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和现状

简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和现状
简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和现状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体育科研论文

柔力球的教学与研究

学院:信息学院

年级:2010

专业:柔力球

姓名:徐潇

指导老师:刘占锋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简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通过对柔力球历史和健身作用的探究,使人们逐渐了解到柔力球对人们尤其是老人的健身作用,一方面推动柔力球这个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认识到柔力球的健身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一种舒适有效的锻炼方法。

一、柔力球的发展:

(一)、概述: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

它是将太极运动完整连贯、圆润柔和、自然流畅、连绵不断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柔、圆、退、整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四大特点。迎——引——抛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三大要素。所以技术性要求比较高,讲究柔缓、顺遂、刚柔相济、细腻悠长。

(二)、太极柔力球的诞生:

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民间。创编者白榕,男,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教于山西晋中卫校,副教授。90年代初,体育教学游戏给创编者发明太极柔力球提供了思路。创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武术书籍,特别是有关太极拳的拳理,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1994年,太极柔力球运动通过了国家教委评审小组的评审和肯定。2000年被中国老年体协列为推广的新项目,分别在北京(2000年)、山东(2001年)、北京(2002年)、上海(2003年)、天津、江西(2005年)等地举办了培训班和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

(三)、太极柔力球的发展:

太极柔力球运动在社会上深入普及和推广是从1999年中国老年体协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把这项运动引入广大中老年当中开始的,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健身性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需要,而离退休的广大中老年人又恰恰成为社会活动舞台的主角。因此,从本世纪初以来,投身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

特别是从2002年中国老年人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工作组以后,太极柔力球运动开始有组织有领导的在全国各地中老年人广泛地深入和普及,为此,中国老年体协推广组制定了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原则和计划,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组织创编了适合于中老年人的表演套路,发行了各种文字声像教材,修订了太极柔力球的比赛规则,并从2002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了8次全国性的培训班,培训各地的教练员和裁判员。2002年12月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在北京举行,参赛人数500多人。

对于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这项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日本,匈牙利,德国,墨西哥,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多个社会团体和组织与中国老年体协取得联系,希望在本国能够开展这项运动,其中日本和匈牙利已经成立太极柔力球协会。

二、柔力球文化和技战术的简介:

(一)、太极柔力球的技术特点: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要求首先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球入球拍后,以两脚为支撑双腿发力,力通过腰的分配组合,使身体和手臂以及手臂所持的球拍和拍内的球,以身体的横轴、纵轴和矢状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中使球在球拍中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再以这个离心力的惯性将球沿弧线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的过程。

(二)、柔力球的基本套路:

第一节:左右绕翻

在身体的右侧和左侧完成的960°的绕翻,它有侧前三步移动接一个横跨步向后三步移动,接一个横跨步,一定要注意它的移动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重心要平稳,脚下要扎实,稳步。移动要跟进脚,随时向前迈出。

第二节:头上平线

是在头上完成一个水平方向的环绕,要注意利用腰动身体画出一个圆,动作要完整。

第三节:正反绕翻

是在我们体前完成一个顺时和逆时针的环绕和我们熟悉太极拳的云手非常相同,但要注意两个云手要连贯完整,协调自然,画出的圆要饱满圆润。

第四节:平侧旋转

是利用我们身体的中轴和实中轴完成水平方向和侧向旋转运动,这个运动要注意控制你的旋转轴,身体要下沉,动作要平稳。

第五节:正反抛翻

在我们的体前完成顺时方向的抛接和逆时方向的抛接,抛接后有一个体前的绕环,抛接连贯完整,在环中绕、绕中翻,动作要自然流畅。

第六节:身后抛接

在我们的身后完成抛接动作,整个动作要完整连贯,上下相随,一气和成,一定不要有手腕和肘腕的发力动作。前两个人抛转体90°来完成身后抛接动作,后两个人抛转体180°,来完成抛接动作。

第七节:弓步绕翻

是在我们的体前体侧完成的正绕翻和反绕翻,做这个动作要注意用力向下,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用力要完整有力。

第八节:八字绕环

是在我们的体侧前完成一个八字形的环状运动,这个动作在上下相随,连贯自然、用力,要有腿到腰动,四肢完成,一定要圆满完成。

(三)、太极柔力球的文化内涵:

太极柔力球是应时而生的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巧击蛮,以小胜大以及和平圆满的战略思想,它保留了太极思想和太极运动中所有的精华,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元素,并且使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这一特点成为其与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的主要区别。在运动中,每一次的收力、发力、接球、送球都是一次对心理的修炼,使每一参与者都能享受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和氛围及酣畅自如的肢体运动所带给的快乐。

柔力球无论是内容、形式、技术要领还是运动器材,无疑不具有浓厚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它的产生不仅体现了白榕老师自身的修养、聪明才智和他对我国传统

文化的理解、运用,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理智、意志、感情、欣赏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它不仅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它从强身、健体、祛病可以逐步上升到怡情、修身、养性,形成一个系列的精神境界的阶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是它顽强的生命力所在。

太极柔力球与其它球类的比赛一样,都是非常激烈的,其球飞行速度和运动量不亚于网球、羽毛球等运动,而且这项运动落点非常准确、刁钻,球路变化无穷。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出,它与其它持拍球类运动的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将球推打出去,而是用身体带动球拍挥旋,产生惯性离心力将球抛甩出去的一种技术。

比较接近的运动方式有田径运动中的链球和铁饼。由于它的接抛球过程是划一个圆弧,是有一定时间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在划弧的不同阶段选择由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球,真假虚实、声东击西,使对方难以判断,划弧所拥有的时间可以使动作不断随意创造,优美的弧线也使动作圆润流畅、潇洒、飘逸,使智慧和技巧以及美在运动比赛中唱上了主角,那种只用蛮力、狠拼猛打、不动脑筋的运动方式全无了用武之地。使东方民族处理问题全面周详、含蓄、婉转、坚韧不拔、灵巧、细腻的民族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享受,通过运动,使大家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六)、柔力球的发展现状:

太极柔力球问世后,先后参加了全国民特、优、新体育产品展;92年北京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93邯郸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93全国农民体协干部培训班等多项汇报和表演,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征集活动中,太极柔力球运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在93年全国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展示中,被评为‘优秀创编项目’。95年,太极柔力球运动又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委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评定,认为该项运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议在大、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此项运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的选用教材使用,待条件成熟后也可逐渐列为一项学校体育比赛项目”。特别是在1996年9月,全国第三届工人运动会成功的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在此届工运会上共有来自全国18个产业部委和19个省市区的37支代表队的28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截止2000年,全国性的太极柔力球培训班办过6次:94年5月,山西太原全

国首届太极柔力球培训班;94年11月,湖北孝感首届全国职工太极柔力球立项展示赛;95年4月,四川峨眉山全国第二届太极柔力球培训班;95年10月,四川成都全国太极柔力球培训班暨教学公开赛;96年3月,湖北武汉全国第三届工运会太极柔力球裁判员培训班;96年7月,辽宁鞍山第三届全国工运会太极柔力球裁判员、运动员培训班。

湖北省在99年第九届省运会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将列入今后赛事规划中。2000年3月全国老年体协体育工作会议上郑重地做出了今年要在全国打力普及和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决定。同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正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指导委员会,北京市也成立太极柔力球运动委员会。

经过七年的不断研究完善,太极柔力球运动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并随着其不断发展,该项目已传到了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96年澳大利亚基金会访问团与我国湖北武汉江汉大学进行了技术交流。

三、太极柔力球的现状:

(一)、柔力球的健身作用:

青少年进行练习,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锻炼的同时,调节大脑皮质的综合机能,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体和智力健康发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组织器官系统都未发育成熟,在形态结构,心理和生理机能上都尚未定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太极柔力球灵活多样的技术动作,全身参与的整体运动形式,使青少年的身体得到了全面均衡发展。任意想象,自由发挥,随机创造的运动特点,以退为先,以静制动的反意识活动,大大促进了青少年的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和创造性意识。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开发了智力,提高了学习能力。

青少年参加柔力球运动可使大脑神经得到锻炼,使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神经兴奋以至达到协调;如果左右手各持一拍锻炼,不仅开发了大小脑的运用,同时也开发了左右脑的功能,对发民多项思维具有良好的作用。

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柔力球,使用特制的老年柔力球拍系列可引入手部穴位的按摩和磁疗,在打球的同时起到保健的作用,对延缓衰老、修身养性有独到的功效。这种击球方法对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

老年人胃肠粘膜变薄,胃肠道的腺体和绒毛逐渐萎缩,肌纤维萎缩而弹性降低,

肝脏或胰腺重量减轻,其功能减退,易出现胃肠扩张、下垂、消化不良、便秘的现象。在练习太极柔力球时,要求“上虚下实中间灵”,“松腰活胯”,腰为主宰带动全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腰腹转动运力而完成的。这样,就对内脏器官起到了按摩作用,促使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及唾液、淀粉酶、胰脂酶和胰淀粉酶的下降速度减慢,保证了老年人有好的胃口,加强了消化能力,使人体所需的营养及能量可以得到及时补充,从而推迟人体衰老。

由于太极柔力求运动是一项全身参与的有氧运动,动作轻松自然,柔和缓慢,趣味性强,不易疲劳,长时间运动出汗而不气喘。能将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保持身体中充足的氧气。研究证明:人体从事30分钟以上的有氧代谢运动,才能动员体内脂肪参加能量代谢,达到锻炼减肥功效。大家知道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是富贵病滋生的温床。所以参加这项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健美体形,还能预防多种疾病。我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选择科学合理的锻炼项目,以增强体质,将会激发学习和工作热情使生活更加充实和甜美。

综上所述,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符合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所以广受中老年人欢迎。

三、柔力球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当前,太极柔力球运动还处于缓慢,无序发展阶段,至今尚未建成一个全国性的领导组织机构,各地方、企业对该项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体育单项组织-----中国太极柔力球总会,并争取在短时间内得到亚奥理事会的承认和接纳。

2.太极柔力球开展十年以来,在其单纯的技战术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包括太极柔力球哲学,太极柔力球美学,太极柔力球心理学,太极柔离球生理生化,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自身还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在实际中就限制了技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建议今后发展过程中多与体育院校科研所等单位结合,共同加强理论研究。

3.发展区域不平衡,新闻宣传力度不够。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本应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青睐,但因目前新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发展较好的地区仅有湖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等地,更多的人还从未听说或见到过。建议进一步加大报纸、电视等宣传力度,同时作

为一项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运作。

4.太极柔力球运动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涵和哲理,使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集健身性、表演性、竞技性等为一身,太极柔力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要加大推广和普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占锋《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开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2.白榕《太极柔力球的健身特点和意义》

3.百度《太极柔力球》

大学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经验总结

大学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经验总结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它具有健身、娱乐、趣味、竞技、适应等特点,很适合推广和普及。太极柔力球运动保留和发掘了传统文化中有用、合理的精华,并给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现代”的活力。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它主要利用反面技术,随后高质量地达到目的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往往都是难以适应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智慧和运动潜能,并加以应用,从而充分展示太极柔力球项目以柔克刚、含蓄婉转的巨大魅力。 一、理论方面的教学 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从传统上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是 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所以学生第一时间很难改变以往硬性击球方式,因此,第一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加上和动作示范非常重要。 (一)掌握太极柔力球接抛球技术要素 迎:当球向人飞来时,应当手持柔力球拍,向着来球方向主动伸拍迎球,这样为引球做好准备,同时获得了入球时间和充分缓冲距离。 引:当球快入球拍时,球拍顺球的方向运动,使球从球拍的侧边框处柔和的切入球拍,并通过流畅的弧形引化运动使球获得更多的加速度,为抛球做好准备。 抛:抛是在一个同半径、同转轴、同平面的匀变速圆弧运动,由身体带动持拍臂完成的。它是将“引”球过程导入的来球之力和身体的运动力合二为一,在抛球过程中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球拍与球合为一体,这时球拍挥旋停止,在旋转惯性的作用下沿边框切线飞出。 (二)体会太极柔力球发力原理

从太极柔力球的运动轨迹和动作要求来讲,它是在一个圆弧上完成的匀变速运动,从自身发力来讲,它的出球力量来自身体旋转产生的惯性,惯性的大小主要来自身体带球拍旋转的速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空拍体会匀变速运动,再带球重复练习体会惯性的感觉非常重要。 (三)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拍弧对应关系 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身表现为“大小都是弧、大小都是圆”,应特别注重拍、弧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弧形引化过程中,拍面中心点应始终处于圆弧切点位置,且应与弧形引化轨迹中的任意一点相吻合。这一技术特点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是否能掌握柔力球技术和充分展现柔力球运动的魅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因加强空拍动作练习的摆动次数、纠正手腕动作以及全身协调身体重心的能力,达到人、球拍、球为一体的外观特征,每个技术动作都圆融流畅,一气呵成。 (四)明白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柔”“圆”“退”“整”的关系 “柔”是灵魂:柔能化力为刚,御敌制胜。 “圆”是核心:圆是化解力量和聚集力量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长的距离和最大的速度。太极柔力球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以圆为核心,人体在打球时是动态的,在练习过程中要最大可能地使球拍控球的弧线过程保持在“一个圆心、一个半径、一个平面”的圆弧上,这样才能使动作有力度、有美感。 “退”是前题:退即缓冲。太极柔力球每个动作的完成都是以退为前提,只有退的时机、方向、力量恰当好处,才可能顺利完成技术动作,有了合理的后退才能蓄积更大的力量。是太极柔力球技术的重要环节。 “整”是根本:太极柔力球之本是完整用力的特点,从入球到出球始终是在一条连贯完整、自然流畅的弧形曲线上,全身协调、上下相随、浑圆一体、一气呵成完成每一个动作。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任何体育项目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到难得顺序讲解和练习。

柔力球理论课教案

柔力球理论课教案 第一学期 柔力球运动概述 柔力球以前叫太极柔力球,2008年1月12日,中国老年体育协会为了规范体育项目名称,将太极柔力球更名为柔力球(体老字【2008】2号)。柔力球运动创始于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它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于一身,易于推广和普及,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体育项目。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种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连绵起伏的拳术,柔力球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和武术运动中的拳理、拳技,以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底蕴,奠定其自身的“先引后发、引进合出、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基本运动思想。它摒弃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其“弧形引化过程”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所在。这是该项目与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持拍隔网对打的球类运动项目最主要的区别。 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由中国人发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的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强调身心内外双修,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借鉴了武术、网球、羽毛球等技术的精髓和规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它的主要技术特色是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后将球抛出。柔力球运动形式既有体操、舞蹈等的套路形式,也有像羽毛球、网球一样有对抗性的竞技形式,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的全身性、多方位的运动,它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特征,是一项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优美性、适应性、活动方式多样性较强的运动。目前在湖北、北京、辽宁等省市开展比较好,据悉,目前全国约有30万人参与柔力球活动。特别在北京、天津、贵州、云南等省市,公园里随处可见柔力球爱好者在挥拍运动。该运动项目很有发展前途,易于推广和普及,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适合在高校中开展。 第二学期 注:(有底纹的为讲解部分) 柔力球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第一条场地 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单打比赛长12米,宽6米;双打比赛长12米,宽7米。场地四周至少有3米的无障碍空间。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武术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按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警武术等等。 (一)功法运动 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功和外功。功是一种相对注重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外功法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式。 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 2、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 (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太极柔力球运动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由中国人发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强调身心内外双修,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强调从入球到击球的整个过程连贯、自然、流畅,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运动时圆灵轻活、闪展腾挪;人拍合一、心球合一;轻如燕子抄水、凤凰展翅,重如狮子摇头、豹虎归山。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由山西省卫校体育教师白榕副教授创编的体育健身项目,它把太极拳运动的精髓和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精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健身性、表演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近年来,通过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试点推广,深受广大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的欢迎和喜爱。经过北京体育大学的专家和各地太极柔力球爱好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修改,使这项运动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体育健身项目。 1.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主动迎球,顺势引球,悄无声息做弧形引化,并利用惯性离心力将球顺势抛出这样一种反常规运动方式,使得“太极”活动得以球类化,它不仅保存了太极拳这种富含哲理的动力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有效的自身价值,这一运动的诞生,积极的保留和发掘了传统文化中有用、合理的精华,并使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再一次获得了“现代”的生机。 2、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柔力球既有套路表演、也有竞技对抗。套路表演中又分为单人自选、双人花样、三人及多人自选、集体规定套路等,竞技对抗中又分为单人、双人、团体对抗以及同组游戏等形式,且各种形式均有全国统一的竞赛规则。练习者既可以单人或多人随着音乐手持球拍翩翩起舞,也可以三五成群自由娱乐,而且运动量完全由练习者自己掌握。 3、场地的普遍性 开展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场地就可以进行练习,而且竞技比赛中规定的正式场地与羽毛球场地相仿,所使用的场地器械也与其一致。 4、器材价格的相对便宜性 太极柔力球所使用的球拍和球均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价格便宜,且经久耐用,这样在开展此项目时,就避免了体育器械的二次投入,节约了经费的支出。 5、运动时间的随意性 在室外运动时,遇到刮风或小雨依旧可以进行练习,另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听新闻也可随意练习。 6、对于某些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全都是顺关节自然放松的圆弧运动,也没有肌肉群的爆发性收缩,锻炼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 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 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 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 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 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 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 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 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 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 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 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随着历史的发展, 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 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 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作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师于杨 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 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 而后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 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 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派: 一、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 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图1)。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 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 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 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 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 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 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 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1、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2、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3、“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 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

第一套太极柔力球规定套路动作要领

第一种第一套太极柔力球规定套路动作要领 本套套路,是以“摆动”动作为主,共8节,是柔力球运动的基本套路、也是竞技技术的基础动作,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规范。 第一节:左右摆动;8/2拍。 抛球起势后,两腿呈马步,运动中,上肢配合持拍臂完成左右摆动。下肢主要体现为:马步、左、右弓步。(前8/1拍;脚步不移动、原地完成。后8/1拍;左右并脚移动)。左右摆动,在体前完成一个向左和向右的摆动,划出的弧是一个开口向上的半圆。两边一定要对称,完整,半径要固定。用力要注意由脚到腿到腰、由腰带动手臂完成,注意身体不要有过多上下的起伏。 第二节:正面绕环;8/4拍(前8/2拍原地完成,后8/2拍虚点并步左右移动)。 1、2拍左右摆动,3、4拍顺时针绕环,5、6拍右左摆动,7、8拍逆时针绕环。正面绕环,在体前完成向左和向右的绕环。划出的圆一定要圆润、完整,左右对称,很饱满很连贯。 第三节:左右转体;8/4拍。 前8/2拍;分别以左、右脚的前脚掌为支撑,上抱圆分别左、右水平转体180度。第8/1拍;1、2拍左右摆动(立拍,拍头朝上),3拍上抱圆向左转体180度,4、5、6拍左、右摆动,7拍上抱圆向左转体180度,8拍右摆动复位。第8/2拍;1拍向左摆动,2拍上抱圆向右转体180度,3、4、5拍左右摆动,6拍上抱圆向右转体180度,7、8拍左右摆动复位。 后8/2拍;1、2,拍左右摆动,3、4拍向左侧旋360度、(一线平三步转体,也称三三四转体),5、6拍右左摆动,7、8拍向右侧旋360度。左右侧旋,持拍臂持球围绕身体纵轴,由低到高再返低,顺势侧向挥旋一周,完成侧旋。左右转体,是体现太极方法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用力要完整连贯,上下相随、连贯一气。注意:力量由脚到腿到腰,由腰来主宰带动全身完成。转体由身体中轴为中心,向左、向右180度的上抱圆水平转体和360度的侧旋转体。 第四节:左右小抛;8/4拍(前8/2拍左右抛接,后8/2拍换握翻拍抛接)。 左右小抛,是在左右摆动的基础上,将球抛离球拍,接入球拍的重复抛接过程。1、3、5、7拍为左抛左接,2、4、6、8拍为右抛右接。太极柔力球的方法是,利用旋转贯性将球送出球拍,一定要注意,在抛、接球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球沿着圆弧的切线方向抛出、接入。出球时要沿着拍框而出,入球时要沿着拍框而入。用力连贯完整。注意匀加速和匀减速完成的弧线过程,发力时要用在旋转前程,而不能在最后发力出球。要注意整过动作连贯完整,利用全身发力把球向上抛出。 第五节:正反抛接;8/4拍(前8/2拍原地完成,后8/2拍脚步移动)。 1、2拍左右摆动,3、4拍正抛正接(左抛右接),5、6拍右左摆动,7、8拍反抛反接(右抛左接)。正反抛接,在体前完成一个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抛接过程。划出的圆要圆满自然,抛接动作要连贯。抛球的时候拍框要对准出球的方向,入球的时候拍框对准入球方向。尽量让这个圆连续得非常连贯,圆满完整。 第六节:腿下抛接;8/4拍。 腿下抛接,在腿下原地完成抛接动作。1、2拍左右摆动,3拍提踢左腿的同时将球由左腿下抛出,4拍接球、由反侧往回拉球(由左向右),5、6拍左右摆动,7拍提踢右腿的同时将球由右腿下抛出,8拍接球、由反侧往回拉球(由左向右),动作要保持平稳。 第七节:身后抛接:8/4拍。原地完成,1、2拍左右摆动,3拍身后抛球(收腹弓身,侧伸左腿、右转90度球从身后抛出),4拍身右前侧接球、左摆动、收左脚还原,5拍右摆动,6拍身后抛球,7拍身前右侧接球、左摆动、收左脚还原,8拍右摆动复位。身后抛接,相对其它动作稍有些难度,用力要完整连贯,送球不能由肘和腕挑拨发力。一定要用腰带动持拍臂完整地从腰背后送出,球要沿着拍框送到指定位置。 第八节:整理运动:8/2拍(前8/1拍并步虚点移动,后8/1拍原地完成)。

柔力球运动的探讨

柔力球运动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4-09T09:53:35.0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4期作者:满国旺[导读] 柔力球运动目前已在大中城市开始玩起来了,主要受众群是社区的中老年人,不过现在在高校里有很多学生也开始对新生事物尝鲜,特别是女学生已经慢慢地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运动了。 满国旺(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柔力球运动目前已在大中城市开始玩起来了,主要受众群是社区的中老年人,不过现在在高校里有很多学生也开始对新生事物尝鲜,特别是女学生已经慢慢地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运动了。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时尚而富有中国特色的球类运动,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刚柔虚实,以退为进,顺敌之势,化敌之力,引进合出,借力打力以及圆满和谐的竞技思想。它既保留了太极文化中以弱克强的思想精髓,同时又加入现代体育竞技精神,并且使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而是以圆弧引入后利用惯性抛出。在柔力球运动中,不仅可以欣赏到潇洒飘逸的个人表演,而且还可以享受对抗竞技中的刺激与快乐。总之,柔力球是将球类运动的动感与太极拳的轻柔,舒缓有机地完美结合,动作柔和,优雅潇洒,是一项民族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活动方式多样化的优美运动,能舒展全身筋骨,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球类运动。 关键词:柔力球健身作用锻炼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07-01 一、柔力球的技术特点: 柔力球运动是从接触球到出球的一个整体过程,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要求首先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 二、柔力球的文化内涵: 柔力球是应时而生的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巧击蛮,以小胜大以及和平圆满的战略思想,它保留了太极思想和太极运动中所有的精华,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元素,并且使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这一特点成为其与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的主要区别。在运动中,每一次的收力、发力、接球、送球都是一次对心理的修炼,使每一参与者都能享受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和氛围及酣畅自如的肢体运动所带给的快乐。 柔力球运动无论是内容、形式、技术要领还是体育器材,都具有浓厚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它的产生不仅体现了白榕老师自身的修养、聪明才智和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理智、意志、感情、欣赏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它不仅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形成一个系列的精神境界的阶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三、柔力球的健身作用: (1).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在战略战术上强调巧打智取,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主张动作圆灵舒展,顺随自然,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绵绵不断,浑然一体。 (2).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它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锻炼。我们知道指挥左手活动的是人体的右脑,据医学证明右脑在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幻想等创造性思维方面起主要作用,再加上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机多样对训练神经中枢系统机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3).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反关节性”、“非自然性”和“非本能性”的运动,运动时有柔和性,刚柔相济性、技巧性、活动中多关节性、大小肌肉的协调配合性等,可以促进全身的协调和肌肉控制性能。 (4).柔力球是一种柔和灵活的运动,练习时使周身气血流通,筋骨舒活,积郁散解,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关节和肌肉得到了整体的协调和锻炼。 (5).练习柔力球,出汗很快、很舒服,长时间运动不感到疲劳,并且运动完身体恢复很快。因为柔力球运动几乎所有的动作都在转圈、走弧、旋圆中完成,圆形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加快了血液的流动和排汗过程。不仅可以增强了各器官系统的自我保护、自我修复和工作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练习能够使血压降低到正常值,防止血管硬化和栓塞等疾病的产生。 (6).柔力球还有增加通气功能,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 结语 在柔力球运动方面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体育单项组织-----中国柔力球总会,并争取在短时间内得到亚奥理事会的承认和接纳。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多与体育院校科研所等单位结合,共同加强理论研究。扩大新闻宣传力度,作为一项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运作。柔力球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涵和哲理,使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集健身性、表演性、竞技性等为一身,要加大推广和普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恩荆.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2]张忠,李易桃.柔力球在普通高校开展的价值与展望[J].体育科技,2010,31(4):144-146. [3] 李恩荆.高校开设柔力球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7). [4] 薛晓媛.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王海英.柔力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效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186-187. [5] 刘震宇.论柔力球的文化底蕴[J].保定师专学报,2001(3). [6] 张立为.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25 [7] 王福平.山西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10. [8] 李兵,赵峰.湖南省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J]. 科技信息, 2009(13): 139-140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586571.html,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作者:潘峰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健康管理意识也不断增强。太极拳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家学说的土壤,体现着阴阳协调的互动要求;提倡呼吸、精神、形体、道德的修炼,追求生命的长久。笔者从时代需要出发,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运用何种手段进行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其健身养生的价值更被人们所肯定。因此,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一、太极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面不广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运动量可大可小,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二)对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认识不到位 我们早已倡导太极拳运动,但缺乏广泛推广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未引起更高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对太极拳的认识仅限于各式流派的拳械套路、推手功夫等。未形成推广太极拳就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概念和认识。其次人们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修身养性的作用及拳理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只是拳架子、不实用,特别是很多青年人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群体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与自己无关,也就不会从意识上重视太极拳的锻炼。 (三)相关部门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但未起到首当其充的作用,还没有通过宣传,使海内外人士真正了解太极拳的魅力,特别是在海外,其影响面和知名度尚不如柔道和跆拳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

全民健康活动 “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推广策划方案

全民健康活动“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推广策划方案柔力球是1991年在中国首次发明的一种新型运动。在练习过程中,人们拿着特制的球拍,将球扔向四周。任何人都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扔球并接球。通过太极拳的一些动作组合,可以用来锻炼颈部,肩膀,腰部,腿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柔力球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居民中很受欢迎。 与普通的球拍运动相比,柔力球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例如,就技术特征而言,柔力球强调了将球并入球拍后的引弧过程。相比之下,其他球拍运动通常采用硬击方式。柔丽球也更时尚,人们可以从击球和施加力中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所有这些因素使柔力球的体育吸引了不同年龄的人们。 目前,应大力推广六里球,以丰富香港市民的休闲生活,同时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相关的推广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地方政府应倡导将柔力球纳入国家健康计划。借助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组织管理的力量,可以通过三维网络更加规范劳力求球的推广。可以在社区,公共广场和公园中进行一些推广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和其他内容的显示,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柔力球。同时,它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社会互动。政府和企业界都应该尝试学习有关“柔力球”的知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鲁里秋信息的覆盖面。 2. 柔力球比赛应在香港不同地区定期举行。参加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高级组。应该给予一系列奖励,例如实物奖或荣誉证书。它可以增加人们的锻炼热情。一些体育协会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营造一种全民青睐“柔力球”的氛围。此外,经营者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竞赛体系,并利用公共表演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宣传“柔力球”。公众庆祝活动,从而扩大了柔力球的社会影响力。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以可行的方式进行。 3.学校应引起不同年级学生对“柔力球”的兴趣和认识。研究表明,不论性别,年龄,柔力球锻炼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作用。这对于有效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也非常有帮助。实际上,可以将柔力球添加到体育课中,以帮助学生在与柔力球进行有趣的比赛中学习如何提高运动的效果。对于许多学校来说,这是现有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创新。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这是 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太极拳开始由局部地区、由家族广泛走向社会。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推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术馆内开设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并且邀请了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进行授课。几十年间,在一些著名太极拳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太极研究机构和民间推广、交流机构,对培养太极拳人才、推广太极拳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有些至今仍然挂牌运作,影响遍及海内外。如上海成立的致柔拳社、武当

体育院校柔力球套路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6页word资料

体育院校柔力球套路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柔力球运动是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柔、圆、退、整为技术特征,以套路演练和隔网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注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1体育院校柔力球课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行为,是学生通过柔力球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自觉、刻苦、合理、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体育院校通过系统学习柔力球技能及理论,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柔力球运动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如何通过柔力球课程历练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则是柔力球教师务必攻关的重要任务,也是体育院校大学柔力球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本科2009级216名大学生柔力球教学课堂中应用教学内容改革实证,进一步探究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相关学习柔力球理论、技术效果,审视体育专业院校开展柔力球专业课堂的后续启示。 1.2研究方法 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与过程: 2.1 原始资料获取阶段

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本科2009级216名大学生按照出生年月日先后顺序排序,依据年龄由小至大每6人中依次编排出6个教学班。(2)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专家咨询,细化为对照班(1班、2班)、理论实验班(3班、4班)、技能实验班(5班、6班)。 本项工作中完成了实验班集体的随机编排、设计了实验对比的教学方案、整理出了后期数据处理的实验对比数据原始库等方面具有较高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原始数据,为后期柔力球教学内容改革的真实、可靠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2.2教学实验实施阶段 对照班采取常规的柔力球教学方法,以8学时完成柔力球理论教学,以4学时完成柔力球专项辅助套路教学,以4学时完成中老年规定套路1教学,以4学时完成中老年规定套路2,以10学时完成柔力球飞龙系列规定套路1的教学,以4学时完成柔力球飞龙系列2的教学,以12学时套路复习及自编套路辅导,以2学时完成考核(考核方式为12人一组集体自选套路演练),理论考试则依据学校安排进行。 理论实验班的柔力球教学及考核近似于对照班的分配方案,仅将理论教学时数调整为4学时,中老年规定套路1、柔力球飞龙套路1各增加2学时,其它学时内容安排同于对照班。 技术实验班采取常规的柔力球教学方法,以4学时完成柔力球理论教学,以4学时完成柔力球专项辅助套路教学,以4学时完成中老年规定套路1教学,以10学时完成柔力球飞龙系列1套路教学,以及10学时完成柔力球中老年规定套路2与柔力球飞龙系列2中动作素材单元,以12学

柔力球活动实施方案

柔力球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掀起我校快乐体育活动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达到从小学习终生锻炼的目的,展示我校特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运动特点: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它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机多样,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多向思维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正确的弧形引化动作要求以肩为轴,肩、肘、腕保持一个弧形,因此整个上肢都不是紧张的,这有助于静脉血的回流,保护了心脏的安全。 三、实施内容与教学策略 (一)太极柔力球教学实施内容体系编排 要使全校学生普遍参加太极柔力球活动,人人都会玩太极柔力球,课堂教学是基础,它是学生获取太极柔力球知识,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动作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不但传授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套路,还交给学生理由太极柔力球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从而达到学习的

目的。学生学起来不但不乏味,而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喜欢上太极柔力球,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为了紧紧围绕体育新课程标准,学生在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三四年级。故在校本课程——小太极柔力球的活动内容安排上也相应的划分为三个大单元,每个大单元下设两个年级单元目标。 四、活动的目的 从小学起终身受益 五、太极柔力球活动时间 每天的大课间 六、活动内容安排 1、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及自编动作; 2、利用太极柔力球、拍做游戏。 六、奖励办法 1、通过课间操每日评分,分数总高的颁发流动红旗。 2、进行太极柔力球比赛。

太极柔力球规定套路第一套动作分解

柔力球规定套路第一套教学与示范—张金树讲解 太极柔力球承接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属于一种太极划的球类体育项目。这种运动用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人地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叫这个中国球为“太极柔力球”。 柔力球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是自选套路编排的基础。在练习时一定注意柔力球的动作特点,使每个动作都符合柔力球的技术要求。 1:柔力球的动作练习时 (1)上体要灵活自然,中正平舒,两臂自然抱圆,对称打开,随动作自然摆动。(2)下只要扎实有力,两膝微曲,每个动作的用力都要以小腿而起,最后用腰主宰整个动作的完成。使每个动作都能上下相随,协调完整。 (3)在步法的移动和身体的变化中,先曾后移,落步轻柔准确,重心平稳,球拍画出的弧度和圆,饱满对称,连贯自然。突出太极运动的刚柔相济,圆润流畅的风格。 (4)再抛接球时要遵守技术规范,在一条弧线之中,以完整一体的全身合力,将球沿着球拍的边框,从左画圆弧的切线方向滚出球拍,接球时要主动伸开球拍去应球,使球无声的应入球拍。 2:注意以下是错误事项 (1)身体重心起伏过大,身体左右幅度过大,失去了中正沉稳的特点。 (2)球拍划过的圆弧或圆不正,不对称,动作拘谨,不舒展,这样使太极运动的圆润流畅的风格得不到体现。 (3)再抛接球时弧线不连贯,有停顿和二次用力现象,抛球出牌时,没有使球从球拍边框和圆弧的切线方向出拍,出现推球和挑球的错误。

第一套太极柔力球规定套路动作要领 本套套路,是以“摆动”动作为主,共8节,是柔力球运动的基本套路、也是竞技技术的基础动作,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规范。 第一节:左右摆动;8/2拍。 抛球起势后,两腿呈马步,运动中,上肢配合持拍臂完成左右摆动。下肢主要体现为:马步、左、右弓步。(前8/1拍;脚步不移动、原地完成。后8/1拍;左右并脚移动)。左右摆动,在体前完成一个向左和向右的摆动,划出的弧是一个开口向上的半圆。两边一定要对称,完整,半径要固定。用力要注意由脚到腿到腰、由腰带动手臂完成,注意身体不要有过多上下的起伏。 第二节:正面绕环;8/4拍(前8/2拍原地完成,后8/2拍虚点并步左右移动)。 1、2拍左右摆动,3、4拍顺时针绕环,5、6拍右左摆动,7、8拍逆时针绕环。正面绕环,在体前完成向左和向右的绕环。划出的圆一定要圆润、完整,左右对称,很饱满很连贯。 第三节:左右转体;8/4拍。 前8/2拍;分别以左、右脚的前脚掌为支撑,上抱圆分别左、右水平转体180度。第8/1拍;1、2拍左右摆动(立拍,拍头朝上),3拍上抱圆向左转体180度,4、5、6拍左、右摆动,7拍上抱圆向左转体180度,8拍右摆动复位。第8/2拍;1拍向左摆动,2拍上抱圆向右转体180度,3、4、5拍左右摆动,6拍上抱圆向右转体180度,7、8拍左右摆动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