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君子

论君子
论君子

论君子

论语》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影响了时代的中国人。它虽然是圣人之语,神圣不可侵犯,但在五四以后也颇受质疑。我们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务必对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真的、辩证地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这个离经典越来越遥远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重新认识,解析它们。《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中无一句虚言,处处都落在实处。它讲入世之道,交往之道,生存之道,更讲君子之道。在书中“君子”和“小人”的字眼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象“君子怀刑,小人怀土。”“君子不器。”等等。无疑君子是孔子对人格的理想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君子”这样的字眼海不时被人们提起。说某某具有君子风度,是个显纤纤君子;或称某人是“伪君子,真小人”“不够君子”。总会激起一些人喜不自禁,而另外一些人却勃然大怒。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君子有个评判标准,且不论这个标准怎么样,单从个人内心来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一个君子,这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理想。于是人们心中便各自拥有一个君子形象,而且是自造的、臆想出来的。想那万千世界,各色人物,各种立场,各种品位喜好又岂能千篇一律。因此此君子非彼君子,君子之争便由此而始。我个人认为君子乃是集仁、义、德、信、智、勇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理想人格的一种代称。它合于时,合乎礼。因此要至于斯却是很困难的,六者之中达于一者也易,而俱而全者则难矣。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最应专心致力于的工作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由此可见,君子先须成人,人而仁,而后君子。仁者,爱人,先爱其亲,次之爱其民,再次之则爱其君,若以仁爱之心施之于政,则为仁政也矣。“仁”字在《论语》中提到多次,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在付诸于实施的过程中,孔子注意到了“应怜取眼前人。”,从珍惜身边的人做起。因此舍此而为他者,谓之小人;周而进者谓之君子,即周而不进,只孝也,何以治国平天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字即明白、懂得。孔子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义与利的分别,并以此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准绳,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以礼为要求,诚实谦虚才能称之为仁义君子。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小人耳,后经孟子及其后继者的发展,义与利的尖锐对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就是人之所欲,天生者是也,况君子亦一人耳,因此追求个人私利并不是一件令人无法启齿的事,若过分强调义和群体,则此君子乃社会之君子,非人之君子也。

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形象也是符合“德”的,即品德高尚,要求努力追求德的,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小人仅安于现状,曲意逢迎;而君子怀德,时常以道德为念,凡不合者,必弃之。君子又显出一种除邪扶正的勇气和傲骨,若君子失德,则若鸟之无翼,不能久生矣。我们常常可从书中或者现实中看到或者听到,一个口碑极佳的人因一时失德而臭名昭著身败名裂的,即是明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体现了君子德之高尚。

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即要求言行一致,不允诺则已,否则必采取行动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诚信亦是君子所不能少的了。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感到羞耻的是言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他又说道:“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行。”。古人都不肯轻易许诺,因为他们认为实现不了诺言才是最为可耻的。所以君子曾一度被要求多做事,少说话,迅捷做事,谨慎说话。这一系列的句子告诉我们,古时候对诚信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古之若此,而况于今乎?然而今天缺乏诚信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们金口乱开,轻易许诺,而转过头去,则已被抛之云霄,当当事人遇而问之,则跌足而叹:“哎呀,我怎么吧这事儿给忘记了呢?”令人奇怪的是,每次遇上这

类交谈,却惊人的相似。人不讲信用,其危害甚大。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信于亲,则失爱;失信于人,则失友;失信于民,则失天下。此至理也。

君子不仅要仁义兼备,还须智勇双全。子曰:“君子不器。”即强调多、广、博的知识和才能,认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功能,因此博学多智成为了君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放于利而行多怨。”。前者是指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后者则是人际交际、人事管理方面的方法,还有诸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等等都反映了智者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对事情逻辑推理的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必好且乐也。孔子自评说:“默而知之,学而无餍,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明是自谦,暗是自诩。以及像“学而不死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句子,均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的形象出现,必须有智。君子与愚夫,想是天渊之别吧。

勇也者,亦是君子所求者。“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可见,君子不是趋炎附势的懦夫,而是仗义执言的勇士,可亲可敬可佩啊。孔子又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且不论“无友不如己者”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不是存在矛盾冲突,或者其对与不对。单说说“过则无惮改”,她仅在为人之道,更强调了一种勇。对一般人而言,有错并不一定能改。有的人虽明白错在己,却要推诸他人,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失。然君子则不同,过而能改,往往成为了人生一大乐事。有改方能前进,方能提升自己。对自我的更新,对社会的疾声呼号,体现了君子作为一名勇士的风度。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君子博学、忠信、仁德、不惧等等,都在说明作为君子所有的、众所不及的品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别有一种潇洒。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尽在名利场打滚,似乎忘却了仁义,丢掉了诚信,打磨了棱角,一味地追求金钱,权势。理想似乎已经被丢在黑暗的角落里很久了,已然对火炬,火柴等光明的东西感到生疏。现今的社会,小人太多了,君子太少了,但愿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们能成

长为君子,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关于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894606.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4来源:《探索与争鸣》文/罗安宪 [导读]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关键词孔子君子论仁义 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872)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君子释义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08历史2班 0806010063 夏艳 【摘要】孝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孝显的尤为重要。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也”,是一个人所有德行的根本。并且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其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其父母。同时孔子提倡的“孝”与“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但孔子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过度地强调礼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矫枉过正的趋势。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混乱的阶段,复行孝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孔子孝文化礼 一:孝:“仁之本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头,孝敬父母的“孝”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系统的阐发了他对孝义的理解和要求。 首先他强调孝的重要性,把孝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说道“在一个家产制社会里,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转化到所有的从属关系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官员——孔子有段时间也做过大臣——会认为孝是所有其他德行的源头,孝是对履行官僚体制最重要的等级大臣——无条件的纪律——的考验和保证”。从这我们又可看出孔子的“推己与人”的思想,“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孟子对孔子的孝义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尊敬别人的父母与小孩。试想,一个连对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尊敬和爱护,他会爱护社会上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能互不相识的老人和儿童吗?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论语论仁详案

《论语》论仁详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 “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吗?关键在于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无违与谏诤 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子日:“无违。”(《论语·为政》)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顺从父母的意志。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有的话。父母错了,要谏,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孔子对孝的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就像君臣关系一样,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这是大孝。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但要讲究方方式,态度要好,不要伤害亲情。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孝是为人之本。 “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

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他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0、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2、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1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4、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9、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 22、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3、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子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26、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894606.html, 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李敏夏婷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所蕴含的君子的修养原则和方法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文以《论语》中的君子论作为研究内容,从君子的内涵与由来、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3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展现君子的时代面貌,实现思想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对全面解读君子的新内涵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论语》 1 《论语》中君子论的提出 什么是君子?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在《论语》中,孔子并未直接论述君子的具体内涵,但“君子”二字却被提及了107次,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对君子人格培养的重视。《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阐明了君子修养应该注重的品质和修养原则。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却将君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学者辜鸿铭认为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总结为4个字,即“君子之道”。[2]可见,君子一定是拥有高尚道德品格之人,其核心是对自身精神人格的至高追求。 那么君子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在春秋末期,战火纷飞,人心唯危,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等级秩序也出现了裂口,道德败坏、长幼不分的现象不断出现并日渐严重。面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1](《论语·颜渊》)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通过论述培养君子人格的好处和重要性,引导人们崇尚君子之道,来提高臣民的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帮助君主更好地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稳定社会。[3] 2 《论语》中君子修养的基本原则 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要求,提出了许多君子人格修养应遵循的原则,但主要是以崇仁、行义和遵礼为统帅,从总体上构成了君子人格言行举止的规矩。 2.1 “仁”——君子修身的内在核心 在孔子的全部思想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因此,在论述君子人格修养时,也离不开“仁”的思想。关于“仁”,《论语》中有一百多条,但含义不尽相同。“仁”首先体现的是“爱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爱又有差别,即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5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体现了孔子的辨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在当代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32学时 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 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 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 (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测绘学院2013301650014 姚文平 谈到君子,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有这这样一幅画面:风朗俊逸衣诀飘飘高山流水曲水流觞。对于君子这个词语,我们更多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渴望成为君子这个道德人格的标杆,然而这个概念却是模糊的。“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扬雄《法言》:“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孔子讲究孝道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 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如果仅仅是给父母一口口粮视为尽孝,这对于今天的子女而言确实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但这个最基本的保障对于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而言,却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暂且不论那些连这份微小的孝心都不能尽到的人,他们或许确实自己也是饿着肚皮而为二老的口粮在打拼,或者他们已经沦为了非人的动物,可以忘却父母之恩惠,我们仅仅以此作为对父母的孝心未免太过低廉和浅层了。试想,为人父母怎会忍心看子女用血汗钱来换取自己暴敛天物?他们无非是想求得子女平安,子孙健康而已。 情感慰藉乃是高与上文所谓物质层面之行孝道之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慰藉正是从父母的情感生活出发。以和其颜悦其色为目的,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为之排忧解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果说对于父志,各个家庭各个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而言,父志早已是从替父保家卫国的民族高度降低到了希望我们早点睡,希望我们按时就餐的生活层面。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舍弃叱咤职场的机会,同父母安静,简单的吃顿晚餐,我们真的能抵住充满激情浪漫的夜生活的诱惑,听从父母早些入睡的忠告?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为食宿忧愁,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孝的定义似乎更倾向于能让父母奢度晚年,因为这比行父志——听从父母的良言来的简单,简便 孝,简单,因其于长者所需所求,只是鸿毛般轻微;孝,沉重,因其于幼者所行往往不能切合父母的心意,而重若泰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中华后裔,我们应该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孝虽然简单,但我们绝不满足于低浅的层次,也更因其沉重,需要我们为此尽心尽责。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