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2,No.3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5-08;修订日期:2010-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3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CD022);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作者简介:和春兰(1987-),女(白族),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

究.

*通讯作者.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 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10)03-0104-07

生态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程度倍增,国际上已把生态安全纳入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安全评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宏观规划、政府决策的重要根据[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生态安全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学科体系。

1

概念识别

1.1

生态安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生态安全这一概念,目前对于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或是environ-ment security )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以1989年IASA 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

反映[2]

1.2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各学者对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来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和平与安全,且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

第22卷

和春兰等: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图1

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other concerning concepts

安全时,优先考虑人类安全,而生态安全一开始就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在人类安全和自然生态安全之间找到均衡点,补充和完善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在概念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生态安全是从生态风险分析发展而来的。狭义的生态风险只针对人类健康而言,主要评价有毒化学物引起的风险;广义的生态风险指生命系统各层次的风险,尺度上涉及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区域、景观等。目前中国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大多是狭义层面上的评估,其研究多数集中在化学污染物的风险上,如WU Yao-guo [5]等对中国小秦岭金矿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生态危险性评估和经验研究。生态风险从反面角度表征了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否。

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则从正面表征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生态系统健康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安全与健康状况,而生态安全与否是看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健康从正面表征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表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其价值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结果的综合化与定量化,其变化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系统安全的基本保证,因此也可以表征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

总之,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以生态系统为基本出发点,着重研究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而生态系统安全又是生态安全研究的核心。因此,可以用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来表征生态安全,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

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用于生态安全评价。但由于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生态安全评价已呈现出以空间尺度为主流,时间尺度为支流,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为核心,流域、国家安全评价辅之的研究格局[6]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7,8]

、区域或流域生

态安全评价

[9,10]

、生态环境评价(包括危险性评

价、敏感性评价、脆弱性评价和质量评价)[11,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包括结构和功能评价、稳定

性和可持续评价)[13]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14,15]

生态风险评价[16,17]

等。

2.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

概括来讲,目前中国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有以下两类。2.1.1

单因子评价指标

单因子指标多数针对以环境污染和毒理危害为内容的风险评价和微观生态系统质量与健康的评价,建立起表征系统安全水平的关键生物因子或环境因子。如张宝红等

[18]

利用对害虫抗性指标,验

证了不同的隔离距离转基因棉花花粉污染对作物安全的威胁程度差异;陈卓全

[19]

等通过对植物挥发

性气体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植物挥发性气体对周围环境、生物尤其是人类健康安全的影响,另外通过重金属元素来分析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也是生态安全的内容之一。2.1.2

多因子综合评价指标

多因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的是针对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的,侧重于生物的或资源、环境方面的安全评价,有的是不仅包括生物与资源环境方面的,还包括生命支持系统对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作用的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5

01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22卷

表1

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Tab.1

China's usual indicator system of ecological

security

6

01

第22卷

和春兰等: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2.2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随着生态安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态安全评价在积极吸纳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在方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已由最初定性的简单描述发展为现今定量的精确判断。目前中国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Tab.2

The method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表3

生态安全评价级别划分标准

Tab.3

Grading standard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s

results

2.3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进行生态安全评价之后,需对评价结果分级,以确定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中国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生态安全还没有统一的级别划分标准,由于受相关学科发展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专项标准还很少见,多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基于相关生态环境评

价标准建立,显得既不深入也不精确[35]

,这样就

7

01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22卷

使得级别的划分带有主观性,会造成评价结果失真的情况。在生态环境系统安全阈值,生态环境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2.4生态安全评价的程序

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包括确定评价对象与尺度、建立评价标体系、评价实施和编制评价报告书等具体内容。根据大量文献的阅读,生态安全的评价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安全评价的操作流程

Fig.2

Operational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3展望

由于目前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案例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就目前来看,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态势:

(1)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与完善。目前虽然有很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框架,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推广应用的程度。由于各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科领域来研究生态安全评价的,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值、权重值的确定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的方法,而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是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环节,因此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统一和完善仍然是今后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

(2)借助3S 技术,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完善其学科体系。

3S 技术的出现使得如今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遥感和GPS 获取生态安全空间数据,用GIS 建立生态安全空间数据库、建模评价生态安全状况、建模分析生态安全格局和过程、可视化表达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成果,将相关研究数据、信息和知识落实到具体空间位置,对辅助区

域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等有重要意义[40]

;而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尺度上,研究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生态安全评价,使得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更系统化。

结合地理学等相关理论,3S 技术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得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日趋系统化,且评价结果更可靠,逐步完善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学科体系。

(3)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系统化。

目前中国没有统一的生态安全评价分级标准,各学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及参考别人的方法来确定指数在什么范围内属于哪一个安全等级,这样使得在安全等级的划分上存在着随意性,评价结果主观性很强,也容易造成混乱,因此将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等级划分系统化是以后学科建设的必要工作。

(4)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预警研究以及对模型的评价。

从生态安全的定义可知,生态安全评价即是对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而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很复杂的系统,但目前生态安全评价一般采用静态的描述和分析,不能准确的反映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模型的运用能客观的反应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进行趋势预测。但由于目前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安全模型本身可信度与准确度的评价,因此,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说,模型的可信度与准确度的评价、动态模拟、生态安全预警以及趋势预测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致谢: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黄晓霞老师的诸多帮助和指导,在此谨向黄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吴豪,许刚,虞孝感.关于建立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体系的初步探[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34-37.[2]DATOR Jim.From Resource Scarcity to Ecological Security :Exploring New Limits to Growth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6,73(8):1051-1056.

801

901

第22卷和春兰等: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3]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4]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5]WU Yao-guo,XU You-ning,ZHANG Jiang-hua.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isk and Primary Empirical Research on Heavy Metals in Polluted Soil over Xiaoqinling Gold Mining Region,Shaanxi,China[J].Trans.Nonferrous Met.Soc.China,2010(20):688-694.

[6]刘红,王慧,刘康.我国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自然生态保护,2005,8:34-37.

[7]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8]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705-710.

[9]孙彩歌,钟凯文,刘旭拢,等.基于ALOS遥感数据的新丰江流域生态安全GIS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2):301-308.

[1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5):642-646.

[11]李妍.基于GIS的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平硕矿区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12]张禾裕,彭鹏,肖武,等.基于AHP和GIS的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08,36(9):102-105.

[13]李春晖,郑小康,崔嵬,等.衡水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3):565-573.

[14]李勇,刘亚州.青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1-10.

[15]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7,27(2):526-537.[16]曾勇.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呼和浩特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3):668-673.

[17]成刚,张远,高宏,等.白龟山水库规划区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4):452-458.

[18]张宝红,郭腾龙.转基因棉花基因花粉散布频率及距离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1):39-42.[19]陈卓全.植物挥发性气体与人类的健康安全[J].生态环境,2004,13(3):385-389.

[20]黄妮,刘殿伟,王宗明.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21]刘世梁,崔保山,温敏霞,等.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驱动效应及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环境,2007,16(1):234-238.

[22]张楠.基于科学发展的辽宁省地级市生态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3]孙晓蓉,邵超峰.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68-

73.

[24]李华,蔡永立.基于ANP-PRS-SENCE框架的崇明岛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90-94.

[25]苏小苗.山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D].太原:山西黄土高原研究所,2008.

[26]黄宝荣,欧阳志云,张慧智,等.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639-646.[27]王强,杨京平.我国草地退化及其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27-31.[28]Jian-zhou GONG,Yan-sui LIU.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Forecasting,Based on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China[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3612–3620.

[29]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24(4):305-309.

[30]高长波,韦朝海,陈新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时间序列动态分析———以广东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105-111.

[31]刘庄,沈渭寿,车克钧,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分析与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3):19-22.

[32]PETER C.Schulze.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system Condition[M].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1999.

[33]角媛梅,肖笃宁.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31-35.

[34]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2.[35]林翎,曹学章.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重要性[J].标准化研究,2004,11:36-37.

[36]郭斌.3S支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10,3(2):125-129.

[37]王军广,赵志忠,赵广孺,等.海南岛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15-4218.

011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22卷[38]吉力力·阿不都外力,木巴热克·阿尤普.基于生态足迹的中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研究,2008,11(6):1308-1320.

[39]陈浩陈,周金星,陆中臣,等.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以首都圈怀来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3(1):58-62.

[40]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2004,24(4):761-768.

ADVANCES I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RESEARCH IN CHINA

HE Chun-lan,RAO Hui,ZHAO Xiao-qing

(School of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s one of a hot iss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eogra-phy,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ttps://www.360docs.net/doc/608330943.html,ing literatu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it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other concerning concepts and summed up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index system,method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standard for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 China,proposed the workflow of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appraisal re-search development,the tendency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 China is:Using the3S spatial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basic theories as landscape ecology,geography etc to unify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grading standards;emphasizing on dynamic evaluation of simulation and early warning research which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credi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ecological security;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上接第98页)

THE ANALYSIS ON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CULTIVATING TOBACCO IN LIJIANG JINSHA RIVER REGION

WANG Bing-chun1,2,MAO Huan-lan2,ZHENG Yun-song2,LAI Yun-hua2

(1.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2.Liji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Lijiang674100,Yunnan,China)

Abstract:Through narrative the weather conditions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obacco in Yunna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jiang climatic resources,base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2006to2008in Yongsheng area,w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cultivating tobacco in Lijiang Jinsha River re-gion.The results in tobacco cultivation showed that:the area of Lijiang Jinsha River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1)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 was strong in the growing period,and the sunshine duration reached613.5h that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tobacco.(2)The average of daily rainfall was5.5mm in the growing period,average annual rainy days was117,therefore rainfall conditions was well,and he precipitation validity was high.(3)There will be no heat damage.But there are also disadvantageous factors:(1)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that greater than10?was1398.7?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lack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tobacco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2)Drought,hail,cold damage,continuous rainfall and other weather disasters alternately occurred frequently,but we can overcome the negative factors by rational zoning the tobacco area and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Lijiang;agricultural meteorology;tobacco cultivation;conditions analysis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6-1003-04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① 黄 宇 萍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全面展开,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评价逐渐引起大家更深入的关注。本文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的区域范围、数据来源、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与讨论,总结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当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分层分析法;“3S”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元化,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众多学者的重视。国办[2005]32号文件精神,要求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它的基础在于做好“协调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该专题研究有六项任务:①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②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④提出进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确定管制规则;⑤提出重点建设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议;⑥提出生态改善目标和生态建设用地的建议。 要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提出一系列考虑充分、全面的规划方案建议。在此基础上,国家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评价分析,在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依据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改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1]。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土地利用中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1 生态环境评价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1.1 生态环境评价的含义和定位 1.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2]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生态环境评价。 1.1.2 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评价 就我国而言,当前的土地利用环境评价主要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即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主要包括对水体、气候、土壤、生物和大气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1.2 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重点考虑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保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兼顾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3 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述,全面论述了当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施现状,分析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动态在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效益的目的、重点和方向不同,评价区域范围、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方面各有不同,还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且评价多停留在静态评价上,动态的分析评价和生态变化可视化的应用还较少。 2.1 生态环境评价的区域范围 研究区域范围覆盖了国家、省、市、区、流域及生态区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叶亚平、刘鲁君作了关于“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国家宏观角度对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朱晓华、杨秀春、谢志仁对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将生态质量评价从静态扩展到动态研究。2006年,李贞、冷飞、刘艳菊等作了关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徐杰、张盛、檀庆海等人进行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以城市的一个行政区为单位进行了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伏洋、李凤霞、严进瑞等对“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并提出了青海省河流生 第27卷第6期2007年11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6 N ov.,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4-12;修回日期:2007-08-20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个误区

土地管理与制度改革? 国匕賓圾情报'---------------------------------------------------------?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儿个误区 熊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现有三大主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和分析,指出了当前基于概念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的误区,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思考。研究表明,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过于依赖概念模型,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出与其他类型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独特性;未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准确把握土地生态安全科学内涵为前提,以概念模型为参考依据,注重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强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误区思考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础工作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通过评价形成对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演变过程和危害程度的基本判断。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愈发紧迫,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正当其时。 现有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评价主要包括两类: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在未来时段的延续巴二者都需要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相关研究。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科学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到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已有指标体系多采用概念模型或框架模型,但对模型存在的问题欠缺考虑和论证,直接影响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本文尝试对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所采用的主流指标体系进行剖析,试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1指标体系分类概述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指标体系以概念模型和框架模型为主,包括三大类:压力-状态-响应(PSR),经济-环境-社会(EES),混合类(PSR和EES等综合)。 1.1PSR模型,包括PSR、DPSR、DPSIR、IDRIS等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最初应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叫后演变为DPSIR模型,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应用于环境质量和可持续评价⑴。2002年后,国内学者在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时,对PSR模型进行了部分重构,形成了DPSR模型巴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8XNHO17) 收稿日期:2018-09-08 作者简介:熊建华(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效应。E-mail:jhxiong2014@https://www.360docs.net/doc/608330943.html, 田《2019年第4期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2,No.3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5-08;修订日期:2010-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3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CD022);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作者简介:和春兰(1987-),女(白族),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 究. *通讯作者.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 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10)03-0104-07 生态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程度倍增,国际上已把生态安全纳入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安全评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宏观规划、政府决策的重要根据[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生态安全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学科体系。 1 概念识别 1.1 生态安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生态安全这一概念,目前对于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或是environ-ment security )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以1989年IASA 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 反映[2] 。 1.2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各学者对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来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和平与安全,且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1 ,吴 军2 ,徐海根 2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3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8)04-0057-0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W AN B en-tai 1 ,WU Jun 2 ,XU Hai -gen 2 1.Depart 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 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China 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A 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a comprehens ive assess ment s ystem containing fifteen indicators reflecting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d security,water security,atmospheric security,bi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were establis hed and a scientific and concrete assessment for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national scale were conducted.The stat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various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 from high to low:/the first grade 0,/the second grade 0and /the third grade 0.The res 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the provinces achievin g /the first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Tibet,Hainan,Guangxi,Fujian,Guangd ong,Yun nan and Jiangxi;the ones with /the s econd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Heilon gjiang,Hunan,Shanghai,Qinghai,Zhejiang,Anhui,Guizhou,Henan,Hubei,Shandong,Xinjiang,Jilin,Chongqing,Gans u and Sichuan;the ones with /the third grade 0ecological s ecurity were Inner Mon golia,Jiangsu,Beijing,Liaoning,Hebei,Ningxia,Tianjin,Shaanxi and Shanxi.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2008-01-14 修订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本太(1955-),男,吉林农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biodiv@s https://www.360docs.net/doc/608330943.html,.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1-3] .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0的目标.对生态安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不受到损害的状态[4-5] .在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威胁,从而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保障,防止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社会动荡[6-7].国内已开展生态安全研究.肖笃宁等[4] 认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黎晓亚等[8]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徐海根等 [9-10] 将生 态安全的理念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研究了不同保护目标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评价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生态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评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 [11-12]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特定生态系统和特定区域的评价 第21卷 第4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21,No.4,2008 DOI :10.13198/j.res.2008.04.59.wanbt.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