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与伊斯兰文化

染织与伊斯兰文化
染织与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国家染织文化

伊斯兰文化作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的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世界五大文化体系,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伊斯兰文化与染织的发展。

默罕默德的后继人建立了强大的伊斯兰帝国,635年,伊斯兰占领了叙利亚,随后又占领了了巴勒斯坦、埃及、波斯。伊斯兰帝国东起中亚西亚,南到埃及,西到西班牙,形成了辽阔的帝国版图。染织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既有伊斯兰原有的纹样,色彩,也有与被征服国家传统织物融为一体的东西。织物中织如古兰经文或祝福词语,古兰经规定,只有阿拉神参与创造万物,人类不准描绘动物。因此伊斯兰织物中没有动物的形象。伊斯兰织物图案特有八角形、六角形几何形编带文。

伊斯兰丝绸并非自成一类,作为位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地区出产的丝绸反映了这两者的影响。伊斯兰丝绸在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了拜占庭风格,保留了许多宫廷手工艺。在土耳其的工艺品中看到他们使用了当地生产的花卉郁金香、石竹和风信子,此外,还出现了伊斯兰的象征性纹饰“新月”、“虎纹”、以及帖木儿(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征服者)标志有关的三个水晶球。17世纪初的土耳其已经有了鲜明的纺织特点:植物纹样极为粗犷,大花边上饰以小花边,在图案中造成一种纹样动感。

西班牙丝绸纹样称为“西班牙—伊斯兰样式”,这是西班牙原有的美术样式和阿拉伯风格巧妙地合二为一,反映东方意识的纹样和阿拉伯锐角几何图案混合的样式。由于遵循古兰经“造物之主唯阿拉真神”的思想教诲,纹样忌讳表现生命体,只能使用毫无情感的几何图形。1248年阿拉罕布宫时期的作品,由华纹和伊斯兰铭文组成,13世纪还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八角星纹样,流行于整个西班牙。15世纪格林纳达生产的多角星和铭文图案,以编带花、小花、松果纹与库菲文字“仁慈”二字巧妙地结合,色彩华丽,具有伊斯兰人严谨冷峻的性格。

许多地毯的设计都受到伊斯兰教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跪毯往往有一个朝向圣地麦加的拱形图案,反应伊斯兰教天国观念的庭院地毯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还存在这样一种习惯,即从很早起优质的绒面地毯就不是供当地人使用的就不是供当地人使用的。17世纪初,在伊斯法罕和卡香制作的“普隆奈斯”金丝地毯似乎都是准备作馈赠重要外国客人的礼物。

在八角形图案中坠有风格化动物并带有明显东方风格的地毯,从14世纪中叶起就出现在欧洲的绘画作品当中了。有一两块幸存的样品也能确定其年代约为15世纪。这种特殊的设计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表面地毯制作工艺基本上是保守的,因为这种设计出现在不同的地毯样式中,其年代跨度超过几百年。

直到最近才被西方人士欣赏的“双面无绒地毯头地毯”、平纹织锦地毯和挂毯都与绒面地毯相反,纯粹是为本地消费而制作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贸易商品,而是在家庭中制作以供自用的。

阿拉伯人对于几何纹样的偏爱无疑是收到了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哲学观念的影响。在他们认为,几何纹样不同于普通植物纹样,它是一种完美的,接近于精神境界的形式,与神的感觉相联系。阿拉伯式的植物纹,不依自然界的真实植物为表现对象,而是由曲线几何纹变化而来。如棕叶卷草纹,虽源于希腊的非常写

实的扇面棕叶状,但在阿拉伯艺术家笔下,却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流动感的抽象卷草。它连绵不断、枝叶繁茂。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几何纹的组成方法甚多。常以直线、曲线、弧线构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锯齿形等各种各样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此外,还有以抹角正方形、长六角形、十字形、!字形等变体几何纹为基本单位的多种组成方法。阿拉伯文字在其装饰纹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字体种类繁多,作为纹样构成的一部分,文字纹也因字体的不同而各具风格。最早的库法体,采取了许多变体,即在库法体的字距行间,以线条为主,饰以各种植物的枝、叶、茎、花于一体,有的以字组画,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的既有用阿文组成的盆花,又有用阿文组成的汉字,如“忠”“孝”“节”“义”等,给人一种整体的造型美。

伊斯兰的宗教文化与染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深厚的背景渗透进染织这一传统工艺里。研究伊斯兰染织对我们做当代设计也有重要意义。

李江月

3140200108 参考书目:《西方染织纹样史》《世界工艺史》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授课人:梁志勇(28号) 陈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莹(3 号)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主备人:陈海云审核:汪明新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4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教义、影响的扩大。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与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区域、首都、强盛。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起到了什么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交流的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的繁荣起着促进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中的作用。 (二)格物致知 Ⅰ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位置:自然条件:。 2、伊斯兰教的创立人,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这部书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年是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为何把这一年当做是伊斯兰教教历的元年。 3、穆罕默德为统一阿拉伯半岛所做的贡献:穆罕默德领导取得多次胜利,到他去世之前,基本统一了。 4、年,新型的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到8世纪中叶,称为地跨的大帝国。世纪以后,靠征服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逐渐衰弱下去。 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对直接文化作出的贡献: 1、把阿拉伯的、和教带到世界各地。把东方的特产和带回阿拉伯。 2、阿拉伯人将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加以改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清初伊斯兰大学者刘智曾说:(伊斯兰之教道)“虽载在天方之书,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古今一。”1 《天方正学》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译着,原文为阿拉伯文,由清代伊斯兰着名宗教学者蓝煦翻译为汉语。译者在例言中称:“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知回、儒两教,道本同原,初无二理,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 这一番话可称得上“以儒释伊”的中国伊斯兰宗教大师们的共识,并广为正统派穆斯林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此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有这样的记载:“天方努哈大圣人出世,居克尔白…聪明睿知,承继天方道统,兼为天方国皇王,生子三人,长撒穆,中哈穆,少伏羲,其时七十二国皆遭洪水之难…命伏羲率诸臣工二十四人治东土,都于赤泥阵。昆仑东来十二万里顺流东下也,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寅为岁首,为太昊皇帝,道传阴康,封之为神农,乃继位为炎帝…伏羲天方之道,自昆仑发源而来也,道授神农而黄帝得之,尧舜禹汤继之…赤泥国大圣文王周公孔子着周易以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言人道,子思着中庸以言至道,孟子继之矣,皆相继伏羲之 1《天方典礼》自序

道统也”。 文中提到的“天方努哈大圣人”,就是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整个天启宗教体系所公认的大先知,汉译版《圣经》中称其为“诺亚”,在宗教学界他被认为是第二代人祖。他的事迹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记载:真主(基督教称上帝)给努哈圣人降下启示,派遣他去教化他的民族,将他们引上正道。结果,努哈圣人倍受族人的嘲弄和欺辱,多年劝化收效甚微。绝望之际,他祈祷真主降下天灾以惩罚他的民族,真主随准其所求,连降四十日暴雨,整个世界为洪水淹没。努哈提前得到真主的启示,造好巨船。洪水泛滥时,他和家人及少数追随者在船上随波逐流。洪水退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方正学》对《古兰经》中有关努哈圣人的故事进行了补充:努哈(诺亚)大圣有三个儿子,三子伏羲2带领二十四人,被努哈圣人派往昆仑山以东治理残余的洪水。“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都于赤泥阵,世人称他为“太昊皇帝”。后来,他把自己所传承的“道”传给了阴康,赐给他“神农”的封号。阴康继承了伏羲的王位,世人称之为“炎帝”,炎帝之后有黄帝、尧、舜、禹、商汤相继传承着伏羲之“道”。后来赤泥国圣人周文王和孔子相继完成了《周易》以阐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 2《圣经》中称为“雅弗”,阿拉伯语称为“雅伏羲”,和汉语称呼基本一致。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杨格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文化是世界人民特定价值观的集合体,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却可以采用包容性标准进行评价。某一种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保守程度也决定了对于其他文化的取舍程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关于它的评价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从开放性和保守性两个相对视角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展开探究。 关键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开放性;保守性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人与穆斯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糅合了东西方古代优秀文化,尤其是汲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属于阿拉伯人固有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多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的新文化。所以,可以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贯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媒介,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 1.1 开放性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早在公元7世纪之初的阿拉伯部落林立、缺乏统一的文化思想,直至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才使得阿拉伯人成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然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伴随着穆斯林向东西方扩张的历史,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多个国家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其中原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了交融发展,使得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同时,也使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融合古代多种优秀文明的综合性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学、游艺、美术、工艺、占星学等多种文明成果糅合在一起,涉及到波斯、古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等各种优秀的古典文化。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互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善于汲取其它文化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长期的征服战争过程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且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其他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然而,早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毕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上与其他优秀文化相比处于劣势,古代印度、埃及、罗马、叙利亚等国家的文明程度要高于阿拉伯人,所以,当阿拉伯人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在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各种民族文化在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逐渐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尤其是在阿拔斯朝时期所掀起的“翻译古典文明运动”高潮,使得阿拉伯人大量吸收了来自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越来越多的其他文化纷纷以阿拉伯文为载体而被保存下来。同时随着伊斯兰教向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其他民族也在积极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也成为许多民族的通用语言。可以说,阿拉伯人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文明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桥梁作用,使得大量的东西方古代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多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正如赫伯特·格特沙尔克所说的“全世界都应感谢阿拉伯这个媒介”一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保存与传播作用,例如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传入欧洲的。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创新者,他们在翻译其他优秀文化过程中,会融合进入更有价值的解释和评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没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那么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无疑将会延缓。 2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保守性

回族文化和伊斯兰

回族与伊斯兰之我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目前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等56个民族,我国的三大少数民族,为壮族、满族和回族,而我就是则是三大少数民族中回族中的一员。 回族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我国历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为“侨民”或“先民”时期,十三世纪初又有大量西亚、中亚人随元军东迁,来到中国后,一般从事经商、工匠、官吏、学者、军匠、炮手、士兵等职,这些外来者通过和中国境内土著民族通婚,从而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实际上,以宋代回族已发展为几个大的聚居区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条件来衡量,则东南、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的回族便已形成。 提及回族想必很多人都会有所耳闻,我国大多数汉族同胞了解少数民族基本上是从了解回族开始的,因为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另外我国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是回族,所以大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提起回族,很多人第一概念想起的就是伊斯兰教和回族不吃猪肉这两个思想。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我们认造物主即真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所以伊斯兰教在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所谓“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营养滋补外,更主要的是指该食物的“洁净与性格”穆斯林是讲“卫生与卫性”的,正可谓“食以养性”。举凡食草类动物其性善,其食洁,如牛、羊、驼等。而尖齿、獠牙的食肉类动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动物其性贪、恶,其食污,如猪、狗乌鸦

等,再者在我们的圣经《古兰经》的第六章一四五节中提到“血、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所以上述是伊斯兰教教民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有的人所说的其他的一些歪曲的理解或者想法。 说起伊斯兰教,现在由于西方国家的舆论的传言把伊斯兰教说成是恐怖主义,其实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从伊斯兰教的教义,从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究其为什么会误解我在这里做一分析,做一自己的见解:在以伊斯兰教的观点分析恐怖事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恐怖主义一词的来源,恐怖主义是拉丁文TERROR,它的意思是恐惧与粗暴及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暴力行为。除此之外,一些政府在境内甚至境外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恐怖为由将反对者杀害,因此,一般将这种行为称为政府恐怖主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罪行。 从对恐怖主义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白,这种粗暴行径与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精神格格不入,伊斯兰教是以仁慈、宽容、和平、慈爱为根本的宗教,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把这个宗教与恐怖主义相提并论。在古兰经中要求先知要仁慈的对待全人类,真主在古兰经黄牛章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已完成1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科学的中心是哪里? ?A、希腊 ?B、阿拉伯 ?C、罗马 ?D、巴黎 我的答案:B 2 全球的文明发展过程都是同一个体系的。 我的答案:× 3 巴比伦神庙留下了大量观测天文的泥石板。 我的答案:√ 4 一下对灌溉技术贡献最大的是() ?A、埃及人 ?B、巴比伦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我的答案:B 5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 ?A、阿拉伯人 ?B、中国人 ?C、印度人 ?D、希腊人 我的答案:C

6 苏颂生活在那个年代? ?A、宋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 我的答案:A 7 中世纪世界科技的中心在() ?A、德国 ?B、意大利 ?C、英国 ?D、阿拉伯世界 我的答案:D 8 文艺复兴的机械的自然观,是出于对上帝造物的信仰,而不是说它来源于一种科学精神。 我的答案:√ 9 文艺复兴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我的答案:√ 10 文艺复兴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我的答案:A 11

文艺复兴的中心是: ?A、德国 ?B、希腊 ?C、意大利 ?D、英国 我的答案:C 12 伊斯兰文明是哪个国家创立的: ?A、法国 ?B、希腊 ?C、德国 ?D、阿拉伯 我的答案:D 13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史是以()为中心展开的。?A、自然 ?B、科技 ?C、神学 ?D、哲学 我的答案:C 14 中世纪阿拉伯文明没有受到()影响。 ?A、阿拉伯数字 ?B、炼金术 ?C、炼丹术 ?D、航海术 我的答案:D 15 欧洲中世纪时期哪个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A、伊斯兰文明 ?B、印度文明

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分野与相互影响——从民族角度简析

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分野与相互影响 ——从民族角度简析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无须赘述。它们作为欧亚大陆西端的三种文明形态,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相信,这样的联系无论从文化上、政治上还是宗教上同学们都有着很多详实、精彩的论述。本人仅从民族角度略谈此三者的分野与相互的影响。 一、关于欧亚大陆西端的民族 在论述此三种文化之间的渊源与其后的独立以及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前,我先罗列出以下几个民族,或言民族集团。首先是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与亚平宁半岛的希腊人与罗马人,恕我大胆将此二者并提。但罗马从根源上来讲,源自希腊。这不仅是血缘上的,在文化意义上自从罗马的希腊化后,二者在文化层面上就更为接近。为了后文行文方便,故将二者统称为希腊罗马人。其次是生活在西欧、北欧中欧的蛮族——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维京人当属蛮族之列,但由于其发轫较晚,且对西欧文明影响不及凯尔特与日耳曼人,故暂不讨论。最后是闪米特人,他们主要生活在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岛。他们后来分化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值得说明的是很多生活在这一区域的的民族都在此段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比如波斯人、斯拉夫人、埃及人。但受篇幅所限,故难以陈述。 二、希腊罗马人——西欧与拜占庭共同的根 希腊人不可不称为文明上的先行者。他们在学术与艺术上的成就令人瞠目,尽管他们没有在欧亚大陆间开辟广阔的疆域也没有完成政权上的统一。但马其顿人与罗马人很好的弥补了希腊人的这一遗憾,尤其是罗马人,他们的帝国远比马其顿人更为长久。然而他们的精神疆域却是希腊人开阔的。罗马的精神与学术与其说是希腊化,倒不如说是希腊的(当然是在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早期,基督教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西欧第一次大规模接受希腊罗马人的影响,应是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从此开始,希腊罗马文化便成为了西欧人的精神根基。纵使它一次次地萧瑟过,但总会再次在西欧人的精神世界中复苏,而且每一次所带来的影响都更为深刻而持久。加洛林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艺复兴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拜占庭文明更是如此。因为拜占庭帝国或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明的核心政权,的重心即坐落于今巴尔干半岛。帝国全盛时期疆域曾扩展至亚平宁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其不仅一直处于希腊故地,而且一直以来自居为罗马政治、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仅拜占庭,整个欧洲正统的宗教、学术语言都是拉丁语,罗马人的语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三、西欧的蛮族化 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是后来西欧人的先祖之一。他们对罗马帝国的剥蚀最终从外部瓦解了这个帝国。随着帝国的瓦解与蛮族国家的建立,蛮族人接受了基督教与希腊罗马的精神根基,但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原来的希腊罗马人。不过严格来讲他们只瓦解了半个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与独立使拜占庭文化虽然多少收到了一些蛮族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远不及西欧那般深入骨髓。东罗马帝国在欧洲与亚洲的疆域时而时被鲸吞蚕食,但很少危及到它的核心区域——巴尔干半岛。从一个例子来看,整个拜占庭帝国民间通用的语言是希腊语,而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可以说东罗马帝国的“罗马”二字还是当之无愧的至于西欧,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希腊罗马对他们的影响仅仅从地理意义上讲就已经鞭长不及了。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看做西欧文明与拜占庭文明分野。 四、闪米特人与他们的一神教 先来说闪米特人的历史。闪米特人很重要的两个分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只要读过圣经的旧约,那么对于犹太人那一时期的历史应该就十分熟悉了,我不在赘述。至于阿拉伯人,他们是闪米特人中最年轻的一支。他们早期的文明较欧洲比更为落后些,是一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松江区松江二中罗炽 [教学目标] 1.知道阿拉伯国家产生、扩张、由盛转衰的基本历史进程。知道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经典和基本教义,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知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果,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所起作用,培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产生关注,探索时事的兴趣。 3.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文化 难点: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说明:1. 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伴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贯穿着伊斯兰教精神,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并成为古代文明的保护者,沟通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东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欣赏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认同人类文明多元性、丰富多样性,故为本课重点。 2. 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也是阿拉伯国家政教合一特点的由来;而伊斯兰教又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扩张而传播到世界范围,从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且与阿拉伯国家的创立有着密切关系,但由于宗教文化与学生平时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通过了解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密切关系而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文明》 习题

第2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基础知识 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2.阿拉伯人将民间故事汇集整理,创作了世界名著()。 3.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地点是()。 A.麦加B.麦地那C.巴格达D.巴勒斯坦 4.公元8世纪,古代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 A.耶路撒冷B.麦地那C.巴格达D.麦加 5.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开始于()。 A.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B.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C.阿拉伯半岛最终完成统一D.穆罕默德逝世 二.综合能力 6.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正确的是()。 ①大体统一阿拉伯半岛②创立伊斯兰教 ③出走麦地那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7.小明的爸爸送他一本世界名著,书中主要内容有:阿拉伯国王、勇敢的苏丹王子及巴格达富丽堂皇的宫殿等。这本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是()。 A.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时代 B.希腊文化发展的时代 C.罗马文化发展的时代 D.印度佛教发展的时代 8.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了许久,然其民族仍然存在至今,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 A.血统B.语言C.宗教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和知识有关。 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关。 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 ④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伊斯兰文化(a1-Thaqafah al-Islamiyyah) ,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五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阿拉伯帝国庞大的疆域造就了伊斯兰世界的辉煌成就和文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阿拉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并且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丰富的知识并深受其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涉及科学、宗教、政治、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1.哲学方面 伊斯兰哲学主要讨论真主的独一及其与被造物的关系、宇宙的生成、真主前定与人的意志自由、理性与信仰、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古兰经》的地位等问题。伊斯兰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宗教哲学。自然哲学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主要有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他们主张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的成就来解释哲学的问题。宗教哲学强调调和宗教与哲学、理性与信仰,以哲学和逻辑学论证教义,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2.自然科学方面 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 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并证明了太阳对众星辰最远点的运动值(12.04),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此外除了十进位制的阿拉伯数字之外,阿拉伯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们研究了面积、体积和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以求得未知数;他们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在三角学中首先使用了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还发现了其中的函数关系,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近似计算方面,十五世纪的阿尔卡西在他的《圆周论》中,叙述了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并得到精确到小 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从而打破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此外,阿尔卡西在小数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亦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处理二项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学者。阿拉伯的数学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宗教方面 伊斯兰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 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伊斯兰教法学以经训及教义 学为基础,探讨教法的根源、立法的准则和方法,它规定了信仰的最高原则、宗教制度(礼仪)、民事律法、刑事法以及应恪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它被视为安拉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使信仰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穆斯林的宗教职责,起着强化信仰、捍卫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法其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一般世俗法,它是宗教、律法、伦理道德的合而为一。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4-10-29 04: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文明史论】 作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 早期穆斯林天文学家的重要仪器—产自巴格达的黄铜制星盘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大门上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装饰 古阿拉伯人对宇宙的认识 伊斯兰教是继犹太教、基督教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一神教。同时,伊斯兰教又与佛教和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及其衍生的宗教文化既是构成伊斯兰文明的核心要素,也是伊斯兰文明创造力的源泉。由于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为

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其宗教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同为阿拉伯语,因此,它通常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称谓。但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非阿拉伯人所独创,而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诸多民族的穆斯林共同创造。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的宗教文化。其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即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包括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在内的外来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自诞生后,在辉煌与衰微的跌宕的历史演进中,绵延千余年。 伊斯兰文明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是一种蕴含人文主义倾向的宗教性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创造力来自伊斯兰教,并从伊斯兰宗教文化中摄取养分。简言之,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伊斯兰教的创立取决于公元7世纪中叶前的百余年间,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那时的阿拉伯人尚处在野蛮的“蒙昧状态”(阿拉伯语为“贾希里亚”时期),主要表现有:一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不同氏族和部落构成半岛游牧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绝对效忠各自的氏族部落,并热衷血亲复仇。同时,由于生计资源的匮乏,各氏族和部落为争夺畜群、牧场和水源,始终处于绵延不绝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中,致使半岛动荡不定。二是阿拉伯半岛盛行原始宗教和拜物教,其崇拜物繁杂,因人而异,成为多神教的中心。但因长期深受外来宗教,即信仰一神论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熏染,阿拉伯人的思维定式和文化传统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一神观念在朦胧中滋长,这预示着半岛多神信仰的危机。三是两大帝国拜占庭和萨珊王朝长期在西亚的角逐和争霸,导致传统商路的改变和汉志新商路的兴起,麦加逐步发展为半岛新的经济、

浅析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有富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41000) 摘要:唐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此时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而通过“载体移植型”的传播方式,西域诸国的文化通过外交、商贸与战争等途径,与中国文化接触,将伊斯兰教的部分文化理念散播到唐代本土并造成对中国传统社会理念的冲击、矫正和补充。穆斯林客商在唐代留居和做官加速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本文主要主要针对伊斯兰教的教法理念、经商理念与和谐理念等对唐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唐代;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理念;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其国际影响力波及周边诸多国家。“唐朝的领土确实较先朝为大,但华夏幅员的扩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入迁中原定居,与汉族联姻。外来移民大大的充实了唐代的社会人口。[1](7)统治者不仅重视对外商业贸易,而且善于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考察隋唐时期西域的多种文明交流情况时得出的印象是,这里受着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同时有向中原输送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宗教、艺术和某些科学技艺。”[2](7)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伴随大批的外国客商和朝贡使节传入中国。唐代陆续来华的穆斯林客商与阿拉伯使节,不仅充当了唐代与阿拉伯半岛的经贸往来的媒介,也承载了伊斯兰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通过贸易、外交与战争等途径与唐代的社会文化接触,并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完成了两种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将伊斯兰文化优秀和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传输到汉民族社会,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而这些以穆斯林人数居多的“蕃客”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新民族(回族)雏形,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扎根成长。“伊斯兰教,在他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118_119) 一、伊斯兰教传入对唐代立法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也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最高的法律文件,贯穿其中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成为判别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合法与否的依据。宗教生活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蕃客”在唐代本土境内经商、生活、旅游、学习,在与唐代本土居民的的交涉往来中必然有宗教文化因素的介入。从统治理念上讲,唐代设立“蕃坊”,并对其采

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清初伊斯兰大学者刘智曾说:(伊斯兰之教道)“虽载在天方之书,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古今一。”1 《天方正学》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译着,原文为阿拉伯文,由清代伊斯兰着名宗教学者蓝煦翻译为汉语。译者在例言中称:“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知回、儒两教,道本同原,初无二理,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 这一番话可称得上“以儒释伊”的中国伊斯兰宗教大师们的共识,并广为正统派穆斯林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此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有这样的记载:“天方努哈大圣人出世,居克尔白…聪明睿知,承继天方道统,兼为天方国皇王,生子三人,长撒穆,中哈穆,少伏羲,其时七十二国皆遭洪水之难…命伏羲率诸臣工二十四人治东土,都于赤泥阵。昆仑东来十二万里顺流东下也,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寅为岁首,为太昊皇帝,道传阴康,封之为神农,乃继位为炎帝…伏羲天方之道,自昆仑发源而来也,道授神农而黄帝得之,尧舜禹汤继之…赤泥国大圣文王周公孔子着周易以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言人道,子思着中庸以言至道,孟子继之矣,皆相继伏羲之道统也”。 文中提到的“天方努哈大圣人”,就是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整个天启宗教体系所公认的大先知,汉译版《圣经》中称其为“诺1《天方典礼》自序

亚”,在宗教学界他被认为是第二代人祖。他的事迹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记载: 真主(基督教称上帝)给努哈圣人降下启示,派遣他去教化他的民族,将他们引上正道。结果,努哈圣人倍受族人的嘲弄和欺辱,多年劝化收效甚微。绝望之际,他祈祷真主降下天灾以惩罚他的民族,真主随准其所求,连降四十日暴雨,整个世界为洪水淹没。努哈提前得到真主的启示,造好巨船。洪水泛滥时,他和家人及少数追随者在船上随波逐流。洪水退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方正学》对《古兰经》中有关努哈圣人的故事进行了补充:努哈(诺亚)大圣有三个儿子,三子伏羲2带领二十四人,被努哈圣人派往昆仑山以东治理残余的洪水。“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都于赤泥阵,世人称他为“太昊皇帝”。后来,他把自己所传承的“道”传给了阴康,赐给他“神农”的封号。阴康继承了伏羲的王位,世人称之为“炎帝”,炎帝之后有黄帝、尧、舜、禹、商汤相继传承着伏羲之“道”。后来赤泥国圣人周文王和孔子相继完成了《周易》以阐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阐明“人道”,子思着《中庸》以阐明“至道”而被孟子继承了。他们都继承了伏羲的道统。 中国传统伊斯兰着名苏菲导师和领袖马元章,在其所着的《道统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统的历史传承有着更加深入的阐述: 2《圣经》中称为“雅弗”,阿拉伯语称为“雅伏羲”,和汉语称呼基本一致。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读《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有感 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院系:阿拉伯学院 姓名:热汗故丽·克拉木 学号:13090043 2016年6月21

【内容摘要】 在这西方主导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被灌输了“‘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观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在中世纪所剩无几。好在还有乔纳森?莱昂斯这样的西方学者,尊重“他者”的文明,固执地要告诉我们真相。他让我们知道,当时愚昧无知的欧洲是如何受到阿拉伯学者的恩惠,了解他们先进的科学,诸如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炼金术),以及穆斯林学者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在“智慧宫”里翻译并进行纠正,创新的古希腊罗马著作以及阿拉伯人的原创著作。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百年翻译运动智慧宫在穆斯林世界求知的英国 人阿德拉 一、当代人所认识的文艺复兴 查阅百度百科中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发现其基本意思是“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在起因上,更有“绝大部分学者认为,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该说法被史学界广泛认同。”这样的说法。只字不提穆斯林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反而把他们当做敌人看待,这让我很震惊。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从启蒙主义时期到当代,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不承认穆斯林的贡献,宣称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西方人对穆斯林的扭曲印象,甚至在欧洲无限受惠于伊斯兰的年代仍旧不减。 二、中世纪,阿拉伯人与欧洲人的简要状况对比 公元750年,第一个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公元756年,倭马亚末代哈里发的皇孙阿卜杜勒·拉赫曼成为穆斯林西班牙的君主,建立安达卢西亚王朝。穆斯林两大帝国的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直达阿富汗,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文艺复兴 摘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其不仅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伟大成就,而且把它贡献给了人类,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伊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自然科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集中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哲学、艺术、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方向,这个现实反映了这种文化辐射的客观存在。阿拉伯—伊斯兰 文化产生影响的具体特点是范围宽、时间长,领域广,作用大,程度深,内容丰富。关键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文艺复兴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这个半岛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半岛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和社会,多氏族部落各据一方,社会危机四伏。在宗教方面,人们信仰的是原始宗教,每个氏族部落都崇拜自己的神灵和偶像。可是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逐渐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创造人穆罕默(570~632)应运而生。他自612年起,向麦加居民公开传教。 其后,穆罕默德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而把麦地那作为政治中心。伊斯兰教至 此初步形成。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在中古时代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伍麦耶王朝(661~750)、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和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这四个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逐步形成 的时期。在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在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的率领下,以阿拉 伯半岛为基地,迅速向外扩张。随着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为伊斯兰教由民族性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在伍麦耶王朝时期,哈里继续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其势力范围从西亚扩展到了北非、西南欧、中亚和南亚。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开始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阿拉伯伊斯 兰文化。这时阿拉伯的学术研究工作,如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星相学、哲学、化学等的研究工作业已普遍展开。阿巴斯王朝任用波斯人为首相,确立了以首相为中心的波斯式官僚体制。这标志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成熟时期。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因而这时的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象;而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则成为三个文化中心。从8 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百年翻译运动”是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它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最终形成,并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展这个运动,既是社会生活的 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和传播宗教的需要。阿巴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都很重视这项工作,并且予以大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