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1 植物的身体》习题1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1 植物的身体》习题1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1 植物的身体》习题1

《1 植物的身体》习题

一、判断题

1、所有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3、蘑菇和凤仙花都是喜欢阳光的植物。()

4、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5、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养料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6、凤仙花和玉米都是靠种子来繁殖的,所以植物都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7、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植物的根。()

8、绿叶制造养料,需要阳光提供能量。()

二、填空题

1、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和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和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和等。

3、种子发芽过程中,先长,后长。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我们做好和等多项工作。

5、植物的根有和的作用。

6、植物的茎具有及的作用。

三、选择题

1、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是()制造的,再通过()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A、叶子

B、根

C、茎

D、果实

2、植物的()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再通过()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A、叶

B、茎

C、根

D、花

3、植物在它的生命过程中将先后经历()→()→()→()。

A、衰老

B、出生

C、成长

D、死亡

4、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A、种子

B、长成苗

C、长出芽

D、结出果实

E、开花

F、长出新的种子

四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填空题:第一单元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 苹果树上的苹果是(果实),苹果籽是(种子)。 3.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氧气),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 作用。 4. 在植物的根吸水实验中,过一段时间容器内水量会(减少)。 5.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6.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 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7. (阳光)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背阴的植物长势(不如)向阳的植物。 8. 植物的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叶的(蒸腾)作用。 9.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养料的运输)。 第二单元 1.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大猩猩一般生活在(森林)里,鸟儿可以(飞翔),鱼儿 可以在(水)中游。 2. 我的身边最常见的动物有()。 3. 动物的身体特点是和(环境)相适应的。 4.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生,靠()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5. 我认识的会飞翔的鸟有()。 6.鸟类的飞行工具是()。 7.鸟类的皮肤表面有(羽毛),具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8. 鸟类是体表有()覆盖,善于(),()生的恒温脊椎动 物。 9.()被称为“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0.我知道的珍稀动物有() . 11.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禁止滥砍乱伐森林。 12.企鹅的双翅变成了(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却能在(水里)很快地(游泳)。 13.松鼠生活在()里,鲤鱼生活在()里。 14.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我们把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 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5.鲸是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体型像(鱼),前肢成(鳍)形。 16.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7.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 第三单元 1.声音)可以供人们互相交流。 2.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平时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6.声音的大小可以(控制),当声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就会变成(噪音)。 7.人的听觉器官是(耳朵),我们一定要保护听觉。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 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 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3.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最新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石燕完全小学2017-2018学年度科学 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

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3~4课时 常见的工具1~2课2~3课时 任课教师:祝永恒 2017.09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例答案 一、填空 1.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 3.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气体。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产生的,以__波__的形式传播。 6.从外形上,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7.人们说话时的声音是由___声带__振动产生的。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人体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0.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 11.我们的肢体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12.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是在小肠里被吸收的。 13.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 14.我们的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二、选择 1.下列物质中,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是 B 。 A、食盐和水 B、面粉和水 C、冰糖和水 D、高锰酸钾和水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进行比较, C 增多了, B 减少了。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3.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口子,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 A 。 A、高 B、低 4.降水量是指24小时内降的雨量,它的计量单位是 B 。 A、毫升 B、毫米 C、厘米 5.做过滤实验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 C 滤纸的边缘。 A、相平于 B、高于 C、低于 6.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 B 个等级。 A、11 B、12 C、13 7.用小锤敲击两个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铁管发声, B 发出的声音高。 A、长铁管 B、短铁管 8.要分离食盐和水可以用 B 的方法。 A、过滤 B、蒸发 C、振动 9.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方时,当时的风向是 A 风。当你看到旗帜飘向南方,这时的风向是 D 风。 A、东 B、南 C、西 D、北 10.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 B 。 A、高 B、低 C、轻 11.烟垂直上升,这时的风力为 C 。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四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一、填空: 1、空气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冷、热空气循环交替流动就形成了(风)。“孔明灯”、热气球都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支持燃烧的叫(氧气),占21%,其它的主要是(氮气),占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 4、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健康,污染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所以说:空气是(生命之源)。 5、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多植树造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烧垃圾)等。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7、热总是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和(形态)。 8、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如金属片的吸热性比纸板的吸热性好;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也不同,(深色物体) 的吸热性比浅色物体的吸热性好。 7、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还与蒸发面积的(大小)、周围(温度)的高低有关。 8、物体冷热的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叫(温度计)。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 )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9、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声音消失;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10、(噪音)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它和(废气)、(废水)被列为环境污染之一。 11、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相同,米饭、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供给人能量,支持人(活动);鱼、豆、奶类物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长身体的营养;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

2017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运动着的世界1、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2、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 3、(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4、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爱护)公共资料。 5、完整的资料卡片包括(类别)、(编号)、(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 二、动物运动会1、我们都喜欢动物,根据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把它们分为:跳跃动物、飞行动物、爬行动物、奔跑动物和游泳动物。 2、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观察动物的运动?(3个)参观动物园、上网查询、看电视、画报和动物卡片、观察家里院子里饲养的小动物。 3、我会模仿青蛙跳,你会模仿小鸟飞、兔子跳、乌龟爬、青蛙跳。 4、动物运动会上,老鹰、鸽子、麻雀、蝗虫和燕子可以进行飞行比赛;袋鼠、青蛙、跳蚤和兔子可以进行跳跃比赛。 5、给动物分类的标准有哪些?按动物的食物分:草食性的、肉食性的、杂食性的;按动物的外形分:有翅膀的、没翅膀的;按动物的生存环境分:在水中生存的、在陆地生存的、水陆两生的。 6 动物通过运动获得食物,逃避天敌的伤害,找到适合的生存环境。 7、已经发现的动物大约有150 多万种。 7、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飞行最高的是,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游速最快的是旗鱼。 三、生命在于运动1、你最喜欢的运动是跑、跳绳、散步,每天进行大约半小时的运动。 2、我们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所以,要提醒家人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 3、对运动前后的身体状况进行测量前,一定要保持平静,否则对运动前后身体变化的比较就不够准确。 4、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发生扭伤。 5、运动后心跳和呼吸都会加快,经过长期运动,身高和体重都会增长,肌肉会变粗。 6、游泳运动员的(肩膀)比较宽,举重运动员的(上臂)比较粗。 7、正常人的心跳次数比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慢)。 8、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并坚持按计划进行(锻炼),就会有利于健康。 四、小吊车1、吊车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 人们利用它可以把比较重的物体提到高处。 2 小吊车臂是怎样工作的?答: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3、我们人体的上臂是怎样运动的?答: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前臂向内收;当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时,前臂向外伸展 4、人体的运动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5、手臂的运动是肌肉收和放的结果。 6、请你举出仿生学的例子?根据的复眼发明了蝇眼照相机、根据蛋壳发明了薄壳建筑结构屋顶、根据草的叶子发明了锯、根据竹叶发明了筒形叶桥、根据蛇发明了机器蛇。 根据飞蓬草发明了车轮,根据响尾蛇的热眼发明了人造热眼,根据狗鼻子发明了电子鼻,根据萤火虫发明了日光灯。 7、飞机的飞行与鸟的运动方式相似,超声定位仪是在蝙蝠的启示下发明的,电子蛙眼是受青蛙的启示制造的。 8、机器蛇的作用:可以在有粉尘、有毒及战场环境下,执行侦察任务;在地震、塌方以及火灾后的废墟中寻找伤员;在狭小和危险条件下探测和疏通管道。 9、(仿生学)是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 10、小吊车臂的运动与牵引它的(绳子)有关。 11、2001 年10 月,我国第一条(蛇形机器人)研制并实验成功。 又称(机器蛇)。 12、在(飞机)的发明过程中,无数科学家对鸟类进行了研究。 五、确定位置 1、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要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有参照物、方向、距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一、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一些未溶解的食盐,用什么方法能使这些食盐溶解? 我的方法:用玻璃棒搅拌,给浓盐水加热。 我的解释: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使水流动,从而使盐溶解。 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加强,可以使食盐溶解。 二、把一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杯子里的水蒸发,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我的预测: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形成结晶状的颗粒,不能蒸发掉。 我的解释:蒸发只是把盐水中的水蒸发掉了,食盐不能蒸发。 三、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应注意哪三点? 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③不能用嘴吹灭火焰。 四、我会实验(每题5分,共10分) 实验材料:一支试管水食用油洗涤剂 步骤要求: 1、给试管中装入15毫升水,再加入2毫升食用油。 2、观察油在水中会怎么样。 3、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水和油发生了什么。 4、在试管中加入一滴洗涤剂,重复第3步。 记录和解释: 1.没加入洗涤剂前,水和油的混合物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2. 当加入洗涤剂,水和油的混合物又发生了什么?解释原因。

第一种方法: (1)实验名称: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 (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食盐,搅拌棒,水 (3)实验过程: 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再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的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杯子静止不动,一会儿发现经过搅拌过的杯子中的实验很快溶解,而不搅拌杯子中的食盐溶解慢,所以,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第二种方法: (1)实验名称: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水,食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3)实验过程: 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并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将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把另一个杯子放在三脚架上,用石棉网隔离,然后用酒精灯在底部加热,当杯子中的水温度升高后,杯子中的食盐很快溶解,而静止不动的杯子中的食盐溶解得慢,所以加热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六、实验探究题 制定“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研究的材料准备: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3、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用量筒量出100毫升水倒入杯子中。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基础知识(带答案)

第一单元《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

(完整)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填空。(24分)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会占据空间、有(质量)、有(弹性)、会(流动)、、能(压缩)。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4、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6、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处所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形就(不同),各地的冷热水平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7、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8、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酿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况。 9、在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并且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10、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1、(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2、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3、森林的作用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 1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1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6、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17、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18、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度以下)。 19、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凝结)。 20、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21、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度,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 2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2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4、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25、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26、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27、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28、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29、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0、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31、物体吸热和散热的快慢取决于(物质)和(颜色)。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32、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33、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为(云),在低空为(雾)。 15、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34、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聚成(固体)。 3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36、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3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38、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39、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4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41、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 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42、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43、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越长)音高越(强)。 44、当物体快速振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变(高),当物体振动减慢时声音就变(低)。 45、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46、食物在人体内经由了哪些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47、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48、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49、(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50、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5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52、(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53、(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54、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55、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绿色食品)。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实验题: 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橡皮铅笔1只。制作过程: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一、填空: 1 科学家可以通过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来更准确的观测天气。 2 天气日历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温度)等。 3 气温要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而且要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风向标)测量,用(8)个方位描述,如北风是由(北吹向南)的风。 5 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有(13)个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 6 小雨、中雨、大雨的降水量分别是(小于10毫米)、(10—25毫米)、(25—50毫米)。 7 根据云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8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为(层云)、(积云)、(卷云)。 9 层云、积云、卷云的形状分别是(扁平层状)、(棉花堆状)、(纤细羽状)。层云的颜色是(灰色),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卷云实际是(小冰晶)。 10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12 把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 13 过滤的仪器有(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等 14 不能用过滤的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5 把食盐从水中分离的方法是(蒸发),蒸发的仪器有(蒸发皿、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等 16 想一种方法来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量出100毫升水→把食盐分成等量小份→先加一份搅拌完全溶解再加第二份……直到水不能溶解食盐为止,记录加了多少盐) 17 水能溶解(固体)和(液体),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 18 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有:(切碎、搅拌、用热水溶解)。 19 酒精灯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他们的温度是(外焰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 20 酒精灯的构造包括(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1 过滤中的两低是指(滤纸要低于漏斗口)、(液面要低于滤纸)。 22 不同的物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3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4高锰酸钾溶解后能形成(紫色、透明)的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可以用来(消毒和防腐)。 25 100毫升的水中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二、问答题 1 酒精灯使用应注意什么?(37页第二、第三自然段) 2 食盐能和水一起蒸发吗?不能 3 为什么说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答:因为食盐溶解于水后是物理变化,溶化后成盐水,盐水又可以通过晾晒变回水和食盐,所以是可逆的 4 什么叫溶解? 答: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5 用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教案-第1、2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果刀、西瓜一个。 分组材料:橘子(自带或提前准备)。 三、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难点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出示西瓜:“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西瓜,老师 带来西瓜可不只是给你们吃的哦。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观察这 个西瓜,了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西瓜。 2.板书“观察西瓜”。 二、活动一观察西瓜 1.“这个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眼睛看:我们发现了这个西瓜的很多特点。这个西瓜还有很多秘密,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呢? 2.指导学生观察西瓜 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来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师指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活动,整体看形状、颜色、花纹等,用手摸一摸表面,轻敲时听声音;由外向内,看颜色、看组成部分;闻气味、尝味道,描述西瓜的样子,为将来买西瓜时挑选好瓜积累感性经验。) 3.指南车教你挑选西瓜小密招:(课件出示图片) 一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 二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 三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的,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 四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 五听声音: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嗒、嗒”声的是生瓜。 六掂一掂: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 课间休息或课间游戏 4.小结:我们刚才观察西瓜时用到了哪些器官?眼、耳、鼻、舌、手是我们观察时常用的感官。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眼、耳、鼻、舌、手还帮我们发现什么? 6.小结各感官的作用(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天气 一、多项选择题 1.通常通过()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A.云量 B.降雨量 C.气温 D.风向 E.风速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A.晴天 B.多云天 C.雨天 D.阴天 3.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等,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 A.雨 B.雪 C.冰雹 D.雾 4.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D.白云 二、填空题 1.()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和()来描述。 3.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来测量。 4.“()”指的是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5.( )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有了(),我们在做长时间的天气观察时,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记录,并利用这些记录,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6.()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7.()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8.风向可以用()来测量。()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9.()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安装在轮轴上的示速器就显示出风的速度。 10.()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1.()是测量降雨量多少的装置。()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12.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通常是灰色的。()有时候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 13.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通常和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14.纤细的云状云是()。()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因为()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三、填表题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等级小雨大雨大暴雨 24小时的 0.1-9.910.0-24.925.0-49.9 50.0-99.9 100.0-249.9 ≥250.0 降水量 (毫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汇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天气一、填空题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 二、判断题 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错) 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对) 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错) 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错) 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对) 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错) 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对) 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错) 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对) 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错) 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错) 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对) 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对) 二、溶解 一、填空题 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