可疑病灶后的精细观察。目前CLE对早期结肠癌或者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CLE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尚不支持CLE在临床实践中常规使用[64,65]。

6.自发荧光内镜(autofluorescence endoscopy, AFI):可通过将活体组织的自发荧光转化为图像加以分析和诊断,主要根据不同色调区分肿瘤病变和正常黏膜。但其对设备要求比较高,而且早期的临床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目前并未在临床推广应用。

7.蓝激光内窥镜(blue laser imaging,BLI):

采用激光光源,弥补了白色光源难以发现黏膜表面细微结构的不足,提高了病变部位的可辨识度。BLI对结肠肿瘤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与NBI 相似[66]。在我国,相关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早期结肠癌或者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检查应以普通白光结肠镜检查为基础,在退镜的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观察结肠的各个部分,发现黏膜颜色、血管、形态等可疑改变时,根据设备状况和个人经验,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CLE、荧光内镜等特殊技术以进一步了解结肠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深度等详细信息。

(四)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分型

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分型依照巴黎分型标准[39,67](图3)。

图3

图3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分型(巴黎分型,2005年)[39]

(五)活组织病理检查

如普通白光结肠镜和染色内镜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无需活检。对可疑病变是否进行活检,需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和大小综合确定。可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对于较小的隆起型病变,可先取1~2块标本,也可不行活检而尽早完整切除病变后送检。对于较大的隆起型病变,

建议取标本2~4块。对于平坦型的病变,单一部位活检不能反映病变的全貌,多块活检则可能导致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纤维化,增加后续内镜下切除难度,建议不进行活检而尽早整块切除病变后送检[68]。若具备NBI等高级内镜检查手段、在充分征求患者的意见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进行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对于病理标本的具体处理过程请详见我国相关共识意见[69]。

七、结肠镜质量控制

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发展和对结肠镜认识的深入,结肠镜质量控制逐渐受到关注,高质量的结肠镜是筛查项目成功的关键[35]。目前较为公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标准如下。

1.良好的肠道准备比例应>85%:

多数研究表明,肠道准备一般和较好时结肠镜的腺瘤检出率相当[70];而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腺瘤检出率显著降低,漏诊率显著上升[71]。在肠镜报告中须描述肠道准备情况。目前已有多种肠道准备评分量表,波士顿量表在主动冲洗和吸引肠道之后进行,当评分≥5分时,息肉检出率可达40%,而<5分时,息肉检出率降至24%[72],具有稳定性较高、不同肠段的评分与该肠段息肉检出率相关且方便学习推广等优点。此外Ottawa评分及Aronchick评分已完成临床验证,也可作为肠道准备的评分标准。

2.盲肠插镜率>95%: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注释: A.结直肠癌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将尽可能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纳入MDT的管理。 B.MDT的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作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H.尽管不能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强调临床医生对所有怀疑直肠癌患者行肛门指诊。 I.强烈推荐盆腔MRI为直肠癌患者诊断方法;对于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的判断,盆腔高分辨率MRI是最优方法。直肠癌临床T分期诊断,直肠内置超声及MRI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

1、结直肠癌诊疗总则 结直肠癌得MDT诊疗模式 注释: A、结直肠癌得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作用,推荐有条件得单位将尽可能多得结直肠癌患者,尤其就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得诊疗纳入MDT得管理。 B、MDT得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得专家共同分析患者得临床表现、影像、病理与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得一般状况、疾病得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与预后作出全面得

评估,并根据当前得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得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得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得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得变化、肿瘤得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得生存期、提高治愈率与改善生活质量。 2、结直肠得诊断原则 2、1无症状健康人群得结直肠癌筛查

2、2、1结肠癌得诊断 注释: 影像学诊断得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得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她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得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得常规检查。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解读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解读 1. 引言 2. 指南更新要点 2.1 诊断 - 新增:基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方法,如粪便DNA检测,用于评估结直肠癌的风险。 - 更新:内镜检查的推荐等级,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2.2 治疗 - 新增: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 - 更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方案,引入了新的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 3. 诊断与评估

3.1 筛查 - 推荐: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粪便隐血检测、结肠镜检查和CT结肠镜检查。 - 新增:基于遗传因素的个性化筛查策略,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应提前进行筛查。 3.2 诊断方法 - 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 新增:粪便DNA检测,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4. 治疗策略 4.1 局部病变 - 推荐:手术切除作为局部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 更新: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引入了新的放射治疗和化疗方案。 4.2 晚期结直肠癌 - 推荐: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 - 新增: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维莫拉尼(Vemurafenib)治疗。 5. 特殊人群 5.1 老年人 - 推荐: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功能评分,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 更新:对于高龄患者,应充分考虑手术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 5.2 儿童和青少年

- 推荐: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结直肠癌,应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 - 新增: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6. 结论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诊疗策略,涵盖了诊断、治疗和特殊人群的管理。这些更新反映了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规范化诊治指南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诊断技术与应用 第三章病理评估 第四章外科治疗规范 第五章内科治疗规范 第六章直肠癌放射治疗规范 第七章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规范 第八章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治疗规范 第九章肠造口康复治疗 第十章随访 附录诊疗流程图

第一章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死亡近10万。在临床上就诊的大多数属中晚期病例;目前在我国对结直肠癌的治疗除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行业规范以外,还有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每年发布的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等。这些指南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我国的国情、地域环境和经济状况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无论是现行的行业规范还是NCCN的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对指导我国各级医院的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根据国际结直肠癌的治疗趋势和要求,结合我国目前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水平和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专家共识为基础制订一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结直肠癌诊治规范,由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作为行业规范加以推广实施,促进我国CRC治疗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本规范将作为卫生行政条例指导各级各类医院中结直肠癌的诊治,让结直肠癌病人从规范的治疗中获益,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是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一个重大举措。 1.1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跃居第2~5位(上海自2004年起居第2位),并仍呈逐步上升趋势,尤以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为著。 2.男性比女性多,约1.3:1。 3.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我国结直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近年国内大城市统计中位发病年龄已超过60岁。 4.直肠癌比结肠癌多见,欧美国家则以结肠癌多见;近年国内部分大城市结肠癌发病率已超过直肠癌,例如上海市。 5.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地理分布特征为:沿海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其中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城市较农村高,大城市又较小城市高。1.2可能或可疑的致病因素 1.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和低纤维饮食是结直肠癌高发的因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βE,γE,δE)均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维生素D、钙、葱和蒜类食品则具有保护作用。油煎炸食品烤(炸)焦的部分(尤其是肉类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可能含有能作用于结肠的致癌剂。一些微量元素缺乏亦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 2.遗传因素:据统计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也较大。 3.疾病因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 1.3预防 1.人群筛查及早发现、早诊断 在人群中进行筛查,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检出和癌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肠癌发生和防止发展到晚期以及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都有重要作用。在人群筛查可用序贯筛查方案*,以问卷和粪便隐血试验法筛查出高危人群,也有先用化学法发现阳性病人,再用免疫法剔除假阳性者,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诊。 2.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 1.早期结直肠癌: 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6],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相当于原来的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 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5],新近命名的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等锯齿状病变也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7]。(1)结直肠腺瘤: 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最低。大多数结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1000字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常常以肠道不适、腹痛、 便秘或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为表现。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 重要,因此国内外都相继发布了诊疗指南,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早 期发现率和诊治水平。以下是一份简要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概述。 一、结直肠癌的分类 结直肠癌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腺瘤型、粘液型、浸润性型等。其中 最常见的为腺瘤型。 二、结直肠癌的诊断 早期结直肠癌常常无自觉症状,应该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常规筛查。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肠镜检查、粪便DNA检查等。如发现可疑肿块,在结肠镜下进行活检可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也 是常规的辅助诊断手段,包括CT、MRI等。 三、结直肠癌的分期 结直肠癌的分期可通过鉴别病人的TNM分级进行。其中T表示原发 肿瘤,N表示淋巴结转移,M表示远处转移。分期基于肿瘤的大小、 深度侵犯、淋巴结受累情况等。 四、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被认为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 包括病变部位和T、N、M分期情况等,手术形式应视情况选择,包 括直肠癌前列腺囊手术、结肠癌手术、肝转移等。 五、辅助放化疗 手术后或手术前辅助放化疗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白蛋白结合替莫唑胺等药物。 六、随访 随访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手术后、放化疗后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 复查,目的是观察是否肿瘤复发或转移,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七、个案分析 最后,不同患者,即使病情相同也存在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除了参阅诊疗指南之外,建议根据医生的诊断、病史、病情和临床判断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结直肠癌的诊疗指南可以辅助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但此类指南并不是绝对的,建议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

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便秘、便血等。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结直肠癌的治疗和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在最近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治疗、监测与管理指南”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诊断和治疗建议。 1、诊断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肠镜检查,并结合组织活检来确定是否癌变。此外,CT、MRI和PET-CT等影像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2、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情,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有时候,这些治疗方式会进行联合治疗。

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可以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并防止其转移至别的部位。手术的方式包括广泛切除和切除淋巴结等,具体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放疗主要用于术前、术后或联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的肿瘤。它可以通过辐射杀死癌细胞,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化疗主要通过用药物杀死癌细胞,并防止其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则是利用通过研究得到的药物等,通过干扰特定的信号通路来阻止癌细胞生长。 3、监测和管理 结直肠癌的治疗不仅仅是一次手术或一段化疗,它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这包括定期的随访、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随着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计划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在治疗期间,医生和患者需要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最佳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总体上,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建议和方法。虽然这些建议和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治疗和管理结直肠癌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 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 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 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结直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筛查和早诊早治,及早发现并干预,对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筛查是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的关键。筛查方法包括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在筛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确定筛查对象,一般认为40岁以上人群应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根据筛查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如乙状结肠镜检查适用于一般人群,结肠镜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在筛查过程中,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结直肠癌的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通过筛查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是关键。在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饮食均衡、增加体育锻炼等,以降低发病风险。 中国各地区的结直肠癌患病率和地区分布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高,而贫困地区的患病率较低。针对不同地区的

实际情况,应制定相应的筛查和治疗策略。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大筛查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在贫困地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癌意识和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地推广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癌意识;应建立健全的筛查和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水平;应加强科研力度,开展相关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工作,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筛查和诊疗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筛查和治疗策略,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开展前列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癌筛查。初诊筛查包括直肠指检、血液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

结直肠癌诊治的指南

结直肠癌诊治的指南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确切指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治指南。 诊断阶段: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排便习惯的改变、腹痛、体重减轻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2.肠镜检查:结直肠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并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 3.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PET-CT等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扩散和淋巴结侵犯情况。 分期阶段: 结直肠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非常重要。 1.TNM分期系统:通过评估肿瘤大小(T)、淋巴结侵犯(N)和远处转移(M),将结直肠癌划分为不同的分期,如I、II、III、IV期等。 2.MSI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一种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治疗阶段: 治疗方案依赖于患者的分期、年龄、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和患者的意愿。

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 可以是内镜切除、腹腔镜手术或传统的开腹手术,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2.放疗: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手术前的肿瘤缩小、术后的局部控制以及 晚期病人的疼痛缓解。 3.化疗:化学治疗可以用于手术前的肿瘤缩小、术后的辅助治疗以及 晚期病人的生存延长。 4.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如EGFR抗体药物和 TKI抑制剂等。 5.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 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考虑术后辅助治疗,如术后化疗或放疗,以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 随访和复发治疗: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随访时医生会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对于复发和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 疗等。 结直肠癌的诊治指南不断更新,医生根据最新的指南进行诊疗可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最全版一、引言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若干学术团体已经

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2. 指南工作组:本指南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主要涵盖了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家。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肿瘤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以及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指南的推荐意见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受检者。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三】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三】 七、结肠镜检查 (一)检查前准备1.结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的质量。本指南推荐服用2~3 L聚乙二醇电解质等渗溶液(PEG),采用分次给药的方式进行肠道准备。PEG的口感对于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重要。近年来,国内研发了PEG的新剂型,有不含硫酸钠的聚乙二醇 (SF-PEG),由于钾含量下降,以及完全去除硫酸钠而改善了PEG的气味及口味,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更好,适用人群更广泛。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内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内进行(麻醉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进行),对于不能获得充分肠道清洁的患者,可以清洁灌肠、内镜下泵灌洗或者第2天再次进行加强的肠道准备。 2.建议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1天开始低纤维饮食,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结肠镜检查前24 h。 3.在结肠镜检查前给予解痉药,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肠道准备时给予祛泡剂口服。 4.有条件的单位可在麻醉医生配合下使用静脉麻醉,也可在有资质医师的监督下给予镇静、镇痛药,以提高受检者内镜检查的接受度。规范的肠道准备及静脉镇静或麻醉操作详见相关共识意见[58,59]。

(二)内镜检查过程1.检查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进镜前先进行肛门指诊以了解肛门及下段直肠的情况。进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检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可适当变动体位。 2.内镜直视下从直肠开始循腔进镜直到回盲部,必要时可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退镜时依次从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退出。退镜时依次全面观察,尤其是皱襞后及转折处,注意观察结肠黏膜的色泽、光滑度、血供情况等,必要时可反转镜身观察升结肠、直肠末段及肛门部,退镜时间应不少于6 min,如发现可疑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并详细在内镜报告中记录[60]。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影响内镜视野可应用清水或祛泡剂及时冲洗。 3.保证内镜图片数量和质量:为确保完整观察结肠和直肠,建议留图如下:回盲瓣1张、阑尾隐窝1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应至少留1~2张。如发现异常,需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三)内镜检查技术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隆起型早期结肠癌或癌前病变在普通白光内镜下较易识别,但扁平型病变不易被发现,检查时应仔细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如局部色泽改变、局部呈结节状粗糙不平、轻微隆起或凹

最新: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

最新: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基本概念 陈述1:结直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中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2:结直肠癌前病变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结肠镜筛查实施 陈述3:高龄、男性、长期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等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针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4:加强对消化内镜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检查过程的质控监测,强化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诊断 陈述5:结肠镜检查(含病理活检)是结直肠癌筛查、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结肠镜检查是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关键。(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6:漏检是间期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右半结肠漏检率高,提高右半结肠病变检出率,可有效减少间期结肠癌的发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7:高清白光结肠镜检查是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式,建议采用巴黎分型和(或)山田分型描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形态。(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8:色素内镜、内镜电子染色技术等对提高结直肠病变检出率及判断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 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为了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减轻人群的疾病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比例较低,因此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非常必要的。 结直肠癌是全球男性和女性中新发病例数排名第三和第二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则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高的疾病(33.17/10万),死亡率排名第四(15.98/10万),而农村地区的结直肠 癌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则排名第五。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64%左右,而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了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57.6%,而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但是,我国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4.6%和23.7%。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为71%,而Ⅳ期患者则降至14%。因此,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最新: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

最新: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癌前病变;筛查;诊断;治疗 一、前言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GLOBOCAN 2020数据,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其中男性31.9万例,女性23.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2.2%,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居消化道肿瘤第1位;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8.6万例,其中男性16.5万例,女性12.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53%。反观美国的数据,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从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00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从2000年至2016年,美

国结直肠癌整体发病率年均下降3.3%,病死率年均下降3%。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对保障结直肠癌防治效果至关重要。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本共识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共5个方面分别阐述,对结直肠癌筛查提供指导性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本共识的制定方法如下:(1)成立筹备小组。(2)分组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医药等,参考国内外相关共识和指南,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评价分级。(3)采用“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表1)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证据质量分为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和极低质量4个等级,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个等级;证据质量仅为决定推荐强度的因素之一,低质量证据亦有可能获得强推荐。(4)召开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进行讨论、表决并提出修改意见,表决选择包括①完全同意;②同意,有部分保留意见;③反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