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综述

主动脉夹层综述
主动脉夹层综述

主动脉夹层

1.定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极高。及时的药物及外科治疗使此类病人早期生存率超过90%并使远期生存率增加,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流行病学:

1 发病率、生存率、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主动脉急症,美国发病率为5一lO人/100万人口,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美国每年至少新发现夹层动脉瘤2000例,由于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目前西方此病几乎可100%诊断。但在国内,由于认识不够,水平较低,特别在基层医院,常被误诊及漏诊。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周希敏报导该院1987~1997年共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误诊为心绞痛、心梗3例,急性胰腺炎1例、大动脉栓塞2例,初诊误诊率达54%l6J。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及医技的提高,确诊率增高。北京安贞医院刘字扬对该院1987~1996年间1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了前后5年患病情况,老年组分别为11、22例,中青年组分别为27、75例,说明检出率提高f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率高,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4h 内有25%死亡,1年有9o%死亡。急性近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10%,远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40%。急性阶段的生存情况与内膜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假腔是否又破人真腔(假腔流道形成)有关,慢性阶段的并发症

主要是主动脉瘤破裂,生存率依赖于血压及

主动脉内径(~-5cm者易于破裂)。

2流行病学分析

多中心研究证实发病率男女比为2:1~5:1. ,近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侧主动脉夹层在60~70岁;在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有62%一78%的病人有高血压,尤其是近侧主动脉夹层,占70%_2 J。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发育不全、主动脉缩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一Marfan、Ehlers—Danlos综合征都是公认的主动脉夹层易感因素。在<40岁的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Marfan占大部分;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占约5%。Meszaros_3 J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分析揭示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根据6个研究中心对963例未进行治疗的病人分析发现90%在3个月内死亡,死因通常为急性主动脉瓣反流、大动脉分支梗阻、主动脉破裂等。近侧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率约为90%,其中有75%发生在心包内的主动脉_4 J。心包腔、胸膜腔及纵隔有渗出现象则预示主动脉有破裂危险,但也有自行吸收的报道[5l。

3.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既非单一的病因引起,亦无共同的发病机制,但有共同的临床病理结局,即主动脉壁中层病变. 。3-1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是多数非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首要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常致近端夹层分离。表现为平滑肌细胞坏死,弹力纤维退行性变,中层囊性间晾充满

粘性物质。此病变是数种遗传结缔组织疾病的内在缺陷(如马凡氏综合征)。有报导185例马凡氏综合征中7l%有主动脉夹层,57%夹层位于近端主动脉。3〃2 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常致远端夹层分离。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对主动脉壁层退行性变起辅助作用。近端主动脉夹层分离中高血压少见,而低血压多见_3J。3〃3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降主动脉,与粥化溃疡有关。不是造成升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3〃4 点性血管病变(1)梅毒性主动脉炎见于三期梅毒,于原发感染十余年后出现,主要侵犯升主动脉。中外膜滋养血管壁显著增厚、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平滑肌缺血性坏死和弹力板灶状破坏; 2)巨细胞性主动脉炎可能是机体对动脉壁的某种成分的一种免疫反应。内、中膜弹力层破坏主要引起肉芽肿反应,致血管纤维化、堵塞。偶尔发生管壁剥离撕裂。3-5 内分泌疾病甲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妊娠时黄体酮水平增高,可使结缔组织因蛋白聚糖增多而变得疏松,造成主动脉壁薄弱,有高血压等存在时易于剥离。3〃6 其他先天性血管畸形(主动脉狭窄、发育不良、

二叶式主动脉瓣)、血管损伤(钝器外伤、手术)。

2.发病机制

动脉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和血肿在动脉壁中层蔓延扩大,是夹层动脉瘤的基本病理发展过程。造成内膜撕裂的主要因素是:主动脉中层变性、心脏搏动引起的主动脉运动、左室射血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_2一。因心脏收缩时活动的主动脉弓与较为固定的降主动脉交界处所受牵拉应力大及左室射血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也大,故通常撕裂65%

位于近心端的升主动脉,为横向,穿过内膜及中膜的一半,剥离主动脉周径的50%。夹层可沿着主动脉顺行剥离到任一处,由于假腔压迫或其剥离片有时可阻塞真腔,可造成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升主动脉夹层逆行蔓延虽少见,但可致主动脉瓣脱垂及冠脉起始端阻塞。严重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及其分支阻塞。因升主动脉在心包内,故其破裂可致急性心包填塞,远端夹层破裂常^纵隔、左胸腔及腹腔。

4.临床分型

主动脉夹层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其病程<2周,>2周为慢性。DeBakey

分型分为三型:I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I】主动脉夹层只累及升主动脉;III 病变只累及

降主动脉。Stamford分型分为二型:A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B型:主动脉夹层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主动脉。Kirklin分型分为二型:近侧主动脉夹层、远侧主动脉夹层。

5.临床表现

1. 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与夹层的部位有关,一般位于胸部的正前后方,呈刺痛、撕裂痛、刀割样痛;常突然发作,很少放射到颈、肩手臂,这有别于冠心病。Hagan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人进行分析,95%病人有疼痛,其中85%为突然发作,刀割样痛占64%,撕裂痛占51%,73%位于胸部,以胸前多,53%的病人伴背痛,30%的伴腹痛_2 J。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夹层以前胸痛为主,降主动脉以

后胸、背和腹部痛为主,如果疼痛位于背部、腹部及大腿,则预示夹层位于远侧主动脉_6 J。疼痛的三个基本问题:性质、放射性、强度。Rosman对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回顾性分析,只有42%的病人被询问,有1/4的病人被忽略。三个基本问题均被问及者91%明确诊断,如果1项或2项被忽略,仅49%明确诊断,并且均延迟诊断[ ,这说明了“疼痛”的价值,但不幸的是在询问病史中往往被忽视。

2.血压、脉搏、心音的意义:许多证据表明夹层的压迫和破裂可产生两上肢的血压、脉搏不一致,大约有38%的病人有这体征。即使初期大部分病人有高血压,往后血压<120mmHg(1mmHg=0.133kPa)的占25%,低血压、休克常是由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破裂、冠脉栓塞或左心收缩乏力、急性心包填塞造成。大部分病人急性心包填塞不是由于夹层破裂或漏血,而是完整的假腔膜渗血人心包腔,不管什么途径均是危险信号。两侧的血压、脉搏对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相当重要。Singer研究证实至少相差20mmHg以上才有意义J。主动脉夹层伴主动脉瓣反流的有l8%~50%,有舒张期杂音占25%,急性严重的反流是夹层的第二大死因,常并发心功能失代偿和休克。这是因为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张或撕裂,由于假腔的压力作用及其瓣叶受到漂移的内膜的影响[9I。

3.对脏器的影响:1/3的主动脉夹层瘤累及其他脏器,夹层的持续的扩张和压迫,导致动脉分支梗阻脏器缺血;夹层直接压迫脏器,尤其有假腔形成的夹层更加容易压迫脏器;动脉夹层与邻近脏器亦可形成瘘管。

(1)心脏的影响:左心运动失调占l0%~l5%,几乎均为假腔的压迫导致冠脉灌注不足引起。增大的假腔累及冠脉开口、低血压或多因素共同作用,尤其是冠脉开口受累导致心肌梗塞,加之,左心运动失调加重低血压和休克。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大约有18%~30%的病人有神经系统损害,脑缺血和中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5%~10%,许多病人在中风时常伴有胸痛;脑灌注减少可造成一过性的脑病或晕厥等,近侧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能有l2%的病人以晕厥为首发症状,而远侧夹层以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多见,约有10%左右,脊髓损伤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脊髓炎、进行性脊髓退变病、脊髓梗死、脊髓前角细胞损伤综合征、麻木等。

(3)对肾脏的影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如影响到肾脏供血,可有高血压及其相应的头痛、头昏、血尿等症状。

(4)其他主动脉夹层漏液容易积聚在左侧胸腔,无痛性、无创伤性的左侧胸腔积液易与主动脉夹层相混淆,主动脉夹层漏液同样可压迫肺血管、肺实质,导致单侧肺水肿、肺不张或咯血等,亦可诱发应急性溃疡。

6 实验检查

(1)大多数患者血、尿常规正常,部分患者发病

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尿常规检查尿蛋

白阳性,出现管型及大量红细胞。

(2)血清生化学检查:主动脉夹层可以导致严重的血管平滑肌损

伤,并释放一系列结构蛋白,血中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增高,对于早期判断相当有用。Suzuki发现主动脉夹层的病人出现疼痛等症状6h 后,血中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即可增高,并且心肌和骨骼肌之间的交叉反应小于0.05%。在症状出现后3h达到高峰,在起病30rain内即可作橱诊断。近侧主动脉夹层病人该蛋白的浓度高于远侧L】¨。心肌肌钙蛋白可作为I型夹层术前猝死预测指标Ll 。因此这二个指标具有快速、无创、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有助于判断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7 辅助检查

(1)心电图:心电图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表现,可排除心肌梗死的诊断;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可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改变为非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x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升主动脉的病例,在胸

部x线平片上显示纵隔阴影向右侧增宽,累及降主动脉者则向

左侧增宽。主动脉弓成局限性隆起。主动脉壁增厚,致内膜钙化

斑与主动脉外缘间距增宽。有时主动脉呈现双腔阴影。有的患

者可显示胸腔积液。胸部x线检查显示上述异常者应立即作主

动脉造影检查,要求充分显示主动脉全长(从主动脉瓣至腹主

动脉分叉处)。夹层动脉瘤的主动脉造影阳性征象有:造影剂在

主动脉内分为两个通道且形态不光整,造影剂未能进入主动脉

主要分支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超声心动图该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无创性

检查,能够显示出瘤体的大小、范围、部位。搏动以及并发症。如合并夹层动脉瘤,超声心动图能显示分离的内膜、假腔、真腔以及附壁血栓。食管超声心电图(TEE)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

瘤。

(4)CT: CT检查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

显示瘤体的大小、部位及范围。“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扫描的特有征象。一般情况下,CT平扫仅有半数可以显示

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密度不同的真腔和假腔;增强扫描,特别

是薄层动态扫描,真假两腔均能显示。尤其近年应用螺旋CT

和超高速CT用于诊断胸主动脉瘤。检查一般可在15分钟内完

成是CT检查的优势。其对降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为83

~ 94 ,特异性为87 ~1O0%。而对于升主动脉瘤的敏感性小

于8O ,其主要缺点是不利于撕裂口的位臵以及动脉分支血管

情况的判断,对主动脉是否存在返流也不能作出判定Ⅲ。

(5)核磁共振该项检查是目前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检

查手段,在诊断上具有与CT同样的价值。MRI可通过三维图

像较CT影像更易于清晰显示内膜瓣片,呈线状白影,将真、假

两腔隔开,真腔血流较快,呈流空黑影.假腔内血流相对缓慢或因血栓形成而呈高信号影。

8.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正确最重要在于:对已出现的临床症状予以

高受重视。诊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1.是占存在内膜

剥离; 2.剥离性质是否属夹层动脉瘤; 3:内膜撕裂部位

与剥离的近心端及主动脉瓣情况如何;4. J主动脉大血

管分支如何;5.向远侧剥离的部位及远侧血管情况; 6.

明确真假腔。

9.治疗:

1 内科治疗

AD患者均以内科治疗开始,需立即给予降血压和降低心肌收缩力的治疗,并密切进行临床、血流动力学和主动脉影像学的观察。

药物治疗的指征: (1)无并发症的DeBakey Ⅲ型AD: DeBakey Ⅲ型患者,经过大量的治疗随访观察和比较研究[ 2 ] ,内科治疗可明显降低早期病死率,而急性期手术病死率仍然相当高,约为50%;内科与外科治疗的远期结果,经随访观察并无显著区别。( 2)稳定孤立的主动脉弓夹层; (3)稳定的慢性夹层; (4)病情已不可能实施手术。

药物治疗的目标:通过控制疼痛、降低血压、减轻血流搏动波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和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及收缩速率( dp /dt) ,使心率达60~80次/min,收缩压控制在100~120 mm Hg的理想水平,以预防AD 破裂及其他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措施:胸痛剧烈者可加重高血压及心动过速,应迅速使之缓解,可静注吗啡5 mg,甚至给予冬眠疗法。急性阶段,β2 受体阻滞剂适合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对于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则需与硝普钠联合静脉应用,正确的方法是在应用血管扩张剂之前服用β2 受体阻

滞剂,否则血管扩张剂会因减少心脏后负荷而使心室收缩率提高,造成夹层扩展,而β2 受体阻滞剂,则可降低左心室射血力量。开始静脉滴注时,硝普钠剂量为20μg/min,根据血压测量值缓慢递增,可用至100μg/ min。常用β2 阻滞剂有: ⑴普萘洛尔(p rop2ranolol) :每3~5 min静注1 mg,直至奏效。通常,以不超逾0. 15 mg/ kg体重(或10 mg) 为宜。⑵拉贝洛尔( labetalol,柳胺苄心安) 为一种兼具α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滞剂,能在下降dp /dt的同时,降低动脉血压,尤适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首剂用量为20 mg,缓慢( > 2 min) 静脉注入。随后,每10~15 min给40~80 mg,至心率及血压控制为度(总量< 300 mg) 。维持疗效需持续静脉滴注, 2 mg/min,可缓慢递增至5 ~10 mg/min[ 3 ] 。⑶艾司洛尔( esmolol,艾司心安) 为一种超短作用β2 阻滞剂,可用于动脉血压不稳定者的治疗。鉴于本品可在特殊状态下骤然停药的优点,故适用于有手术意向病人的治疗。硫氮酮( diltiazem)及维拉帕米( verapamil) 兼具血管扩张及负性肌力作用,可酌情选用并缓慢静脉输注。血压控制后应改为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钙通道阻滞剂(CCB)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利尿剂等药物口服。

2 介入治疗

近年来,介入性治疗技术已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

治疗,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成功率高,损

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改善主动脉夹层的预后有重

要意义。

4. 2. 1 经皮主动脉内膜开窗术:主动脉内膜开窗术( PTF)指在真假腔之间的内膜片上开窗,使假腔内血流通过开窗的破口返回真腔,降低假腔内压力,同时使真腔内压力增加,从而既降低了假腔扩张和破裂的危险性,又能改善被堵塞的分支血管的灌注,解决缺血并发症。PTF主要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分支血管缺血并发症,有分支血管缺血并发症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包

括腹腔脏器、肾脏及四肢缺血者)共约占30%[ 4 ] 。有分支缺血并发症的患者总的死亡率高达51% ,而无缺血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

29%[ 5 ] 。当临床上出现明显的缺血表现,如胃肠道等内脏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跛行或肢体无脉症等,应行急诊开窗术。PTF 可使85%~93%的患者缺血症状得到缓解[ 628 ] ,主动脉夹层得到初步的稳定,为患者进行择期的外科手术或支架介入治疗争取时间,从而明显改善了主动脉夹层的预后。经过开窗治疗后,有8% ~13%的患者仍需要急诊手术,主要是解决开窗术前已经发生的不可逆的缺血并发症(如坏死肠管的切除等)[ 9 ] 。它也可以作为急诊手术或支架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以解决缺血并发症,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联合应用PTF和分支血管内臵入支架治疗分支血管缺血,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7 ] 。PTF操作较为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报道术中出现主动脉壁穿孔,但

并未造成严重后果。PTF死亡率低,多见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死亡原因主要与开窗术前已经发生的不可逆的缺血并发症有关[ 8, 9 ] 。4. 2. 2 经皮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臵入术::经皮主动脉腔内覆膜支

架臵入术最初于1990 年由阿根廷的Paro2di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1994 年Dake等[ 10 ]首次将经皮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臵入术用于胸主动脉瘤及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治疗是在真腔内臵入覆膜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使假腔内血流失去交通,诱发血栓形成,降低假腔内压力,减少主

动脉扩张或破裂的危险,同时真腔扩大,改善分支血管灌注,从而稳定主动脉夹层。目前所用的覆膜支架多为自弹性镍钛合金支架,外面覆以涤纶或聚酯材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覆膜支架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应用较多的有美国的Excluder 支架、Talent支架、Zenith支架等,国产支架有Aegis支架(上海微创医疗公司生产) 等。支架型号的选择标准是其直径大于主动脉近端锚定部位直径的20%。夹层的支架治疗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重大变革,它不仅缩短手术时间,损伤小,而且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外科手术明显降低。Nienaber等[ 11 ]报道两组夹层患者分别进行支架和手术治疗,支架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 ,手术组分别为33%和42%。支架组12例患者术后假腔均达到完全的血栓化,并且假腔直径显著缩小。Dake 等[ 12 ]报道19 例患者中有15 例假腔完全血栓化, 4 例部分血栓化。早期死亡为16% ,主要与外周血管缺血等并发症有关。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真腔直径明显增加,同时有76%的分支血管缺血症状得到缓解。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治疗开始仅限于Stanford type B 型夹层,之后Kato等[ 13 ]报道了10 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Stamfrd type A 型夹层,覆膜支架治疗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治疗的适应症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Shimono等[ 14 ]总结的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解剖适应证如下:(1) 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或距左锁骨下动脉以1cm以上。(2) 降主动脉破口位于胸10动脉近侧段。(3) 与支架近端接合的主动脉无明显扩张(直径> 38mm)或动脉粥样硬化。(4) 无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5) 无冠状动脉或头臂动脉缺血。(6) 股动脉和髂动脉的直径和质量可以保证传输系统的进入(最小18Fr) 。主动脉夹层支架治疗比外科手术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1) 主动脉夹层支架治疗截瘫发生率为0% ~11. 6%[ 15 ] ,考虑因支架阻塞相关肋间动脉,导致起源于胸9~腰2水平肋间

动脉的脊髓根大动脉缺血所致,故术中应尽量避开这些肋间动脉,并尽量缩短覆膜支架的长度,以预防截瘫的发生。(2) 左锁骨下动脉缺血。过去,一直强调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应该有一定距离( > 1cm) ,才能行覆膜支架治疗[ 14 ] 。覆膜支架臵入术后应密切观察左上肢有无缺血表现,一旦发生缺血,应急诊行动脉旁路移植术,解决左锁骨下动脉缺血。( 3) 内漏( endoleak) 是支架臵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主动脉造影或经食道超声(TEE)检查等可明确内漏的位臵及分型。Palma 等[ 16 ] 报道支架内漏的发生率为71. 1%。部分内漏可以自行愈合而消失,但持续存在的内漏可引起主动脉的扩张或破裂,需行外科手术或再次臵入支架修补内漏。(4) 支架移位主要因支架近端与主动脉壁锚定部位不能紧密接合引起,可能会引起主动脉破裂等严重后果,所以要保证主动脉与支架近端锚定部位无明显扩

张及病变。(5) 支架自身及传输系统对主动脉壁的损伤,可造成新的内膜破口诱发新的夹层,甚至穿透主动脉壁,其安全性的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良和完善[ 14 ] 。

4. 3 手术治疗

DeBakey Ⅰ、Ⅱ型患者发病初即因病变累及主动脉瓣、冠状动脉或主动脉弓各分支,出现严重心脑并发症,或因夹层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对这类患者应果断施行急诊手术。Elefteriades 提出了“并发症特殊化处理”,主张对无并发症的DeBakey Ⅲ型AD进行非手术治疗,有并发症则手术治疗[ 17 ] 。手术主要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主动脉撕裂处的内膜,阻止血液流入假腔;应用人工血管重建主动脉,同期处理相应的并发症。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臵换、带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血管主动脉半弓或全弓臵换、“象鼻子”手术等。近10 年来,由于人工血管、无创缝线等新型材料、生物胶、抑肽酶、深低温停循环及术中脑灌注技术、肝素涂层管道等在临床的应用,使AD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即使行全弓部主动脉人工血管臵换,手术病死率也已下降至9% ~23. 3%[ 18 ] 。De2Bakey Ⅰ、Ⅱ型AD 治疗对于并发轻、中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是否保留主动脉瓣尚有争议。有些作者主张同期行主动脉瓣臵换或带瓣膜人工血管臵换,也有人主张保留主动脉瓣,他们认为,只要瓣环不受影响,仅做瓣膜修复和悬吊即可恢复瓣膜的功能。

10.预后及预防

主动脉夹层是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既往报道多数在急性期死

亡。一周内死亡率60%-70%,3个月死亡率可达90%以上,随着近年来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展,3个月死亡率已降至25%-35%以下。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夹层血肿向外膜破裂、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晚期死亡原因常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所致。为了预防本病发生,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有效的降压;Marfan综合征患者应使用受体阻滞剂、雄性激素和维生素C(刺激胶原形成)等;作介入性心血管诊治操作时,应动作轻柔和娴熟,以避免主动脉内膜损伤。

主动脉夹层综述

主动脉夹层 1.定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极高。及时的药物及外科治疗使此类病人早期生存率超过90%并使远期生存率增加,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流行病学: 1 发病率、生存率、死亡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主动脉急症,美国发病率为5一lO人/100万人口,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美国每年至少新发现夹层动脉瘤2000例,由于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目前西方此病几乎可100%诊断。但在国内,由于认识不够,水平较低,特别在基层医院,常被误诊及漏诊。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周希敏报导该院1987~1997年共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误诊为心绞痛、心梗3例,急性胰腺炎1例、大动脉栓塞2例,初诊误诊率达54%l6J。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及医技的提高,确诊率增高。北京安贞医院刘字扬对该院1987~1996年间1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对比

了前后5年患病情况,老年组分别为11、22例,中青年组分别为27、75例,说明检出率提高 f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率高,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4h内有25%死亡,1年有9o%死亡。急性近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10%,远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40%。急性阶段的生存情况与内膜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假腔是否又破人真腔(假腔流道形成)有关,慢性阶段的并发症 主要是主动脉瘤破裂,生存率依赖于血压及主动脉内径(~-5cm者易于破裂)。2流行病学分析多中心研究证实发病率男女比为2:1~5:1. ,近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侧主动脉夹层在60~70岁;在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有62%一78%的病人有高血压,尤其是近侧主动脉夹层,占70%_2 J。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发育不全、主动脉缩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一Marfan、Ehlers—Danlos综合征都是公认的主动脉夹层易感因素。在<40岁的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Marfan占大部分;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占约5%。Meszaros_3 J等对主动

主动脉夹层急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过去曾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issection aortic aneurysm),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 1.发病率 主动脉夹层是比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好发于50~70岁。在不同的人群中其发病率是不同的,西方国家根据尸检结果推算主动脉夹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国内过去对这一疾病认识不够,诊治水平较低。急性主动脉夹层可能与出现的频率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属高血压病高发地区,高血压的人口已达1亿,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也有逐年增加趋势。特别近年来随着各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开展,误诊率和死亡率均下降,100%均能在生前确诊。 2.分类 根据主动脉受累的范围和程度有3种主要的分类法。①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起始升主动脉,并越过升主动脉弓而至降主动脉;Ⅱ型,夹层起始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夹层起始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并可延伸至膈下腹主动脉,比较罕见的情况是逆向朝远端延伸累及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②Daily和Miller分类法:A型,即所有的近端主动脉夹层以及那些远端有夹层但逆向延伸累及弓部和升主动脉者(包括DeBakeyⅠ型和Ⅱ型);B型,即夹层仅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以下的部位而未累及近端者。③解剖学类型:“近端”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和Ⅱ型或A型);“远端”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或B型)。 除此之外,主动脉夹层还可根据病程长短来分期:病程短于2周者,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程长于2周者,为“慢性”主动脉夹层。在未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死亡率可达75~80%。在确诊的患者中,2/3为急性主动脉夹层,1/3为慢性主动脉夹层。 3.病因病理 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改变,即胶原和弹力组织退化变质,常伴囊性改变,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先决条件。囊性中层退行性变是结缔组织遗传缺损的内在特征,尤其多见于Marfan综合征和Ehler—Danlos综合征。在妊娠和主动脉夹层之间有一种未能解释的关系。40岁以下女性主动脉夹层约半数发生在妊娠期间,且多发生在妊娠后3月内或产褥期的早期。 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夹层的重要因素,约半数近端和几乎全部的远端主动脉夹层者有高血压,急性发作时都有血压升高,有时伴有主动脉粥样斑块溃疡面。因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平滑肌细胞肥大、变性及中层坏死。 外伤 直接外伤可引起主动脉夹层,钝挫伤可致主动脉局部撕裂、血肿而形成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插管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插管均可引起主动脉夹层。心脏外科手术,如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偶也可引起主动脉夹层。 上述原因使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血肿,在动脉管壁呈螺旋状走行,可累及它所发出的分支而影响邻近器官的血供;或者中层先有出血,形成血肿,并纵行发展将主动脉腔分成了一个真腔和一个假腔,假腔破裂可使血液返回动脉腔形成“自然治愈”,但更多的是破入心包或破入胸膜腔、纵隔、腹膜后等,导致严重并发症。实验证明,促使夹层血肿扩展的是脉搏陡度(dp/dt)及血压,这正是急性主动脉夹层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救流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救 流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病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反复头晕、胸闷十余年、再发伴胸痛1天”。以“胸痛待查,冠心病可能原发性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收住入院。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血压波动在140-220/80-100mmhg之间。有糖尿病10余年及高脂血症史。入院时、P 80次/分、R 18 次/分、 BP188/90mmhg。主诉无头晕、头痛、心悸、气促、胸闷、胸痛等不适。医嘱给予硝酸甘油1片舌下含服,3升/分吸氧,安博维等药物降压、降糖、调脂对症支持治疗。在入院一小时左右因儿女的事生气后突发胸背部疼痛,呈刀割或撕裂样尖锐性疼痛并放射到肩背部特别是肩胛部,伴出冷汗,持续不能缓解,无明显头晕、头痛、晕厥、恶心、呕吐等不适;测BP220/96mmhg、R20次/分、P98次/分;行床边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大,非特异性ST-T改变;心脏彩超:见主动脉根部扩大,夹层分离处主动脉壁由正常的单条回声带变成两条分离的回声带;血生化、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问题: 1该患者是什么疾病及诊断依据是什么 2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 3使用硝普钠时注意事项 知识点 (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叫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并非真正是肿瘤,只是向外突出像瘤子。它是指循环血液渗入主动脉夹层,形成血肿的一种致命性疾病。而主动脉中层退行性病变或中层囊性坏死是发病的基础。发病途径:一是主动脉滋养压力升高,破裂出血导致主动脉内层分离;二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升高,特别是老年人的主动脉弹性低,破裂,血液从破入口进入,使内膜分裂、积血而成血肿。 (二)主动脉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病:现在已经证实,高血压会促进中老年人的主动脉退行性改变,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使主动脉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便使中膜组织发生退变,包括弹力纤维减少、断裂及平滑肌细胞减少等,从而降低动脉壁各层组织间的粘合力,引起并加速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2、性:中老年人的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可达90%以上,血压持续升高时会进一步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和发展,而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又会加剧主动脉中膜的退变和破坏。在主动脉退变的基础上,高压血流不断冲击动脉壁,最终导致内、中膜的撕裂和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3、动脉中层病变(马凡综合症、 ED综合症、大动脉炎). 4、遗传因素(无症状家族性夹层动脉瘤). 5、外伤。 6、其他(先天性因素、弓缩窄、妊娠)。 (三)主动脉夹层的危害有哪些 主动脉夹层一般的致死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致死的首要原因。 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左近端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在70%~90%。 3. 重要脏器供血障碍脏器缺血坏死,造成脏器功能衰竭;脑、脊髓、腹腔脏器(肝、肾、肠道)、下肢. (四)硝普钠的注意事项 1本品只宜作静脉滴注,长期使用应置于重病监护室内。静滴速度每分钟按体重不应超过10μg/ kg。 2静滴前,将本品50mg 先用5%2—3ml溶解,再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1000ml 稀释至所需浓度,输液器要用铅箔或不透光材料包裹使避光。 3溶液应新鲜配制,用剩部分应弃去,新配溶液为淡棕色,如变为暗棕色、橙色或蓝色、应弃去。 溶液的保存与应用不应超过24小时。溶液内不宜加入其他药品,如颜色变蓝、绿或暗红色,指示已与其他物质起反应,即应弃去重换。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 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和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和外渗等并发症。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 (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是DeBakeyⅠ、Ⅱ、Ⅲ型和Stanford A、B 型。Ⅰ型AD 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 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是夹层的起因。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和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和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明显的夹层可来自急性AIH或PAU, 因为这两种疾病的血肿均可沿内膜扩展, 自破口处撕裂形成内膜瓣。 AD的确切CT征象是发现由内膜瓣分隔的两个对比剂充盈的腔, 增强后假腔呈延迟强化, 真腔呈早期强化, 和无夹层的主动脉腔相连续, 面积常更小;内膜瓣可以环形的形式完全与血管壁分离, 形成内膜与内膜套叠, 像风向袋一样套入血管腔内。 2.主动脉壁间血肿(IMH) 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是指主动脉壁间出血和(或)形成血肿而无内膜破口,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壁滋养管(vasa vasolum)的破裂出血,发生于降主动脉者多于升主动脉。约30%的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发生主动脉破裂,多见于急性患者;约10%的血肿逐渐吸收。 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壁增厚至4~5mm,如达到10mm甚至以上,应警惕破裂的可能性。主动脉腔内有血栓或出血的改变,可累及动脉全层或部分(呈新月形),呈纵向扩展。MRI、增强CT、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技术)为主要诊断技术。MRI有助于显示血栓的年龄,且MRI 对于判断出血或陈旧性血栓具有一定优势。 CT平扫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的环形高密度增厚区域,(主动脉壁厚度>7mm,CT值60~70HU)。增强图像中,IMH可能与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相混淆, 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中膜撕裂和分离,致使动脉管腔被分隔为真腔和假腔,属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当病变累及主动脉及重要分支时,会出现器官供血障碍所致的临床表现[1]。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日益提高和多学科技术的飞速进步,AD的诊出率不断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得到了明显下降。欧洲心脏病协会最早于2001年发布了“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并于2014年对该指南作出修订。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也于2017年发布了最新的《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近年来也有不少相关的临床研究发布,因此本文拟对AD的最新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一、AD分型和分期 为了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及夹层累及的范围,目前国际上以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应用最为广泛(图1)[2]。 DeBakey分型:I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大部或全部胸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Ⅱ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少数可累及主动脉弓;Ⅲ型:原

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夹层范围局限于胸降主动脉为Ⅲa型,向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为Ⅲb型。 Stanford分型则根据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来区分,而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是确定适当管理策略的关键。大约三分之二的主动脉夹层发生在升主动脉(TAAD),其余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降主动脉(TBAD)[3]。凡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Stanford A型(Type A AD,TAAD),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夹层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为Stanford B型(Type B AD,TBAD),相当于DeBakeyⅢ型[2]。 图1 AD Stanford分型及DeBakey分型 上述两种分型主要反映夹层累及范围以及破口的位置,但是难以准确反映AD的病变程度和预后。因此,为了便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孙立忠[4]团队在Stanford分型基础上提出AD 细分分型(孙氏分型)和相关的治疗策略。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孙氏分型如下:TAAD根据主动脉根部受累情况细分为3个亚型:A1型,窦管交界和其近端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

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就是指主动脉腔内得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人主动脉中膜,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得一种病理改变,因通常呈继发瘤样改变,故将其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美国本病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国内无详细统计资料,但临床上近年来病例数有明显增加趋势。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与血肿压迫相应得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得脏器缺血症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7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较女性高发。主动脉夹层就是心血管疾病得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主要致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至胸、腹腔或者心包腔,进行性纵隔、腹膜后出血,以及急性心力衰竭或者肾衰竭等。【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本病得基础病理变化就是遗传或代谢性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样退行性变,部分患者为伴有结缔组织异常得遗传性先天性心血管病,但大多数患者基本病因并不清楚。研究资料认为囊性中层退行性变就是结缔组织得遗传性缺损,使弹性硬蛋白(elasticin)在主动脉壁沉积进而使主动脉僵硬扩张,致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平滑肌局灶性丧失与中层空泡变性并充满勃液样物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活性增高,从而降解主动脉壁得结构蛋白,可能也就是发病机制之一。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绝大多数就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流进人中层,部分患者就是由于中层滋养动脉破裂产生血肿后压力过高撕裂内膜所致。内膜裂口多发生于主动脉应力最强得部位。组织学可见主动脉中膜退行性改变,弹力纤维减少、断裂与平滑肌细胞减少等变化,慢性期可见纤维样改变。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与增龄为主动脉夹层得重要易患因素,约3/4得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先天性因素包括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二叶主动脉瓣疾病等。此外,医源性损伤如安置主动脉内球囊泵,主动脉内造影剂注射误伤内膜等也可导致本病。 【分型】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与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 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与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与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与外渗等并发症。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 (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与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就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就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就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就是DeBakeyⅠ、Ⅱ、Ⅲ型与Stanford A、B 型。Ⅰ型AD 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就是夹层的起因。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就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与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与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就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就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就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明显的夹层可来自急性AIH或PAU, 因为这两种疾病的血肿均可沿内膜扩展, 自破口处撕裂形成内膜瓣。 AD的确切CT征象就是发现由内膜瓣分隔的两个对比剂充盈的腔, 增强后假腔呈延迟强化, 真腔呈早期强化, 与无夹层的主动脉腔相连续, 面积常更小;内膜瓣可以环形的形式完全与血管壁分离, 形成内膜与内膜套叠, 像风向袋一样套入血管腔内。 2、主动脉壁间血肿(IMH) 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就是指主动脉壁间出血与(或)形成血肿而无内膜破口,病理基础主要就是动脉壁滋养管(vasa vasolum)的破裂出血,发生于降主动脉者多于升主动脉。约30%的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发生主动脉破裂,多见于急性患者;约10%的血肿逐渐吸收。 影像学诊断: 主动脉壁增厚至4~5mm,如达到10mm甚至以上,应警惕破裂的可能性。主动脉腔内有血栓或出血的改变,可累及动脉全层或部分(呈新月形),呈纵向扩展。MRI、增强CT、超声心动图(尤其就是经食管技术)为主要诊断技术。MRI有助于显示血栓的年龄,且MRI 对于判断出血或陈旧性血栓具有一定优势。 CT平扫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的环形高密度增厚区域,(主动脉壁厚度>7mm,CT值60~70HU)。增强图像中,IMH可能与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相混淆, 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的就是, IMH通常与强化的主动脉腔形成光滑的界面,在注射对比剂后难以发现内膜瓣或主动脉壁的强化。内膜钙化可出现移位, 有助于鉴别IMH与附壁血栓, 尤其就是在增强图像中。随时间推移, 增厚的主动脉壁逐渐表现为等密度, 在中晚期常呈低密度,对诊断IMH造成一定困难。MRI不仅可识别IMH,还可识别血肿的病理学改变, 有助于对血肿消退与进展的判断, 也可检测主动脉壁上新发的溃疡样突起。 3、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 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穿透内膜,破入中膜称为穿透性溃疡。一般形成中膜血肿,多为局限性,

主动脉夹层综述

主动脉夹层 1.定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极高。及时的药物及外科治疗使此类病人早期生存率超过90%并使远期生存率增加,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流行病学: 1 发病率、生存率、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主动脉急症,美国发病率为5一lO人/100万人口,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美国每年至少新发现夹层动脉瘤2000例,由于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目前西方此病几乎可100%诊断。但在国内,由于认识不够,水平较低,特别在基层医院,常被误诊及漏诊。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周希敏报导该院1987~1997年共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误诊为心绞痛、心梗3例,急性胰腺炎1例、大动脉栓塞2例,初诊误诊率达54%l6J。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及医技的提高,确诊率增高。北京安贞医院刘字扬对该院1987~1996年间1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了前后5年患病情况,老年组分别为11、22例,中青年组分别为27、75例,说明检出率提高f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率高,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4h 内有25%死亡,1年有9o%死亡。急性近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10%,远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40%。急性阶段的生存情况与内膜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假腔是否又破人真腔(假腔流道形成)有关,慢性阶段的并发症

主要是主动脉瘤破裂,生存率依赖于血压及 主动脉内径(~-5cm者易于破裂)。 2流行病学分析 多中心研究证实发病率男女比为2:1~5:1. ,近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侧主动脉夹层在60~70岁;在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有62%一78%的病人有高血压,尤其是近侧主动脉夹层,占70%_2 J。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发育不全、主动脉缩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一Marfan、Ehlers—Danlos综合征都是公认的主动脉夹层易感因素。在<40岁的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Marfan占大部分;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占约5%。Meszaros_3 J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分析揭示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根据6个研究中心对963例未进行治疗的病人分析发现90%在3个月内死亡,死因通常为急性主动脉瓣反流、大动脉分支梗阻、主动脉破裂等。近侧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率约为90%,其中有75%发生在心包内的主动脉_4 J。心包腔、胸膜腔及纵隔有渗出现象则预示主动脉有破裂危险,但也有自行吸收的报道[5l。 3.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既非单一的病因引起,亦无共同的发病机制,但有共同的临床病理结局,即主动脉壁中层病变. 。3-1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是多数非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首要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常致近端夹层分离。表现为平滑肌细胞坏死,弹力纤维退行性变,中层囊性间晾充满

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 如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该病的时候方法不恰当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呢?专家指出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包括: 1升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并发升主动脉夹层较常见其最严重的结果是升主动夹层破裂,心脏压塞而导致死亡如果及时发现患者可以存活升主动脉夹层无疑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2原发破口未完全封闭:有些术后内漏的患者其假腔可长期保持通畅,其内可部分形成血栓,降主动脉直径受影响可增大亦可不增大有些术后内漏患者内漏可消失,假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支架内漏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内膜破口越大,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越近,越容易产生内漏即便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封闭,也不能完全避免内漏 3急性肾功能衰竭 4脑血管意外:有些患者可于术中发生脑梗死而导致偏瘫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出现脑出血而死亡多发生于术后血压较高的患者术中脑梗死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术中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有关术后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 5外周血管损伤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突发主动脉反流是A型AD常见并发症 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夹层引起瓣环扩大或瓣叶受累或撕裂的内膜片突入左室流出道所致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包填塞 积液可由病变主动脉周围炎性渗出反应引起也可由于AD短暂破裂或渗漏造成心包积血易误诊为心包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三型AD是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累及肾动脉或血肿压迫肾动脉引起肾动脉狭窄造成急性肾衰竭 1主动脉破裂死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制动降压控心率镇静镇痛的基础上要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若血压先升后降脉搏加快提示破裂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3组织灌注不良 在夹层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分支如冠状动脉头臂干动脉肋间动脉肠系膜动脉等血管阻塞血流受影响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灌注不良 措施:对比四肢动脉搏动强弱判断有无组织灌注不良 观察神志了解有无脑灌注不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肾灌注不良时尿量减少血清尿素氮肌酐值上升监测每小时尿量每1-2天检验尿常规肾功 截瘫是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感觉和肌张力及腱反射,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栓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神志、肢体运动情况,是否有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感,皮肤颜色、温度及是否有肿胀,注意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由于血管内支架有可能阻塞肾动脉开口或脱落的附壁血栓引起肾动脉栓塞,将

最新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类

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 分类

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早在2世纪,即有主动脉夹层病症的记载。1761年Morgagni 详细描述了这种疾病。然而,真正“夹层”概念是法国的外科医生Rene Laenne于1819年所提出。真正引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广泛认识和明确定义,是在1934年Shennan报道了300例主动脉夹层尸解结果和1958年 Hirst报道了508例主动脉夹层尸解结果以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是主动脉壁中层内的裂开,并且在这裂开处有流动或凝固的血液。 中层的裂开通常是在中层内1/3和外2/3交界面。夹层使完整的主动脉壁结构一分为二:由主动脉壁内膜层和中层的内1/3所组成的部分主动脉壁和由中层外2/3和外膜层组成另一部分主动脉壁,前者称为夹层内壁,后者称为夹层外壁。夹层内、外壁间的裂开间隙为夹层腔。为了与主动脉腔区别,夹层腔称为假腔,后者称为真腔。根据这一定义,夹层与单纯的内膜撕裂和主动脉壁完全破裂不同。 在4%-13%的主动脉夹层中,夹层腔与主动脉腔无明显的相通,夹层腔内的血液易发生凝固,这种少见的主动脉夹层也称为壁内血肿。但在大多数主动脉夹层中,夹层内壁上有破裂口,使夹层腔与主动脉腔相交通,主动脉腔内血流则进入夹层腔内,这时,夹层可局限于这内壁破口邻近的局部主动脉。 顺行夹层沿主动脉壁向远心端发展的夹层 逆行夹层沿主动脉壁向近心端发展的夹层 原发破口夹层起始处的破口

继发破口夹层顺行或逆行发展过程中在主动脉内膜再次出现一个或多个破口主动脉夹层的原发破裂口在主动脉的分布上有明显的节段性差别,即大约62%的原发破裂口位于升主动脉,16%的原发破裂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主动脉峡部),10%位于降主动脉,9%位于主动脉弓部,而在腹主动脉仅占2%左右。(Hirst AE)了解夹层破裂口部位的分布比率,对夹层破裂口的确认是一种提示。例如,在腹主动脉发现了夹层破裂口,一定要继续寻找在胸主动脉的破裂口,因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98%),胸主动脉存在有原发破裂口。 继发破口的出现使主动脉腔和夹层腔再次相通,在有原发破口和继发破口同时存在时,夹层腔为一开放性异常的血流通道,血流可在夹层腔内持续流动。 假腔血流或异常血流夹层腔内流动的血液 真腔血流或正常血流真腔内流动的血液 盲带样终止夹层没有破裂口的夹层末端,盲袋内多形成血栓。 破裂夹层外壁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急性心包填塞。 二、分类 1.急性、亚急性、慢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 2周 ?慢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 2月 ?亚急性主动脉夹层 2周-2月以内 此种分类的意义: 主动脉夹层如未经治疗,74% 将死于发病的头2周。 慢性夹层的夹层外壁与周围组织间有坚固的瘢痕形成,此时夹层外壁多能承受主动脉压力。

主动脉夹层急救流程

二主动脉夹层救治方案 1.诊断: (1)临床表现: ○1.疼痛:大多数患者突发胸背部疼痛,A型多见在前胸和肩胛间区,B型多在背部、腹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起病后即达高峰,呈刀割或撕裂样。少数起病缓慢者疼痛可不显著。 ○2.高血压:大部分患者可伴有高血压。患者因剧痛而呈休克貌,焦虑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率加速,但血压常不低甚至增高。 ○3.心血管症状:夹层血肿累及主动脉瓣瓣环或影响瓣叶的支撑时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突然在主动脉瓣区出现舒张期吹风样杂音,脉压增宽,急性主动脉瓣反流可引起心力衰竭。脉压改变,一般见于劲、肱或股动脉,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反主动脉的分支受压迫或内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可有心包摩擦音,胸腔积液。 ○4.脏器和肢体缺血表现:夹层累及内脏动脉、肢体动脉及脊髓供血时可出现相应脏器组织缺血表现,肾脏缺血、下肢缺血或截瘫等神经症状。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无特异改变。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心肌急性缺血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改变,但1/3的患者心电图可正常。 ○2.胸片检查:胸片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弓影增大,主动脉外

形不规则,有局部隆起。 ○3.超声心动图:诊断升主动脉夹层很有价值,且能识别心包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胸腔积血等并发症。 ○4.CT检查:通过增强扫描可显示真、假腔和其大小,以及内脏动脉位置,同时还可了解假腔内血栓情况。 ○5.磁共振成像(MRI):是检测主动脉夹层分离最为清楚的显像方法。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6.主动脉造影术:选择性的造影主动脉曾被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对B型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较准确,但对A型病变诊断价值小。 ○7.血管内超声(IVUS):IVUS直接从主动脉腔内观察管壁的结构,能准确识别其病理变化。对动脉夹层分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角100%。但同属侵入性检查,有一定危险性,不常用。 ○8.血和尿检查:可有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胆红素和LDH轻度升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和黄疸。尿中可有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平滑肌的肌球蛋白重链浓度增加,可用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生化指标。 2.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镇痛疼痛严重可给予吗啡类药物止痛,并镇静、制动,密切注意神经系统、肢体脉搏、心音等变化,检测生命体征、心电

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人主动脉中膜,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因通常呈继发瘤样改变,故将其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美国本病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国内无详细统计资料,但临床上近年来病例数有明显增加趋势。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7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较女性高发。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主要致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至胸、腹腔或者心包腔,进行性纵隔、腹膜后出血,以及急性心力衰竭或者肾衰竭等。 【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基础病理变化是遗传或代谢性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样退行性变,部分患者为伴有结缔组织异常的遗传性先天性心血管病,但大多数患者基本病因并不清楚。研究资料认为囊性中层退行性变是结缔组织的遗传性缺损,使弹性硬蛋白(elasticin)在主动脉壁沉积进而使主动脉僵硬扩张,致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平滑肌局灶性丧失和中层空泡变性并充满勃液样物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活性增高,从而降解主动脉壁的结构蛋白,可能也是发病机制之一。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绝大多数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流进人中层,部分患者是由于中层滋养动脉破裂产生血肿后压力过高撕裂内膜所致。内膜裂口多发生于主动脉应力最强的部位。组织学可见主动脉中膜退行性改变,弹力纤维减少、断裂和平滑肌细胞减少等变化,慢性期可见纤维样改变。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增龄为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易患因素,约3/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先天性因素包括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二叶主动脉瓣疾病等。此外,医源性损伤如安置主动脉内球囊泵,主动脉内造影剂注射误伤内膜等也可导致本病。 【分型】 最常用的分型或分类系统为De Bakey 分型,根据夹层的起源及受累的部位分为三

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 如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该病的时候方法不恰当,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包括: 仁升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并发升主动脉夹层较常见■其最严重的结果是升主动夹 层破裂,心脏压塞而导致死亡口如果及时发现,患者可以存活.升主动脉夹层无疑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2、原发破口未完全封闭:有些术后内漏的患者> 其假腔可长期保持通畅,其内可部分形 成血栓,降主动脉直径受影响可增大亦可不增大n有些术后内漏患者内漏可消失,假腔内完 全形成血栓□支架内漏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内膜破口越大,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越近,越容易产生内漏匚即便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封闭,也不能完全避免内漏O 3、急性肾功能衰竭B 4、脑血管意外:有些患者可于术中发生脑梗死而导致偏瘫-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 出现脑出血而死亡■-多发生于术后血压较高的患者■■术中脑梗死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术中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有关-术后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口主动脉夹层的患 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 5、外周血管损伤-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突发主动脉反流是A型AD常见并发症 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夹层引起瓣环扩大或瓣叶受累或撕裂的内膜片突入左室流出道 所致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包填塞 积液可由病变主动脉周围炎性渗出反应引起也可由于AD短暂破裂或渗漏造成心包积血易误 诊为心包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三型AD是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累及肾动脉或血肿压迫肾动脉引起肾动脉狭窄 造成急性肾衰竭 1主动脉破裂死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制动降压控心率镇静镇痛的基础上要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若血压先 升后降脉搏加快提示破裂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3组织灌注不良 在夹层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分支如冠状动脉头臂干动脉肋间动脉肠系膜动脉等血管阻塞血 流受影响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灌注不良 措施:对比四肢动脉搏动强弱判断有无组织灌注不良 观察神志了解有无脑灌注不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肾灌注不良时尿量减少血清尿素氮肌酐值上升监测每小时尿量每1-2天检验尿常规肾功 截瘫是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感觉和肌张力及腱反射,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栓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神志、肢体运动情况,是否有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感,皮肤颜色、温度及是否有肿胀,注意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由于血管内支架有可能阻塞肾动脉开口或脱落的附壁血栓引起肾动脉栓塞,将导致一侧或双侧肾衰竭,故术后要严密观察尿量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临床诊疗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临床诊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急救处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整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21例AD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总体死亡率19%,初诊误诊率14%,高血压是AD最重要最常见的易感因素。心超、CT血管造影、DSA是确诊本病可靠方法,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及时外科干预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结论急诊医生应提高对AD的认识及警惕性,急诊体检要全面、仔细;对于高血压、Marfan 综合征等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重视,CT血管造影可作为急诊AD患者确诊的重要依据,StanfordA型患者应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因微创、安全等优点,目前已成为StanfordB 型夹层的首选治疗。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诊断治疗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24h内的病死率高达21%[1],且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为心肌梗死、急腹症等,

误诊率高达50%[2]。为提高急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减少病死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AD患者21例的临床治疗,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48-72岁,其中60岁15例(51%)。StratfordA 型15例,Stratford型6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10年者16例,10年者5例;Marfan综合征6例,糖尿病9例。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CTA、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或MRI、DSA)确诊为AD。 1.2方法 详细记录21例确诊为AD的患者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既往病史、分析其疼痛发作的特点、发病时的血压水平、注意是否有四肢血压不对称,以及相应的胸、腹部等症状、体征。 2结果 2.1诊断 本组病例中早期确诊18例,延误诊断或误诊3例,初诊误诊率14%,其中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1例、急腹症1例、胸腔积液1例。误诊原因皆因患者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就诊或因症状不典型。所有患者(包括误诊后再行检查)均行急诊CTA检查,均可见真假二腔形成、DSA检查14例,均明确诊断为AD,诊断符合率100%。

主动脉夹层急救流程

二主动脉夹层救治方案 1. 诊断: (1)临床表现: CD.疼痛:大多数患者突发胸背部疼痛,A型多见在前胸和肩胛间区,B 型多在背部、腹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起病后即达高峰,呈刀割或撕裂样。少数起病缓慢者疼痛可不显著。 C2 .高血压:大部分患者可伴有高血压。患者因剧痛而呈休克貌,焦虑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率加速,但血压常不低甚至增高。 C3 .心血管症状:夹层血肿累及主动脉瓣瓣环或影响瓣叶的支撑时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突然在主动脉瓣区出现舒张期吹风样杂音,脉压增宽,急性主动脉瓣反流可引起心力衰竭。脉压改变,一般见于劲、肱或股动脉,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反主动脉的分支受压迫或内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可有心包摩擦音,胸腔积液。 C4 .脏器和肢体缺血表现:夹层累及内脏动脉、肢体动脉及脊髓供血时可出现相应脏器组织缺血表现,肾脏缺血、下肢缺血或截瘫等神经症状。(2)辅助检查: C1 .心电图:无特异改变。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心肌急性缺血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改变,但1/3 的患者心电图可正常。 C2 .胸片检查:胸片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弓影增大,主动脉外 形不规则,有局部隆起。 ③?超声心动图:诊断升主动脉夹层很有价值,且能识别心包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胸腔积血等并发症。

③.CT检查:通过增强扫描可显示真、假腔和其大小,以及内脏动脉位置,同时还可了解假腔内血栓情况。 ③5 .磁共振成像(MRI ):是检测主动脉夹层分离最为清楚的显像方法。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 ③6 .主动脉造影术:选择性的造影主动脉曾被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对B 型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较准确,但对A 型病变诊断价值小。 ③7 .血管内超声(IVUS ):IVUS 直接从主动脉腔内观察管壁的结构,能准确识别其病理变化。对动脉夹层分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角100%。但同属侵入性检查,有一定危险性,不常用。 ③8 .血和尿检查:可有C 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胆红素和LDH 轻度升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和黄疸。尿中可有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平滑肌的肌球蛋白重链浓度增加,可用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生化指标。 2.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③1 镇痛疼痛严重可给予吗啡类药物止痛,并镇静、制动,密切注意神经系统、肢体脉搏、心音等变化,检测生命体征、心电

主动脉夹层治疗指南

ESC2014 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14 年更新了主动脉疾病指南,并在2014ESC 会议期间再次推荐了这一指南。现概述该指南要点。 一、前言 本指南专家组全面回顾了已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对旧指南进行了修正、升级。ESC 委员会力求在新指南中提供全面、详细、具体的主动脉疾病内容,同时切实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文中涉及到的证据效力及指南推荐内容等级,具体内容请见ACC/AHA 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 二、主动脉解剖学结构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主动脉的解剖学结构。详见下图。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 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 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 年主动脉直径扩张mm,女性为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 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三、评估主动脉病变 1. 临床体检 虽然临床上,主动脉病变多数情况下无显着症状,但是若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临床医生应考虑主动脉疾病的可能性。 (1)胸部或腹部深部急性疼痛或悸动,伴背部、臀部、腹股沟或腿部放射痛,患者或有「破裂感」。应考虑主动脉夹层(AD)或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 (2)咳嗽、气短、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难。应考虑胸主动脉瘤(TAA)。 (3)持续或短暂性腹部疼痛、腹部不适,腹部搏动感或少量进食后出现饱食感。应考虑腹主动脉瘤(AAA)。 (4)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跛行。或为考虑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继发症状。 (5)快速进展的主动脉病变或引起左喉返神经麻痹,造成患者声音嘶哑。 事实上,临床医生有时可以仅凭一些腹部或胸部的明显症状(听诊、问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主动脉病变。另外,临床医生应关注患者双上肢血压是否有差异,并掌握患者脉搏情况。 2. 实验室检查 基础实验室检查包括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虽然实验室检查在确诊急性主动脉病变方面贡献不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查辅助影像学检查。 3. 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生主要依靠各种影像学手段诊断主动脉病变,包括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食管超声心动图(TOE)、CT、MRI 及主动脉造影术在内的诸多方法都可以应用于主动脉病变检测,表一给出了常用影像学手段的主动脉疾病诊断方面的长处及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