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申报书

兰州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申报书
兰州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申报书

附件1

兰州文理学院

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

申 报 书

教务处 制

推荐单位 课程名称 课 程 性 质 教学方式 适 用 专 业 课程申报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申报日期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书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课程性质为“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

课、专业实践课”。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表格不够时可另附页,

但页码要清楚。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申请书一律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成册。

六、封面年度和编码由教务处统一填写。

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人声明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对本人申报书中所填写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不会因此产生知识产权争议。如申报该项目成功,本人承诺以本申报书作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兰州文理学院相关规定,并按要求认真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兰州文理学院有权使用项目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及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申报人(签字):

年月日

1. 课程申报人基本情况

2. 项目组成员情况

3.课程设计论证

4.课程特色及地位

5. 课程建设规划

6.项目经费预算

7.说明

8.审核与评审意见

附件2

兰州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验收指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之令狐文艳创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令狐文艳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

有关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我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立体化系列教材群,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Material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Li Xiaohui,Luo Weiping Abstrac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chanics education,this paper have disc-ussed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tereoscopic teaching material,taking a road to combine work with study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with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mechanical techniques. Key words applied;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1169,Nanjing,Jiangsu, China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机械专业将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致认为,机械设计类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注意求全求严,忽视了现场应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不够,未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培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出发,以加快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为指导,我们提出了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改革的成果以教材的形式固化。 1课程体系改革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及国内外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现况,我们得出结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以工程应用为主线,课程改革也必须从核心专业课开始。按照知识能力模块构造课程体系,打破了过 去按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老三门”构建教学体系的旧框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重组、整合,使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增加了新技术内容,注重了知识应用性。如设计类课程中,将传统课程中“机床概论、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内容构建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将“夹具、刀具、常用机构、专机设计”等内容组建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二门课合并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同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每门课程都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反映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全新设计类课程体系。 2立体化系列教材群建设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我们组成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系列教材编写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化、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群,大致涵盖了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1)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三本骨干课程的教科书。这套系列教材作为教育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为许多兄弟院校选用。新教材在教材内容上注意处理好了以下两个方面:1)围绕着应用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取舍。2)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是指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中新的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能力,通俗地说,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后劲”和本钱。该套系列教材定位准确,能够满足新形势下我校及兄弟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材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包括学习指南、习题题解、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画面活泼生动,紧紧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大增,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趣味盎然;充分解放了教师,减轻了板书的负担,可以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讲解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目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教材出版,另两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即将完成等待出版。 (3)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设计指导丛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起到了强化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作用。 3教材的创新点 (1)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1-0052-0252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广东培正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表 所属教学单位市场学系 课程名称国际物流 课程组长宋冀东 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申报日期2011年10月20日 教务处制表

填表说明 1. 课程组组长是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授课对象含本、专科学生。 3. 开课年限指在我院开设此门课程的年限。 4. 课程类型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等。 5. 课程简介的内容包括:①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②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教学与企业最新技术结合的紧密度等;③教学方式;④教师队伍;⑤教学条件;⑥课程特色等。如果申请的是实践类课程,请着重说明关于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包括实验的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

一、课程组组长情况 组长性名宋冀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49年最后学历 学士职称、职务副教授学位学士 论文、专著代表作1、市场营销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 2、如何打造供应链的核心企业[J].企业活力,2011.9 3、区域化网上卖场的实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主要教学工 作简历 2009.09-至今广东培正学院市场系 近五年主要教育教学研究及成果1、市场营销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 2、如何打造供应链的核心企业[J].企业活力,2011.9 3、区域化网上卖场的实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网址 开课年限5年授课对象本科2年级 课程总学时54学时采用教材《国际物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课程近三年在校级以2010年广东培正学院优质课程 本课程组授课老师曾多次获得学院教学质量奖

[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易学、易懂、难养成的特点,不仅要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礼仪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对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基础。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职场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外在职业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礼仪修养的展示,无不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从基层到管理者,职业形象、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都能体现于良好的礼仪素养。因此,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的基础。 3.礼仪教育是职业礼仪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在礼仪课程学习中,如果单独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无法体会职业情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中去,也很难灵活地解决职场礼仪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再到考核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礼仪知识与行业紧密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情感服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对本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礼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五大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充分考虑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借鉴国内外旅游、酒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礼仪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经验,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深化学习内容的原则,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面向行业岗位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1+4+1六大课程教学模块为项目依托(其中,第一个1为礼仪意识唤醒,4为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沟通交流应对、礼宾次序安排,第二个1为行业岗位礼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使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仿真情境相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和四个实训项目,这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为认知礼仪、职业妆容与职业着装、优雅姿态与服务手势、社会交往常用礼仪、如何有效沟通、学会次序安排、行业服务礼仪;四大实现项目为仪容仪表训练、仪态礼仪训练、服务用语训练、岗位礼仪训练。 2.教、学、练、做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建立基于提高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为核心,从礼仪课程特点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在仪容仪表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着装要求,会打领带、化淡妆;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9-05-21T10:00:10.5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韩明玉张超 [导读]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适用性教材建设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且受西方先进高等教育思潮的启发,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新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新问题,其中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最终必将陷入发展困境。 2.我国大学“金字塔”式的分类模式 (1)研究型、学术型大学 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处于“金字塔”的塔尖。主要指一本院校(985、211),占我国高等院校的3%~5%。其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培养理论型、学术型和创新型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二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研究性大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担负起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杰出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身。主要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二本和三本院校。 “应用”二字,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高职、高专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基。主要指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面向具体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的误区。地方型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学习和模仿985高校及211大学的“成熟”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易与这些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的所选用的“经典”教材一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国内教材中存在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进步,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性和地方适用性,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评价标准。学校政策导向及教师晋升渠道的限制导致教材建设不受重视,教材数量急剧增长,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质量普遍下降;学校教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材选择无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匹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这类“经典”权威教材吃力,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理论精髓,使学生的厌听、厌学情绪加重。同时,由于缺乏与应用型培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术性欠缺、技能性不强的局面,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4.专业教材适用性建设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第三部分的剖析,专业课教材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选用两个方面。因此,需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材适用性评价规范。 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经典”教材大多由985或211高校的知名教授或学者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模仿编写,且编写原则仍沿用这些研究性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层次,未能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无法更好地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建设,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编写应用型教材。 建立专业教材选用和监控制度。在教材选用过程中,教材管理部门应对教材的质量和选用严格把关。每门专业教材的选用,需二级学院教材使用团队或教师进行调研、申请,由二级学院审核把关监控,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反馈,不断跟踪和优化教材的适用性,使其切合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 市场导向,优化教材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材要适合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化教材建设,使其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5.结语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应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分类层次,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 参考文献: [1]郑殷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研究――教学管理的视角:以TZ学院材料物理专业为个案[D].2012:1-99.

课程开发计划和保障措施

课程开发计划和保障措施 一、课程开发计划 (一)课程开发背景现代汽车机械与电子技术高度一体化,汽车维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为适应市场要求汽车维修企业组织所进行的不但调整,都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使学生在学习性工作中发现问题,在从理论中找寻答案,即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企业的认可。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及改革。要抛弃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方法,以任务引领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对于专业课教学方法及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我校的传统教学方法面临这变革,为实现这种变革,就应按照人的职业成长规律,以项目教学法为根本的教学内容改革。通过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升我校汽车专业老师教育教学水平。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的教学大纲,从本行业高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工作能力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模式设计,采用利用密切结合行业实际的形式,采取6 2 1的课程模式。 “6.2.1”课程模式中的“ 6”是指六位一体,即要突出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六个要素;“2”是指两个设计,即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是指一个考核,即对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体考核和单元考核。在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从前期的企业调研,到整体教学设计,到最后的教学单元设计,比以往更全面、更深入、更贴近实际岗位操作流程,更能满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在考核方法上,参照企业单位的用工标准大胆改革考试方式与评价机制,把企业纳入考核的主体。 (二)课程开发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教材为例,分析了目前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为基本依据,以务实求真、学以致用为价值取向,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本文立足于教学型大学,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持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 如果我们把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个类型,从人才培养的主体观察,“应用型”的本科生主要由教学型大学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应该以培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才为中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如果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并且把这个“金字塔”划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那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金字塔的第四个层次,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学创”融合的思想素质、务实求真的科学素质、雅俗优选的文化素质、“忍辱负重”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业务能力方面,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由梯度上升的三种能力,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或称一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或称专业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或称创新能力)构成。在这个体系中,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由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所构成;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由经济核算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策划能力所构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是在规范化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拓展,由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教材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就应该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教材建设要在“三个有利于”上下功夫,即要有利于开阔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途径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 2012年12月 229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途径分析 李赫男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长春,130117) 摘 要:独立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往往套用其母体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自身特点。现今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某一具体课程,而针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的课程建设研究却少有问津。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课程建设的结构、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课程建设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都要区别于母体院校。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2—0229—02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1走向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潮中,独立学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目前全国的独立学院共三百零三所,每年招生达到六十多万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定位独立学院教育总的指导方针,以及如何寻找到一条科学的课程建设途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两类,即“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目前,国内的非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基本秉承着学术型的培养目标,所以在课程建设上呈现出陈旧、封闭、落后等特征。而独立学院基于生源与师资上的独特性,如果追随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术型培养目标,会导致我们的毕业生无法与老牌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亦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此情况下,适时建立技术型的培养目标,把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此目标指引下,以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途径,完成本科教育对学生的重新塑造作用。以下为笔者对建立应用型人才的科学课程体系的具体途径分析。 1、课程建设的理念:教学大纲要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认知规律 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学大纲必须要符合教学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认知规律。而为了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任务,独立学院的教学大纲在顾及课程先行和后续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体现教与学相磋相长的特征。 1.1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与学相磋相长的特征 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开设的专业名称大体相同,所以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容易照搬母体院校的教学大纲。按照沿袭的习惯,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理论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紧紧围绕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特点:即“专业基础课要实;专业主干课要精;能力训练课要强”,打造出一批精品课程。可在母体院校教学大纲中挑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优秀教师精讲,进行专业化训练,体现基础课程专业化的特点。专业主干课要由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引领,主要是围绕技能培养挑选课程,进行职业化的训练。能力训练课是传统教学内容中缺失的部分,这部分课程需要由各专业教师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征,进行新课开发设置,这一类型的课程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通过三课的落实,不仅要体现教的精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相磋相长的互动。 1.2课程的设置要顾及先行和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 1 2010年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招标课题“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三课的设置要遵照专业基础课在前,主干课跟踪,能力课同步的原则。专业基础课应放在大一开设,因为刚刚从高中步入到大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过渡,而且还要为主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放在大一可符合专业基础课要打扎实的要求。大二大三是大学中学习专业技能的黄金时间,在此期间集中专业技能的训练,符合专业主干课要精的要求。能力训练课可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课程难度循序渐进,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根据本专业课程的特点,设置形成一个能力课的课程体系。总之,独立学院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开课的先后顺序。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课程建设的结构应努力寻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2.1课程的布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合理比例 独立学院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与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而本科层次以上的人才除具有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讲授知识与传授技能的合理比例,避免将独立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课程。 理论课基本上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形式体现,但这两类课程中要带有一定的实践因素,即理论课带有实践因素。例如,在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中设置实践课环节,实践课的具体比例以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为最佳。实践课以能力课的形式体现,能力课重操作技能但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即实践课由理论指导。能力课要理论化,要将操作技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如此,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合理分配,就能建立科学的课程布局。 2.2课程的内容应强调开拓学生视野的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这一命题是顺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目前社会对单一性质的人才需求量并不大,但对于高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1]。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可以寻求不同专业之间的连接点。以法律专业为例,目前企业并不缺少仅懂法律的人,但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人才却奇缺,如果一个毕业生既拿到了司法考试资格证又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证,那么其就可以有非常理想的就业岗位。所以我们可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专业主干课中增添经济学的课程。同理,中文与外语专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等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学方法,围绕软件市场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这就必须做到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不同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要保证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代码的设计与实施,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下,能够完成系统开发。传统课程设计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程序设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人才。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应依据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改变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教材体系的建构应当是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程序设计类教材很多,教材系列一体化的建设并不完善,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很大。程序设计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作调整,计算机类课程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数理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考核体系单一。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上机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上机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的成分。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指导思想,不难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为指导,以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并掌握较前沿的东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不是仅讲理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也要参与到定期外出学习,参与大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这样才能跟上课程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设计,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原则,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数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考核体系的改革等七项相辅相成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素华(1970-),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大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探讨与研究”(项目编号:Z2009448)的阶段性成果和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6-02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孙素华

应用型多层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2012年第35期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教材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联系,与课程体系开发相结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设置和建设内容与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紧密联系。早期应用型本科专业教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建专业和 新开课程教材数量较少,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教材。 [1-3]“建筑供配电”课程组早在2003年及时启动适应教材市场运作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突出工程应用特色系列教材体系建设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筑供配电”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专业重要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与之相关的后期专业课程有“建筑照明”、“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建筑电气CAD”、“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因此,其教材体系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4-8] 一、体系设计1.定位 “建筑供配电”系列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应用为特色,以规划教材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化、多读者群、多重视角、应用型特色系列教材建设体系”。其目的不仅是满足在校学生的教材需求,更重要的是扩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同行业的影响力,得到最大化的社会认可度,成为北京市建筑电气人才培养市场的主力军。 2.建设思路 (1)做好规划、明确管理、建立机制是教材建设的前提。明确教材建设的思路必须根据高教发展形势和教材市场的变化,走建筑电气工程应用特色之路,坚持教材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创品牌,保障工作长效开展。 (2)坚持特色,推进教学改革,为教材建设提供应用的基础环境。“建筑供配电”课程要在北京的高等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立足,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要有课程优势和特色,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和参考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提出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同步实施的方案。 (3)教材建设的核心是改革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上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兼顾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超前性,体现实用、新颖、鲜活、可读。 (4)教材建设的思路是立体化、系列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是以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 服务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1] 系列化教材按照不同的培养 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各自的系列教材,以方便同一系列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5)开发实践性教材是应用型教育教材建设的重点。实践性教材的内容更要注意与专业理论课的衔接和照应,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自的侧重点。 (6)“校企合作”、“专家”参与是高校教材建设的保证。应用型教材要摆脱学科型教材的束缚,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水平,需要教师与一线技术专家紧密协作。实践性教材必须是校企合作、“专家”参与的成果。 二、实施1.编写原则 必须覆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教材编写具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突出首都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 2.编写内容 关注行业主流与前沿技术、相关行业主流技术标准与这些技术或技术标准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跨学科知识;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概念或原理形成技术知识体系为逻辑框架组织内容;纳入行业技术新突破或学科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新应用。 3.编写模块 根据“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课程内容与模块的对应关系 课程内容 模块 第一章 概述 专业配合 方案设计第二章 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 系统设计 工程计算第三章 供电系统的主接线 方案设计 系统设计第四章 配电网接线方案设计 系统设计第五章 变电所系统设计 电气施工第六章 短路电流计算 系统设计 工程计算 第七章 电器、导线电缆及其选择设备选型 工程计算 电气施工第八章 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设计 工程计算 设备选型 第九章 供电系统二次接线系统设计 设备选型第十章 供电系统的自动化 系统设计 设备选型 应用型多层次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李英姿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供配电”是建筑类院校电气信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在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设计完成分层化、模块化的教材建设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应用型;层次化;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英姿(1966-),女,江苏兴化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044)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38-02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5.019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2:4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110795772.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241.101.html

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校本课程开发及设想 汾西县第二小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必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整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 二、工作目标 1.构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出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结合学校本土特色、利用学校资源、开发校本潜力,合理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到“六有”,即校本课程有基地、有教案、有教师、有课时、有评价、有成效。并形成特色、凸显水平。 3.师资培养与培训。学校积极培养校本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使不同层次教师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课程开发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思考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的视角,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路,认为课程设置应重点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要、注重专业性和操作性,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工作过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存在问题;开发;优化;思路 一、引言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精神,各省均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中,民办院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如何转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毕业学生从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现行民办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综合业务素质,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财务管理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从而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完全结合职业岗位设置,而是按照专业课程从易到难的体系顺序进行设置的。从培养学生的人才目标定位、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之间的勾稽关系方面来看,没有足够的、系统全面的考虑。 2、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统一归为会计职业岗位,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这种分类太片面。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确定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和税务筹划能力。因此,相应职业岗位的分类应扩充,除上述3种职业岗位分类外,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和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