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

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然后活得好。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来发人深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

语》。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语句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1.子曰:“君子不器。”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

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第五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 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

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

论君子

论君子 论语》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影响了时代的中国人。它虽然是圣人之语,神圣不可侵犯,但在五四以后也颇受质疑。我们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务必对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真的、辩证地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这个离经典越来越遥远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重新认识,解析它们。《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中无一句虚言,处处都落在实处。它讲入世之道,交往之道,生存之道,更讲君子之道。在书中“君子”和“小人”的字眼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象“君子怀刑,小人怀土。”“君子不器。”等等。无疑君子是孔子对人格的理想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君子”这样的字眼海不时被人们提起。说某某具有君子风度,是个显纤纤君子;或称某人是“伪君子,真小人”“不够君子”。总会激起一些人喜不自禁,而另外一些人却勃然大怒。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君子有个评判标准,且不论这个标准怎么样,单从个人内心来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一个君子,这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理想。于是人们心中便各自拥有一个君子形象,而且是自造的、臆想出来的。想那万千世界,各色人物,各种立场,各种品位喜好又岂能千篇一律。因此此君子非彼君子,君子之争便由此而始。我个人认为君子乃是集仁、义、德、信、智、勇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理想人格的一种代称。它合于时,合乎礼。因此要至于斯却是很困难的,六者之中达于一者也易,而俱而全者则难矣。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最应专心致力于的工作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由此可见,君子先须成人,人而仁,而后君子。仁者,爱人,先爱其亲,次之爱其民,再次之则爱其君,若以仁爱之心施之于政,则为仁政也矣。“仁”字在《论语》中提到多次,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在付诸于实施的过程中,孔子注意到了“应怜取眼前人。”,从珍惜身边的人做起。因此舍此而为他者,谓之小人;周而进者谓之君子,即周而不进,只孝也,何以治国平天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字即明白、懂得。孔子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义与利的分别,并以此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准绳,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以礼为要求,诚实谦虚才能称之为仁义君子。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小人耳,后经孟子及其后继者的发展,义与利的尖锐对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就是人之所欲,天生者是也,况君子亦一人耳,因此追求个人私利并不是一件令人无法启齿的事,若过分强调义和群体,则此君子乃社会之君子,非人之君子也。 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形象也是符合“德”的,即品德高尚,要求努力追求德的,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小人仅安于现状,曲意逢迎;而君子怀德,时常以道德为念,凡不合者,必弃之。君子又显出一种除邪扶正的勇气和傲骨,若君子失德,则若鸟之无翼,不能久生矣。我们常常可从书中或者现实中看到或者听到,一个口碑极佳的人因一时失德而臭名昭著身败名裂的,即是明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体现了君子德之高尚。 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即要求言行一致,不允诺则已,否则必采取行动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诚信亦是君子所不能少的了。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感到羞耻的是言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他又说道:“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行。”。古人都不肯轻易许诺,因为他们认为实现不了诺言才是最为可耻的。所以君子曾一度被要求多做事,少说话,迅捷做事,谨慎说话。这一系列的句子告诉我们,古时候对诚信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古之若此,而况于今乎?然而今天缺乏诚信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们金口乱开,轻易许诺,而转过头去,则已被抛之云霄,当当事人遇而问之,则跌足而叹:“哎呀,我怎么吧这事儿给忘记了呢?”令人奇怪的是,每次遇上这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而毁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 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 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

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 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四)尊贵——君子的人格品位 尊贵作为君子的人格品位,主要表现为君子为了追求道义而展示出的刚直方正的独立人格。儒家认为有德有识之士要实现自己经天纬地之抱负,不仅要通天、地之道,更要通人之道,做到能安人、能服人。因此君子应具有谦和的处世之道 与刚直的行为准则。 二、如何成为一名“君子” (一)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对于什么是君子,《论语》中记载了一次司马牛跟孔子的对话。子曰:君子不 忧不惧。(《论语·颜渊》)不忧不惧就可以做君子了?对于司马牛的疑问,孔子 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更多地是靠道德修养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在反省自身的时候,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考验,内心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于丹教授曾经说过:“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在和弟子讨论君子的时候也曾经说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一个拥有仁慈之心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宽厚、慈爱,因此也就不会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坦然平稳的状态,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忧愁呢?有智慧的人处事得当,考虑的全面,权衡恰当,怎么会有迷惑不定的时候呢?内心无比勇敢,又有何所畏惧的呢?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因此在孔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 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 “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

《论仁论君子》 《论语》

出處: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 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 者利仁。」(《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 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 界。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 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 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 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 仍不違背仁義。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 关于“君子” 《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认为追求“利天下”的大义的人才是君子。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评析】这段话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才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而摆脱虚荣的惑乱,视富贵为过眼云烟,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

浅谈《论语》君子观

摭谈《论语》之君子观 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 《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 “《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以“孝”的理念为例: 《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存在于父子一组宗法人际关系中。在这组人际关系中,父的思想行为制约子的思想行为,换言之,父的信息制约子的信息,要求子遵从父的信息。《论语》称之为“孝”,把“孝”作为父子人际传播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在君臣、父子构成的人际关系传播中,君、父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后儒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第二种是以人品为标准区分人在群体中的传播关系和传播地位。如“君子”与“小人”。这是《论语》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可见,君子本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小人指平民百姓,是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中性表述,不能单一理解为“人品”区分。《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人品,有时兼有两者之义。《论语》认为君子、小人这两类人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时,有道德品格的人处于传播的上位,即“有位者”也要“有德”,才能在人际传播中取得传播的主导性,而平民百姓或缺乏道德品格则处于传播的下位,且上位对下位具有绝对的传播效力。 在结合以上两种人际传播关系基础上,《论语》提出以人的品格特征为识别原则,树立了“君子”人格形象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孔子论君子

《论语》——孔子论“君子” 黄文静 “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那么“君子”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论语》“君子”一词出现时的上下文分析,应该有两种意思,①有道德修养的人;②在高位的人。在本文中取①的含义。 在《论语》书中,每句话可能有多种解释,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摘录的只是作者认为能够说明什么是君子,或者君子应该怎样做的段落。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作用> [论语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意译]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说够一个君子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非要说有什么争竞的话,一定是投壶。投壶开始时相互作揖然后上场,比赛完了然后回来喝酒,这种竞争是很有礼貌的” 注:投壶,古时贵族们的一种游戏,在场地中央放一个坛子,然后拿去掉箭头的箭,在一定距离外向坛子中投去,以投进坛子中的箭的多少论输赢。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怀念法度,小人怀念恩惠”。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缓慢,做事要勤劳敏捷”。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广范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心底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担心忧愁”。

《论语》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 一、孔子人格体系的结构 在孔子的人格体系结构中,以“君子”为中心,在之上有“圣王”和“圣贤”两格,而在之下有“狂狷”、“小人”和“乡原”三类。 所谓“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意即: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的人罢!狂放之人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对孔子的这段话,孟子有所解释。 孟子认为,所谓“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孟子·尽心下》)意即:狂放之人,他们志大而言夸,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通过孔孟二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狂者”是一些志大言狂之人,这些人的缺点是狂妄自大,或言过其实,但优点是志气高昂,富有进取之心。孔子对于“狂者”还作了“古之狂”和“今之狂”的分别,他认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论语·阳货》)“狂也肆”,即狂放直率,不拘小节,肆意直言;“狂也荡”,即狂傲而轻浮。相比之下,孔子更喜欢“古之狂”,因为,“今之狂”大多是“狂而不直”(《论语·泰伯》),没有了“古之狂”那种“狂而直”的坦率品格;有的“今之狂”虽然有直率之性,但是又走向了“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的极端,变得十分地尖酸刻薄。 至于“狷者”,孟子认为乃“不屑不洁之士”,行为有点“踽踽凉凉”(孤独无助,落落寡欢)(《孟子·尽心下》)。“狷者”的缺点是自信不够,明哲保身,但其优点是知耻自好,能独善其身。 “狷者”与“狂者”比,孟子把前者看作是比后者更次一级的品格,曰:“狂者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孟子·尽心下》)这是因为,“狷者”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不甚显著的人格形态,他的“有所不为”与“明哲保身”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极大,而“狂者”恰恰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格类型,“直率”与“无礼”都是一望而可知的。但总的来说,“狂狷”都是有“筋骨”和“节操”之士(《朱子语类》卷四十三),若能善加裁抑与激励之,可向更高的人格形态迈进。 “狂狷”之下是“小人”。 “君子”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符号,与之相反的则是“小人”。《论语》中,孔子谈到“君子”时往往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论语·宪问》)这是孔子肯定了“君子”同“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否认了“小人”与仁之间的内在联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这是孔子描述了“君子”与“小人”在人格境界上的差异。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从方法论上指出了成就“君子”的修养路径,其中既包括对天命的敬畏和认知,又包括对自我的内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

论语中有关“君子”类的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选读君子篇

安之书馆国学教材: 论语选读君子篇 (三) 46、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47、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48、子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说:“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4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50、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5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5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53、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54、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55、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十论君子

孔子十论君子--- 一.孔子之本---《论语》:学而篇 【原文】 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 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翻译】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解读】

孝悌的意义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1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一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面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思回报的爱父母生儿有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行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但是,作为父母,通常公养有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一一孝。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