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

本课应理解的问题

1.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深受社会背景和创作者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诗歌的创作受诗人的人格、气质、心理、阅历、素养、师承等制约,但历史地看,诗歌更受社会政治、宗教、哲学、民俗等方面的影响。

古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首先源自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先秦《诗经》中的民歌到屈原的《离骚》,从形式宏伟的汉赋到选题华美的骈体诗,从精彩纷呈的唐诗到风格迥异的宋词和元曲,古代诗歌的创作无不以诗人的阅历为基础,反映了时代的历史线索和历史面貌。从不同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个时代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社会的繁盛。、纷乱、衰敝、征战等,诗人所遭遇的离别、伤怀、愁闷、壮志等,都反映在他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作品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里,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特征经历了几个转变:原始歌谣发展为古代四言诗歌;诗歌的集体创作到个体创作;现实主义风格到浪漫主义风格;古体诗到近体诗,等等,既是诗人自身主观创造使然,更是历史现实发展所推动的结果。

2.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国其他文化形式如哲学、宗教、绘画、音乐和舞蹈等的影响很大,并呈现出相互交融和整体发展的特点。古代哲学论题中诸如言意之辩(即言辞和意念的关系)、形神之关系等,.对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理论影响至深。尤其在魏晋及以后,言不尽意论十分流行。受其影响,一般的诗歌都追求得其意,忘其言的境界,使得注重言外之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无独有偶的是,古代的音乐艺术追求弦外之音,绘画艺术追求象外之趣,这与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基本一致。所以我们从吟诵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图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也可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声音。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诗人创作诗歌时不仅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还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扉,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另一种对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宗教,尤其是禅。自禅宗在唐代确立后,在中国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不少禅师也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禅对诗不断地渗透,或以禅入诗或以禅喻诗。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推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比较合理地道出了禅与诗的关系。

3.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部诗歌作品都是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的产物,创作者面临的现实与其创作时的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出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诗歌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世界,或流连,或眷恋,或哀婉,或豪迈。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尽量从诗人所处的角度和立场来鉴赏诗歌,然后归纳诗歌的演变线索,理解诗歌反映的历史。

4.弄清两个起源,即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诗经》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屈原及其“楚辞”作品。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绝大部分作品表现出的是积极地面向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另外需要师生注意的是,虽然到了封建社会,《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被说成为道德和政治目的而作的,而且把它变成一本儒家的道德教科书,但这显然是被曲解的。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共同讨论其形成原因。

“楚辞”是古代楚文化的集中代表,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都呈现于楚辞中。屈

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就是继《诗经》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

作手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课堂上可以《离骚》为例,通过节选鉴赏,使大家对楚辞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本课内容解析

诗歌的起源

在文学领域中,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首先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集体劳动时,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发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描述的是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当这种有节奏的呼声与有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时,语言便有了它的歌唱形式,于是一种具有节奏性、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也就正式产生了:其次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祈咒说:“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了原始人关心水害、虫害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宗教仪式来解决:《吴越春秋·弹歌》记载古人的活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比较原始的形态描绘了原始人伐竹、劈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过程。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这样的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极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士大夫和平民在《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情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汇集了自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反映平民思想感情的是“风”,“风”包括15国风,这些国家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也有江汉流域的。“风”共有160篇,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十分丰富,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分为三小类。(一)反映平民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国风”中这类诗最多。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那个狡黠的冤家呀,不再同我说话啦。就是因为你的缘故,害得我饭都吃不下啦!)(二)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奴隶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白吃饱”,是“大老鼠”,发出反抗的呼声。(三)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如《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sao) 也。中觏(g6u)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上的蒺藜,扫不掉呀。宫中的传言,没法说呀。若是说出来呀,那可真是丑死啦。

反映贵族和士大夫思想与感情的是雅乐,它是王畿地区的乐歌。“雅”有“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当时正处于西周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社会繁荣的时代。因此“大雅”主要反映了西周强盛时期的贵族生活、思想感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此时周王室已经极其衰微,礼崩乐坏,奴隶制处于瓦解之中,贵族特权和腐朽生活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小雅”多为怨刺诗,揭露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和政治矛盾,表现作者的愤慨感情和忧时伤世的心

情,反映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4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

《商颂》5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

楚辞与《诗经》的体例和风格比较

在体例上,“楚辞”突破了《诗经》四言的句式,变为以五、六、七言为基本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句式,句子长短不一,大多较长,篇幅也较长,章句较少重叠,常用“今”“思”等,对于变换节奏、舒缓语气、渲染抒情咏叹气氛、增强音韵感,有明显作用。而《诗经》里四言句较多,句子长短比较一致。大多较短,篇幅也较短,章句重叠较多,偶尔用“今”字,语汇丰富,韵律和谐。在风格上,“楚辞”属于屈原的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加以创造提高的结果。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国的音调,描写楚国独特的景物和风俗民情,吸收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而有丰富的想像、华美的文采、灵活的形式、浓郁的神话气息和热烈奔放的情感,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经》主要是群众性集体创作,虽然后来经过一定的加工,但大体上仍保持了原来浓厚的民歌色彩。其内容涉及恋爱、哀悼、颂贺、农事、收猎、战争、宴会、祭祀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感情,风格比较朴实。此外《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歌往往具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呈现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这些就是后世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或现实主义精神。

屈原与楚辞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楚国王族同姓。早年得到信任,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同腐朽贵族势力斗争中,遭谗去职,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楚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沉、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国都部亦为秦兵攻破,悲愤至极,投汨罗江而死。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楚辞,一般认为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和楚辞出现后,以突发的异彩、更新更美的歌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第二个重要时期。楚辞兴起于战国中期南方的楚国,由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楚辞”的本义是楚地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在我国南方区域性文化的基础上,首先与楚国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和“楚歌:有直接关系。古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今,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今,可以濯吾足。”就属于楚辞产生前的南方歌曲,从中可以发现屈原作品的渊源。其次与楚地的民间“巫歌”有很大关系。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许多和“巫鬼”“祭祀”“招魂”有关,如《九歌》《招魂》等。另外,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产生则比较晚。在战国时代,不见“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史记,酷吏列传》中有“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的记载。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此种体裁而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从此,它就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字。

《屈子行吟图》解说

屈子是对屈原的尊称。怀王时期(前328一前299),由于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楚顷襄王继位的第七年,楚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屈原极力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怀王的幼子,屈原的学生,后娶秦王室女子为妻,力主对秦妥协。楚顷襄王时任令尹)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就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楚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

之中,自沉于泪罗江。本图由明末画家陈洪绶(1598—1652)所作,,描绘屈原

第二次被流放时在沅、湘江畔独行之状。画中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髯

髯垂须低头凝视,忧郁寂苦而又坚强的性格溢于眉宇间。腰间插一柄长剑,风卷衣袍,顶风而行,显露出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精神。

汉赋的兴起及文学特点

赋作为文体,早在战国后期已经萌芽,最早写赋体的是荀子,他写有《赋篇》。宋玉也是较早写赋的作家。赋是在广泛吸收综合《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手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体,在汉代最为流行。这与汉帝国国力的强大、经济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骄奢豪华密不可分。后世人往往把它看成汉代文学的代表,因此在文学史上有所谓“汉赋”之称。

汉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其文学特点随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一)从汉高祖初年到汉武帝初。此阶段的赋作主要继承“楚辞”传统,称为“骚体赋”。在体例上尚铺陈,篇幅不长,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有“今”字;风格上抒情色彩浓烈;内容上多为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代表人物有贾谊、枚乘等。(二)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期,约200多年时间。赋逐渐脱去骚体痕迹,散体大赋正式形成,是汉赋最繁荣的时期。其形式宏伟、辞藻华美,内容多写宫殿苑猎、歌舞享乐。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等。

(三)从东汉中期到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政治黑暗,大赋逐渐衰落,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小赋兴起。这类赋篇幅小,语言朴实,通篇用韵,基本不用“今”字调。代表人物有蔡邕、祢衡等。总之,赋体的主要特点有:铺陈写物,接近于散文,篇幅宏伟;辞藻华丽;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情节。其内容大体上限于描写宫殿、苑猎、述行、序志、庶品杂类等。

诗歌在唐代空前兴盛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安定繁荣。唐帝国建立后,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取得空前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为诗歌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政治力量的重视和倡导。唐代很多帝王爱好文艺音乐,追求风雅,极力提倡唐诗的写作,礼遇诗人,无形之中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宗、武后,更爱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玄宗时代及以后,这种风气更盛。更重要的是唐代科举以诗取士,使天下的读书人把写诗当作参加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诗歌成为青年学子必修的科目。诗人不断提升写诗的技巧,使唐代诗歌的成就比前几代进步很多。

(三)诗体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诗体的发展,有形成一全盛一衰老及僵化的过程。从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因为声律之说的兴起,到唐代时有了平仄与押韵更严格的绝句、律诗,加上原来的古诗,形成唐诗三种主要形式。四言古诗萌芽于西周与东周之际,而衰于秦汉。五言古诗起于东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仍有很多人写作。七言古诗以及律绝的新体诗,在六朝时代萌芽,到唐代开始成熟。在其他新文体尚未产生的情形下,唐代文人的创作便集中在诗歌上,而造成光华灿烂的一代文学。

(四)诗坛主体发生转移。唐代以前的诗歌,大多数是描写贵族生活,写作的范围比较狭窄,题材比较单调贫乏。到了唐朝,写诗几乎是全民运动,作者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描写的内容丰富多变,使唐诗的作者由贵族普及到民间。唐诗的内容从描写少数贵族的生活,扩充到反映多数人的生活,唐诗与人民的距离更接近,更多人喜欢读诗、写诗。一般有名的诗人,都不是来自贵族阶层,而是来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民众生活与现实社会的体验,所以不仅了解,而且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使诗的内容日益丰富,诗的写作范围日益扩大。

(五)民族交往和融合、中外交往频繁。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的几百年中,是民族血

统大混和时期。文化与民族血液的交流形成了唐时特有的民族风貌和民族气

质,来自外域的民族及其文化也不断融人中国,中外各民族间的文化风格

相互交融,给唐诗带来了更多的新内容、新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兴盛。

唐诗发展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其流派

唐300余年间,诗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盛、中、晚四期。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唐初的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武则天时期,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诗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才调纵横、气象宏阔、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得以正式形成。同时的沈佳期、宋之间继承了前人以声律人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弊,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之风,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

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766年)。这期间诗人们开创了众多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使山水诗内容更加丰富,描写技巧上也有所发展。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李白和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李白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安史之乱后,杜甫写出《北征》、“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伟大诗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雄浑激壮,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三期,自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835年),为中唐时期。主要诗派之一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继承并发扬李白豪放和杜甫沉雄的传统,开创了奇险生新的风格。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平易通俗的语言继承杜甫的新题乐府传统而加以发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代表了当时的现实主义流派。在这两大派以外,自树一帜的有柳宗元和刘禹锡。刘禹锡在当时有诗豪之称,其诗雄浑苍迈,尤多感慨讽刺之诗,七绝为当时之最。柳宗元以五古山水诗为最,他“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澹泊之音,而嵯峨萧瑟之感自蕴其中”(高文《全唐诗简编》)。

第四期,自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至哀宗天桔四年(907年),是为晚唐。此期唐朝国势衰微动乱,诗有深沉的感伤情调,向着华艳纤巧的方向发展。这时出现了大量咏史诗人,杜牧、许浑是其代表。杜牧写的咏史诗中,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另一派以李商隐为代表,他在艺术上继承了杜甫七律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从而达到了唐诗的新高峰。

宋词两大流派

就内容和风格而言,一般将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派主题多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和悲欢离愁,情思曲折,语言婉转,风格清丽柔媚、委婉含蓄。婉约派形成于曼殊和欧阳修,到柳永时基本定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秦观和李清照。

豪放派的词作气宇昂扬,刚健道劲,声势宏伟,立意博大,激人向上。范仲淹、王安石是豪放派的先声,至苏拭时豪放派风格趋于定型,苏轼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其艺术成就达到宋词的巅峰。他的词具有慷慨悲凉、雄阔深沉的风格,广阔的意境和冲天的气势。

朱敦儒的《卜算子》

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渡过黄河,进逼洛阳,词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加入到逃难队伍中。巧的是词人南迁和大雁南飞的时间一致,因此“情沿物应”,借词来表达因雁而起的

伤感。上阂以“风雨”和雁之“饥渴”来比喻人世社会的风雨和人们在逃难

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下阙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

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顾怜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在当时类似的

处境和心情。全词处处写雁,实际上处处在写自身的境况和心绪。虽然写的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和感受,但作品反映的内容却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意义。

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老练,特别重视对日常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的发掘、品味与表现。尤其突出的是他的爱国诗,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并把对当时人民疾苦的同情、忧国和忧民的思想交织在一起。陆游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浪漫风格,并融为一体,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为体,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基调;以富于激情、想像、夸张、跳跃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踔厉风发的一家之风。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的词和散文也有一定成就。陆游对于词的态度,有些自相矛盾:在正统的观念上,他不大看得起这种向来风格内容不够严肃的文体,认为它是从“郑卫之音”而且“其变愈薄”的产物,但又对它有相当的兴趣,“渔歌菱唱,犹不能止”(《长短句序》),留下的作品也有100来首。他自己的词文体齐备,内容广泛,而且较多地受到苏词的影响,常有意追求开阔豪放的风格。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一些短篇的题跋、书后之类,往往写得精整雄快,很有特色。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的散曲

元朝时在词和民间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散曲是由词发展而成的一种近于民谣的新诗体,可供清唱,又叫清曲。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散曲的语言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包括“哎哟”“咳呀”之类的语气词。二是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较完整,不大省略虚词语助之类,句与句的衔接也比较连贯,一般在精炼含蓄方面不太讲究。三是散曲(尤其是前期作品)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活动着的情绪。不仅套数,小令也是如此。

元代的散曲用词清新古朴,多世俗词句。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奸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土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如马致远的《秋思》等。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它们一般都写得想像丰富,语言直白,意境逼真率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④写景。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而且风格多样,色彩绚丽。和传统的诗歌相比,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马致远、白朴、关汉卿、王实甫、雎景臣、张可久、乔吉等。

古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原因

我国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上下绵延4000余年,从古歌谣到诗经和楚辞,到汉魏乐府,再到唐朝的近体诗。历代诗歌体制一再演变,诗歌风格、表现手法亦随之而异。诗歌的发展变化深受创作者性格、兴趣、素养、阅历和社会现实以及诗歌文体自身的演变规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容,不断变化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况的发展无

一不在给古代诗歌艺术提供着丰富的题材、描述内容和演绎方式。(二)创作

者的性格、爱好、所处环境、文化素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往往直接制约着其

作品的内涵、风格、形式和所表达的情感。个体的鲜明特色带来了诗歌作品

的千差万别,而时间和环境并不绝对导致作品流派、风格的同或异。诗歌描写的是“人”眼中的事和物、情和理,心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诗歌的意象和韵味。因此作者总是在不断地对诗歌艺术进行着改革和创新,从而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三)诗歌自身的演变也有其规律,其文体的演变从句式上看经过二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从格律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以乐府诗为代表,后者以律诗和绝句为代表。唐诗渐衰后来词和元散曲相继兴起。如王国维所说:“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人间词话》)这段话粗略地勾画出中国诗体发展递姬关系的一个轮廓:由四言诗到楚辞,到五言诗,到七言诗。古体诗之后有(近体诗)律绝诗,律绝诗之后有词和散曲,由简趋繁,由粗趋细,并且描述出了这种内在规律发展的必然性。

诗言志歌咏言练习题(附答案)

诗言志歌咏言练习题(附答案)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典型例题】例1 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 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定阶级(地主)的文化需要,与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密不可分,与统治者的政策分不开。唐朝诗歌繁荣的历史根源何在?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根源。(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足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3)唐代以科举取士,特别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4)唐代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诗歌的发展。(5)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唐诗繁荣还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答案】B 例2 宋代文学现象中与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有密切联系的有①词的广泛流行②话本的出现③散曲在北方的流行④风俗画的增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④ 【解析】词、话本和风俗画都是宋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为市民阶层所需要和文化现象,散曲则兴起于元朝,因此排除③。【答案】D 【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中国诗歌的源头是 A劳动号子 B《诗经》 C《楚辞》 D汉赋 2.《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时间 A黄帝到夏商时期 B夏商到春秋时期 C夏商到战国时期 D黄帝到春秋时期B 3.《诗经》按内容分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 A风 B雅 C颂 D赋D 4.关于楚辞的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 A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修辞方式之一 B 屈原是用楚辞体创作《离骚》 C它是一种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D《蒹葭》是屈原的用楚辞体他作名篇B 5.汉赋的特点 A质朴平实 B奔放豪迈 C辞藻华丽 D雄奇瑰丽C 6.1955年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 2 、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 总论: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我国的古经典的《尚书》里,有一篇名为〈尧典〉而被 割成尧典及舜典两部份)的文字,虽挂名是尧舜时的文章,实际上,即便有传自尧舜的传说成份,但成书的时代绝非尧舜之时。上世纪的竺可桢于《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 之年代》(《科学》第11卷第12期,1926)年,用天文学来 证实,文字里所叙及的四仲中星是商末西周初的天象。今按, 尧典的文字,历来史家多有不少文章论及,较普通的考释为成于战国时代的文章,或径认为是伪托之文。吾人则以为,依文中又谈及尧分别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来管理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即使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还是指羲和是日御,为太阳驾车的神。而在东周所写成的《国语》,在《楚语下》还是指『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生者也』。并无列出所谓『重、黎之后』是『羲和』更遑论是还把此二字羲和其人或羲及和,拆成四个人一一羲 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天地』四方及四季。可见〈尧 典〉的形成虽或有口传的尧舜神话事迹,些素材出于西周,如竺可桢的天文证据,未见西周任何引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始开始成形,孟子已有引用未定形的版本内中的句子,而

完成如现今所见,应是到了西汉初年了。在〈尧典〉或分 为二篇时的〈舜典〉)里,有一段文字,大大引起后之文人,在研究文学、戏曲、音乐上的兴趣的含于今日被割裂成的〈舜典〉里的是出于所谓的舜这位天神兼人间帝王的舜对于夔任命为典乐神官时的神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按:其中永』字,即『咏』 或『咏』)其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引爆在不少文人的学术臆说的所在,尤其是『声依永』不少现代文学及戏曲学界,甚至音乐学界,就望文生义来解释成依字声行腔,最为典型的一种解释即如陈多、叶长海在 中国历代剧论选注》(1987、2010)里把『声依永』释成 按诵咏诗之语言定声音之高低强弱』,就是典型的依字声行腔。 如吾人于本文之始已谈及,〈尧典〉此篇,绝非先秦旧文, 试看在西汉初年的所谓的《毛诗序》里,也有类似的文字: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成于战国末年到西汉的《礼记?乐记》指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把诗及歌与舞的关系讲的很清楚,只是先后及 搭配的關系,诗不足表达,加上了嗟叹,又不足,加上了永歌,又不足,加上了舞蹈,以表达情感。再加上了乐器,完全没有什么依字声去行什么腔的观念。而尧典(舜典)里的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一见其思维逻辑,比以上所提到的《毛诗序》及《乐记》还要更深入一层去,专就志到诗到歌到声到律都有谈及,有更较西汉《毛诗序》及《乐记》还要晚形成的可疑度。但这不是说此尧典(舜典)此段文字伪不伪。吾人要谈

诗歌与小说 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学习目标 目标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诗歌的作用有哪些?《诗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什么是楚辞、汉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请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目标二:唐朝诗歌繁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目标三:宋词和元散曲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有何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请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主干知识归结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此时的赋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如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游猎之事作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干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讴歌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尚书?尧典》中曾记录舜帝说过的一句话: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足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乐的结合具有典型意义。《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16首》(以下简称《中国唱诗班》)的歌词取自于古代诗词,格律考究、节奏鲜明,作曲家易凤林醉心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在旋律的创作上既体现了古代东方的神韵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该作品集 2011年4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并附有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发行的由上海小萤星合唱团演唱的cd(2张)。静止的乐谱通过流动的旋律在孩子们的浅吟低唱中体现着诗乐意境的融合和诗意的回归,而精心创作的这16首经典诗词又潜移默化地反映了从古至今孩子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孩子心智的成熟、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总体来说,这套诗乐启蒙有声读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丰富内涵深刻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12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天一大联考 2016—2017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乐、舞三者最早应是相结合的,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后,它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但是诗与乐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美学中,关于“乐”与“诗”的理论,就有很多记载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乐”在古代是与器乐歌舞合为一体的。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乐”的记载通常是与“德”有关系的。《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郤缺向赵宣子提到《夏书》中的话,就阐述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看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乐”与“德”是不能分开的。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舜“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这是最早对诗有记载的典籍。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诗主要的作用与“乐”是相同的,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典的仪式上祷告上苍,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功绩的唱词。这些词由祀礼而生的“诗”在《诗经》的《颂》和《大雅》中可以看到。直到《国风》之后产生的诗,才开始具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诗。通过史书的记载不难看出,先秦之前的“承”与“诗”都是为祭祀、祷告上苍、颂扬先祖的活动服务的。 当诗、乐从祭坛和祷告中走出来,变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和艺术之后。诗、乐也就具有了审美的功用作用,美学理论是离不开艺术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涉及最早的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在孔子之后,诸子百家们在他们的论述文章中对诗、乐的探讨更为广泛。首先对诗、乐情有独钟的当数儒家的鼻祖孔子了,在孔子时代诗乐是结合的,孔子虽然论诗乐分别有侧重,但是,孔子认为诗乐是相通的。孔子在他的《论语?为政》中论述《诗经》这样谈到:“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善和美的统一。在《论语?八倄》篇中说:“子谓《韶》,尽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第9课诗歌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哈尔滨市第八十八中学于忠伟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授课日期: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一班,月日第节,高二·二班 2008年月日第节,高二·三班,月日第节,高二·四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诗文朗诵串联词】经典古诗词朗诵串联词

【诗文朗诵串联词】经典古诗词朗诵串联词 诗文朗诵串联词 1、“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情感的炙热的流露,《我是肉体的诗人》选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诗歌叩问生命的意义,又礼赞生命的光芒,是一篇触及灵魂的优秀作品。请欣赏《我是肉体的诗人》,朗诵者:初一21班 2、1921年10月24日,诗人郭沫若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请欣赏《天上的街市》,表演者:初一3班。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那金黄的大地,翻涌的麦浪,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使你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请欣赏《夏》,朗诵者:初一9班。 4、星星,是调皮的孩子的小眼睛,还是故去亲人的魂灵; 悬于深邃夜幕之中的星星,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请欣赏《星星》,表演者:初一29班。 5、黄皮肤、黑眼睛,徜徉于九百六十万雄壮的大地山河,沐着五千年前吹来的文明的风,是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泰山巍巍,黄河

滔滔,铸就了我坚强的品格和奋勇的精神,请欣赏《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者:初一14班 6、“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在《春之怀古》这篇经典美文中,作者张晓风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文章纵横交织,浑然天成。请欣赏《春之怀古》,朗诵者:初一12班 7、你曾经聆听过青春的声音吗?她是白杨树的掌声,还是梧桐叶上的诗句?她是美的思念,还是火的颂曲?请欣赏七年级2班同学的诗朗诵《青春的赞歌》。 8、散文诗《海燕》作于1901年3月,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1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请欣赏《海燕》,表演者:初一17班。 9、可爱的祖国,拿什么来赞美你,舀一瓢长江水,为你洗净五千年的风尘,捧一把高原土,垫高你新世纪的t望!请欣赏《可爱的祖国》,朗诵者:初一11班。 10、风雨过后,我守在窗边翘首以盼,天边的云散尽后,是绚丽的彩虹,我转身就见你温暖的笑脸……是的,风雨过后,还有温暖,请欣赏《风雨过后,温暖还在》,表演者:初一8班。 11、席慕容的诗,总是在倾诉淡淡的愁,恰似大提琴的幽沉的调子,读她的诗,总能找到对应自己心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黑暗的河流上》,来感受那份浓重和飘渺。朗诵者:初一24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诗歌与小说》高考题整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优质公开课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诗 歌 的 起 源

诗歌的起源 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应该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最主要的社会活动是狩猎,因而有了关于狩猎的诗歌:《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应该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断竹:砍伐野竹;续竹:接驳弓竹;飞土:打出泥弹;逐肉:追捕猎物”。除了狩猎,还应该有各种祭祀活动,《礼记》中《蜡辞》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回到你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每年的12月,我们的古人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就是“蜡辞”。 什么是诗歌呢?《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达思想情感,“咏”是曲调,记录下来就是曲谱。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需要声(配乐)的支持,用自身协调的声来配合歌,于是就产生了和谐的歌曲。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诞生过程。《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里告诉我们,原来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的表演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 可见:诗与歌统称就是诗歌。 诗和歌原本不是同样的概念。诗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文学特征。而作为表示情感的歌,产生于诗之前。歌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远在文字、文学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的号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远古的人们们在劳动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叹词来解除枯燥,去除疲惫,增加劳动情趣。慢慢地加加进了双音词,比如“哼唷、哼唷”来表示情绪。在这些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语言还没有出现,或者是语言很不成熟。这就是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感情也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来表达思想就远远不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加进了实词,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筑基,有个姑娘路过,带头喊号的就会即兴发挥,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边来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实词,就成了诗与歌结合的雏形。 当文字产生以后,先人们为了方便把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传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编成了类似于顺口溜的韵文,这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利于传播。用文字书写的歌词终于出现了。这时,一支歌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就是诗,是用来记事的。这样看来,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识记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归纳其特点,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美感。 【基础知识梳理】 一、《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2、时间: 3、内容:风雅颂三部分风: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雅:颂: 4、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 ②现实主义倾向和手法 二、楚辞 1、概念: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以著称 3、代表作品表达了 4、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两种风格: 三、汉赋 1、概念: 2、时代背景:汉朝 3、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吸收了 四、唐诗 1、繁荣的社会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④对外交流: ⑤借鉴: 2、代表人物及特点:①李白 ②杜甫 ③白居易 唐诗的两种风格: 五、宋词 1、繁荣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宋词的特点:又称,便于更加灵活自如的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3、代表人物及特点: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柳永: ④李清照: 六、元散曲 1、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2、特点:①有格律②大量使用 3、思想倾向:逃避现实

七、明清小说: 1、发展演变: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 2、背景: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工商业城镇、市民阶层兴起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 技术:印刷术不断完善 3、代表作:四大奇书 五大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三大批判现实力作 4、特点:①章回体小说②批判现实③商人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5、意义: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是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屈原《思美人》有“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这主要表达() A.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美政”理想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D.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3.“《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指的是( ) A.气势恢弘,辞藻华美B.包括了小令和多支曲子 C.意境清新、篇幅较短D.摆脱了文辞铺张的弊病 4.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创作风格是( ) A.语言凝重,沉雄浑厚B.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C.清新自然,真实感人D.刚劲朴实,爽朗粗犷 5.有一种文学体裁,句子长短不一,适合配乐演唱,流行于各个阶层,它是()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 6.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尚书?尧典》中曾记录舜帝说过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足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乐的结合具有典型意义。《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16首》(以下简称《中国唱诗班》)的歌词取自于古代诗词,格律考究、节奏鲜明,作曲家易凤林醉心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在旋律的创作上既体现了古代东方的神韵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该作品集2011年4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并附有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发行的由上海小萤星合唱团演唱的cd(2张)。静止的乐谱通过流动的旋律在孩子们的浅吟低唱中体现着诗乐意境的融合和诗意的回归,而精心创作的这16首经典诗词又潜移默化地反映了从古至今孩子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孩子心智的成熟、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总体来说,这套诗乐启蒙有声读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丰富内涵深刻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名称有的直接采用原诗,如:《黄鹤楼》、《游子吟》、《渭城曲》等;也有的在原诗作名称上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歌曲《相思》(取自王维的《红豆》)、歌曲《夜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作大多是大众耳熟能详且流传甚广的,如今加以入乐诠释后更能够以音乐特有的情感渗透能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些作品中反映亲情和友情的内容最多,主要体现了思乡、想念亲人挚友等情怀,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代表了多少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唱出那一份温暖深沉的母爱。此外,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高洁坚强的可贵品质,《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旨在影响少年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日歌》教导孩子们要惜时才能有所作为;《春晓》引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总而言之,不同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我国古代诗词洗练生动、意义的表达含蓄深刻,这套儿童歌曲创作以诗乐结合的方式升华了歌词本身的含义,增强了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二、抑扬有致民族性强 说起“唱诗”,人们极易联想到西方宗教文化,“唱诗班”则更是西方宗教领域内的重要产物之一,《中国唱诗班》这套儿童有声读物在其名称上就体现着浓郁的中西结合的意味。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文化领域重要的议题。那么,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式的“唱诗”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古时“旗亭唱诗”的文人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如果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其实原本中国传统诗歌,五言也好、七言也罢,抑或长短句,大都是被人吟唱的。所以《中国唱

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论“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夏玲 “诗言志”最初和我国古代社会的颂神敬祖有关,“诗言志”的较完整表述,见于《尚书·尧典》中这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拊,百兽率舞。[]从《尚书·尧典》的成书过程,后世学者推断“诗言志”的观念有可能在代就开始孕育了,“诗言志”后来见于《尚书》《庄子》《荀子》等我国典籍,“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 “诗言志”的传统开始起于朝的用诗引诗献诗,后转到作诗教诗论诗,门诗学观对“诗言志”命题从赋诗言志、献诗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面进行了阐发,在儒家文论代表作《毛诗序》中论述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至此,“诗言志”得到阶段性完整归纳与表述,理论形态基本定型,后被历代诗论家进行丰富的界说和再阐释,后世不断强调和发挥,使得“诗言志”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涵异常丰富的诗学命题。 古老的“诗言志”要求诗歌表现人的主体胸怀,抒发诗人的情性、志向、怀抱,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引导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言志”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经典表述,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有必要对它的涵和特点进行学习,对“诗言志”对我国古代诗论的影响进行

梳理,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时吸取有价值成分。我们首先来看“诗言志”之“志”的涵。 一、“诗言志”之“志”具包容性开放性伸缩性涵 “诗言志”回答了“诗写什么?”的问题。“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诗言志”命题明确指出了诗歌写作对象为“志”,“志”是诗的容,“志”是“诗”所要表达的中心目标。从诗”与“志”的关系来看,子在楚简《诗论》中 说“诗亡离志”,明确了没有“志”,就没有了“诗”。“志”是“诗”的本根,“志”是作为诗的核心。那么什么是“志”呢? 慎的《说文解字》据篆文将“志”分解为“心”和“之”两个部分,释作“从心,之声”,“之”在甲骨文里有“往”的意思,“志”相当于今天的意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大本录作“从心之,之亦声”,“志”亦可解作“心之所往”或“心之所之”,“志”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意念。闻一多先生则将“志”分解为“从止从心”,取“停止在心上”或“藏在心里”的涵义,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之中作了考证,认为:“志”的含义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闻一多先生认为志到了汉代主要是第三个阶段的含义,志主要指的是人的志向和怀抱。其实,“志”在第一第二阶段具有的“记载”的含义,我们今天依然使用,比如我们说“地志”“语言志”“志书”等时,就是这个含义。“志”在第三个阶段的“怀抱”,既可表示心所蕴集,亦有志向或意向的指称,是指个人丰富的心世界。我们将《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的两种解释结合起来,用“怀抱”一词解释“志”也能包容意象和意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