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梦令

9.如梦令
9.如梦令

09.如梦令

一、圆心:品味古诗词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体味古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培养学习宋词的兴趣。

二、半径:

1. 理解“兴尽”“争渡”及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

3.通过想象来品味意境,体悟作者“沉醉”的感觉,并能想象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并检测预习。

同学们,你们即将小学毕业了,意味着将告别的美好的童年生活,习作1我们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1.我们请前不久学过李清照的哪首诗?板书:李清照(个别背诵《夏日绝句》)

通过预习你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介绍,相机出示简介(齐读)

2.李清照被称为“词国女皇”,与“诗仙”李白,“词圣”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16岁时候写的乐事。

“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3.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打开测写本写两个,交流出示齐读(忆江南、西江月、菩萨蛮……)补写两个

4.打开书,谁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正音: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指导“藕”字书写。

导学:

一、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怎么才能够把词读出韵味来呢?指名读(预设:我听出了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感)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出示有节奏的词)来,自由读读,谁来读读。(练读——指读)(评价预设:我听出了节奏感,谁再读?读得很响亮,注意了暮。。。。。。)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

这样读就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齐读这首词)

二、解词,了解大意。

1.过渡:光读通读美还不够,还要把它读懂了,能不能联系自己的预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相机说说“兴尽”“争渡”意思。

2.你能联系这些词意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个别交流)

3.原来作者回忆了一次郊游的经历,这首词只有多少字?(三十三!)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我们可以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预设:哪些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老师也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醉”,板:醉

4.讨论:是什么让她沉醉了?(预设:李清照沉醉的原因?“醉”——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作者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板:酒景三、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再仔细地读读词,想想作者沉醉在哪些画面之中?哪些词呈现了画面感?(交流出示)

“溪亭日暮”

1.我们走进“溪亭日暮”这幅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谁来读读第1.2句?交流: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出示日落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把你的想象说得具体些吗?有谁将这幅画面说得更美一些?

(预设1:溪边的亭子玲珑别致,词人穿着古装,很美,在看风景。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仿佛有两个太阳。落日倒映在湖里,想起哪句诗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溪边、江边,意境差不多。)

(预设2: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你读——你再来——师范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3.此时此刻,词人他们在干什么?(预设:喝酒、聊天、吟诗、对对子、看风景……)

“藕花深处”

过渡:“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醉了。还有什么让她深深地醉了?(预设:就在词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读)“藕花深处”。)

1.“藕花深处”指哪里?想象一下:

①放眼望去,你看到……(预设: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你想到哪句古诗句?接天莲叶……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这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2指导朗读: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个别读)你来读读藕花深处的美。

3.真美,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能说明词人已经醉了?(误),词人为何不知不觉“误入”?(沉醉、日暮)

4.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我和词人一样醉在藕花深处,你们呢?让我们齐读第三四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醉意不够浓,再读读)

“一滩鸥鹭”

1.师:当作者从沉醉中醒来,猛然间发现迷路了,赶紧——(生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预设:听到了鸥鹭的声声鸣叫。因为是惊起,一下子飞起来的,所以声音特别响;听到水花溅起来的声音;听到李清照和她朋友的笑声;)

看到了:(预设: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一群鸥鹭冲破夜幕,哗啦啦地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

只听扑拉拉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

看到了一群群鸥鹭飞向天空。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

2.指导朗读:大家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有的说往这边划,有的说——往那边划。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读——这样划船能把鸥鹭惊起来吗?再指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三指读。)

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

★(快乐)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板:喜

为什么那么惊喜?(因为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而且白鹭飞起来的地方就是岸边了。找到岸了,所以惊喜。)

写得多好啊!让我们一同陶醉在这惊喜中。(齐读这句)

3.小结: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早期生活得怎么样吗?是的,就像刚上课时同学介绍的那样,李清照的早期生活是美好,幸福的(板:美好生活)4.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配乐齐诵。)

过渡:此时,她喝的是甜酒,美酒,乐酒,香酒……

李清照早期写的这首《如梦令》喝的是美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这首词喝的是什么酒呢?此时的心情是怎样?

拓展延伸:

一、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出示范读李清照晚年写的《声声慢》,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凄凉、惨淡、愁苦)3.这首词哪句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三杯两盏淡酒”)

她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孤独的酒、愁酒。)

4.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把句子读出来。(出示)

师小结:一连串的叠词,音韵上低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定下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

二、探询凄苦原因。

1.为什么李清照此时喝的是愁酒,苦酒呢?(预设:1.刚开始上课时,仔细听同学介绍李清照时已经有所了解,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因为苦所以借酒排遣,试图一醉解千愁。)出示 2.师小结: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生诵读《如梦令》。(评价:你们的朗诵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那“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面中。)写:

小练笔: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美好画面,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具体的描述。

个别交流

总结: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她描写怎样的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呢?请结合练习册进行学习体会。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才女李清照的身边,感受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她的敏感,和她淡淡的哀愁。但是她不仅仅只有这种情感,少女时代的词,活泼烂漫如《点绛唇》;刚开始做为人妇时,甜蜜幸福如《减字木兰花》;婚姻过一段时间,两人离别时,便有了相思愁苦如《一剪梅》;后来丈夫死后,便心伤痛苦如《武陵春》;再后来,国破家亡之际,便有了忧国忧民的悲愤,豪放如《夏日绝句》。李清照的词是随着她的生活创作的,不光是悲,也有欢和恨。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能去查找一些她的诗词学习。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醉景美好生活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词两首—如梦令 1教案 苏教版

词两首—如梦令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⑴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4分) 参考答案: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情

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附2: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

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如梦令李清照精全阅读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 二、诗歌鉴赏 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 (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 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 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及注释 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了。 译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 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 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 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 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 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 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 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 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 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 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 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 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 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 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 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 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 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 “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 来理解, 而要看到, 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 真正让词人“沉醉”的, 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 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 是“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 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 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 绿叶的簇拥下, 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 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如梦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足见功力之深厚。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 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Org 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 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北风紧吹,驿亭深锁。我从睡梦中 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 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 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在新旧党争的政局变幻中,词人无辜受害,如今身坐党籍,艰难跋涉在贬途中,身心憔悴,纵有满肚的不平又不敢铺展。词人的心情从这纯粹的景语中已暗示出几分。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驿亭的深闭阻隔了外界的喧嚣,寂寥之中劳累的词人也开始悄然入梦。诗人梦到了什么渺然不可追考,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2. (2)繁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百舌即乌鸫,善鸣。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芹天鸡舞。”)。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

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 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让读者凭时空落差去体味,去揣想,因此,它不仅给人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享受,而且留给读者许多思索的余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红指的是,肥这个字指的是,而瘦这个字写出了。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的感情。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宋词-如梦令_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2)溪亭:临水的亭台。(3)日暮:黄昏时候。(4)沉醉:大醉。(5)兴尽:尽了兴致。(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7)回舟:乘船而回。(8)误入:不该入而入。(9)藕花:荷花。(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着。(11)惊:惊动。(12)起:飞起来。(13)一滩:满滩。(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译文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简评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

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

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高中语文课文古诗文系列——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如梦令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 (随机出示:《山行》《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板书:词) 3.出示《清平乐?村居》:想想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

4.示图板书,“如梦令”是词牌名。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二、读词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把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9.如梦令

09.如梦令 一、圆心:品味古诗词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体味古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培养学习宋词的兴趣。 二、半径: 1. 理解“兴尽”“争渡”及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 3.通过想象来品味意境,体悟作者“沉醉”的感觉,并能想象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并检测预习。 同学们,你们即将小学毕业了,意味着将告别的美好的童年生活,习作1我们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1.我们请前不久学过李清照的哪首诗?板书:李清照(个别背诵《夏日绝句》) 通过预习你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介绍,相机出示简介(齐读) 2.李清照被称为“词国女皇”,与“诗仙”李白,“词圣”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16岁时候写的乐事。 “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3.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打开测写本写两个,交流出示齐读(忆江南、西江月、菩萨蛮……)补写两个 4.打开书,谁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正音: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指导“藕”字书写。 导学: 一、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怎么才能够把词读出韵味来呢?指名读(预设:我听出了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感)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出示有节奏的词)来,自由读读,谁来读读。(练读——指读)(评价预设:我听出了节奏感,谁再读?读得很响亮,注意了暮。。。。。。)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 这样读就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齐读这首词) 二、解词,了解大意。 1.过渡:光读通读美还不够,还要把它读懂了,能不能联系自己的预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相机说说“兴尽”“争渡”意思。 2.你能联系这些词意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个别交流) 3.原来作者回忆了一次郊游的经历,这首词只有多少字?(三十三!)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我们可以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预设:哪些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老师也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醉”,板:醉 4.讨论:是什么让她沉醉了?(预设:李清照沉醉的原因?“醉”——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作者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板:酒景三、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再仔细地读读词,想想作者沉醉在哪些画面之中?哪些词呈现了画面感?(交流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