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

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
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doc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 影响因素 摘要: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基于知识密集型的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的调研数据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间亲密的关系和企业浓厚的文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较强的吸收能力、企业间较近的组织距离对产业集群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有较大促进作用;知识的模糊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有阻碍作用;中等的知识距离比较远的知识距离更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之间的6,gY,转移。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范围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Kogut,et al,1992;Argote,et al,2000)。产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地理集聚现象,它是指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Porter,1998)。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的提着普尔软件业集群、伦敦的金融服务业集群、同济建筑设计产业集群等以知识密集为特点的服务业集群的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集群成为了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一般的工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企业集聚动力主要是生

产系统,地理上的临近使得生产要素得以集中,而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集聚的动力可能是获取当地化和相对不流动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外溢(Pinch,et al,1999)。因此,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集群而言,知识转移显得更为重要。要实现知识在企业间的顺利转移,首先需要了解有哪些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知识转移的。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基于知识密集型的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的调研数据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从学者对集群开始关注以来,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和工业集群,对服务性产业的集群研究甚少。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种服务业的特殊分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KIBS)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知识密集产业同样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存在(Wemerheim,et al,2003)。 目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尚未有公认的定义,但不少学者尝试给出了描述性的界定。Muller等(2001)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个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Miles等(1995)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这个定义目前被引用较多。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知识转移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提高竞争

公司间知识转移方式思考.doc

企业间知识转移方式思考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指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和吸收,对其他企业的企业知识进行学习并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方式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将某个人头脑中的知识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的行为,叫做知识转移。这种知识的沟通方式同样适合于两个组织或企业之间。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发展正进入转型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程度不断加深。本文通过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概念和方式、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作用结果三部分进行分析,总结我国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知识转移响因素效果 引言 在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企业对自身的知识构建越来越重视。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除了主动进行知识的创造和开发外。还通过并购或建立联盟型产业链等形式向其他公司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从企业外

部获取知识的做法已经逐步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1 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概念和方式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指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和吸收,对其他企业的企业知识进行学习并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的过程。目的是完善企业自身的知识内容,达到对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进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间知识转移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对显性知识的转移。第二种是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显性知识的转移是知识流通量较大的一种转移方式。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等看得见的方式进行。企业的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核心知识产权。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并不多见。 2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知识的性质和内容,知识传递双方的能力,知识的互补性等。本文主要从供求双方各自的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知识转移方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目前,關于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包括影响因素、转移模式、转移绩效等。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知识转移模式包括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多个因素和单个影响因素入手,本文从风险评价以及知识转移机制等几方面总结了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标签:研究生;创业教育;知识转移 一、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知识转移过程是以知识需求为纽带,以知识流为载体进行的,主要包括知识发出方、知识接收方、知识库和知识需求等要素。因此,在研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时,焦点会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从知识的复杂性、可表达性、内嵌性,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知识接收方的吸收意愿和能力及知识转移情境的信任和沟通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匹配、实施、调整和整合五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知识本身的因素,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识转移的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距离;知识本身、知识供方的转移意愿及能力、知识受方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文化、信任和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存在影响作用;合作伙伴、管理沟通、利益分配、知识特性、合作风险这五个主范畴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存在显著影响;知识转移过程中,初始阶段主要受政府推动或市场需求影响。吸收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知识接受方学习吸收消化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理念、领导者重视程度、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评价制度以及资源利用则会影响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效果。 二、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显隐知识通过四种方式进行转移和扩散,分别为显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和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的知识双螺旋结构模型,把物理学中“场”的理论引入到知识转移方面,利用该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型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模型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大学研究者、大学技术管理者和大学管理人员、公司和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知识转移模型;生产需求型、产业集群型、创新网络系统型三种知识创新模式,分析由知识吸收、知识生产、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环节构成的知识创新综合机制,为塑造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企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框架。 三、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绩效研究

项目管理及知识转移

项目管理及知识转移 目录 1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2) 2项目管理流程 (3) 2.1项目管理流程 (3) 2.2项目生命周期 (5) 3需求管理 (6) 3.1需求工程内容 (6) 3.2需求分析 (6) 3.3需求变更 (7) 4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9) 5时间管理 (11) 5.1项目时间管理的过程 (11) 5.2项目时间管理工具 (11) 6成本管理 (13) 7风险管理 (15) 8变更管理 (17) 9知识和文档管理 (19)

1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情况,有时候项目甚至会失败。真正的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有能力对项目进行预判,并及时加强管理采取必要措施,同时还要积累经验,帮助团队吸取教训。 如何有效地管理项目,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以下问题: ●统一协同:项目进展过程不同阶段分别用不同的工具管理,数据不能有效整合,部门 间形成信息壁垒; ●全局视图:缺乏管理层项目汇总全局视图,难以实时掌控众多项目的进展与情况; ●项目进度:分散的信息,无效率的流程,项目进度不可控,项目过程不透明,项目周 期难交付; ●资源管理:如何查看项目的资源需求?如何更好的分配和协调资源?如何在组织级层 面管控资源利用率? ●质量管控:如何统筹考虑项目风险防控、技术评审、系统测试、质量保障,全面保障 交付高质量产品? ●知识积累:项目实施中,能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有效的知识如何被反复的利用? ●绩效决策:项目人员工作量如何考核?项目管理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如何解决?

2项目管理流程 该方案专门针对企业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有效管控项目及研发全生命周期,通过一个全面的组织级项目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项目及管理的“过程透明化”和提升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从横向上让项目团队能在组织级层面全面跟踪项目的需求、进度、质量和成本;从纵向上打破业务部门与外包团队的壁垒,全面贯通项目的需求、计划、开发和测试;为高层领导提供多项目信息的全局视图,帮助宏观监督和调控多个项目并提供直观的管理手段。 2.1 项目管理流程 在项目管理的流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围,有本阶段的输入文件和本阶段要产生的输出文件。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本阶段的控制关口,即本阶段完成时将产生的重要文件也是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输入文件。每个阶段完成时一定要通过本阶段的控制关口,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程铁信,陈美,王红芹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4) E-mail:tiexinc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9734312.html,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资源、技术、文化、战略、组织关系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项目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建立了适合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在模型中,把将要进行转移的知识分为三种知识形态,随后用基于主情境模型树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知识转移过程中主客情境模式的相似程度,用知识转移成功率衡量知识转移的结果,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 1.引言 1984年,PMI开始着手开发项目管理标准与知识体系,经过十几年10000多个PMI的成员和20多个其他的专业组织的努力,1996年PMI出版了PMBOK。在PMBOK(2004版)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的完成项目管理的工作,项目管理团队需要的五类专业知识领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标准和规则;项目环境的知识;一般管理知识和技能;软件技能或人际交往技能。IPMA同样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即:IPMA的知识体系ICB(国际项目管理资质标准)。2005年,PMRC出版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于项目管理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1]。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90年代初进入中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与组织加入到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知识管理的瓶颈主要存在于知识转移阶段,大量的资源花费在效果欠佳的知识转移活动中[2]。而关于知识转移,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技术或技能在不同组织部门之间的流动[3],以及组织内部最佳实践的转移[4]。Gilbert和Cordey-Hayes[5]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组织持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Wiig[6]以系统化的观点来定义知识转移,他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获得、组织、重构、储存、记忆、重新包装等活动,而要做好这些活动,组织需要提供支持知识转移的基础设施能力与设计激励制度去激发员工、团队、部门、或企业单位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合作。O'Dell和Grayson[7]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循环的流程,组织通常会把焦点放在创造、辨识、搜集和组织最佳实践与内部知识上,这些活动可以让组织了解现在有什么知识以及知识位于何处,但了解组织最佳实践或知识的存在并不足以确保知识的转移,所以还要进行后续的活动,去分享、修正和使用这些最佳实践或知识于新的情境,甚至创造新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转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疏礼兵[8]在总结了十几位学者对知识转移的定义后,归结如下:当知识接收者认知到缺乏某种知识时,通过与知识提供者的互动和各种媒介取得所需知识,并加以吸收、应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在知识转移阶段中对于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主要有:Szulanski等人用交流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的知识转移,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是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4];Nonaka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将知识转移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从隐性到隐性这个阶段,是知识创新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9-10];在国内,耿新基于知识创新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观点的“IDE-SECI”模型,他认为Nonaka

基于合作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第!"卷#第$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年$月#####,-./)01-23.4(5)2-/6045-)760)08969)49)85)99/5)8)######6:;(!**+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翟运开(<"A*=),男,河南驻马店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0>*!B!<)( 基于合作创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翟运开,董芹芹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合作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重要战略形式,是企业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合作创新要求企业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是合作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研究了合作创新过程中所转移的知识类别,并按照知识转移中风险发生的大致阶段,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概括为:前=中阶段的转移主体能力与协作风险、转移过程中知识受损的风险和知识转移中=后阶段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关键词:合作创新;知识转移;风险分析中图法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0 !"基本概念界定 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企业竞争规则正大幅改变,以知识为主体的竞争形态逐渐成为企业 竞争的主流[<] ,市场竞争日益转化为知识和服务 的竞争,企业面临更大的创新风险。企业的创新作为知识创造和通过知识创造与开发解决既定问 题的过程[!] ,能够为企业带来高额回报,是企业 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单个企业进行创新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组织间合作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选择,创新已经 逐渐演化为网络活动[$] 。合作创新过程要求企 业间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合作企业以彼此的能力和知识作为杠杆来增强创新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傅家骥认为合作创新是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苏敬勤和王延章把合作创新定义为,各合作技术创新的要素主体以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为手段,以提高企业能力为标志,以各参与方的效用函数取得一致或效用函数的主要分量取得一致为目标的活动。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共担风险 [>] 。合作创新不仅是企业降低风险和缩减 成本的重要战略,更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 的重要途径 [C ] 。由于资源相对不足,仅靠企业自身条件实现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通过联合方式,借助外部力量求得发展。合作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共享和创新风险的分散,提高企业竞争力。 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 程[@] ,它由知识传输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 成。8/52254D E 0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交易伙伴间的传递。FF5)819G 和,-D)指出,知识转移是将一种情境下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另一 情境,可以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在企业之间[+] 。 左美云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的让渡,一般是转移主体间的交易 行为[A ] 。 #"合作创新中组织间知识转移内容 研究发现,合作创新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知 识在组织间的转移["]。企业间合作创新过程中, 合作企业之间相互转移多方面的知识。它包括:创新创意、思路与实施方法、现有技术及其实现方法、业务运作知识、现有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一般知识的特殊化、具体化,形成符合目标的创新成果。从合作创新项目实施过程来看,参与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包括过程知识转移和结果知识转移,如图<所示。 万方数据

管理咨询企业向客户的知识转移研究

探 讨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 80 管理咨询企业向客户的知识转移研究 ■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耿识博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唐华东 管理咨询服务实际上是咨询机构向客户提供知识转移的过程,即咨询顾问通过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理念转移给企业,带给企业一套咨询方案和管理制度。同时为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系列新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员工在与咨询顾问合作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管理咨询服务中的知识转移是双向的知识转移。这里主要从组织层面出发,分析咨询机构向客户进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知识转移发生的因素;二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 一、影响知识转移发生的 因素 当咨询方与客户方存在知识势差,并且客户认可咨询服务的价值时,知识转移才会发生。 1.咨询机构与客户的知识势差左美云曾指出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对应的回报 。咨询方与客户方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知识的结构,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知 识势能,谁所拥有的知识数量越丰富、质量越高、知识结构越合理,谁的知识势能就越高。正是咨询方与客户方存在着知识势差,使咨询方向客户方的知识转移才成为可能。假设咨询方的知识势能为k1,客户方的知识势能为k2,在不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的 影响下,kl>k2时,知识就有可能从咨询方向客户方转移;k2>kl时,知识可能从客户方向咨询方转移;若kl=k2,咨询方与客户方之间就不会发生知识转移。通常情况下,知识是从咨询方向客户方进行转移的,这就要求咨询机构具有比客户方更高的知识经验势能。 咨询机构在工作中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表现其高知识势能,比如展示专业团队、专业能力及相关咨询成果,宣传和报道成功案例及研究成果等;而客户也可以通过调查和交流来识别咨询机构的知识势能和咨询效果。为了能更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咨询机构需进行持续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合理的知识机构,使自身的知识势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2.客户对咨询服务价值的认可 客户与咨询机构之间的知识势差只是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咨询方向客户方的知识转移还取决于客户方对咨询的价值认可,即价值认同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客户方是否接受咨询方的介入。我们用u来表示价值认同度,0≤u≤1,当u=1时表示客户完全认同咨询价值,当u=0时表示客户认为咨询毫无意义,咨询方与客户方的知识势差Δk=kl-k2,u与Δk的关系可以表示为u=f(Δk) 。Δk与u是动态变化的,起初u会随着Δk的增加而上升,当Δk增加到一定值时,u就达到最高点。而随后无论Δk怎么增长,u都成下降趋势,即并不是Δk的值越大越好或是越小越好,Δk与u之间存在最佳组合点,也就是u达到最高点时 的组合。客户对咨询服务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大型公司通常选择大型咨询公司,中小型公司通常选择中小型咨询机构,刚好证明Δk与u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客户方与咨询方应该是相互选择的。为了实现最佳组合,客户应选择实力相当的咨询机构,而咨询机构也应该根据客户的水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L I BRARY AND I N FORM A TI ON SERV ICE ?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3 盛小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I C 的知识流及其知识转移机制。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4个部分。其中,社会化可通过交流、观察、模仿、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溯因推理、对话、合作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知识组织、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内部化可通过培训、同化、行动、交互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关键词〕知识转移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分类号〕G250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 m i n the I nfor ma ti 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S 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Knowledge fl ow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n inf or mati 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 m ensi 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ype,knowledge lifecycl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i m e,while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s composed of s ocializati on,externalizati on,combinati on and internalizati on of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 ocializ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observati on,i m itati on and exp l orat ory learning,by externalizati on thr ough record 2ing,arrange ment,abductive reas oning,dial 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by combin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 mediu m,knowl 2edge organizati 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by internalizati on thr ough training,assi m ilati on,acti 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inf or mati on commons library 3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E 2Knowledge 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08M -03)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9-25 修回日期:2009-12-24 本文起止页码:16-20 本文责任编辑:杜杏叶 在当今知识时代,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信息共享空间(I n 2 for mati on Commons,I C )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图书馆与相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过程、策略、机制等问题作了广泛探索,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好像众所周知,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舒兰斯基(Szulanski )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即在一定的情境中,知识从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传播或转移过 程”[1] 。阿拉维和莱达(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它由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利亚纳盖 (L iyanage )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可利用)知识,并随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过程(或行动)相比之下更加迅速、完善或安全。因此,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也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更有效率和效力”[3] 。 总而言之,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即知识从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 61

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3期(总第379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 □王向楠 张立明[摘要]采用元分析技术,对中国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定量的阶段性总结,并与西 方背景下的研究结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企业规模、知识吸收能力、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信任水平、关系强度共享愿景和价值观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显著正相关,知识模糊性和文化距离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企业间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在中西方背景下,知识模糊性、企业规模、信任水平、 关系强度、文化距离、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而吸收能力、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共享愿景和价值观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强度差异不大。 [关键词]知识转移;元分析;跨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3-0039-05 [作者简介]王向楠,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保险经济学; 张立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川成都61113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the meta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 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Chinese context quantita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Besides ,we made a cross -culture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under western contex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zational size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density ,network centrality ,trust level ,tie strength ,relationship strength,sharing willing and value idea all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ambiguity and cultural distance have nega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Under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ntext,The relationship strength of knowledge ambiguity ,organizational size ,trust level ,relationship strength ,culture distance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h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The relationship strength of betwee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den-sity ,network centrality ,sharing willing and values idea and enterprise knowledge transfer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Key words :knowledge transfer;meta -analysis;cross -culture compariso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 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在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 了靠自身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开发外,企业还需要 通过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以及并购等形式从其他企 业获取知识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已有大量研究 表明,能否有效地从外部获取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 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术界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结果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通过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以往诸多学者的研究视角和关注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Raymond 等(2008)运用元分析技术对西方背景下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为后续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背景下企业间知识转移问题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关于系统、定量的总结尚未出现。同时,中国在文化背景、 经济体制以及法律法39Management World |管理纵横

云平台项目知识转移方案

云平台项目知识转移方案

1.目录 2. 知识转移方案 (3) 2.1 知识转移目标 (3) 2.2 知识转移类型 (3) 2.3 知识转移对象 (5) 2.4 知识转移方式 (6) 2.4.1 集中授课培训转移 (7) 2.4.2 成果汇报转移 (7) 2.4.3 成果传递转移 (7) 2.4.4 研讨会转移 (7) 2.4.5 现场指导转移 (8) 2.5 知识转移内容及措施 (8) 2.5.1 理论转移 (8) 2.5.2 技术转移 (9) 2.5.3 经验转移 (9) 2.5.4 成果转移 (10) 2.6 知识转移关键点 (10) 2.7 知识转移质量保障 (10) 3. 其它服务说明 (12) 3.1 保密和数据安全要求 (12) 3.2 移交要求 (12) 3.3 归档要求 (13) 3.4 知识产权要求 (13) 3.5 知识转移要求 (14)

2.知识转移方案 2.1知识转移目标 根据招标书对云平台数据管理升级完善及运维和机构改革软件服务项目项目实施及项目知识转移的要求,确定本项目知识转移的目标是采取有效的方法、途径,对本项目参与建设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方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或组织讨论会等进行相关知识、技术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对实施形成的成果进行知识转移,包括试运行前的知识转移、项目移交前的知识转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根据需要对以上任务涉及的技术、方法等进行培训,保障顺利完成本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移交物的交接和技术知识的吸收和转移。将系统的源码分析说明、底层架构设计、需求分析文档、设计开发理念、部署实施步聚、项目二次开发技术和经验等知识通过培训和文档等形式转移给客户方。确保客户方能够掌握本项目的核心技术,提高开发能力,提升运维水平。首先,逐步掌握核心系统的开发技术,参与软件的维护开发和二次开发。其次,能够对系统的故障进行快速定位与处理,确保核心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2知识转移类型 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当中,知识转移主要分为六大类型:合同型、指导型、参照型、约束型、竞争型和适应型。信息化项目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这六类知识转移的把握。 一、合同型转移 指客户方与承建方为满足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明示条款以及隐含条款而进行的双向知识转移。该类型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也是刚性转移,必须进行。 二、指导型转移 指咨询方的知识转移给用户方的过程。指导型转移的内容主要是单向的,即咨询方向用户方转移其缺少的产品供应商评价知识、信息化解决方案评价知识、IT项目实施方法论知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评价知识等内容。

知识转移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促进功能解析

知识转移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促进功能解析 ●向海燕1,张同建2 【摘 要】[摘 要]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而知识产权在本质上是知识资本。知识转移与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而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知识转移的功能。知识转移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二者的内在一致性,解析了知识转移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促进功能,从而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策略性的指导。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11(000)007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产权;知识转化;专利权;商号权 一、知识转移的内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知识管理仍是一种理念式管理,尚未上升到职能管理的状态,然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已经占据支配性的地位,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转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资本从一个知识主体向另一个知识主体的移动。在这种移动过程中,知识主体的知识能力得以增强,知识资本总量得以扩大,知识资产的质量得以改进,从而使知识管理的目标得以完成。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主体包括组织、团队和个人三种类型,因而能够形成九种基本的知识转移形式。同样,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客体——知识资本——也存在着两种形式,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因此,结合于知识转移的主体,知识转移共存在18种微观形式。 知识转化曾是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区域,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是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 ,而只是近年来,知识转移的研究才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知识转化与知识转移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而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知识转化是指知识在形态上的转化,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自身间或相互间的转化,并不涉及到知识主体。知识转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知识主体内部。而知识转移仅是指对知识主体而言的,是指知识资本在知识主体之间的移动。事实上 ,知识转移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知识转化,而知识转化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知识转移,但是,既存在着无知识转移的知识转化,也存在着无知识转化的知识转移。可见,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体系中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前者偏重于知识资本的空间移动,而后者偏重于知识资本的形态转化。

项目管理及知识转移

项目管理及知识转移

1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情况,有时候项目甚至会失败。真正的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有能力对项目进行预判,并及时加强管理采取必要措施,同时还要积累经验,帮助团队吸取教训。 如何有效地管理项目,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以下问题: ●统一协同:项目进展过程不同阶段分别用不同的工具管理,数据不能有效整合,部门 间形成信息壁垒; ●全局视图:缺乏管理层项目汇总全局视图,难以实时掌控众多项目的进展与情况; ●项目进度:分散的信息,无效率的流程,项目进度不可控,项目过程不透明,项目周 期难交付; ●资源管理:如何查看项目的资源需求?如何更好的分配和协调资源?如何在组织级层 面管控资源利用率? ●质量管控:如何统筹考虑项目风险防控、技术评审、系统测试、质量保障,全面保障 交付高质量产品? ●知识积累:项目实施中,能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有效的知识如何被反复的利用? ●绩效决策:项目人员工作量如何考核?项目管理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如何解决?

2项目管理流程 该方案专门针对企业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有效管控项目及研发全生命周期,通过一个全面的组织级项目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项目及管理的“过程透明化”和提升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从横向上让项目团队能在组织级层面全面跟踪项目的需求、进度、质量和成本;从纵向上打破业务部门与外包团队的壁垒,全面贯通项目的需求、计划、开发和测试;为高层领导提供多项目信息的全局视图,帮助宏观监督和调控多个项目并提供直观的管理手段。 2.1 项目管理流程 在项目管理的流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围,有本阶段的输入文件和本阶段要产生的输出文件。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本阶段的控制关口,即本阶段完成时将产生的重要文件也是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输入文件。每个阶段完成时一定要通过本阶段的控制关口,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项目管理知识】IT项目中的六类知识转移

IT项目中的六类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知识转移在企业中的不同知识势能主体之间流动传播,以此推动企业的知识增量和知识存量的增加和发展。同时,由于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导致这三个要素的方向性并不完全一致,这样,知识势能既有总体层次上的高低,又有要素层次上的高低。知识转移既有总体上的单向转移,又有要素层次上的双向转移。 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实质是代理方与委托方以及其它相关利益主体间相互转移信息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融合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知识,以及专业业务知识等的过程,这从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见一斑: 麦当劳把标准化制作技术和管理方式转移到了世界各地的分店;阿尔斯通借助提供领先技术顺利进入西班牙、英国和韩国高速列车市场;沃尔玛将其在物流配送、卖场管理方面长期积累形成的丰富经验转移到了海外折扣店和会员店;丰田同一汽合作生产普瑞斯轿车过程中把混合动力技术引入我国…… 一项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表明,知识转移和企业的人际关系、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系统、决策者态度、知识吸收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由此看来,知识转移过程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知识的转移过程。 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模型 信息化知识转移的六大类型 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转移主要分为六大类型:合同型、指导型、参照型、约束型、竞争型和适应型。信息化项目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这六类知识转移的把握。

①合同型转移 指委托方与代理方为满足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明示条款以及隐含条款而进行的双向知识转移。该类型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也是刚性转移,必须进行。 ②指导型转移 咨询监理方的知识转移给用户方的过程。多是用户方为了改变自己在与建设方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聘请咨询或监理帮助自己识别风险。指导型转移的内容主要是单向的,即咨询监理方向用户方转移其缺少的IT供应商评价知识、信息化解决方案评价知识、IT项目实施方法论评价知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和终成果的评价知识等内容。 ③参照型转移 是指其它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用户向该项目的用户方转移知识的过程。通常以观摩、学习的方式,在同行业或同地区的其他已经信息化的企业中学习,以了解信息化过程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④约束型转移 咨询监理方向开发方转移知识的过程。约束型转移的内容主要是咨询监理企业向开发方转移其可能缺少的需求分析知识、通用解决方案如何个性化的知识、风险管理知识、质量管理知识,以及变更管理知识等内容。 ⑤竞争型转移 指信息化项目建设方的竞争者向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竞争者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一起参与投标的企业互相成为直接竞争者;二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2-0062-0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 (苏州大学科研处,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 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 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02014) 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 “信息革命”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然而“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 1 隐性知识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 olanyi )在其 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 onal K nowledge )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The T acit K nowledge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 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 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正如康托尔关于 连续统一的“不可罗列性”定理这样的“集论” (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H.哈尔迪认为,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 AO 看成XI AO 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 2 6第20卷 第2期2004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0,N o.2 Feb.,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